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目 錄】

◆緒 論◆

一、《曹沫之陳》竹書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意義 2

二、《曹沫之陳》竹書研究現狀 5

三、研究思路與試圖闡明的創新點 11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
【簡1】 17 【簡12】 41

【簡2】 21 【簡13】 43

【簡2】背面 25 【簡14】 44

【簡3】 26 【簡15】 46

【簡4】 27 【簡16】 47

【簡5】 28 【簡17】 50

【簡6】 30 【簡18】 53

【簡7】 31 【簡19】 56

【簡8】 33 【簡20】 58

【簡9】 34 【簡21】 61

【簡10】 37 【簡22】 64

【簡11】 39 【簡23】 6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簡24】 68 【簡45】 113

【簡25】 73 【簡46】 116

【簡26】 76 【簡47】 118

【簡27】 78 【簡48】 119

【簡28】 80 【簡49】 120

【簡29】 82 【簡50】 121

【簡30】 84 【簡51】 124

【簡31】 87 【簡52】 127

【簡32】 88 【簡53】 130

【簡33】 93 【簡54】 132

【簡34】 94 【簡55】 135

【簡35】 96 【簡56】 137

【簡36】 98 【簡57】 140

【簡37】 100 【簡58】 140

【簡38】 105 【簡59】 141

【簡39】 106 【簡60】 142

【簡40】 107 【簡61】 145

【簡41】 108 【簡62】 147

【簡42】 109 【簡63】 153

【簡43】 110 【簡64】 158

【簡44】 112 【簡65】 15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附錄:《曹沫之陳》釋文新編 160
 附錄:《曹沫之陳》新編釋文意譯 166

◆下編:《曹沫之陳》綜合研究◆

原始《魯語》的一部分─論《曹沫之陳》的性質 175

一、「就事論事」抑或是「經驗總結」─論《曹沫之陳》的成書
年代 176
二、《曹沫之陳》是魯國史官所作 184
三、《曹沫之陳》係原始《魯語》的一部分 186
 附錄:《曹沫之陳》與《國語•魯語》的文體形式比較 192
四、從《曹沫之陳》看「語」文體的起源與發展 193
五、關於《曹沫之陳》篇題的一個思考 204
論《曹沫之陳》成書的背景 223

一、論《曹沫之陳》成書時的社會背景 224
二、「道術將為天下裂」─論《曹沫之陳》成書時的學術背景 235
從口述史到文本傳記─論「曹劌—曹沫」形象的演變 251

一、關於曹劌、曹沫其人其事的爭訟 252
二、關於「曹劌—曹沫」記載的演變 256
三、從口述傳說到文本傳記 260
四、曹沫史事求真 266
五、上博簡中的「曹沫」 269
 附錄:「曹沫為刺客說」見於諸書之比較表 274
周代「尚文」─「尚武」:關於曹沫形象與世風關係的思索 277

一、「尚文」─「尚武」:論周代世風移易問題 278
二、關於周代世風移易原因的分析 292

結 論 30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附 錄◆

附錄一 春秋時期魯國施氏家族探析 307

附錄二 先秦時期戰功名稱問題─上博簡《曹沫之陳》的一個啟示 321

附錄三 《曹沫之陳》與諸書的比較 327

附錄四 《曹沫之陳》新編連圖版 337

參考文獻 343

後 記 35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1994年,香港文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罕見的不明出土時間與地點的戰國楚
簡。上海博物館聞訊而起,在馬承源先生的決策領導下,先是斥資收購1200余
支竹簡,後接受香港友人的捐贈,又得竹簡497支。這批珍貴的戰國楚竹書,經
過整理辨認,簡文總字數有35000餘字,涉及先秦戰國一百餘種古籍。其內容涵
蓋哲學、文學、歷史、政論、宗教、音樂等方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其涉及的
古籍內容方面都遠遠超過了以往已經公佈的戰國竹簡,被中外專家喻為「國之

重寶」 ,經年代測定,這批竹簡的時代均為戰國中晚期,全部是秦始皇焚書前
原始的、第一手的戰國古籍,為文化研究領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靠資料。上
海博物館對這批竹簡進行整理,「次第選摘發表」,到目前為止,由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共刊佈了六冊。每一冊的刊佈都引
起學術界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繼郭店楚簡發佈後古史和古代文獻研究中一個

新的十分活躍而重要的研究領域」 。

一、《曹沫之陳》竹書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意義

《曹沫之陳》是2004年12月刊出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中最長的一篇,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篇。其圖版見第四冊的第89頁至156頁,
釋文和考釋見第四冊的第240頁至285頁。此竹書共有65支簡,其中整簡45支,
殘簡20支,共1773字。記載的是魯莊公與曹沫(即曹劌)的問對。全文的脈絡
是魯莊公將為大鐘,曹沫入諫論政,莊公毀鐘型聽政,還年又問於曹沫,曹沫
論成教,論各種出兵之忌、復戰之道,論善攻善守,論三代得失。從簡數上來
說,前12支簡論政,後53支簡論兵,論兵的內容亦涉及為政。在第2支簡的簡背
題以「曹沫之陳」。它沒有敘事成分,沒有細節動作的描寫,全部是對話,而
且多用語氣詞。語言古樸,文風平易,沒有刻意修飾的痕跡。《曹沫之陳》竹

 對上博簡的報導見張立行:《戰國竹簡露真容》,《文匯報》,1999年1月5日。鄭重:《「上博」看楚
簡》,《文匯報》,1999年1月14日。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版,「前言」第1∼4頁。《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
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頁。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謝維揚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書的形制是單簡,兩端平頭,單行書寫的長條形,有三道編線。完簡的簡長約
47.4∼47.5釐米,每簡書寫約有30∼33字。殘斷的簡往往從中間折斷,只有一
半,給拼合造成一定的困難,但總體上說來,竹書保存狀況較好,字跡也比較
清楚。

《曹沫之陳》竹書原整理者,李零先生謂:「開頭是論政,後面是論兵,

篇題主於論兵,蓋視之為兵書。」 學者從之。然而,從已公佈的上博楚竹書內
容看,除少量的道家作品外,多為儒家為政以及道德教化之作,偶然出現這樣
一部「兵書」,驚奇之餘,就會發現《曹沫之陳》這篇長簡還有很多值得繼續
探討的地方。

