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研究

姓名: 陳俊彥 4C (3)

※ 探究與以下通識科學習單元相關:(請在□內加上『√』,可選多於一項)
學習範圍:自我與個人成長
口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學習範圍:社會與文化
√ 單元二:今日香港
□ 單元三:現代中國
□ 單元四:全球化

學習範圍:科學、科技與環境
□ 單元五:公共衛生
□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探究題目
探究題目 導師專用
八十後對社會民主運動的態度改變及其成因
第一稿

第二稿

第三稿

與探究相關的背景資料:

有人在《新社會運動並非世代之間的戰爭》指出這次反高鐵運動,已經觸發政府
重新認識和思考年輕人的訴求,對政府施政將帶來什麼樣的轉變,拭目以待。反
高鐵並非單一事件 是對現狀不滿的爆發。50 後與 80 後在這次社運另一個共通點,
是對社會現狀的不滿。50 後對於香港回歸後,本來憧憬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
面會有不一樣發展和進步,可惜回歸 13 年的情况令人失望﹕政治民主化慢如蝸

1
牛、經濟優勢漸次消失、產業失衡、貧窮問題惡化、貧富懸殊居於先進國家地區首
位,這些深層次矛盾,未見政府認 真面對和積極應對,香港人失望和不滿情緒
高漲。(明報, 2010)八十後站出來參與社運主要是質疑政府管治的能力,認為
政府無論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都沒有顧及香港普通市民的需求,只著重工商
界的利益,加劇八十後和政府間的不信任。於是八十後透過社運來增加自己在社
會的知名度,引起大家的關心和支持,嘗試以群眾的壓力迫使政府推行相對的
政策。Kobe (2010)在《一群投入公共事務 一班沉迷網絡世界「八十後」呈兩極化》
指出「我是活躍份子。」約有一年社運經驗的 Kobe,與一班志同道合組成「八十後
反高鐵青年」,近期多項反高鐵行動亦見其蹤影。問她對社運的看法及見解,
Kobe 多次說:「你(記者)有前設…….社運不是一種職業。」現年二十九歲的
她自言因為愛香港,所以表達訴求,她不諱言同 代人對於社會的不公平現象,
感到無力,儘管社運未必能改變現狀,仍然憑藉年輕人的執覑而堅持,「不放棄,
總之超衝、超去。」(頭條日報, 2010)八十後參與社運不是「博出位」,而是出於
真心,他們希望有一個美好的香港,而人人都獲得自己的應有權利,愉快地在
這個彈丸之地生活。他們都是一群熱愛自由,表現成熟的年輕人。他們不會盲目
相信政府,不斷為自己和廣大市民謀福。他們堅持地追求公義,喚起大家要關心
自己的社會,有人在《認識「80 後」不能靠舊思維》指出香港經歷數十年經濟發
展,今天的年輕人不少來自較富裕家庭,有分析指出,這批人畢業後投身社會,
毋須以照顧家庭為首要考慮,愛講原則談理想,毋須事事「為五斗米折腰」,社
會批評他們激進,他們卻認為其他人太過犬儒,事事求妥協。不少參與保衛菜園
村的年輕人也說,他們只是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根本不是什麼激進。(明報,
2010)與以前表達訴求的模式比較,社會有不少人士批評他們的行為過份和過
激,我估計他們不滿八十後不懂得珍惜現時物質豐盛的社會,覺得他們的做法
是毫無建樹,但他們沒有放棄計劃暫停行動,亦堅持社運需要持之以恆,集腋
成裘,才能令頑固的政府聽取市民的聲音。張超雄(2010)《「八十後」衝擊什
麼?》指出從天星、皇后、喜帖街走到今天的高鐵爭議,我們看見一種邊緣論述,
透過 Facebook 和 In-Media 等網絡媒介,經過無數循環的反覆辯證,逐漸在
八十後累積而成一股具抗爭性的共識。他們大部份是沒有組織背景的個人,因投
入網上討論而成鬆散群體。有別過去由政黨或團體組織的民眾,他們有自己一套
完整的政策理念,參與的投入感、自發性和持續能力更強。他們參與反高鐵,有
的為了捍衛一種瀕危的生活態度而支持菜園村不遷不拆,有的不滿政府以偏頗
數據隱 瞞高鐵的真實效益,有的從根本質疑興建高鐵的必要性。縱然目的不一,
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追求公義的理想。(香港獨立媒體, 2010)八十後是一
群欠缺組織的群體,不會像政黨般有政治勢力和良好的內部溝通。他們都主要依
賴社交網站和論壇,令處於不同地區和有類似政治思想的青年走在一起籌辦活
動,增加社運的靈活性和彈性。這都源於互聯網的興起、迅速的發展和無邊無際
的特質。

