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3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已初步构建成与新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的教学
内容和模式得到优化。在不增加本课程学时数的前提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优化,删除某些传
统过时的内容,增大计算机绘图 (AutoCAD)内容在本课程中所占比例,增加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
(Pro/Engineer)等现代 CAD 内容。使本课程形成了手工草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并举的新格局。课程
内容体系如下:
1. 画法几何
(1) 投影的基本知识; (2)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3) 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4) 立体的投影。
(5) 轴测图。
2. 制图基础
(1)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组合体; (3) 图样画法。
3. 机械图
(1) 标准件和常用件; (2) 零件图; (3) 装配图。
4. 计算机绘图
(1)计算机绘图的发展概述; (2) AutoCAD 入门;
(3) 基本绘图、编辑命令; (4) 设置绘图环境及标注尺寸;
(5) 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 (6) Pro/E 入门;
(7) 创建参数化草图; (8) 生成实体及创建特征;
(9) 生成工程图纸及实体装配。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教师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学四部分。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
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教师辅导部分由教师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
能力进行课外选读,扩充知识。
将本课程分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模块。这四个模块可以按顺序串联在一起进行讲
授,又可根据课程的改革需求分开讲授。对非机械类的制图课程可将画法几何模块替代为正投影法基础模
块(其主要包括点、直线和立体的投影),计算机绘图模块主要含 (1)、(2)及(3)等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
黑板及教具模型等方式授课, 采用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方法。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
其应用,掌握分析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现代
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典型的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和设计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
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 设计了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习题作业以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建立了开放展示实践室,在开放式教学实践室中,配备了自行研发的可组装、拆卸的模块化教具模型,
供学生亲自动手拼装,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配备有先进的测绘工具
和计算机,供学生进行模型及零、部件测绘,观看有关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学录象片,使其徒手画图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配备有电子模型库,供学生浏览,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行构思、建模造型、
生成图样,并有专门教师辅导,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图形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配备有练
习题、相应的立体造型及解答技巧,供学生对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3) 编写了要求明确、内容详尽的计算机绘图上机实验指导书以具体指导学生的上机操作。
教学条件
发行约 4 万册,辐射面较大,获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图书奖。2003 年在密切注意工程图学指导委员会
制定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教学基本要求"的变化情况及国内外的一些同类教材的变化动向的基础上,注
意总结参考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注意与机械系列基础课程教材的衔接,出版了《工程制图基础
教程》和《AutoCAD2002 绘图基础》两部教材。现正组织教师编写国家"十五"立项教材 1 部,出版了天津
市"十五"重点立项教材,在教材中增加计算机绘图的内容和实践,融入"三维造型"的内容及设计思想,从
而确定本课程在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基础地位及衔接作用。
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编写了《工程制图基础习题解答》,使用效果良好。
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优秀作业,指导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通过编写《上机指导提纲》,便于非机械类型制
图课的学生计算机上机练习,提高学习及练习效率。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学习中安排了适当学时的手工仪器图、零件测绘和 CAD 上机练习等实
践内容,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程素质。对机械制图模型及答疑室进行了
改造,添置了现代测绘工具等,使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环境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习题解答和电子模型等内
容,由教师专人值班解答学生问题,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复习巩固。通过计算机展示自行研制的
基于 Dreamweavre、Authorware、3DS MAX、AutoCAD 和 Pro/E 等平台开发的制图网络课件、习题解答课
件、常见机械结构加工工艺及过程,强化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及图形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具有
空间实体构型设计的初步意识和基本能力。同时,为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内涵,改进完善实验环节,设计研
制出助学型的可组装、拆卸的模块化教具实物模型并开放展示,供学生亲自动手拼装,以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空间想象及构型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
第 19 教学楼的 CAD 计算中心拥有 180 多台微机,可同时供 5 个班学生上机,其已与校园网联通。本课程
设计制作了教学与模型库等网络课件,并已在天津大学网络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网络课程包括学习
指南、电子课堂、模型展示和习题解答等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
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
(1) 教学分为课堂讲授、教师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学四部分。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
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教师辅导部分由教师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答疑和指导,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修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
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作为补充知识。讲授内容少而精,采用启发式、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凡是学生可以
解决的问题,尽量鼓励、启发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2)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如 CAI 课件、可拆卸组装模型、实物模型和电子模型库等,增强直观性,
以解决学生不了解生产实际和空间想象力差的问题。
(3) 强调"读图"环节,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强化组合体的读图,使零件图读图的困难减少,使学生可以对
零件工艺知识有初步了解,将注意力集中在零件结构的识别与表达等内容的学习。在处理"读图"环节时,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形体分析为主到形体分析与线面分析的结合,将难点分解。
(4) 加强实践环节,促进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通过开放展示实践室及一定量的画图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绘
图能力的同时提高读图能力。
(5) 制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在设计中遵守制图国家标准的意识和
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又可将指导设计的体会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 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解决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第一次讲课就着重强调本课程的作用、地位及在工程实际
中的应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强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向学生进行纪律、学风、爱护公物等方
面的教育,使学生养成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学风。
2. 教学手段
坚持本课程"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传统,执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和制度,建立、健全各种
教学文件和档案如:教学日历、试题分析及学生成绩档案等。
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变革,转变教学思想。首先配备并充分利
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对计算机绘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先进设备,提高
讲课的质量和效率。对工程制图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同时,还逐步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
以代替部分教学模型和挂图;最终形成屏幕投影、黑板、模型实物及实物投影四体合一的课堂教学手段,
从而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讲授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 CAI 课件、投影仪等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
较大的信息量。在教学中扩大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例如,使用了自行研制的与教材配套的
助教型 CAI 系列课件,充分利用色彩、造型及动画技术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件已被一些学校使用,在
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设计了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习题作业及相应软件,以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习题解答软件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与解题步骤改正、完成习题和作业,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了丰富完备的试题库及合理有效的考试形式,实行考、教分离制度,从而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对本课程的考试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由过去的 1 次期
末考试改为平时的 2 或 3 次考试,其中 AutoCAD 和 Pro/Engineer 内容实施上机考试。
设计制作了可组装、拆卸的模块化教具模型、网上模型库及电子课堂;建立了开放展示实践室,供学生亲
自动手拼装,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和构型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
利用典型的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图形,以部分替代传统的手工绘图,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
力,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的绘图工具。使本课程形成手工草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并举的新格局。
建设规划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在现有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
整体素质及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更加合理与优化,教学成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
大,以适应课程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并为高等学校"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2.本课程的建设步骤
(1) 积极引进和选留青年教师(3 年内使 3 名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2 名青年教师晋升为讲师)从而形成一
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
(2) 继续建立规范、严谨的教学制度和环境。其含有体现教学目的的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有
符合教学大纲、适应本世纪发展要求及我校特色的教材和教辅材料;有能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学习质量的
考核方法。
(3) 继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网络课件)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本课程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及相关
专业课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4) 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增加零件测绘部分的学时,继续改造及完善可组装、拆卸的模块化教具实物模
型和制图开放展示实践室。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在设计中遵守制图国家
标准的意识和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
(4)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网络课件)进行教学与管理,并将本课程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及相关专业
课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5) 进一步完善知识面广、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习题作业及构筑合理有效的学生作业检查体系,以适应
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建立丰富完备的试题库及合理有效的考试形式,从而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
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其包括课程简介、电子课堂、 模型展示、教学大纲和学习指南等部分。
教学效果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是天津大学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早在天津大学建校
之初就已设立,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门课程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和方法、教材等各方面进行着与时俱进的改革。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系统性、规范化、与多门课程相互整合
发展的重要课程。
多年来,我们对"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变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及指标见附件 1。
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优化,删除某些传统过时的内容,增加计算机绘图(AutoCAD)等内容在
本课程中所占比例,增加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Pro/Engineer)、双语教学等现代内容。使本课程形成
了图学基础理论、基本实践技能和现代设计方法并举的新格局。通过少而精的讲解、贴近实际应用的练习
和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锻炼,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从对该课程的陌生转变到熟悉并喜爱该课程。
本课程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汲取先进教学手段的精华,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形成
多媒体教学、黑板、教学模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式、交互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教、学互动的局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制图》和天津市规划教材《机械制图
及 CAD 基础》项目。《机械制图(非机类)》教材及习题集发行量居全国同类教材前茅。所制作的多媒体
教学课件系全体教师的智慧结晶,多次在国家级、市级评比中获奖。现已形成书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
络课件相结合的立体式教材结构。
本课程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经验丰富、教学严谨、紧跟时代步伐的师资队伍。在历次的教学比赛
和评估中均能体现其优异的教学效果。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学生评教的分数平均在 85 分以上。本课程首批
获得并一直保持天津大学的优秀课程称号,2004 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1999 年获
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近年来并有 4 人次在市级、校级讲课大赛中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
等奖两项。
总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是我天津大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继承传统教学特点的基础
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其建成一门在内容体系、知识领域、教学方法均领先的优秀课程。
课程特色
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本课程形成以下的主要特色:
(1) 继承和发扬"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优良传统,坚持执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和制度。
(2) 构建了包括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AutoCAD)和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等现代 CAD
(Pro/Engineer)内容的"工程图学"(Engineering Graphics)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本课程在开发学生机械设
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3) 建立了多层次、内容丰富,条件优越的实践平台。实践环节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交融,在培养学生徒
手画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构型设计及创新能力上的效果显著。
教学大纲
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它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
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
体造型等现代 CAD 技术,并以计算机及相应软件为工具绘制工程图样及构建三维空间形体,为培养学生
的制图技能、构型设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
设计、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能
力;培养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空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
典型的绘图软件进行计算机绘图和构型设计的能力。培养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1.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用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用仪器、计算机和徒手绘图
的能力,以及绘制与阅读投影图的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并使学生对标准件
和常用件的画法和标准有一定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及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实体造型等现代 CAD 内容
有所认识,为后续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绘制出简单的零件图、装配图及实
体模型。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内容。
(1) 画法几何 (17 学时)
① 投影的基本知识;
②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③ 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④ 立体的投影。
⑤ 轴测图。
(2) 制图基础 (18 学时)
①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组合体;
③ 图样画法。
(3) 机械图 (21 学时)
① 标准件和常用件;
② 零件图;
③ 装配图。
(4) 计算机绘图 (56 学时)
① 计算机绘图的发展概述;
② AutoCAD 入门;
③ 基本绘图、编辑命令;
④ 设置绘图环境及标注尺寸;
⑤ 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
⑥ Pro/E 入门;
⑦ 创建参数化草图;
⑧ 生成实体及创建特征;
⑨ 生成工程图纸及实体装配。上机操作 28 学时

附:“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网络课程教学大纲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它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
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为培
养学生的制图技能、构型设计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
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基础。
1.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简单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用仪器和徒手绘图
的能力,用投影图对物体内外形状和大小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根据投影图和尺寸想象出物体内外形状和
大小的读图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并以培养读图能力为重点;
使学生对计算机绘图及其发展的意义有初步认识,并能绘制出相应的零件图及装配图。
2.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内容。
(1) 画法几何 (23 学时)
① 投影的基本知识;
②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③ 点、直线、平面的相对位置;
④ 立体的投影。
(2) 制图基础 (25 学时)
① 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组合体;
③ 图样画法。
④ 轴测图。
(3) 机械图 (32 学时)
① 标准件和常用件;
② 零件图;
③ 装配图。
(4) 计算机绘图 (32 学时 )
① AutoCAD 入门;
② 基本绘图命令;
③ 基本编辑命令;
④ 标注尺寸;
⑤ 标注符号及文本。 上机操作 16 学时

教案

绪论

1 课程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1.1 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图示、图解空间几何问题和绘制与阅读机械图样的课程。
根据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称为图样。随着生产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图样在工程技术上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人员通过它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制造人员
根据它加工制造,使用人员利用它进行合理使用。因此,图样被认为是“工程界的语言”。它是设计、制造、
使用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资料,是发展和交流科学技术的有力工具。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
(1)在平面上表示空间形体的图示法;
(2)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法;
(3)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
(4)计算机绘图技术。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绘图、读图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
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绘图及设计的能力。
1.2 课程的学习方法
(1)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在学习中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更多地
注意在具体作图时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只有通过一定数量的画图、读图练习,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本课程
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在学习中,必须经常注意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以及空间几何元素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从
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进行反复研究和思考,才是学好本课程的有效方法。
(3)认真听课,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同时,注意正确使用绘图仪器,不断提高绘图技能和绘图速
度。
(4)画图时要确立对生产负责的观点,严格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2 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2.1 投影法
投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平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称为投影法。根据投影法所得到的
图形,称为投影或投影图,如图 1 中的 ab 。
图 1 投影法
如图 1 所示,定点 S 是所有投射线的起源点,称为投射中心;直线 SA、SB 是发自投射中心且通过被
表示物体(直线 AB )上各点的直线,称为投射线;平面 P 是投影法中得到投影的面,称为投影面。
2.2 投影法分类
投影法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
2.2.1 中心投影法
投射线汇交一点的投影法称为中心投影法。用中心投影法得到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图 2 中心投影法 图 3 平行投影法
在图 2 中,P 为投影面,S 为投射中心,△abc 为空间△ABC 在投影面 P 上的投影。投射线 SAa、
SBb、SCc 交于投射中心 S 。
物体的中心投影不能反映其真实形状,故机械图中不采用。
2.2.2 平行投影法
投射线互相平行的投影法称为平行投影法,如图 3 所示。投射线的方向称为投射方向。
平行投影法又分为斜投影法和正投影法。投射线与投影面倾斜的平行投影法称为斜投影法,用斜投影
法得到的投影称为斜投影。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平行投影法称为正投影法,用正投影法得到的投影称为
正投影。
2.2.3 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
(1)当线段或平面图形平行于投影面时,其投影反映线段的实长或平面图形的实形。如图 4(a)所示,
AB//P,则 ab=AB;△ABC//P,则 △ABC ≌△abc。
(2)当线段或平面图形垂直于投影面时,其投影成为一点或一直线,如图 4(b)所示。投影的这种性质称
为积聚性。
(3)当线段或平面图形倾斜于投影面时,线段的投影比实长短,平面图形的投影成为类似形。如图 4(c)
所示,△ABC 倾斜于 P,则 abc 仍为三角形,但不反映实形。
(a) (b) (c)
图 4 正投影法的投影特性
3 工程上常见的投影图
3.1 多面正投影
物体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或多个投射面上所得到的正投影称为多面正投影图。将这些投影面旋转展开到
同一图面上,使该物体的各正投影图有规则地配置,并相互之间形成对应关系。根据物体的多面正投影图,
便能确定其形状。
图5是一物体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投影面上的三面正投影图。

图 5 物体的三面正投影图
正投影图的优点是能反映物体的实际形状和大小,即度量性好,且作图简便,因此在工程上被广泛使
用,缺点是直观性较差。

图 6 物体的轴测投影
3.2 轴测投影
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
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轴测投影。
轴测投影作图较繁,且度量性差。但因它直观性较好,容易看懂,所以在某些工程图样和书籍中常作
为辅助图样使用。
3.3 标高投影
在物体的水平投影上,加注某些特征面、线以及控制点的高程数值和比例的单面正投影称为标高投影。
标高投影常用来表示不规则曲面,如船体、飞行器、汽车曲面以及地形等。

图 7 标高投影
3.4 透视投影
用中心投影法将物体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称为透视投影(透视图)。图8为一物体的透视
图。

图 8 物体的透视投影
透视图与照相机成形原理相似,较接近视觉映象,所以透视图的直观性较强。但是,由于透视图度量
性差,且作图复杂,所以,透视图只用于绘画和建筑设计等。

第一章 机械工程制图基本知识

机械工程图样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性。因此,掌握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是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若干规定,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以及几何
作图方法。
《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是我国基本技术标准之一,它起着统一工程界的共同“语言”的
重要作用。为了准确无误地交流技术思想,绘图时必须严格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
有关规定。
学习本章内容应掌握《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关于图纸幅面、图框格式、比例、字体、
图线和尺寸注法等基本规定,并在绘图时严格遵守,应能正确地标注常见平面图形尺寸。在学习中应正确
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常用几何作图的规律、方法以及徒手绘制草图的技巧,掌握平面图形的线段分
析方法,按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绘制图形,并做到作图准确、线型分明、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美观。
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若干基本规定
本节所介绍的国家标准一部分源自最新的《技术制图》国家标准,例如 GB/T 14689-1993《技术制图
字体》,其中“GB”为“国标”(国家标准的简称)二字的汉语拼音字头,“T”为推荐的“推”字的汉语拼音字
头,“14689”为标准编号,“1993”为标准颁布的年号。另有部分源自《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例如 GB/T
4458.4-1984,其中“4458.4”为标准编号,“1984”为该标准颁布的年号。
1.1 图纸幅面及格式(GB/T 14689-1993)
图纸宽度(B)和长度(L)组成的图面称为图纸幅面。

图1图纸幅面
1.1.1 图纸幅面尺寸和代号
绘制技术图样时,应优先采用表 1 中规定的基本幅面。
表1基本幅面尺寸(第一选择)(mm)

必要时,也允许选用表 2 和表 3 所规定的加长幅面,加长幅面尺寸是由基本幅面的短边成整数倍增加
后得出。
表 2 加长幅面尺寸(第二选择)(mm)

表3加长幅面尺寸(第三选择)(mm)
如图 2 所示,粗实线表示表 1 的基本幅面(第一选择);细实线表示表 2 的加长幅面(第二选择);
虚线表示表 3 的加长幅面(第三选择)。

图 2 图幅及加长边
1.1.2 图框格式
图纸上必须用粗实线画出图框,其格式如图3所示,分为留有装订边和不留装订边两种,但同一产品
的图纸只能采用一种格式。

(a) (b) (c) (d)


图 3 图框格式
(1) 留有装订边的图纸的图框格式如图 3(a)、(b)所示,图中尺寸 a、c 按表 1 的规定选用;
(2) 不留装订边的图纸的图框格式如图 3(c)、(d)所示,图中尺寸 e 按表 1 的规定选用;
(3) 加长幅面图纸的图框尺寸,按所选用的基本幅面大一号的图框尺寸确定。例如 A2×3 的图框尺寸,
按 A1 的图框尺寸确定,即 e 为 20(或 c 为 10),而 A3×4 的图框尺寸,按 A2 的图框尺寸确定,即 e 为 10
(或 c 为 10)。
1.1.3 标题栏及其方位
标题栏一般由名称及代号区、签字区、更改区及其他区组成。
(1) 标题栏的格式和尺寸按 GB/T 10609.1-1989 的规定,如图 4 所示。标题栏的位置应位于图纸的右下
角,如图 3 所示。
图 4 标题栏的格式及尺寸
(2) 标题栏的长边置于水平方向并与图纸的长边平行时,构成 X 型图纸,如图 3 中的(b)、(d)。若标题
栏的长边与图纸的长边垂直时,则构成 Y 型图纸,如图 3 中的(a)、(c),在此情况下看图的方向与标题栏的
方向一致。
(3) 为了利用预先印制的图纸,允许将 X 型图纸的短边置于水平位置使用,如图 5(a)所示;或将 Y 型
图纸的长边置于水平位置使用,如图 5(b)。

(a) (b) (c)


图 5 图纸的另一种配置方式及附加符号
(4) 学生作业建议采用图 6 的格式。作为装配图的标题栏,应画出全部内容;作为零件图的标题栏,
只需画出图中高(28)的粗线框内的部分。
图 6 学生作业用标题栏格式
1.1.4 附加符号
(1) 对中符号为了使图样复制和缩微摄影时定位方便,各号图纸均在图纸各边长的中点处分别画出对
中符号。对中符号用粗实线绘制,线宽不小于 0.5mm,长度从纸边界开始画入图框内约 5mm,如图 5(a)、
(b)。当对中符号处在标题栏范围时,伸入标题栏部分省略不画,如图 5(b)。
(2) 方向符号对于按图 5 配置的图纸,为了明确绘图与看图时图纸的方向,应在图纸下边的对中符号
处画一个方向符号,如图 5(a)、(b)。方向符号是用细实线绘制的等边三角形,其大小和所处的位置见图 5(c)。
1.1.5 图幅分区
(1) 必要时,可以用细实线在图纸周边内画出分区,如图 7 所示。

图 7 图幅分区
(2) 图幅分区数目按图样的复杂程度确定,但必须取偶数。每一分区的长度应在 25~75mm 之间选择。
(3) 分区的编号,沿上下方向(按看图方向确定图纸的上下和左右)用直体大写拉丁字母从上到下顺
序编写;沿水平方向用直体阿拉伯数字从左到右顺序编写。当分区数超过拉丁字母的总数时,超过的各区
可用双重字母编写,如 AA、BB、CC…等。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应尽量靠近图框线。
(4) 在图样中标注分区代号时,分区代号由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字母在前数字在后并排书写,
如 B3、C5 等。当分区代号与图形名称同时标注时,则分区代号写在图形名称的后面,中间空出一个字母
的宽度,例如 E-E A7。
1.2 比例(GB/T 14690-1993)
(1) 图中图形与其实物相应要素的线性尺寸之比称为比例。
(2) 比值为 1 的比例称为原值比例,即 1:1。比值大于 1 的比例称为放大比例,如 2:1 等。比值小于 1
的比例称为缩小比例,如 1:2 等。绘图时应采用表 4 中规定的比例,最好选用原值比例,但也可根据机件
大小和复杂程度选用放大或缩小比例。
表 4 标准比例

(3) 同一机件的各个视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并在标题栏“比例”一项中填写所用的比例。当机件上有较
小或较复杂的结构需用不同比例时,可在视图名称的下方标注比例,如图 8 所示。
图 8 不同比例的标注
1.3 字体(GB/T 14691-1993)
书写字体必须做到:字体工整、笔画清楚、间隔均匀、排列整齐。字体高度(用 h 表示)的公称尺寸

系列为:1.8,2.5,3.5,5,7,10,14,20mm。如果要书写更大的字,其字体高度应按 的比率递增。

字体高度代表字体的号数。图样中字体可分为汉字、字母和数字。
1.3.1 汉字
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并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字。汉字的高度 h 应不小于 3.5mm,其字宽一般

为 。书写长仿宋体的要点为:横平竖直、注意起落、结构匀称、填满方格。长仿宋体字的示例如下:

10 号字

7 号字

5 号字

3.5 号字

1.3.2 字母及数字
字母和数字分为 A 型和 B 型。A 型字体的笔画宽度为字高的 1/14;B 型字体的笔画宽度为字高的 1/10。
在同一图样上,只允许选用一种字型。一般采用 A 型斜体字,斜体字字头与水平线向右倾斜 75°。以下字
例为 A 型斜体字母及数字和 A 型直体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大写斜体:
拉丁字母小写斜体:

阿拉伯数字斜体:

拉丁字母大写直体:

拉丁字母小写直体:
1.3.3 字母组合应用示例
(1) 用作指数、分数、极限偏差、注脚等的字母及数字,一般采用小一号字体,其应用示例如下:

(2) 图样中的数学符号、计量单位符号,以及其他符号、代号应分别符合国家标准有关法令和标准的
规定。量的符号是斜体,单位符号是直体,如 m/kg,其中 m 为表示质量的符号,应用斜体,而 kg 表示质
量的单位符号,应是直体。例如:

(3) 其他应用示例如下:

1.4 图线及画法(GB/T 17450-1998 GB/T 4457.4-2002)


1.4.1 图线
图线是起点和终点间以任意方式连接的一种几何图形,形状可以是直线或曲线、连续线或不连续线。
机械图样中,常用的图线见表 5。
表 5 图线名称及线型
所有线型的图线宽度(d)的系列为:0.13,0.18,0.25,0.35,0.50,0.7,1,1.4,2(单位均为 mm)。
1.4.2 图线画法
(1) 机械图样中粗线和细线的宽度比率为 2:1。表 5 中,粗实线的宽度通常选用 0.5mm 或 0.7mm,其
他图线均为细线。在同一图样中,同类图线的宽度应一致。
(2) 除非另有规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最小间隙不得小于 0.7mm。
(3) 细点画线和细双点画线的首末端一般应是长画而不是点,细点画线应超出图形轮廓 2~5mm。当
图形较小难以绘制细点画线时,可用细实线代替细点画线,如图 9 所示。

图 9 细点画线的画法 图 10 细点画线或细虚线与其他图线的关系
(4) 当不同图线互相重叠时,应按粗实线、细虚线、细点画线的先后顺序只画前面一种图线。手工绘
图时,细点画线或细虚线与粗实线、细虚线、细点画线相交时,一般应以线段相交,不留空隙;当细虚线
是粗实线的延长线时,粗实线与细虚线的分界处应留出空隙,如图 10 所示。
1.5 尺寸标注(GB/T 4458.4-1984 GB/T 16675.2-1996)
图形只能表达机件的结构形状,其真实大小由尺寸确定。一张完整的图样,其尺寸注写应做到正确、
完整、清晰、合理。本节只就尺寸的正确注法摘要介绍国家标准有关注写尺寸的一些规定,对尺寸注写的
其他要求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1.5.1 基本规定
(1) 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绘图的比例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
(2) 图样中的尺寸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当以毫米为单位时,不需标注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如采用
其他单位时,则必须注明相应计量单位的代号或名称。
(3) 图样中标注的尺寸应为该图样所示机件的最后完工尺寸,否则应另加说明。
1.5.2 尺寸组成
一个完整的尺寸有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字母和图形符号)、尺寸线和尺寸界线组成。

(a) (b)
图 11 尺寸组成
(1) 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应自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线引出,也可以用轮廓线、轴线
或对称中心线做尺寸界线。尺寸界线应超出尺寸线约 2mm,如图 11(a)所示。若在光滑过渡处标注尺寸时,
必须用细实线将轮廓线延长,并从它们的交点引出尺寸界线,如图 12 所示。
图 12 光滑过渡处的尺寸界线
(2) 尺寸线必须用细实线画出,不得用其他图线代替或画成其他图线的延长线,也不能与其他图线重
合。尺寸线的终端应画出箭头,并与尺寸界线相接触。通常尺寸线应垂直于尺寸界线。尺寸线终端的箭头
如图 11(b)所示,箭头最粗处的宽度为 d(d 为粗实线宽度),其长度约为(4~5)d。同一图样中所有尺
寸箭头的大小应大致相同。当尺寸界线内侧没有足够位置画箭头时,可将箭头画在尺寸界线的外侧;当尺
寸界线内、外侧均无法画箭头时,可用圆点代替,圆点必须画在用细实线引出的尺寸界线上,圆点的直径
为粗实线的宽度 d。标注线性尺寸时,尺寸线必须与所标注的线段平行。尺寸线与轮廓线以及两平行尺寸
线的间距一般取 7mm 左右,如图 11 所示。
(3) 线性尺寸的尺寸数字一般应注写在尺寸线的上方,如图 11 所示。也允许注写在尺寸线的中断处。
当没有足够的位置注写尺寸数字时,可引出标注。线性尺寸的尺寸数字应按图 13(a)所示的方向注写。水平
方向的尺寸数字字头朝上;垂直方向的尺寸数字字头朝左;倾斜方向的尺寸数字字头趋于朝上。当必须在
图中所示30°范围内标注尺寸时,可按图 13(b)的形式标注。尺寸数字不允许被任何图线穿过,当不可避
免时,必须将图线断开,如图 13(c)所示。

(a) (b) (c)


图 13 尺寸数字注写
5.3 常用的尺寸注法
表 6 常用的尺寸注法
2 制图工具及其用法
正确使用制图工具是确保绘图质量、提高绘图速度的重要因素。本节简要介绍常用的制图工具及其使
用方法。
2.1 图板
图板的板面应平整,工作边应光滑平直。绘图时,用胶带将图纸固定在图板的适当位置上,一般在图
板的左下方,如图 14 所示。

图 14 图板与丁字尺图 15 丁字尺和图板配合画水平线
2.2 丁字尺
丁字尺由尺头和尺身组成,尺身带有刻度,便于画线时直接度量。使用时,用左手握住尺头,使其工
作边紧靠图板左侧工作边,利用尺身工作边由左向右画水平线。由上往下移动丁字尺,可画出一组水平线,
如图 15 所示。
2.3 三角板
一副三角板由一块 45°的等腰三角形和一块 30°、60°的直角三角形组成。三角板与丁字尺配合使用,
可自上而下画出垂直线以及与水平方向成 15°整数倍的倾斜线,如图 16 所示。

图 16 三角板与丁字尺配合使用画线
利用两块三角板可以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如图 17 所示。
图 17 用两块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直线
2.4 绘图铅笔
绘图铅笔的铅心的软硬用字母“H”和“B”表示。H 前的数值越大,表示铅心越硬,所画图线越浅;B 前
的数值越大,表示铅心越软,所画图线越黑;HB 表示铅心软硬适中。画图时,应根据不同用途,按表 7
选用适当的铅笔及铅心,并将其磨削成一定的形状。
表 7 铅笔的选用

