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一章

休閒導論
戰爭是為了和平,工作是為了休閒。
──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 384 BC-322 BC)

學習焦點

本書著重不同學科之應用,強化休閒遊憩設施建築研究、休閒設
施建築理論、休閒設施建築觀點、休閒設施景觀建築視覺美學討論、
設施基礎管理、規劃及設計流程等概念。希望讀者透過基本設計習
作美學技巧,以空間和建築基礎知識用語,強調運用休閒營造施工圖

第一章
之圖說及設施管理方法,建立在規劃管理的過程中,學習休閒設計思

  休閒導論
惟,以助未來專業研究及事業發展。在本章中,開宗明義探討休閒的
定義,了解休閒研究的範圍,界定休閒、遊憩、觀光等名詞解釋的異
同,並針對容易混淆的休閒內涵,提出概念性的分析與理論架構界
定。 001

第一節 休閒的意義

「休閒」一詞,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成為常用的語彙。例如,從日常生
活中,常見的概念有休閒時間、休閒運動、休閒釣魚、休閒服飾、休閒生
活、休閒活動、休閒娛樂、休閒旅遊、休閒文化、休閒設施、休閒產業,
常見的消費型態產物有休閒食品、休閒飲料、休閒茶藝、休閒讀物、休閒
產品、休閒用品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序)。在休閒場所上,有
休閒KTV、休閒PUB、休閒餐廳、休閒套房、休閒農場、休閒廣場、休閒
空間、休閒旅館、休閒中心、休閒渡假村,和「密室休閒場所」等。
由於近年來,臺灣休閒產業的需求日漸殷切,有鑑於「休閒服務業」
已經成為引領潮流的創新產業之一,休閒產業供需和管理成為政府關注的
焦點。然而,「休閒服務業」緣起於「娛樂業」,行政院主計處在1967年
首度訂定「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時,還沒有這個名詞。到了2001年,
因應社會經濟環境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有所轉變,配合工商業和服務業普
查資料,作為分類調整的依據,並針對現行休閒服務相關行業,進行分類
調整如下:
一、遊樂園業:從事綜合遊樂場所、公園等經營管理的行業。包含公園、
森林樂園、海底樂園、森林遊樂區、海上樂園、原野樂園、兒童樂
園,及綜合遊樂場。
二、視聽及視唱業:從事提供視聽、視唱場所及設備的行業,例如,視聽
中心、視唱中心(KTV)。
休閒設施管理

三、特殊娛樂業:從事歌廳、舞場及有侍者陪伴的夜總會、舞廳、酒家等
經營的行業,例如,舞廳、歌廳、酒吧、特種咖啡茶室、酒家、舞
場、夜總會。
四、電子遊戲場業:從事利用電力、電子、電腦、機械或其他類似方式操
002
縱,以產生或顯示聲、光、影像、圖案、動作之遊戲機具及小鋼珠
(柏青哥)等設施,供不特定人遊樂的行業。
表1-1列出2001年版和1996年版的異同,其中娛樂業改為休閒服務業,
並且將新興的娛樂業納入休閒服務業中。

 密室休閒場所(closed leisure spaces):社會一般大眾對於休閒場所常常有不當的聯想。例如,賭博性

電玩、色情KTV、理容院、紅燈戶、茶室、酒家、舞廳、牛肉場等所謂的密室休閒場所。再加上政府

開放離島博奕事業的開發,當地居民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將衍生上述場所產生「地下經濟」與「地

下休閒事業」的可能性。這些場所容易引發納許(J. B. Nash, 1886-1965)所稱的反社會行為(例如,

毒品、槍枝、色情、賭博、洗錢交易、搶奪、教唆、殺人、鬥毆等非法事件);同時,也會造成酗

酒、吸毒等自我傷害行為。這些所謂的密室休閒場所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
表1-1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比較表(2001年版及1996年版)
第7次修訂(2001年)分類系統 第6次修訂(1996年)分類系統
大類 中類 小類 細類 各類名稱 大類 中類 小類 細類 各類名稱
N 文化、運動及休 83 出版業
閒服務業 84 電影事業
85 廣播電視業
86 藝文業
87 娛樂業
8217 社會教育事業
90 900 休閒服務業 87 870 娛樂業
9001 遊樂園業 8702 遊樂園業
9002 視聽及視唱業 8703 視聽及視唱中心
9003 特殊娛樂業 8704 特殊娛樂業
9004 電子遊戲場業 8706 電動玩具業
9009 其他休閒服務業 (0123, 0329, 8701)
8709 其他娛樂業

