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花甲三C:Community‧Care‧Communication

超級老人社會的幸福保衛戰:三部曲

70‧80‧90:與老對話,設計老年

講者:臧國仁(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蔡 琰(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
主持:黃秉德(政大NPO-EMBA召集人)
時間:2008.06.07(六)09:00~12:00
地點:政大商學院210R

【第一階段:演講】

引言/黃秉德

非常榮幸邀請到臧國仁及蔡琰兩位傳播學院的教授,他們都對老人社會學領域有非常深
入的研究,兩位也都是我非常喜歡的老師,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臧國仁教授!

臧國仁

今天談的題目是「從傳播到文化的角度思考老人與生命故事」。我與蔡老師從2001年開
始投入老人傳播研究,原因很多,一是蔡老師的一本書《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戲劇理論
》,書中描述她的媽媽跟我的女兒,祖孫兩人一起看電視的情況。同一齣戲,老人家看
得直掉眼淚,小孩子卻是哈哈大笑,因之開始思索:為什麼老年人跟小孩子看電視的感
受不同?之後,並在傳播學院成立老人傳播研究群,包括:博士班、碩士班、大學部學
生及老師,每星期一起讀書與討論。現在面臨的老人問題前所未有,因此,透過不斷研
討國內外的研究,找到好玩的切入點,對老人研究的瞭解也越來越深。

對老人的刻板印象

我們對老都有一些畏懼,每個人對老人的想法也都不太一樣,存有一些刻板印象。在今
年的通識課上,請同學說說他們對老年人的印象?

「我很喜歡跟老年人聊天,聽他們說他們的豐功偉業,他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本精
采絕倫的書,而且絕無盜版,更是無法竊取或複製的!」

「我每年回去探望奶奶兩次,每次她都會跟我說一樣的事,我小的時候如何啦,當年逃
難時怎樣怎樣啦,講得我都快要會背了,難怪我姑媽說:『老年人剩下的就只有回憶而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1


已。』」

「在我的真實印象中,老人總是憂鬱的、悲觀的、沉默的,他們好像總想要告訴你些什
麼,卻又總是怕你稚氣的心靈聽不懂他歷經半百人生的體悟,因此總是沉默看著路面和
遠方,或拿著瓜子盯著電視機,等著開飯。…他們似乎都有感於生命的消逝以及自身處
境的孤寂,在沉默中散發著顧影自憐的憂鬱。」

「說到老人,我心中馬上想到的是每天早上搭公車都看到的老人。他們頭髮花白,臉上
布滿皺紋,身體行動不便,在搖晃公車上更顯得無助。老人總在緩慢上車後趕緊找個東
西抓住,直到找到座位後才鬆了一口氣,坐在窗邊四處張望。公車上的老人總是無所事
事的樣子,不知他們一早起來是有目的地搭公車,還是只因為沒事做而搭公車到處閒晃
。」

以上是大學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老年人對他們而言,大都是灰白的頭髮,臉上
都是皺紋,但灰白頭髮是不是都是老年人?也不一定啊!在社會上我們對老年人都說「
敬老尊賢」,但這個詞其實有歧視的成分,台灣最大的歧視是工作權,應徵時有年齡限
制,而此現象十分普遍,例如:記者限三十五歲以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各位都有跟老人講話的經驗,「嘮叨」是我們對老人常有的刻板印象。1987年從國外拿
到學位回到台灣教書,我的父親那年已將近八十歲,他是清朝人,宣統一年出生。問他
關於「臧」姓的由來,他特別買了一本日記本要寫下來,結果第一頁寫了三段,第二頁
寫了兩段,第三頁寫了一段,就寫不下去了。他記得的事也就是他小時候的那些事情,
講來講去就是那幾件事情。

「老人」該如何定義?生理、心理、外觀或是內在?老年人該如何定義一直是研究者很
難解決的問題,那就暫且將老人想像成年齡六十五歲以上之人。實際上,老人應再細分
為,年輕的老人、中年的老人、年老的老老人,大部分的老老人,意指八十五歲以上的
老人,無論是生理或心理的狀態,是研究的重點。七十五歲以下的老人,依現在醫學進
步的狀況而言,實際上與中年人沒有太大差別,仍舊行動自如。

想想,你接觸的老人是否跟社會上刻板印象的老人一致?