2.5 绘图仪器
绘图仪器种类很多,每套仪器的件数多少不等,下面简要介绍圆规和分规的使用方法。
2.5.1 圆规
圆规用于画圆和圆弧。圆规的一条腿上装钢针,另一条腿上装铅心。钢针的两端形状不同,一端有台
阶,另一端为锥形。画圆时要使针尖略长于铅心尖,并将带台阶的一端针尖扎在圆心处。如图 18 所示。
画圆或画弧时,应根据不同的直径,尽量使钢针和铅心同时垂直于纸面,并按顺时针方向一次画成,
注意用力要均匀,如图 19 所示。若需画特大的圆或圆弧时,可加接长杆。画小圆可用弹簧圆规。若用钢
针接腿替换铅心插腿时,圆规可作分规用。

图 18 圆规钢针、铅心及其安装图 19 圆规的使用
2.5.2 分规
分规用于量取尺寸和截取线段。分规两条腿上均装钢针,当两条腿并拢时,两针尖应能对齐,如图 20
所示。图 21 表示用分规等分线段的作图方法。

图 20 针尖对齐图 21 分规的用法
2.6 其他制图工具
为了提高绘图质量和速度,可用图 22 所示的擦图片、胶带、像皮等制图工具。

图 22 其他制图工具
3 几何作图
机件的轮廓形状是由不同的几何图形组成的。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正确画法,有利于提高作图的准确
性和绘图速度。本节介绍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作图方法。
3.1 等分已知线段
以三等分已知线段 AB 为例。
作图步骤如图 23 所示。

图 23 等分已知线段
① 过点 A 任作一直线 AC;
② 用分规以任意长度在 AC 上截取三等分,得 1、2、3 点;
③ 连接 3B,并过 1、2 点作 3B 的平行线交 AB 于 11、21,即得线段 AB 上三等分点。
以上作图方法适用于任意等分已知线段。
3.2 正多边形的画法
3.2.1 正六边形的画法
(1) 作对角线长为 D 的正六边形
画两条垂直相交的对称中心线,以其交点为圆心,D/2 为半径作圆。有以下两种画法:
1) 如图 24(a)所示,在圆上以 D/2 为半径画弧六等分圆周,依次连接圆上六个分点 1、2、3、4、5、6
即为正六边形;
2) 如图 24(b)所示,用丁字尺与 30°、60°三角板配合,作出正六边形。
(2) 作对边距离为 S 的正六边形
如图 24(c)所示,先画对称中心线及内切圆(直径为 S),然后利用丁字尺与 30°、60°三角板配合,即
可画出正六边形。

(a) (b) (c)


图 24 正六边形的画法
3.2.2 正五边形的画法
已知正五边形外接圆直径作正五边形。
作图步骤如图 25 所示。
① 画正五边形外接圆;
② 二等分 OB 得点 M;
③ 在 AB 上截取 MP=MC,得点 P;
④ 以 CP 为边长等分圆周,得 E、F、G、K 等分点;
⑤ 依次连接得正五边形。

图 25 正五边形的画法
3.3 斜度与锥度的画法及标注
(1) 斜度
斜度是指一直线或平面对另一直线或平面的倾斜程度,其大小用两直线或平面间的夹角的正切来度
量。在图样中以 1:n 的形式标注。图 26 为斜度是 1:5 的画法及标注。标注时斜度符号的倾斜方向应与斜度
方向一致。

图 26 斜度画法及标注
(2) 锥度
锥度是指正圆锥底圆直径与其高度或圆锥台两底圆直径之差与其高度之比。在图样中以 1:n 的形式标
注。图 27 为锥度为 1:5 的画法及标注。在画锥度时,一般先将锥度转化为斜度,如锥度为 1:5,则斜度为
1:10。锥度符号的方向应与锥度一致。

图 27 锥度画法及标注
3.4 圆弧连接的画法
在制图中,用一条线(直线段或圆弧)把两条已知线(直线段或圆弧)平滑连接起来称为连接。平滑
连接中,直线与圆弧、圆弧与圆弧之间是相切的。因此必须准确地求出切点及连接圆弧的圆心,才能得到
平滑连接的图形。
3.4.1 直线连接两已知圆弧
两已知圆弧的圆心为 O1、O2,半径分别为 R1、R2,作直线与两已知圆弧相切。可利用“半圆上圆周
角为直角”的定理准确求出切点。
(1) 直线外接两已知圆弧
作图步骤如图 28 所示。
1) 已知条件;
2) 求切点:
① 求 1 点;
② 求切点 T1、T2;
3) 连接并描粗。

图 28 直线外接两已知圆弧
(2) 直线内接两已知圆弧
作图步骤如图 29 所示。
1) 已知条件;
2)求切点:
① 求 1 点;
② 求切点 T1、T2;
3) 连接并描粗;
图 29 直线内接两已知圆弧
3.4.2 圆弧连接两已知线
已知半径为 R 的圆弧与定直线相切、与定圆外切、与定圆内切的圆心轨迹 OO′及切点 T 和 T′的作图见
图 30。

(a) (b) (c)


图 30 连接圆弧圆心轨迹及切点
用已知半径为 R 的圆弧连接两已知线(直线或圆弧)的作图见表 8。
表 8 圆弧连接两已知线
3.5 平面图形的画法
以图 31 所示手柄为例。
3.5.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1) 定形尺寸确定平面图形中几何要素大小的尺寸称为定形尺寸。例如直线的长短、圆的直径(或半
径)等。
图 31 手柄
(2) 定位尺寸确定几何元素位置的尺寸称为定位尺寸。如圆心和直线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等。
(3) 尺寸基准标注定位尺寸的起点称为尺寸基准。对平面图形而言,有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的尺寸基
准,相当于 X、Y 轴,通常以图形中的对称线、较大圆的中心线、较长的直线作为尺寸基准。
3.5.2 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
根据所注的尺寸,平面图形中线段(直线和圆弧)可以分为已知线段、中间线段和连接线段三类。现
以图 31 所示的各段圆弧为例分析如下:
(1) 已知弧已知半径尺寸和圆心的两个定位尺寸的圆弧称为已知弧。已知弧可直接画出。
(2) 中间弧已知半径尺寸和圆心的一个定位尺寸的圆弧称为中间弧。如图中 R50 的圆弧,其圆心的 X
方向的定位尺寸不知,需要利用与 R10 圆弧的连接关系(内切),才能求出它的圆心和连接点。
(3) 连接弧只知半径尺寸的圆弧称为连接弧,如图中 R12 的圆弧。连接圆弧缺少圆心的定位尺寸,故
需要利用与其相邻的两直线的相切关系才能确定圆心位置,如 R12 圆弧必须利用与 R50 和 R15 两圆弧的外
切关系才能画出。
3.5.3 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
绘制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是:先画基准线;再按已知线段、中间线段、连接线段的顺序依次画出各线
段;最后检查全图,按各种图线的要求加深,并标注尺寸。
手柄的作图步骤如图 32 所示:
① 画基准线 A、B。
② 画已知线段(直线和圆弧)。
③ 画中间弧。作平行并相距 B 均为 15 的两平行线Ⅱ、Ⅲ,然后作Ⅰ、Ⅳ分别平行于Ⅲ、Ⅱ,且相距
均为 50,按内切几何条件分别求出中间弧 R50 的圆心 O1、O2,连 OO1、OO2,求出切点 T1、T2。画出
两段中间弧 R50。
④ 画连接弧。按外切几何条件分别求出连接弧 R12 的圆心 O3、O4,连 O5O3、O5O4、O2O3、
O1O4,求出切点 T3、 T4、T5、T6。画出两段连接弧 R12。完成底稿。
⑤ 检查,加深图线,并标注尺寸。
图 32 手柄作图步骤
3.5.4 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标注平面图形的尺寸,应遵守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以手柄为例,平面图形
尺寸标注的步骤是:

图 33 手柄的尺寸标注
(1) 分析图形各线段的关系,确定已知线段、中间线段和连接线段。
(2) 注出已知线段尺寸,注出已知线段的定形尺寸和两个定位尺寸。
(3) 注出中间线段尺寸,注出中间线段的定形尺寸和一个定位尺寸。
(4) 注出连接线段尺寸,即注出连接线段的定形尺寸。
当若干线段处于光滑连接(相切)关系时,确定每个线段的性质应遵循的规律是:在两个已知线段间,
可有任意个中间线段,但必须有,也只能有一个连接线段。
常见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示例如表 9 所示:
表 9 常见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4 绘图的一般步骤
4.1 绘制仪器图
(1) 准备工作
1) 将绘图工具、仪器和绘图桌擦拭干净,削磨好铅笔和铅心。
2) 根据图形大小、复杂程度及数量选取标准比例和图幅。
3) 鉴别图纸正面,并将图纸固定在图板左下方适当位置。
(2) 布局
三个图形之间的间隔一般采用 3∶4∶3 布局法,如图 34 所示:

图 34 图形布局
(3) 画底稿
1) 用 2H 或 H 的铅笔画底稿,图线要画得细而浅。首先画各图形的基准线,如对称中心线等。
2) 画各图形的主要轮廓。
3) 画细节并完成全图底稿。
4) 画尺寸界线和尺寸线。
5) 检查并擦去多余作图线。
(4) 加深
用 HB 或 B 的铅笔,圆规用 B 或 2B 的铅心,按各种图线的粗细规格加深。同一种宽度图线的加深顺
序为:先圆弧(圆)后直线。同一种图线的粗细应一致。
(5) 注写文本
画箭头、注写尺寸数字、填写标题栏及其他文字。
(6) 整理图纸
校核全图、取下图纸、沿图幅边框裁边。
4.2 绘制草图
草图是一种以目测估计图形与实物的比例,用徒手绘制的图形。绘制草图时,无需精确地按物体各部
分的尺寸,也没有比例规定,只要求物体各部分比例协调。绘制草图是一项很有实用价值的基本技能。绘
制草图时应做到:图线分明、字体工整、比例匀称、图面整洁。
绘制草图一般用 HB 铅笔,铅心磨削成圆锥形。徒手绘制几种图线的方法如下:
(1) 徒手画直线
画直线时,执笔要稳,眼睛要注意终点。画较短线时,只运动手腕;画长线运动手臂。画水平线时可
将图纸放成稍向左倾斜,从左向右画;画垂直线时自上而下运笔;画倾斜线时,可适当将图纸转到绘图顺
手的位置。如图 35 所示:
图 35 徒手画直线
(2) 徒手画圆及圆弧
画圆时,应定出圆心的位置,过圆心画中心线。画小圆时,可在对称中心线上取四个点,过四点画圆,
如图 36(a)所示。画大圆时,可过圆心增画两条 45°的辅助斜线,在斜线上再定四点,过八点画圆。如图
36(b)所示。

(a) (b)
图 36 徒手画圆
画圆弧、椭圆等曲线时,同样用目测定出曲线上若干点,光滑连接即可。如图 37 所示。

图 37 徒手画圆角及椭圆

第二章 点、直线和平面

点、直线和平面是组成物体的基本几何元素。研究和掌握点、直线、平面的投影性质和规律,是学习
物体投影的基础。本章将研究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点
1.1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1.1.1 两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两投影面体系由互相垂直相交的两个投影面组成,如图 1 所示,其中一个为水平投影面(简称水平面),
以 H 表示,另一个为正立投影面(简称正面),以 V 表示。两投影面的交线称为投影轴,以 OX 表示。
水平投影面 H 与正立投影面 V 将空间分为四个部分,称为四个分角,即第一分角、 第二分角、 第三
分角、 第四分角。
1.1.2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1) 投影如图 2 所示,空间点 A 处于第一分角,按正投影法将点 A 向正面和水平面投射,即由点 A 向
正面作垂线,得垂足 a′,则 a′称为空间点 A 的正面投影;由点 A 向水平面作垂线,得垂足 a ,则 a 称为
空间点 A 的水平投影。画出点 A 的正面投射线 Aa′和水平投射线 Aa 所确定的平面 Aaa′与 V、H 面的交线 a′ax
和 aax 。

图 2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2) 注写规定空间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A、B、C…;点的水平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如 a、b、
c…;点的正面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加一撇表示,如 a′、b′、c′…。
(3) 投影面展开为了把空间点 A 的两个投影表示在一个平面上,保持 V 面不动,将 H 面的前半部分绕
OX 轴向下旋转 90°、后半部分绕 OX 轴向上旋转 90°与 V 面重合。则得到点 A 的两面投影图。
(4) 擦去边界,得到点的两面投影图投影面可以看作是没有边界的平面,故符号 V、H 及投影面的边界
线都不需画出。
1.1.3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

(a) (b)
图 3 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
(1) 一点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 OX 轴。
在图 3(a)中,点 A 的正面投射线 Aa′和水平投射线 Aa 所确定的平面 Aaa′垂直于 V 和 H 面。根据初等
几何知识,若三个平面互相垂直,其交线必互相垂直,所以有 aax⊥a′ax、aax⊥OX 和 a′ax⊥OX。当 a 随
H 面旋转重合于 V 面时,aax⊥OX 的关系不变。因此,在投影图上,aa′⊥OX。
(2) 一点的水平投影到 OX 轴的距离等于该点到 V 面的距离;其正面投影到 OX 轴的距离等于该点到 H
面的距离,即 aax=Aa′;a′ax=Aa。
在图 3(a)中,因为 Aaaxa′是矩形,所以 aax=Aa′; a′ax=Aa。
1.1.4 各种位置点的投影
(1) 点在各分角内。
1) 第一分角内点 A,其水平投影 a 在 OX 轴下方,正面投影 a′在 OX 轴上方。
2) 第二分角内点 B,其水平投影 b 在 OX 轴上方,正面投影 b′在 OX 轴上方。
3) 第三分角内点 C,其水平投影 c 在 OX 轴上方,正面投影 c′在 OX 轴下方。
4) 第四分角内点 D,其水平投影 d 在 OX 轴下方,正面投影 d′在 OX 轴下方。
各分角内点的投影如图 4 所示。

图 4 分角内点的投影
(2) 点在各投影面内。
1) H 面内点 K,其水平投影 k 与该点(K)重合,正面投影 k′在 OX 轴上。
2) H 面内点 M,其水平投影 m 与该点(M)重合,正面投影 m′在 OX 轴上。
3) V 面内点 L,其水平投影 l 在 OX 轴上,正面投影 l′与该点(L)重合。
4) V 面内点 N,其水平投影 n 在 OX 轴上,正面投影 n′与该点(N)重合。
如图 5 所示,投影面内点的投影特点为:点在其所在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与该点重合;点的另一投影在
OX 轴上。

图 5 投影面内点的投影
(3) 点在投影轴上。
点在投影轴上,其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与该点重合。如图 6 所示,G 点在 OX 轴上,其水平投影 g 和
正面投影 g'与点 G 重合于 OX 轴上。
图 6 投影轴上点的投影
1.2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1.2.1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如图 7 所示,三投影面体系是在 V⊥H 两投影面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与 V、H 投影面都垂直的侧
立投影面W(简称侧面)组成的。三个投影面互相垂直相交,其交线称为投影轴,V 面和 H 面的交线为
OX 轴,H 面和 W 面的交线为 OY 轴,V 面和 W 面的交线为 OZ 轴。OX、OY、OZ 轴垂直相交于一点 O,
称为原点。
我们只在第一分角内研究各种问题。

图 7 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图 8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
1.2.2 点的三面投影
(1) 投影如图 8 所示,设空间点 A 处于第一分角,按正投影法将点 A 分别向 H、V、W 面作垂线,其
垂足即为点 A 的水平投影 a、正面投影 a′和侧面投影 a″(点的侧面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加两撇表示)。
(2) 投影面展开 为了把空间点 A 的三面投影表示在一个平面上,保持 V 面不动,H 面绕 OX 轴向下旋
转 90°与 V 面重合;W 面绕 OZ 轴向右旋转 90°与 V 面重合。在展开过程中,OX 轴和 OZ 轴位置不变,OY
轴被“一分为二”,其中随 H 面向下旋转与 OZ 轴重合的一半,用 OYH 表示;随 W 面向右旋转与 OX 轴重
合的一半,用 OYW 表示 。
(3) 擦去边界,得到点的三面投影图擦去投影面边界线,则得到 A 点的三面投影图。
1.2.3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如图 9 所示,三投影面体系可以看成由 V⊥H、V⊥W 两个两投影面体系组成。根据点在两投影面体系
中的投影规律,可知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为:
1) 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 OX 轴,即 a′a ⊥OX;
2) 点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 OZ 轴,即 a′a"⊥OZ;
3) 愕乃 酵队暗?em>OX 轴的距离和点的侧面投影到 OZ 轴的距离都等于该点到 V 面的距离,即
aax=a″az=Aa′。
为了保持点的三面投影之间的关系,作图时应使 aa′⊥OX、a′a″⊥OZ。而 aax=a″az 可用图 9(b)所示的
以 O 为圆心,aax 或 a″az 为半径的圆弧,或用图 9(c)所示的过 O 点与水平成 45°的辅助线来实现。

(a) (b) (c)


图 9 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
1.2.4 点的投影的直角坐标表示法
如图 9,如果把三投影面体系看作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则 H、V、W 面为坐标面,OX、OY、OZ 轴为
坐标轴,O 为坐标原点。则点 A 到三个投影面的距离可以用直角坐标表示:
点 A 到 W 面的距离 Aa″=点 A 的 x 坐标值 xA,且 Aa″=aay=a′az=axO;
点 A 到 V 面的距离 Aa′=点 A 的 y 坐标值 yA,且 Aa′=aax=a″az=ayO;
点 A 到 H 面的距离 Aa=点 A 的 z 坐标值 zA,且 Aa=a′ax=a″ay=azO 。
点 A 的位置可由其坐标(xA、yA、zA)唯一地确定。其投影的坐标分别为:水平投影 a(xA,yA,0);
正面投影 a′(xA,0,zA);侧面投影 a″(0,yA,zA)。
因此,已知一点的三个坐标,就可作出该点的三面投影。反之,已知一点的两面投影,也就等于已知
该点的三个坐标,即可利用点的投影规律求出该点的第三面投影。
【例 1】已知空间点 A(12,8,16)、点 B(8,12,0)、点 C(0,0,10),求作它们的三面投影图。
【解】点 A 的三个坐标都为正值,故点 A 在第一分角内;点 B 的三个坐标中,z=0,即 B 到 H 面的距
离等于零,故点 B 在 H 面内;点 C 的三个坐标中,x=0,y=0,即 C 到 W 面和 V 面的距离都为零,故点 C 在
OZ 轴上。
如图 10(a)所示,求点 A 的三面投影图的步骤如下:
(1) 画投影轴;
(2) 求 a、a′
① 由原点 O 向左沿 OX 轴量取 12mm 得 ax;
② 过 ax 作 OX 轴的垂线;
③ 在垂线上自 ax 向下(OYH 方向)量取 8mm 得 a;
④ 在垂线上自 ax 向上(OZ 方向)量取 16mm 得 a′;
(3) 求 a″
① 过 a′作 a′az⊥OZ 轴,交 OZ 轴于 az;
② 过 a 作 aaYH⊥OYH 轴,交 OYH 轴于 aYH,利用 45°辅助线在 OYW 轴上得 aYW;
③ 自 aYW 向上作 OYW 轴的垂线与 aaz 的延长线交于 a″。
用同样的方法可作出 B 点的三面投影图如图 10(b)所示,C 点的三面投影图如图 10(c)所示。
(a) (b) (c)
图 10 由点的坐标作点的三面投影图
【例 2】如图 11(a)所示,已知点 A 的正面投影 a′和侧面 a″,求作该点的水平投影 a。
【解】作图步骤如图 11(b)所示:
① 自 a′向下作 OX 轴的垂线;
② 自 a″向下作 OYW 轴的垂线与 45°辅助线交于一点,并由该交点作 OYH 轴的垂线,与过 a′垂直于
OX 轴的直线交于 a,a 即为 A 点的水平投影。

(a) (b)
图 11 由点的两面投影求其第三面投影
1.3 两点的相对位置
1.3.1 两点相对位置的确定
两点的相对位置是指以两点中的一点为基准,另一点相对该点的左右、前后和上下的位置。点的位置
由点的坐标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则由两个点的坐标差确定。
如图 12(a)所示,空间有两个点 A(xA,yA,zA)、B(xB,yB,zB)。若以 B 点为基准,则两点
的坐标差为 ΔxAB=xA-xB 、ΔyAB=yA-yB 、ΔzAB=zA-zB 。x 坐标差确定两点的左右位置,y 坐标
差确定两点的前后位置,z 坐标差确定两点的上下位置。三个坐标差均为正值,则点 A 在点 B 的左方、前
方、上方。从图 12(b)看出,三个坐标差可以准确地反映在两点的投影图中。
(a) (b)
图 12 两点的相对位置
1.3.2 重影点
当两点位于某一投影面的同一条投射线上时,这两点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称这两点为对该投影
面的重影点。显然,两点在某一投影面上的投影重合时,它们必有两对相等的坐标。
如图 13(a),A、B 两点位于 V 面的同一条投射线上,它们的正面投影 a′、b′重合,称 A、B 两点为
对 V 面的重影点,这两点的 x、z 坐标分别相等,y 坐标不等。同理,C、D 两点位于 H 面的同一条投射线
上,它们的水平投影 c、d 重合,称 C、D 两点为对 H 面的重影点,它们的 x、y 坐标分别相等,z 坐标不
等。

(a) (b)
图 13 重影点
由于重影点有一对坐标不相等,所以,在重影的投影中,坐标值大的点的投影会遮住坐标值小的点的
投影,即坐标值大的点的投影可见,坐标值小的点的投影不可见。在投影图中,对于重影的投影,在不可
见点投影的字母两侧画上圆括号。如图 13(b),A、B 两点为对 V 面的重影点,它们的正面投影重合,yA
>yB,点 A 在点 B 的前方,a′可见,表示为 a′;b′不可见,表示为(b′)。C、D 两点为对 H 面的重影点,
它们的水平投影重合,zC>zD,点 C 在点 D 的上方,c 可见,表示为 c;d 不可见,表示为(d)。
2 直线
本书所述直线一般是指直线段。
空间直线由不重合的两个点确定。直线的方向可用直线对三个投影面的倾角表示。直线对 H、V、W
面的倾角分别为 α、β、γ,如图 14 所示。
2.1 直线的投影
直线的投影一般仍为直线,特殊情况下积聚为一点。要作一直线的三面投影图,只要作出该直线的两
个端点 A、B 的三面投影,如图 14 所示,求出 A、B 两点的三面投影,然后将两点的同面投影连接起来,
即得直线的三面投影 ab、a′b′、a″b″。由直线的投影可以确定该直线的空间情况。图 14(b)中点 B 在点 A
的右、后、上方,由此可以定性地得知,在空间直线由端点 A 到端点 B 是从左、前、下方到右、后、上方,
如图 14(a)所示。

(a) (b)
图 14 一般位置直线
2.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
直线根据其对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般位置直线、投影面的垂直线、投影面的平行线,
其中后两类直线统称为特殊位置直线。
2.2.1 一般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是指对三个投影面既不垂直又不平行的直线。
如图 14 所示,直线 AB 对 H、V 和 W 面均处于既不垂直又不平行的位置,AB 为一般位置直线。直线
AB 的三个投影长与其实长的关系如下:
ab=ABcosα;a′b′=ABcosβ;a″b″=ABcosγ。
由于一般位置直线对三个投影面的倾角 α、β、γ 既不等于 0°,也不等于 90°,所以,其 cosα、cosβ 和
cosγ 均大于 0 且小于 1,因此,AB 的各投影长都小于该直线的实长。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为:三个投影都倾斜于投影轴,既不反映直线的实长,也不反映对投影面的
倾角。
2.2.2 投影面的垂直线
投影面的垂直线是指垂直于某一个投影面的直线。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有三个投影面,因此这类直线有
三种:铅垂线——垂直于 H 面的直线、正垂线——垂直于 V 面的直线、侧垂线——垂直于 W 面的直线。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投影面的垂直线垂直于某个投影面,它必然同时平行于其它两投影面,所以这类
直线的投影具有反映直线实长和积聚的特点。
以表 1 中的铅垂线 AB 为例,AB 垂直于 H 面,同时平行于 V、W 面,其投影特性如下。
(1) 水平投影 ab 积聚为一点;
(2) 正面投影 a′b′垂直于 OX 轴; 侧面投影 a″b″垂直于 OYw 轴;
(3) 正面投影 a′b′和侧面投影 a″b″均反映实长,即 a′b′=a″b″=AB。
同样,正垂线和侧垂线也有类似的投影特性,见表 1。
表1投影面的垂直线
总之,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为:
(1) 投影面垂直线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
(2) 投影面垂直线的另外两面投影分别垂直于该直线垂直的投影面所包含的两个投影轴,且均反映此
直线的实长。
2.2.3 投影面的平行线
投影面的平行线是指只平行于某一个投影面的直线。因为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有三个投影面,所以这类
直线有三种:水平线——只平行于 H 面的直线、正平线——只平行于 V 面的直线、侧平线——只平行于 W
面的直线。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投影面的平行线只平行于某一个投影面,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这类直线的投
影具有反映直线实长和对投影面倾角的特点,没有积聚性。
以表 2 中的水平线 AB 为例,AB 平行于 H 面,同时倾斜于 V、W 面,其投影特性如下。
(1) 水平投影 ab 反映直线 AB 的实长,即 ab=AB;
(2) 水平投影 ab 与 OX 轴的夹角反映直线 AB 对 V 面的倾角 β,与 OYH 轴的夹角反映直线 AB 对 W 面
的倾角 γ;
(3) 正面投影 a′b′平行于 OX 轴, 侧面投影 a″b″平行于 OYW 轴。
同样,正平线和侧平线也有类似的投影特性,见表 2。
表 2 投影面的平行线

总之,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为:
(1) 投影面平行线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直线的实长,此投影与该投影面所包含的投影轴的
夹角反映直线对其他两个投影面的倾角;
(2) 投影面平行线的另外两面投影分别平行于该直线平行的投影面所包含的两个投影轴。
【例 3】如图 15 所示,根据三棱锥的投影图,判别棱线 SA、SB、SC 及底边 AB、BC、CA 是什么位
置的直线。
图 15 三棱锥的三面投影图
【解】棱线 SA 的投影 sa、s′a′、s″a″都倾斜于投影轴,是一般位置直线;棱线 SC 同样也是一般位置
直线;在棱线 SB 的投影中,sb∥OX,s′b′倾斜于投影轴,s″b″∥OZ,因此,SB 是正平线。
在底边 AB 的投影中,ab 倾斜于投影轴,a′b′∥OX,a″b″∥OYW,因此,AB 是水平线;底边 BC 同样
是水平线;在底边 CA 的投影中, ca⊥OX,c′a′积聚为点,c″a″⊥OZ,因此,CA 是正垂线。
2.3 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及其对投影面的倾角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既不反映实长,也不反映对各投影面的倾角。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根据一般
位置直线的投影,求其实长和对投影面的倾角。在投影图上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 16(a)所示,AB 为一般位置直线,AB 与其水平投影 ab 的夹角为直线 AB 对 H 面倾角 α。在直
角梯形 ABba 中,过点 A 作 AB0 平行于 ab,△ABB0 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边 AB0=ab,另一条直角
边 BB0 等于 AB 两端点的 z 坐标差,即 BB0=zB-zA,∠BAB0 为 AB 对 H 面的倾角 α,斜边 AB 即为直线
的实长。在投影图中如果作出这个直角三角形,就可以求出直线的实长及其对投影面的倾角。这种利用特
定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直线的实长及其倾角问题的方法称为直角三角形法。

(a) (b)
图 16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直线的实长和倾角 α
(1) 作法 1
① 以水平投影 ab 为一条直角边,过 b 作 bB0⊥ab,取 bB0 等于 zB-zA;
② 连接 aB0,得到直角△abB0。其中斜边 aB0 为 AB 的实长,斜边 aB0 与 ab 的夹角即为 AB 对 H 面
的倾角 α。
(2) 作法 2
① 在 V 面投影中,过 a′作 OX 轴的平行线,与 bb′交于 b0′,延长 a′b0′,使 b0′A0=ab;
② 连接 b′A0,得到的直角△b′b0′A0。其中,斜边 b′A0 为 AB 的实长,z 坐标差 b′b0′所对的锐角即为
AB 对 H 面的倾角 α。
同样,利用直线的正面投影和 y 坐标差作为两条直角边也可以求出直线实长及对 V 面的倾角 β,如图
17 所示。

