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計畫內容

(一)計畫目標、選讀典籍

本年度的計畫基本上是延續前面兩個年度(97、98)的構想,我們仍是選擇德國社會學
家韋伯(Max Weber)的著作作為主要的研讀對象。我們希望在未來一年的研讀過程中,繼
續將精力集中在韋伯的「政治社會學」(political sociology)這個面向,希望在既有的研讀成
果上能夠更深化小組成員對韋伯相關作品的認識。

從前面兩個年度的計畫中,我們一直嘗試從國內外韋伯研究的發展,來思考政治社會
學此一面向對於理解韋伯整體思想可能具有的意義。首先,從西方韋伯研究的傳統來看,許
多學者都指出了政治社會學此一面向對於理解韋伯整體思想具有的特殊意義。例如,在 1964
年時,德國社會學社為了紀念韋伯誕生一百週年,在海德堡舉辦了一場學術研討會,法國
社會學者 Raymond Aron 受邀在會中發表了一篇題為〈韋伯和權力政治〉( Max Weber and
Power Politics)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指陳「政治社會學」在韋伯整體研究中的意義與特殊性:
「韋伯的政治社會學直接受到他對德國和西歐當時形勢的解釋所激發。韋伯的政治社會學有
助於我們體認他的主要意圖,即在世界史的燭照之下,來了解我們的時代;或者說,使得
以目前的情況為發展頂峰的世界史能為人理解。……韋伯的政治社會學比起《經濟與社會》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書的其它章節更與作者本人的個性密切相連。我認為,韋伯
屬於一種因為對政治事務及政治本身有興趣,因而對社會發生興趣的社會學家。」1此外,德
國歷史學者也是韋伯思想的重要詮釋者 Wolfgang Mommsen,在其 1959 年所出版的《韋伯與
德國政治:1890-1920》(Max Weber und die deutsche Politik: 1890-1920)一書中,就主張要
把韋伯的問題意識放到韋伯本身的時代來考察,並且認為「民族國家」是韋伯整體研究上最
重要的價值關聯:「韋伯的民族概念的性質對於他的政治價值系統來說是具核心性的:對韋
伯而言,民族國家的權力是根本的價值,並且,所有的政治目標都要完全服從民族的要
求。」2韋伯的學術關懷是與十九世紀德國的國家命運密不可分的,簡要地來看,韋伯出生於
19 世紀後半(1864 年),他歷經了德國統一(1871 年)之後快速的國力發展。然而,德國
作為歐洲後進的民族國家,一方面必須面對西歐英、法等先進強國的勢力,另一方面則是新
興共產俄國的崛起。如何在這樣的形勢下謀求德意志民族長遠的生存利益,可以說是韋伯殫
精竭慮努力思索的課題,他也努力地將德國此種時代的命運融入自身的學術生命之中。正如
Aron 所言:「韋伯的政治社會學與他生活的歷史情境──德國及西方社會的情境──有關。……
他將民族的光榮和國家的權力置於一切之上……。他屬於俾斯麥之後的世代,俾斯麥已達成
德國的統一,創建了日耳曼帝國。直到韋伯這一代猶保留俾斯麥的遺產,而韋伯認為他這一
代所承擔的新任務乃是參與世界政治。社會學家涂爾幹相信國家的軍事功能已經過時了,韋
伯則不認為如此。他相信列強將不斷地互相傾軋……他所注意到的當時的社會問題──如德國