首先,《曹沫之陳》竹書「論兵」的內容,單純從簡數上看,已經占了
全篇的五分之四,論述的主題也比較突出,就是論述小國、弱國怎樣在軍事上
取得有利的條件,怎樣取得戰爭的勝利。這些內容確屬兵法的範圍,但是否可
以說講兵法的書就是兵書?李零先生用「蓋視之為兵書」,表示出對此書性質
的謹慎看法。《曹沫之陳》全文65支簡沒有超出對話的範圍,應該屬於語錄體
的散文。語錄體可以分為原始的語錄體與創作的語錄體兩類,《曹沫之陳》就
屬於原始的語錄體。它與《國語•魯語》當有一定的淵源關係。現在流傳下來
的《國語•魯語》的前兩篇是《曹劌論戰》與《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那麼
極有可能《曹沫之陳》就是原始《魯語》的一部分。如果《曹沫之陳》確實是
未被選編進《國語•魯語》的原始的「魯語」,那麼它的著者就應該是魯國史
官。如果是魯國史官的著述,則《曹沫之陳》不屬於子書的範圍,也就不能說
它是「兵書」。「語」是先秦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文體,諸子書多採用「語」
的形式,「語」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至於秦始皇下焚書令時,諸子的著作還是

被稱為「百家語」 ,如果「語」涅槃出諸子書,則兵書亦在其中。則《曹沫
之陳》竹書就處在史官所作的「語」向子書過渡的階段。因此《曹沫之陳》竹
書的性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語」類著

 李零《曹沫之陳》釋文,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版,第241頁。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
燒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作,從而對《國語•魯語》的材料來源有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對於《曹沫之
陳》竹書的性質的研究,也有助於我們重新思索古代學術形態的轉換。

其次,《曹沫之陳》竹書內容「論政」兼「論兵」,而「論政」與「論
兵」是典籍中常見的內容,也是古代兵書中常見的特徵,將《曹沫之陳》與先
秦典籍、先秦諸兵書進行比較研究,那麼《曹沫之陳》竹書特色自見,目前尚
無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兵書與「軍法」、「軍令」有密切關
係,同時又受子書的影響很大。《吳孫子》是兵書成熟的標誌,《齊孫子》、
《尉繚子》、《六韜》的出現更是標誌著兵書大發展時代的到來。然而,考
察兵家思想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古軍法、軍令與《吳孫子》之間缺乏必要
的過渡,而《曹沫之陳》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環。作為「語」向兵書的過渡,
《曹沫之陳》明顯表現出原始而不成熟的特色,使我們可以對兵書重新進行考
察,從中思索兵書的形成,以及兵家的起源。


再次,魯國是直到春秋時期還「猶秉周禮」 的禮儀之邦,在以往所有先
秦兵法的研究中,魯國從來沒有一席之地。然而,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記載,吳起入魏前「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顯然,魯國也是素有兵學淵
源的。而且,吳起後來在魯國,「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吳子》
與《曹沫之陳》竹書有明顯相似的內容,如,簡19的「三不和」與《吳子•國
圖》的「四不和」相近。這說明魯國兵學傳統對吳起可能是有一定影響的。對
於用兵、作戰、兵與政治的關係,魯人都有自己獨特而深刻的見解。魯莊公採
納曹沫兵法獲勝,長勺之戰僅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春秋前期,魯國在國際政壇

上影響尚大,特別是在「齊桓公尚未稱霸時,魯國曾強盛過一時」 。其兵力之
盛和軍事上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後來,魯莊公更與齊桓公聯合出征各國,
成為齊桓公稱霸中的一個得力助手。可以想見,魯莊公一定深受曹沫兵法的影
響。所以,《左傳》莊公十年關於「曹劌論戰」的記載只是曹沫兵法的冰山一
角。《曹沫之陳》正可以補全我們對曹沫兵法的認識,進而思考魯國的兵法傳

 《左傳》閔公元年,齊國仲孫湫對齊桓公評價魯國之語。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史》(校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62頁。童先生在《春秋左
傳研究》中亦指出「魯誠為春秋初年一強國矣」(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校訂
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3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統。此外,對《曹沫之陳》竹書所載的曹沫形象進行研究,還有助於解決聚訟
千年的曹沫、曹劌之辯。

二、《曹沫之陳》竹書研究現狀

上博四《曹沫之陳》竹書經過李零先生篳路藍縷的整理工作,簡文已基本
可讀,但在編連與釋讀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爭議。目前,對《曹沫之陳》的研
究主要停留在對簡文的釋讀與編連上。

1.對簡文的編連與簡字的隸定、釋讀

對簡文的合理編連排序以及對簡字的隸定釋讀是進行深入學術研究的基
礎,因此,這成為學者們研究戰國竹簡首先關注的問題。對《曹沫之陳》個別
支簡的編連有很多,而完整的編連方案主要有李零、陳劍、陳斯鵬、白于藍、
李銳、單育辰六家。關於劃分的編連組:李零先生分為十七個,陳劍先生分為
五個;陳斯鵬先生、白于藍先生分為七個,李銳先生分為四個,單育辰先生分
為十六個。

陳劍先生的編連方案:1∼3,41,4∼14,17∼26,62,58,37下,38∼
40,42∼45,46上,47,63上,27,29,31,32上,51下,50,51上,30,
52,53上,32下,61,53下,54∼57,15∼16,46下,33∼36,28,48,49,

37上,59∼60,63下∼65 。

陳斯鵬先生的編連方案:1∼3,41,4∼11上,14,17,24上,30,37上,
31∼36,28∼29,24下,25∼26,37下,38∼40,42∼46,47∼51上,27,

52∼53上,51下,58,53下,54∼57,15∼16,59∼61,63∼65 。

白于藍先生的編連方案:1∼3,41,4∼7上,8下∼14,17∼22,29,24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孔子2000」網,2005月2月20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下∼25,23下∼24上,26,62,58,37下,38∼40,42∼46上,47,63上,
27,23上,51下,50∼51上,31∼32上,30,52∼53上,32下,61,53下∼
54∼57,15∼16,59∼60,48,46下,33∼36,28,37上,49,63下∼64∼65

上,7下,8上,65下 。

李銳先生的編連方案:1∼3,7下,8上,41,4∼6∼7上∼8下,9∼14,
17∼26,62,58,49,33∼36,28,37上,63下,48,59,60上,37下∼38∼
40,42∼45,46上,47,63上,27,29,32下,61,31,32上,51下,50,51
10
上,30,52,53上,60下,53下,54∼57,15∼16,46下,64∼65 。