图 17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直线的实长和倾角 β
若求直线 AB 对 W 面的倾角 γ,应以 a″b″和 xA-xB 为直角边作直角三角形,斜边与 a″b″的夹角即为
γ 角。
【例 4】如图 18(a)所示,已知直线 AB 的正面投影 a′b′及 A 点的水平投影 a,AB=L,求 AB 的水平投
影。

(a) (b)
图 18 由直线的实长求其投影
【解】在 V 面内,以直线 AB 的正面投影为直角边、直线的实长为斜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
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即为 AB 的 y 坐标差,进而求出 ab。
作图步骤如图 18(b)所示:
① 过 b′作 a′b′的垂线 b′B0,以 a′为圆心、L 为半径在 b′B0 上截取 B0 点,b′B0=│yB-yA│;
② 过 a 作 OX 轴的平行线 ab0,过 b′作 OX 轴的垂线,与 ab0 交于 b0 点;
③ 在 b′b0 上截取 b0b1=b0b2= b′B0,得到 b1、b2 两点;
④ 连接 ab1、ab2,即为 AB 的水平投影,本题有两解。
【例 5】如图 19(a)所示,已知直线 AB 对 H 面的倾角 α=30°,AB 的水平投影 ab 及点 A 的正面投影 a′,
求 AB 的正面投影和实长。
【解】在 H 面内,以直线 AB 的水平投影为直角边,以 α 为锐角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
的另一条直角边即为 AB 的 z 坐标差,进而求出 a′b′和实长 AB。

(a) (b)
图 19 由直线的倾角求其投影和实长
作图步骤如图 19(b)所示:
① 过 b 作 ab 的垂线 bB0,过 a 作∠baB0=30°,得到直角△abB0,其中 bB0=│zB-zA│,aB0=AB 实
长;
② 过 a′作 OX 轴的平行线 a′b0′,过 b 作 OX 轴的垂线,与 a′b0′交于 b0′点;
③ 在 bb0′上截取 b0′b1′=b0′b2′= bB0,得到 b1′、b2′两点;
④ 连接 a′b1′、a′b2′,即为 AB 的正面投影,本题有两解。
3 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3.1 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3.1.1 点属于直线
点属于直线,则点的各投影必属于该直线的同面投影,且点分直线长度之比等于其投影长度之比。
如图 20(a)所示,点 K 属于直线 AB,则点 K 的水平投影 k 属于直线 AB 的水平投影 ab,点 K 的正
面投影 k′属于直线 AB 的正面投影 a′b′,且 AK:KB=ak:kb=a′k′:k′b′。

(a) (b)
图 20 点属于直线
反之,若点的各投影分别属于直线的同面投影,且分直线的各投影长度之比相等,则该点必属于该直
线。
如图 20(b)所示, k 属于 ab,k′属于 a′b′,且 ak:kb=a′k′:k′b′,则点 K 必属于直线 AB。
【例 6】如图 21(a)所示,已知直线 AB 的两面投影 ab 和 a′b′,在该线上求点 K,使 AK:KB=1:2。

(a) (b)
图 21 求点 K 的投影
【解】点 K 在直线 AB 上,则有 AK:KB=a′k′:k′b′=ak:kb=1:2。可以用平面几何的作图方法将 AB 的任一
已知投影三等分后确定点 K 的同面投影,进而求出点 K 的其他投影。
作图步骤如图 21(b)所示:
① 过 a′作任意一条斜线 a′B0。以任意长度为单位长度,在该线上截取三等份,确定 K0,使
a′K0:K0B0=1:2。连线段 b′B0。再过 K0 作 K0k′∥B0b′,交 a′b′于 k′;
② 过 k′作 OX 轴的垂线交 ab 于 k。点 K 即为所求。
【例 7】如图 22(a)所示,已知侧平线 AB 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以及属于 AB 的点 K 的正面投影 k′,
求点 K 的水平投影 k。

(a) (b) (c)


图 22 求侧平线上点 K 的水平投影
【解】可以利用 k′分 a′b′的长度比,在水平投影中作出 ak:kb= a′k′:k′b′,进而求出 k。
作图步骤如图 22(b)所示:
① 过点 a 画任意一条斜线 aB0,截取 aK0=a′k′、K0B0=k′b′;
② 连接 B0b,过点 K0 作 K0k∥B0b,交 ab 于 k。
k 即为所求。
另一种作法
如图 22(c)所示,先作出侧面投影 a″b″,再根据点属于直线的投影规律在 a″b″上由 k′求得 k″,最后
在 ab 上由 k″求出 k。
【例 8】如图 23(a)所示,已知侧平线 AB 及点 K 的水平投影 k 和正面投影 k′,判断点 K 是否属于直线
AB。

(a) (b) (c)


图 23 判断 K 点是否属于直线 AB
【解】假设点 K 的一个投影已知,另一个投影未知。可以用【例 7】的作法求出未知的投影。如果求
出的投影与所给的投影重合,则点 K 属于直线 AB,反之,点 K 不属于直线 AB。
作图步骤如图 23(b)所示:
① 过点 a 画任一斜线 aB0,且截取 aK0=a′k′、K0B0=k′b′;
② 连接 B0b,过点 K0 作 K0k0∥B0b,且交 ab 于 k0,从图中看出,k0 与 k 不重合。
结论:点 K 不属于直线 AB。
另一种作法
如图 23(c)所示,先作出侧面投影 a″b″,再根据点的投影规律由 k、k′求出 k″。从图中看出,k″不属
于 a″b″,所以得出结论,点 K 不属于直线 AB。
3.1.2 直线的迹点
直线与投影面的交点称为直线的迹点。直线与 H 面的交点称为水平迹点,用 M 表示;与 V 面的交点
称为正面迹点,用 N 表示;与 W 面的交点称为侧面迹点,用 S 表示。
一般位置直线与三个投影面都相交,有三个迹点;投影面平行线与两个投影面相交,有两个迹点;投
影面垂直线与一个投影面相交,只有一个迹点,该迹点与直线积聚的投影重合。
由于迹点是直线与投影面的交点,所以,迹点既属于直线,又属于投影面。迹点的投影特性既具有属
于直线的点的投影特性,同时又具有投影面上的点的投影特性。
在图 24(a)中,直线 AB 的水平迹点 M 属于直线 AB,故 M 的水平投影 m 和正面投影 m′一定分别属于
ab 和 a′b′。水平迹点 M 同时又属于 H 面,因此其水平投影 m 与 M 重合,正面投影 m′在 OX 轴上。同样,
直线 AB 的正面迹点 N 的正面投影 n′属于 a′b′,并与 N 重合,水平投影 n 属于 ab,并在 OX 轴上。
(a) (b)
图 24 直线的迹点
直线 AB 的水平迹点 M 和正面迹点 N 的投影作图步骤如图 24(b)所示:
① 延长 a′b′与 OX 轴相交,交点即为水平迹点 M 的正面投影 m′;
② 过 m′作 OX 轴的垂线,与 ab 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即为水平迹点 M 的水平投影 m。由于 m 与 M 重
合,在投影图上用(M)表示点 M。
③ 延长 ab 与 OX 轴相交,交点即为正面迹点 N 的水平投影 n;
④ 过 n 作 OX 轴的垂线,与 a′b′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即为正面迹点 N 的正面投影 n′。n′与(N)重合。
3.2 直线与直线的相对位置
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有三种情况:平行、相交和交叉。其中平行和相交两直线均在同一平面上,交
叉两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因此,又称为异面直线。
3.2.1 平行
若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则其同面投影都平行,且投影长度之比相等,端点字母顺序相同;反之,若
两直线的同面投影都平行,则空间两直线互相平行。
如图 25(a)所示,因为 AB∥CD,则 ab∥cd、a′b′∥c′d′,且 ab:cd=a′b′:c′d′。

(a) (b) (c)


图 25 平行两直线图 26 两直线不平行
如果从投影图上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对于一般位置的直线和投影面垂直线,只要看它们的任意两
个同面投影是否平行即可。例如图 25(b)中,因为 ab∥cd、a′b′∥c′d′,则 AB∥CD。对于投影面平行线,
如果已知两直线不平行的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则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法判断。
方法一:判断两直线投影长度之比是否相等,端点字母顺序是否相同,若相等同时相同则两直线平行。
方法二:求出两直线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判断是否平行,若平行则两直线平行。
例如图 26 中,AB、CD 是两条侧平线,它们的正面投影及水平投影均互相平行,即 a′b′∥c′d′、 ab
∥cd,但由于字母顺序 a′、b′、c′、d′与 a、b、d、c 不同,因此便可以判定,AB、CD 两直线的空间位置不
平行。当然,也可以从它们的侧面投影清楚地看出 a″b″与 c″d″不平行,由此同样得出 AB 与 CD 不平行的
结论。显然,与方法二求第三投影相比,方法一更加简便。
3.2.2 相交
若空间两直线相交,则它们的各个同面投影亦分别相交,且交点的投影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反之,如
果两直线的各个同面投影分别相交,且交点的投影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则两直线在空间必相交。
如图 27 所示,两直线 AB、CD 交于 K 点;则其水平投影 ab 与 cd 交于 k;正面投影 a′b′与 c′d′交于 k′;
kk'垂直于 OX 轴;

(a) (b)
图 27 相交两直线
如果从投影图上判定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对于一般位置的直线和投影面垂直线,只要看它们的任意两
个同面投影是否相交且交点的投影是否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即可。例如图 27(b)中,因为 ab 与 cd 交于 k,a′b′
与 c′d′交于 k′,且 kk′⊥OX,则空间 AB 与 CD 相交。当两直线中有一条为投影面平行线,且已知该直线不
平行的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时,则可以利用定比关系或求第三投影的方法判断。如图 28(a)所示,点 K 在
直线 AB 上,但是,由于 ck:kd≠c′k′:k′d′,点 K 不在直线 CD 上,所以,点 K 不是两直线 AB 与 CD 的共
有点,即 AB 与 CD 不相交。图 28(b)中求出了侧面投影,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两直线 AB 与 CD 的三
个投影都分别相交,但是,三个投影的交点不符合一点的投影规律,因此直线 AB 与 CD 在空间不相交。

(a) (b)
图 28 两直线不相交
3.2.3 交叉
在空间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直线称为交叉直线或异面直线。因此,在投影图上,既不符合两直线平
行的投影特性,又不符合两直线相交的投影特性的两直线即为交叉直线。
(a) (b)
图 29 交叉两直线
如图 29(a)所示,a′b′∥c′d′,但是,ab 不平行于 cd,因此,直线 AB、CD 是交叉直线。
图 29(b)中,虽然 ab 与 cd 相交,a′b′与 c′d′相交,但它们的交点不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因此,直线 AB、
CD 是交叉直线。ab 与 cd 的交点是直线 AB 和 CD 上的点Ⅰ和Ⅱ对 H 面的重影点,a′b′与 c′d′的交点是直线
AB 和 CD 上的点Ⅲ和Ⅳ对 V 面的重影点。
交叉两直线可能有一对或两对同面投影互相平行,但绝不会三对同面投影都平行,如图 26 和图 29(a)
所示。交叉两直线可能有一对、两对甚至三对同面投影相交,但是同面投影的交点绝不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如图 28 和图 29(b)所示。
【例 9】如图 30(a)所示,作直线 KL 与已知直线 AB、CD 相交,且与 EF 平行。

(a) (b)
图 30 作直线与两直线相交且平行于另一直线
【解】由图 30(a)可知,直线 CD 是铅垂线,其水平投影积聚为点 c(d)。所求直线 KL 与 CD 相交,
交点 L 的水平投影 l 与点 c(d)重合。又因为 KL 与已知直线 EF 平行,所以,kl∥ef,且与 ab 交于 k 点。
再由点线从属关系和平行直线的投影特性,可以求出 k′l′。
作图步骤如图 30(b)所示:
① 在点 c(d)处标出(l),过此点作 kl∥ef,且与 ab 交于 k 点,kl 为所求直线的水平投影;
② 过 k 作 kk′⊥OX,与 a′b′交于 k′;
③ 过 k′作 k′l′∥e′f ′,与 c′d′交于 l′,k′l′为所求直线的正面投影。
3.3 直角投影定理
直角投影定理:空间互相垂直的两直线,如果其中有一条直线平行于某一投影面,则两直线在该投影
面的投影仍为直角。反之,若两直线在某投影面上的投影互相垂直,且其中一直线平行于该投影面,则两
直线在空间必互相垂直。
如图 31(a)所示,AB、BC 为相交成直角的两直线,其中 BC 为水平线,AB 为一般位置直线。因为 BC
⊥Bb,BC⊥AB,所以 BC 垂直于平面 ABba;又因为 BC∥bc,所以 bc 也垂直于平面 ABba。 根据立体几
何定理,bc 垂直于平面 ABba 上的所有直线,故 bc⊥ab,其投影图如图 31(b)所示。

(a) (b)
图 31 垂直相交两直线的投影
如图 31(b)所示,因为 bc⊥ab,同时 BC 为水平线,则空间两直线 AB⊥BC。
直角投影定理不仅适用于相交两直线,同样也适用于交叉两直线。
交叉两直线的夹角可以用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度量。图 32 中,AB、CD 为交叉两直线,过 B 点作 BE∥
CD,∠ABE 就是交叉两直线 AB、CD 的夹角。
如图 33(a)所示,交叉两直线 AB、CD 互相垂直,其中 AB 为水平线,CD 为一般位置直线。过 AB 的
端点 B 作 BE∥CD,则∠abe=90°,又因为 cd∥be,故 cd⊥ab,其投影图如图 33(b)所示。

(a) (b)
图 32 交叉两直线的夹角 图 33 垂直交叉两直线的直线
如图 33(b)所示,因为 cd⊥ab,同时 AB 为水平线,则空间两直线 AB⊥CD。
【例 10】在图 34(a)中,已知点 A 及水平线 BC 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求点 A 到水平线 BC 的距离。
(a) (b)
图 34 求点 A 到直线 BC 的距离
【解】由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点到垂足的长度即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此题应作出距离的投影
和实长。设点 A 到 BC 的距离为 AK。由于 BC 为水平线,根据直角投影定理,ak⊥bc。
作图步骤如图 34(b)所示:
① 过 a 作 ak⊥bc,垂足为点 k;
② 过 k 作 kk′⊥OX,与 b′c′交于点 k′;
③ 连接 a′k′,得到距离的正面投影;
④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 AK 的实长。
【例 11】图 35(a)中,已知直线 AB 和点 C 的两面投影,过点 C 作一投影面平行线垂直于直线 AB。

(a) (b) (c)


图 35 过点作投影面平行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解】AB 为一般位置直线,根据直角投影定理,与 AB 垂直的投影面平行线在其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
投影一定与 AB 的同面投影垂直。
① 如图 35(b)所示,过点 C 作正平线 CD 与 AB 垂直。即过 c 作 cd∥OX,过 c′作 c′d′⊥a′b′,cd、c′d′
就是所求直线的投影。
② 如图 35(c)所示,过点 C 作水平线 CE 与 AB 垂直。
4 平面
4.1 平面的表示法
在空间平面可以无限延展,几何上常用确定平面的空间几何元素表示平面,平面的投影也可以用确定
该平面的几何元素的投影来表示。在投影图中表示平面有以下两种方法。
4.1.1 一般几何元素表示法
如图 36 所示,在投影图上,平面的投影可以用下列任何一组几何元素的投影来表示。
(a) (b) (c) (d) (e)
图 36 用几何元素的投影表示平面的投影
①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如图 36(a)所示;
② 一直线与该直线外的一点,如图 36(b)所示;
③ 相交两直线,如图 36(c)所示;
④ 平行两直线,如图 36(d)所示;
⑤ 任意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等)如图 36(e)所示。
图 36 所示的表示平面的五种形式都是从第一种演变而来,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4.1.2 迹线表示法
平面与投影面的交线称为平面的迹线。迹线是属于平面的一切直线迹点的集合。在图 37(a)中,平面 P
与 H 面的交线称为水平迹线,用 PH 表示;平面 P 与 V 面的交线称为正面迹线,用 PV 表示;平面 P 与 W
面的交线称为侧面迹线,用 PW 表示。PH、PV、PW 之间的交点 PX、PY、PZ 称为迹线集合点,分别位
于 OX、OY、OZ 轴上。

(a) (b)
图 37 用平面的迹线表示平面
迹线是平面上的直线,完全可以用两条或三条迹线表示平面。
平面的迹线既属于平面,又属于投影面,因此,迹线的一个投影必然与迹线本身重合,另外两个投影
分别与投影轴重合。在投影图中,一般只用与迹线本身重合的投影表示平面,不画与投影轴重合的投影。
如图 37(b)所示,用 PH、PV、PW 表示平面 P。
应该指出,用以上两种方法表示同一平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用迹线表示平面实际上也是用几何元素
表示平面,只不过前者是后者的特例。
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
平面根据其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的垂直面、投影面的平
行面,其中后两类统称为特殊位置平面。
4.2.1 一般位置平面
一般位置平面是指对三个投影面既不垂直又不平行的平面,如图 38(a)所示。平面与投影面的夹角称为
平面对投影面的倾角,平面对 H、V 和 W 面的倾角分别用 α、β 和 γ 表示。由于一般位置平面对 H、V 和
W 面既不垂直也不平行,所以它的三面投影既不反映平面图形的实形,也没有积聚性,均为类似形,如图
38(b)所示。

(a) (b)
图 38 一般位置平面
4.2.2 投影面的垂直面
投影面的垂直面是指只垂直于某一投影面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有三个投影面,所以投影面的垂
直面有三种:铅垂面——只垂直于 H 面的平面、正垂面——只垂直于 V 面的平面、侧垂面——只垂直于 W
面的平面。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投影面的垂直面只垂直于某一个投影面,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这类平面的投
影具有积聚的特点,能反映对投影面的倾角,但不反映平面图形的实形。
以表 3 中的铅垂面为例,平面 P(△ABC)垂直于 H 面,同时倾斜于 V、W 面,其投影特性如下。
(1)用平面图形△ABC 表示的铅垂面的投影特性
1) 水平投影 abc 积聚为一条直线,该直线与 OX 轴、OYH 轴的夹角分别反映平面与 V 面、W 面的倾
角 β、γ;
2) 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均为△ABC 的类似形。
(2)用迹线表示的铅垂面的投影特性
1) 水平迹线 PH 为铅垂面的积聚性投影,PH 与 OX 轴、OYH 轴的夹角分别反映平面与 V 面、W 面的
倾角 β、γ;
2) 正面迹线 PV⊥OX,侧面迹线 PW⊥OYW。
同样,正垂面和侧垂面也有类似的投影特性,见表 3。
表 3 投影面的垂直面
总之,用平面图形表示的投影面垂直面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条直线,该直线与投影轴
的夹角反映平面对另两个投影面的倾角;另外两面投影均为类似形。
4.2.3 投影面的平行面
投影面的平行面是指平行于某一个投影面的平面。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有三个投影面, 所以投影面的平
行面有三种:水平面——平行于 H 面的平面、正平面——平行于 V 面的平面、侧平面——平行于 W 面的
平面。
在三投影面体系中,投影面的平行面平行于某一个投影面,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垂直。这类平面的一面
投影具有反映平面图形实形的特点,另两面投影有积聚性。
以表 4 中的水平面为例,平面 P(△ABC)平行于 H 面,同时垂直于 V、W 面,其投影特性如下。
(1)用平面图形△ABC 表示的水平面的投影特性
1) 水平投影△abc 反映平面图形的实形;
2) 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均积聚为直线,分别平行于 OX 轴和 OYW 轴。
(2)用迹线表示的水平面的投影特性
1) 正面迹线 PV 和侧面迹线 PW 均为该水平面的积聚性投影。且分别平行于 OX 轴和 OYW 轴;
2) 没有水平迹线 PH
同样,正平面和侧平面也有类似的投影特性,见表 4。
表 4 投影面的平行面

总之,用平面图形表示的投影面平行面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其余两面投影均积聚为
直线,且分别平行于该投影面所包含的两个投影轴。
4.3 属于平面的点和直线
4.3.1 属于平面的点
由立体几何可知:若点属于平面,则该点必属于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反之,若点属于平面内的一条
直线,则该点必属于该平面。如图 39(a)所示,平面 P 由相交两直线 AB、BC 确定,M、N 两点分别属于直
线 AB、BC,故点 M、N 属于平面 P。
(a) (b)
图 39 平面上的点
在投影图上,若点属于平面,则该点的各个投影必属于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的同面投影;反之,若点
的各个投影属于平面内一条直线的同面投影,则该点必属于该平面。如图 39(b)所示,在直线 AB、BC 的
投影上分别作 m、m′、n、n′,则空间点 M、N 必属于由相交两直线 AB、BC 确定的平面。
4.3.2 属于平面的直线
由立体几何可知:若直线属于平面,则该直线必通过该平面内的两个点,或该直线通过该平面内的一
个点,且平行于该平面内的另一已知直线;反之,若直线通过平面内的两个点,或该直线通过该平面内的
一个点,且平行于该平面内的另一已知直线,则该直线必属于该平面。
如图 40(a)所示,平面 P 由相交两直线 AB、BC 确定,M、N 两点属于平面 P,故直线 MN 属于平面 P。
在图 40(b)中,L 点属于平面 P,且 KL∥BC,因此,直线 KL 属于平面 P。

(a) (b)

(c) (d)
图 40 平面上的点
在投影图上,若直线属于平面,则该直线的各个投影必通过该平面内两个点的同面投影,或通过该平
面内一个点的同面投影,且平行于该平面内另一已知直线的同面投影;反之,若直线的各个投影通过平面
内两个点的同面投影,或通过该平面内一个点的同面投影,且平行于该平面内另一已知直线的同面投影,
则该直线必属于该平面。如图 40(c)所示,通过直线 AB、BC 上的点 M、N 的投影分别作直线 mn、m′n′,
则直线 MN 必属于由相交两直线 AB、BC 确定的平面。如图 40(d)所示,通过直线 AB 上的点 L 的投影分别
作直线 kl∥bc、k′l′∥b′c′,则直线 KL 必属于由相交两直线 AB、BC 确定的平面。
【例 12】已知平面四边形 ABCD 的水平投影 abcd 和 AB、BC 两边的正面投影 a′b′、b′c′,如图 41(a)
所示,完成该平面四边形的正面投影。

(a) (b)
图 41 完成平面四边形 ABCD 的正面投影
【解】平面四边形 ABCD 所在的平面由已知的相交两边 AB、BC 确定,D 点必在该平面上。由已知的
D 点的水平投影 d,用平面上求点的方法可以求出 d′,再依次连线即成。
作图步骤如图 41(b)所示:
① 连接 AC 的同面投影 a′c′、ac 及 BD 的水平投影 bd,bd 交 ac 于 e,E 点为平面四边形两对角线 AC、
BD 的交点;
② 过 e 作 OX 轴的垂线与 a′c′交于点 E 的正面投影 e′;
③ 过 d 作 OX 轴的垂线与 b′e′的延长线交于 d′;
④ 连接 a′d′、c′d′,四边形 a′b′c′d′即为所求。
【例 13】如图 42(a)所示,判断点 M 和 N 是否属于△ABC 平面。

(a) (b)
图 42 判断点是否属于平面
【解】要判断点是否属于平面,必须判断点是否属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本题用作图的方法确定点 M、
N 是否属于△ABC 平面。
作图步骤如图 42(b)所示:
① 过 m′作 a′m′并延长与 b′c′交于 d ′;
② 由 d ′作 OX 轴的垂线交 bc 于 d,连接 ad;
③ 由于 AD 属于△ABC 平面,而 m 不在 ad 上,故点 M 不属于直线 AD,亦即点 M 不属于△ABC 平
面。
同理,可以判断点 N 属于△ABC 平面内的直线 CE,故点 N 属于△ABC 平面。
4.3.3 属于平面的投影面平行线
属于平面且同时平行于某一投影面的直线称为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既具有
平面内直线的投影特性,又具有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
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有三种,平面内平行于 H 面的直线称为平面内的水平线;平面内平行于 V 面的
直线称为平面内的正平线;平面内平行于 W 面的直线称为平面内的侧平线。
平面内的投影面平行线,既有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又有与其所属平面的从属关系。

图 43 平面内的水平线 图 44 平面内的正平线
如图 43 所示,直线 AD 属于△ABC 平面,且 a′d ′∥OX 轴,直线 AD 是△ABC 平面内的水平线。同样,
直线 MN 也是△ABC 平面内的水平线。由图可知,mn∥ad,m′n′∥a′d′,因此,MN∥AD。由此可见,同一
平面内的所有水平线互相平行。
在图 44 中,直线 CD 属于△ABC 平面,且 cd∥OX 轴,直线 CD 是△ABC 平面内的正平线。同样地,
同一平面内的所有正平线互相平行。
平面内的侧平线也有相同的特性。
4.4 过已知点、直线作平面
4.4.1 过已知点作平面
过已知点可作无数个一般位置平面。图 45(b)表示过已知点 K 所作的相交两直线 AB、CD 确定的一个
平面。
过已知点可作无数个投影面的垂直面。图 45(c)表示过已知点 K 所作的铅垂面 P(用迹线表示)。

(a) (b) (c) (d) (e)


图 45 过已知点作平面
过已知点只能作一个水平面、一个正平面或一个侧平面。图 45(d)、(e)分别表示过已知点 K 所作的正
平面,其中图 45(d)为过 K 点的相交两直线 AB、CD 确定的正平面,图 45(e)为用迹线表示的正平面 Q。
4.4.2 过已知直线作平面
过一般位置直线可以作无数个一般位置平面。如图 46(b)所示,直线 AB 与线外任意一点 C 构成的△
ABC 即为无数个一般位置平面中的一个。

(a) (b) (c) (d)


图 46 过一般位置直线作平面
过一般位置直线只能作一个铅垂面、一个正垂面、一个侧垂面。图 46(c)表示过直线 AB 作的铅垂面 P
(用迹线表示)。图 46(d)表示过直线 AB 作的正垂面(用△ABC 表示)。
过一般位置直线不能作投影面的平行面,只有过特殊位置直线才能作投影面的平行面。图 47(a)表示过
已知水平线 CD 作的水平面 R(用迹线表示),图 47(b)表示过已知正平线 EF 作正平面 Q(用迹线表示)。

(a) (b)
图 47 过投影面平行线作投影面平行面
5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相对位置
空间直线与平面及两平面的相对位置有两种情况:平行和相交,相交中有垂直的特例。
5.1 平行
5.1.1 直线与平面平行
(1)一般情况
如果空间一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那么此直线与该平面平行。如图 48(a)所示,直线 AB 平
行于平面 P 内的直线 CD,那么直线 AB 与平面 P 平行;反之,如果直线 AB 与平面 P 平行,则在平面 P
内必可以找到与直线 AB 平行的直线。
在投影图上,若直线 AB 的投影 a′b′和 ab 与△CDE 平面内一直线 EF 的同面投影平行,即 a′b′∥e′f′,
ab∥ef,则直线 AB 与△CDE 平面平行,如图 48(b)所示。
(a) (b)
图 48 直线与平面平行
【例 14】 如图 49(a)所示,过点 M 作正平线 MN 平行于△ABC 平面。

(a) (b)
图 49 过点作正平线平行于平面
【解】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几何条件,先在△ABC 平面内作出一条正平线,然后再过点 M 作面内
正平线的平行线即可。
作图步骤如图 49(b)所示:
① 在△ABC 中作一条正平线 CD(cd,c′d′);
② 过 m 作 mn∥cd,过 m′作 m′n′∥c′d′,直线 MN 即为所求。
【例 15】如图 50 所示,判断直线 KL 与△ABC 平面是否平行。
图 50 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
【解】若能在△ABC 平面中作出一条平行于 KL 的直线,那么直线 KL 就平行于平面,否则就不平行。
作图步骤如图 50 所示:
① 在△a′b′c′中过 c′作 c′d ′∥k′l′,然后在△abc 中作出 CD 的水平投影 cd;
② 判别 cd 是否平行 kl,图中 cd 不平行于 kl,那么 CD 不平行于 KL。
结论:△ABC 平面中不包含直线 KL 的平行线,所以直线 KL 不平行于△ABC 平面。
(2)特殊情况
直线与投影面垂直面平行,则直线的投影平行于平面积聚的同面投影;反之亦然。
如图 51 所示,△ABC 为铅垂面,其水平投影 abc 积聚成一直线。由于直线 DE∥△ABC,故 de∥abc。

图 51 直线与投影面垂直面平行
5.1.2 平面与平面平行
(1)一般情况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
行。如图 52 所示,平面 P 内的相交直线 AB、AC 分别平行于平面 Q 内的相交直线 DE 和 DF,即 AB∥DE,
AC∥DF,那么平面 P 与 Q 平行。
图 52 两平面平行
【例 16】 如图 53(a)所示,过点 D 作一平面平行△ABC 平面。