第一章
由娛樂業改為休閒服務業,並且將新興的娛樂業納入休閒服務業的趨

  休閒導論
勢看來,政府已經將休閒服務業列為一項行業別。然而,休閒服務業是否
需要探討前述的「密室休閒場所」?所謂「密室休閒場所」,是否應列為
休閒相關科系探討休閒設施管理時的課題?這個議題在學界見仁見智。然
而,本書因為篇幅有限,且作者對於上開行業別及場所所知亦屬有限,礙
003
難將視聽及視唱業、特殊娛樂業及電子遊戲場業納入「休閒設施管理」討
論的範疇,而非漠視上述行業別的存在。
為探討休閒設施,需要界定休閒的定義。接下來,本節依據中西方
休閒哲理為主軸,進行認知性的探討,以休閒和相關詞彙在歷史的演繹為
題,分析東西方文化不同的休閒定義。

一、西方文化對休閒的認知
在西方歷史文明中,歷經了採集漁獵、奴隸主統治、封建統治、帝國
統治,及民主治理時期。然而,休閒一直沒有列為歷史文化長流中應被重
視的主流議題。原因是在歷史的演進中,休閒一直被認為是有錢、有勢和
有閒階級的專利,而勞動階級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他們痛恨有閒階級的
休閒活動。自中古時期以來,以耕作為主體的勞動農民階級,僅能以農忙
過後的製陶、裁縫、捕魚及園藝等行為,列為他們農忙之後的休閒活動。
而近代人們喜愛的旅遊(travel)活動,這個字的原型是travail,係為勞苦
(labor)和折磨(toil)的合體字,原意有流浪、流放和痛苦的含意,更不
符合西方中古時期人們對於休閒活動的認知。
(一)古典休閒理論
人類學者發現,在人類文明採集及狩獵時期,比現代文明時期有更多
的休閒時間。到了古埃及文明時期(5000 BC-30 BC),休閒被列為
法老統治階級的專利行為,透過舞蹈、墓室圖繪及精刻雕塑的形式,
我們了解到法老統治階級的藝術休閒概念。在戶外休閒方面,墓室圖
繪列出漁獵休閒管制項目,以維護中古埃及日漸朝向荒漠化的綠洲生
態。在宗教慶典方面,每年有一百天以上的時間用於祭典和慶祝活
休閒設施管理

動,在這些時間,勞動階層人民以喝酒作為休閒的方式。
到了巴比倫時期(2900 BC-330 BC),貴族享有多重宗教慶典活動,
形成古代敘利亞及伊拉克地區豐富的休閒特色。統治階層以高度的建
築技術,興建面積達八十公頃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以利貴族賞玩。在
004
自然地區並且劃設狩獵保護區,目的是為了提供王室貴族騎射的馳
道,作為他們打獵和遮蔽風雨的處所。
到了西元前六世紀到前三世紀,由貴族壟斷的休閒場所和時間專屬權
利,直到中古希臘時期,因為民主思想逐漸萌芽,這種壟斷才逐漸被
打破。
西方文化中,古希臘是休閒觀念最早萌芽的地區。當時休閒設施是以
早期公園為雛形,這種公園是露天集會的場地,希臘人在露天場所從
事運動和社交活動。之後,希臘人更在休閒活動中,結合了藝術與宗
教的功能。到了文藝復興後期,這種公共的休閒設施以栽種成排的喬
木、製作浮雕長廊和搭建鳥舍園,成為當時休閒景觀的特色。
在盲詩人荷馬(Homer, 776 BC)的年代,因為希臘諸國頻繁的戰爭,
休閒是以運動競技的方式來進行。例如,斯巴達(776 BC-371 BC)強
調體能競技,休閒活動強調發展人民體能,以角力、拳擊、舞蹈、賽
馬及狩獵等鍛鍊體能的活動為主。對照斯巴達豐富的體能鍛鍊方式,
雅典則提出以學科及技能並重的休閒方式,鼓勵市民在廣場進行辯
論、演講、競賽及哲學的探索活動。
最早提出類似近代休閒概念的學者,首推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亞
里斯多德認為,倫理生活包含了休閒的重要組成元素(Aristotle 1986;
Adler, 1991)。休閒係立基於基本道德和公民教育的觀點上,他認為人
們應該採取行動的方式,將幸福立基於美好生活之上。在亞里斯多德
的論點中,他提出下列不同層次的概念:
1.休閒(leisure):表示空閒時刻的學習過程,具有豐潤生命的美好價
值(希臘原文schole; scholia)。
2.工作(occupation):終止休閒。