對老人的想像

為什麼我們會憂慮、畏懼年老?為什麼不喜歡被說看起來很老?好像「老」在社會裡代
表著一種不好的、負面的形象。老跟青春是不是對立的概念?老是不是就是老「醜」?
老人可以充當裸體模特兒嗎?報紙上曾報導說有一位七十幾歲的男人,跑去充當裸體模
特兒,大家可以想像七十多歲去當裸體模特兒的模樣嗎?《誠品好讀》在第69期(2006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2


年9月號)當中,向一群三十、四十歲的設計師上老年相關的課,為得是讓他們在年輕
時候就開始接觸老年人的問題,希望他們五、六十歲,成熟的時候,能真正從老年人的
角度,設計符合老年人的室內設計、用品等。

我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老年人的問題是在榮民總醫院。在醫院一出來右邊巷子,剪腳趾甲
店林立,你知道原因嗎?因為老年人眼睛退化,無法自己剪腳指甲,即使不到老年,過
了中年就因為老花眼的原故,讓剪腳趾甲變成一個「困難」,年紀更大,手的靈活度又
是另一個困難。若要體驗老年人的感覺,有本書上說,把眼鏡塗白在街上走,這就是老
年人的感覺!

老人傳播與我們自己的未來

老人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連?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老人稱為「智者」?如果老人是智者
,各位你從老人身上獲得什麼呢?自從大眾傳播出現後,許多口傳知識慢慢不見了,原
本可以從老人身上學到的智慧都沒有了。大多數的人都是從電視新聞、報紙獲得知識,
上一代的智慧已經消失了,大部分要從書上才能得到上一代的知識,這是非常可惜的。
老人家在講述經驗時,有部分其實是在表達他的智慧。

各位,有沒有常常跟老人互動?有沒有耐心跟家裡的老人談事情?他們通常會喜歡談些
什麼事情?這是各位可以去思索的。

父親離開人世之後,我十分後悔,除了他講述的少少的故事外,我完全不了解「臧」姓
的由來。之後,透過書籍、翻查資料、google搜尋,才慢慢拼湊出來,原來臧姓在甲骨
文裡已經有了。老人傳播,就是一代代知識的傳遞,你現在不講給下一代聽,下一代就
不知道家裡的故事了,故事就停止了,這很可惜。所以有很多人老的時候會自己寫書,
把自己知道的家族故事寫給小輩看。這即是民間歷史,家族史亦是歷史的一部分,這些
都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問題。

與老人對談可以獲得什麼智識?我特別用「智」識,便是把智慧和知識合併起來。討論
老,跟自己的未來有關嗎?你在老之前準備好了沒有?老人傳播跟別的領域談的問題不
太一樣,它談的不是別的問題,是自己。談老,並不是為了要知道老是什麼,或是別人
的老是什麼,而是你要開始準備。每一個人都要變老,在老之前有沒有準備好怎麼當一
個「好」的老人,你覺得老人嘮嘮叨叨的,那你老的時候可不可以不要嘮嘮叨叨?所以
,老人傳播談的不是別人的問題,正是自己的問題。

關於死亡的思考

談老人傳播難免要談死亡。談死亡就開始有點低調了,大家都不喜歡談死,可是,老了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3


就死,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不如正面去思考死亡的問題。你有沒有處理過家中
親人的後事?「有幸」為家人處理後事是種緣分,我爸爸過世的最後一分鐘我無緣陪在
身邊,可是蔡老師的爸爸、媽媽、兩個哥哥過世時,我們都守到最後一分鐘,能夠看著
自己的親人離開,是一種緣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們再活一次,你會不會對他們好
一點?

