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自 序 1

自 序

這部書籍是筆者在出土文獻研究領域的第二部專著,第一部是《上博楚
簡思想研究》(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本書匯編了沒有收入
《上博楚簡思想研究》的、以楚地出土文獻為研究對象的、比較成熟的論文。
其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集了兩篇論文,都和馬王堆漢墓帛書
相關;第二部分收集了三篇論文,都和郭店楚簡有關;第三部分收集了六篇論
文,都和上博楚簡有關;第四部分收集了五篇論文,性質比較雜,除《睡虎地
秦簡所見對「孝」的重視》是對睡虎地秦簡的個案研究外,其餘都是綜合性論
文,分別討論了出土文獻所見墨家資料、出土文獻所見儒家經典、出土文獻所
見術數資料與黃老之學的關係,以及出土文獻價值、局限、研究方法的問題。

以上主要依據出土地點作了大致的劃分,就內容而言,第一章《馬王堆帛
書〈黃帝四經〉所見「名」的研究》、第二章《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試
解》、第三章《郭店楚簡〈語叢〉一、三兩篇所見「名」的研究》都和筆者的
一個研究重點,即戰國秦漢時期極為引人注目的思想史現象─「名」思想有
關。第四章《郭店楚簡〈語叢一〉「天生本、人生化」試解》則是資料上的補
充說明。第五章《郭店楚簡〈尊德義〉分章考釋》和第六章《上博楚簡〈昔者
君老〉新注》是兩部詳細的譯注,以楚簡中具有儒家傾向的資料為討論對象。
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四篇論文均和上博楚簡《凡物流形》有關,該資料和上博楚
簡《恆先》一樣具有黃老道家的思想傾向,所以將這些論文和《恆先》歸到一
起。黃老道家和出土文獻的關係也是筆者的一個研究重點,《上博楚簡思想研
究》中筆者對上博楚簡《恆先》、《三德》作過詳細解讀,本書第十五章《黃
老思想與民間術數─以出土文獻為線索》對民間術數在黃老之學中所占位置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及其影響的問題作了考察,讀者可以參看。

第十二章《睡虎地秦簡所見對「孝」的重視》雖然討論的是「孝」的問
題,但筆者並不視其為儒家的課題,而是探討了特殊歷史背景下「忠孝觀」和
法治之間的關係。其餘四文,如前所述,都是對某一方面的問題作出全面總結
或反思的嘗試。隨著出土文獻材料和研究成果日益增加,對材料間相互關係的
理解、對材料性質的確認、對研究方法的斟酌、對出土文獻作用意義的評價等
等整體性的把握越來越開始受到重視,收入本書的幾篇文章,就是筆者思考和
總結的一些結果。第十四章《儒家經典與出土文獻》,因為用於教學,相對比
較淺顯。

拙著《上博楚簡思想研究》是在臺灣刊行的,這次又有幸在臺灣出版學術
書籍,我感到非常光榮。本書的出版得到了輔仁大學教授丁原植先生的熱心推
薦,丁先生不僅學問深厚,還積極扶持學界後進,推動了大批出土文獻領域學
術專著的出版問世,在此我要向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各種雜務的牽扯和自己的怠惰,本書的出版一再拖延,台灣書房出版
有限公司編輯部卻始終給予支持和勉勵,沒有一句怨言,讓我非常感動,在此
也要向編輯部表示真摯的謝意。

曹峰於2010年初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自 序

第一章 《黃帝四經》所見「名」思想之研究 1

第二章 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試解 33

第三章 郭店楚簡《語叢》一、三兩篇所見「名」的研究 47

第四章 郭店楚簡《語叢一》「天生本、人生化」試解 65

第五章 郭店楚簡《尊德義》分章考釋 71

第六章 上博楚簡《昔者君老》新注 95

第七章 上博楚簡《恆先》研究綜述─兼論《恆先》今後研究的方向 117

第八章 上博楚簡《凡物流形》兩處編聯的文獻驗證 141

第九章 從《逸周書•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 155

第十章 《凡物流形》「心不勝心」章疏證 163

第十一章 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徵 177

第十二章 睡虎地秦簡所見對「孝」的重視 197

第十三章 出土文獻所見與墨家相關資料 211

第十四章 儒家經典與出土文獻 229

第十五章 黃老思想與民間術數─以出土文獻為線索 251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7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74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近年來,與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相關的出土資料不斷問世,其中最引人
注目的當屬三大發現,即1973年末至1974年初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
書,1993年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與1994年後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董市

場分批購回的湖北楚簡 。這些重大發現,使海內外從事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學
者為之振奮。尤其20世紀末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問世之後,無論是媒體還是
學界,都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之中,「出土文獻將改寫中國思想史」的說法也
一度頻繁見諸報刊。現在,距離郭店楚簡正式公布已過10年,距離上博楚簡
第一批材料正式公布也已7年,隨著學者們對簡帛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態度
的日趨冷靜,對於這項極為特殊、意義重大的研究本身之反思也越來越多,應
該如何去除情緒的色彩,如何賦予科學的意義,如何審視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中
國思想史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去總結的問題,同時也是對今後的研究必然產
生影響的問題。

就此,本文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討論:出土文獻對中國思想史研究
而言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中國思想史時要注意的材料局限性
問題;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中國思想史時要注意的方法局限性問題。

第一節 出土文獻的思想史意義和價值


在由傳世文獻構築的學術史鏈條上,從《左傳》載事之止年 到《戰國

策》大量記事 ,中間百餘年基本為歷史空白。從社會風俗看,這段時期變化
很大,顧炎武曾經提出過好幾個現象加以論證,例如,到《左傳》為止的時
代,士大夫以上階層在交往時都要賦詩,到了《戰國策》以後的記載中找不到

了。春秋時代「尊禮重信」,而到戰國時代則絕不言,等等 。從思想史現象

 2008年清華大學從香港古董市場購藏的楚簡,據稱和《尚書》等文獻有關,顯然也具有重大的思想史價
值,但目前尚處保護整理階段,相關情況可參考李學勤:《初識清華簡》,光明日報,2008年12月1日。
 《左傳》編年記事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其後附記魯悼公(西元前463)等事。
 《戰國策》雖記知伯約韓、魏攻趙事(清人顧觀光《國策編年》認為是周定王十六年即公元前453年),
但自公元前344年魏國發動「逢澤之會」起,《戰國策》記事才漸多。參見鄭傑文:《中國古代縱橫家
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6頁。
 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民國元年鄂官書處叢刊本)卷13「週末風俗」條。原文為: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75

看,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從不「仁義」並舉,而孟子從不只單獨談「仁」。由
於歷史的巨變和轉折,在思想史上,這絕不是一個平平淡淡、可有可無的百餘
年,歷史變遷引發的社會所有階層的觀念變遷,也一定會在思想史上留下濃重
的痕跡。由於材料的限制,顧炎武只能通過對比,論及他所注意到的一些現
象,這百餘年間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果不能提供那個時代的實物資料,那
就永遠只能停留於想像和推測,只有當出土文獻放在我們面前,我們才能將想
像和推測化為真實的討論。

雖然對郭店楚簡、上博館藏楚簡的下葬時代有爭議,對馬王堆漢墓帛書

的成書時代有爭議 ,但是,哪怕是同時抄寫、同時出土的文獻,不同的文章
在成書時代上也決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抄寫時代並不等同於成書時代,就
是說,既有早期形成的部分,也有晚期形成的部分。因此,其中很可能存在上
述空白時期形成的文獻、或反映上述空白期思想變化的內容。所以,從縱的角
度、從思想史變遷的角度看,在客觀上,上述出土文獻為這段空白期思想史的
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是無可爭議的。即便上述出
土文獻不屬於這段空白期,而形成於空白期之前或空白期之後,也同樣有著不
可估量的價值。

再從橫的側面來看,出土文獻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史資料,就像一個被
橫剖開的考古文化層,靜止地凝結於某一歷史時段,有如今天所使用的教科書

「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
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
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
 關於郭店楚簡的下葬時代,目前為止有兩種意見。一是戰國中期偏晚說,即西元前300年左右,「白起拔
郢」(西元前278)之前,郭店楚簡的發掘整理者首倡此說,大部分學者同意這一說法。參見荊門市博物
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前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頁。另一種意見認為,不排除「白起
拔郢」之後的可能性,以王葆玹、池田知久為代表。參見王葆玹:《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
背景─兼論郭店及包山楚簡的時代問題》,《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366∼390頁;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50∼151頁、第
267∼270頁。上博楚簡因屬盜掘,沒有確定下葬時代的依據,但一般認為接近郭店楚簡的時代。馬王堆
漢墓的下葬時代不存在問題,在漢文帝前元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但對其中文獻成書時代的爭議頗
大。以《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通稱《黃帝四經》)為例,有戰國中期以前、戰國中
期左右、戰國晚期,乃至楚漢相爭時期到西漢初年各種說法。參見劉國忠:《古代帛書》,北京:文物
出版社,2004年,第148∼149頁;張增田:《黃老治道及其實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
第24∼27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76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或報刊雜誌、檔案書信突然被封存,過了幾十年或幾百年後再被打開一樣,保
持了原汁原味,未經後人整理、潤色、增刪、修改。而傳世文獻則不同,有時
是天災、戰爭等客觀因素,決定了或存或毀的命運,有時則依據不同時代的
要求,被反覆篩選、重組、詮釋,注上加注,層層疊疊,作品面貌發生很大
變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出土資料在思想史研究方面,為我們提供了較為真實的
文本,在研究思想史流變時提供了某一時段的可信的參照物。眾所周知,過去
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第一要做的就是文獻整理和批判,這樣,因為在文獻
的「可信」和「可疑」,是「真」還是「偽」上常常發生分歧,使用同樣的材
料,思想史的研究結果可以出現巨大的差異。