(a) (b)
图 53 过点 D 作平面平行于△ABC 平面
【解】只需过点 D 作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ABC 平面中的两条边,则这两条相交直线确定的平面即为
所求。
作图步骤如图 53(b)所示:
① 过 d ′作 d ′e′∥a′b′,d ′f ′∥a′c′;
② 过 d 作 de∥ab,df∥ac,则两相交直线 DE、DF 确定的平面与△ABC 平面平行。
【例 17】 如图 54(a)所示,判断△ABC 平面与△DEF 平面是否平行。

(a) (b)
图 54 判断两平面是否平行
【解】判断两平面是否平行,实质上就是能否在其中的一个平面上作出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对相交直
线对应平行的相交两直线。
作图步骤如图 54(b)所示:
① 过 d ′作 d ′1′∥a′b′,d ′2′∥a′c′;
② 将 DⅠ、DⅡ作为△DEF 平面内的直线,求出其水平投影 d1、d2;
结论:由图 54(b)可见,d1 与 ab 平行,d2 与 ac 平行,即△DEF 平面内可以作出两条相交直线与 △
ABC 平面内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因此,△ABC 平面与△DEF 平面平行。
(2)特殊情况
当平行两平面均为投影面垂直面时,它们有积聚性的同面投影必平行;反之亦然。如图 55 所示,△
ABC 平面和△DEF 平面都是铅垂面,且互相平行,则 abc∥def。

图 55 两铅垂面互相平行
5.2 相交
在空间,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不平行,则必然相交。
直线与平面相交于一点,该交点是直线和平面的共有点,它既属于直线,又属于平面。
平面与平面相交于一条直线,该交线为两平面的共有线,同时属于这两个平面。
根据直线、平面在投影体系中的位置,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及两平面的交线的求法有利用积聚性法和辅
助平面法两种。
5.2.1 利用积聚性求交点和交线
当直线或平面与某一投影面垂直时,可利用其投影的积聚性,在积聚的投影上直接求得交点和交线的
一个投影。
(1)投影面垂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例 18】如图 56(a)所示,求铅垂线 AB 与△CDE 平面的交点。

(a) (b)
图 56 投影面垂直线和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解】设△CDE 平面与铅垂线 AB 的交点为 K。K 点属于铅垂线 AB,则 K 点的水平投影 k 与 AB 积聚
的水平投影 a(b)重合;K 点同时属于△CDE 平面,利用平面上求点的方法,在△CDE 平面上作辅助直线 C
Ⅰ求出 K 点的正面投影 k′。
作图步骤如图 56(b)所示:
① 在 ab 上标出 k;
② 过 k 点作直线 c1,CⅠ属于△CDE,据此再作出 c′1′;
③ c′1′与 a′b′的交点,即为所求交点 K 的正面投影 k′。K 为所求交点。
为了增加投影图的直观性,在几何元素的重影区域要区分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即判别可见性,将
其中可见部分画成粗实线,不可见部分画成细虚线。
由于直线的水平投影具有积聚性,故水平投影无需判别可见性。正面投影有重影区域,在△c′d ′e′的范
围内,以交点 K 为界,直线 AB 一侧可见,另一侧不可见。直线 AB 的正面投影的可见性可利用对 V 面的
一对重影点如Ⅲ(AB 上的点)和Ⅱ(CE 上的点)的水平投影 3 和 2 的 Y 坐标来判断。由于 YⅡ>YⅢ,
所以 3′不可见,k′3′也不可见,k′3′画成细虚线,a′b′的其余部分可见,画成粗实线,如图 56(b)所示。
(2)特殊位置平面与一般位置直线相交
【例 19】如图 57(a)所示,求直线 AB 与铅垂面△CDE 的交点。

(a) (b)
图 57 一般位置直线与特殊位置平面相交
【解】设直线 AB 与铅垂面△CDE 的交点为 K。铅垂面△CDE 的水平投影积聚为直线 ce,交点 K 的
水平投影 k 必在 ce 上;因为交点是直线与平面的共有点,所以 ce 和 ab 的交点一定是交点 K 的水平投影 k,
再根据点 K 与直线 AB 的从属关系便可以求出交点 K 的正面投影 k′。
作图步骤如图 57(b)所示:
① 在水平投影上标出 ab 与 cde 的交点 k;
② 在 a′b′上作出 K 点的正面投影 k′,则 K 为所求交点;
③ 判断可见性。直线和平面在正面投影上有重影区域,需判别直线的可见性。在正面投影上选择 AB
和 DE 的重影点Ⅰ、Ⅱ的投影 1′(2′),1′可见,1 在 ab 上;2′不可见,2 在 de 上,故 k′1′可见,画成粗实
线,k′a′与平面的重影部分不可见,画成细虚线,如图 57(b)所示。
(3)特殊位置平面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例 20】如图 58(a)所示,求铅垂面 ABCD 与△EFG 平面的交线 KL。
(a) (b)
图 58 铅垂面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解】铅垂面 ABCD 的水平投影 abcd 积聚为一条直线。要求这两个面的交线,实际上只需求出△EFG
平面的两条边 EG、FG 与铅垂面的交点 K、L,连接 KL 即为所求交线。
作图步骤如图 58(b)所示:
① 按照特殊位置平面与一般位置直线相交求交点的方法求出 EG 与铅垂面 ABCD 的交点 K,及 FG 与
铅垂面 ABCD 的交点 L;
② 连接 kl、k′l′,得到交线 KL;
③ 判别可见性。两平面在正面投影上有重影区域,以交线 KL 为界,两平面均有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
分,其可见性正好相反。在正面投影上选择 AB 和 EG 的重影点Ⅰ、Ⅱ的投影 1′(2′),1′可见,1 在 eg 上;
2′不可见,2 在 ab 上,故 a′b′在重影范围内的部分不可见,画成细虚线;a′b′c′d ′的其余部分都可见,画成
粗实线。△e′f ′g′的可见性正好相反,如图 58(b)所示。
(4)两个同一投影面的垂直面相交
【例 21】如图 59(a)所示,求两个正垂面△ABC 和平行四边形 DEFG 的交线 KL。

(a) (b)
图 59 两个正垂面相交
【解】两个正垂面的交线是一条正垂线,其正面投影积聚为点,水平投影垂直于 OX 轴。两个正垂面
的正面投影积聚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即是两个正垂面交线的正面投影,交线的水平投影由两平
面水平投影的公共范围确定。
作图步骤如图 59(b)所示:
① 在正面投影中标出 k′(l′),在水平投影中确定 kl;
② 判别可见性。两平面在水平投影上有重影区域,需要判断可见性。从正面投影可以看出,在交线
的左侧三角形在平行四边形的下方,因此,在水平投影上以交线为界,三角形的左侧不可见,右侧可见,
而平行四边形的可见性正好相反。
5.2.2 利用辅助平面求交点和交线
(1)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一般位置直线和一般位置平面的投影均无积聚性,求其交点需借助辅助平面。如图 60 所示,直线 AB
与△CDE 平面相交,其交点为 K。由于交点 K 属于△CDE 平面,故点 K 一定在△CDE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上,设该直线为ⅠⅡ,则相交两直线 AB 与ⅠⅡ构成一辅助平面 P。显然,直线ⅠⅡ是辅助平面 P 与已知
△CDE 平面的交线,ⅠⅡ与已知直线 AB 的交点 K 就是所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由此得到利用辅助平面求
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交点的作图步骤:

图 60 利用辅助平面求交点
① 包含已知直线作辅助平面。为了作图简单,一般以投影面的垂直面作辅助平面,并用迹线表示。
② 求辅助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
③ 求该交线与已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的交点。
【例 22】如图 61(a)所示,求直线 DE 与△ABC 的交点 K。

(a) (b)
图 61 求一般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平面的交点
作图步骤如图 61(b)所示:
① 过 DE 作正垂面 P,PV 与 d′e′重合;
② 求正垂面 P 与△ABC 的交线ⅠⅡ(12,1′2′)。PV 与 a′c′的交点为 1′、与 b′c′的交点为 2′,然后在
ac、bc 上投影得到 1、2;
③ 求交线ⅠⅡ与直线 DE 的交点 K。12 与 de 的交点为 K 点的水平投影 k,然后在 1′2′上投影得到 k′,
K 即为直线 DE 与△ABC 平面的交点;
④ 判别可见性
直线和平面在正面投影、水平投影上都有重影区域,需判别直线的可见性。
正面投影的可见性选择 AC 和 DE 的重影点Ⅰ、Ⅲ,其正面投影为 1′(3′),1′可见,1 在 ac 上;3′不
可见,3 在 de 上,故 k′3′不可见,画成细虚线,d′e′的其它部分可见,画成粗实线。
水平投影的可见性选择 BC 和 DE 的重影点Ⅳ、Ⅴ,其水平投影为 4(5),4 可见,4′在 b′c′上,5 不
可见,5′在 d′e′上,故 k5 不可见,画成细虚线,de 的其它部分可见,画成粗实线。
(2)两一般位置平面相交
求两个一般位置平面的交线,只需求出交线上的两点,然后连线即可。
【例 23】如图 62(a)所示,求两个一般位置平面△ABC 和△DEF 的交线 KL。

(a) (b)
图 62 求两个一般位置平面的交线
【解】可以将△DEF 的两个边 DE、DF 作为两条一般位置的直线分别与△ABC 平面相交,利用辅助
平面法分别过直线 DE、DF 作两个正垂面 P、Q,然后,求出交点 K、L,连接 KL 即得到两平面交线。
作图步骤如图 62(b)所示:
① 过 d′e′作 PV,过 d′f ′作 QV,;
② PV 与 a′c′的交点为 1′、与 b′c′的交点为 2′,然后在 ac、bc 上投影得到 1、2,ⅠⅡ(12,1′2′)为 P
与△ABC 的交线。QV 与 a′c′的交点为 3′、与 b′c′的交点为 4′,然后在 ac、bc 上投影得到 3、4,ⅢⅣ(34,
3′4′)为 Q 与△ABC 平面的交线;
③ 12 与 de 的交点为 K 点的水平投影 k,然后在 1′2′上投影得到 k′,K 为交线ⅠⅡ与直线 DE 的交点,
即为直线 DE 与△ABC 平面的交点。34 与 df 的交点为 L 点的水平投影 l,然后在 1′2′上投影得到 l′,L 为交
线ⅢⅣ与直线 DF 的交点,即为直线 DF 与△ABC 平面的交点;
④ 连接 KL,KL 即为平面△ABC 和△DEF 的交线;
⑤ 判别可见性。两平面在正面投影、水平投影上都有重影区域,需分别判别两者的可见性。正面投
影的可见性选择 AC 和 DE 的重影点Ⅴ、Ⅰ,其正面投影为 5′(1′),5′可见,5 在 de 上,1′不可见,1 在
ac 上,故 k′5′可见,即△d′e′f ′在交线 k′l′的左侧可见,画成粗实线,在交线 k′l′的右侧重影区域不可见,画
成细虚线。△a′b′c′的可见性正好相反。水平投影的可见性选择 AC 和 DF 的重影点Ⅶ、Ⅷ,其水平投影为
7(8),7 可见,7′在 d′f ′上,8 不可见,8′在 a′c′上,故 l7 可见,即△def 在交线 kl 的右侧可见,画成粗实
线,在交线 kl 的左侧重影区域不可见,画成细虚线。△abc 的可见性正好相反。
6 投影变换
6.1 概述
6.1.1 投影变换的意义
当空间几何元素(直线、平面)相对于投影面处于一般位置时,不能在投影图中反映实长(形)、倾角
及定位关系和度量关系,如图 63 上排各例。
当空间几何元素相对于投影面处于特殊位置时,通常在投影面上能直接反映所需的结果、或只需进行
简单的作图即可求解,如图 63 下排各例。

(a) 求实长、倾角 (b) 求实形 (c) 求距离 (d) 求夹角 (e) 求交点
图 63 常用图解实例对比
投影变换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改变空间几何元素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使几何元素处于有利于解题
的位置,以简化解题。
变换投影面法(简称换面法)是常用的一种投影变换方法。在保持空间几何元素相对位置不变动的前提
下,设立新的投影面替换旧的投影面,使空间几何元素对新投影面处于特殊位置,以利解题。
6.1.2 换面法的基本概念

(a) (b)
图 64 V⊥H 体系变换为 V1⊥H 体系
图 64(a)表示一铅垂面△ABC,该三角形在 V 面和 H 面的投影体系(简称 V⊥H 体系)中的两个投影
都不反映实形。如果设立一个平行于△ABC 平面且与 H 面垂直的新投影面 V1(V1 面在旧体系 V⊥H 中处
于铅垂面位置,它的水平投影积聚成直线 X1)来替换旧投影面 V,则新投影面 V1 与未变换的投影面 H 构
成一个新的两投影面体系 V1⊥H。在 V1⊥H 中,V1 面和 H 面的交线 X1 为投影轴,△ABC 处于正平面位
置、它在 V1 面上的投影△a1′b1′c1′反映△ABC 的实形。然后以 X1 为轴,按图示箭头方向将 V1 面旋转到
与 H 面重合的位置,就得到 V1⊥H 体系的投影图,如图 64(b)表示。
由此可见,新投影面不是任意选择的,它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1) 新投影面必须垂直于原投影体系中的一个投影面、即新投影面是原体系中某一投影面的垂直面。
这样才能构成新的直角投影体系,应用前面研究过的两投影面体系的投影规律进行图解作图。
(2) 新投影面必须和空间几何元素处于利于解题的位置(即平行或垂直的特殊位置),否则就失去了
投影变换的意义。
6.2 点、直线、平面的换面法
6.2.1 点的换面法——换面法作图的基本原理
点是最基本的几何元素,也是作图的基础,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换面法中点的投影变换规律。
(1) 点的一次换面
1) 变换 V 面
如图 65(a),空间一点 A 在 V⊥H 体系中的投影为 a、a′,现在令 H 面不动,取一铅垂面 V1 为新投影
面替换原来的 V 面,这样就构成了新投影面体系 V1⊥H,过 A 点向 V1 面作垂线得到 A 点在新投影面 V1
上的投影 a1′,把 V1 面按图示箭头方向展开后,得到投影图如图 65(b)所示,实际作图时,不画投影面边框,
如图 65(c)所示,其中,X1 是新投影面体系 V1⊥H 的投影轴,同时也是新投影面在旧投影体系中的积聚性
投影。

(a) (b) (c)


图 65 点的一次换面(变换 V 面)
根据点在两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可得到点 A 在新、旧体系中的投影 a、a′、a1′之间的关系:
对应关系—— a a1′⊥X1 轴
坐标关系——Aa=a′ax=a1′ax1=zA (z 坐标不变)
由此,得到由 V⊥H 体系中的投影(a, a′)求 V1⊥H 体系中的投影(a, a1′)的作图方法:
首先,合理确定新投影轴 X1 的位置,使几何元素在 V1⊥H 新体系中处于有利于解题的位置。
其次,按对应关系作 a a1′⊥X1 轴;并按“z 坐标不变”的坐标关系量取 ,即得点的新投影 a1′。
2) 变换 H 面
(a) (b)
图 66 点的一次换面(变换 H 面)
如图 66(a),空间一点 A 在 V⊥H 体系中的投影为 a、a′,取一正垂面 H 1 为新投影面构成新投影面体
系 V⊥H1,投影展开后如图 66(b)所示,点 A 在新、旧体系中的投影 a、a′、a1 之间的关系为:a′a1⊥X1
轴, a1ax1=aax=Aa′(y 坐标不变)。
3) 点的一次换面规律
综上所述,点的一次换面基本规律可归纳如下:
① 点的新投影和不变的旧投影的连线垂直于新投影轴;
② 点的新投影到新轴的距离等于被替换的旧投影到旧轴的距离。
上述规律是换面法作图的基础。
(2) 点的二次换面
有时变换一次投影面还达不到预期目的,必须依次变换二次或多次。
在二次或多次换面时,由于新投影面必须符合前述的两个条件,因此不能同时变换两个投影面,而必
须在变换一个投影面后,在新的投影面体系中再变换另一个还未被替换的投影面,二次换面的原理和方法
与一次换面完全相同。如在图 67 中先由 V1 面替换 V 面,构成新体系 V1⊥H;再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取
H2 面替换 H 面,又构成新体系 V1⊥H2。点的二次换面也可先变换 H 面,再变换 V 面。

(a) (b)
图 67 点的两次换面
6.2.2 直线的换面法
把直线变换为特殊位置直线,一般是为了求直线的实长及倾角,或解决某种度量和定位问题。
(1) 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
(a) (b) (c)
图 68 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
如图 68(a),AB 直线在 V⊥H 体系中处于一般位置,两面投影 a b、a′b′均不反映实长及对投影面的倾
角。要求 AB 的实长及其对 H 面的倾角 α,可用一个平行于 AB 的铅垂面 V1 来替换 V 面,构成 V1⊥H 新
体系。在 V1⊥H 体系中,AB 为正平线,它在 V1 面上的投影 a1′b1′反映 AB 实长及倾角 α。
作图步骤如图 68(b)所示:
① 作新投影面 V1∥AB 直线,即画 V1 面的积聚性投影 X1∥ab(距离可任选),X1 同时也是新投影
体系 V1⊥H 的投影轴;
② 根据点的一次换面规律,求出 AB 两端点的新投影 a1′、b1′;
③ 连 a1′、b1′即为 AB 直线的新投影。a1′b1′反映 AB 的实长,a1′b1′与 X1 的夹角等于倾角 α。
如图 68(c)所示,如果要求 AB 对 V 面的倾角 β,则应保持 V 面不动、变换 H 面,将 AB 变换为新投影
面 H1 的平行线。
(2) 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a) (b)
图 69 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如图 69(a),AB 直线在 V⊥H 体系中为正平线,用一个垂直于 AB 的 H1 面(它必定同时垂直于 V 面)
来替换 H 面,则 AB 在 V⊥H1 体系中就成为新投影面 H1 的垂直线,它在 H1 面上的投影 a1b1 积聚为一点。
作图步骤如图 69(b)所示:
① 作新投影面 H1⊥AB 直线,即画 H1 面的积聚性投影 X1⊥a′b′,X1 同时也是新投影体系 V⊥H1 的
投影轴;
② 求出 AB 在 H1 面上的投影 a1b1, 则 a1b1 积聚为一点。
将水平线变换为正垂线的作图方法类似。
(3) 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由于垂直于一般位置直线的平面是一般位置平面,它与 V⊥H 体系中的任一投影面都不垂直,不能作
为新投影面。因此,更换一次投影面不能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必须经过两次换面。如
图 70 所示,第一次换面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线,第二次换面再把投影面的平行线变换为
投影面的垂直线。
(a) (b)
图 70 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作图步骤如图 70(b)所示:
① 作第一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V1∥AB 直线,即画 V1 面的积聚性投影 X1(新投影轴)∥ab,求出 AB
在 V1 面上的投影 a1′b1′;
② 作第二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H2⊥AB 直线,即画 H2 面在 V1⊥H 体系中的积聚性投影 X2(新投影轴)
⊥a1′b1′,求出 AB 在 H2 面上的投影 a2b2, 则 a2b2 积聚为一点。
6.2.3 平面的换面法
把平面变换为特殊位置平面,一般是为了求平面的实形及倾角,或解决某些度量和定位问题。
(1) 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

(a) (b) (c)


图 71 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
如图 71(a),要把一般位置平面△ABC 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只需把△ABC 平面内某一条直线变换为
投影面的垂直线即可。而一般位置平面内有一般位置直线和投影面平行线两种直线,从前面的讨论中得知,
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需经过两次换面,而把投影面的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只需一
次换面即可。因此,为了简化作图,可在平面上任取一条投影面的平行线作为辅助线,把它变换为投影面
垂直线,则平面也就同时变换成了新投影面的垂直面。
作图步骤如图 71(b)所示:
① 在△ABC 平面内任取一条水平线 AⅠ(a 1, a′1′);
② 作新投影面 V1⊥AⅠ,即画新投影轴 X1⊥a 1;
③ 求出△ABC 在 V1⊥H 体系中新投影面的投影 a1′b1′c1′,它们积聚在一条直线上,该直线与 X1 的夹
角就等于△ABC 平面对 H 面的倾角 α。
如图 71(c)所示,如果要求△ABC 平面对 V 面的倾角 β,则应保持 V 面不动、变换 H 面,将△ABC 平
面变换为新投影面 H1 的垂直面。
2) 把投影面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图 72 把投影面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如图 72,由于投影面已经垂直于旧投影体系中的一个投影面,所以只需建立一个与已知平面相平行的
新投影面,则可与原体系中平面所垂直的投影面构成新的两投影面体系。
作图步骤如图 72 所示:
① 作新投影面 V1∥△ABC,即画新投影轴 X1∥a b c;
② 根据投影变换规律,求出△ABC 在 V1 面上的新投影△a1′b1′c1′, 则△a1′b1′c1′反映△ABC 的实形。
(3) 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由于平行于一般位置平面的平面是一般位置平面,它与 V⊥H 体系中的任一投影面都不垂直,不能作
为新投影面。因此,更换一次投影面不能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必须经过两次换面。如
图 73,第一次换面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第二次换面再把投影面的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
的平行面。作图步骤如下:
图 73 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① 在△ABC 平面内任取一条正平线 AⅠ(a 1, a′1′);
② 作第一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H1⊥AⅠ,即画 H1 面在 V⊥H 体系中的积聚性投影 X1(新投影轴)⊥a′1′;
③ 求出△ABC 在 H1 面上的新投影△a1b1c1(积聚成一直线);
④ 作第二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V2∥△ABC,即画 V2 面在 V⊥H1 体系中的积聚性投影 X2(新投影轴)
∥a1b1c1;
⑤ 求出△ABC 在 V2 面上的新投影△a2′b2′c2′,则△a2′b2′c2′反映△ABC 实形。
6.3 换面法应用举例
【例 24】求点 A 到△BCD 平面的距离。

(a) (b)
图 74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解】点到平面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垂线实长。当平面处于某一投影面的垂直面位置时,点到平面
的垂线为同一投影面的平行线,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长(即距离)。因此,可先把平面变换为投
影面的垂直面,再求距离,如图 74(a)所示。
作图步骤如图 74(b)所示:
① 在△BCD 平面内任取一条水平线 BⅠ(b1,b′1′);
② 作新投影面 V1⊥BⅠ,即画新投影轴 X1⊥b1;
③ 求 A 点和△BCD 平面在 V1⊥H 体系中 V1 面上的新投影 a1′和 b1′c1′d1′,由于△BCD⊥V1,b1′c1′d1′
积聚成一条直线;
④ 过 a1′作 a1′k1′⊥b1′c1′d1′,则 a1′k1′为 A 点到△BCD 的垂线 AK 在 V1 面上的投影,K 为垂足,且 AK
∥V1 面,a1′k1′的长度即为 A 点到△BCD 平面的距离。
【例 25】求交叉直线 AB、CD 间的距离。
【解】两交叉直线的距离即为它们的公垂线的实长。当交叉直线之一为某一投影面的垂直线时,它们
的公垂线必为同一投影面的平行线,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公垂线实长,并且与另一交叉直线在该投
影面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因此,可把交叉直线之一(如 AB)经两次换面变换为投影面(如 H2)的垂直线,
在新投影面 H2 上作公垂线 KL,则 k2 与 a2b2 重合,k2l2⊥c2d2,且 k2l2 反映 KL 实长,如图 75(a)所示。
(a) (b)
图 75 求两交叉直线的距离
作图步骤如图 75(b)所示:
① 将 AB 直线经两次换面变换为投影面 H2 垂直线,其在 H2 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 a2b2,直线 CD
也相应地变换,它在 H2 面上的投影为 c2d2。
② 从 a2b2 作 k2l2⊥c2d2 ,k2l2 即为公垂线 KL 在 H2 面上的投影,且 KL∥H2 面,k2l2 长度即为交
叉直线 AB、CD 间的距离。
如果要求 KL 在 V⊥H 体系中的投影 kl、k′l′,可根据 k2l2、k1′l1′返回作出, 返回时要注意 k1′l1′∥X2
轴。
【例 26】如图 76(a)所示,已知料斗由四个梯形平面组成,求料斗相邻两平面 ABCD 和 CDEF 间的夹
角。
【解】两平面间的夹角即它们的二面角。当两平面同时垂直于某一投影面时,它们在该投影面上的投
影分别积聚成直线,则两直线间的夹角即为两平面间的夹角。而要把两个平面同时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
只需把它们的交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即可。因此,只需把 ABCD 和 CDEF 两平面的交线 CD 经两次换
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就可求得两平面的夹角。
(a) (b)
图 76 求两平面的夹角
作图步骤如图 76(b)所示:
① 作第一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V1,即画 X1∥c d,求出 c1′d1′、a1′、e1′;
② 作第二次换面的新投影面 H2⊥CD,即画 X2⊥c1′d1′,求出两平面在 H2 面上的积聚性投影 a 2c2d2、
c2d2e2,这两条直线间的夹角就等于两平面间的夹角 θ。
【例 27】如图 77(a)所示,已知△ABC 的两面投影,求作△DEF∥△ABC,且相距 15mm。
【解】过一定点只能作一个平面平行于已知平面。在本题中,只要作出一定点 D,使其与△ABC 距
15mm,就很容易求得与△ABC 平行的△DEF。本题有两解,图 77 只作一解。

(a) (b)
图 77 求作△ABC 的平行面△DEF
作图步骤如图 77(b)所示:
① 将△ABC 经一次换面,变换成新投影面 V1 的垂直面;
② 过△ABC 在 V1 面上的积聚性投影 a1′b1′c1′中的任一点如 a1′,作 a1′d1′⊥a1′b1′c1′,并使
a1′d1′=15mm,得点 d1′;
③ 求出 D 点在原投影体系的水平投影 d、正面投影 d′;
④ 过 d 作 de∥ab、df∥ac,过 d′作 d′e′∥a′b′、d′f′∥a′c′,连接 ef、e′f′,△def、△d′e′f′即为所求△DEF
的投影。

第三章 立体

根据表面的几何性质,立体分为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表面都是平面的立体,称为平面立体 ,如棱
柱、棱椎等;表面是曲面或曲面和平面的立体,称为曲面立体。若曲面立体的表面是回转曲面称为回转体,
如圆柱、圆锥、球、环等。本章研究立体的三面投影及其表面上取点、取线,平面与立体相交,两立体相
交等问题。
1 立体的三面投影
1.1 平面立体
画平面立体的投影就是把组成它的平面和棱线的投影画出来,并判别可见性。把看不见的棱线投影画
成虚线。
1.1.1 棱柱
(1) 棱柱的投影
图 1(a)为一正六棱柱,由六个棱面和顶面、底面组成。顶面和底面均为水平面,其水平投影反映实形,
正面和侧面投影分别积聚成一直线段。前、后两个侧面都是正平面,其正面投影反映实形,水平投影和侧
面投影均积聚成直线段。棱柱的另外四个棱面都是前垂面,因此其水平投影分别积聚为一直线段,正面和
侧面投影为四边形,但不反映实形。正六棱柱的投影如图 1(b)所示。
棱线 AB 为铅垂线,其水平投影积聚成一点 a(b),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均反映实长,即 a′b′=a″b″=AB。
棱面与顶面的交线 DE 为侧垂线,侧面投影积聚成为一点 d″(e″),水平投影及正面投影均反映实长,即
de=d′e′=DE。棱面与底面的交线 BC 为水平线,水平投影反应实长,即 bc=BC,正面投影 b′c′和侧面投影 b″c″
均处于水平位置且小于实长。其余棱线的投影情况可自行分析。
(a) (b)
图 1 正六棱柱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正六棱柱三面投影作图步骤:
1)画出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的对称线、水平投影的对称中心线;
2)画出顶面、底面的三面投影;
3) 画出六个棱面的三面投影。
注意:可见棱线画粗实线,不可见棱线画虚线。当它们重影时,画可见棱线。
(2) 棱柱的表面取点
立体的表面取点,就是已知立体表面上点的一个投影,求其他两个投影的问题。下面先分析点所在的
棱柱表面的投影特性,再确定作图步骤和方法。
在平面立体表面取点,其原理和方法与在平面上取点相同。点的投影可见性依其所在表面投影的可见
性来判断。点所在表面投影可见,点的投影也可见;表面的投影不可见,点的投影也不可见;表面投影有
积聚性,点的投影认为可见。
【例1】已知棱柱表面上 M 点的正面投影 m′,求其水平投影 m 和侧面投影 m″。
解:由于 m′可见,所以 M 点在立体的左前棱面上,棱面为铅垂面,其水平投影具有积聚性。M 点的
水平投影 m 必在其水平投影上。所以,由 m′按投影规律可得 m,再由 m′和 m 可求得 m″。
(a) (b)
图 1 正六棱柱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例2】由棱柱表面上 N 点的水平投影 n,求其正面投影 n′和侧面投影 n″。
解:由于 n 可见,所以 N 在棱柱顶面上,棱柱顶面为水平面,它的正面和侧面投影都有积聚性。N 点
的投影必在顶面的同面投影上。所以由 n 可求得 n′和 n″。m、m′、m″和 n、n′、n″均为可见。