2
※與探究相關的概念及知識

(須就每一概念提供定義,必要時須列明資料來源)

八十後

「八十後」是移民的第二、三代,成長條件好,但無法與新近出現的一些拼博意識
極強的第一代移民作橫向競爭。另外,「八十後」是在高度政治化環境中長大 。八
九六四、中英爭拗、九七回歸、二十三條立法、五十萬人倒董、爭取普選,等等,在
在與「八十後」一同成長;回歸之後,「港人治港」只是選擇性實現,既利益只換
膚色旗號而性質不變,民主改革卻一拖再拖,更令「八十後」之中比較政治敏感
的一部分人走上激進之路。對此,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毫不理會,一些當權人物的
言行更是火上加油。(練乙錚,2010) (今日香港)

社會運動
社運是一種有組織,用公開及連續性的行動,透過群眾的共同意識,集體參與
去表達 他們對現存制度價值觀之不同,而希望其行動可以帶來更多人之關注及
支持而對情況有所改善。故此,社運並不是一些無組織無目的之暴動,個人性的
社會行動。社運通常亦包括一些政冶革命,宗教文化之活動,但本文祇集中討論
一些改革性之社會運動。
參與者--社運與其他運動一樣都是較流行於青年,教育水準較高,但社會地位
不高不低的行業及人仕。普遍來說收入低 人仕之支持及參與是比較少,而社運
在香港仍然末能有廣闊的根,支持面窄。在香港之現實環境下,政治前途及出路
未知,市民對較長遠及高層之改革都不會關小, 而社運又缺乏一些可以使群眾
信服及動員群眾之意識形態。普通人只會為一些實際個人利益而參與,而對於一
些較激進之行動又未能接受,尤其一些比較抽象的問 題,社運只是一些中產階
級喜用的方法,而行動上只有個件式,被動的抗議,有策略(tactic)而沒有全面
的戰略(strategy),有頭線之行動及一時衝動凡意識而沒有長遠之計劃及意識形
態(ideology)。(梁祖彬,1982) (今日香港)

※四、探究動機

(為何對這他們有興趣?)

3
近這幾個月來,我發現青少年對社會時事的關注度多了,而且他們也會親自出
動,站在前線親自發表對政府的施政,與以往經常被批評不看時事的青年大為
不同,經常參與由民間組織或網絡聯盟的活動,透過示威和遊行去向大眾和政
府表達訴求和不滿,而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們的聲音是有建設性,以社會的
利益為依據,希望可以保障各方的利益,以達至和諧的社會。以高鐵事件為例,
我發現青少年表現非常積極,以苦行、嘉年華會的形式,吸引市民熱烈參加,藉
以告訴政府立刻收回該政策,以保障菜園村居民的核心利益。以前,參與類似的
活動主要是議員或某些核心利益團體,但現時多了一班青少年,主要是八十後。
這種的轉變究竟是現時青少年本身已經變得成熟起來,會更關心自己的社會和
國家,還是政府的施政出了問題、社會的風氣變質,令青少年都為自己的將來感
到擔心。他們巨大的轉變令我引起興趣。

※五、探究目的

我作為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社會大小的變化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關心。
這次深入的研究有助我更了解社會現時發展的動向,培養我自己成為負責任的
公民,同時可以令同學更關心自己的社區,告訴他們自己的參與直接影響社會