出土文獻為我們提供了早已殘缺不全、或湮沒無存的思想史資料,這裏仍
以前述三大發現為例,和《詩》相關的資料有上博楚簡《孔子詩論》、《交交

鳴烏》及一些出土文獻中對佚詩的引用 ;和《易》相關的的資料是馬王堆漢
墓帛書《周易》經傳(《易之義》、《要》、《二三子問》、《繆和》、《昭

力》等) ;和《禮》相關的的資料是上博楚簡《昔者君老》、《內禮》、

《天子建州•甲乙》等 ;和儒家相關、特別是與孔門傳承相關的資料包括:
竹帛兩種《五行》、馬王堆帛書《德聖》、郭店楚簡及上博楚簡兩種《性自命
出》、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忠信之道》、《成之
聞之》、《尊德義》、《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
上博楚簡《子羔》、《魯邦大旱》、《從政》、《相邦之道》、《仲弓》、

《弟子問》、《君子為禮》、《季康子問於孔子》、《孔子見季桓子》等 ;
和道家及黃老思想相關的資料有: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九主》、郭
10
店楚簡《太一生水》、上博楚簡《恆先》、《三德》、《彭祖》等 ;與古史
傳說及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有: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

 其他可參考者有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詩經》,及山東銀雀山漢簡《唐勒》、江蘇尹灣漢簡《神烏
賦》、敦煌漢簡《風雨詩》等詩賦類作品。
 其他可參考者有湖北荊州王家臺秦簡《歸藏》、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周易》。
 其他可參考者有甘肅武威磨嘴子漢簡《儀禮》。
 其他可參考者有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論語》、《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保傅傳》。
10 其他可參考者有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太公》、《文子》;安徽阜陽雙古堆漢簡《莊子》雜篇;張家山
漢簡有與《莊子•盜蹠》相關內容。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77

語》,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上博楚簡《容成氏》、《融師有成氏》、《競
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姑成家父》、《柬大王泊旱》、《昭
王毀室》、《昭王與龔之脽》、《競公虐》、《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
11
《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 ;與兵家相關的資料是上博楚簡《曹沫
12
之陳》 ;與墨家相關的資料是上博楚簡《鬼神之明》;與縱橫家相關的資料
是郭店楚簡《語叢四》;與古樂相關的資料是上博楚簡《采風曲目》;與陰陽
13
家思想相關的是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兩種、《刑德》三種 ;與醫學相關
的有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等多種;與天文學相關的有馬王堆帛書《五星
占》、《天文氣象雜占》等,與相術相關的有馬王堆帛書《相馬經》等多種。
14
和陰陽家、醫學、天文學、相術相關內容也可以歸為術數、方技類 。可見出
土文獻中思想史資料數量極大,涉及面廣,很多都是至少唐以後古人所看不到
15
的全新材料 。

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對照,有助於對傳世古籍的校讀,有助於對古籍
16
形成過程的認識。例如,馬王堆帛書《老子》 、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三
17 18
篇 和今本《老子》;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 和今本《戰國策》;馬
19 20
王堆帛書《周易》 六十四卦經文、上博楚簡《周易》 和今本《周易》的經
文部分;馬王堆帛書《周易》中《繫辭》和今本《周易》的《繫辭》;郭店楚

11 其他可參考者有湖南慈利楚簡《國語•吳語》、《逸周書•大武》。上博楚簡中史書類有二十多種,未
發表篇目可參見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273∼276頁。
12 其他可參考者有山東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地典》等,
兩部兵法的出土證明了《孫臏兵法》並非偽書,《漢書•藝文志》所載《吳孫子兵法》和《齊孫子兵
法》確為兩部書。未發表的兵家篇目可參見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第369∼270頁。張家山漢
簡有定名為《闔廬》的兵家書籍。
13 兩種《陰陽五行》中有一種後改名為《式法》正式發表。
14 其他可參考的術數、方技類有以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為代表的時令材料;包山楚簡蔔筮祭禱簡為代表的卜
筮祭禱材料;以睡虎地秦簡日書為代表的各種日書。這類資料數量多、內容雜,李零的《簡帛古書與學
術源流》有較好分類,參見該書第401∼417頁。
15 其他值得重視的子類著述還有河南信陽長臺關楚簡《申徒狄》,山東銀雀山漢簡《尉繚子》、《晏子春
秋》、《六韜》及與《管子》相關內容,湖南慈利楚簡《寧越子》等。
16 馬王堆帛書並不自稱《老子》;分為兩篇,「德」在前,「道」在後,可以稱為《德道經》。
17 郭店楚簡並不自稱《老子》,整理者根據竹簡形制和筆跡將其分為甲、乙、丙三篇。
18 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本無篇題,是整理者所定。
19 馬王堆帛書《周易》本無篇題,是整理者所定。
20 上博楚簡《周易》本無篇題,是整理者所定。有缺損,剩餘內容和三十四卦相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78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簡及上博楚簡《緇衣》和今本《禮記•緇衣》,上博楚簡《民之父母》和今本
21
《禮記•孔子閒居》 。通過其中文字文句的異同對比,我們可以了解文本的
變遷和詮釋的變遷,校訂古書的錯誤。同時,出土文獻的出現,也使中國思想
史上一些重要著作成書時代的推斷有了可靠的依據。例如,通過馬王堆帛書
22
《老子》,可以斷定,與今本相似的文本至少在戰國晚期已經定型 。上博楚
簡《周易》的出土,證明了至少在戰國中期,與今本相似的六十四卦經文已經
23
定型 。通過郭店楚簡《六德》和《語叢一》中的描述,可知「六經」觀念至
24
少在郭店楚墓下葬時期已經成型 。

出土文獻還有助於對古籍真偽的辨別和時代的判斷,可以啟動一些過去因
判為偽書而長期冷落、評價不高的文獻,並重新估量其價值。這項工作可以說
是從唐蘭開始的,他的論文《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
25
兼論其與儒法鬥爭的關係》及其「附錄一」 將《黃帝四經》中一些文句抽出
來,和《鶡冠子》、《尉繚子》、《尸子》、《文子》等相比較,證明了這些
文獻中的內容不可能全偽,所謂的「偽書」中有其真實的部分。近年來,通過
深入研究,學者們又陸續有新的發現,例如,從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所出《文
子》殘簡看,今本《文子》雖經後人作過較大的改動,但也不能簡單地視其為
抄襲《淮南子》等書而成的偽書。曾被疑為非先秦之書的今本《六韜》、《尉
繚子》、《晏子》有部分文字與山東銀雀山漢簡本大體相合。通過對郭店楚
簡、上博楚簡的整理與發掘,一些過去不受重視的儒家典籍,如《孔叢子》、
《孔子家語》等,其部分內容之價值也得到了重新認識。

對出土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促進了對中國先秦秦漢思想史脈絡的疏理,為
原來不甚明瞭的問題提供了得以展開的新資料。茲舉數例。

(1)早期儒學。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郭店楚簡、上博楚簡正好就是前述

21 尚未公布的上博楚簡《武王踐阼》很可能可以與今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相對照。
22 但郭店楚簡本是節選本,還是形成中的文本,目前還有爭議。
23 但《周易》傳文在戰國中期是否已經定型,目前還有爭議。
24 郭店楚簡《六德》篇有「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
《易》、《春秋》,則亦在矣。」郭店楚簡《語叢一》中有「《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詩》
所以會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會古今之事也。《禮》,交之行述也。《樂》,或生或教者也。
〔《書》,……〕者也。」
25 《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第7∼21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79

思想史上那個空白的、已經失落的部分。具體而言,孔子比孟子大180歲,從
26
孔子到孔子弟子再到孟子,正好在約130年間 。而且,郭店楚簡、上博楚簡
中出現了很多《史記•孔子世家》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的人物,如顏
回、仲弓、子路、子貢、子游、子夏、曾子、子羔、子思等人。因此,新出土
資料對了解孔子死後「儒分為八」的情況,對推進「七十子」研究,對探討
「子思學派」的存在與否,提供了幫助。因此,郭店楚簡、上博楚簡一定是孟
子、莊子以前的作品。

此外,也有人認為,較之早期儒學,郭店楚簡、上博楚簡與孟子、荀子關
27
係更為密切,如日本及歐美的一些學者 。

(2)儒道關係。通過簡本《老子》,可知簡本並不像今本那樣反對「仁
義」,對「孝」既否定又肯定,反映出道家對包括儒家在內吸收兼融有一個發
展的過程。在郭店楚簡《語叢一》、《語叢三》,上博楚簡《恆先》、《三
德》中,可以看出,雖然不同文獻或傾向儒,或傾向道,但存在儒道兼融的跡
28
象 。

(3)先秦道家史的研究。郭店楚簡《老子》究竟是節選本還是《老子》成
書以前的原始文本,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是否可以視為古《老子》的一部
29
分,上博楚簡《恆先》是否可以視為老莊之間的中間環節 。

(4)黃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黃老思想成為一門有實質內容的學問,實際
上是在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出土之後。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上博楚
簡《恆先》、《三德》為黃老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材料。對出土文
獻的詮釋,又帶動了《管子》四篇、《韓非子》四篇、《呂氏春秋》、《淮
南子》、《申子》、《慎子》、《鶡冠子》、《尹文子》、《文子》、《列