(a) (b)
图 1 正六棱柱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1.1.2 棱锥
(1) 棱锥的投影
图 2(a)为一正三棱锥,它由底面△ABC 和三个棱面 SAB、SBC、SAC 组成。棱锥的底△ABC 是一个
水平面,它的水平投影△abc 反映△ABC 的实形,正面和侧面投影积聚成水平直线段;棱面 SAC 为侧垂
面,侧面投影积聚成一直线段,水平和正面投影不反映实线;棱面 SAB 和 SBC 为一般位置平面,即与三
个投影面均倾斜,所以三个投影既没有积聚性也不反映实形。
底边 AB、BC 为水平线,CA 为侧垂线、棱线 SB 为侧平线,棱线 SA、SC 为一般位置直线。

(a) (b)
图 2 正三棱锥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画棱锥的投影时,画出底面△ABC 的三面投影和棱线 SA、SB、SC 的三面投影即可。作图步骤如下:
① 先从反映底面△ABC 实形的水平投影画起,画出△ABC 的三面投影;
② 再画出顶点 S 的三面投影;
③ 画出棱线 SA、SB、SC 的三面投影,判别可见性。
(2) 棱锥的表面取点
组成棱锥的表面既有特殊位置平面,也有一般位置平面。特殊位置平面上点的投影可利用平面的积聚
性作图,一般位置平面上点的投影,可选取适当的辅助直线作图。
【例1】已知 M 点的正面投影 m′,求 M 点的其他投影。
解:由于 m′可见,所以 M 点在棱面 SAB 上,棱面 SAB 处于一般位置,因此可过 S 及 M 点作一辅助
直线 SⅡ,并作出 SⅡ的各投影。因 M 点在直线 SⅡ上,M 点的投影必在 SⅡ的同面投影上,由 m′可求得
m 和 m″;也可过 M 点在 SAB 面上作平行于 AB 的直线ⅠⅢ为辅助线(1′3′∥a′b′、13∥ab、1″3″∥a″b″),
因点 M 在ⅠⅢ线上,由 m′可求得 m 和 m″。
作图步骤:①连接 s′m′并延长与 a′b′交于 2′,s′2′即为辅助直线的正面投影;
②作出 SⅡ的各投影;③由 m′可求得 m 和 m″。
(a) (b)
图 2 正三棱锥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例 2】 已知 N 点的水平投影 n,求 N 点的其他投影。
解:由于 n 可见,所以 N 点在棱面 SAC 上,棱面 SAC 是侧垂面,其侧面投影积聚成直线 s″a″(c″),
因此 n″必在 s″a″(c″)直线上,由 n 和 n″可求得 n′。棱面 SAC 正面投影 s′a′c′不可见,所以 n′不可见。

(a) (b)
图 2 正三棱锥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1.2 回转体
一动线绕一条定直线回转已轴,形成一个回转面。这条定直线称为回转体的轴线。动直线称为回转体
的母线。母线在回转体上每一位置称为素线。
1.2.1 圆柱
(1) 圆柱的形成
图 3 圆柱面的形成
如图 3 所示,以直线 AB 为母线,绕与它平行的轴线 OO 回转一周所形成的面称为圆柱面。圆柱面和两
端平面围成圆柱体,简称圆柱。
(2) 圆柱的投影
图 4(a)所示为一轴线水平放置的圆柱,其轴线为侧垂线,圆柱由圆柱面和左右两底面组成。由于圆柱
轴线垂直于侧面,所以圆柱面的侧面投影积聚成一个圆,同时此投影也是两底面的投影;在正面投影和水
平投影上,两底面的投影各积聚成一条直线段,而圆柱面的投影要分别画出决定其投影范围的外形轮廓线
的投影,该线也是圆柱面上可见和不可部分的分界线。
从图中看出,圆柱面最上端的素线 AA 和最下端的素线 BB 处于正面投射方向的外形轮廓位置,称为正
面投射轮廓线,它们的正面投影 a′a′和 b′b′即为正面投影轮廓线;最前端的素线 CC 和最后端的素线
DD 处于水平投射方向的外形轮廓位置,称为水平投射轮廓线,其水平投影 cc、dd 即为水平投影轮廓线。

(a) (b)
图 4 圆柱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圆柱投影作图步骤:
①先用细点画线画出轴线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并画出圆柱侧面投影的对称中心线;
②画出侧面投影圆;③画出两个端面的其他两投影;④画出各投影轮廓线。
画图时应注意:回转体的投射轮廓线与投射方向有关。素线 AA 和 BB 的正面投影 a′a′和 b′b′是
圆柱的正面投影轮廓线,用粗实线画出;其水平投影 aa 和 bb 不处于投影的轮廓位置,不画出。同样,cc
和 dd 是圆柱的水平投影轮廓线,用粗实线画出,c′c′和 d′d′则不画出。从图 4(a)可以看出,以素线
AA、BB 为界,前半圆柱面的正面投影可见,后半圆柱面不可见;以 CC、DD 为界,上半圆柱面的水平投影
可见,下半圆柱面不可见,由此可判断此圆柱面上点,线的可见性。
(3) 圆柱表面取点、取线
图 4(b)中,由于圆柱面上每一条素线都垂直于侧面,所以圆柱面的侧面投影有积聚性,凡是在圆柱面
上的点和线的侧面投影一定与圆柱面的侧面投影(圆)重合。因此可以利用积聚性法求解。
【例1】已知 M 点的正面投影 m′,求 M 点的其他投影。
解: ① 确定 M 点在圆柱面上的位置(上、前圆柱面上);
② 利用圆柱侧面投影的积聚性,由 m′求 m";
③ 由 m′、m"求 m。并判断可见性。

(a) (b)
图 4 圆柱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例2】如图 5 所示,已知圆柱面上的曲线 AD 和 DF 的正面投影 a′d′和 d′f′,求其他两投影,并判别
可见性。解题步骤如下:
① 在 a′d′和 d′f′上适当取若干点,如在 a′d′上选取 b′、c′两点,在 d′f′上取点 e′;
② 分别求出 A 点、B 点、C 点、D 点、E 点、F 点六个点的侧面和水平投影。
图 5 圆柱的表面取线
③ 依次光滑连接各点的同面投影,得到曲线的水平投影 abcd 和 def,其侧面投影和圆重合。
在连接各点的同面投影时,应当判别其可见性。可见的点,其投影用粗实线连接。不可见的点,其投
影用虚线连接。分析曲线的空间情况可以看出,A、F 两点在圆柱的正面投射轮廓线上,其水平投影必在
轴线的水平投影上,且 A 点可见,F 点不可见;D 点在圆柱的水平投射轮廓线上,是曲线水平投影可见与
不可见的分界点。因此,曲线 ABCD 位于上半圆柱面上,其水平投影 abcd 可见,用粗实线连接;DEF 位
于下半圆柱面上,其水平投影 def 不可见,用虚线连接。d 又是曲线水平投影 abcd 与圆柱水平投影轮廓线
的切点。
1.2.2 圆锥
(1) 圆锥的形成

图 6 圆锥面的形成
如图 6 所示,以直线 AB 为母线,绕与它相交的轴线 OO 回转一周所形成的面称为圆锥面。圆锥面和
锥底平面围成圆锥体,简称圆锥。
(2) 圆锥的投影
图 7(a)所示为一正圆锥,锥轴线为铅垂线,底面为水平面,锥底平面的水平投影反映实形,是一个圆,
圆锥面上点的水平投影都落在此圆内,因此该圆不是圆锥面的水平投影,即圆锥面无积聚性。 在正面和
侧面投影面上,锥底面的投影积聚成水平的直线段,圆锥面要分别画出其投影轮廓线,即圆锥面上可见与
不可见部分的分界线的投影。圆锥面上最左端素线 SA 和最右端素线 SB 是正面投射轮廓线,其投影 s′a′
和 s′b′为圆锥面正面投影轮廓线;而最前端素线 SC 和最后端素线 SD 是侧面投射轮廓线,
其投影 s″c″和 s″d″
为侧面投影轮廓线。

(a) (b)
图 7 圆锥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圆锥投影作图步骤:
①先用细点画线画出轴线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并画出圆锥水平投影的对称中心线;
②画出锥底面的三面投影;③画出锥顶点 s 的投影;④画出各投影轮廓线。
画图时应注意:回转体的投射轮廓线与投射方向有关。素线 SA 和 SB 的正面投影 s′a′和 s′b′是圆锥面
正面投影轮廓线,图中用粗实线画出,其侧面投影 s″a″、s″b″和水平投影 sa、sb 均不画出。同样,s″c″和 s″d″
是侧画投影轮廓线,应该用粗实线画出,而 s′c′、s′d′和 sc、sd 则不画出。以 SA、SB 为界,前半圆锥面在
正面投影中可见,后半圆锥面不可见;以 SC、SD 为界,左半圆锥面在侧面投影中可见,右半圆锥面不可
见,以此可判断圆锥面上点、线的可见性。
(3) 圆锥表面取点、取线
如图 7 所示,已知 M 点的正面投影 m′,求 M 点的水平投影 m 和侧面投影 m″。由 m′可知,M 点在圆
锥面上。由于圆锥面的三个投影都没有积聚性,因此其表面取点需要先作适当的辅助线。
1)辅助素线法
作图步骤如下:
①过锥顶 S 和点 M 作一辅助素线 SⅠ,求 SⅠ的正面投影 s′1′(连接 s′m′并延长交锥底于 1′);
② 求出水平投影 s1 和侧面投影 s″1″。M 点在 SⅠ线上,其投影必在该线的同面投影上。
③ 按投影规律由 m′可求得 m 和 m″。M 点所在锥面的三个投影均可见,所以 m、m′、m″均可见。
(a) (b)
图 7 圆锥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2) 辅助圆法
作图步骤如下:
①过 M 点作一平行于底面的水平辅助圆,该圆的正面投影为过 m′且垂直于轴线的直线段 2′3′;
②它的水平投影为一直径等于 2′3′的圆 ;
③m′必在此圆上,由 m′求得 m,再由 m′、m 求出 m″。
图 8 中,已知圆锥面上过锥顶直线 SA、曲线 ABCD 和 DE 的正面投影 s′a′b′c′d′e′,求其他两个投影。
圆锥表面取线的方法一般是在线的已知投影上适当选取若干点,利用辅助素线法或辅助圆法求出这些
点的另外两投影,光滑地连接各点的同面投影,并判别可见性,即完成投影图。

图 8 圆锥面上曲线的投影
①SA 过锥顶,所以是直线段,用辅助素线法求得 sa 和 s″a″。
②B 点位于圆锥侧面投射轮廓线上,B 点的侧面影 b″在圆锥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由 b′可得 b″,再由 b′
和 b″求得 b;
③C,D 两点是用辅助圆法由 c′、d′求 c、d 和 c″、d″;
④e′在圆锥面正面投影轮廓线上,所以 E 点处于圆锥正面投射轮廓线上,e″和 e 也必在这条线的侧面
和水平投影位置上,由 e′可求得 e″和 e。d′e′是一段水平线,所以 DE 是锥面上的一段圆弧,其水平投影反
映实形,侧面投影为一水平直线段。
⑤连线判断可见性。
在连线时,先判别可见性。各点的正面和水平投影均可见,所以 sabcde 画成粗实线;侧面投影因 E、
D、C 在左半圆锥面上,均可见,而 b″是曲线的侧面投影可见与不可见的分界点,所以 b"c"d"e"画成粗实
线。而 b″也是曲线的侧面投影与圆锥侧面投影轮廓线的切点。A 点在右半圆锥面上,其侧面投影 a″不见,
所以 s″a″b″画成虚线。
1.2.3 球
(1) 球的形成
如图 9 所示,以半圆 JKL 为母线,绕其直径 JL 所在轴线 OO 回转一周形成的面称为球面。球面围成球
体,简称球。

图 9 球的形成
(2) 球的投影
如图 10(a)所示,球由单纯的球面形成,它的三个投影均为圆,其直径与球的直径相等,三个投影(圆)
分别是球面上三个投射方向的投影轮廓线。正面投影轮廓线(圆)是平行于 V 面的最大圆 A 的投影;水平投
影轮廓线(圆)是平行于 H 面的最大圆 B 的投影;侧面投影轮廓线(圆)是平行于 W 面的最大圆 C 的投影。

(a) (b)
图 10 球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球投影作图步骤:
①先用细点画线画出中心线,确定球心的三个投影位置
②再画出三个与球直径相等的圆。
图 10(b)即为该球的投影图。A 圆是正面投射轮廓线,其正面投影是用粗实线画出的 a′圆,A 圆的水
平投影 a 和侧面投影 a″不画。同样,B 圆是水平投射轮廓线,C 圆是侧面投射轮廓线,图中用粗实线画出
b 圆、c″圆,它们的其他投影也不画。正面投影以 A 圆为界,前半球面可见,后半球面不可见;水平投影,
以 B 圆为界,上半球面可见,下半球面不可见;侧面投影,以 C 圆为界,左半球面可见,右半球面不可见。
(3) 球表面取点、取线
【例 1】如图 10 所示,已知球面上 M 点的水平投影 m,求 m′和 m″。球的三个投影均无积聚性,在球
面上取点只能用辅助圆法作图。
作图步骤如下:
① 过 M 点作一平行于正面的辅助圆,它的水平投影为直线段 12。

(a) (b)
图 10 球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② 其正面投影为直径等于直线段 12 的圆。m′在该圆周上,由于 m 可见,所以由 m 在辅助圆的上部
求得 m′
③ 再由 m 和 m′作出 m″。
当然,过 M 点也可作一平行于水平面的水平圆或平行于侧面的侧平圆求解。
【例 2】如图 11 所示,已知球面上曲线 AE 的正面投影 a′e′,求其他两投影。
作图步骤如下:
① 在 a′e′上选定 a′、b′、c′、d′、e′五个点,其中 D 和 B 点分别位于水平投射轮廓线和侧
面投射轮廓线上;
② 由 d′直接求得 d,由 b′直接求得 b″,再由 d′和 d 求得 d″,由 b′和 b″求得 b;
③ 由辅助圆法分别求得 A 点(由 a′求得 a,再由 a′、a 求得 a″)、C 点(由 c′求得 c,再由 c′、c 求得
c″)、E 点(由 e′求得 e,再由 e′、e 求得 e″)的三面投影。A、C、E 点均是采用平行于水平面的辅助圆,
其水平投影反映辅助圆的实形;
图 11 球面上曲线的投影
④ 连线并判断可见性。因曲线 ABCD 位于上半球面上,水平投影 abcd 可见,画成粗实线;E 点位于
下半球面上,DE 的水平投影 de 不可见,画成虚线。曲线 BCDE 位于左半球面上,侧面投影 b″c″d″e″可见,
画成粗实线;A 点位于右半球面上,曲线 AB 的侧面投影 a″b″不可见,画成虚线。d 和 b″分别为曲线水平
投影和侧面投影可见与不可见的分界点,也是曲线与球面水平投影轮廓线和侧面投影轮廓线的切点。
【例 3】如图 12 所示,已知半球面上左右对称的曲线ⅠⅡⅢⅣⅤⅥⅠ的正面投影 1′2′3′4′5′6′1′,求另
外两投影。
因为球面上的平面曲线只能是圆弧,作图步骤如下:
① ⅠⅡ与ⅣⅤ是一段平行于侧面的圆弧,圆弧的半径等于 1′a′,其侧面投影反映实形。以 o″为圆心,
1′a′为半径画圆弧 1″2″, 1″2″即为ⅠⅡ的侧面投影,其水平投影为直线段 12。ⅣⅤ与ⅠⅡ左右对称,其侧面
投影 4″5″与 1″2″重合,水平投影为直线段 45。

图 12 半球面上曲线的投影
② ⅡⅢⅣ是平行于水平面的圆弧,其半径等于 3′c′,水平投影反映实形,以 o 为圆心,3′c′为半径画
圆弧 234 即为其水平投影,其侧面投影为水平直线段 2″3″(4″)。
③ ⅠⅥⅤ为球的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的一段圆弧,其正面投影 1′6′5′为正面投影轮廓线的一部分,侧
面投影 1″6″(5″)和水平投影 165 为直线段。
④ 连线并判断可见性。
1.2.4 环

图 13 环面的形成
(1) 环的形成
如图 13 所示,以圆 A 为母线,绕与该圆在同一平面内但不通过圆心的轴线 OO 回转一周所形成的面
称为环面。环面围成环体,简称环,其中圆 A 的外半圆回转形成外环面,内半圆回转形成内环面。
(2) 圆环的投影
图 14(a)中所示的环的轴线为铅垂线,在水平投影中,最大和最小圆是水平投影轮廓线,也是可见的上
环面和不可见的下环面分界线的投影;用细点画线画出的圆是各素线中心所在圆的投影。
在正面投影中,两个圆是环上 A、B 两圆的投影,A、B 两圆是环面前后分界线,也是正面投射轮廓线。
两个粗实线半圆是外环面正面投影轮廓线,两个虚线半圆为内环面正面投影轮廓线。两个圆的上、下两条
切线是环面上最高、最低两个水平圆的积聚投影,也是正面投影的上、下轮廓线。侧面投影与正面投影形
状相同,但是,投影中的两个圆应是环上 C、D 两圆的投影,具体情况自行分析。

(a) (b)
图 7 圆锥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圆环投影作图步骤:
① 先用细点画线画出轴线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并画出圆环水平投影的对称中心线。
② 在水平投影中,画出内、外水平投影轮廓线(两个粗实线圆),并用细点画线画出个素线圆中心
所在圆的投影;
③ 画出正面投影轮廓线,即圆 a′、b′和两圆的上、下两条切线。
④ 画出侧面投影轮廓线,即圆 c"、d"和两圆的上、下两条切线。
(3) 环面取点、取线
【例 1】 图 14 中,已知环面上 M 点的正面投影 m′,求出 m 和 m"。
M 点在外环面上,可过 M 点作平行于水平面的辅助圆。 作图步骤如下:
① 过 M 点作水平辅助圆的正面投影;
② 求作水平辅助圆的水平投影;
③ 由 m′点求得 m;④ 由 m 和 m′求得 m",并判断可见性。

图 14 环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例2】已知 N 点的水平投影 n,求另外两投影。
作图步骤如下:
① 过 N 点作水平辅助圆的水平投影;
② 求作水平辅助圆的正面投影;
③ 由 n 点求得 n′;④ 由 n 和 n′求得 n",并判断可见性。
2 平面与立体相交
在机器零件上经常见到一些立体与平面相交,或立体被平面截去一部分的情况。这时,立体表面所产
生的交线称为截交线。这个平面称为截平面。
图 15 是带有截交线立体的例子。从图中可以看出,截交线既属于截平面,又属于立体表面,因此截
交线上的每个点都是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公有点。这些公有点的连线就是截交线。求截交线的投影,就是
求截交线上一系列公有点的投影,并按一定顺序连接成线。(从本章开始,用来标注不可见点的字母或数字
不再加括号)由于立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范围,所以截交线一般是封闭的平面图形。
图 15 立体表面的截交线 
2.1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时,截交线是平面多边形,多边形的各边是截平面与立体各相关表面的交线,多
边形的各顶点一般是立体的棱线与截平面的交点。因此,求平面立体截交线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求两平面
的交线和求直线与平面的交点问题。
【例 1】求图 16 中三棱锥 S—ABC 被正垂面 P 截切后的投影。
分析:由图中可知,平面 P 与三棱锥的三个棱面相交,交线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是三棱锥三条棱
线 SA、SB、SC 与平面 P 的交点。 
(a) (b)
图 16 三棱锥的截交线 
作图步骤:
① 平面 P 为正垂面,利用其正面迹线 P,可直接得到各棱线与平面 P 交点的正面投影 1′、2′、3′;
② 根据 1′、2′、3′,在各棱线的水平投影上求出截交线各顶点的水平投影 1、2、3;
③ 根据 1′、2′、3′,在各棱线的侧面投影上求出截交线各顶点的侧面投影 1″、2″、3″;
④ 依次连接各顶点的同面投影,即得截交线的水平投影△123 和侧面投影△1″2″3″;
⑤ 整理轮廓线,并判断可见性。
【例 2】求图 17 中带切口的五棱柱的投影。
分析:当立体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截平面截切时,首先要确定每个截平面与立体截交线,同时还要考
虑截平面之间有无交线。
图 17 为带为切口的五棱柱,即五棱柱被正平面 P 和侧垂面 Q 所截切而成。五棱柱与 P 平面的交线为
B-A-F-G,其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积聚成直线段;与 Q 平面的交线为 B-C-D-E-G,其水平投影积聚在五棱
柱棱面的水平投影上,侧面投影积聚成直线段;P、Q 两截平面的交线为 BG。作图时,只要分别求出五棱
柱上点 A、B、C、D、E、G、F 的三面投影,然后顺序连接各点的同面投影即可。 
图 17 带切口的五棱柱的投影图
作图步骤:
①画出五棱柱的正面投影;
②在五棱柱的侧面投影上,画出 P、Q 平面的投影,求出截交线上点 A、B、C、D、E、G、F 的侧面
投影 a″、b″、c″、d″、e″、g″、f″; 
③由五棱柱的积聚性,求出各点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A、F 点; B、G 点; C、E 点;D 点;
④连线求截交线的投影,按 A-B-C-D-E-G-F-A 的顺序,分别求截交线 B-A-F-G 和截交线 B-C-D-E-G
的投影,并画出截平面交线 BG 的三面投影;
⑤整理轮廓线,并判断可见性。
2.2 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
平面与曲面立体相交,截交线一般是由曲线或曲线与直线组成的封闭的平面图形,当其投影为非圆曲
线时,可以利用表面取点的方法求出截交线上一系列点的投影,再连成光滑的曲线。
2.2.1 平面截切圆柱
平面截切圆柱时,根据平面与圆柱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同,有下列三种截交形式(见表 1)。
表 1 平面截切圆柱 
1)截平面(表中为正平面)平行于圆柱轴线截平面与圆柱面的交线为平行于圆柱轴线的两条平行线,
与圆柱的截交线为矩形。由于截平面为正平面,所以截交线的正面投影反映实形;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分
别积聚成直线段。
2)截平面(表中为水平面)垂直于圆柱轴线截交线为圆,其水平投影与圆柱面的水平投影重合,正面
投影和侧面投影分别积聚成直线段。
3)截平面(表中为正垂面)倾斜于圆柱轴线. 截交线为椭圆,其正面投影积聚为直线段,水平投影与
圆柱面的水平投影重合,侧面投影一般仍为椭圆。
下面举例说明圆柱的截交线投影的作图方法。
【例 3】求图 18 中圆柱被正垂面 P 截切后的投影。
分析:由于正垂面倾斜于圆柱的轴线,截交线在空间是一个椭圆,其长轴为ⅠⅡ,短轴为ⅢⅣ。因为
截交线是截平面和圆柱表面的公有线,所以截交线的正面投影积聚为一斜线。又因为圆柱轴线垂直于水平
面,圆柱面的水平投影积聚成圆。而截交线又是圆柱表面上的线,所以截交线的水平投影就在此圆上。利
用圆柱表面取点的方法,由已知的正面投影(斜直线)和水平投影(圆),求出各点的侧面投影,再按顺序光滑
连接,就是截交线的侧面投影。圆柱被截切后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已很明显,主要是求其侧面投影。
图 18 圆柱截切的投影图
作图步骤:
1)求截交线上特殊点的投影
① 求轮廓线上点Ⅰ、Ⅱ、Ⅲ、Ⅳ。利用轮廓线的投影,按照点线从属关系,可直接得到其侧面投影
点Ⅰ、Ⅱ的投影为 1、2、1′、2′、1″、2″,点Ⅲ、Ⅳ的投影为 3、4、3′、4′、3″、4″;
② 求椭圆长、短轴端点。对于椭圆应求出其长、短轴的四个端点的投影,本例中椭圆长轴端点为Ⅰ、
Ⅱ,短轴端点为Ⅲ、Ⅳ。这四个点恰好也是轮廓线上点,其侧面投影 1″、2″、3″、4″已经求出;
2)求截交线上一般位置点的侧面投影为了使截交线作图比较准确、便于连接,还应求出适当数量的
一般位置点的投影。例如图中的Ⅴ、Ⅵ点和Ⅶ、Ⅷ点,它们的投影分别是 5、6、5′、6′、5″、6″和 7、8、7′、
8′、7″、8″;
3)光滑连线按照水平投影 1-5-3-7-2-8-4-6-1 的顺序,将相应各点的侧面投影按
1″-5″-3″-7″-2″-8″-4″-6″-1″的顺序光滑连接,得到所求截交线的侧面投影;
4)判断可见性 在图 18 中,由于圆柱上部被截去,所以截交线上所有点的侧面投影均可见,连线时
用粗实线;
5)整理投影轮廓线在图 18 中,圆柱的上半部分被截去,其侧面投影轮廓线从 3″、4″两点以上部分不
应画出。
当圆柱的下半部分被其切去,如图所示。
当截平面与圆柱轴线斜交的夹角发生变化时,其侧面投影上椭圆的形状也随之变化;当夹角为 45°时,
截交线的侧面投影为圆,如图 19 所示。

图 19 截平面倾斜角度对截交线投影的影响
【例 4】求图 20 中带切口圆柱的投影。 
分析:图 20 所示的圆柱切口,是由三个截平面组成,截交线也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正垂面倾斜于圆
柱轴线,截交线是部分椭圆ⅠⅢⅡ;侧平面平行于圆柱轴线,截交线是两条直线ⅠⅧ、ⅡⅨ;水平面垂直
于圆柱轴线,截交线是圆弧ⅧⅨ 。三个截平面的交线是直线ⅠⅡ、ⅧⅨ。
图 20 带切口圆柱的投影
作图步骤如下:
① 画出圆柱的侧面投影图;
② 求截交线的正面投影。由于三个截平面都垂直于正面,所以三部分截交线的正面投影分别为直线
段 1′3′、1′8′、8′10′;
③ 由于圆柱面的水平投影有积聚性,所以截交线的水平投影积聚在圆上;
④ 求出截交线的侧面投影。其中椭圆中的 1″4″、2″5″两部分为不可见,应该用虚线画出,直线中被
圆柱挡住的部分也要画成虚线,其他部分均为可见,用粗实线画出;
⑤ 画出截平面之间的交线的投影。截平面交线ⅠⅡ、ⅧⅨ的正面投影分别积聚为点;水平投影重合
为一条直线,而且不可见,应画成虚线。侧面投影 1″2″不可见,应画成虚线,8″9″与圆弧ⅧⅨ的侧面投影
重合;
⑥ 整理投影轮廓线。由正面投影可知,圆柱被正垂截平面和水平截平面切去一部分,所以侧面投影
图中应没有这部分投影轮廓线。
【例 5】求图 21 中圆柱开槽后的投影。
分析:由图 21 可知,圆柱槽口的截交线是由两个平行于圆柱轴线侧平面 P1、P2 和一个垂直于圆柱轴
线的水平面 Q 相交而成。平面 P1、P2 截圆柱顶面得截交线ⅠⅦ、ⅢⅤ。截圆柱面的截交线为四条平行于
圆柱轴线的直线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平面 Q 截得的截交线为两段圆弧ⅡⅣ、ⅥⅧ。直线ⅣⅥ、ⅡⅧ
分别为截平面 Q 与 P1、P2 的交线。
作图步骤如下:
① 画出圆柱的侧面投影图;
图 21 圆柱开槽
② 画出截平面 P1、P2 与圆柱的截交线的正面投影,即为直线 1′2′、7′8′、3′4′、5′6′,截平面 Q 与圆柱
的截交线的正面投影为直线 2′4′、6′8′;
③ 画出各截交线的水平投影,顶面上截交线的投影为直线 17 和直线 35;圆柱面上截交线的投影积聚
在圆上; 
④ 求出各截交线的侧面投影;
⑤ 求截平面之间交线ⅡⅧ、ⅣⅥ的投影。正面投影积聚成点 2′8′、4′6′,水平投影直线 28、46 分别与
直线 17、35 重合,侧面投影为虚线 2″8″和 4″6″;
⑥ 整理投影轮廓线。
圆柱切口、开槽、穿孔是机械零件中常见的结构,应熟练地掌握其投影的画法。
图 22 是空心圆柱被平面截切后的投影,其外圆柱面截交线的画法与例 5 相同。内圆柱表面也会产生
另一组截交线,画法与外圆柱面截交线画法类似,但要注意它们的可见性,截平面之间的交线被圆柱孔分
成两段,所以 6″、8″之间不应连线。
图 22 空心圆筒开槽
2.2.2 平面截切圆锥 
当截平面与圆锥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同时,圆锥表面上便产生不同的截交线,其基本形式有五种(见表
2)。
表2圆锥面截交线的基本形式