4
的利益和發展。透過分析現時社會的現狀,使我明白社會的環境不斷地變化,提
醒自己要密切留意社會每一件事,否則只會與社會脫軌。前人對相關的研究都不
太多,因為八十後是新的名詞,前人對他們積極參與社運的認識不太深,所以
他們仍正在研究他們的行為。現今作探討的意義主要喚起同學對社會的關心,因
為我想告訴他們踏進社會做事是要多了解四周的動向和獲取經驗,好像這一批
八十後多參與社會運動,為少數利益者爭取利益,他們當中會領略一些道理,
對日後的處事有幫助。我相信揭示現實可以令政府看清楚市民對政策和施政的不
滿。其實,這個重大的轉變是反映連青少年都好關心政府如何令社會有效地運作,
間接提醒政府應該多聆聽市民的聲音,並且要檢討不足之處,否則只會加深市
民與政府間的鴻溝,對政府日後運作毫無幫助。

探究題目 八十後對社會民主運動的態度改變及其成因
(定稿)
焦點問題
(1) 本港的經濟及政治氣候怎樣令八十後參與社運,以及這如何影響他們對社運

5
的看法
(2) 香港政府和青少年的取態如何改變八十後社運的態度
本探究涉及的持份者或範疇/探究對象
八十後、政府和青少年都是當中的持分者。八十後的立場主要是反對政府,因為
他們覺得政府在近年來處事的方針不是以市民為本。雖然政府強調會聽取市民的
聲音,但往往政策的質詢期都是太短,或者質詢時只偏重商界,完全忽視市民
的利益,也間接剝削八十後自身的利益,如高鐵事件。受害者主要是菜園村居民,
但八十後是未來的主人翁,又是納稅人,他們不想這項基建的支出大於收入,
會蝕本經營,白白浪費自己的納稅金,所以他們熱心地維護大眾和自己的利益,
藉此引起政府高度關注。政府對他們的態度轉趨積極而感到擔心。首先,中央會
極力留意八十後的動向,希望特區政府能安撫他們激進的心,用軟硬兼施的手
法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如果辦事不力,中央會暗中直接干預,甚至強迫曾特
首下台,步董建華後塵,對政府本身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如果處理不當或不聆
聽他們的訴求,例如警方暴力鎮壓,肯定會激起民憤,令八十後的情緒更為高
漲。他們可能得到普遍市民的支持和認同,甚至連群結隊地沖擊政府,情況會一
發不可收拾。就算未有即時的危機,政府日後施政時要步步為營,否則被八十後
有依據去抗衡政府,雙方會形成重大的鴻溝,好像推動政改時,當官員落區游
說市民時,會遇到很大的阻撓。與市民對質時,官員會感到尷尬,因為他們施政
的缺失全然顯露。因此,他們一定要真心去理解大眾的需要,改善自己的施政方
針,以及平衡各方的利益,才令市民知道政府是有能力處理問題,減少社會的
內秏。大部分青少年都支持八十後的行動,因為他們已對政黨平時表達訴求的形
式感到厭倦,亦深知其的效用不大。其實,他們都對自由、民主有強烈的渴望,
也認同香港的自由度不斷收縮,令自己沒有合適和合法的渠道去發表意見。如果
政府沒有妥善回應,特別是有關的議題,他們可能更熱衷去支持八十後的行動,
令八十後更有理由維持自己的理念,以激烈的手式、積極的態度去反駁政府。事
實上,八十後對社運轉趨向積極都是基於政府施政的態度和成效。透過了解近年
一些政策對社會各界人士的影響較大的事件,由八十後去抗衛天星和皇后碼頭
到高鐵和政改,藉此分析政府應付訴求的手法和青少年對有關事件的態度,有
助我知道他們的積極是否得到廣泛市民的支持或是政府無能力去處理市民聲音,
這都是值得研究的。

本研習的研究對象環繞八十後和政府為主。首先,本人發現近年八十後的曝光率
上升,而他們所表達都與我們的民生息息相關,所以是次的題目都是針對八十
後青年對社運的態度的轉變。因此,我會密切留意有關他們的報導,嘗試連繫本
港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探究兩者與八十後有否直接或相應的關係。另外,特區政
府經常被八十後批評「無能」。雖然政府多番強調「強政勵志,以民為本」,但八十
後認為他們未能有效解決本地核心的問題,亦經常逃避問題,所以政府的取態,
回應八十後的訴求,都是八十後態度改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探究對象之一。