26 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龐樸和李學勤。參見龐樸:《孔孟之間》,《中國哲學》第20輯,瀋陽:遼寧教育
出版社,1999年,第22∼35頁;以及李學勤:《孔孟之間和老莊之間》,《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第6輯
(2005年6月),第10∼13頁。
27 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日本池田知久。參見池田知久所著,《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中與《五行》、
《窮達以時》、《孔子詩論》相關之論文。
28 陳鼓應認為郭店楚簡《忠信之道》也是呈現出儒道交融而又接近老學一系的作品,參見陳鼓應:《郭店
楚簡所呈現的重要哲學問題》,《九州學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0∼201頁。
29 參見李學勤:《孔孟之間和老莊之間》。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0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子》、《尸子》等一大批相關文獻的再研究。

(5)《周易》經傳研究。由於新材料的擴充,《周易》在象數和義理兩方
面的研究都得以深入。上博楚簡《周易》的特殊符號,數位式爻題,馬王堆帛
書《周易》的卦序,《周易》作為經典的形成過程,孔子是否傳易,馬王堆帛
書《周易》大量的傳文都是研究的熱點。

(6)宇宙生成論。宇宙生成論是思想史上重要話題,過去依據的資料只有
《楚辭•天問》、《淮南子•天文》等。而長沙《楚帛書》、郭店楚簡《太一
生水》、上博楚簡《恆先》的出現,則大大促進了這項研究的發展。

(7)齊文化和楚文化之間的交流。在戰國中期的楚國出現大量的儒學著
述,或許並沒有什麼奇怪,因為當時儒學已盛行於天下。然而,在戰國中期的
楚國出現大量的齊國色彩的文獻卻是值得重視的現象,上博楚簡《魯邦大旱》
和《晏子春秋》有著極其相似的語句,《競建內之》、《競公虐》故事本身直
接來自齊國,其中甚至出現了晏子。《柬大王泊旱》雖然說的是楚國的故事,
但故事結構卻與《晏子春秋》一些篇章非常相似。這反映出楚文化和齊文化有
著不同一般的、密切的關係。在思想史上,《晏子春秋》向來不為人重視,因
為此書面貌駁雜,沒有鮮明的特色。然而,顯然此書或者說此書的思想傾向在
楚國一度很受歡迎。值得一提的事,稷下學宮也是黃老思想盛行之地,在研究
楚簡所見黃老思想時,應考慮齊文化和楚文化之間的特殊關係。

(8)民間思想研究。陰陽五行、天文、曆法、算術、星象、占卜、釋夢、
醫學、養生、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等葛兆光書中稱之為「一般知識、思
30
想與信仰」的內容 。由於資料的匱乏,也由於過去只重視精英階層思想的研
究,民間思想研究還是一片空白,而現在這項研究越來越興旺,和出土文獻提
供了條件有很大關係。

(9)一些長期爭議、難以解決的思想史現象、命題的再整理。如儒家對
「心性」問題的探討、對「情」的重視、對「禪讓」的宣揚,道家「道—氣」
論的產生,「自生」觀念的提出,黃老思想「道─名─法」思想架構的出現,

3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81

等等。過去十分模糊,現在有了展開的可能。

(10)對先秦學派劃分的謹慎認識。在我們使用「六家」、「九流十家」的
概念去排列梳理出土文獻時,出土文獻的真實面貌告訴我們,那時很可能並
無後代命名的、具絕對意義的門派觀念,我們只能說某一文獻以某種傾向為
31
主 。例如,上博楚簡《鬼神之明》可能是儒墨之間的對話,郭店楚簡《唐虞
之道》存有墨家思想的痕跡。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的天人關係論可能有著道
家天人論的思想背景。郭店楚簡《語叢一》、《語叢三》中的許多論述將儒道
術語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上博楚簡《恆先》中顯然夾雜著名辯的色彩。上博楚
簡《三德》既有和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相近似的地方,也有和《禮記》、
《大戴禮記》相近似的地方。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雖然以道家為主幹,但
將儒、法、名、陰陽都包融在內。就思想史而言,出土文獻中這些學派色彩不
明的資料比那些身份明確的資料,可能更具價值,因為它更能反映出某一時段
思想的真實面貌。傳世文獻那些鮮明的學派色彩很大程度和後世的修整、潤
色、提煉有關,和傳世文獻相比,出土文獻的共時性特徵比歷時性特徵更強,
因此,較之不同材料間前後關係,我們更應該把握的是不同材料間的相互關
係。根據這些學派色彩模糊的資料,我們又可以啟動傳世文獻中學派色彩混雜
不清、長期不受重視的那部分材料,如《晏子春秋》、《管子》等,讓先秦思
想的豐富性、多層性充分展現出來。注意那些共同的資源、共同的話題,不拘
泥、不糾纏於學派區分,將對象作更細化的分析,已成為愈來愈多出土文獻研
究者的共識。

總之,出土文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新鮮的材料,豐富了思想史的內容,開
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激活了一批長期未受重視的傳世文獻,引發了史料的重新
評估和排列,為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機會,從各個側面對中國
思想史研究產生了影響,使所有研究古典學的人都不得不關心出土文獻,帶動
了「疑古與釋古」及中國古典學重建問題的討論。從這些意義上講,出土文獻
32
具備了改變思想史面貌的可能性 。

31 李銳:《「六家」、「九流十家」與「百家」》對此問題有過討論,見《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3期,第
6∼13頁。
32 日本學者淺野裕一曾從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四個角度,考察出土文獻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產生的影
響,並從他的角度論述了日本學界對出土文獻的研究現狀,參見淺野裕一:《新出土文獻與思想史的改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2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第二節 出土文獻研究的局限性

然而,出土文獻只是為我們研究思想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說
創造了條件,並不等於有了出土文獻就有了一切。要想通過出土文獻改寫思想
33
史,正如廖名春所言,必經兩途。一是理論反思,一是史料出新 。理論反思
的問題在下一節討論,在此討論出土文獻作為一種史料本身的局限性問題。在
新材料頻繁出土,不斷引起學者們期待和興奮的過程中,人們對出土文獻所具
備的神奇作用談得多,仿佛出土文獻是靈丹妙藥,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而忽
視出土文獻自身所存在的局限。

第一,出土文獻是否提供了足以變動思想史主線的材料。從現有的出土文
獻看,除了上述「一般知識、思想與信仰」的層面,以及黃老思想等,由於過
去未曾深入研究,會有較大改觀之外,其他的層面尤其是和「諸子百家」相關
的精英思想的層面,我們很難通過出土文獻從根本上動搖過去通過傳世文獻構
建起來的思想史脈絡。僅以在大陸形成的學科體系為例,在胡適、馮友蘭、任
繼愈等學者構建的「中國哲學史」及在侯外廬等學者構建的「中國思想史」中
討論的主要話題、主要概念、主要人物在出土文獻中依然扮演著主要角色。劉
大鈞在闡述易學史研究方法時指出:「我們僅憑目前的出土資料,絕不足以完
成對漢人今文《易》的解讀和研究,我們對漢人《易》學史研究,還須以傳統
34
資料為主。」 因此,如果說傳世文獻是一扇扇通向歷史的門,出土文獻還只
是一扇扇通向歷史的窗。窗的視野比較狹隘,窗和窗之間也未必有關聯。窗和
門必須結合起來,才能發現窗的位置和價值。至今為止的出土文獻研究,只是
在一個個局部彌補、啟動、豐富、充實了依賴傳世文獻研究構築起來的思想史
框架,而不足以從深度和廣度上推翻之、顛覆之。在哲學史和思想史研究中,
傳世文獻依然是主,而出土文獻依然為輔。因此,更為精確地說,就思想史整
體而言,出土文獻只是從局部上改寫了思想史,或補寫了思想史。

寫─兼論日本的先秦思想史研究》,《文史哲》2009年第1期,第22∼36頁。
33 參見廖名春:《出土文獻與先秦文學史的重寫》,收入姚小鷗主編:《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北
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第68頁。
34 參見劉大鈞:《讀帛書〈繆和〉篇》,《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第6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83

第二,如前所述,傳世文獻因種種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有的被淘汰、
毀滅,留存下來的也遇到被修改、被詮釋的命運,使其面目發生變化。但許多
傳世文獻得以流傳也絕非偶然。首先,經過時間沖刷能夠留存下來的必然是值
得代代傳承的精華部分。其次,傳世文獻大多經過整理、篩選,所以流傳下來
多為比較完整、比較定型的文本。中國古代歷來重視文獻整理,《國語•魯語
下》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漢書•
禮樂志》曰:「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
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主
持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浩大的文獻整理工作。趙生群指出:「劉向、劉
歆校書時,條件相當優越。一是去古未遠,可以見到大量古書,其中有不少
35
是古文,甚至有一定數量的出土文獻。二是用以校勘的資料亦相當豐富。」
「劉向父子整理古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文字、篇章進行校
36
勘。……二是彙編和輯佚。……三是辨偽與存疑。」 對傳世文獻的整理和研
究,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項重大事業,幾乎歷代都在得到國家支持的前提
下,由最優秀的學者反覆進行。所以,儘管傳世文獻的文本面貌及意義詮釋隨
時代變遷會發生變化,但依然具有相當的價值。

出土文獻的價值在於它保留了特定時期的思想面貌,可以成為值得信賴的
參照物,但思想史更關心的是思想的傳承和遷變,關心的是哪些部分被留存了
下來,以及為什麼會留存下來。當然,出土文獻自身也是傳承和遷變的產物,
但由於文物出土的偶然性,我們同樣無法保障手中的出土文獻就是最值得比
較、最值得參照的東西。因此,出土文獻即便具有參照物的價值,其價值也要
打一定的折扣。

就文本而言,因為出土文獻沒有經過整理、篩選,所以並非十全十美。相
反具有不確定、不完善的特徵。不確定指的是我們所從事的出土文獻研究,從
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充滿了許多有待討論和解決的問題,一些前提是不確定
的。不完善指的是同傳世文獻相比,幾乎大部分的出土文獻都支離破碎,不經