單育辰先生的編連方案:1∼3,41,4∼7上,8下,9∼14,17∼22,29,
24下∼25,23下∼24上,30,26,62,58∼60上,48,46下,33∼36,28,
37上,49,60下,37下∼40,42∼46上,47,63上,27,23上,51下,50∼51
上,31∼32上,52∼53上,32下,61,53下∼57,15∼16,63下,64,65上,7
11
下,8上,65下 。

各家爭論的焦點是簡7、8、24、26、29、30、32、37、41、46、51、53、
60、63等的編連。對於簡文的基礎性的研究,專家們做了大量工作,但有些地
方還亟須再行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對一些竹簡文字的隸定與釋讀還有分歧,有待再研究。如「非山
非澤,亡又不民」、「 (任)亡」、「君弗 (盡)」、「 (沒)身就
(死)」、「居不褻(設) (席)」、「肙(輯)」、「繲紀」、「還
年」、「成 (教)」、「 ( )兵」、「牪(奔),爾正 」、「 (散)
果(裏)」、「 (厚)」、「 (察)」、「 谷(欲)少以多」、「 」、
「 (策)」、「必 (過)前攻」、「賞(獲) (葸)」等等。這些文字
的考釋往往對簡文內容的理解有著重大影響,所以相關的考釋是非常必要的工
作。

 白于藍:《上博簡〈曹沫之陳〉釋文新編》,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0日。
10 李銳:《〈曹劌之陳〉重編釋文》,「孔子2000」網,2005年5月17日。
11 單育辰:《〈曹沫之陳〉新編聯及釋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6月3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二是,對於簡文有重大關係的一些具體內容,學界存在爭議,需要通過深
入地再研究將相關問題厘清。比如簡文提到的「又(有)克正(政)而亡克
(陣)」、「勿兵以克」的用兵理念,「三教」的具體內容,皆需要再進一步
闡明。簡文所提到的「為和於邦」、「為和於舍」、「為和於陣」的含義也有
較大的再研究的餘地。簡文所謂「三教之本」到底指的是什麼?李零先生認為
12
「三教」為本,陣法為末 。高佑仁先生認為「為和於邦」才是三教之「本」,
13
「為和於陣」則是三教之「末」 。陳劍先生認為「三教」是「處國之教」、
14
「處軍之教」、「處陣之教」 。簡文所論各種出兵之「幾」(出師之幾、三軍
15
散裏之幾,戰之幾,既戰之幾) ,論各種復戰之「道」(復敗戰之道、復盤戰
之道、復甘戰之道、復戰之道),論善攻善守者等等,具體含義都還沒有弄清
楚,對「豫」、「舍」、「陣」,對「車間容伍,伍間容兵」,對「什伍之間
必有公孫公子,是謂軍紀」的軍紀規定都沒有達成共識,這些都是可以繼續研
究的地方。

2.關於《曹沫之陳》的命名

對於這部竹簡的命名,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李零先生主要是從音韻訓
詁的角度加以解釋。他總結說「曹」在簡文中作「 」或「 」,「沫」作
「蔑」、「 」、「 」、「 」或「 」。「 」字古文字多用為「造」,與
「曹」讀音相同(都是從母幽部字);「 」字從蔑或從萬,「蔑」或「萬」
16
與「沫」讀音亦相同(都是明母月部字) 。作為竹書的整理者,李零先生最後
命名為《曹沫之陳》,現已為多數學者採用。二,廖名春先生主要根據曹沫、
曹劌在文獻中出現的早晚為簡文命名。他分析說在早期文獻裏,「曹沫」之
「沫」多寫作「劌」。如《左傳》、《國語》、《榖梁傳》、《管子》、《孫
子》等皆作「劌」。《呂氏春秋》雖作「翽」,但「翽」顯然自「劌」出。

12 李零:《曹沫之陳》釋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255頁。
13 高佑仁:《〈曹沫之陳〉「君必不已則由其本乎」釋讀》,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年9月14日。
14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15 「幾」,原釋文讀作「忌」,陳劍先生讀作「機」,作「機會」、「時機」講。(陳劍:《上博竹書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
16 李零:《曹沫之陳》釋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第243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慎子》佚文除《初學記》和《天中記》作「翽」外,其餘也都作「劌」。而
曹沫之「沫」應該是「劌」或「蔑」的假借,依文獻為讀,《曹沫之陳》最好
17
作《曹劌之陳》 。李銳先生從之,作《〈曹劌之陳〉重編釋文》。

3.關於《曹沫之陳》的性質

關於《曹沫之陳》的性質,學界目前認識比較一致,以其為先秦古兵書。
整理者李零先生在《曹沫之陳》釋文說明中稱「此書史志無載,是一部佚失已
18
久的古兵書」 。學者多採納這一觀點。臺灣學者高佑仁先生在《〈曹沫之陣〉
校讀九則》中說:「簡文藉由魯莊公與曹沫之間的問答,鋪陳出曹沫對於天
19
命、修政以及諸多戰爭事項的重要觀點,是一篇亡佚已久古的魯國兵書。」 田
旭東先生在《戰國寫本兵書─〈曹沫之陳〉》一文中則直接稱《曹沫之陳》
20
是「一部佚失已久的魯國兵書」 。學者在介紹上博簡內容時總是稱「涉及儒
21
家、道家、兵家、雜家等幾十部古書」 ,從上博簡已發表的六冊內容來看,可
以推斷其所指兵家古書就是《曹沫之陳》。上海博物館的濮茅左先生在介紹上
博簡時說《曹沫之陳》是「戰國有篇題的佚兵書」,並認為是「補充了軍事史
22
上的重要兵計」 。

當然也有極少數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有學者認為《曹沫之陳》「其論兵,
固是兵家學說,其論政,仍是儒家仁德本調」,並認為通過《仲弓》、《內
禮》、《相邦之政》及曹沫之論政,可見戰國時期儒家後學之說在楚地流傳推