接下來則是自己的問題,在座的每一個人,你決定什麼死法了沒有?現在不是一直在討
論安樂死,或者是安寧照顧?我跟蔡老師講好了,我死後就趁著下雨把我丟在醉夢溪裡
,蔡老師不肯,她說如果有天晚上散步,碰到我怎麼辦?哈哈,「後事」要在活著的時
候先去想想。

討論組一:刻板印象組

•你自己如何定義「老」或「老人」?
•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電視劇、廣播新聞、廣告)裡描繪的老人有何特色?「正確
」嗎?
•社會上對老人是否公平?有無特殊待遇與優待?(例如,找工作應該有「年齡限制」
否?應該限制在幾歲?)
•「老」是「衰敗」的代稱嗎?相對而言,老年衰敗程度一定較年輕者高嗎?
如何就以上各題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廣告裡面老人最常出現在汽車裡面,通常很少看到老人開車,可是有一位徐佳士老師,
八十五歲了,還天天開著車子到處亂跑。徐師母最討厭徐老師開車上街,就說:「有沒
有人要買他的車?我倒貼錢都可以!」徐老師知道後火大了,就說,「誰敢買我的車?
你要賣我的車,我就把我的老婆賣掉!」這對老先生、老太太很有趣,這也是一種老人
型態,老人還是可以開車啊!

討論組二:與老人之溝通互動

•老人與他人溝通有何特色?有無實例?
•一般人與老人講話有何特色?你與親友與家中老人對話(談話)有哪些經驗?
•老人容易溝通否?為何?特色在何處?這是刻板印象還是真實現象?
•你曾經陪老人看過病否?與年輕或中壯年相比,有何不同?
如何就以上方面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有個術語叫做「secondary baby tongue」(次娃娃腔)。在醫院裡最常聽到護士,用娃娃


腔說:「阿伯,起床了!」就像對小孩子講話一樣,所以稱作「次」娃娃腔;研究發現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4


,護士最喜歡對老年人用一種聲調比較尖、比較高的說話方式,像對小孩子講話一樣,
像是「Baby乖,吃糖糖唷!」研究者認為這對老人而言是一種歧視,認為他們沒有能
力以正常方式講話的一種歧視。越是無助、臥床的老人,越容易被他人以這種腔調與他
們對話。

你是否曾經陪老人看病?與年輕或中壯年相比,有何不同?你會發現陪老人去看病,通
常老人跟醫生沒什麼在講話,都是陪伴的人一直在跟醫生講話,但老人才是病人啊!代
理人、兒子、女兒覺得這是好心,但卻把病人的權利遺忘了,逾越了人際之間的相處之
道。

討論組三:老人與故事

•請舉一些老人個人生命與故事講述的例子。
•老人為何喜歡講故事?其真實性如何?
•是否接著請試舉例:
–老人與設計結合的例子?
–故事與產品結合的例子?
–老人故事與產品行銷結合的例子?
-非營利事業與老人故事結合的可能性?
如何就以上各題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老人說的故事多是苦難,這很正常,沒有苦難哪來回憶呢?誰會記得當年快樂的事?很
少的。有個學生說,鄰居是位老兵,原本在大陸是農家子弟,國共交戰時期,只是到田
裡上廁所,蹲在草叢裡,聽到人聲雜沓,抬起頭來一看,正好國軍部隊經過,一看有個
人頭而且是男的,就把他給抓了,且一路帶到台灣,從此再也沒回老家。你說心酸不心
酸啊?人生就是這樣。雖然真實性難以分辨,但在故事之餘還有很多可以思考的部分。

朋友的小孩,大學唸了齒模系,畢業後做了兩年齒模工作,沒興趣,跑到澳洲修公共關
係,因為我是教公關的,他媽媽就叫他來問我:
「公關有沒有前途?」我問他:「為什麼
要去唸公關?」他說:
「想從事精品公關。」我跟他說:「如果我是你,一定去做齒模公
關,因為只有你會!」為什麼這樣跟他說?大家想想,以我為例,一顆假牙八萬,全口
植牙預計要一百萬元,我一張口就是一百萬!植牙,不就是老人的需求,值得好好關注
、開發。

故事跟產品結合的例子非常多。例如:竹塹餅,上面載記著:關西某某老先生、老太太
,一百多年前因為手工做這個餅…。故事變成產品的代言,任何產品都需要靠故事才可
以跟消費者結合,這個即是故事行銷。透過故事,消費者了解產品的過去、未來,然後
開始跟故事產生連結,對故事產生興趣,因而去購買。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5


討論組四:老人與情感

•老人說或聽故事(如看電視劇時)如何表現情感與情緒?與年輕人相較,老人情感表
現起伏是否較大?為何?
•老人之情感與其自身有何關連?與其記憶有何關連?與其成長生命有何關連
•老人如何透過故事揭露人生?其人生之苦難為何常能感動人?
如何就以上各題為老人創造更好的生活?