35 參見趙生群:《關於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關係的幾點看法》,收入李學勤、林慶彰等著:《新出土文獻
與先秦思想重構》,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153頁。
36 參見趙生群:《關於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關係的幾點看法》,第153∼154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4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過長期的、艱苦的文本整理和復原工作,是不能輕易使用的。

如前所述,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上博楚簡都有成書年代的爭論,馬王
堆帛書《黃帝四經》成書年代之不同觀點,從戰國中期以前一直到西漢初年為
止,年代要跨越一百年以上。成書年代差異越大,思想史結論也就差異越大。
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的爭論焦點在於最終成書年代究竟為秦兵佔領郢都之前還
是之後,年代跨度雖然不大,但在思想史上卻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對於郭店楚
37 38
簡的下葬年代,考古學界作過詳細的論證,如崔仁義 、劉彬徽 ,認為至少
39
在「白起拔郢」之前,思想史界學者大多從之 。但也有學者表示難以認同,
40
例如王葆玹從「白起拔郢」之後楚墓殘存及楚文化流傳的可能性出發 ,池田
41 42
知久從思想內容出發 ,李承律從考古類型學說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出發 ,
表述過不同的意見。

成書年代是思想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尺規,文獻研究的最終成果必須反映到
成書年代的判斷上。然而,就「成書」的概念而言,各家認識也大為相同,有
的學者看到與今本類似的部分內容出現於出土文獻,就認為此書在出土文獻所
在時代已經「成書」,而有的學者則強調必須是大部分的內容、基本的框架、
重要的概念定型之後才能算「成書」。如果對成書年代認識不同,那麼對思想
內容性質上的認定就判然有別,得出的結論也會大相徑庭。

37 參見崔仁義:《荊門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初探》,《荊門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第34頁。
38 參見劉彬徽:《關於郭店楚簡年代及相關問題的討論》,《簡帛研究2001》上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1年,第47∼54頁。又收入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第232∼238頁。
39 較典型的論述,中國學者可舉李學勤:《孔孟之間和老莊之間》,第10∼13頁。日本學者可舉淺野裕
一:《戰國楚簡與古代中國思想史的再檢討》,《戰國楚簡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第3∼15頁。
40 參見王葆玹:《試論郭店楚簡各篇的撰作時代及其背景─兼論郭店及包山楚簡的時代問題》。此外,
王葆玹:《郭店楚簡的時代及其與子思學派的關係》,收入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4∼649頁;王葆玹:《再論郭店楚簡之
時代及其文化背景問題》,「古典學の再構筑」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
究》第6卷(2003年),第25∼31頁;王葆玹:《郭店竹書時代新證》,日本出土資料學會編:《中國出
土資料研究》第7號(2003年),第25∼36頁,也討論過這一問題。
41 參見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中與《五行》、《窮達以時》、《孔子詩論》相關之論文。
42 李承律:《郭店一號楚墓より見た中國「考古類型學」の方法論上の諸問題の「白起拔郢」の問題》,
「古典學の再構筑」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編:《郭店楚簡の思想史的研究》第6卷(2003),第3∼
23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85

眾所周知,馬王堆漢墓未經竊掘,得到了科學的發掘,但由於帛書已有很
43
大程度的損毀,帛書整理中人為造成的影響依然很大 。郭店楚簡受到過盜掘
的干擾、上博楚簡是盜掘出來的文物,竹簡的保護、整理完全依賴人工,因此
從一開始,竹書的整理就充滿著人的主觀。簡帛文獻作為一種特殊的史料,受
文字及音韻釋讀、簡序排列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出土文獻的釋讀帶有較大的模
糊性,可以造成百人百義的局面,形成千差萬別的結論。

出土文獻研究的第一步是文字釋讀,這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六國古文的
研究,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古文字學領域的熱點,雖然成果異常突
出,但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文字的構型如何判斷,字形如何隸定,各種
符號的作用如何認識,寫手的特徵如何確定,聲符如何確認,依據傳世文獻確
立的假借原理在楚系文字中是否可以直接借用等,古文字學界還在探索之中。
以隸定為例,李守奎就指出過其中存在的問題:

「隸定」在出土文獻整理和古文字研究中是常用的一個詞,但究竟什麼是
隸定,如何隸定,隸定的方法有哪些等具體問題一直不是很明白。當前,出土
古文字文獻劇增,古文字隸定文本日夥,但隸定得非常混亂,沒有標準可依,
各種方法雜糅;同一古文字文本的隸定,常常是人人各異,同一人的隸定,也
44
前後不一。理論的匱乏和實踐的混亂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戰國文字研究還不是一門非常成熟的學科,公認暫時無法釋出的字,
觀點對立、尚無定論的字屢見不鮮,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文義詮釋的可靠
性。

以上博楚簡《魯邦大旱》為例,這篇文獻很短,只有6支簡,208字,說
的是魯國發生大旱時,魯哀公向孔子請求對策。其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女
(如)毋 珪璧 (幣)帛於山川,政(正) (刑)與〔 (德)……」,對
「 」字的解釋,目前學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整理者馬承源認為,「 」當
讀為「薆」,聲符和字義同於「瘞」,意為「埋」,整句文意的基調為「不

43 例如零碎帛片的移動、歸位等。
44 參見李守奎:《〈曹沫之陳〉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漢字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
社,2005年,第492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6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45
進行大旱之祭,但須保持刑德之治」 。即孔子完全否定祭祀之舉,只強調
政治上的作為,這個解釋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也有學者認為該字應讀
為「愛」,意為吝惜,因為在出土文獻中,「 」多釋為「愛」,而且「不
愛……」或與「不愛」相類的句式多見於傳世文獻,並常用於與祭祀相關場
46
合。這表明孔子雖然不否定祭祀,但更強調政治上的作為 。對祭祀是肯定還
是否定,有著重要的區別,僅此一字解釋之差,對《魯邦大旱》整體思想的判
斷,對《魯邦大旱》在思想史上意義之認識,頓時判然有別。

再以上博楚簡《恆先》為例,這部文獻具有明顯的道家思想傾向,但其
傾向,和《老子》、《莊子》、《鶡冠子》、《淮南子》、《文子》、《列
子》、《黃帝四經•道原》、郭店楚簡《太一生水》既相關又不同,為早期道
家思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因此,這部文獻問世之後,很快就有世界
各地大批學者,在原整理者李零釋文基礎之上,作出新的文字釋讀、竹簡編聯
和思想探究。

然而,作為這部文獻最重要的關鍵字─ 「恆先」,其讀法卻存在著尖
銳的對立,究竟是「恆先」還是「極先」?從楚系文字的特徵看,這兩種讀法
都有其可能性,大多數學者依從整理者李零讀為「恆先」,而裘錫圭堅持讀為
47
「極先」 。讀為「恆先」,容易聯想到「道」,讀為「極先」,則是一個表
示時間的詞,意為「宇宙本原」,和「道」拉開了一定距離。由這兩種不同讀
法,可以導致「恆先」基本思想解讀上的重大差距。此外,關於「恆先」的
首句「恆先無有, 、 、虛」,雖然思想史學界「 」傾向於讀為「樸」,
這樣就和《老子》等道家傳世文獻產生呼應,而古文字學界則普遍認為讀作
「樸」還缺乏文字學上的依據。

除了文字的釋別、音韻的考定以外,帛片的拼接,竹簡的排列也是一項
極為艱巨的工作。由於簡帛長期埋於地下,浸在水中,出土時帛書裂成碎片,
出現殘損,竹簡散亂、扭曲、變形、破碎,需要整理者重新編聯。而完全依賴

45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6頁。
46 相關見解參見朱淵清、廖名春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中討
論《魯邦大旱》的多篇論文。
47 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2007年11
月),第1∼16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87

最初整理者的釋文去闡述文義,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像
《老子》、《緇衣》、《五行》、《周易》這些有傳世本或其他出土文本可以
對照者,編聯時錯誤可能會少些,那些沒有參照物的出土文獻,幾乎都會遇到
重新排列的問題,有的問題還非常大。例如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篇,根據原
整理者的排列,首句為「成之聞之曰:『古之用民者,求之於己為恆』」,這
樣說來,「成之」或「成」必須當人名處理,可是按照這一編聯,《成之聞
之》整篇有許多地方難以讀通。郭沂發現,傳世古書中有「聞之曰」之體例,
故「成之」應繫上句之末。這樣一來,《成之聞之》的首句就要調整,《成之
聞之》的篇名也是錯誤的。按照郭沂的排列,《成之聞之》的首句當為原第八
48
號簡的「天降大常,以理人倫」,篇名也當改為《大常》 。姜廣輝進一步認
49
為,《成之聞之》可以分為《求己》、《天常》兩篇 。上博楚簡《從政》原
50
來分為甲乙兩篇,但經過陳劍的重新編聯,發現這兩篇其實就是一篇 。通過
這些學者的重新調整,《成之聞之》、《從政》排除了釋讀上最大的難題,新
編聯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可。

也有在編聯上各執一詞,互不認同,意見難以統一的情況,而且更為普
遍。例如《孔子詩論》最初整理者所作簡序顯然有不合理之處,學界先後提出
過多種新的設想,但由於在留白簡、滿寫簡等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使得局部編
51
聯雖然開始趨向一致,卻至今無法形成一個為學界所共同認可的總體方案 。

郭店楚簡、上博楚簡幾乎每一篇都會或多或少遇到簡序的問題。即便簡序
無須調整,也會出現斷句、釋讀方面的問題,使得很多討論難以展開,因為焦
點無法集中起來。仍以上博楚簡《魯邦大旱》和《恆先》為例,《魯邦大旱》
其中有一段很有趣的話:

48 郭沂:《郭店楚簡〈天降大常〉(成之聞之)篇疏證》,《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後收入《郭店楚簡
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卷之「肆《大常考釋》」,第208∼229頁。
不過按照出土文獻整理慣例,即便最初整理者的定名有誤,篇名也不能再作更改。因此學界仍稱此篇為
《成之聞之》。
49 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哲學研究》1998年第7期,第56∼61頁。
50 陳劍:《上博簡〈子羔〉、〈從政〉篇的竹簡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文物》2003年第5期,第56∼59
頁。又見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8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51 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及季旭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
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對各家編聯作了匯總,參照劉書第281∼
284頁,季書第2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8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夫山,石以為膚,木以為民。女(如)天不雨,石 (將) (焦),


木將死。亓(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待) (乎)名 (乎)?夫
川,水以為膚,魚以為民。女(如)天不雨,水 (將)沽(涸),魚
52
(將)死。亓(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待) (乎)名 (乎)?