第一章
3.遊憩(recreation):終止工作或勞動。

  休閒導論
4.逸樂(amusement):遊玩。
在上述的定義中,亞氏認為休閒勝過工作,遊憩又勝過逸樂。在亞里
斯多德的年代,貴族或自由市民因為有奴隸代替進行生活勞動,因而
比較有自由的時間享有休閒學習活動。因此,休閒代表具有自由狀態
005
及精神啟蒙的象徵。此外,希臘文中的休閒(schole),指的是擺脫工
作之後,無拘無束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活動。希臘人認為,工作的目
的即為了休閒,一旦沒有休閒,就沒有學術文化的公民教育產生。
近代學者探討公民教育,認為亞里斯多德提出「休閒」的古典立論,
似乎很難呼應到英文的休閒(leisure)含意。這種亞里斯多德式或「古

 Aristotle, Politics Book VIII, p.1307.

 希臘休閒(schole)的定義,和羅馬休閒(拉丁文)(licere)的字源意義完全不同。源於希臘字的

schole有學習的意義,後來英文字的學校(school)和學者(scholar)仿造休閒的字源schole造字,說

明了休閒在古希臘泛指「學習活動」。
典」幸福的概念,和現代坊間所謂休閒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亞里
斯多德認為,人類應該過著反思、溫和、謹慎、智慧和正義的道德生
活,而這種道德生活應該通過對生活和休閒的反省機會,做出道德生
活中謹慎、明智和進取的選擇(Aristotle 1986; Adler, 1978, 1991)。
亞里斯多德針對休閒的定義是:

人類藉由學習和成長,從而獲得藝術、知識、理解和智慧等倫理
生活中的活動。(Adler, 1991:83)

他認為休閒是學習所有活動的方式,人類可以藉由學習,拓展本身的
智力。亞里斯多德式休閒包括:從事理論思想或沉思。這種休閒以靜
態為主,以能擺脫生存及生活枷鎖的自由意識進行。
然而,學者批評亞里斯多德的古典休閒理論中,道德操守和休閒行為
休閒設施管理

的定義似乎模糊不清(Sylvester, 1991:444)。因為亞里斯多德針對休閒
的古典理論,認為道德行為是休閒行為的代名詞。因此,在亞里斯多
德古典休閒理論中,休閒行為包含了:智力活動、創造性活動、有意
義的關係及道德行為,這和近代休閒理論強調身心釋放的逸樂價值並
006
不相同。
(二)近代休閒理論
休閒(leisure)一詞剛開始的時候,以十四世紀初期古法文(leisir)的
姿態出現,源自古羅馬時期拉丁文「licere」,原意是「被允許」或是
被釋放,指的是擺脫生產勞動後的平民自由活動。在古羅馬時代,遊
憩(recreation)這個單字的字源(recreatio, recreare;原意是提神與恢
復)也被創造出來,當時的休閒以節慶、在圓形競技場觀賞馬伕駕著
戰車競跑,以及觀賞角鬥士搏擊為主。當西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
埋葬了羅馬龐貝文明,至今現場殘存的遺跡,還可以看到當時以逸樂
為導向的休閒殘跡。現在和休閒有關的法文「loisir」等相近的單字,
意思是「康樂」,符合近代休閒被解放的含意。
此外,在西方出現「假期」(holiday)這個單字,這個字源自於聖日
(Holy Days)。在近代,假期逐漸形成現代休閒中主要國家法定休閒
節日,這些都是緣起於古代宗教信仰節慶活動的重要日子。
《牛津英文辭典》針對休閒的解釋有四個面向:
1.做事的自由與機會。
2.從職業的自由中獲取的機會。
3.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狀態。
4.不慌不忙,從容不迫。
由於西方文明宗教在休閒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幾乎中古世紀
的休閒活動和宗教、農業慶典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直到十五世紀文
藝復興開始,才有以人為本的休閒活動產生,統治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
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學者菁英強調以人為本,肯定
個性自由和休閒享受的價值,要求從基督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到了