老人說或聽故事有沒有什麼特色?老年人好像看戲特別容易掉眼淚,為什麼?蔡老師看
到一篇龍應台的文章,寫到她有次帶爸爸去看「四郎探母」,燈一亮,全場跟她爸爸年
紀相仿的人都在掉眼淚。因為四郎探母的劇情,與來台國軍士兵沒辦法回去大陸看自己
的爸媽,那種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燈一亮,大家都在掉眼淚。

曾在探索頻道(discovery)看過一集節目,紀錄南韓人與北韓親戚會面的情形。南韓人
為了見北韓親人一面,必須特別到中國大陸東北的鴨綠江,在那裡一條江之隔,即能見
到親人。許多南韓人一早就站在岸邊,引領企盼,等待家人出現在江的另一岸;攝影機
拍下親人眼神交會的剎那,激動的神情讓我全身發麻。有時接連好幾天,親人都沒有出
現,但還是每天都去等待一個希望。有的趁著北韓巡邏士兵沒有注意時,兩個人趕緊靠
近河邊,將物品交給北韓的親人,接著趕緊回到各自的岸邊互看,深怕親人被北韓的士
兵抓走。

台灣與大陸也是同樣的情境,很可惜,在開放大陸探親時,新聞報導沒有將那一篇篇的
故事寫下來。解嚴初期,很少在媒體上看到這類的故事,直到解嚴四、五年後才慢慢出
現,有的老兵回到家,看爸媽都已經八、九十歲了,當場跪在地下,一路哭進家門。這
些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你可以想像見不到爸媽四十年以後,重新再見,那種感情的澎
湃嗎?

老人的情感跟他自身有何關聯?跟他的記憶有何關連?跟他們成長生命有沒有什麼關
連?老人如何透過故事揭露人生?他的人生苦難為什麼常能感動人?花蓮縣瑞穗鄉富
源村有個客家社區——拔仔庄,在you Tube可以找到一部《蝴蝶阿婆》,影片中十位阿
嬤幾乎都是養女,那時女兒經常是被賣來賣去的,賣多少錢?一包番薯35元就賣掉了,
當養女什麼事都得做,很苦,還有可能被養父母打。故事跟老人之間的關係?跟年輕人
的故事又有什麼不同?

以上四個題組,最重要的是,可不可以幫你創造更好的生活?今天,你聽了許多與老人
相關的事情,可不可以幫你未來的人生變成更為美好?將來當你透過故事揭露你的人生
時,可不可以不要再這麼苦難?而透過這些故事,知道苦難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些都
是老人傳播在談論的問題。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6


老人議題的面向

老人安養政策

老人醫療 老人福利

老人美學? 老人議題 老人行銷

老人諮商 老人傳播

老人敘事

老人議題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像是安養政策、老人福利、老人醫療,接著老人行銷的
議題就會慢慢出現,因為老年人比較有錢,但也是最省的一群人,如何讓老年人花錢花
得心甘情願,是需要一些特殊的行銷策略。未來可能還有老人美學需要討論,由於問題
更遠暫時打問號,因為目前根本沒有人在討論。老人諮商,這是心理系一定要去思考的
面向,老人憂鬱問題,老年人的諮商和年輕人諮商是不一樣的。至於老人傳播的部分,
一定要先談老人敘事。透過圖示,各位可以清楚知道如何構思老人議題,相信將來會有
更多的子題出現。