17 廖名春:《楚竹書〈曹沫之陣〉與〈慎子〉佚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年2月13日。
18 廖名春先生認為「史志無載」不儘然,因為竹書簡一簡二「魯莊公將為大鐘,型既成矣,曹沫入見……
今邦彌小而鐘愈大,君其圖之。」一段見於《慎子》佚文。然考《慎子》佚文只有對這一事情的記載,
很難推測其下文內容如何,所以《曹沫之陳》竹書的大部分內容還是「史志無載」。
19 高佑仁:《〈曹沫之陣〉校讀九則》,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11月13日。
20 田旭東:《戰國寫本兵書─〈曹沫之陳〉》,《文博》,2006年第1期;《失傳已久的魯兵書─〈曹
沫之陳〉》,《華學》第八輯,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第155∼160頁。本緒論所引田先生觀點皆是同
時出自這兩篇文章,不另注。
21 梁振傑:《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二)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06年第4期。此外,秦志
華在《一批戰國文獻的集中公佈》亦稱《曹沫之陳》是「佚失已久的古兵書」。(見《古籍新書報》第
20期,2004年4月2日,對上博藏簡第四冊內容的簡介。)「荊楚文化」網,2004年5月5日亦是如此介紹。
22 濮茅左:《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的主要發現》,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7年12月6日。在文章最後注
明這是濮茅左先生在2007年12月3日在日本大東文華大學所作《上海博物館楚竹書概述》報告的內容之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23
衍之一斑 。也有學者認為《曹沫之陳》是兵家文獻,這種結論還需慎重考慮。
《曹沫之陣》強調「是故夫陳(陣)者,為三教之末」,與儒家重視教化在治
國中作用相契合。結合戰國時期儒學南傳,《曹沫之陳》可能為儒家的教材類
24
短文 。

最近則有歐陽禎人先生綜合了先秦古兵書與儒家文獻的說法,謂「雖然
《曹沫之陣》汲取了墨家的思想,但它仍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儒家兵書,它代
表了戰國時期先秦儒家面臨新的時代急劇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思潮
25
湧動」 。

4.關於《曹沫之陳》的成書

關於《曹沫之陳》的成書,目前這方面的探討很少。廖名春先生分析簡
文魯莊公「乃命毀鐘型而聽邦政,不晝寢,不飲酒,不聽樂,居不 席,食不
二味,兼愛萬民,而無有私也。還年而問於曹劌曰」,認為竹書所記之事的時
26
間肯定在魯莊公十年長勺之戰後 。此外,廖先生還根據《慎子》佚文與《曹
沫之陳》相似情節的記述,考定竹書的成書時間。他認為《慎子》是節選,不
是其原始的出處,而簡文方是其原始出處。並根據慎子的生活年代,推測竹書
《曹沫之陳》成書的下限,應該不會晚於齊宣、湣王時。至於其上限,自然不
27
會超過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單育辰先生在作《從戰國簡〈曹沫之
28
陳〉再談今本〈吳子〉、〈慎子〉的真偽》採用了這一觀點 。田旭東先生在原
釋文的基礎上,定《曹沫之陳》為目前所見的唯一的一部戰國寫本兵書。她又
認為曹沫諳熟禮制、足智多謀,而又具匹夫之勇,「或許正是兵書作者的最佳
人選」。

23 「飛揚」網,見史學資料貼,譚寶剛對郭店楚簡與上博簡的介紹, 2006年5月13日。
24 劉光勝:《上博簡〈曹沫之陳〉研究》,《管子學刊》,2007年第1期。
25 歐陽禎人:《論兵書〈曹沫之陣〉的思想史價值》,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8年4月18日。
26 廖名春:《讀楚竹書〈曹沫之陳〉劄記》,「孔子2000」網,2005年2月13日。
27 廖名春:《楚竹書〈曹沫之陣〉與〈慎子〉佚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年2月13日。
28 單育辰:《從戰國簡〈曹沫之陳〉再談今本〈吳子〉、〈慎子〉的真偽》,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
年8月30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日本學者淺野裕一認為《曹沫之陳》明顯地基於長勺之役中曹沫的表現而
作,因此其成書年代是莊公十年(前684年)以後。再加上,由於有莊公之諡
號,莊公卒於公元前662年,所以其上限為公元前662年以後。《曹沫之陳》的
成書年代晚於春秋中期(前648∼前527年),而春秋後期(前526∼前404年)
29
成立的可能性最大 。

5.對簡文價值的研究

對簡文價值的研究,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少,有的只是對簡文總體
價值的泛泛而談。如,田旭東先生認為《曹沫之陳》是目前所見的唯一的一部
戰國寫本兵書,對於瞭解先秦兵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她指出《曹沫之陳》
正是兵家由早期的恪守古軍禮的「仁道」向「兵不厭詐」的「詭道」的過渡。
單育辰先生則以《吳子》、《慎子》與《曹沫之陳》相似的文句,來說明《吳
子》、《慎子》不是偽書,都是先秦古書。他認為現今流傳下來的《吳子》
實即《漢書•藝文志》著錄《吳起》四十八篇的一部分;《漢書•藝文志》所
錄的《慎子》四十二篇,雖早已亡佚,但是現存的從《群書治要》而來的《慎
30
子》五篇佚文仍然為先秦古書 。這種以《曹沫之陳》為可靠的底本來研究相關
的問題是一個新的研究傾向。但是文章明顯地沒有對《曹沫之陳》作分析,只
是利用了簡文的內容作為其研究的基礎。

日本學者淺野裕一從《曹沫之陳》所反映的戰爭目的與性質、軍隊的結構
與戰爭的形式、勝利的關鍵、陣法的特色等方面講述了其兵學思想,認為《曹
沫之陳》的兵法是以莊公或曹沫同時代的春秋前期之狀況為基礎,又採納了更
新的春秋後期的狀況,顯示出其新舊層次如壘層般的混合性質。這是一種新的
研究嘗試,試圖尋找《曹沫之陳》簡文所隱含的兵學思想之特色,給人以啟發
作用,但是由於研究剛剛起步,所述還比較淺顯,立論缺乏文獻根據,推測的
成分較大。

29 (日)淺野裕一:《上博楚簡〈曹沫之陣〉的兵學思想》,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9月25日。
本緒論所引淺野氏觀點,皆是出自該文,不另注。
30 單育辰:《從戰國簡〈曹沫之陳〉再談今本〈吳子〉、〈慎子〉的真偽》,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
年8月30日。