1)当截平面通过圆锥顶点时截交线是过锥顶的两条直线。连同它与锥底面的交线构成一个三角形;
2)当截平面垂直于圆锥轴线时截交线为圆
3)当截平面倾斜于圆锥轴线,且 θ>a 时. 截交线为椭圆;
4)当截平面倾斜于圆锥轴线,且 θ=a 时. 截交线为抛物线;
5)当截平面平行或倾斜于圆锥轴线时(θ<a). 截交线为双曲线。
【例 6】求图 23 中正垂面截切圆锥的投影。
分析:由于正垂面倾斜于圆锥轴线,且 θ>a,所以截交线在空间是椭圆,其长轴为ⅠⅡ,短轴为ⅢⅣ。
因截交线属于截平面,而截平面的正面投影有积聚性,所以截交线的正面投影为斜线段,它反映椭圆长轴
的实长。又因为截交线也属于圆锥面,所以可以利用圆锥表面取点的方法(一般点及特殊点),求出椭圆
上一系列点的水平和侧面投影,再将同面投影顺序光滑连接,即得截交线水平和侧面投影。

图 23 正垂面截切圆锥
作图步骤:
1) 求完整侧面投影图;
2)求截交线上特殊点的侧面投影;
① 求轮廓线上点。截交线在圆锥正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 1′、2′的对应水平投影 1、2 及侧面投影 1″、2″
可以利用点、线从属关系直接求得。圆锥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点 5″、6″可以根据 5′、6′直接求得,然后再求
出水平投影 5、6;
② 求截交线(椭圆)长、短轴的端点。1′、2′是长轴端点的正面投影,1、2 和 1″、2″分别是其水平投影
和侧面投影。1′2′的中点(3′4′)是短轴端点的正面投影。本例中用辅助圆法求得椭圆短轴端点的水平投影 3、
4 和侧面投影 3″、4″;
3)求截交线上一般位置点的投影利用辅助素线法或辅助圆法,求适当数量的一般位置点的投影,如
图中点Ⅶ、Ⅷ的投影是用辅助圆法求得的;
4)光滑连线将求得的点的水平投影按 1-7-3-5-2-6-4-8-1 的顺序光滑连接,并在侧面投影上将各点的侧
面投影以同样顺序连接,即得所求截交线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
5) 整理投影轮廓线圆锥侧面投射轮廓线自Ⅴ、Ⅵ两点以上部分被截平面截去,所以圆锥侧面投影轮
廓线的 5″、6″以上部分不应画出。
图 24 所示为侧平面截切圆锥的截交线的作图。侧平面与圆锥轴线平行,所以截交线为双曲线。双曲
线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分别在侧平面的正面和水平积聚投影上;侧面投影反映实形,作图时用表面取点
法求出双曲线的顶点Ⅲ(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点)的侧面投影 3″和Ⅰ、Ⅱ两点(截交线上最低点)的侧面投影
1″2″,再求出若干一般位置点的投影,例如点Ⅳ、Ⅴ的投影 4″、5″。按 1″-4″-3″-5″-2″的顺序连接成光滑曲
线,即是截交线的侧面投影。

图 24 侧平面截切圆锥
【例 7】求图 25 中截切圆锥的投影。
分析:圆锥被三个平面截切,其中一个是垂直于圆锥轴线的水平面,它截圆锥的截交线为圆弧ⅡⅠⅢ
 ;一个是过锥顶的正垂面,截得的截交线为直线段ⅡⅤ、ⅢⅥ(延长线过锥顶);另一个是倾斜于圆锥轴
线的正垂面,截得的截交线为椭圆弧ⅤⅣⅥ。ⅡⅢ、ⅤⅥ是三个截平面的交线。
图 25 截切圆锥
作图步骤:
1) 求完整侧面投影图;
2) 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水平面截圆锥的截交线的投影。截交线正面投影为直线段 1′2′3′,对应水平投影为反映实形的圆弧
213,侧面投影为一直线段 1″2″3″(该线段两端画到圆锥侧面投影轮廓线),均可直接画出;
② 过锥顶正垂面截圆锥的截交线的投影。其正面投影为 2′5′、3′6′,对应的水平投影为 25、36 和侧面
投影2″5″、3″6″;图中Ⅱ、Ⅴ、Ⅵ、Ⅲ四点是截交线的结合点,在投影图中它们的投影仍是截交线投影的
结合点;
③ 正垂面截圆锥的截交线的投影。其特殊点的投影(ⅣⅤⅥ的投影);一般点的投影(利用辅助圆
法);截交线的投影;
3)求截平面交线的投影;
4) 整理投影轮廓线并擦去多余的线。
2.2.3 平面截切球
平面与球的截交线是圆,圆的直径大小与截平面到球心的距离有关。截交线圆的投影与截平面对投影
面的相对位置有关。
图 26 为一水平面截切球,其截交线圆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分别为直线段,而水平投影反映圆的实

图 26 水平面截切球
当截平面为某一投影面的垂直面时,则截交线圆在该投影面上投影为直线段,其他两个投影分别为椭
圆。图 27 是一正垂面截切球,截交线的正面投影为直线段,其长度为截交线圆的直径;截交线圆的水平
投影和侧面投影分别为椭圆。作图步骤如下:
图 27 正垂面截切球
1)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求截交线上特殊点的投影。球面正面投射轮廓线、水平投射轮廓线和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点的正面
投影分别为 1′、2′、5′、6′、7′、8′,它们对应的水平和侧面投影可直接求出。截交线圆的水平和侧面投影
都是椭圆,两椭圆的短轴分别为 12 和 1″2″,求出两椭圆的长轴端点,在正面投影上求出 1′2′的中点 3′4′,
利用辅助圆法求出其水平投影 3、4 和侧面投影 3″、4″、3、4 和 3″、4″分别为两椭圆的长轴;
② 求一般位置点;在 1′2′上再取适当数量的一般点,然后用辅助圆法求出这些点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
影;
③ 光滑连线并判别可见生。将所求各点的水平和侧面投影分别光滑连接,因均可见,故画成粗实线,
即得所求截交线的投影;
2)整理投影轮廓线。在各投影中,被截平面切去的那部分的投影轮廓线,不应画出。
【例 8】求图 28 中半球切槽的投影。
分析:半球被两个侧平面和一个水平面截出一个凹槽,凹槽上的截交线均为圆弧。它们的正面投影都
是直线。在水平投影上,由水平面截切出的截交线的投影(圆弧)反映实形;由两个侧平面截切出的截交线
分别投射成直线段。在侧面投影上,由水平面截切出的截交线投射成两段直线,由两个侧平面截切出的截
交线的投影反映实形,即圆弧,两个截平面的交线为正垂线ⅠⅡ和ⅢⅣ。
图 28 半球切槽
作图步骤:
1)求完整侧面投影图;
2) 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求侧平面截球的截交线;② 求水平面截球的截交线;
3)求截平面的交线;
4)整理轮廓线。
应当注意,半球侧面投射轮廓线在水平截平面以上部分已被切去,因此,该部分的侧面投影不应画出。
截平面交线的侧面投影 1″2″、3″4″不可见,应画成虚线。
2.2.4 一般回转体的截交线 
母线为任意曲线的回转面称一般回转面,一般回转面与端面围成一般回转体。
【例 9】求图 29 所示的回转体被正平面截切后的投影。
分析:由于截平面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有积聚性,所以截交线的水平投影为直线段,侧面投影为直
线段。Ⅲ点为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也是截交线上最高点。Ⅰ、Ⅱ两点是截交线上的最低点,它们在回
转面底圆上。然后再求出若干一般位置点,并光滑连线,即完成截交线的正面投影作图。
图29 一般回转体的截交线
作图步骤:
1)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求截交线上特殊点的投影。
② 求一般位置点;一般点ⅣⅤ和一般点ⅥⅦ;
③ 光滑连线并判别可见性;
2)整理投影轮廓线。
2.2.5 组合回转体的截交线
组合回转体的回转面由几个基本回转面组成。求组合回转体被截切后的截交线的投影时,必须首先分
析组合回转面由哪些基本回转面组成,根据截平面截切各基本回转面的部位确定截交线的形状,然后将各
段截交线的投影分别求出,并连接起来就是所求组合回转面的截交线投影。
【例 10】求图 30 中吊环的截交线。
分析:吊环主体是直径相等的半球和圆柱光滑相切组成的,然后在其左右两侧各用侧平面和水平面截
去一部分。侧平面截半球所得截交线为半圆,侧平面截圆柱所得截交线为平行两直线,半圆和平行两直线
相切。水平面截圆柱所得截交线为圆弧。并在中间作出圆柱孔。两截平面的交线为正垂线。
图 30 吊环的投影图
作图步骤:
1)求完整侧面投影图;
2) 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求侧平面截球的截交线;② 求侧平面截圆柱的截交线;③求水平面截圆柱的截交线;
3)求截平面的交线;
4)求圆柱孔的投影;
5)整理轮廓线。
【例 11】求图 31 所示中连杆头部的截交线。
分析:连杆头部的外表面由同轴的球面、环面(内环面)和圆柱面组成。前、后两个对称的正平面截切
球面和环面所得的组合截交线由圆弧和非圆平面曲线组成。点Ⅰ、Ⅱ是两段截交线的分界点,圆弧是截切
球面所得,非圆平面曲线是截切环面所得。圆柱面没有被切到,所以不产生截交线。组合截交线的水平投
影和侧面投影均为直线段,正面投影反映实形。
图 31 连杆头部的截交线
作图步骤:
1)求截交线的投影;
① 求球面截交线的投影;
② 求环面截交线的投影;特殊点ⅠⅡⅢ和一般点ⅤⅥ。
③ 光滑连线并判别可见性;
2)求圆柱孔的投影;
3) 整理投影轮廓线。
3 两立体相交
两立体相交称为相贯,相交两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相贯线。根据立体的几何性质,两立体相贯可分为:
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相交、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交、两曲面立体相交。
求平面立体与平面立体、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的相贯线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平面立体的表面(平面)
与另一个平面立体或曲面立体的截交线的问题,可以用前面求截交线的方法解决。
图 32 是所示是方柱和圆柱、圆柱和方孔、空心圆柱和方孔相贯,其相贯线由圆弧和直线组成,可用
求方柱、方孔各平面与圆柱面截交线的方法作图。

图 32 圆柱面和方柱、方孔相贯
两曲面立体相交时,相贯线的基本性质是:
① 相贯线是相交两立体表面的分界线,也是它们的公有线,所以相贯线上的点是两立体表面的公有
点;
② 由于立体有一定的范围,所以相贯线一般为封闭的空间曲线,特殊情况下为平面曲线或直线,如
图 33 所示。
(a) (b) (c)
图 33 曲面立体的相贯线
3.1 利用积聚性法求相贯线
两圆柱相贯或圆柱与其他回转体相贯时,如果圆柱的轴线垂直于一投影面,则圆柱面在这个投影面上
的投影有积聚性。因而,相贯线的这一投影就可以认为是已知的。利用这个已知投影,按照曲面立体表面
取点的方法,求出相贯线的其他投影。这种求相贯线的方法称为积聚性法。
【例 12】求图 34 中正交两圆柱的相贯线。
分析:图中两圆柱轴线垂直相交,称为正交。根据相贯线的公有性,相贯线是直立圆柱表面的线,而
直立圆柱表面的水平投影积聚成圆,所以相贯线的水平投影也就是这个圆,这是相贯线的一个已知投影。
又因为相贯线也是水平圆柱表面的线,水平圆柱的侧面投影积聚成圆,所以相贯线的侧面投影必在这个圆
上,而且应当在两圆柱侧面投影的重叠区域内的一段圆弧上。从而找到了相贯线的侧面投影,因此只需求
出相贯线的正面投影。
图 34 两正交圆柱相贯
解题步骤:
1)求两立体的正面投影轮廓线;
2)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轮廓线上点);分别求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Ⅰ、Ⅱ和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
Ⅲ、Ⅳ。它们的水平投影 1、2、3、4 和侧面投影 1″、2″、3″、4″都可以直接求出,再利用投影规律求出
它们的正面投影 1′、2′、3′、4′;
② 求一般位置点;根据连线的需要,作出适当数量一般位置点,如点Ⅴ、Ⅵ、Ⅶ、Ⅷ。可先在相贯
线水平投影上取点 5、6、7、8,再在相贯线的侧面投影上求出 5″、6″、7″、8″,然后求出 5′、6′、7′、8′;
③ 光滑连线;根据点的水平投影顺序,光滑连接各点相应的正面投影,因相贯线前后对称,所以只
需光滑连接 1′-5′-3′-6′-2′,即为相贯线的正面投影;
3)整理轮廓线。
应当注意,两圆柱相贯后,水平圆柱正面投影轮廓线上 1′2′一段不应画出。
3.1.1 正交两圆柱相贯线变化趋势
① 直径不相等的两正交圆柱相贯,相贯线在平行于两圆柱轴线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为双曲线,曲线的
弯曲趋势总是向大圆柱投影内弯曲,如图 35 中(a)(b)所示;
② 当两正交圆柱直径相等时,其相贯线为两条平面曲线—椭圆,相贯线在平行于两圆柱轴线的投影
面上的投影为相交两直线,如图 35(c)所示。
(a) (b) (c)
图 35 两正交圆柱相贯线变化趋势
图 36 为直径相等的两正交圆柱不完全贯通时相贯线的投影。图(a)的相贯线为两个左、右对称的半椭
圆,正面投影为相交两直线;图(b)的相贯线为一个椭圆,正面投影为一条斜线。

(a) (b)
图 36 等径圆柱不完全贯通
3.1.2 圆柱上穿孔及两圆柱孔的相贯线
圆柱上穿孔后,形成内圆柱面。图 37 表示了常见的三种穿孔形式。图(a)为圆柱与圆柱孔相贯,其相
贯线的求法与图 34 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应注意画出内圆柱面的投影轮廓线。图(b)为圆柱孔与圆柱孔
相贯,图(c)既有内、外圆柱面相贯,又有两内圆柱面相贯。这些相贯线的求法与圆柱体外表面相贯线的
求法相同。

图 37 圆柱穿孔及两圆柱孔相贯
【例 13】求图 38 中偏交两圆柱的相贯线。
分析:图 38 中相交两圆柱的轴线交叉垂直,相贯线是一条封闭的空间曲线。 直立圆柱的轴线垂直于
水平面,其水平投影积聚成圆。相贯线是该圆柱表面上的线,因此相贯线的水平投影与该圆柱的水平投影
重合,从而找到相贯线的一个投影。相贯线同时又是水平圆柱表面上的线,因此相贯线的侧面投影与水平
圆柱面的侧面投影重合,它是处于直立圆柱与水平圆柱侧面投影重叠域内的一段圆弧。有了相贯线的水平
投影和侧面投影,可求出其正面投影。
图 38 求两圆柱偏交的相贯线
作图步骤:
1)求两立体正面投影的轮廓线;
2)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轮廓线上点);
(a) 求直立圆柱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直立圆柱正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Ⅰ、Ⅲ,其水平投影在水平
投影图上已知为 1、2,其侧面投影为 1′、2′,然后根据其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求的正面投影为 1″2″;
(b) 求直立圆柱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作图步骤同上,对应的投影为 2、5、2′、5′、2″、5″;
(c) 求水平圆柱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点;其投影为 4、6、4′、6′、4″、6″;
② 求一般位置点;根据连线的需要,适当求出若干一般位置点,如图中的Ⅶ、Ⅷ两点的投影;
③ 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按水平投影各点 1-7-2-8-3-4-5-6-1 的顺序,将各点的对应正面投影光滑连
接起来。连接时,相贯线的可见部分用粗实线连接,不可见部分用虚线连接。当两立体表面在某一投影面
上的投影均可见时,其相贯线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才是可见的,否则为不可见。本例的正面投影中,由于
相贯线的Ⅰ-Ⅶ-Ⅱ-Ⅷ-Ⅲ一段处于两立体表面的可见部分,因此 1′-7′-2′-8′-3′为可见,用粗实线画出。而相
贯线的Ⅲ-Ⅳ-Ⅴ-Ⅵ-Ⅰ一段,在直立圆柱的后半圆柱面上,其正面投影 3′-4′-5′-6′-1′不可见,应画成虚线。
(局部放大图);
3) 整理轮廓线。
另外,求出相贯线后还要整理一下投影轮廓线,将应画的投影轮廓线画全,并分清虚实。本例中,两
圆柱的正面投射轮廓线不相交,而是交叉,直立圆柱的两条正面投影轮廓线应分别从上画到 1′和 3′两点为
止,这两段轮廓线为可见。水平圆柱的正面投射轮廓线与直立圆柱的交点为Ⅳ、Ⅵ。所以水平圆柱的正面
投影轮廓线应从左画到 6′点,从右画到 4′点,而且被直立圆柱挡住的部分应画成虚线,详见图中局部示意
放大图。
【例 14】求图 39 中圆柱与半球的相贯线
分析:两相贯立体中,圆柱的水平投影积聚成圆。因相贯线是圆柱表面的线,所以相贯线的水平投影
在此圆上,为已知投影。又因为相贯线也是球面上的线,可以利用球的表面取点法求出相贯线的正面投影。
作图步骤:
1)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
(1) 求轮廓线上点。
(a)求圆柱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同时也是球面上的点),圆柱正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Ⅰ、Ⅱ,
其水平投影在水平投影图上已知为 1、2,其正面投影利用辅助水平圆求得为 1′、2′(下同);
(b)求圆柱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圆柱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Ⅲ、Ⅳ,其水平投影为 3、4,利用
球表面取点的方法求出侧面投影为 3′、4′;
(c)求球面正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球面正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Ⅴ、Ⅵ,其水平投影为 5、6,侧面
投影为 5′、6′;
(d)求球面侧面投射轮廓线上的点,球面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Ⅶ、Ⅷ,其水平投影 7、8,正面投
影为 7′、8′;
(2) 求最高、最低点。在水平投影上将两圆心连线延长,并与相贯线水平投影相交于 9、10 两点,10
点距球心最近,所以 X 点是相贯线在球面上的最高点。利用水平辅助圆法,由 10 点求出 10′,10′是相贯
线正面投影最高点;9 点距球心最远,对应的 9′是最低点;
② 求一般位置点;根据连线的需要,适当求出若干一般位置点;
图 39 求圆柱和半球的相贯线
③ 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将相贯线各点的正面投影按水平投影 1-5-4-8-10-6-2-7-3-9-1 的顺序光滑连
接起来。连线时,由于相贯线上点Ⅰ、Ⅸ、Ⅲ、Ⅶ、Ⅱ对圆柱面和球面来说,正面投影都可见,所以 1′-9′-3′-7′-2′
可见,用粗实线画出,其他为不可见,画成虚线。(局部放大图);
2) 整理轮廓线。
圆柱的两条正面投射轮廓线与球面分别相交于Ⅰ、Ⅱ点,所以圆柱正面投影轮廓线应分别画到 1′、2′
点为止,因可见,故画成粗实线。球面的正面投射轮廓线与圆柱面相交于Ⅴ、Ⅵ点,所以球面的正面投影
轮廓线 5′6′一段不应画出,其余的轮廓线被圆柱挡住的部分应画成虚线。
【例 15】求图 40 中圆柱与四分之一环的相贯线。
分析:因为圆柱的轴线垂直于侧面,其侧面投影积聚为圆,相贯线的侧面投影也在此圆上,为已知投
影。相贯线也是环表面的线,利用表面取点的方法可求出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利用正面和侧面投影可求出
相贯线的水平投影
作图步骤:
1)求两立体的正面投影轮廓线;
2)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a)求两立体表面正面投射轮廓线的交点,Ⅰ、Ⅱ为两立体表面正面投射
轮廓线的交点,其正面投影为两立体正面投影轮廓线的交点 1′、2′;侧面投影为 1″、2″;水平投影 1、2
可由 1′、2′直接得到;(b)求圆柱面水平投射轮廓线上的点,Ⅲ、Ⅳ为圆柱面水平投射轮廓线上的点,其
正面投影 3′、4′由侧面投影 3″、4″按环表面取点方法(辅助圆法)得到,由 3′、4′求得 3、4。
② 求一般位置点(如图中Ⅴ、Ⅵ点);根据连线的需要,适当求出若干一般位置点(如图中 5″、6″
点),再按环表面取点的方法,求出其对应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

图 40 求圆柱和圆环的相贯线
③ 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按照相贯线侧面投影上各点的顺序,分别将其对应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
影光滑连接。因立体前后对称,所以相贯线的前后两部分的正面投影重合,只需用粗实线光滑连接
1′-6′-3′-5′-2′即可。在水平投影中,因圆柱的下半部分不可见,所以这部分与环相贯线的水平投影 3-5-2-4
不可见,用虚线连接,相贯线水平投影的其余部分为可见,用粗实线连接;
3) 整理轮廓线;
在正面投影中,环投影轮廓线的 1′、2′之间一段不应画出。水平投影中,因圆柱的两条水平投射轮廓
线分别与环交于Ⅲ、Ⅳ两点,所以两条水平投影轮廓线应分别从左画到 3、4 两点为止。
3.2 利用辅助平面法求相贯线
假想用一辅助平面截切相贯两立体,则辅助平面与两立体表面都产生截交线。截交线的交点既属于辅
助平面,又属于两立体表面,是三面公有点,即相贯线上的点。利用这种方法求出相贯线上若干点,依次
光滑连接起来,便是所求的相贯线。这种方法称为“三面共点辅助平面法”,简称辅助平面法。
用辅助平面法求相贯线时,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平面,以便简化作图。选择的原则是:辅助平面与两曲
面立体的截交线投影是简单易画的图形—由直线或圆弧构成的图形。
【例 16】求图 41 中圆柱和圆锥正交的相贯线
分析:圆柱轴线为侧垂线,圆锥的轴线为铅垂线,选用水平面作为辅助平面,它与圆柱面的截交线是
与轴线平行的两直线,与圆锥面的截交线为圆;两直线与圆的交点即为相贯线上的点。两直线和圆的投影
都是简单易画的图形(圆和直线)。本例中,相贯线的侧面投影在圆柱的侧面投影上,所以只需求相贯线的
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
图 41 圆柱和圆锥正交的相贯线
作图步骤:
1)求两立体的正面投射轮廓线;
2)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轮廓线上点);
(a)求圆锥正面投射轮廓线和圆柱正面投射轮廓线的交点,点Ⅰ、Ⅱ为圆锥正面投射轮廓线和圆柱
正面投射轮廓线的交点,其投影 1′、2′和 1″、2″可以直接确定,然后利用轮廓线对应关系求出 1、2;
(b)求圆柱水平投射轮廓线上的点;Ⅲ、Ⅳ为圆柱水平投射轮廓线上的点,由侧面投影可以直接得
到 3″、4″,然后用过这两点的水平面 P1 为辅助平面,它与圆锥的截交线为圆,与圆柱的截交线为平行两
直线(圆柱水平投射轮廓线),圆、直线水平投影的交点即为 3、4;由 3、4 和 3″、4″可求出 3′、4′;
② 求一般位置点;根据连线的需要,适当求一些一般位置点,如Ⅴ、Ⅵ点,它们的投影是选用水平
面 P 作为辅助平面求出的,作图方法见图 41。
③ 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在正面投影中,相贯线的前半部分为可见,后半部分为不可见;因相贯
线前、后对称,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投影重合,所以用粗实线按 1′-5′-3′-2′顺序光滑连线。水平投影中,圆
柱上半部分可见,下半部分不可见,所以相贯线的水平投影以 3、4 点为界,3-5-1-6-4 一段为可见,用粗
实线连接,3-2-4 一段为不可见,用虚线连接。
3)整理轮廓线。
水平投影中,3、4 两点是圆柱水平投射轮廓线与圆锥面的交点的水平投影,所以圆柱水平投影轮廓线
应自左画到 3、4 两点。
【例 17】 求图 42 中圆锥台和半球的相贯线。
分析:由于圆锥台和半球的三面投影均无积聚性,所以不能利用积聚性法求相贯线的投影。但是可以
采用辅助平面法求解。本例选用水平面作为辅助平面,它与圆锥台、半球的截交线都是圆;为了求得圆锥
台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可用通过圆锥台轴线的侧平面作为辅助平面。
图 42 圆锥台和半球相贯
作图步骤:
1)求两立体的轮廓线;
2)求相贯线的投影;
① 求相贯线上的特殊点(轮廓线上点);
(a) 求正面投影轮廓线;从水平投影中可以看出,圆锥台和半球的正面投射轮廓线在同一正平面内,
所以两立体正面投影轮廓线必相交。交点的正面投影分别是 1′、2′,根据 1′、2′利用轮廓线对应关系可直接
求出 1、2 和 1″、2″;
(b)求圆锥台侧面投影轮廓线上的点 3″、4″;可用过圆锥台轴线的侧平面 P 作为辅助平面求出。P 平面
与半球的截交线是半圆,该半圆与圆锥台侧面投影轮廓线的交点即为 3″、4″,由 3″、4″按轮廓线对应关系
可直接求出 3′、4′和 3、4;
② 求一般位置点;在ⅠⅡ高度范围内,选取水平面 Q 为辅助平面,它与圆锥台、半球的截交线都是
圆,两圆水平投影交于 5、6 点,然后,由 5、6 求出其相应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 5′、6′和 5″、6″。按这
种方法求出所需若干一般位置点;
③ 光滑连线并判断可见性;依次分别光滑连接各点的正面投影、水平投影、侧面投影,并判别可见
性,完成作图。连线的顺序按以下原则进行;相邻辅助平面求出的点是相贯线上的相邻点(因没有积聚性时,
找不到相贯线的已知投影);这些点的投影仍是相邻点;连线时,各投影中的相邻点相连;同一辅助平面求
出的点不能相连;
3)整理轮廓线。
圆锥台侧面投影轮廓线从上画到 3″、4″;半球侧面投影轮廓线为半圆。半圆被圆锥台挡住的部分圆弧
应画成虚线。
【例 18】求图 43 中斜交两圆柱的相贯线。 
分析:两圆柱斜交,轴线都平行于正面,可选用正平面作为辅助平面,辅助平面与两圆柱面的截交线
都是平行于轴线的直线。由于直立圆柱的水平投影有积聚性,所以相贯线的水平投影是一段圆弧。本例是
求相贯线的正面投影。由于相贯线前后对称,所以图 43 中只标出了前半部分相贯线上的点。
作图步骤如下:
① 求特殊点。由水平投影可知,两圆柱正面投影轮廓线相交,其交点 1′、2′即为交点的正面投影。
3′可根据 3 直接求得;
② 求一般位置点。用正平面截切两圆柱,与直立圆柱的截交线是平行于直立圆柱的轴线的直线;与
斜圆柱的截交线是平行于斜圆柱轴线的直线。作图时,可用换面法将斜圆柱投影成具有积聚性的圆,然后
根据水平投影中正平面与斜圆柱的轴线间的距离 y,在积聚性圆中求出 41、51 两点,过 41、51 分别作斜
圆柱轴线的平行线,与正平面和直立圆柱截交线的正面投影交于 4′、5′两点,该两点即为两个一般位置点
的正面投影。作图方法如图 43 所示;
③ 连线。将 1′-4′-3′-5′-2′依次光滑连接,即得相贯线的正面投影。

图 43 斜交两圆柱相贯
综合以上各例题可知,辅助平面法不受立体表面有无积聚性的限制,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3.3 利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 
当回转面与球面相交,且球心在回转面轴线上时,其交线为一垂直于回转面轴线的圆。当回转面轴线
平行于投影面时,球与回转面的交线圆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为垂直于回转轴的直线段,如图 44 所示,因
此,可用一球面为辅助面,求两回转体的相贯线。
利用辅助球法求相贯线,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 两相交立体都回转体;
② 两回转体的轴线相交;
③ 两回转体轴线所确定的平面平行于同一投影面。