1
Aron, Raymond, 1986,《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齊力、蔡錦昌、黃瑞祺譯,台北:聯經
頁 265。
2
Mommsen, Wolfgang J., 1984, Max Weber and German Politics, 1890-192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48.
東部波蘭人民的問題──都是根據一個至高無上的目標,即日耳曼的強大。」3
從台灣學界韋伯研究的發展來看,對於政治社會學這一部分的關注也是較為不足的。從
八○年代的韋伯熱以來,學界主要的關注焦點就放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命題上,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對於「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的討論。此一議題除了社會學者(包括當時受
邀來台的美國社會學者 Peter Berger)在史學界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余
英時在 1987 年發表的《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一書),韋伯的思想也透過此種跨學
科的對話方式掀起了台灣學術界的一股熱潮。除此之外,東海社會系以高承恕教授及其學生
為核心的學術圈,也試圖結合年鑑學派的的史學傳統,對韋伯進行了一種偏向物質生活或
唯物面向的歷史社會學討論,成為台灣韋伯研究的另一種形式。以這兩條過去重要的台灣韋
伯研究傳統來看,政治社會學的部份一直未構成討論的重心,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此一研
讀活動來強化台灣學界對韋伯相關討論的認識。
基本上,我們可以發現到,晚近西方學術界對於韋伯研究的基本傾向是日益強調,對韋伯
的研究必須從釐清韋伯本人的文本脈絡和思想歷史背景出發。秉持著上述的想法,在第一年
的研讀過程中,我們已研讀完畢的部分為韋伯 1890 年代的重要作品 ”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一 文 , 以 及 , 韋 伯 晚 期 重 要 的 另 一 作 品 ” The Profession and Vocation of
Politics”。基本上,透過這兩篇韋伯前後期相當重要的政治社會學文本,協助了讀書會的成
員對韋伯整體政治社會學的輪廓能夠形成一個雛形。在第二個年度,則是以韋伯《經濟與社
會》一書中政治社會學的相關章節為主,在章節的挑選上,我們暫時排除了「支配社會學」
(the sociology of domination)這一部分的討論。儘管支配社會學可以說是韋伯政治社會學中
核心的內容之一,不過,由於這一部分在社會學的討論中較為受到重視,也獲得了許多的
討論,所以,我們是將重心轉移到其它仍具重要性但卻較受忽略的章節,主要包括了’ Ethnic
Groups’(第二部份第四章)、’Political Communities’(Pp.901-940)(第二部份第八章)等
章節,下半年度也即將再進行 ’ Die rationale Staatsanstalt und die modernen politischen Partein
und Parlamente(Staatssozologie)’(S. 815-868)(第二部份第九章第八節)。基本上,讀書
小組持續至今讓我們累積出了下列一些重要的討論議題:4

1、韋伯 1890 年代的研究在其整體作品史上的意義

由於”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這篇文章是韋伯學術生涯的早期作品,在當


前社會學的討論中,往往都會以韋伯 1904-1905 年所發表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文
作為探討其理論觀點的重要起點。似乎 1890 年代的作品是屬於國民經濟學的研究,比較不是
社會學的探討領域。所以,相較於《新教倫理》、《經濟與社會》乃至於《宗教社會學論文集》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這些作品,韋伯 1890 年代的研究成果的確是
較為受到忽略的。在實際的文本研讀過程中,我們發現到,實際上韋伯對東易北河農業勞動
狀況的調查中,運用了相當多當代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元素,例如:種族差異(日耳曼民族
與斯拉夫民族)、人口特徵(德國人與波蘭人的分佈與變遷)、社會階層(小自耕農與莊園
領主)、宗教信仰(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等等面向。此外,儘管韋伯當時並未使用「主觀意
3
Aron, Raymond, 1986,《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家:涂爾幹、巴烈圖、韋伯》,台北:聯經。頁 274。
4
更詳盡的研讀成果整理,請參閱附錄「延續性計畫重要成果報告摘要」。
義」(subjective meaning)等在「社會行動理論」(theory of social action)中重要的概念或詞
彙,但是,事實上,我們在文本中可以發現到他已經大量使用「心理動機」(psychological
motive)、「心理基礎」(psychological base)等接近主觀意義的辭彙。儘管這些詞彙尚存在某
些心理學的痕跡,但是,在我們的研讀中已經可以依稀發現到其與《經濟與社會》的社會行
動理論之間所存在的呼應。所以,整體來看,韋伯 1890 年代的研究似乎並未與其後的社會學
作品有所斷裂,它們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延續性與整體性。
相對於過去東海社會系以高承恕教授及其學生為核心的學術圈,對韋伯進行了一種偏
向物質生活或唯物面向的歷史社會學討論。我們的研讀則是回到韋伯所處的國際政治情勢,
來思考其作品的現實意義。經過詳細討論,我們認為從 “ 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這篇文章很清楚可看出,韋伯全部問題意識都是從當時德國大大落後於英國等歐洲
發達國家這種焦慮意識出發的。韋伯將民族的光榮和國家的權力置於一切之上,認為他這一
代所承擔的新任務乃是參與世界政治。韋伯之所以研究注意到的當時的社會問題:德國東部
波蘭人民的問題,是根據日耳曼的強大這個至高無上的目標。