老人學研究

俄國生物學家 E. Methchnikoff 在創造老人學(gerontology)這個名詞時,他認為 aging


這個字眼,意指「腸胃有了腐敗的物品」 。老人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放屁,老人因為腸
胃蠕動緩慢,才會經常放屁,ageing 這個字也就隱含這層意思。到了二次大戰之後,研
究者開始想要找到一個解決老的問題的鑰匙,但這是不可能的,老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它並非 key and lock 的關係。1930 年代之後,慢慢開始產生不同的研究,老年研究可
以從生物學、生理學、行為學、社會學、政策學,包括法律規範著手。

這幾年看到越來越多人在討論老人敘事,原因在於敘事 narrative,已經不光叫做敘事理
論 theories of narrative,而是叫做敘事典範 narrative paradigm。典範 Paradigm 意指,它
已經有一群理論支持。過去社會科學研究,包括管理學都重視實證主義,而傳播學研究
都是從行為科學出發,討論到底造成什麼「效果」。但這幾年,研究者已經越來越不介
意效果,反而去思索「生命」 ,也就是把一個跟別人有關的問題,拉回自己身上來,不
管是做研究的人,還是看研究的人,都要回頭想想, 「我」跟這個研究、理論之間的互
動關係。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7


詮釋老年人衰敗的理論上,1990 年代中期,研究者提出「拋物線」的生命歷程:老年
不是趨向衰敗,而是趨向回到幼年。這個解釋是很重要的轉變,老年人聲調改變了,越
老的老年人講話的聲調越高昂、越跟小孩子一樣,很多老人的行為開始退化,智力開始
退化。該理論的解釋不再是衰敗,而是說老年人回到了幼年,小時候的行為,小時候的
智慧,它不是一個趨向死亡的路程,而是回到他幼年的時期。

早期實證研究,到了90年代,哲學領域開始產生建構主義,認為除了眼睛看到的真實事
情之外,其他都是建構而來的。大眾傳播的內容都是建構而來的,不要相信大眾傳播的
訊息都是真的,所有經過傳播出來的東西,就是再現;同樣的,透過故事所知道的老年
也是一種再現的結果。所以,當透過故事去了解老人時,要了解故事裡面建構的那個老
年,其實是說故事的那個人,他所建構出來的。

老人與敘事

敘事心理學,強調故事即人生。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講故事
的那一個人所建構出來的,可是,故事講出來之後,對自己而言是有某種生命意義的。
所以,一個好的老年理論,它總是帶有特殊的意義跟價值,因而產生了某種知識,讓人
有機會認識自己,可以認識何謂人生,從而認識什麼叫做社會。此論調跟習慣強調真實
,重視效果的實證主義截然不同。

敘事包含怎麼講故事,與故事本身。老人跟故事之間的關係,有非常多可以探討的角度
,老人他經過六、七十年社會化過程之後,產生了他的認知、他的信仰,然後他把他的
認知跟信仰講成故事,跟別人互動。

老人與媒介

另外一個有趣的主題是,老人跟新聞媒介之間,有沒有什麼互動?媒體上看到的老人,
是刻板印象的來源,老人他自己會不會去看電視?我們擔心一個現象,科技發達有多少
老人能夠跟得上時代?老人會用手機嗎?老人會用PDA嗎?老人會用電腦嗎?老人會
用網路嗎?會上網嗎?

去年暑假蔡老師做個研究,找三十多個老人,一個一個將筆記型電腦放在他們面前,請
他們上網,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有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從未使用過電腦,從未看過滑
鼠,觀察發現他與電腦之間就像是打仗,非常地複雜。有很多老人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
電腦,但接觸過之後,發現其實電腦沒有那麼複雜。老人用電腦最怕的就是將電腦用壞
,當他知道電腦沒那麼容易弄壞後,下次有機會他就會想學。老人跟科技互動的關係,
是現在還不太有人會去思考的問題,但再過十年,什麼事都需要依靠電腦時,老人如果
不會用電腦,將會是個大麻煩。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8


