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台灣地狹人稠,加上交通工具使用密集,以致交通事故發生頻繁,造成雙方當事人

的傷害及財物損失。如果事後無法順利達成和解,又得走上法院,從事一般人不熟悉
的訴訟程序,耗時費力,結果又不一定能遂其所願。主要是因為一般人不清楚在車禍
當時自身應如何保全證據,再則車禍通常有過失比例的問題,這就不是用吵架可以
解決的,當中涉及專業鑑定技術,而鑑定有賴現場跡證的分析,能提供的跡證越充
足,所得到的結果越明確,也有利於雙方當事人過失責任的釐清。
以下針對車禍發生後應注意事項,提出說明:
一、迅速報警
如果車禍時雙方有人車損傷,且須請求保險給付或有爭議時,一定要完成報警的
動作,由警方交通事故處理小組做好現場採證及筆錄。在警方到達前勿隨意移動
車輛,除非自備相機,粉筆或油漆,先標示現場情形,不然移動現場只會增加警
方採證的困難,徒使爭議擴大,依新修訂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62 條規定,
則更有違法的問題。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62 條: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者,處新臺幣一千元以
上三千元以下罰鍰;逃逸者,並吊扣其駕駛執照一個月至三個月。
前項之汽車尚能行駛,而不儘速將汽車位置標繪移置路邊,致妨礙交通者,處駕駛
人新臺幣六百元以上一千八百元以下罰鍰。
汽車駕駛人駕駛汽車肇事致人受傷或死亡者,應即採取救護措施及依規定處置,並
通知警察機關處理,不得任意移動肇事汽車及現場痕跡證據,違反者處新臺幣三千
元以上九千元以下罰鍰。但肇事致人受傷案件當事人均同意時,應將肇事汽車標繪後,
移置不妨礙交通之處所。
前項駕駛人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者,吊銷其駕駛執照;致人重傷或死亡而逃逸者,
吊銷其駕駛執照,並不得再考領。
第一項及前項肇事逃逸案件,經通知汽車所有人到場說明,無故不到場說明,或不
提供汽車駕駛人相關資料者,吊扣該汽車牌照一個月至三個月。
肇事車輛機件及車上痕跡證據尚須檢驗、鑑定或查證者,得予暫時扣留處理,其扣留
期間不得超過三個月;未經扣留處理之車輛,其駕駛人或所有人不予或不能即時移
置,致妨礙交通者,得逕行移置之。
肇事車輛機件損壞,其行駛安全堪虞者,禁止其行駛。

二、留意周遭的人證、物證
車禍爭議時,如果有充份的人證,將有利於爭議的釐清,所以注意附近有無目睹
車禍發生情形的人證,請其提供姓名、地址、聯絡方式,以便日後可請其作證,依
民事訴訟法第 302 條規定: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訴訟,有
為證人之義務。
其他相關物證,除了警方的採證外,因為自己最了解車禍的發生情形,要積極搜
集相關證據。
(一)相片:
1.雙方車輛停止情形—含全景及個別近景。
2.車輛損害部位及擦刮痕跡。
3.煞車痕跡或刮地痕跡—可以放「筆」作為痕跡大小的比較。
4.人員受傷部位及倒地位置、頭朝的方向。
5.玻璃碎片散落狀況及其他遺留物。
(二)其他跡證:請警方於筆錄中載明,或是儘量於相片中顯現。
1.人:駕駛人是誰,傷者是誰,有無喝酒,有喝酒要完成酒測。

1
2.車:各車停放位置、車頭方向,機車右倒或是左倒、輪胎與路面標線相對位置。
3.物:現場有否與車禍發生有關的物證,如違規停車的車輛,或其他障礙物,導
致當事人必須閃躲等—有緊急避難的情狀。
4.痕跡:如煞車痕、車體刮地痕、油跡、水漬、血跡等。
5.交通設施:路面標線( 雙黃線、分道線、路面邊線…等 )、交通號誌( 三相、四相…、
有無轉彎號誌等 )及其他設施( 有無安全島等 )。
6.路況:道路型態( 路寬、車道數、有無巷口、岔路 ),路面狀況( 何種路面?有無
砂石、濕滑、坑洞?有無坡路、彎道等?)
7.定位:上述人、車、物的相關位置。
三、注意筆錄製作內容
警方作好的筆錄內容要仔細核對後才簽名,若有雙方爭議的地方,請其註明於筆
錄中,而非於當場爭執對錯。

四、有傷就一定要就醫
不管是自己或對方,有傷就一定要就醫,並要求對方就醫,一方面避免有外表看
不出來的傷害,導致遺憾的發生;一方面確認傷害的程度,以免事後求償時發生
爭議。

五、迅速申請強制險理賠
強制險賠人不賠車( 不賠財損 ),採無過失責任,主動為對方辦理理賠,減少爭
議的發生。若肇事車輛無法查究,亦可向自己的保險公司請領特別補償金。