1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三、研究思路與試圖闡明的創新點

(一)研究思路

綜觀學者們對《曹沫之陳》竹書及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尚有進
一步深入研究的餘地。首先是關於《曹沫之陳》的編連、分章、釋讀。《曹沫
之陳》共65支簡,有殘簡20支,殘斷的簡往往從中間折斷,只有一半,給拼接
造成困難,也影響了簡文的正確釋讀。同時,學術界對簡文的釋讀還存在較大
的分歧。簡帛材料問世不久,雖然2005年一度討論熱烈,但仍然處於初步的研
究階段,目前的研究多是讀書劄記與心得體會,而且以在簡帛研究網上發表居
多,內容多是針對某一個簡字或者某一條簡文進行的研究,結論的依據尚比較
薄弱。綜合性研究則尚未見到。我們知道,文本如果存在問題,就不能進行內
容研究,也就無法正確估計竹書的文獻價值。因此,本書擬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是《曹沫之陳》疏證,彙集各家說法,拾遺補缺,對有爭議的簡字的隸定
與釋讀,運用古文字學知識,並徵之於文獻以及早先出土的簡帛資料,力圖找
出最貼近原文的簡序與釋文。下編是《曹沫之陳》綜合研究,對《曹沫之陳》
竹書的成書年代、成書的背景、性質、內容等等進行綜合研究。

在本書的寫作中,將努力做到三點,一,從微觀入手,探討《曹沫之陳》
竹書的內容特色,而從宏觀上把握《曹沫之陳》竹書成書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學
術背景。二,堅持出土文獻研究和傳世文獻研究的互證,制度研究與思想文化
31
研究的互證。「盡最大努力去尋找傳世古書中可以跟簡文對照的語句」 。以
《曹沫之陳》為切入點,以小見大,深入挖掘《曹沫之陳》的特點,探討王官
之學與諸子之學特別是兵學的關係。三,本書還將採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找出
《曹沫之陳》與先秦典籍以及早期兵書的異同點,梳理它們之間的傳承關係。

31 裘錫圭:《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二)》,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1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二)試圖闡明的創新點

1.《曹沫之陳》竹書的綜合研究

本書可能出現的創新點,首先是《曹沫之陳》的綜合研究。學術界目前尚
無對竹書的綜合研究。本書試圖在科學、公允的前提下作一全面疏證,爭取在
簡的編連和釋讀上融入個人的創新點,並對簡文所記載的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一
己之見,如「三教」、「軍紀」、「陣」、各種出兵之「幾」(出師之幾、三
軍散裏之幾、戰之幾、既戰之幾),各種復戰之「道」(復敗戰之道、復盤戰
之道、復甘戰之道、復戰之道)等等。對於某些疑難簡字的隸定與釋讀,對某
些有爭議的簡的編連,重視利用已出土的文獻資料,特別是郭店楚簡,進行校
32
勘 。如,簡20「 (由)亓(其) (本)」,見於《禮記•祭統》:「是
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有文獻基礎外,再對照郭
店楚簡《成之聞之》簡12:「不從其 (由),不反其 (本)」,正與《曹
沫之陳》「 (由)亓 (本)」相互印證。再如簡28與簡37上半支的編連,
簡28的末句「是古(故)倀(長)」,與簡37上半支的首句「民者」,組成
「是故長民者」,「長民者」見於《禮記》之《坊記》、《緇衣》,《國語》
之《周語下》、《晉語一》,不僅如此,徵之於郭店楚簡,「長民者」亦見於
郭店楚簡《緇衣》簡11、16、23,而且《緇衣》簡11有「古(故)倀(長)民
者」,更加有力地證明此種編連是正確的。此外,不只限於挖掘簡文本身內
容,還將簡文內容與傳世文獻對比,以期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研究。如:《曹
沫之陳》與《國語•魯語》的關係問題,曹沫與曹劌的研究,曹沫天命觀與池
伯天命觀的區別,池伯是否如《國語》注釋所云就是施父之子,魯莊公時期魯
國的「並兼人」問題等等。

《曹沫之陳》雖然不如郭店楚簡、上博竹書的有些篇章一樣,大致相當
於傳世文獻或者先前出土的文獻,可以直接對照學習,但它畢竟不是「天方夜
譚」,它的某些語句亦見於古代典籍,如簡一、二所載曹沫進諫莊公勿鑄大鐘

32 上博楚竹書雖然是從香港文物市場所購得的,但是據整理者推測,其出土地點在湖北省的荊門、沙市一
帶,即與郭店楚簡的出土地相距不遠,而且竹簡的年代也是相近的,因此,兩批竹簡可以對照學習。

1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緒 論

一事見於《慎子》佚文。簡20的「毋獲民時,毋奪民利」與《國語•魯語》
「動不違時,財不過用」,簡34的「君毋憚自勞,以觀上下之情偽。匹夫寡
婦之獄訟,君必身聽之」,與《魯語》的「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
《曹沫之陳》簡19的「和於邦、和於豫、和於陣」,與《吳子•國圖》的「和
於國、和於軍,和於陣、和於戰」;《曹沫之陳》的仁本思想,與《吳子》
「動之以禮,撫之以仁」很接近;簡44的「是故疑陣敗,疑戰死」,與《齊孫
子》、《司馬法》、《六韜》、《吳子》皆有相似思想;簡17、18的「毋愛貨
資子女,以事其便嬖,所以拒內」可謂是《吳孫子》「五間」之一的「內間」
33
等等。通過《曹沫之陳》竹書與傳世文獻的這種對校,「抉摘其異同」 ,更好
地把握《曹沫之陳》竹書的特色。

2.《曹沫之陳》竹書性質的新見

《曹沫之陳》的性質,原整理者李零先生定為佚失已久的古兵書,學者從
之,也有個別學者以為是儒家作品。而考察《曹沫之陳》的形式應該屬於原始
的語錄體。現在流傳下來的《國語•魯語》的前兩篇就是《曹劌論戰》與《曹
劌諫莊公如齊觀社》,那麼極有可能《曹沫之陳》就是原始《魯語》的一部
分。它係魯國史官所作,不屬於子書的範圍。史官文化就是周代的王官文化,
史官關心的是國家的治術。《曹沫之陳》主張「修政而善於民」,這種觀點很
難說他是兵家還是儒家,只能說是受傳統禮樂文化影響的政治家的共識。所以
說《曹沫之陳》所記係曹沫與魯莊公的問對,但絕不是曹沫個人所作,而是魯
國史官的記錄。但是,《曹沫之陳》論兵的內容已經佔據了全篇的五分之四,
而且論述的主題非常清晰,就是論述小國弱國怎樣在軍事上取得有利的條件,
怎樣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說有兵書的萌芽。先秦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
戎」,史官對這兩項大事皆是格外關注,《曹沫之陳》內容顯示了史官注意力
由論禮向論兵的轉變,可以說是帶有明顯兵書萌芽的「語」類著作。