這段話通過形象的比喻,指出如果遇到大旱,山川之神靈自身難保,哪還
有心接受人的祭祀。從簡文中出現的主語來看,這段話應當是子貢講的話,但
也有學者援引古文獻的寫作特徵,詳細地論證了子貢話中插入「孔子曰」的可
53
能性 。也就是說,通過不同的斷句和釋讀,《魯邦大旱》中關鍵話語的發言
者有人認為是子貢,有人認為是孔子,這就使得這篇文獻的性質發生了極大變
化,使討論走向不同的方向。

《恆先》首句的句讀,有「恆先,無有, 、 、虛」、「恆,先無
有, 、 、虛」、「恆、先,無有, 、 、虛」、「恆先無,有 、 、
虛」、「恆、先、無有: 、 、虛」等多種,由此衍生出的義理闡發也大為
54
不同,使得《恆先》思想研究從一開始就歧義迭出 。

再來看補字的問題。簡帛由於缺損,有時需要根據文義加以彌補,但這也
是常常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以《五行》為例,有許多學者依據上下文或傳世
文獻曾對馬王堆帛書《五行》作過彌補,在郭店楚簡《五行》沒有問世以前,
這些彌補並未引起多少質疑,根據彌補後的文本可以作出更為完滿的解釋。然
後,郭店楚簡《五行》出現之後,一些補字的失敗立刻昭顯出來,那些曾經看
似完美的解釋也無法再使用。因此,補字是一件必須極為慎重處理的事,沒有
確鑿證據的補字,將會把人導向錯誤的方向。

出土文獻未經後人整理、改動,保持了它的鮮活和生動,這是最有價值
的地方。可是,就文本而言,出土文獻具有不完善的特徵。金谷治通過對郭店

52 這段話的釋文與整理者有所不同,參見曹峰:《魯邦大旱初探》,收入朱淵清、廖名春編:《上博館藏
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第121∼138頁。
53 如俞志慧:《〈魯邦大旱〉句讀獻疑》,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2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
yuzhihui03.htm;廣瀨薰雄:《關於〈魯邦大旱〉的幾個問題》,《武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第
506∼510頁。
54 參見曹峰:《〈恆先〉研究綜述─兼論〈恆先〉今後研究的方向》,《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4期,第
63∼75頁。又見本書第七章。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89

楚簡及上博楚簡《性自命出》的分析,發現其中既有說理透徹、前後呼應的部
分,也有與主題互不關聯,可以視同雜亂堆積的部分。他將《性自命出》分為
上、中、下三篇,認為其中的下篇命名為「雜篇」才合適。他提出《性自命
55
出》是一部「抄集書」,就是說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其實,「抄集書」
在簡帛中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的墓主手中的文本有些可能
是流傳有年、相對定型的作品,有些可能只是文章的草稿、講課或學習的材
料,是墓主為了某一目的收集起來的;例如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本可
能就具有這類性質。這使得我們在利用時出土文獻時,難以把握文本的準確
的、整體的思想,使其利用價值大打折扣。而傳世文獻雖然歷經變遷,但如前
所述,傳世文獻多為選擇、整理、去粗取精之後的定本,文字之錯訛、編聯之
混亂、主題之不集中、內容之不連貫、思想之不系統方面的問題,要相對少
一些。

因此,我們未必敢說出土文獻的可信性就一定超過傳世文獻。趙生群以馬
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為例對此問題作過闡述。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
書》有關蘇秦的資料較為集中,且與《戰國策》、《史記》的記載大相徑庭,
曾有唐蘭、楊寬、馬雍等據此對《戰國策》、《史記》的可信性提出質疑;例
如馬雍斷言:「《史記》中有關蘇秦的記載錯誤百出,其材料來源多出偽造,
56
可憑信者十無一二。」 這些觀點一時幾成定論。但趙生群經過嚴密的史料排
比,指出司馬遷所看到的後人假託附會的「蘇秦資料」不在少數,所依據有明
確紀年的「蘇秦資料」也極為豐富,當不難審定蘇秦、張儀的先後秩序,因此
錯不在《史記》,而在於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導致上述大家也會犯
錯的原因,除了「蘇秦資料」本身的複雜性外,也在於那些學者過於相信出土
57
文獻,對傳世文獻未作認真審查所致 。

在筆者看來,出土文獻作為一種有著豐富多樣性的文本,就目前研究階
段而言,其價值首先不在於其內容對現有思想史、哲學史帶去多少本質意義上
的衝擊,而在於文本自身帶給我們的啟示。因為文本的多樣性是導致釋讀多樣

55 金谷治:《楚簡〈性自命出〉的考察》,龐樸主編:《儒林》第二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49∼60頁。
56 馬雍:《帛書〈別本戰國策〉各篇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文物》1975第4期,第28頁。
57 詳見趙生群:《關於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關係的幾點看法》。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0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性的重要前提,這種多樣性特徵既來自文本的不定型,也來自今人在文字、語
句、意義闡釋上的歧義。因此,相對於基本定型的傳世文獻,我們不妨把出土
文獻所反映的思想看作為一種形成途中的、未定型的思想;這些基調未定的材
料在思想史上有其價值,但屬於另一種價值。

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將思想史作品比作一幅幅畫作,留傳存世的
歷代畫作大部分是一流精品,而現在出土問世者不能說沒有精品,但或許更多
的是普通的、二、三流的作品,或是一些未完成的、打算放棄的作品;其特徵
表現為:(1)文本不確定,(2)思路不清晰,(3)整理不完善。那麼,我們就不應
該將這些二、三流的作品放入精品序列加以直接對比。如果要作對比,也只能
用來說明精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說明當時社會思想的一般情況。上述另一種
價值正在於此。

第三,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上博楚簡這三大發現,全部集中出土於楚
地,這種現象是由兩湖地區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的,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因
此這批思想史材料具有偶然性的特徵。它們能否同其他傳世思想史文獻平等比
較,是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思想主流,是否真能代表當時中國的普遍思想,都
是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

58 59
我們當然也期待出現三晉地區 、秦地、齊地 、趙地、燕地乃至魯地、
吳越地區的思想史資料,但如果這種可能性永遠不出現,或即便出現,卻不成
規模,殘損嚴重,無法利用。我們是否允許經過楚人之手選擇、記載、整理、
保留的資料作為代表中國古代普遍思想的資料,和由傳世文獻描述的主流思想
作直接的比較呢?從邏輯上講,這是不應該的,但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都在
毫無顧慮地進行著這樣的操作。

反之,將其作為具有楚地思想特徵的資料是否合適呢?道家及黃老思想發
源有可能成長於楚地,也有可能受過其他文化圈的影響。而其中大部分具儒家
思想傾向的文獻,則顯然來自於他邦,那麼,向楚地輸出思想文化的是哪一個
國家,又是何時,通過那些學者、學派輸出的?這些文獻的收藏和墓主的身份

58 三晉地區歷史上出有「汲塚竹書」,但大部分已佚失,留存下來比較可靠的資料有《穆天子傳》和王國
維輯佚的《古本竹書紀年》。
59 如前所述,山東省臨沂市出土有銀雀山漢簡,多兵家文獻,及和行政、法律相關內容。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91

有什麼關係?當時在楚國居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什麼?一般知識份子的知識結構
60
和思想傾向究竟如何 ?如果不能較為客觀、完整地回答這些問題,那就最好
不要匆忙利用問題成堆的原始資料去「改寫」思想史,否則只會越改越模糊,
被「改寫」的思想史也很難長久立說。

第四,如前所述,出土文獻研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由於種種客觀條件的
限制,使其結論常常出現差異甚至對立,研究成果不易得到廣泛認同,而出土
文獻學界近年來出現的急功近利、隨心所欲的學風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以上博楚簡《孔子詩論》為例,最初整理者所作的簡序和釋文,因為存
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很快受到來自古文字學界和思想史學界的修正。由於內容
61
複雜、詮釋者眾多,僅僅集中各家見解的書籍,大陸地區就已經出現兩部 ,
《孔子詩論》至今沒有一個為絕大多數學者所公認的解釋系統。然而,由於
《孔子詩論》在《詩經》研究及古代文學研究地位上的重要性,近年來,有關
《孔子詩論》的論文以極快的速度增長。據一位專門從事上博楚簡《孔子詩
論》研究的學者透露,從2002年年初材料正式公布,近五年的時間裏,不包
括港臺和國外,僅僅國內已有五部專著,碩博論文十五、六篇,論文連同會
議論文在內有600篇左右;而這只是統計到2005年6月。其實,港臺和國外的
論著也不在少數。這數字實在驚人。雖然這反映出《孔子詩論》的學術價值,
但以這樣的速度製造出來的學術產品裏面有多少泡沫啊!要知道《孔子詩論》
只有29支簡,1,006個字。這些論文中對早期的考證能夠有完整把握的並不多
見,往往只引少數論文為自己觀點服務,有些甚至僅僅採用整理者的最初釋
文。當研究者拿著經不起推敲的釋文去詮釋文學史乃至「改寫」文學史,這樣
的改寫又有多少價值呢?