图 44 球与回转体的相贯线
【例 19】图 45 中,求圆柱和圆锥台的相贯线。
分析:圆柱和圆锥台都是回转体,且两轴线相交并平行于正面,满足利用辅助球面法作图的三个条件。
以两回转轴交点为球心,作一大小合适的辅助球,同时与圆柱、圆锥台相贯;辅助球与圆柱、圆锥台的相
贯线皆为圆,它们的交点是三个曲面的公有点,也就是圆柱与圆锥台相贯线上的点。可见,辅助球面法也
是根据三面共点的原理作图的。辅助球面的半径大小有一定的范围。如图 45(a)所示,辅助球面半径应在
R1 和 R2 之间变动,R1 是最大球面半径,其长度为球心到两立体轮廓线交点中最远点 1′的距离;R2 是最
小球面半径,其长度为由球心分别向两立体轮廓线所作垂线中较长者。如果取大于 R1 或小于 R2 的半径作
球面,将得不到相贯线上点。作图步骤如下:
1) 求相贯线上点
① 如图 45(b)所示,两立体的正面投影轮廓线相交,其交点为 1′、2′,由 1′、2′利用轮廓线对应关系求
出 1、2;
② 图中Ⅲ、Ⅳ两点的正面投影 3′、4′是用最小辅 蛎?半径为 R2)按上述方法求出的;
③ 求相贯线上点(一般点) 图 45(b)中,以两回转体轴线交点为球心,作半径为 R 的辅助球面,球
面与圆锥台交线为两个圆,其正面投影为直线 a′b′和 c′d′。球面与圆柱面交线为一个圆,其正面投影为直线
e′f′。e′f′分别与 a′b′、c′d′相交,交点 5′、6′、7′、8′为相贯线上点Ⅴ、Ⅵ、Ⅶ、Ⅷ的正面投影。由 5′、6′、7′、
8′按圆锥表面取点的方法求出其相应的水平投影 5、6、7、8;
(a) (b)
图 45 圆柱和圆锥台相贯
2) 连线并判断可见性由于相贯线前后对称,所以相贯线的正面投影用粗实线光滑连接 1′-5′-3′-7′-2′。
曲线 1′-5′-3′-7′-2′与正面投影中圆柱轴线的交点 9′、10′,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圆柱水平投射轮廓线上点Ⅸ、
Ⅹ的正面投影,由 9′10′求其水平投影 9、10。9、10 两点是相贯线水平投影可见与不可见的分界点。所以,
在水平投影中,用粗实线按 9-3-5-1-6-4-10 的顺序依次光滑连接成曲线,用虚线依次光滑连接 10-8-2-7-9;
3)整理轮廓线。
从图 45 的作图过程中可以看出,求相贯线的正面投影只在正面投影图中作图便可完成。所以,当需
要在一个投影图上完成相贯线作图时,采用辅助球面法比较方便。图 46 是在斜交圆柱的一个投影图中,
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投影的例子。
图 46 两斜交圆柱相贯
上述球心位置固定不变的辅助球面法称为定心辅助球面法。球心位置根据需要而变动的称为变心辅助
球面法,这里不作介绍。
3.4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两回转体相交,其相贯线一般是封闭的空间曲线。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相贯线是平面曲线或直线。
1.两同轴回转体的相贯线
两同轴回转体相交,其相贯线是垂直于轴线的圆。当轴线平行于某一投影面时,交线圆在该投影面上
的投影是过两立体投影轮廓线交点的直线段。图 47(a)所示的相贯线是由圆柱和球、圆柱孔和球同轴相交而
成的;(b)图所示的相贯线是圆柱孔和圆锥孔、圆柱和圆锥台同轴相交而成的;(c)图所示相贯线是圆锥台和
球同轴相交而成的。

(a) (b) (c)


图 47 同轴回转体的相贯线
2.两个外切于同一球面的回转体的相贯线
在图 48 中,(a)图表示两个等径圆柱正交,两圆柱外切于同一球面,其相贯线是两个相同的椭圆。椭
圆的正面投影为两圆柱投影轮廓线交点的连线。(b)图表示两个外切于同一球面的圆柱和圆锥正交。其相贯
线也是两个相同的椭圆,正面投影也是两立体投影轮廓线交点的连线。(c)图和(d)图表示圆柱和圆柱、圆锥
和圆柱斜交的情况,它们分别外切于同一球面,其交线为大小不等的椭圆,椭圆的正面投影也是两立体投
影轮廓线交点的连线。

(a)(b)(c)(d)
图 48 外切于同一球面的回转体的相贯线
实例:图 49 表示工程上用圆锥过渡接头连接两个不同直径圆柱管道结构的投影图。两圆柱分别与过
渡接头外切于球面,它们的相贯线(椭圆)的投影为直线段。

图 49 过渡接头连接管道
3.两轴线平行的圆柱、两共顶锥的相贯线
两轴线平行的圆柱相交时,其相贯线为平行于圆柱轴线的直线,如图 50(a)所示。两共顶锥相交时,其
相贯线为过锥顶的直线,如图 50(b)所示。
图 50 相贯线为直线
3.5 立体表面交线的综合举例
前面几节讲述了两个立体相交时相贯线的求法。在实际物体中,有时会遇到两个以上的立体相交的情
况,如图 51 所示。求多个立体相交的相贯线,其作图方法和求两个立体相交的相贯线一样,只是在作图
前,首先要分析各相交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确定每两个相交立体的相贯线形状,然后分别求出各部分
相贯线的投影。
【例 20】求图 51 中三个圆柱相交的交线。
分析:直立圆柱 A 和 B 同轴,水平圆柱 C 分别与圆柱 A、B 正交;圆柱 C、A 的相贯线和圆柱 C、B
的相贯线都是空间曲线;圆柱 B 的上表面(平面)和圆柱 C 相交,它们的截交线是两条平行于圆柱 C 轴线的
直线段。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三圆柱之间的交线是由两段空间曲线和两条直线段组成。
作图步骤如下:
① 求圆柱 C 与 A 的相贯线及圆柱 C 与 B 的相贯线。由于圆柱 C 的侧面投影和圆柱 A 的水平投影均有
积聚性,所以它们的相贯线Ⅵ-Ⅱ-Ⅰ-Ⅲ-Ⅴ的侧面投影和水平投影都分别在相应的圆弧上,利用侧面投影和
水平投影可求出相贯线的正面投影 1′2′4′,其中Ⅰ为圆柱 C 和 A 正面投射轮廓线上点,Ⅱ、Ⅲ为圆柱 C 水
平投射轮廓线上点,如图 51 所示。同样方法,可求出圆柱 C 与 B 相贯线Ⅷ-Ⅵ-Ⅶ的三面投影。

图 51 三个圆柱相交
② 求圆柱 B 的上表面与圆柱 C 的截交线。由于圆柱 C 的轴线是侧垂线,所以截交线ⅣⅦ、ⅤⅧ是侧
垂线,它们的侧面投影积聚为点 4″7″和 5″8″。水平投影为直线段 47 和 58,正面投影为 4′7′和 5′8′。其中
47 和 58 为虚线。
③ 整理轮廓线判断可见性圆柱 C 水平投影轮廓线应画到 2、3;圆柱 B 的水平投影中,被圆柱 C 挡住
的部分应画成虚线。圆柱 B 的上表面的侧面投影中 5″4″一段不可见画成虚线。
【例 21】分析图 52 中空心物体的交线。
分析步骤如下:
① 分析空心物体的组成。图 52 所示的空心物体的外表面是由直立圆柱面 A、B 和水平圆柱面 C 及半
球面 D 组成。其内表面由与半球面 D 同心的球面,以及分别与圆柱面 B 和圆柱面 C 同轴的圆柱面组成。
在空心物体的下部,前半部分开了一个拱形槽,拱形槽由半圆柱孔 E 和长方孔 F 组成,后半部分开了一个
圆柱孔 G。

图 52 空心物体的交线
②分析各部分的交线。由图 52 可以看出,水平圆柱面 C 轴线以下一半与直立圆柱面 B 正交,其相贯
线的正面投影为曲线 1;轴线以上的一半与半球面 D 相交,其相贯线是半圆,半圆的正面投影为直线段 2。
直立圆柱面 B、A 与拱形孔的交线是由半圆孔 E 与圆柱面 B 的相贯线(空间曲线)及长方孔 F 的两个侧面与
直立柱面 A、B 的交线(直线)组成,它们的侧面投影分别为曲线 5、直线段 3 和 4。圆柱面 B 与圆柱孔 G
的相贯线为空间曲线,其侧面投影为曲线 6。物体内表面交线的分析与外表面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分析了空心物体的交线。各部分交线的其他投影和作图方法以及可见性问题、轮廓线问题,读者
可参考图 52 自行分析。
3.6 求相贯线小结 
1.求相贯线的方法
本章介绍了求相贯线的三种方法:利用积聚性法、辅助平面法和辅助球面法。
利用积聚性法求相贯线是解题的基本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其条件是相交两立体中至少有一个立体表
面的投影具有积聚性。这种积聚性提供了相贯线的一个投影,然后利用相贯线的公有性,把求相贯线的问
题转化为在另一个立体表面上取点的问题。
利用辅助平面法求相贯线,原理简单、直观,且不受立体表面有无积聚性的限制。利用辅助平面法解
题的关键是恰当地选择辅助平面。一般选择投影面的平行面作为辅助平面,且辅助平面与两立体表面的截
交线的投影简单易画,一般为圆或直线。
利用辅助球面法求相贯线要符合三个条件:
① 两相交立体都是回转体;
② 两回转体轴线相交;
③ 两回转体轴线决定的平面平行于同一投影面。
有时,为解题方便,同一题目可以综合利用不同方法求解。如图 39 所示,圆柱的水平投影有积聚性,
所以可以利用积聚性法进行解题,但也可以利用辅助平面法去解。
2.求相贯线的步骤
求相贯线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 分析两相贯立体表面的投影特性(有无积聚性)、相对位置等,选择恰当的求解方法。
② 求相贯线上特殊点。相贯线上的特殊点一般是指轮廓线上点、极限位置点(如相贯线上最高、最低、
最前、最后、最左、最右点)、相贯线本身的特征点(如椭圆的长、短轴端点)等。求出这些点就能确定出相
贯线投影的大致范围和形状。轮廓线上点在很多情况下又是相贯线投影的极限点,或者是相贯线可见与不
可见部分的分界点、轮廓线的终止点。作图中,轮廓线上点可以利用轮廓线的对应关系直接求得,所以一
般求解时应先求出轮廓线上的点。
③ 求相贯线上一般位置点。为了便于连线,提高相贯线投影的准确程度,可以求若干一般位置点,
求点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④ 连线、判别可见性。一般连线和判别可见性可同时进行,可见性要根据投射方向判别,在同一投
射方向上,两相交表面都可见的部分产生的交线才是可见的,否则为不可见。可见部分用粗实线画出,不
可见部分用虚线画出。
以上简述了求相贯线的步骤,画完相贯线的投影后,还要根据两立体相贯的情况,对立体投影的轮廓
线进行整理,去掉相贯后已不存在的那部分轮廓线,并正确判别应保留部分的可见性。
3.两正交圆柱相贯线投影的简化画法
正交圆柱相贯线的投影可用简化画法画出,如图 53 所示。以大圆柱半径为半径,过 1′、2′两点作圆弧。
这种方法是以圆弧代替相贯线的投影,在以后的作图中可以采用。
图 53 正交圆柱相贯线投影的简化画法

第四章 组合体

1 组合体及其组合方式
1.1 概述
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形体角度来看,都可以认为由若干基本立体(如棱柱、棱锥、圆柱、
圆锥、球、环)组成。由基本立体组合而成的物体称为组合体。

图1组合体
1.2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分为堆积、切割和相贯三种方式,较复杂者常是几种方式的综合。
1.2.1 堆积
对于由基本立体堆积而成的组合体,画图时可按形体逐一画出各基本立体投影,最后得到组合体完整
的投影,要注意画全各基本立体分界面的投影。
图2堆积
1.2.2 切割
对于由基本立体切割而形成的组合体,应先画出其切割前的完整物体,然后,逐步画出被切去部分之
后的形体。

图3切割
1.2.3 相贯
对于相贯而成的组合体,在画出各形体的同时,应正确画出它们的相贯线。
图 4 相贯
1.2.4 组合体两表面间的关系
(1)两表面相切,相切处不画线;两表面相交,相交处画线。
当组成组合体的两立体表面相切时,相切处是光滑过渡,没有交线,投影中不应画出,如图 5 所示;
当两立体表面相交时,表面交线必须画出,如图 6 所示。

图 5 相切处不画线 图6相交处应画线
(2) 不同形体的表面同面时无分界线,否则有交线。
图 7 不同形体的表面同面时无分界线,否则有分界线
1.3 形体分析法
假想将复杂的组合体分解成若干个较简单的基本立体,分析各基本立体的形状、组合方式和相对位置,
然后有步骤地进行画图和读图。这种把复杂立体分解为若干个基本立体的分析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形体
分析法是组合体画图、读图和标注尺寸的主要方法。
2 组合体的画图
本节以轴承座和支架为例,说明组合体的画图方法和步骤。
2.1 轴承座
2.1.1 形体分析
轴承座可分解为套筒Ⅰ、支板Ⅱ、肋板Ⅲ、底板Ⅳ四个基本立体,如图 8 所示。Ⅰ为空心圆柱,Ⅱ、
Ⅲ、Ⅳ均为棱柱。底板Ⅳ、肋板Ⅲ、支板Ⅱ之间的组合方式为堆积,其中支板Ⅱ的两侧面和套筒Ⅰ外表面
相切,肋板Ⅲ和套筒Ⅰ相交。轴承座前后对称。
图 8 轴承座
2.1.2 选择正面投影
正面投影是各投影中的主要投影。选择正面投影时必须考虑物体的安放位置和正面投影的投射方向两
个问题。
组合体的安放位置一般选择为物体安放平稳时的位置,如图 8 所示,轴承座的底板位于下方且水平放
置。
正面投影的投射方向,一般选择最能反映物体各组成部分的形状特征和相互位置的方向。另外,还应
考虑到使其他投影细虚线较少和图幅的合理利用。比较图 9 中A、B、C、D四个方向,以A向作为正面
投影的投射方向为好。

图 9 选择正面投影
正面投影(以A向为投射方向)确定之后,另外两个投影也就相应地确定了。水平投影主要反映底板
的形状和上面四个小圆孔的位置,侧面投影主要反映支板与套筒相切的情况。
2.1.3 画图步骤
(1) 选比例、定图幅。根据物体实际大小和复杂程度,选定作图比例和图幅大小。比例尽可能选用 1:1,
图幅则根据绘图面积选择标准图幅。
(2) 布局。
(3) 画底稿。画底稿时,应根据形体分析法逐个形体画,对于每个形体,应从反映形体实形的投影画
起,各投影对应画。画图过程中应考虑各形体的组合方式和相对位置,注意图线的变化,同时要画出截交
线、相贯线。
轴承座底稿的画图顺序为:画底板 → 画套筒 → 画支板 → 画肋板及小孔。
(4) 校核、按线型描深三面投影。

图 10 轴承座画图步骤
2.2 支架
2.2.1 形体分析
支架可分解为左底板Ⅰ、右底板Ⅱ、肋板Ⅲ、直立圆筒Ⅳ四个基本立体,如图 11 所示。左底板Ⅰ上
开有 U 型槽,右底板Ⅱ上有两个圆孔,直立圆筒Ⅳ前面开槽、后面钻圆孔。左底板Ⅰ、肋板Ⅲ与直立圆筒
Ⅳ相交,右底板Ⅱ与直立圆筒Ⅳ相切,左底板Ⅰ与肋板Ⅲ堆积。

图 11 支架形体分析
2.2.2 作图步骤
1)选比例、定图幅。
(2) 布局。
(3) 画底稿: 画直立圆筒 → 画左底板 → 画右底板 → 画肋板。
(4) 校核、描深。

图 12 支架画图步骤
3 组合体的读图
3.1 读图的基本知识
3.1.1 各个投影联系起来看
一般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因此,读图时要将各投影联系起来看,根据投影规律进
行分析比较。 如图 13 中四组投影图中的正面投影都一样,而水平投影不一样,反映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立体图如图所示。

(a) (b) (c) (d)


图 13 一个投影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有时两个投影也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 如图 14 所示,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都一样,只有结
合侧面投影一起看,才能确定物体的确切形状,立体图如图所示。
(a) (b)
图 14 两个投影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
读图时不能只看一个或两个投影,必须以正面投影为中心,将几个投影联系起来看,才能正确地想象
出该物体的形状。
3.1.2 投影中线条、线框的意义
如图 15 所示,投影中的线条有直线和曲线,它们表示如下含义:
(1)具有积聚性表面的投影。平面的积聚投影为直线,曲柱面的积聚投影为曲线。
(2)表面和表面的交线投影。
(3)曲面轮廓线的投影。
投影图中的线框表示的含义如下:
(1)表示平面、曲面的投影。
(2)空间封闭曲线(如相贯线)的投影。

(a) (b) (c) (d)


图 15 投影中线条、线框的意义
3.2 读图的方法和步骤
3.2.1 形体分析法
形体分析法是读图的主要方法。一般从反映物体特征的正面投影开始,将其可见部分分成若干个代表
简单立体的封闭线框,并按照投影规律找出每一线框在其他投影中所对应的投影;然后,由此想象出各简
单立体的形状及其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最后把各形体按相互位置组合在一起,想象出整个物体的形状。
下面以图 16 所示的阀盖三面投影为例,介绍其读图的步骤。
(1)分线框、对投影。
将阀盖正面投影的可见部分分成四个封闭线框(Ⅰ、Ⅱ、Ⅲ、Ⅳ),每一线框代表一简单立体。按照投
影规律,分别找出它们在水平投影图和侧面投影图中的对应投影,得到各形体的三面投影图

图 16 阀盖的三面投影
(2)想形状、定位置。
根据Ⅰ、Ⅱ、Ⅲ、Ⅳ各形体的三面投影图,确定各形体的形状。
从图示的三面投影中,还可以确定各形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组合方式。即形体Ⅰ在最上面,Ⅱ、Ⅲ、
Ⅳ依次在其下方。整个物体前后、左右对称。
(3)综合起来想整体。
各形体间的组合方式为:Ⅰ与Ⅱ、Ⅲ与Ⅳ是堆积,Ⅱ与Ⅲ是相贯。按照各形体的形状、相互位置和组
合方式,综合起来想象出整个物体的空间形状。
3.2.2.线面分析法
当组合体中有较复杂的形体时,仅用形体分析法难以确定其形状,可借助于线面分析法确定其形状。
线面分析法就是利用投影规律和线、面的投影特点分析投影中的线条和线框的含义,判断形体上各交
线和表面的形状和位置,从而确定形体形状的方法。
下面以图 17 所示的支座为例说明线面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支座可以看成由空心圆筒Ⅰ和底板Ⅱ两个形体组成。空心圆筒Ⅰ简单易懂。而底板Ⅱ由于被几个平面
切割,形体显得比较复杂,可应用线面分析法帮助读图。
图 17 支座的三面投影
(1)由正面投影中线框 p',按投影规律在水平投影、侧面投影中找出其对应的投影 p、p",两者均积
聚成直线。因此 P 平面为正平面,其正面投影反映实形。
(2) 由水平投影中线框 q,按投影规律在正面投影、侧面投影中找出其对应的投影 q'、q",两者均
积聚成直线。因此 Q 平面为水平面,其水平投影反映实形。
(3)由正面投影中线框 r',按投影规律在水平投影、侧面投影中找出其对应的投影 r、r",r 积聚成一
条斜线,r"为封闭线框。因此 R 平面为铅垂面,其正面投影、侧面投影均不反映实形。
(4)由正面投影中线框 s',按投影规律在水平投影、侧面投影中找出其对应的投影 s、s",两者均积
聚成直线。因此 S 平面为正平面,其正面投影反映实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想象出支座的整体结构形状。
3.3 读图的一般步骤
上面介绍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为了提高读图能力,有条不紊地看懂投影,
读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1)初步了解。
首先从正面投影着手了解各投影之间的位置关系,物体的大概形状和大小,并分析有哪几个主要部分
组成。
(2)深入分析。
在初步了解之后,应用形体分析法,对较复杂的部分结合线面分析法逐个进行分析,根据各部分的投
影特点,判断物体的基本形状和表面形状。
(3)通过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根据各基本形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相互间的组合关系想象出物体的形
状。
4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一组投影只能表示物体的形状,而物体的大小则必须通过标注尺寸加以确定,它与图形绘制时所用的
比例无关。视图中的尺寸是加工制造机件的重要依据,因此注写尺寸必须认真、细致地进行。
视图中标注尺寸的基本要求是:
① 正确——尺寸标注要符合国家标准中有关规定;
② 完整——尺寸必须注写齐全,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③ 清晰——尺寸布置要恰当,尽量注写在明显的地方,以便于读图;
④ 合理——所注尺寸应符合设计和制造工艺等要求,并使加工、测量、检验方便。
关于合理标注尺寸的问题将在零件图中介绍。本节主要介绍尺寸标注的完整和清晰问题。
4.1 基本立体的尺寸注法
4.1.1 平面立体的尺寸注法
基本立体一般只需注出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
标注平面立体如棱柱、棱锥的尺寸时,应注出底面(或上、下底面)的形状和高度尺寸,如图 18 所
示。

图 18 平面立体的尺寸注法
(1) 棱柱
图 18(a)、(b)是棱柱,其长、宽尺寸注在反映底面实形的水平投影图中,高度尺寸注在反映棱柱高度
的正面投影图中。
(2) 正六棱柱的底面形状为正六边形
图 18(b)中正六棱柱的底面形状为正六边形,其对角距离不必标注。若要标注,则应把尺寸数字用括
号括起来,作为参考尺寸。
(3) 三棱锥
图 18(c)是三棱锥,除了注出长、宽、高三个尺寸外,还要在反映底面实形的水平投影图中注出锥顶的
定位尺寸。
(4) 棱台
图 18(d)、(e)是棱台,标注尺寸时要注出顶面、底面和高度尺寸。
(5) 正方形的边长
图 18(e)中的尺寸“□a”、“□b”中的 a、b 是正方形的边长。
4.1.2 回转体的尺寸注法
(1) 圆柱和圆锥(台)的尺寸
标注圆柱和圆锥(台)的尺寸时,需要注底圆的直径尺寸和高度尺寸。一般把这些尺寸注在非圆投影图
中,且在直径尺寸数字前加注符号 Φ,如图 19(a)、(b)所示。
(2) 球体的尺寸
球体的尺寸应在 Φ 或 R 前加注字母 S,如图 19(d)所示。
(3) 环的尺寸
圆环的尺寸应注出母线圆和中心圆的直径,如图 19(c)所示。
(4) 一般回转体的尺寸
一般回转体的尺寸还应注出确定其母线形状的尺寸,注法如图 19(e)所示。
图 19 回转体的尺寸注法
4.2 切割和相贯立体的尺寸注法
标注被平面截断或带有切口的立体的尺寸时,除了注出基本立体的尺寸外,还应注出确定截平面位置
的定位尺寸。标注两个相贯立体的尺寸时,除了注出两个相贯立体的尺寸外,还应注出确定两相贯立体之
间相对位置的尺寸。常见的切割和相贯立体的尺寸注法如图 20 所示。

(a) (b) (c) (d) (e)

(f) (g) (h) (i) (j)


图 20 切割和相贯立体的尺寸注法
应当注意:
(1)当立体大小和截平面位置确定后,截交线也就确定了,所以截交线不应标注尺寸。
图 21(a)为正确注法,该图既注出了圆柱的定形尺寸 Φ40 和 34,又注出了截平面的定位尺寸 23 和 16,
这样侧面投影图中两截交线也就自然确定了。图 21(b)中不注定位尺寸 23,却注两截交线的距离 30,这是
错误的。
(a) (b)
图 21 切割体尺寸注法的正误对比
(2)当两相贯立体的大小和相互位置确定后,相贯线也就相应确定了,因此,相贯线也不应标注尺寸。
如图 22(b)中注出相贯线尺寸 R20(实际上并非圆弧)是错误的。该图中定位尺寸 16 和 8 也是错误的,
因为这两个尺寸是以圆柱轮廓线为尺寸基准的,而轮廓线一般不能作为尺寸基准。正确注法应如图 22(a)
那样,注出定位尺寸 36 和 20。

(a) (b)
图 22 相贯立体尺寸注法正误对比
4.3 组合体的尺寸注法
4.3.1 组合体尺寸种类及注法
组合体由基本立体组合而成。因此,在标注尺寸时也应用形体分析法,标注出各基本立体的定形尺寸、
定位尺寸及组合体的总体尺寸。
下面以图 23 所示轴承座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1) 定形尺寸:确定组合体上基本立体大小的尺寸。
轴承座有套筒、支板、肋板和底板四部分组成。标注尺寸时,应逐个注出各部分的定形尺寸,如图所
示。套筒的定形尺寸为径向尺寸 Φ110、Φ65 和轴向尺寸 130 及小圆柱孔直径尺寸 Φ15;支板前后两表面
与套筒相切,其定形尺寸只有 32;肋板定形尺寸为 80、32 和 35;底板定形尺寸有长 200、宽 170、高 32、
圆角半径 R20 和四个圆柱孔直径尺寸 4×Φ24。
图 23 轴承座的尺寸注法
(2) 定位尺寸:确定组合体上基本立体位置的尺寸。
标注各基本立体之间的定位尺寸时,首先要确定标注定位尺寸的基准。一个组合体应有长、宽、高三
个方向的尺寸基准。常用的基准是平面和轴线。在图 24 中,选择底板底平面 A、前后方向对称平面 B 和
底板右侧面 C 分别作为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尺寸基准。然后分别注出各形体相对于这些基准
的定位尺寸。如套筒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定位尺寸为 135 和 7,小圆柱孔长度方向定位尺寸为 65;底板
上四个小圆柱孔应首先注出确定其相对位置的尺寸 105 和 110,再注出这一组孔长度方向定位尺寸 65,由
于这组孔对称于基准 B,所以宽度方向定位尺寸不必注出。同样,各基本立体宽度方向都对称于基准 B,
故它们宽度方向的定位尺寸都不注出。
(3) 总体尺寸:确定组合体总长、总宽、总高的尺寸。
如图 24 所示的,阀盖总长 90,总宽 70、总高 50。
图 24 阀盖的尺寸注法
有的组合体总体尺寸不直接注出,而是间接得出。如轴承座的总长、总高。
如图 25 中轴承座的长度方向总体尺寸由底板长度尺寸 200 和套筒定位尺寸 7 相加得出,高度方向总
体尺寸则由套筒直径 Φ110 和套筒轴线高度尺寸 135 确定。

图 25 轴承座的尺寸注法
需要说明,有时一个方向可以有多个基准,但其中只有一个主要基准,其余基准为辅助基准,如图 25
中平面 C 是长度方向的主要基准,在标注 Φ15 孔长度方向的定位尺寸 65 时,是从套筒右端面注出的,套
筒右端面就是辅助基准。
还应当注意,组合体的一端结构为回转面时,则该方向的总体尺寸一般不直接注出。
4.3.2 标注尺寸的注意事项
(1) 组合体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应尽量集中标注在反映各部分形状特征的投影上,如图 25 所示,肋板的
尺寸尽可能注在正面投影上,底板尺寸尽量注在水平投影上。
(2) 表示同一形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应尽量注在同一投影上。如图 25 中套筒定形尺寸 Φ110、Φ65、
130 及高度方向定位尺寸 135、长度方向定位尺寸 7 都注在正面投影中;底板上四个小孔的定形、定位尺
寸则注在水平投影中。

图 25 轴承座的尺寸注法
(3) 回转体的直径尺寸最好注在其非圆投影上。如图 25 中套筒的直径尺寸 Φ110、Φ65。
(4) 对称结构的尺寸应合起来标注,不应分别标注,更不能只标注一半 。如图 26 所示的组合体前后、
左右对称,图(a)的尺寸注法是正确的,图(b)只标注一半尺寸,是错误的。
(5) 机件上不同结构的尺寸要分别标注,不能互相代替,如图 26 中,底板厚度 6 与 Φ12 孔的深度 6
虽然数值相同,却是两个不同结构的尺寸,应该分别注出。
(a)(b)
图 26 对称尺寸的注法
(6) 半径尺寸必须注在反映圆弧实形的投影上。如图 25 中底板的圆角半径 R20 只能注在水平投影上,
而不能注在正面投影或侧面投影中。若有几个相同的圆角,只在其中的一个圆角上标注尺寸,且不注数量。
(7) 尺寸尽量注在视图外部,并布置在与它有关的两投影之间,若所引的尺寸界限过长,或多次与图
线交叉时,可注在视图内靠近所标注部位的适当空白处。如图 25 中肋板的定形尺寸 80。