6
研究方法

其中一些資料來源是一手資料,而探究方法是透過問卷調查和訪問的形式為主。
我採用原因是希望透過訪問同學(青少年),令我知道他們對八十後的認識,以
及他們對八十後參與社運的態度,從而分析青少年的意見會有否直接改變八十
後社運的態度。本人在 9 月首和中,完成派發及收集問卷的程序;9 月中和尾,
完成統計問卷數據的程序。為了令問卷調查更準確,我打算每班隨機抽樣二十人
作問卷調查,收集有關各人對八十後推行社運的看法的數據。
另外,本人又會找機會深入訪問本校老師和區議員。由於他們的工作需要,對時
事比較敏感,可能有一些更深層次的體會和理解,對本人的研習有正面幫助。我
會在 9-11 月邀請他們做訪問,問他們一些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同時記錄一下
他們寶貴的意見。然而,如果彼此的意見是相同或相似,這可能未必有中肯和客
觀的結論,大大減少題目的可觀性,或者較難達到題目的要求和回應到焦點問
題。另外,如果同學未完全理解八十後和他們的行動,會間接影響調查結果,結
論便有不足的地方。同時區議員也要專注區內不同層面的工作,未必有時間抽空
接受訪問。

其中一些資料來源則是二手資料,而探究方法是搜尋政府、大學和報章訪問的數
據和報章有關八十後的新聞。我採用原因是政府、大學和報章訪問的數據的可信
性強。他們專家的調查員會隨機邀請大量市民做詢問,權威性較自己做的高,所
得的結果會全面和具說服力,從而知道青少年、市民,甚至八十後自身參與社運
的態度。同時我也會嘗試尋找一些有關八十後的報導,因為他們是本題目主要的
持分者,他們的言論可能己暗示參與社運的目的和意義。他們對本港政治和經濟
的評價亦是八十後投身社運的關鍵之處。暑假期間,我會在每星期不斷搜索相關
的資料,加強和深化內容。期間,本人會上網瀏覽各間大學、報社和政府調查所
得的數據,挑選符合題目的研究去作理據,也會以「八十後」、
「政治和經濟與八
十後的關係」等關鍵字去尋找相關的報導和評論。當然,政府和報章本身有既定
的政治立場。儘管他們設計題目時是客觀,但其後他們的分析和見解可能會按自
己的立場而有偏頗,甚至故意隱藏或忽略重大的結果,我們閱讀時會可能不夠
客觀,可能相關的數據把我推出一個錯誤的結論,未能正面回答焦點問題。
*附件一有問卷 / 訪問 初稿

研究假設
(1) 本港的經濟及政治氣候怎樣令八十後參與社運,以及這如何影響他們對社運
的看法
假設: 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卻未能解決核心問題,如失業和樓價高,令八十
後 覺得社運才是唯一方法可以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同時,自由度收縮,民

7
主倒退,令八十後一起維護和抗衞自己的權利。對他們說,社運是既簡單又直接
的方式去表達訴求。

(2) 香港政府和青少年的取態如何改變八十後社運的態度
假設: 以前,市民以示威或請願向政府表達意見時,政府很多時都迴避或忽視
他們,所以八十後覺得社運以溫和的形式去進行是行不通的。結果,他們用新穎
和激進的模式去抗爭。由於青少年認同和明白他們的情況,八十後便肯定社運是
必要的,結果態度非常積極和認真。

預期成品:
√文字形式研究報告 口 非文字形式研究報告
工作計劃:
日期 事項
8/2010 設計問題,檢討自己問題的不足/ 向老師請教,收補問卷的漏洞
9/2010 邀請同組的同學完成問卷,從而提出改善空間作出修改
小息空閒時,我會邀請老師接受訪問,問他們一些預先設計好的問題,
同時記錄一下他們寶貴的意見,方便日後整理。
如情況許方,我也會嘗試邀請區議員,看看他們對八十後的意見有否不

9/2010 列印大約 50 份問卷
10/2010 派發問卷,訪問同學對八十後的看法
10/2010 收集同學已完成的問卷
11/2010 輸入問卷所得的數據到電腦
11- 分析問卷的數據,同時研究適合的結論
12/2010
12- 嘗試運用圖表或簡潔的文字去描述問卷的結果和本人的分析
1/2010
1-2/2010 按照焦點題目的要求,把相關的圖表和文字放在合適位置,以及安排次
序,讓讀者易於閱讀和理解