33 陳垣:《校勘學釋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122頁。

13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3.《曹沫之陳》在先秦學術發展歷程中的地位的考察

《曹沫之陳》有濃重的「王官文化」與「兵家文化」混合交融的特色,所
以它在學術史上應該處於「王官之學」向「諸子之學」的過渡階段。「王官之
學」與「諸子之學」不可能是兩個斷裂面,中間應該有一個很長的過渡階段。
而且王官之學也不可能直接散落、下移到諸子那裏,二者在傳承人方面也應
有一個過渡,可能首先是散落、下移到諸侯或卿大夫之家。對於這兩種過渡,
《曹沫之陳》都可以給我們提供某些重要的訊息。另外,學界一般公認私家著
述之前的就是史官著述,然而,從史官著述向私家著述之間應當有一個過渡階
段。從《曹沫之陳》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識與主題意識都在增強,它應該
就處於從史官著述向私家著述的過渡階段。

4.《曹沫之陳》所論兵法的特色研究的深化

《曹沫之陳》的戰略思想是立足於本國實力,內和於民,外和於大國,以
鄰國齊國為假想敵,採取積極有為、靈活多樣的策略,確保戰爭的最後勝利。
同時這也是基於魯國國力弱於齊國的背景,所以強調的是小國處大國的方法和
小國勝大國的奧秘。小國、弱國與大國、強國的軍事思想有著明顯的區別。結
合《吳孫子》、《齊孫子》、《吳子》等先秦兵書在這方面的區別,可以找出
國力懸殊導致的軍事指導思想的差異。《曹沫之陳》格外強調帶兵作戰的貴族
的重要性,強調血統的優劣,重視宗族組織在戰爭中的作用,顯示了魯國以
宗法治軍的特色和重視血緣關係的特點。《曹沫之陳》有明顯的經驗總結的特
點,是魯對齊多次戰爭的總結,帶有極強的針對性、應對性,不具備兵書記載
的全面性。

總之,《曹沫之陳》竹書問世不久,目前仍然處於初步的研究階段,竹書
的許多新的學術資訊給歷史研究帶來了新知識,也啟迪我們反思相應的學術難
題。由於那一時期歷史資料匱乏,更彰顯其學術價值。因此,對《曹沫之陳》
竹書進行深入細緻地綜合研究,勢在必行。我們知道,時代較早的出土文獻,
文本的復原和內容的闡釋都需要長時間的心平氣和地整理研究,本書就是在努
力實踐這一原則的過程之中。我所提出的試圖闡明的幾個創新之處,力求在
《緒論》以下的正文中進行比較全面具體的探討。

1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自2004年12月上博簡第4冊出版之後,學術界很快掀起了研究高潮,其中對
《曹沫之陳》尤為關注。因為竹簡的編連、綴合、排序和簡字的隸定釋讀對理
解簡文至關重要,是進行深入學術研究的基礎,因此這一方面成為學者們研究
首先關注的問題。在李零先生排序與考釋的基礎上,不少學者相繼發表卓見,
進行研究,成績斐然,使得簡文基本可讀。然而,相關的研究尚缺乏對於《曹
沫之陳》簡文的通篇內容系統和細緻的探討。基礎性的研究雖然很多,如對字
詞的考釋,但是多為針對某一個具體的簡字,而少有對全部簡文的考證梳理。
而且現有的通篇釋文往往過於簡約,某些注釋還存在著一些待商榷之處。所以
說,關於《曹沫之陳》的編連、分章、釋讀,還有很多值得繼續研究的地方。
而編連與釋文又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因此,本書上編,擬先對《曹沫之陳》
全篇作一系統的疏證。疏證以李零先生的原釋文為基礎,同時吸收了陳劍、陳

斯鵬、白于藍、李銳、單育辰諸家的編連成果 ,以及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
果,進行梳理探尋,努力做到系統地對全部簡文的研究。試圖使《曹沫之陳》
的研究能夠有所前進。

疏證的體例,分為簡文、意譯、備注、疏證四項。「簡文」即李零的原
釋文。擬補的文字,為閱讀方便計,也寫入簡文,用「 [] 」標出,不能補出
的殘損嚴重的文字用「□」標出,不能補出的又不可確定具體字數的缺簡用
「……」表示。此外,對於「簡文」是由前後兩支半簡拼合的整簡,如果拼合
沒有問題,則保持李零原釋文的完簡狀態,但亦標出上下半支簡的位置;如果
拼合有問題,則會在殘斷處分開,後半支簡另起一行寫出。「意譯」即對簡文
的簡單翻譯。所以將「意譯」部分排在簡文之後,目的是為了便於兩者對讀。

 本書中稱引諸位專家精義時,一般省略了「先生」之稱,非是不敬,實為簡省之計。另,到目前為止,
除李零之外,共有陳劍、陳斯鵬、白于藍、李銳、單育辰五家的編連以及釋文,需在《疏證》部分反覆
徵引,為簡省計,先在此列出其出處,書中引用這些先生的觀點時,凡是不單獨加注的,都是出自下列
文章: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
陳斯鵬:《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陳〉釋文校理稿》,「孔子2000」網,2005年2月20日。
白于藍:《上博簡〈曹沫之陳〉釋文新編》,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4月10日。
李銳:《〈曹劌之陳〉重編釋文》,「孔子2000」網,2005年5月17日。
單育辰:《〈曹沫之陳〉新編聯及釋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年6月3日。
李零和諸家的這些考釋,精義迭見,用力甚多,為《曹沫之陳》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

意譯的內容儘量直譯,為了使語意連貫,有些被簡文省略的內容,譯文則補寫
出來,外加「()」標明。「備注」主要說明此簡的形制和系連情況,並且說
明各家的不同編連方案,以及一些須說明的問題。「疏證」則儘量廣泛而全面
地收集對簡文內容的考釋,力求明晰而詳審。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使讀者便於閱讀,本文進行疏證的《曹沫之
陳》的65支簡的順序,一遵《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所載李零的
排序。但是,簡文和「意譯」部分則依據原釋文和諸家解釋,並且參照我的相
關研究考證結論寫出和翻譯。如果出現原釋文編連或釋字詞方面有訛誤或者有
疑義的地方,就在「備注」或者「疏證」部分進行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意
譯」因編連的不恰當而出現前後句不連貫的現象,也就在所難免。為了彌補這
種做法的疏漏,在上編的最後,根據我所進行的疏證工作的考釋,再按照本書
的研究成果,對於《曹沫之陳》全文進行新的編連和意譯。