出土文獻仿佛是一潭池水,最先向其中投入石子的是從事考古及古文字
研究的人,這批人比較少,產生的波紋也比較小。其次向其中投入石子的是研
究學術史、哲學史、思想史的人,這批人相對較多,產生的波紋也比較大。當

60 如前所述,郭店楚簡、上博楚簡中不少資料有可能直接或間接來自齊魯,但這是個大題目,需要從各個
方面詳細論證。
61 除前引劉信芳:《孔子詩論述學》外,還有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集中了各家之解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2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更多的人、更多的學科向其中投入石子時,產生的波紋越大,離開中心的波紋
也越遠。並不是說中心的波紋絕對正確,而外圈的波紋不具備參考價值,但外
圈的波紋一定要融合、消化中心的波紋,不能只索取對自己有用的見解。由於
出土文獻研究的特殊性,受資訊、資源、精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其間不同學
科,甚至同一學科不同學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影響、協同、合作較之其他學科
要更為複雜、困難,這就必然影響到出土文獻結論的科學性。

有的學者強調不受傳世文獻詮釋系統的影響,對出土文獻作獨立、客觀的
研究,這雖然是一種科學的精神,但如果走向極端,拋開傳世文獻的印證和啟
發,主題先行,憑空解釋,其結論可能更不可信。其實,在出土文獻研究中,
傳世文獻以及關於傳世文獻的歷代研究,古代及近現代學者治學方面的成功與
失敗是出土文獻研究最值得借鑒的經驗。出土文獻離不開傳世文獻,如果說出
土文獻可以啟動傳世文獻,同樣,傳世文獻也可以啟動出土文獻。出土文獻只
有放在傳世文獻的長河中,才能確定其位置、意義和價值。現在在出土文獻研
究領域,利用文本的破碎、解釋的多樣和歧義,斷章取義、各取所需的現象非
62
常普遍,很容易出現裘錫圭所說的「不恰當的『趨同』和『立異』」 。

如果說傳世文獻因代代作注,反覆整理,容易喪失真意,其實,出土文獻
也有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出土文獻由於沒有歷代注釋的限制,在詮
釋時,詮釋者主體受到的限制比傳世文獻要少,想像的空間更大。試想,不同
的人拿著不同的結論去「改寫」思想史,那思想史就改不勝改了。

如陳偉指出,「任何一批時代較早的出土文獻,都會在原始資料公布之
後有一個歷時較長、由較多相關學者參加的討論過程,才能在文本復原和內涵
闡釋上,達到較高的水準,取得大致的共識」,「那種畢其功於一役的願望或
63
期待,是不切實際的」 。如黃釗所言,「對出土簡帛文獻的評價不能人為拔
64
高」、「對傳世今本文獻的評價不能人為貶低」 。因此,目前出土文獻研究
還處於隸寫、編聯、訓釋、箋注的早期階段,對文義的大部分闡述,都只能說

62 裘錫圭:《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二)》,北
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又收入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參見該書第8∼12頁相關論述。
63 陳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第7頁。
64 黃釗:《關於研究出土簡帛文獻的方法論思考》,《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3期,第94∼97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93

是一種假說,是一家之言,不可偏信,而當兼聽。與文本、釋義相對定型之傳
世文獻相比,目前階段的出土文獻研究,在對思想史的重構上,未必有多少確
定的貢獻可言,一切有待於出土文獻整理達到一定高度之後。

總之,出土文獻由於自身特性,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文本整理、
字句釋讀沒有形成較為公認的見解以前,必須謹慎使用出土文獻。出土文獻目
前依然是傳世文獻重新閱讀、重新探討、重新思考的一個引子、一種手段而已。

第三節 出土文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如果說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那麼,出土文
獻的研究方法和傳世文獻的研究方法,就既可借鑒,又相區別。既然有可資借
鑒之處,輕易否定傳統的研究思路、方法,就是不可取的。

隨著出土文獻的增加以及這項研究的繁盛,在出土文獻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上,出現了兩種值得注意的現象,第一種現象是將「疑古」學派的研究方法和
出土文獻的研究方法對立起來,似乎不「走出疑古」,就無法有效地展開出土
文獻研究。應該看到,這種通過理論上推翻「疑古」來為改寫思想史鋪平道路
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誠然,出土文獻的出現在客觀上改變了許多疑古學派的結
論,尤其是古書辨偽和古書年代斷定上的結論,但在否定有些結論的同時,並
不應該否定疑古學派對文獻的批判態度、懷疑精神。「疑古」思潮在20世紀
中國的出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疑古」學派的理論、方法、實踐依然值得
當代學者發揚和繼承。

眾所周知,疑古學派及其思想是中國20世紀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五四
運動以後,以顧頡剛為代表的疑古學派宣導以「疑古」精神研究古史,其觀
念、思想、理論、方法對現代中國學術史發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果用一
句話來概括「古史辨」派的最大特徵,那就是「文獻批判」。所謂「疑」,
就是不輕易相信史料,史料只有經過科學審查之後才能在特定的範圍內加以
使用。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4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精髓是把自己的前提和結論讓別人做帶有敵意的審
視和質疑,就是說科學必須有一種懷疑精神,不管對事實、材料、還是結論,
在你採納之前首先要懷疑它。現代科學研究還有一個特徵是,結論被否定並不
可怕,也不是件丟臉的事,但在沒有被新的、更有力的材料推翻之前,這個結
論應是經得起考驗和質疑的、其他學者必須重視、引述的結論。可以說,顧頡
剛及疑古學派最早給中國古典學注入了批判精神和科學態度。這種精神,無
論過去、現在、將來,無論傳世文獻領域、還是出土文獻領域,都是必不可
65
少的 。

在出土文獻尚未大量出現的時代,盡最大可能佔有傳世文獻材料,經過
嚴格的史料審查,展開紮實的推理分析,從文獻內部挖掘證據,是學者的基本
功。沒有人會說,不管怎麼推理,將來出現的出土文獻很可能推翻現在的結
論,與其白忙活,還不如等待出土文獻,這是不現實的。憑心而論,顧頡剛之
所以能夠成為一位公認的大家,不僅僅是因為他創立了「層累」說,也是因為
他具有極為深厚的古文獻根柢、獨到的眼光以及敏銳的分析能力。他的許多論
文、論據照顧到方方面面,論證極其翔實,讓人歎為觀止。結論被推翻是很正
常的事,然而並不能因此認定其研究方法和態度也是不可取的,否則就不免有
倒髒水把孩子一起倒掉的意味了。以現在的「有」要求過去的「無」,豈不強
人所難?我們今天研究出土文獻,不可能僅僅依賴證據,而不借鑒學界前輩的
治學方法,更何況,如上一節所論證的那樣,出土文獻作為一種證據是有各種
局限性的。

筆者以為,顧頡剛與其說是一位歷史學家,不如說是一位思想史家,因為
他一生的研究對象,其實很大程度不是歷史事實,而是思想史。當然,他和胡
適等哲學史家,和侯外廬等思想史家不同,並不是從西方接受、移植一套完整
的理論框架,而主要是從傳世文獻出發,這使得我們容易把他歸入史家。但他
的「層累」說,他將文獻形成和歷史現象結合起來(包括對劉歆「偽造古史」

65 這方面有很多學者做過論述,如楊春梅:《去向堪憂的中國古典學─「走出疑古時代」述評》,《文
史哲》2006年第2期,第5∼25頁;池田知久、西山尚志:《出土資料研究同樣需要「古史辨」派的科學
精神》,《文史哲》2006年第4期,第21∼30頁;李幼蒸:《顧頡剛史學與歷史符號學─兼論中國古史
學的理論發展問題》,《文史哲》2007年第3期,第43∼60頁;林沄:《真該走出疑古時代嗎?─對當
前中國古典學取向的看法》,《史學集刊》2007年第3期,第3∼8頁,等等。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95

的研究)之嘗試,都是典型之思想史研究方法。由於中國思想史的複雜性,結
論出現錯誤或偏差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因此抹殺他的探索。因此,他建立
在傳世文獻基礎上的思想史研究,對我們今天建立在出土文獻基礎上的思想史
研究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即便其失敗經驗,也有可貴的價值。

第二種現象是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說的再度盛行。目前,幾乎所有從事
出土文獻研究的人都會提到「二重證據法」,這似乎已成為出土文獻研究中無
往而不勝的法則,成為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的支柱。但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是
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其中並不存在內在的邏輯體系,也沒有多少可以指導具
體研究的方法論成分。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學者願意抱殘守缺,無視日益
增加的出土資料,而僅僅依據傳世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了。出土文獻研究,將出
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對照起來只是第一步,是不是可以簡單對照,應當在怎樣的
前提下進行對照,才是研究的核心部分。

楊寬在《顧頡剛先生和〈古史辨〉》一文中指出「二重證據法」有其適
用範圍,「目前保存的商代文獻很少,應該依靠甲骨卜辭結合文獻來研究商
史。目前已出土的西周銅器很多,長篇的西周金文不少,同時《尚書•周書》
中也保存有多篇重要史料,因此必須以新舊史料結合方式來建設西周史。春秋
戰國的文獻很多,就應該在整理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新史料來建設春秋戰國
66 67
史」 。楊寬和裘錫圭也都曾指出過「二重證據法」不成功的例子 。李若暉
指出了「二重證據法」存在的缺陷,即「只能針對微觀事實」、「在宏觀把握
68
上的無能為力」 。李幼蒸認為「從歷史符號學角度看,所謂『二重證據法』
顯然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概念,因為它將兩個不同學科(考古學和古史學)運
69
作程式之間的關係簡單化了」 。