反思:
本人第一次獨自完成通識研習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以深入探索八十後對整個
香港的影響是具挑戰性的。八十後是近年來相當熱門的名詞,但學者暫時仍未對
他們有深入的分析,所以我打算以旁觀者的身分去仔細研究他們。可惜,由於本
人需要兼顧其他學科,有時候未必完全能按照流程去完全指定的工作,所以我

8
會分秒必爭,空閒時會將問卷拿出來去訪問同學,加快整個過程的速度,令後
半部分,如分析問卷的數據和描述問卷的結果等,騰出有更多時間處理,避免
超越最後限期。同時,本人在暑假間多留意社會時事,收集與八十後有關的主題
和內容。當分析問卷的數據時,我便可以直接把它們作參考之用,比較雙方相似
的地方,寫結論時會更豐富和連繫主題,解決因時間不足而帶來的影響。我相信
這種方式可以正面回答題目的要求。

導師的意見:

9
文獻參考
背景資料
1. 新社會運動並非世代之間的戰爭。 明報 (2010 年 1 月 16 日) 。
2. 一群投入公共事務 一班沉迷網絡世界 「八十後」呈兩極化。 頭條日報
(2010 年 1 月 6 日)

10
3. 認識「80 後」 不能靠舊思維。 明報 (2010 年 1 月 8 日)
4. 張超雄 (2010 年 1 月 13 日) 《「八十後」衝擊什麼?》香港獨立媒體 
概念及知識

1.「八十後」與社會深層矛盾。 信報 2010 年 01 月 07 日

2. 梁祖彬 (1982 年 12 月)「人民權力--將臨的十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十周年


紀念特刊, 42-46 頁。

附件一
問卷 / 訪問 初稿
問卷:
1. 你清楚知道什麼是八十後?
口 十分清楚 口清楚 口 不清楚 口 完全不知道

2. 你有沒有留意有關八十後的新聞?
口經常留意 口間中留意 口從來沒有留意

3. (a) 你對八十後參與社會民主運動有什麼感覺?
口 開心 口 感動 口 好奇 口興奮 口憤怒 口失望 口擔心 口無奈
(b) 承上題,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和態度?

4. (a) 你參與過多少次八十後舉辦的社會民主運動,如反高鐵事件?
口 從來沒有(跳到第 5 題) 口 一次 口 兩次 口三次或以上
(b) 承上題,你為何會參與他們的社會民主運動?
口 好奇 口 認同他們的訴求,想親身支持,從而影響政府施政
口 陪朋友 口 支持他們抗爭的形式 口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 你日後會否打算親身參與八十後的社會民主運動?
口 不會
口 會,你會以什麼形式去參與?
口 加入網絡群組 口 透過互聯網呼籲別人支持八十後的行動
口 加入八十後的聯盟 口 自己親自出席八十後的活動
口 與八十後一起舉辦社運活動

6. 你對八十後表達訴求的形式和手法有什麼意見,如包圍立法會、通宵靜坐?

11
口 保守 口 温和,理性 口 激進 口 新穎

7. 你認為八十後表達訴求能否引起社會人士和政府的關注?
口 能 口 不能

8. 你覺得八十後表達訴求的形式需不需要改變?
口 不需要
口 需要,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訪問 老師和區議員
1. 你覺得八十後所推行的社會民主運動與以前的模式有什麼差別? 為何有這樣
的差別?

2. 你認為八十後參與社會民主運動的原因是與本港的經濟和政治有關係?

3. 你對八十後參與社會民主運動有什麼感覺?

4. 你會否支持他們的行動呢? 為什麼?

5. 你會否日後參與他們的行動?

6. 八十後參與社會民主運動是對香港社會民主發展有什麼影響?

7. 你會否鼓勵更多青年人或身邊的朋友參與類似八十後社會民主運動?

8. 他們的行動會否增加社會的矛盾呢?

9. 你覺得政府在處理八十後的問題上的態度是如何呢? 有否真正解決八十後所
面對的困難?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