【簡1】
魯 (莊)公 (將)為大鐘,型既城(成)矣, (曹) (沫)[1]
內(入)見曰:「昔(以上前半段)周室之邦魯[2],東西七百,南北五百
[3],非……(以上後半段)
【意譯】
魯莊公將要鑄造大鐘,陶範都已經造好了。這時,曹沫進見,他對魯莊
公說:「從前,周室分封魯國的時候,方圓東西長七百里,南北長五百里,不
是……
【備注】
本簡長47.1釐米,由兩段綴合成完簡,上、下端完整。共31字。原釋文指
出此簡與下簡連讀。對此,學界無疑義。廖名春指出,「《曹沫之陳》開頭一

段見於《慎子》佚文」 ,簡文「魯莊公將為大鐘,型既成矣」,《慎子》佚
文作「魯莊公鑄大鐘」。廖先生認為《慎子》佚文的記載應該出自竹書《曹沫
之陳》。並認為唐徐堅《初學記》、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宋王應麟《玉

 廖名春:《楚竹書〈曹沫之陳〉與〈慎子〉佚文》,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後發表
在《趙文化論叢》,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406頁。

1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海》、宋陳暘《樂書》等十一條記載,都是出自《慎子》。這些論析鑿然有
據,令人信服。

《曹沫之陳》篇述曹沫進諫之事的背景是以諫魯莊公鑄大鐘為起因的。上
古時代鑄造大鐘,常被視為君主貪圖享樂、不顧國力、無視民瘼的典型事例之
一。文獻所載的事例,人們所熟知者有周景王鑄稱為「無射」、「大林」的大
鐘事,周卿單穆公為此事而進諫,事見《國語•周語》下。還有晉平公鑄大鐘
而師曠聽其音不調諧之事,載於《呂氏春秋•長見》篇。還有齊景公鑄大鐘,
智者以為其必毀之事,見於《晏子春秋》卷八,此事所載傳有孔子語,故錄
如下:

景公為大鐘,將懸之。晏子、仲尼、柏常騫三人朝,俱曰:「鐘將
毀。」衝之,果毀。公召三子者而問之。晏子對曰:「鐘大,不祀先君而以
燕,非禮,是以曰鐘將毀。」仲尼曰:「鐘大而懸下,衝之,其氣下回而上
薄,是以曰鐘將毀。」柏常騫曰:「今庚申,雷日也,音莫勝於雷,是以曰
鐘將毀也。」

三人所講的理由,晏子謂鐘必毀原因在於違禮,柏常騫謂違時,孔子則以為原
因在於鐘懸掛太低,「衝之,其氣下回而上薄(迫)」,其意指鐘的響聲振動
很大,懸掛太低,巨聲返歸向上衝擊鐘體,致使鐘體毀壞。此三說,以孔子所
云近是。《周禮•考工記•鳧氏》云「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柞,弇
則鬱,長甬則震」,講的是鐘的造型與鐘體的厚薄對鐘發出的聲響的影響,其
實,懸掛的高低對於鐘的音響亦有關係。一般說,鐘大應高懸,鐘小方低懸,
齊景公所鑄大鐘「鐘大而懸下」,故而因聲響巨大而致使鐘毀。孔子言鑄大鐘
事,僅見於此,或後世好事者附此事於孔子名下,以強己論而然。故而此論,
未可以為真為孔子所發。孔門弟子言「大鐘」事,曾以「大鐘」的「不撞不

發」,喻賢人的淵深不露,見於《孔叢子•抗志》篇 。

 是篇載魯國賢人名「橋子良」者,品德高尚,不務虛名,「修實而不修名,為善不為人之知巳。不撞不
發,如大鐘然。天下之深人也」。

1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

鐘為古代重器,鑄造大鐘不僅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而且多為君主享樂
服務,所以常被人們譏諷。《呂氏春秋•權勳》篇載「中山之國有厹繇者,
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厹繇之君將斬岸堙溪以迎

鐘」 ,智伯隨送鐘之舉而滅厹繇。大鐘於此被視為賈害之物。墨子曾以「為大
鐘」、「撞巨鐘」事為君主典型的奢侈享樂腐化之舉,極力加以抨擊,其論見
於《墨子•非樂》篇。《慎子》逸文載「魯莊公鑄大鐘。曹劌入見曰:今國褊

小而鐘大,君何不圖之?」 其事類於晏子諫齊景公鑄大鐘,亦為賢者以遠見
卓識諫君之事。需要指出的是,戰國後期儒學大師荀子並不贊同墨子此論。他
曾經引《詩》來論證此事,謂大鐘聲音之和,乃政通人和的反映,可以安定民
心,鼓舞士氣,表示社會的祥和。「故儒術誠行,則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撞
鐘擊鼓而和。《詩》曰:『鐘鼓喤喤,管磬瑲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
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此之謂也。故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而彌貧,
非鬥而日爭,勞苦頓萃,而愈無功,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詩》曰:

『天方薦瘥,喪亂弘多,民言無嘉,憯莫懲嗟。』此之謂也」 。觀《曹沫之
陳》篇所論,實同於墨子、晏子,而與後來的荀子不同也。
【疏證】
[1] (曹) (沫):原釋文注,「 」即「曹沫」,並總結說簡
文「曹」作「 」或「 」,「沫」作「蔑」、「 」、「 」、「 」或
「 」。原釋文指出「 」字古文字多用為「造」,與「曹」讀音相同(都是
從母幽部字);「 」字從蔑或從萬,「蔑」或「萬」與「沫」讀音亦相同
(都是明母月部字)。古書所見異名,如「劌」、「翽」是見母、曉母的月部
字,讀音也相近。
按,「 」從「告」得音,而「告」與「造」經常通假。「 」,見於
「 陵君豆」,即借為製造之造;見於「 杲戈」,何琳儀指出此字從告

聲,疑捁之異文 。「 」還見於楚璽,亦讀作「造」。在文獻中,亦常見
「告」與「造」的通假。如,《詩•大雅•公劉》:「乃造其曹」,《一切經

 《韓非子•說林下》亦有類似記載。
 《慎子》逸文見《諸子集成》第五冊《慎子》,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8頁。
 《荀子•富國》。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71頁。