老人故事分享

在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服務十多年的NPO-EMBA學長,首先與大家分享老人的故事
。在內部個案套論的場合,社工員提起一個故事,總統大選結束後,馬英九當選大家都
很高興,社工員陪老人家談天時非常投機,知道那老先生會寫對聯、寫詩,社工員將老
先生寫的作品,以電腦打字,投稿到馬英九的部落格。後來,真的發表在部落格上,老
先生非常開心,且發現文章影響了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所以他每天都很積極地寫文章,
但他已經不是手寫,而是和社工員說:「來來來,我告訴妳…。」他站在我社工員前面
,要求他一面講,她一面打,造成社工員非常大的困擾。因為老先生以前是軍官吧,他
習慣有一個侍從官能幫他打字,他要過過這個癮啦!後來社工員就跟他說,我現在比較
忙,能不能把它寫出來,我中午幫你打;看到老先生一來就會裝得很忙很忙。老人家真
的很希望讓人家知道他,也很希望把他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但是真的很難時時陪他們。

臧國仁:送安養中心,現在在台灣,仍然是一個不孝順的代稱嗎?你的家人有沒有住安
養中心?如果你老了,你會願意去住安養中心嗎?安養中心在各位的刻板印象裡是怎樣
的一個地方?

老人應不應該看電視?

臧國仁:請教各位,老人應不應該看電視節目?老人應該看很多電視節目嗎?我們應該
做很多很好的電視節目讓老人在家裡,什麼事都不做就只看電視節目嗎?還是我們要叫
他多出去做運動?

明興社區發展協會:我們正在做鄰里老人福利,預計在文化中心舉辦老年人打麻將,但
是不玩錢的。打麻將之前,會有一個麻將操,先讓他們運動。一段時間會休息,然後奉
茶、再做一個麻將操。另外,有人提議說要打有錢的,譬如說一百塊,然後老人一進來
先給協會一千元保證金。上桌打牌賭金就是一百元,每次輸贏十元,一百元輸完了,就
不能繼續玩;而且限定玩的時間,時間一到就必須結束;若遵守規則,保證金就領回,
不然就要沒收。

某女士:我從事老人教育,是社區長青大學的老師。本身是學護理,我覺得老人還是要
看電視,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出去運動、每個人都健康。發展老人的節目,我覺得是
一個很好的未來事業。看電視它可以預防癡呆,可以增加邏輯觀念,打麻將也一樣,所
以,未來針對老人設計的節目、運動器材,或者住宅,都是明日之星。

臧國仁:台灣現在有很多人在推老人戲劇,老人演戲可以把他的感情釋放出來,也可以
帶來很多他的回憶,我個人覺得老人戲劇是值得推廣的。蔡老師去年在上戲劇概論還是
表演課的時候,就跟老人劇團合作,台灣現在有好幾個老人劇團,他們也願意跟年輕人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9


演戲,老年人跟年輕人一起演戲,常會有非常多的火花冒出來。

人到了老年,容易感到寂寞,寂寞時會顧影自憐,越寂寞就會越顧影自憐,把自己封鎖
起來,最後老年憂鬱症就來了,這是一個麻煩。所以,如何讓老人繼續跟社會有互動,
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蔡琰:聽了三位發言,有些聯想與各位分享。「老人」、「中老人」、「老老人」這樣的階
段,並不是由年齡劃分的。很可能到了八十五歲,他仍然是青老人,因為他的行動能力
還非常的強。回憶性、戲劇性的說故事方式,對老年人健康是非常有效的。NPO組織未
來也許可以朝此方向發展。

《蝴蝶阿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紀錄片中的阿嬤們年紀都超過六十五歲,還非常有
行動力,參加社區的繪畫活動與戲劇活動。其中,有一個創意活動非常好,它最後並不
是正式的上舞台去演戲,而是在類似團康的活動當中,讓她們說所記得的小時候故事。
然後,透過對小時候生活的記憶,飾演小雞、兔子、農夫,一面講述故事與一面表演,
這群嬤們從頭笑到尾,非常的健康!透過笑、透過動,要在地上學小兔子、公雞、蛇、
農夫,或者透過回想的方式去模擬當年背著孩子在田裡面耕作的狀況,阿嬤們的身體跟
心靈同時在動,一面講故事,一面活動,相當愉快!

