You are on page 1of 2

・6 ・ 四 川 水 利 20031No 15

都江堰发展回顾
冯广宏
(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成都 , 610072)

  我们所处的环境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 , 这是一 脚到三道崖 , 河边陆地上还住着几百户人家 , 大多


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任何水利工程 以屠羊为业 ; 就在清代 , 纪念丁宝桢的丁公祠 , 也
要永续运行 , 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 不断地发展 、演 还建在河边上 ; 现在那些地方全成河道了 。单看渠
变 。都江堰也不例外 。因此 , 一部都江堰史 , 就是 首段的岷江 , 就有那么大的变化 , 都江堰渠首枢纽
它的发展史 、演变史 。 两千多年变化有多大 , 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灌区中
都江堰的水源河流岷江 , 是一条多沙河流 , 发 的引水渠网 , 分了又合 , 合了又分 , 更不知经历过
生洪水的机率和量级又比较高 , 所以河道演变就比 多少个千变万化 。
较大 。如果渠首工程一成不变 , 今天就不会再有都 据四川大学张勋燎教授考证 , 公元 10 世纪的
江堰了 。 五代前蜀时期 , 岷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 , 将都江
东晋《华阳国志》和南北朝《水经注》说 , 李 堰冲毁 , 渠首荡然无存 。由于河道发生了巨大变
冰建堰时 , 渠首在白沙邮附近 ( “邮在堰上” ); 枢 化 , 复建的渠首逐渐演化到现在的位置 , 距李冰建
纽形式是 “壅江作棚”, 用一种称为 “堋”的挡水 堰时的 “堋”, 大约下移了一公里 。在这以前 , 此
结构来抬高引水水位 。可见无论是枢纽位置和形 种演变一定也有多次 , 只是文献记载缺失 , 不知其
式 , 与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现在渠首段的岷江 详 。从最初壅江的 “堋”, 演变成近代的鱼嘴 、飞
是个弯道 , 但在秦汉时期 , 这段岷江还很顺直 , 那 沙堰顺堤 , 其转折点应当位于五代时期 。宋代的记
时的岷江河道远在目前河道的西南 。当时在左岸阶 载比较详细 , 当时鱼嘴称为象鼻 , 采用竹笼卵石结
地上 , 李冰曾经修了一条北江 , 直通宝瓶口 。在今 构 ; 唐代的侧向溢洪道 ( 待郎堰 ) 此时也固定化 ,
天的外江江心 , 东汉时是一座神庙 , 1974 年出土 成为飞沙堰的前身 。由于千百年来工程结构皆以竹
的李冰石像就供奉在里面 。直到宋代 , 从二王庙山 笼卵石为主 , 岁修工程量很大 , 元末吉当普毅然进

由渠首工程 、灌区各级引输水渠道 、各类建筑物和 四川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地带 。灌区面积占全


大中小型水库 、塘堰等构成的规模宏大的工程系 省保证灌面的 1/ 2 , 有效灌面约占全省的 1/ 3 , 已
统 。建成干渠及分干渠 97 条长 3550km , 支渠 272 经成为具有灌溉 、城镇供水 、防洪 、发电 、水产 、
条长 3627km , 斗渠 2848 条长 11847km ; 建成干斗 养殖 、种植 、旅游 、环保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特大型
渠以上水工建筑物 4. 89 万处 。其中 , 干渠工程有 灌区 。当紫坪铺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和灌区续建配套
水闸 998 座 , 隧洞 334 座 , 渡槽 415 座 , 涵洞 65 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后 , 灌区将扩大到规划的终期
座 , 倒虹吸管 91 座 。蓄水设施有大型水库 3 座 , 规模 100 万 hm2 。
总库容 8. 62 亿 m3 ; 中型水库 11 座 , 总库容 3.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
26 亿 m3 ; 小型水库 594 座及堰塘 7. 3 万多处 , 旱从人 , 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在
总蓄水能力 17. 55 亿 m3 , 形成了引 、蓄 、提相结 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 , 富于创造和开拓的四川水利
合的工程格局 。都江堰是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正努力创造条件 , 使都江堰为四川省城乡生活 、
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设施 , 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 灌溉 、工业生产 、环保提供水源保证 , 使都江堰在
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灌区近 3000 万人民奔小
3  工程效益显著 康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为都江堰和四川省的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 也是 未来勾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 ■
 20031No 15 四 川 水 利 ・7 ・