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音義》四六引「造」作「告」。而「造」、「曹」亦是通假字,如,《尚書•
呂刑》:「兩造具備」,「兩造」即「兩曹」,指訴訟的雙方。所以簡文的

「 」讀作「曹」是可以的 。「蔑」,《說文•苜部》:「勞目無精也。從
苜,人勞則蔑然,從戍。」「蔑」,在金文中常見,到了簡帛文字中變化不

大,亦是從苜從禾伐聲,或者從苜伐聲 。在古文字裏,蔑與昧、昧與末、沫與
10
昧、沫與味、味與末,蔑與末、蔑與篾都是可以通假的 ,簡文的作「蔑」、
「 」、「 」、「 」,讀作「沫」亦是可以的。不僅如此,《曹沫之陳》
前兩支簡的內容又見於《慎子》佚文。兩相對照,更表明簡文中的「 」即
文獻中的曹劌(曹沫)。關於曹劌(曹沫)其人其事的流傳與演變,煩請參見
本書下編,《從口述史到文本傳記─論「曹劌—曹沫」形象的演變》。
[2]邦魯:原釋文指出為「封魯」。「魯」字下有句讀。按,「封」的本
義是在土地疆界的土堆上培育樹木,而「邦」在甲骨文中也是在田地邊界處栽
種草木的形象。早有學者指出,古封、邦一字。「邦」作名詞用,指分封的諸
侯國。作動詞用,指分封。如偽古文《尚書•蔡仲之命》曰:「叔卒,乃命諸
王,邦之蔡。」柳宗元的《封建論》:「邦群后」,皆為其例。關於「封魯」
之事,文獻多有所載。《左傳》定公四年載:「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
於少皞之虛。」《禮記•明堂位》載:「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
周公於曲阜。」《詩經•閟宮》:「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
輔。乃命魯公,比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邦字之用,亦可作為動詞
的「以動」用法來理解,「邦魯」,意即以魯為邦國。這種理解與解為分封魯
國,其意義是一致的。

 陳劍在《釋「造」》一文中對於「告」和從「告」的「造」字諸形的區別,以及「造」與「遭」、
「曹」的相通性進行了細緻論析。收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55∼100頁。
 因為「蔑」字經常以「蔑曆」的形式出現在商末至西周時期的金文彝銘中,專家多有研究,于省吾以為
金文「蔑」字,所從為眉字古文,眉屬脂部,而萬字屬祭部,兩部相近。萬與邁同字,意與勱同(于省
吾:《釋蔑曆》,《吉林大學學報》1956年第2期)。唐蘭認為「蔑」字所從的上部非眉,而是薨、瞢、
甍等字所從的上半,「蔑」古音應當讀若末,和伐一樣皆屬祭部,蔑當讀伐(唐蘭:《蔑曆新詁》,
《文物》,1979年第5期。後來收入《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34
頁)。晁福林師認為「蔑」字並不從眉,其音讀不當讀若伐。它從眊得音,當通假而讀若冒,用若勖,
意為勉(晁福林師:《金文「蔑曆」与西周勉勵制度》,《歷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0 參見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610頁,656頁。

2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編:《曹沫之陳》疏證

[3]東西七百,南北五百:原釋文指出,此述魯之封域。並舉《禮記•明堂
位》載:「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
車千乘。」鄭玄注:「曲阜,魯地,上公之封,地方五百里,加魯以四等之附
庸,方百里者二十四,並五五二十五,積四十九,開方之得七百里。」按,孫
希旦曾謂「鄭氏『四等附庸』之說,本無所出。《周禮》『諸公之地,方五百
里』,國之大者,無踰於此」,認為《明堂位》「地方七百里」的記載是「此
11
記者之誇辭耳。」 其實,「方五百里」與「方七百里」都不是魯國始封時的面
積。《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曰:「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
里或五十里。」魯國在成周封土也是不過百里的。《孟子•告子》下載:「周
12
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儉 於百里」,「今魯方百里者五」。
《孟子》這裏的記載可能是比較可信的。魯國始封的時候,封土不會太大,應
該是以曲阜為中心的「為方百里」的封域,但是後來魯國不斷地兼併小國,擴
充疆域,到春秋前期成為「魯方百里者五」的大國。《禮記•明堂位》等典
籍記載的魯國「地方七百里」以及《曹沫之陳》簡文記載的魯國「東西七百、
南北五百」,並非是成王時期魯國始封的封域,而是魯國在春秋前期最大的封
域面積,當然這裏還有誇張的成分。相比較而言,漢儒的理解也許過於機械,
《曹沫之陳》簡文的記載可能更符合魯國極盛時期的實際疆域。

【簡2】
(非)山非澤,亡又(有)不民[1]。今邦 [2](彌)少(小)而鐘愈
大,君亓(其)(以上前半段) (圖)[3]之。昔堯之饗[4] (舜)[5]
也,飯於土 (塯)[6],欲〈歠〉[7]於土型(鉶)[8](以上後半段),
【意譯】
(那些不是)山岩、不是沼澤的地方,沒有不居住著民眾的。(魯國在過
去土地和人口那樣多的時候,都還沒有鑄造大鐘,)如今魯國的疆土不大,而
鑄造的樂鐘卻愈來愈大,(對於這種不相稱的情況),君主您要考慮它呀。從

11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43頁。
12 「儉」,焦循《孟子正義》卷二十五曰:「《說文•人部》云:『儉,約也。』《淮南子•主術訓》:
『所守甚約』。高誘注云:『約,少也。』」見(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中華書
局,1987年版,第852∼853頁。

2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 王青著. --
 初版. --臺北市:台灣書房, 2009.07
   面; 公分.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
書;8J37)
參考書目:面
ISBN 978-986-6764-87-5 (精裝)
1.簡牘學 2.簡牘文字 3.研究考訂
796.8 98010465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 8J37

上博簡《曹沫之陳》疏證與研究
主   編  丁原植
作   者  王 青
編   輯  張鈺梅
 

發 行 人  楊榮川
出 版 者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地   址  台北市和平東路2段339號4樓
電   話  02-27055066
傳   真  02-27056100
郵政劃撥 18813891
網   址   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tcp@wunan.com.tw
 

顧   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出版日期  2 0 0 9 年 0 7 月 初 版 一 刷
定   價  新台幣1400元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