2、與唯物論的對話

延續著上述的研讀發現,我們也在文本中發現韋伯在《新教倫理》之前早已與唯物論展
開長期的對話。“The Nation State and Economic Policy” 一文的寫作,主要是以東易北河農業
勞動狀況的調查資料作為基礎。從題目來看這似乎應該是一個相當典型的馬克思式或唯物論
式的主題,但是相較於 Marx 的思考以「物」為核心,Weber 則是以「人」為核心,重點在於培
養人的素質,以破除德國作為後進國家的不利結構。正是在這篇文章中,韋伯展現出對於庸
俗唯物論的批判:(1)關於「政治領導與經濟權力之間的關係」:韋伯認為當時的 Junker 階
級是掌權者,卻也是災難的來源。市民階級隨著政治重心向城市移動而變得重要,過他們不
具備政治上的成熟度。而無產階級在經濟上具有成熟度,但在政治上,他們的成熟度比不上
記者,更無法被民族愛國主義所激發。因此結論是,經濟上的力量與政治上領導國家(nation)
的志業是兩回事,不能視為一體兩面。參照日後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可看出韋伯
將資產階級看做現代化的貴族。其獨特性在於一種來自新教的「生活導引」,使得他們引領著
資本主義社會的運作。(2)關於「政治經濟學的價值判準」:韋伯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
不能只立基在特殊階級的考慮,而是應該以民族國家的生存與長遠發展來著眼(無產階級
只關注自身的階級利益,因而無法成為領導國家的擔綱者)。韋伯的一個根本的想法是,在
永恆的民族鬥爭之中,民族的生存才是目的,經濟的發展只是手段。所以,所謂的經濟政策
必須服屬於民族國家生存的利益。對韋伯來說,政治經濟學就是一門人的科學,其旨趣在於
經濟與社會上的存在條件所造就出的人之品質,「人類理想的普世類型」是韋伯整體研究的
中心提問。因此,我們認為文本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命題是:「一個德意志國家的經濟政策,
只能是一個德國的政策;同樣,一個德國國民經濟理論所使用的價值尺度,只能是德國的
尺度。」
由於 Weber 強調「一個民族國家的經濟政策要有什麼樣的反省」以及「經濟政策的判準為
何」,反駁政治經濟學不談「價值」的問題,我們在討論中發現到韋伯在此早期的作品就已經
提出了「價值」的問題。不是純粹物質利益,而是在主觀意義上的,這樣的想法一直構成後來
韋伯思考的核心,對於主觀意義的強調,同時讓社會科學的自主、德國發展的可能性,在其
思考架構中成為可能。基本上,韋伯透過與唯物論的對話,試圖論證民族國家的根本意義奠
基在一種心理基礎之上,並且,這樣的心理基礎並非功利主義所謂「個體自利的動機」,而
是一種指向未來世代的「他利動機」。經濟發展是種鬥爭,而非和平的,必須為了「下一代」與
共同體的幸福而爭鬥。同樣討論經濟,韋伯與功利主義從個體出發的思考明顯不同。從這樣
的角度,我們較能全盤掌握韋伯在 1890 年代對於民族國家討論上所展現出來的思想特點,
並且,我們認為這樣的一條思考軸線(對唯物論的駁斥、對主觀心理意義的關注),在《新
教倫理》的討論中仍是主要關鍵,即使到了後期《經濟與社會》和《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研究
中這條軸線仍然至為關鍵。例如:在《新教倫理》的結論中,正是流露出對於西方理性主義與
資本主義發展的憂慮,亦即「價值虛無」(價值喪失)的問題。其後,「多元價值論」的提出更
是重要的思考方向,韋伯強調在諸神之戰的現代世界中價值選擇的重要性。我們可以說,韋
伯從「價值」問題的討論中,一方面對唯物論的思考模式進行了反省,另一方面,「價值」問
題更是他整體思想中的關鍵核心,「國民經濟學」與「社會學」的討論在韋伯整體理論中的融
合在此已可略見端倪。