六、六個月告訴期
一般傷害為告訴乃論,要注意六個月的告訴期間限制,必須在期間內提出告訴或
調解,六個月一過就只能提民事賠償。

七、申請調解(參見圖一、圖二)
車禍事故發生後,若僅有輕微的損害或傷勢,一般人有時多會當場給錢了事或互
不要求(各賠各的),而忘記寫下和解書,等到一方回去後發現損害或損傷超出預
期,反過來再要求賠償時,肇事者就落入無法舉證已和解的困境,所以建議:
(一)若有傷害或較嚴重的財產損失,一定要報警。
(二)當場和解者亦應寫下和解書--書局及警察局也有簡易和解書表格,或上網下載備
用。此種和解方式沒有強制力,被害人仍可再提刑事及民事訴訟,但是在刑事訴
訟上仍有證據力,可證明其深具悔意而可獲較輕的處分,在民事訴訟上則有確定
賠償數額的效力,所以仍有其事實上的效果,在一般小車禍的處理上,具有相當
的作用。
(三)若有較嚴重的傷害或財損,則可到鄉鎮市公所調解委員會提出調解聲請,此種
調解所作成的調解書狀,經法院核定後具有民事及刑事判決效力,可作為強制執
行的執行名義。確定後具有既判力,不可再行訴訟,效果較大。
(四)進行調解時,須對雙方主張進行攻防,相關證據亦須備齊,如診斷證明書、醫療
費用明細表、請假證明、收入證明、財損估價單等,亦須要求對方備齊,在求償時
才有依據。
(五)若雙方和解條件懸殊,亦無須強求達成和解,由調解委員會開立「調解不成立證
明書」,具此向法院表明已盡相當誠意調解,請求法院裁判。
依民事訴訟法第 403 條規定,交通事故為強制調解事項,此處所指為法庭上的調
解,但是與其上法院來來回回浪費時間,建議當事人有爭議時,主動向鄉鎮市公
所調解委員會提出調解聲請,過失比例有爭議時,建議向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提

2
出鑑定,在雙方可接受的範圍內儘量達成和解,避免日後纏訟耗日費時又傷財。

八、訴訟注意事項(參見附件一)
若不幸必須訴訟,除了注意前述證據的搜集外,必須注意刑法第 277、278 條
的刑事過失傷害責任,和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
民事上除醫藥費、工作損失、生活上因此所增加的額外支出等外( 須提出相關證
明 ),還有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精神慰撫金,這也是爭議最多的地方,法官通常
會依據雙方當事人的身分、地位、財務能力,和受侵害的程度而定其數額,不是
獅子大開口就可以確定的。
但是,如果身為加害人,且刑事責任非常明確,而又被提起刑事告訴時,建議
和律師討論,必要時委任律師辯護,以免因不諳法律,不知如何主張,而受較
不利的刑事處罰。

九、信賴原則的運用 [1]
信賴原則的意義為:遵守規則行車的交通參與者,可以信賴其他人也同樣遵守
規則,除非有例外的特殊情形發生,否則無須時時防範他人的違規行為,若此
時因他人的違規行為而發生事故,自己不須負責。
最高法院八四年台上字第五三六0號判例:
「汽車駕駛人對於防止危險發生之相關交通法令之規定,業已遵守,並盡相當之
注意義務,以防止危險之發生,始可信賴他人亦能遵守交通規則並盡同等注意
義務。若因此而發生交通事故,方得以信賴原則為由免除過失責任。」

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台上字第二四六二號判決:
「所謂信賴原則,在道路交通事故之刑事案件上,係指參與交通行為之一方,遵
守交通法規秩序,得信賴同時參與交通行為之對方或其他人,亦必會遵守交通
法規秩序,不致有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發生,因此,對於對方或其他人因
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所導致之危險結果,即無注意防免之義務,從而得以
免負過失責任;惟對於該對方或其他人不致發生違反交通法規秩序之行為,若
無期待可能性,或行為之一方對於危險結果之發生,若稍加注意即能認識並予
避免者,仍不能免除其注意義務,即無上開原則之適用。」

這個原則主要在免除肇事者的刑事責任,其原則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本身未違反交通規則。
(二)對方就不至於違反交通安全規則,要有期待可能性。
(三)對於危險的發生,無法或已採取必要之措施。

而其適用的例外有以下五點:
(一)兒童、老人、殘廢或酒醉者。
(二)對方已明顯違反交通規則,可察覺,不能期待其迴避者。
(三)行為人仍須負社會相當性之注意義務。
(四)學校附近有師生指揮之路段,駕駛人應負迴避危險結果發生之義務。
(五)其他基於一般社會共識,限制信賴原則之適用者,如集會遊行現場、重大節
慶或活動之會場附近等。
信賴原則可以阻卻違法,但適用上非常嚴格,所以惟有遵守交通規則才是正途。

3
圖一:車禍處理流程1[4]
車禍發生 當場和解

再協商
存證信函催告
聲請調解
行車事 假扣押
故鑑定 刑事告(自)訴 和解(調解成立)
支付命令
民事起訴

和解 刑事告(自)訴 民事起訴 和解

無罪確定 有罪確定 被告 被告
不起訴確定 勝訴確定 敗訴確定
緩起訴未經撤銷

沒事 緩刑
易科罰金 不必賠償 賠償和解 強制執行
入監執行

有效果 無效果

獲得賠償 債權憑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