第一章
十七世紀,西方進入大航海時期,開始出現私人及商務旅行的現象,這些

  休閒導論
現象包含大航海時期的貿易、商務及政治統治目的而進行的旅行活動。到
了十八世紀下半葉的早期,才有渡假的出現(鄭宇君譯,2002:1)。原本皇
家或貴族的花園設施逐漸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在巴黎,街角咖啡館讓市
井小民除了喝咖啡以外,也能夠從事玩牌、下棋和撞球等遊戲。
007
到了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和工業革命初期,休閒的概念才
開始被重視。在十八世紀初,英、法國家的勞工每天工作的時數為十二小
時;十九世紀初增加到十八小時,只有星期天才能休息。1870年,由於機
器創造額外產值,工人不需要花大量的勞動時間,而可以獲得較充裕的休
閒時間,包括星期六到星期天的週末休息。
自從火車發明之後,1870年首度由民眾自發性到山林海邊渡假,形成
第一波的背包假期(package holiday),這種趨向自歐洲延伸到美國。在美
國,工作階級受到新教徒倫理的影響,創立喀爾文教派的新教牧師約翰.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78. (Vol. Ⅵ, L-M) [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喀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認為工作才是最神聖的,勤儉和刻苦努力才
能榮耀上帝。喀爾文提倡節儉,成為資本主義的先驅者之一。因此許多美
國人認為,工作才是生活的必需。在清教徒的傳統下,美國在建國之初到
上個世紀初,歷經南北戰爭、經濟蕭條等困境,對於休閒活動抱持著保留
的態度。
然而,休閒時間增加是普世價值。英國在十九世紀開始改善勞動階層
工時過長的問題。1847年,英國法律規定勞動階層的工時每日為十小時,
1867年後減為九小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週工作六天,每日
工作八小時,才獲得西方先進國家的認可。
1930年代,西歐工人以罷工手段贏得每年帶薪休假的制度;而美國勞
動階層也贏得週休二日的休假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都市化
現象,形成住宅郊區化及在地休假的現象。在二戰後出生的美國人,已經
享有工作和休閒平衡發展的趨勢,通常丈夫每週在城市工作四十個小時,
休閒設施管理