行结构改革 , 用大块料石及铁件构筑鱼嘴等工程 , 等扩灌工程 , 短短 10 余年 , 就使都江堰灌溉面积


提高了使用寿命 , 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 , 破天荒地 空前扩大到 40 余万公顷 。为了解决龙泉山以东干
改变了上古渠首的面貌 。整个明代 , 大胆改革亦不 旱地区缺水问题 , 将人民渠 、东风渠向四川盆地丘
乏人 ; 但因铁石结构缺乏可靠的胶结 , 加之地基处 陵区延伸 , 修建了鲁班 、三岔 、黑龙滩等大型囤蓄
理没有跟上 , 使用寿命都没有超过 30 ~ 40 年 , 于 水库 , 以蓄洪济枯 ; 并利用已有的蓄水工程 , 长藤
是这一结构的合理性 , 就成为一场科技争论的焦 结瓜 , 使老灌区余水和当地径流都能得到充分利
点 。清代复古思潮颇占上风 , 直到清末丁宝桢才大 用 。与此同时 , 还对老灌区渠网进行改造 ; 旧有工
胆改建砌石结构的新工鱼嘴 , 奠定了现代渠首结构 程则进行改建或扩建 。1974 年和 1992 年 , 渠首外
的基型 。二王庙八字格言碑刻 : “乘势利导 , 因时 江闸 、飞沙堰工业引水闸先后建成 , 使水量调节上
制宜”, 正是都江堰随着客观环境变化而不断进步 了一个新台阶 。于是 , 都江堰灌溉面积便从古代的
的最好总结 。 “万顷”逐步增加到 40 万公顷 、53 万公顷 , 直到
和自然环境一样 , 社会环境也处于变化之中 。 1994 年突破 66. 7 万公顷 ; 同时还为城乡生活供
李冰建堰时工程目标是以航运为主 , 《史记・河渠 水 、发电 、环保提供水源保证 ; 成为世界水利科技
书》上记得清清楚楚 : 但老百姓见到水引过来 , 便 史上的奇迹 。
纷纷修渠入田 , 满足灌溉需要 ; 李就适应民情 , 鼓 回顾都江堰 2000 余年发展演进的历史 , 对于
励群众开田 , 使灌溉面积达到万顷以上 。从此 , 都 治水人士乃至各界人士 , 都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
江堰成为一项水资源多目标开发的工程 。西汉经济 起初的都江堰 , 无论是渠首工程还是灌区渠道工
又有一定的发展 , 于是郡守文翁进行扩灌工程建 程 , 都比较简陋 , 大多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 这比
设 , 使灌溉区域从岷江流域 , 延伸到沱江流域 。三 较符合中国人口众多 、物质基础薄弱的国情 。竹笼
国时期都江堰成为蜀汉政权的经济命脉 , 诸葛亮在 卵石结构利用岷江盛产的卵石和竹木 , 运费 、材料
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 不但设立专门堰官 , 还配 费用十分低廉 , 而且编织技术群众一般都能掌握 ,
备了强有力的堰工维护队伍 。根据汉晋《蜀都赋》 因而是一种最优的选择 。采取天然分水 、有口无闸
的描写 , 当时灌区一片田园风光 , 成为外地羡慕的 的型式 , 可以将闸门管理人员减至最少 , 不但能够
乐土 。随着历史车轮向前滚动 , 客观经济形势要求 节省开支 , 而且还避免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影
都江堰作出更大的贡献 , 因此唐宋两代在扩建配套 响 , 使古堰不至于因政治风浪而管理中断 。采取岁
方面掀起高潮 , 历史上也不断得到完善 , 灌区范围 修制度 , 用持续维修的方式来弥补工程质量之不
较前代有了成倍的增长 。虽然历史发展起伏曲折 , 足 , 这些都是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坏的根本原
但前进的势头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 发展到明清时 因 , 也是古堰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历史长
期 , 无论在建筑技术 、管理技术 、经济效益等方 河流进 21 世纪之际 , 中国经济已经取得空前发展 ,
面 , 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 到 1949 年灌溉面积已达 都江堰得到现代科技的武装 , 逐渐向现代新型工程
到 18. 8 万公顷 , 并有漂木 、航运 、碾磨加工等多 靠拢 , 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明
方面的效益 。表明都江堰一直处于前进之中 。因为 的精髓 , 又要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 , “不薄
人口在增加 , 生活在提高 , 社会在演进 , 都江堰就 今人爱古人”, 应该是面对都江堰发展的现实问题
不能不进步 、不提高 、不发展 , 这是客观事物所决 采取积极的态度 。
定的运动规律 。 现代都江堰灌区还要向 100 万公顷发展 ; 同时
1949 年以来 , 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 客观经济 各用水部门还再三提出更高的供水要求 , 过去那种
需求 空 前 高 涨 ; 用 水 部 门 相 应 增 加 , 仅 仅 灌 溉 无调节引水方式 , 就显得不能适应 。因此在渠首
1818 万公顷的老工程 , 与新的形势便不能适应 。 上游兴建紫坪铺大型水库 , 增加蓄水量 , 提高供水
过去那种有口无闸 、自然分流的引水形式 , 就不能 保证率 , 同时获得防洪 、发电等效益 , 这是都江古
不加以改变 . 于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 , 在都江堰 堰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 。都江堰一直是为民造福的
渠首和渠系上 , 兴建了一系列进水闸 、节制闸 、泄 多目标开发工程 , 哪种效益都不能放弃 。因此与紫
洪闸 , 改变古代自然分流形式 , 使引水量得到人工 坪铺配套的杨柳湖工程 , 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 成为
控制 , 科学用水 , 减少浪费 , 大大发挥出古堰的巨 都江堰发展史上最近一笔 。 ■
大潜力 。20 世纪 60 年代 , 兴建了人民渠 、东风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