因為我們的社會機制,年輕的一代全出去了,沒有人在家裡陪著老人家,聽他說話。然
後有些老人家的行動力又不能出去打麻將,或出去參加團康,或者參加戲劇性的說故事
,只好在家裡看電視。台灣目前的電視節目,還沒有進步到讓他們參與我們的社會。看
電視其實是很被動的,看新聞很鬱卒,因為社會的變動對他而言衝擊太大,他很傷心。
新聞對老年人的社會觀、價值觀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在過去的研究當中發現,給
老人看新聞是一個很糟糕的現象,或是談話性節目,對他來講也是一再地去挑戰他的價
值觀,他的傳統信念;不論他的省籍,不論他的背景,通通都是有矛盾的,這對他來說
不健康。

台灣的電視劇,充斥黑道、不健康的愛情、不正常的婚姻關係,綜藝節目可能是現在比
較好的。坦白說,很多日本的綜藝節目做得真好,雖然不是我們本地製作的,但是對外
省族群跟本省族群的人來說,至少還有共構的價值觀在節目裡面,那是家庭,那是趣味
,且是一個不低俗,或者媚俗層次的節目喔。如果老人家能夠欣賞浪漫的韓劇、日劇的
愛情故事也是很棒的,表示他的心智一點都不老。但如果可能的話,還是不要固守電視
,應該走出家門多多參與。例如:社區公益活動,帶著家裡的老人家們走出房間。包括
讓他們參與創造性、回憶性的說故事活動,有動腦又動手又動身體,很開心地笑得跟小
孩一樣,這太棒了啊!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10


詩性人生 為老年喝采

臧國仁: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藝術品一樣,充滿了獨特的意義。只有了
解這點,才能提升自尊,並且對自己的人生文本充滿好奇,這就是一種詩性人生的追求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詩性的,都有高潮低潮,都有跟人家展現的意涵,也可以跟人家
分享的機會。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人生,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故事。要知道自己多麼偉
大,因為每一個的人生都是一篇詩篇,都是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老年人可不可以談戀愛?這是我一開始問的問題。大陸真的有一個老先生,81歲的退休
老師,他在網路上跟一個57歲的人網戀,三天之後,兩個人許下終生,一個月後結婚。
另外還有一個故事,大陸有一個105的老先生,公開徵婚!他鬍子留得這麼長,頭髮都
白了,走路還可以走啊!105歲都可以有他的詩性人生,何況我們年輕的人?所以說,
未來我們有關老人的研究才剛開始,蔡老師在簡報上寫, 「捐棄刻板印象,認真思考這
個處女地」。當然,首要之務,不要單用年輕人的眼光觀察世界,偶爾也要借用老年人
的眼光來環顧四周。

有位同學博士論文研究北歐的老人電視節目,他說北歐的人觀念先進很多,在北歐有一
類學校,為退休前十年的人規劃課程,教導你退休後要怎麼過日子、理財、維護健康,
要花十年的時間來準備退休!各位,退休以後的日子跟退休前的日子是天壤之別,你需
要花時間適應,包括你的身體,你的心靈,都需要去適應。

「如果人生是戲的話」,我引《如何享受老年》這本書的內容。 「老年到底說是接受喝采
的時刻,但是有太多老年人終日沉溺在畏懼死亡的情緒裡,束手無策地任恐懼侵蝕,於
是生活憂鬱愁苦,只能得到寥落的掌聲。不可否認的,老人確實不易扮演,但已因此充
滿挑戰性,其實你大可不必背負呆板的那種形象,你可以自由地詮釋,用心的探索這個
角色。令人耳目一新地演出,此刻,正等著你!相信觀眾是不會吝於向一個成熟睿智的
演員獻出掌聲與敬意的!」作者Skinner,在75歲時寫了這本書來討論老年,他現在已
經過世了。這講得多好,老年,是一個接受喝采的時候,所以各位,我們都要進入老年
,我們要準備被人家喝采,我們也要對自己喝采。這是整個今天演講的主軸:回到自己
,來思考老年的問題,謝謝大家!

Npo-emba forum 20080607 [http://npo-emba.org]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