在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問世後,後來又有饒宗頤、李學勤的「三重證
據法」,但這並不是理論上的創新,只是將王國維所說「紙上之材料」和「地
下之新材料」細分為「文獻記載、田野考古、甲骨文」(饒宗頤)、「文獻資

66 楊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28頁。
67 參見楊寬:《三個新學派興起的巨大影響》,《先秦史十講》,第418頁。裘錫圭:《中國古典學重建中
應該注意的問題》,第5頁。
68 李若暉:《郭店竹簡〈老子〉論考》,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第61頁。
69 李幼蒸:《顧頡剛史學與歷史符號學》,第50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6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70
料、考古資料、古文字資料」(李學勤)而已 。

朱歧祥就《殷本紀》中哪些部分可以施用於「二重證據法」作過詳細分
析,他指出:

透過上述《殷本紀》文本語彙分析,我們可以將《殷本紀》的記載內容區
分為三類:一屬可靠的信史,一屬史遷整理後世文獻的結果,一屬無所依憑的
存疑史料。其中只有第一類能應用地下材料互證,通過成為真實史料的考驗。
至於後二類則占《殷本紀》文章的大半,應並非殷史的原貌,其歷史價值自不
能與第一類相比。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固是「科學整理國故」的重要法
門,但只能在第一類史料中產生互較求證的效果。因此,二重證據並不是治史
的萬靈丹,它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吾人治史,必須就個案而論個
案,多角度地反覆思量。不宜以偏概全,更不可單純迷信於地下材料而流於相
71
信權威的謬誤。如此,才能無負所學和正確彰顯地下材料的真正價值。

這是從史料角度論述古史資料必須接受「文獻批判」之後,才能將其中一
部分和「二重證據法」相印證。即便是在王國維發揮「二重證據法」取得重大
成就的《殷本紀》領域,這種嚴格的「文獻批判」依然是需要的。可以說,出
土資料同樣需要接受嚴格的「文獻批判」,在區分其文獻性質之後有針對性地
施用不同的研究法。

「二重證據法」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那就是,只要是出土資料就是「真實
可信」的。當年王國維將甲骨卜辭和《史記》所記「殷之先公先王」相對照,
推測出「《史記》所據之『世本』,全是實錄。而由殷商世系之確實,因之推
72
想夏后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 。這是因為甲骨文和神話、文學作
品、私人論著不同,它基本上是據實而錄的,而《史記》所據之「世本」,屬
於世系資料,除非傳抄錯誤或故意刪改,一般也是據實而錄的。因此,這兩者

70 李若暉:《郭店竹簡〈老子〉論考》對「三重證據法」有所介紹,參見第63∼64頁。也有學者認為「三
重證據法」指的是「二重證據法」再加史學理論,詳見江林昌:《中國上古文明考論》(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5年)《緒論》第二章第三節中「三、郭沫若與『三重證據法』」,第37∼38頁。
71 朱歧祥:《二重證據的局限─論〈殷本紀〉的真實性》,發表於「第一屆世界漢學中的《史記》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2008年5月27日)之論文,第5∼6頁。
72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3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97

之間的對照,很容易形成清楚明白的結果。思想史資料就大不一樣了,它是作
者根據某一目的創作出來的,材料可以為作者所調遣,其中的史實或真或假,
不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精密分析,對其內容是不可全信的。這一
點王國維自己也看得很清楚。他說:「又雖謬悠緣飾之書如《山海經》、《墨
子》、《呂氏春秋》,晚出之書如《竹書紀年》,其所言之事也有一部分之
73
確實性。」 也就是說,王國維也意識到在與思想史相關的典籍中只有部分的
真實。這部分在哪裏,怎麼找,那是比將卜辭和《史記》對照起來要難得多
的事。

「二重證據法」的特徵看上去是注重利用出土的考古材料,注重證據。
似乎有了證據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可以不重推理。事實上出土文獻的研究絕
非那麼簡單,使用甲骨卜辭的證據來證明《史記》所記「殷之先公先王」這種
歷史文獻固然可行,可是當我們面對的是成書複雜的思想史文獻時,就不得不
考慮證據的數量、證據的有效程度、對證據的不同認識等許多因素。因此,即
便有了證據,在使用證據的同時,也依然離不開推理。我們甚至可以說,證據
必須通過推理才能成立,否則只能等同於材料。推理的成功與否和證據的可信
與否密切有關,換言之,輕視推理無異於輕視證據的運用。尤其涉及到證據的
種類和「真偽」的判斷時,更是一項極重推理的複雜工程,不是可以率性而為
的事。

如果仔細區分,與思想史相關的出土文獻,其價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
是文獻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能否為今天的古代文字、音韻、語法乃至古
史研究提供有效材料,另一類才是思想史價值,即出土的文本能否為我們提供
成為思想史研究對象的有效材料。這兩種價值有時會重合,但大多數情況下是
不等同的,文獻價值高者思想史價值未必高,相反亦是。前者比較容易區別真
偽,而後者沒有那麼容易。

出土文獻研究常常會遇到「真偽」的問題。在此,我們有必要對幾種不
同屬性的「真實」作一區別。第一,歷史資料的「真實」,其中又包括「直接
的真實」,即第一手的、直接敘述的真實,以及「間接的真實」,即借助其他

73 王國維:《古史新證》,第5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8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資料轉述的真實。從嚴格意義上講,所謂「間接的真實」在真實性上已經要打
折扣了,因此,除了王號、天文現象、自然現象等一些不易為人改變的內容,
尋求絕對的真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歷史學者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的
真實。第二,思想史資料的「真實」。思想史資料在史實上往往真偽相混,例
如用一個真的歷史背景講一個假的故事,或者完全編造一個歷史故事。對於思
想史研究者而言,他們對真偽的要求與歷史學者不同,只要能夠確定創作的時
代,假的史實、偽的資料在他們看來也是具有真實意義的、富有價值的研究對
象。換言之,思想史資料中有不少材料並非真實的歷史傳述,我們不能將其當
作歷史證據來直接使用,但如果那些並非真實的歷史傳述(如傳說)被不斷重
複,它就有可能成為影響當時或其以後歷史的有意義的內容,成為「真實的」
歷史組成部分。因此,思想史研究更為關注的是文本形態、人物形象、時代話
題、創作意圖,材料選擇、詮釋方法,注意探索意識、觀念、概念、框架的流
變,重在尋找這一思想現象與那一思想現象之間、特定思想現象與特定歷史現
象之間的邏輯關係。因此,在思想史材料中確認出一些真實的歷史資料,說某
個文本才是真正的定本,某部著作一定出自某人之手,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工
74
作 。第三,考古學資料的「真實」。考古學有其特殊的理論、方法、話語系
統和操作方式。考古學的真實既不等同於歷史的真實,也不等同於思想史的真
實。三者雖然有共同的關注點,會出現彼此的交叉,但只能相互借鑒,而不能
75
相互取代,不能將三種不同的真實簡單等同起來 。

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將歷史的真實和思想史的真實區別開來,兩者在界定
和意義上有很大不同,前者也可以稱其為事實,後者真和偽、事實和虛構往往
混雜在一起,但卻具有「真實」意義,很難簡單地用「二重證據法」說明所有
問題。

現在有一種傾向,證據就是一切。但如前所述,證據本身也要經過分析。
因為思想史材料的特殊性,使得我們在面對證據時,要將各種不同層次的「真
實」區分開來,這是一件極其複雜的工作,也是思想史研究魅力之所在。所

74 黃釗和李若暉都曾指出「一切以帛書《老子》為準繩」、「帛書《老子》將會取代今本《老子》」這種
命題在思想史上其實意義不大。黃釗:《關於研究出土簡帛文獻的方法論思考》,《中國哲學史》2001
年第3期,第34∼36頁;前引李若暉《郭店竹簡〈老子〉論考》,第67頁。
75 陳淳對此有詳細論述,參見陳淳:《疑古、考古與古史重建》,《文史哲》2006年第6期,第16∼27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299

以,基於傳世文獻研究形成的懷疑態度、訓練方法、研究經驗,都沒有過時,
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們不可能因為沒有新的證據出現,就停止推理。

前文提到,出土文獻需要通過與傳世文獻的結合尋找其價值和位置,但必
須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其價值和位置並不是隨意尋找、簡單確定的。如果只
是使用線性思維,那麼,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將出土文獻視作傳世文獻連續整
體中的一部分,往往自然而然地認同出土文獻能夠填補思想史空缺的想法與說
法。其實,如前所述,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是在性質和特徵上有著區別的兩種
材料,出土文獻有其自身的獨立性;當我們將出土文獻所反映的思想視為思想
史鏈條中的一環時,我們就很容易不顧出土文獻的產地、作者、時代、目的,
進入想像空間,簡單地按照時代先後,根據母題、用例等作出簡單的排列和對
比,在已有的思想史序列中,為出土文獻尋找位置。這也正是「二重證據法」
得以風行的原因。