3、韋伯政治共團體概念中的馬基維利思想元素

透過〈政治共同體〉(Political Communities)該節的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到韋伯如何透過
類型學的方法來建構「政治共同體」特別是關於「現代國家」這個重要的概念。從政治社會學的
角度來說,韋伯對「國家-社會」(state/society)兩者之間關係的思考側重在「民族國家就
是社會」(nation- state = society)這樣的知識典範。所以,相較於其他古典的社會學者(例如:
馬克思與涂爾幹),韋伯以「民族國家」來作為認識「社會」的首要方式,可以說是獨具特色
的命題,並且,在政治社會學的討論中也具有「原型」和「古典」的典範意義。因為,從思想史
的角度來看,「國家」的概念先於「社會」的概念,社會學一直要到十八、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
會生活獲得確立之後才逐步萌芽,所以,韋伯強調民族國家與社會的一致性,可以說具有
著深遠的思想史意涵,並且,這也是與十九世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建立密切相關。不過,韋
伯將民族國家等同於社會這樣的整體觀,也受到了其它兩個典範的批評,馬克思主義者的
思考傳統,就強調社會內部階級差異的重要性,傅柯則更進一步地拆解了整體同質社會的
看法,不僅存在階級這組權力的關係,還要去觀察各項作用到個體的權力技術,權力的微
觀性是在社會各個點上不斷地運作著;此外,更為尖銳的知識矛盾和衝突,也可以在當前
全球化的論述中略見端倪,其中一個最為關鍵的議題就是:「民族國家的終結?」而資本全
球化的迅速發展也加深了批判的力道,在這股全球化的浪潮底下,「民族國家-社會」這組
思考典範是否應該退位?還是具有更新的時代意義呢?面對這上述的質疑與挑戰,也增加
了我們閱讀〈政治共同體〉本節的意義,因為,透過韋伯類型學的討論與界定,讓我們更能
理解韋伯在「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看法,並且,也更進一步刺激我們去反省韋伯國家學說
在當前發展中的意義。
在上一個年度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發現到,韋伯的政治社會學依循著一條馬基維利的
思考傳統。不同於主流政治哲學的思考方式,韋伯並不追溯盧梭(Jean- Jaques Rousseau)、
霍布斯(Thomas Hobbes)乃至於孟德斯鳩(Barowde Montesquieu)等人的想法,而是直接
連結到馬基維利,並且就像馬基維利一樣將考察的重點回溯到古代的羅馬,他們是塔西陀
(Cornelius Tacitus)和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等人,而非被視為是正統的希臘哲人
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基本上,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篇演講中,
有三條軸線可以來充分展現韋伯和馬基維利之間的思想親近性:「共同體的持存」、「支配者
的角色」、
「政治倫理與宗教倫理的分化」。除了接續這樣的思想傳統,通過〈政治共同體〉一節
的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到韋伯在國家概念的討論上所延伸出的兩個不同的特點。首先,韋伯
在馬基維利國家理性的相關思考上,強調共同體「信念」、 「價值」等主觀動機(意義)的重要
性。例如,在韋伯對「民族」(Volk)及「民族文化」這些概念的討論中,韋伯就強調:「同種的
信念對於政治共同體的創建,尤其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此種信念對於共同體創建的宣
傳而言毋寧是重要的,反之,共通的血緣關係是否客觀存在全然無關緊要。」、 「〔民族這個概
念〕無庸置疑地意味著:必須要求某些人的群體面對其他人的群體時有一種團結一致感,因
此屬於價值的範圍。」所以,對於韋伯而言,現代政治共同體的形成不是依賴於純粹的「血
緣」,而是同種的「信念」,亦即,一種基於語言和文化的共同體歸屬感,這樣的歸屬感是後
天習得、教養(Bildung)的結果,韋伯強調一但與共同體的聯繫消失或斷絕,共同體的歸屬
感亦不復存在,無論在血緣上有多麼地親近。其次,韋伯也十分強調國家或政治領域的思考
與經濟領域或資本主義之間發展上的互動與聯繫,例如,它在〈政治共同體〉的第四小節中
就對當時一個重要的結合了政治與經濟的概念「帝國主義」做出了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到,
「帝國主義」此一概念本身就是對於傳統政治經濟學強調「和平市場」此一命題的反省,正如
同韋伯就認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暴力最容易導致有利的的交換條件時,會不訴諸武
力」。此外,韋伯也透過「貨物流通和政治擴張」來討論政治權力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不
同於唯物論的觀點,韋伯並不認為貨物流通先於政治擴張,歷史的經驗往往是相反。這種對
於唯物論觀點的反省也可以表現在第六小節韋伯以「身分團體」的概念來取代「階級」概念的
討論這樣的方向上。