太太在近城的郊區操勞家務,到了週末假期,夫妻及子女到鄰近的郊區渡
假。
都巿化現象造成休閒場所的迫切需要,由於中產階級往郊區移居,以
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但是都市更新創造新的住宅空間,讓中產階級回流
008
到市中心區,形成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中高所得居住環境。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勤勞刻苦的清教徒
美德受到時代發展的挑戰,學者觀察因為時代的進步衍生出來休閒的種類
五花八門,以「休閒是否合乎道德?」和「休閒活動是否具有建設性?」
的尺度來看,休閒活動的確擁有不同的屬性和層級。以高所得來說,休閒
不但是地位的象徵,更是異地、遠程的一種消費行為。1950年,瑞茲(V.
Raitz)經營地平線假日公司(Horizon Holidays),首次招攬搭飛機假日旅
遊團體進行遠程休閒活動。到了1960年,以大眾旅遊(mass tourism)為主
體的休閒遊憩活動,已包含長短途的飛機、火車、地鐵、巴士、纜車、電
車、捷運等多樣化的旅遊交通工具。
到了1970年代,複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已經扭轉週末休假的
傳統。由於社會快速分化,休閒場所和休閒服務變成具有商機的服務型產
業,休閒中心、健康中心和娛樂中心因應而生,徹底改變了休閒的型態。
此外,1970年以後,因為已婚勞動階層婦女人數的增加,傳統單薪家
庭式微;夫妻兩人工作盈利,仍然不足以支應居住在城市中的高昂支出,
所以普遍都有加班的現象。至此,人們雖然渴望增加實質休閒時間來從事
休閒活動,而非僅僅增加法定休假時數,但是依然存在著休閒阻礙情形。
即使美國人普遍增加法定休閒時間,但是近年來由於通訊和傳輸工具
的進步,跨國活動創造了全球二十四小時不眠的經濟。研究顯示,自2008
年金融風暴以來,許多美國人為了維持中等的生活品質被迫必須超時工作
或兼職,平均每週工作時數增加,休閒時間減少。並且,在今日有許多人
週末假日仍必須超時工作。此外,在美國服務業部門勞動人口比例不斷增
加(表1-2)。這些改變促使消費者的價值觀改變,新興勞動階層在辦公室
使用傳真機、電話機和網路工具上班,在下班時間之後也需要以手機、簡

第一章
訊、電子通訊或郵件信箱隨時待命,等待上級長官的差遣。網際網路、資

  休閒導論
訊看板、手機上網、手機簡訊、電子通訊或電子郵件信箱,在旅遊資訊、
旅遊及休閒服務上,也扮演了革命性的功能。

表1-2 十大後工業化國家服務業勞動人口的比例
國 家 1965 1975 1985 1995 2005 009
美 國 59.5 66.4 70.0 74.1 78.6
英 國 51.3 58.3 64.1 71.4 77.0
荷 蘭 52.5 60.9 68.3 73.4 76.5
瑞 典 46.5 57.7 66.1 71.5 76.3
加拿大 57.8 65.8 70.6 74.8 76.0
澳 洲 54.6 61.5 68.4 73.1 75.8
法 國 43.9 51.9 61.4 70.0 74.8
日 本 44.8 52.0 57.0 61.4 68.6
德 國 41.8 n/a 51.6 60.8 68.5
義大利 36.5 44.0 55.3 62.2 65.5
(資料來源:Fitzsimmons and Fitzsimmons, 2007)
此外,地下經濟衍生出的「地下休閒產業」,這些活動層出不窮,甚
至破壞社會善良風俗和秩序,形成違法的休閒毒瘤。因此,要滿足現代社
會理想的休閒條件,依舊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納許(J.B. Nash, 1886-1965)
觀察二十世紀中葉的休閒現象之後,認為多數休閒活動已經偏離了常軌,
於是在1960年的《遊憩與休閒的哲學》提到休閒價值的層級理論(圖
1-1)。納許的最高休閒層級價值,和亞里斯多德式休閒不同。亞氏認為,
休閒應該從事理論思想或沉思等抽象的行為;但是納許的最高層級休閒行
為,將發明家和畫家的創作行為納入,認為是休閒活動的昇華行為,稱為
「創造式參與」。

創造式參與 例:發明家、畫家、作品家
休閒設施管理

行動式參與 複製模式──部分參與

010 情感式參與 投入情感

娛樂/消遣/殺時間 無聊的解決方式

自我傷害 越軌的行為

反社會的行為 極端的行為

圖1-1 人類使用休閒時間概念圖(納許概念圖)(Nash, 1960:89)

 許光麃(2000)認為,納許休閒思想主要源於歐洲自然體育,透過哲學和社會學訓練,轉化為休閒思

想,期間並吸收古力克(L.H. Gulick)的遊戲與休閒觀點,以及伍德(T.D. Wood)的新體育概念,衍

生其休閒理論。其次,納許認為休閒要自幼養成,良好的休閒學習環境可以引導孩童長大後享受正當

休閒的習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