換一個說法,在線性思維引導下,整個思想史被看作是一個固定的構圖,
有如拼圖遊戲,出土文獻可以當作一塊塊碎片填補進去。與這種「填補」說相
對應,筆者試圖提出一種「織補」說,也就是說,如果這幅思想史構圖果然
存在,那它其實是我們人為構成的,出土文獻作為一塊塊碎片被拼入之際,其
實,很少能正好同周圍其他部分天衣無縫地結合起來,要想使之與周圍部分及
其整體部分發生關聯,除了出土文獻自身內容必須相關外,詮釋者的想像和解
說也發揮著巨大作用,通過織補的方式使原本殘缺不全的部分生長出、擴充成
為一個與周圍相關的有機整體。那麼,毫不誇張地說,十個人可以有十個人的
「織補」法,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個人的「織補」法。其中既有破案式的樂
趣,也有製造冤假錯案的危險。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文獻研究受今人影響更
大,因此通過想像「織補」的成分更濃。某種意義上講,因為研究方式的改
變,出土文獻越多,今後古典學研究發生變貌,走向新時代的可能性更大。而
建立在一一對應信念之上的「二重證據法」基本上是與「填補」說相應的,在
「織補」方法中,它發揮作用的餘地有多大,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正因為出土文獻性質不同,「二重證據法」就有其使用範圍,有其有效
性和局限性,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二重證據法」的過度推崇,導致了
許多不良後果,這些後果其實是不利於思想史之「改寫」的。其中最主要的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00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題是滋長了輕率、粗糙的學風,促使了研究方法的簡單化,當然這並非「二重
證據法」自身的過失。有一種說法認為,古史辯派辨偽古史(包括古籍)的特
徵是對古代文獻進行「有罪推定」,而現在要做的是由「有罪推定」轉變為
「無罪推定」的方法調整。這一思維,施用於某些具體文獻時,也許並無錯
誤。然而,將其放大成為一種方針、潮流,一種普遍原則時,就會出現難以預
料的後果。當下的出土文獻研究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熱衷翻案,將原來
「古史辨」派懷疑為偽書的文獻全部平反,將許多傳世文獻的成書時代一再向
前推。如果證據充足、論證嚴密,這樣的做法原本無可厚非。但一些學者不顧
出土文獻中也有歷史資料和思想史資料的區別,不顧思想史文獻往往真偽相雜
的事實,根據出土文獻就一定是「真」的原理,通過出土文獻和某傳世文獻中
個別真實之處、局部真實之處的對比,便宣告某傳世文獻整體不偽。這實際上
大有以偏概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之嫌。以《尹文子》為例,通過和
《黃帝四經》等文獻的比較,可以確認其中有的組成部分來自先秦,基本上否
定了漢末偽作之說,但從其內容、結構、文體、文氣看,先秦以後整理改編的
痕跡也非常濃重。那麼,斷定整部著作都是戰國作品,而且毋庸置疑就是尹文
自作,就不夠謹慎了,因為文獻中的尹文形象和《尹文子》的著作特徵之間存
在很大的距離,而現在將《尹文子》完全當作稷下學者尹文之作,並以此研究
76
所謂尹文名家思想者大有人在 。其他文獻如《文子》、《列子》、《孔子家
語》、《孔叢子》也存在類似情況,將這些文獻中出現的人物和和歷史上存在
的人物及其時代直接掛鉤的現象比比皆是,過去謹慎的學風、綿密的文獻批判
77
傳統被拋棄了 。

有的學者看到出土思想史資料中出現歷史內容,便忙於將其同傳世文獻中
的歷史記載相對照,以此確認哪些歷史記載是真實無誤的;殊不知,在很多思
想史資料中,歷史內容只是一個背景,可以借用或編造,很難確認其真偽。前
引上博楚簡《魯邦大旱》就是這樣一則關於孔子或者說假託孔子的短篇故事。
之所以可以稱之為假託,是因為極其相似的故事格局和對應話語在《晏子春

76 這種傾向在中國古代邏輯史學界最為嚴重,參見曹峰:《回到思想史:先秦名學研究的新路向》,《山
東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59∼64頁。
77 裘錫圭曾指出,匆忙為《列子》、偽古文《尚書》翻案是不合適的。參見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
論》,第12∼14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301

秋》和《說苑》中也出現了,只不過那裏的主人公換成了晏子。真實的主人公
究竟應該是孔子、是晏子,或者是其他的賢人?遇到大旱時山川神靈也會自顧
不暇的那段經典話語,究竟是孔子、晏子的發明,還是套用民間諺語,通過名
人說出而已?魯國是否發生了大旱,哪一年發生的?這種確認性的工作,不但
難以做到,而且並不重要。我們可以想像,這類關於大旱對策的套話曾經一度
十分流行。它是一個時代或一個學派在闡述天災與人事的關係時所採取的一種
典範式的對應態度。那麼,在這個或這類故事中,哪些是值得重視的思想現象
呢?這才是思想史研究者所欲探求的重點。

在郭店楚簡、上博楚簡、馬王堆帛書中出現了大量的「子曰」(包括相
關的「孔子曰」、「夫子曰」、「聞之曰」等等),有的學者讀到這些「子
曰」,就視為真孔子之言。其實,我們更應借鑒傳世文獻對「子曰」的分析方
法,通過對思想內容的分析,辨認出這是哪一個時代的孔子來。例如,《魯
邦大旱》中出現了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結合馬驌《繹史》卷86《孔子類記
一》中的《哀公問》等材料可知,其材料分布於《論語》、《墨子》、《莊
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
《韓詩外傳》、《史記》、《孔叢子》、《孔子家語》、《說苑》、《新序》
等多種書籍中,這其中可能既有真實的成分,也不乏編造和假託。目前出土的
《魯邦大旱》可以說又多了一則新的魯哀公與孔子之間的問對故事。我們並不
能因為《魯邦大旱》是出土文獻,就過高估價其作為孔子資料的價值,不能匆
忙地視《魯邦大旱》中的「孔子」為真孔子。

與「子曰」、孔子、孔門弟子相關之記載、故事,是一個非常複雜、極其
重要之思想史課題,目前的研究還遠遠沒有得出滿意的結果,出土文獻中出現
的大量「子曰」,只是為我們解決這個思想史課題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輕率地
視出土文獻中的孔子資料為可靠資料,並不是嚴格的思想史研究方法。

同樣,輕易地利用考古學的證據去印證思想史也是不可取的。如前所述,
由於兩種學科性質不同,對「真實」的認識也不相同。

總之,現在有一種將出土文獻研究簡單化的趨向,有些學者在批判疑古者
喪失史料審查客觀性的同時,未必能保障自己在研究出土文獻時的客觀性。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02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上述種種現象,正反映出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上的困惑。邢文曾提出過所
78
謂「四重證據法」,即將「國際漢學的研究成果」作為「第四重證據」 。不
用說,這第四重證據和傳世文獻、出土文獻、考古學資料不在同一水準上,不
能相提並論。但邢文顯然也意識到了方法論問題對出土文獻研究的重要意義。

本文在此並不是要為出土文獻領域提供什麼具體的研究法,只是想在方法
論的探索上,提出一些前提和原則,供學界思考和討論。

既然出土文獻具有不確定、不完善的特徵,既然出土文獻的出土具有偶然
性,既然目前出土文獻研究還處於文本復原的早期階段,既然出土文獻研究需
要多學科的協同作戰,那麼我們在研究這種特殊材料時,就應充分考慮其複雜
性,保持中立的學術價值觀和開放的學問姿態,盡最大可能排除主觀意識,排
除不同學科自身的局限性,不設定一種標準、一個尺度,不輕易地否定他人的
方法和結論,不急著斷代、不急著定性、不急著排出文獻的先後秩序。從不同
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嘗試各種方法,多方位地、反覆地分析對象本身,才能
為今後出現更豐富的成果創造條件。既然出土文獻離不開傳世文獻的依託,那
麼,傳世文獻的研究方法就必須得到重視、保持和發揚,古史辨派的成功和失
敗依然值得借鑒,懷疑精神和批判態度依然值得倡揚,對文本的精密解剖方法
都不應該放棄。

我們常常說,思想史研究領域充滿著主觀性,詮釋的角度不同,結論也不
同。現在,當思想史研究的複雜性遭遇到出土文獻的複雜性時,其面貌更顯紛
繁交錯,其研究難度更大更深。出土文獻的出現像是一個契機,既給思想史問
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線索、又催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出現。因此,目前的時代還
是一個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時代,一個積累資料、分析資料的時代,不必急於拿
出結論,在一些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上,不如闕疑,不做硬解。在反對過度詮
釋的前提下,繼續對文本的徹底解析。在尊重古文字、古文獻學術成果的前提
下,嘗試對思想體系和框架的有限構建。總之,像裘錫圭所指出的那樣,倡導
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學風,在新的更為有力的材料面前,勇於不斷
79
修正自己的結論 ;努力為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創造出既謹嚴、認真又自由、寬

78 參見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頁。
79 裘錫圭:《「古史辨」派、「二重證據法」及其相關問題》,《文史哲》2007年第4期,第5–16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303

鬆的學術氛圍來。

*本文以《出土文獻能夠改寫思想史嗎》(《文史哲》2007年5期,第
38∼51頁)為基礎,補充了大量新的內容,也作了一些刪節。修改時參考了
參加簡帛資料研究內部工作會議(香港中文大學,2008年6月16日-21日)與會
者的質疑,本文的匿名審稿者也為本文的修改提供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在此
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文已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編:《中國哲學與
文化》第6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 曹峰作. --
 初版. --臺北市:台灣書房, 2010.08
  面; 公分.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
究叢書;8J38)

ISBN 978-986-6318-29-0 (精裝)

1.先秦哲學 2.文獻學 3.文集
121.07 99012318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 8J38

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
主   編  丁原植
作   者  曹 峰
編   輯  程于倩
 

發 行 人  楊榮川
出 版 者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地   址  台北市和平東路2段339號4樓
電   話  02-27055066
傳   真  02-27066100
郵政劃撥 18813891
網   址   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tcp@wunan.com.tw
 

顧   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 0 1 0 年 0 8 月 初 版 一 刷
定   價  新台幣1200元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