在未來的研讀過程中,我們也將會繼續透過其它文本的閱讀,來檢視上述所發現到的
一些問題意識。我們也希望經由更多文本的討論與閱讀,能將上述的討論成果繼續深化、擴
大。所以,延續著上述的閱讀動機與精神,我們希望下一年度以韋伯 The Russian Revolutions
與 Political Writings 兩本書的文章為主。The Russian Revolutions 一書主要收錄了韋伯 1910 年
代討論俄國革命的作品,透過這些作品的閱讀可以除了進一步理解韋伯的政治思想,也可
以有助於我們觸及到韋伯對「革命」、 「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乃至於對當時社會主義發展
的看法。另外,Political Writings 一書所收錄的文章包括了韋伯從 1890 年代一直到 1920 年代
這三十年間重要的政治社會學作品。這些文章涉及到了相當多當時德國現實政治的討論,包
括了「民族國家」、
「民主與憲政發展」、 「議會制」等等的問題,透過這些文章都相當有助於成
員對韋伯相關討論的認識。當然,在第一年度時已閱讀討論過部份文章,本年度將挑選其它
尚未閱讀過的重要文章。
主要研讀作品書單如下:(詳細進度請參閱第 4 部分)

Weber, Max

1994,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Russian Revolution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二)研讀方法、運作模式與進度規劃

為了能精確地理解韋伯政治社會學中的洞見,本計畫將以精讀的方式來加以進行,希
望透過逐段的討論,來幫助小組成員對於這相關重要的文獻有較為完整與深入的認識,從
而進入韋伯政治社會學的思考世界。此外,我們也將盡可能補充德國具體政治局勢的相關資
料,以進一步理解韋伯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思考對當時德國現實政治處境的意義。希望經過此
種充實而細膩的討論,在讀書會進行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參與同學的發言、討論,以及經
典閱讀的能力。最後,使該讀書會的研讀成果能成為各個成員未來期刊發表或論文寫作的基
礎之一。5

本計畫預計以三年的時間來完成,與其他有興趣參與的跨校系師生共同研討。在過去一
年半的執行過程中,讀書會的進行方式是由參與的教師負責輪流帶領、導讀,導讀人都會事
先針對進度準備大鋼摘要,來協助小組成員對於文本進度的討論。在讀書會進行的過程中,
也會盡量鼓勵參與同學的發言、討論,培養同學經典閱讀的能力,並且,以逐句、逐段精讀、
討論的方式,來讓成員充分進入韋伯的思考之中。此外,讀書會經過過去一年半的運作已逐
漸步入軌道,透過每個月的定期聚會,已經凝聚了一定程度的參與成員。

(三)預定計畫網址

未來研讀計畫之內容與相關訊息預定之網頁網址:
http://political-weber.blogspot.com/。

(四)預期成果

本計畫的研讀活動記錄,將盡量以摘要整理、文義解釋、錄音、翻譯等方式來建置網頁。
希望計畫的執行成果能站在過去前人的努力基礎上,來開拓國內韋伯研究更為豐富與堅實
的基礎。此外,計畫的執行除了訓練博碩士生精讀經典的功夫之外,更希望通過韋伯的思想
來進行集體的論辯、現實的分析,從而探索建立屬於台灣政治社會學之思考的可能性。經由
過去一年半的討論,目前皆已有參與教師和同學將會把讀書會中討論的相關成果,希望未

5
本年度也計畫籌辦一場相關的韋伯學術研討會,詳細說明請參閱子計畫:「台灣韋伯研究學術研討會」計畫書
來能轉化成期刊或碩博士論文的內容。因此,本計畫的預期成果,除了將研讀小組的具體研
討成果放置在網站上供學界指正、參考之外。也希望能研讀成員能陸續發表評介韋伯政治社
會學思想的相關論文,而在本年度希望以此計畫的成果為基礎,召開以韋伯社會學為主題
的研討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