图 25 轴承座的尺寸注法
(8) 标注互相平行并列的尺寸时,应使小尺寸靠近投影,大尺寸远离投影,以避免尺寸线、尺寸界线
相交,如图 25 所示。
(9) 应避免标注封闭尺寸,如图 27 中长度方向尺寸 L1、L2、L3应只注其中两个尺寸即可。若三个
尺寸全注出则形成封闭尺寸。图(b)中的尺寸 28 不应注出。

(a) (b)
图 27 尺寸不能注成封闭形式
在标注尺寸过程中,有时难以兼顾以上各点,应该在保证正确、完整、清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
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图 28 是支架的尺寸标注,供读者参考。

图 28 支架的尺寸标注

第五章 轴测图

1 概述
图 1(a)是物体的正投影图,它能确切地表示物体的形状,且作图简单,但由于缺乏立体感,对没有读
图能力的人来说,不容易想像出物体的形状。
图 1(b)是同一物体的轴测图,它的优点是富有立体感,缺点是产生变形,不能确切地表示物体的真实
大小,且作图较复杂,所以只能作为辅助图样使用。

(a) (b)
图1正投影图和轴测图
1.1 轴测图的形成
图 2 表示物体的正投影图和轴测图的形成方法。
如图所示,假如以垂直于投影面 H 的 S 为投射方向,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向 H 面投射所得到的投影
图为正投影图,它只表示出 X、Y 两个坐标方向,立体感较差。假如将物体连同其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
于任一坐标平面的方向 S1,用平行投影法将其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轴测图。

图 2 轴测图的形成
图中的平面 P 称为轴测投影面。空间直角坐标轴 OX、OY、OZ 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称为轴测投影
轴,简称轴测轴。轴测图中,任意两直角坐标轴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称为轴间角。直角坐标
轴的轴测投影的单位长度与相应直角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的比值为轴向伸缩系数。在图 2 中,设 u 为直角
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i、j、k 为相应直角坐标轴的轴测投影的单位长度,则 i、j、k 与 u 的比值分别为 OX、
OY、OZ 轴的轴向伸缩系数,并以
表示 OX、OY、OZ 轴的轴向伸缩系数。
1.2 轴测图的基本特性
由于轴测图是由平行投影得到的一种投影图,它具有以下平行投影的特性:
(1) 直线的投影一般为直线,特殊情况下积聚为点;
(2) 点在直线上,则点的轴测投影仍在该直线的轴测投影上,且点分该直线的比值不变;
(3) 空间平行的线段,其轴测投影仍平行,且长度比不变。
由以上平行投影的投影特性可知,当点在坐标轴上时,该点的轴测投影一定在该坐标轴的轴测投影上;
当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时,该线段的轴测投影一定平行于该坐标轴的轴测投影,且该线段的轴测投影与其实
长的比值等于相应轴向伸缩系数。
1.3 轴测图的分类
轴测图可以分为正轴测图和斜轴测图,用正投影法得到的轴测投影称为正轴测图,用斜投影法得到的
轴测投影称为斜轴测图。
根据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又可分为等测图、二测图和三测图。
本章介绍正等轴测图和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2 正等轴测图
2.1 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1) 轴间角
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为 120°,即 。正等轴测图中的坐标如图 3 所示,
一般使 OZ 处于铅直位置,OX、OY 分别与水平线成 30°。
(2) 轴向伸缩系数

根据计算,正等轴测图的轴向伸缩系数为 。为了作图方便,常采用简化轴向伸缩系

数 。用简化轴向伸缩系数画的正等测图,其形状不变,只是三个轴向尺寸比用轴向伸缩系数
为 0.82 所画的正等轴测图放大 1/0.82≈1.22 倍。

图 3 正等轴测图中坐标轴的位置
2.2 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画平面立体的轴测图时,最基本的方法是坐标定点法。根据物体形状的特点,选定恰当的坐标轴及坐
标原点,再按物体上各点的坐标关系画出各点的轴测投影,连接各点的轴测投影即为物体的轴测图,这样
的方法称为坐标定点法。现举例说明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例 1】画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
画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时,可用坐标定点法作出正六棱柱上各顶点的正等轴测投影,将相应的点连
接起来即得到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为了图形清晰,轴测图上一般不画不可见轮廓线。
正六棱柱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如下:
(1) 在正投影图中选择顶面中心 O 作为坐标原点,并确定坐标轴,如图 4(a)所示;
(2)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并在 OX 轴上取两点Ⅰ、Ⅳ,使OⅠ=OⅣ=s/2,如图 4(b)所示;
(3) 用坐标定点法作出顶面四点Ⅱ、Ⅲ、Ⅴ、Ⅵ,再按 h 作出底面各可见点的轴测投影,如图 4(c)所
示;
(4) 连接各可见点,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棱线,即得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4(d)所示。

(a) (b) (c) (d)


图 4 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画法
【例 2】画正三棱锥的正等轴测图。
画正三棱锥的正等轴测图时,可用坐标定点法作出正三棱锥上 S、A、B、C 四顶点的正等轴测投影,
将相应的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正三棱锥的正等轴测图。
正三棱锥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如下:
(1) 在正投影图中,选择顶点 B 作为坐标原点 O,并确定坐标轴,如图 5(a)所示;
(2)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并在 OX 轴上直接取 A、B 两点,使 OA=ab,再按 Cx、Cy 确定 C,按 Sx、
Sy、Sz 确定 S,如图 5(b)所示;
(3) 连接 S、A、B、C 点,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棱线,即得正三棱锥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5(c)所示。

(a) (b) (c)


图 5 正三棱锥的正等轴测图画法
【例 3】画带切口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
图 6(a)是一带切口平面立体的正投影图,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完整的长方体被切割掉Ⅰ、Ⅱ两部分。根
据该平面立体的形状特征,画图时可先按完整的长方体来画,如图 6(b)所示;再画被切去Ⅰ、Ⅱ两部分的
正等轴测图,如图 6(c)所示;最后擦去被切割部分的多余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即得到平面立体的正
等轴测图,如图 6(d)所示。

(a) (b) (c) (d)


图 6 带切口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画法
2.3 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
平行于坐标面的圆,其轴测图是椭圆。画图方法有坐标定点法和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由于坐标定点法
作图较繁,所以常用四心近似椭圆画法。
四心近似椭圆画法,是用光滑连接的四段圆弧代替椭圆。作图时需要求出这四段圆弧的圆心、切点及
半径。下面以图 7(a)的水平圆为例说明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的作图步骤。
(1) 以圆心 O 为坐标原点,OX、OY 为坐标轴,作圆的外切正方形,a、b、c、d 为四个切点,如图
7(a)所示。
(2) 在 OX、OY 轴上,按 OA=OB=OC=OD=d1/2 得到四点,并作圆外切正方形的正等轴测图——菱形,
其长对角线为椭圆长轴方向,短对角线为椭圆短轴方向,如图 7(b)所示。
(3) 分别以 1、2 为圆心,1D、2B 为半径作大圆弧,并以 O 为圆心做两大圆弧的内切圆交长轴于 3、4
两点,如图 7(c)所示。
(4) 连接 13、23、24、14 分别交两大圆弧于 H、E、F、G。以 3、4 为圆心,3E、4G 为半径作小圆弧
EH、GF,即得到近似椭圆,如图 7(d)所示。

(a) (b) (c) (d)


图 7 水平圆正等轴测图的四心近似椭圆画法
图 8 是平行与各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由图可知,它们形状大小相同,画法一样,只是长、、短
轴方向不同。各椭圆长、短轴的方向为:
平行于 XOY 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其长轴垂直于 OZ 轴,短轴平行于 OZ 轴;
平行于 XOZ 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其长轴垂直于 OY 轴,短轴平行于 OY 轴;
平行于 YOZ 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其长轴垂直于 OX 轴,短轴平行于 OX 轴;
各椭圆的长轴≈1.22d,短轴≈0.7d(d 为圆的直径)。
图 8 平行于各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
2.4 回转体的正等轴测图
常见的回转体有圆柱、圆锥、球等。再画它们的正等轴测图时,首先用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画出回转体
中平行坐标面的圆的正等轴测图,然后再画出整个回转体的正等轴测图。
【例 4】画圆柱的正等轴测图
作图步骤如下:
(1) 在正投影图中选定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如图 9(a)所示;
(2)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按 h 确定上、下底中心,并作上下底菱形,如图 9(b)所示;
(3) 用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画出上、下底椭圆,如图 9(c)所示;
(4) 作上、下底椭圆的公切线,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完成全图,如图 9(d)所示。

(a) (b) (c) (d)


图 9 圆柱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例 5】画圆台的正等轴测图
作图步骤如下:
(1)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按 h、d1、d2 分别作上、下底菱形,如图 10(b)所示;
(2) 用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画出上、下底椭圆,如图 10(c)所示;
(3) 作上、下底椭圆的公切线,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完成全图,如图 10(d)所示。
(a) (b) (c) (d)
图 10 圆台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例 6】画带切口圆柱体的正等轴测图
作图步骤如下:
(1) 画完整圆柱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11(b)所示;
(2) 按 s、h 画截交线(矩形和圆弧)的正等轴测图(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弧),如图 11(c)所示;
(3) 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完成全图,如图 11(d)所示。

(a) (b) (c) (d)


图 11 带切口圆柱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球的正等轴测图是圆。当用轴向伸缩系数 0.82 作图时,该圆的直径等于球的直径,如图 12(b)所示。
当用轴向伸缩系数 1 作图时,该圆的直径等于球直径的 1.22 倍,如图 12(c)所示。为了增强立体感,往往
在轴测图上加润饰或用细实线加画三个不同方向的椭圆,如图 12(b)和 12(c)所示。
(a) (b) (c)
图 12 球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2.5 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
2.5.1 圆角的正等轴测图近似画法
图 13(a)是带两个圆角的长方形板,其圆角部分可采用近似画法。作图步骤如下:
(1)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和长方形板的正等轴测图,对于顶面的圆弧可用近似画法作它们的正等轴测图。
作图时先按 R 确定切点Ⅰ、Ⅱ、Ⅲ、Ⅳ,再由Ⅰ、Ⅱ、Ⅲ、Ⅳ作相应边的垂线,其交点为 O1、O2。最后
以为 O1、O2 圆心,O1Ⅰ、O2Ⅲ为半径,作ⅠⅡ弧和Ⅲ Ⅳ弧,如图 13(b)所示。
(2) 把圆心 O1、O2,切点Ⅰ、Ⅱ、Ⅲ、Ⅳ向下平移,画出底面圆弧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13(c)所示。

(a) (b) (c)


图 13 圆角正等轴测图的近似画法
2.5.2 组合体的正等轴测图
组合体一般由若干基本立体组成。画组合体的轴测图,只要分别画出各基本立体的轴测图,并注意它
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可。
图 14(a)为一组合体的正投影图,其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如下:
(1)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分别画出底板、立板和三角形肋板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14(b)所示;
(2) 画出立板半圆柱和圆柱孔、底板圆角和小圆柱孔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14(c)所示;
(3) 擦去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完成全图,如图 14(d)所示。
(a) (b)

(c) (d)
图 14 组合体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3 斜二轴测图
3.1 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
斜二轴测图是用斜投影法得到的。由于坐标面 XOZ 平行于轴测投影面 P,它在 P 面上的投影反映实
形。斜二轴测图的轴间角和轴测图中坐标轴的画法如图 15 所示, , ,
画图时,OZ 轴铅直放置,OX 轴水平放置,OY 轴与水平成 45°。
斜二轴测图的轴向伸缩系数 , 。画斜二轴测图时,凡平行与 X 轴和 Z 轴的线段按 1:1
量取,平行于 Y 轴的线段按 1:2 量取。
图 15 斜二轴测图中坐标轴的位置
3.2 平行于各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
平行于各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如图 16 所示,其中平行于 XOZ 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仍为大小
相等的圆;平行于 XOY 和 YOZ 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都是椭圆,它们形状相同,作图方法一样,只是
椭圆长、短轴方向不同。
由于平行于 XOZ 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仍为圆,所以,当机件一个投影方向上有较多的圆和圆弧
时,宜采用斜二轴测图。

图 16 平行于各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
图 17 是平行于 XOY 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椭圆的近似画法。作图步骤如下:
(1) 在正投影图中选定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如图 17(a)所示;
(2)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在 OX、OY 轴上分别作 A、B、C、D,使 OA=OC=d1/2,OB=OD=d1/4,并
作平行四边形。过 O 作与 OX 成 7°的直线,该直线即为长轴位置,过 O 作长轴的垂线即为短轴位置,如
图 17(b)所示;
(3) 在短轴上取 O1、O3 等于 d1,连接 3A、1C 交长轴于 2、4 两点。分别以 1、3 为圆心,1C、3A
为半径作圆弧 CF、AE,连接 12、34,并延长交圆弧于 F、E,如图 17(c)所示;
(4) 以 2、4 为圆心,2A、4C 为半径作小圆弧 AF、CE,即完成椭圆的作图,如图 17(d)所示。
(a) (b) (c) (d)
图 17 平行于 XOY 坐标面的圆的斜二轴测图近似画法
3.3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与正等轴测图的画法类似,只是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不同。
图 18 是一机件的正投影图。由图可知,该机件由圆筒及支板两部分组成,它们的前后端面均有平行
于 XOZ 坐标面的圆及圆弧。因此,画斜二轴测图时,首先确定各端面圆的圆心位置。作图步骤如下:
(1) 在正投影图中选定坐标原点和坐标轴,如图 18(a)所示;
(2)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作主要轴线,确定各圆心Ⅰ、Ⅱ、Ⅲ、Ⅳ、Ⅴ的轴测投影位置,如图 18(b)
所示;
(3) 按正投影图上不同半径由前往后分别作各端面的圆或圆弧,如图 18(c)所示;
(4) 作各圆或圆弧的公切线,擦去多余作图线,加深可见轮廓线,完成全图,如图 18(d)所示。

(a) (b) (c) (d)


图 18 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4 轴测图的剖切画法
在正投影图中,表达机件的内部形状通常采用剖视。在轴测图中,为了表达机件的内部形状,也可假
想用剖切平面将机件的一部分剖去,通常是沿着两个坐标平面将机件剖去四分之一。
4.1 轴测剖切画法的一些规定
(1) 轴测图中剖面线的方向应按图 19 绘制。注意平行于三个坐标面的剖面区域上剖面线方向是不同
的。
图 19 轴测图的剖面线方向
(2) 当剖切平面通过机件的肋或薄壁等结构的纵向对称平面时,这些结构都不画剖面线,而用粗实线
将它与邻接部分分开,如图 20(a)所示。若在图中表示不够清晰时,也允许在肋或薄壁部分用细点画线表示
被剖切部分,如图 20(b)所示。

(a) (b)
图 20 肋板的剖切画法
(3) 表示机件中间折断或局部断裂时,断裂出的边界线应画波浪线,并在可见断裂面内加画细点画线
以代替剖面线,如图 21 所示。

(a) (b)
图 21 机件断裂面画法
4.2 剖切轴测图的画法
剖切轴测图有两种画法。
4.2.1 先画机件外形再画剖面区域
如图 22 所示正等轴测图,作图步骤如下:
(1) 用四心近似椭圆画法画出圆柱套筒的正等轴测图,如图 22(b)所示;
(2) 假想用两个剖切平面沿坐标面把套筒剖开,画出剖面区域轮廓,注意剖切后圆柱孔底圆的部分正
等轴测图(椭圆弧)应画出,如图 22(c)所示;
(3) 画剖面线,擦去多余作图线,加深完成全图,如图 22(d)所示。

(a) (b) (c) (d)


图 22 圆柱套筒的剖切正等轴测图画法
4.2.2 先画机件剖面区域再画机件外形
如图 23 所示正等轴测图,作图步骤如下:
(1) 画轴测图的坐标轴及主要中心线,如图 23(b)所示;
(2) 画剖切部分的剖面区域形状,如图 23(c)所示;
(3) 画其余部分和剖面线,擦去多余的作图线,加深完成全图,如图 23(d)所示。

(a) (b) (c) (d)


图 23 组合体的剖切正等轴测图画法
图 24 为剖切斜二轴测图的画法。图(a)为正投影图;图(b)为轴测图的坐标轴及主要中心线,并画出了
剖切部分的剖面区域图形;图(c)为机件的剖切斜二轴测图。
(a) (b) (c)
图 24 剖切斜二轴测图的画法

第六章 图样画法

1 视图
在生产实践中,机件(包括零件、部件、机器)的结构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复杂机件仅用前面所
学的三面投影图就不能将其完整清晰地表示出来,而有些机件又不必用三个投影图表示。技术制图国家标
准 GB/T 17451~17453—1998 和 GB/T 16675.1—1996 规定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及其他表示方法。掌握
这些表示方法是正确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条件。绘制机械图样时,应首先考虑看图方便,根据机件
结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示方法。在完整、清晰地表达机件各部分结构形状的情况下,力求制图简便。
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定用正投影法绘制出机件的图形称为视图。视图主要用来表示机件的外部结构和形
状。一般只画出机件的可见部分,尽量避免使用虚线表示物体的轮廓及棱线。
视图的种类通常有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和斜视图四种。
1.1 基本视图
机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称为基本视图。
当机件外形复杂时,为了清楚地表示机件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的形状,可在原有的三个投影
面的基础上,对应地增加三个投影面,组成一个正六面体。正六面体的六个面称为六个基本投影面。将机
件放在这个正六面体内,如图 1(a)所示,分别向六个基本投影面投射,即由前向后投射,得主视图;由上
向下投射,得俯视图;由左向右投射,得左视图;由后向前投射,得后视图;由下向上投射,得仰视图;
由右向左投射,得右视图。这六个视图称为基本视图,其展开方法如图 1(b)所示,六个投影面按箭头所示
方向展开在同一个平面内。

(a)
(b)
图1 基本视图(一)
投影面展开后,各视图间仍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其配置关系如图 2 所示。
图2基本视图(二)
在同一张图纸中,当各视图按图 3 的形式配置时,可不标视图名称。
实际画图时,机件一般不必画六个基本视图,而是根据机件形状的特点和复杂程度,按实际需要选择
其中几个基本视图,从而完整、清晰、简明地表达出该机件的结构形状。

图 3 基本视图(三)
1.2 向视图
向视图是可自由配置的视图。
在实际设计绘图过程中,因专业需要和图形布局,往往不能同时将六个基本视图都画在同一张图纸上,
或不能按图 3 的形式配置视图,此时可按向视图配置视图。
配置向视图时,应在向视图上方用大写拉丁字母标出视图名称“×”,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箭头指明投
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如图 4 所示。
配置向视图时应该注意:
(1) 向视图的视图名称“×”为大写拉丁字母,无论是箭头旁的字母,还是视图上方的字母,均应与正常
的读图方向一致,以便于识别;
(2) 由于向视图是基本视图的另一种配置形式,所以表示投射方向的箭头应尽可能配置在主视图上。
在绘制以向视图方式配置的后视图时,应将表示投射方向的箭头配置在左视图或右视图上,以便所获视图
与基本视图一致。
图4 向视图
1.3 局部视图
当机件的某一部分形状未表达清楚,又没有必要画出整个基本视图时,可以只将机件的该部分向基本
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称为局部视图。如图 5 所示,机件左侧凸台在主、俯视图中均不反映实形,但
不必要画出完整的左视图时,可用局部视图 A 表示凸台形状。局部视图的断裂边界用波浪线表示,如图 5
所示。

图5 局部视图(一)
当局部视图表示的局部结构完整,且外轮廓线又成封闭的独立结构形状时,波浪线可省略不画。如图
6 中的局部视图 A。
图 6 局部视图(二)
为了节省绘图时间和图幅,对称构件或零件的视图可只画一半或四分之一,并在对称中心线的两端画
出两条与其垂直的平行细实线,如图 7 所示。这是一种特殊的局部视图,实际上是用对称中心线代替了断
裂边界的波浪线。

图7局部视图(三)
局部视图可按基本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也可按向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
当局部视图按基本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中间又没有其他图形隔开时,可省略标注,如图 8 中的俯视
图。
为了合理地利用图纸和图形布局,将局部视图按向视图的配置形式配置在图纸的适当位置时,必须按
向视图的标注规则进行标注,如图 6 所示。
图8 斜视图(一)
1.4 斜视图
斜视图是机件向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到的视图。
当机件上有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倾斜部分时,则基本视图就不能反映该部分的实形。为了表示倾斜
部分的实形,可用辅助投影(变换投影面)的方法,增加一个平行于该倾斜表面,且垂直某一基本投影面的
辅助投影面,然后将倾斜部分向该辅助投影面投射,得到斜视图。
图 8 下方为一弯板的立体图,弯板的右上部的倾斜部分在主、俯视图中均不能表示清楚。为了表示出
该部分实形,可将弯板向平行于“斜板”且垂直于正面的辅助投影图投射,画出“斜板”的辅助投影图,再将
其展开到与正面重合,即得“斜板”的斜视图。如图 8 中的 A 视图。
斜视图中只反映机件上倾斜结构的实形,而原来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一些结构,在斜视图中就不能反映
实形,这些不反映实形的投影通常省略不画,如图 8 所示。
图8斜视图(一)
斜视图通常按向视图的配置并标注,必要时还可将图形旋转,使图形的主要轮廓线(或中心线)成水
平或铅直位置。
斜视图通常用带大写拉丁字母的箭头指明表达部位和投射方向。在斜视图上方注明斜视图的名称“×”。
若将斜视图旋转配置时,应加注旋转符号,表示斜视图名称的大写拉丁字母应靠近旋转符号的箭头端(图
8),必要时,也允许将旋转角度注在字母之后,如图 9 所示。
旋转符号是表示斜视图旋转配置时,该视图旋转方向的符号。旋转符号的画法如图 10 所示。斜视图
旋转时,其旋转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旋转,也可以是顺时针旋转,标注时旋转符号的方向要与实际视图旋转
方向一致,以便于读图。斜视图的旋转角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通常以不大于 90°为宜。

图 9 斜视图(二) 图 10 旋转符号
2 剖视图
视图主要是表达机件的外部结构形状,而机件内部的结构形状,在前述视图中是用虚线表示的。当机
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时,视图中就会出现较多的虚线,如图 11(a)所示,它既影响图形的清晰,又不利于看
图和标注尺寸。为了清楚地表示物体的内部形状,避免在视图中出现过多的虚线,在绘制图样时,应采用
“剖视”画法。
(a)

(b)
图 11 机件的视图与剖视图
2.1 剖视的基本概念
假想用剖切面 P 剖开机件,将处在观察者和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而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射,所
得的图形称为剖视图,简称剖视。
机件被剖切时,剖切面与机件的接触部分,称为剖面区域。为了区别被剖切到和未被剖切到的部分,
在绘制剖视图或断面图时,通常应在剖面区域画出剖面符号,如图 11(b)所示。
2.2 画剖视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剖切面应通过机件的对称平面或轴线,如图 11(b)中的剖切面 P 是通过机件的对称平面。
(2) 因剖切的概念是假想的,所以某个视图用剖视图表示后,并不影响其他视图。如图 11(b)中主视图
画成剖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仍应完整画出。
(3) 不要漏线或多线。
①不要漏画面的积聚性投影。如图 12(b)中漏画了点 A 和点 A 所在平面的投影,(a)图是正确的。

(a) (b)
图 12 不漏画面的投影
②不要漏画交线的投影。如图 13(b)中漏画了 A 点所在的交线的投影,(a)图是正确的。
③不要多线。图 13(b)剖面区域中的粗实线是多余的。
(a) (b)
图 13 不漏画交线的投影
(4) 已表达清楚的内部结构形状,在视图中仍用虚线表达是多余的,不应画出,如图 11(b)中左视图、
俯视图的虚线均不画。
(5) 在剖面区域内绘制剖面符号时,若不需表示出材料的类型,可采用通用剖面线表示。
通用剖面线应以适当角度的细实线绘制,最好与机件主要轮廓或剖面区域的对称线成 45°,如图 14 所
示。

图 14 全剖视图
若需在剖面区域中表示材料的类别,应采用特定的剖面符号表示。特定的剖面符号由相应的标准确定,
其分类示例如图 15 所示。
图 15 特定剖面符号分类示例
2.3 剖视图的分类、应用及标注
剖视图可分为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三种。
2.3.1 全剖视图
用剖切面完全地剖开机件所得的剖视图称为全剖视图。它主要用于外形简单,内部形状复杂,且又不
对称的机件,如图 11(b)、图 14 所示。对于空心回转体(图 12)虽然图形对称,但为了标注尺寸和图形表
达清晰,也可采用全剖视图。
全剖视图的标注方法是在全剖视图上方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剖视图名称,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剖
切符号(由表示剖切位置且长度约为 6mm 的粗短画及表示投射方向的箭头组成)表示剖切位置和投射方向,
并标注相同的字母,如图 11(b)所示。
当在基本视图中画剖视图且两视图之间又没有其他图形隔开时,可省略剖切符号中的箭头,如图 14
所示。
当单一剖切面(P)通过机件的对称平面或者基本对称平面时,且剖视图配置在基本视图位置,中间
又没有其他图形隔开时,可省略标注。
2.3.2 半剖视图
当物体具有对称平面时,向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投影面上投射所得的图形,可以对称中心线为界,一半
画成剖视图,另一半画成视图,这种图形称为半剖视图。
半剖视图应用于物体内 、外形状均需表达,且物体在此视图方向为对称结构的情况。
半剖视图的标注方法与全剖视图的标注方法相同。图 16 中俯视图画成半剖视图,因剖切平面未通过
机件的对称平面,所以必须要加标注,用剖切符号及大写拉丁字母表示剖切位置,并在剖视图上方注上相
同的字母。又因剖视图放在基本视图位置上,中间又没有其他图形隔开,所以箭头省略不画。图 16 的主
视图和左视图也画成了半剖视图,因剖切平面通过了机件的对称平面,所以省略标注。
在画半剖视图时,视图与剖视图的分界线必须画成细点画线,不能画成粗实线获其他类型的图线。由
于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在画视图部分时,表示内部形状的虚线不画,如图 16 所示。
图 16 半剖视图(一)
当机件形状接近于对称,而且不对称部分已在其他视图中表达清楚时,也可画成半剖视图,如图 17
所示。

图 17 半剖视图(二)
2.3.3 局部剖视图
用剖切面局部地剖开机件,所得的剖视图称为局部剖视图,如图 18 所示。
局部剖视图一般用于内外形状均需表达的不对称机件。局部剖视图不受机件结构对称的限制,剖切范
围可根据需要选取。局部剖视图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表达方法,运用得当可使图形清晰。但一个视图中选用
过多的局部剖视图,会给读图带来困难,因此选用时应考虑看图方便。

图 18 局部剖视图(一)
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及标注如下:
(1) 局部剖视图与视图之间用波浪线分界,如图 18 所示;波浪线不可与图形轮廓线重合,如图 19 所
示。
(2) 波浪线相当于剖切部分的表面的断裂线,因此波浪线不应画在剖切面与观察者之间的通孔、通槽
内或超出剖切范围轮廓线之外,如图 19(c)所示。

(a) (b) (c)


图 19 局部剖视图(二)
(3) 当视图为对称图形,但其对称中心线与其他图线重合时,应取局部剖视图,如图 20 所示。
(4) 当被剖切结构为回转体时,允许将该结构的中心线作为局部剖视与视图的分界线,如图 21 所示。
(5) 对单一剖切面的剖切位置明显的局部剖视图,其标注可省略,如图 18 所示。否则应加标注,其标
注方法与全剖视图相同,如图 33 中的 B-B、图 64 中的 A-A。
图 20 局部剖视图(三) 图 21 局部剖视图(四)
2.4 剖切面的种类
根据机件的结构特点,可选择以下剖切面剖开机件,即单一剖切面、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几个相交
的剖切面(交线垂直于某一投影面)。无论采用哪种剖切面剖开机件,均可获得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和局部
剖视图。
2.4.1 单一剖切面
单一剖切面通常是指单一剖切平面或单一剖切柱面,如图 22 中的 A-A 剖视图都是采用一个平行于基
本投影面的剖切平面完全地剖开机件所得的全剖视图。图 22 中的 B-B 是用单一的柱面剖切机件。采用柱
面剖切机件时,剖视图应按展开绘制,标注时应加“展开”二字。
单一剖切平面可以平行于基本投影面,也可以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单一斜剖切平面)。

图 22 用单一平面和柱面剖切机件
图 23 为用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但平行于机件倾斜结构,且垂直于正面的剖切平面完全剖开机件,
将该倾斜结构向平行于该剖切平面的相应投影面投射所得的全剖视图。
单一斜剖切平面剖切机件所得到的剖视图必须加标注。用大写拉丁字母在剖视图上方注明剖视图名称
“×-×”,在相应的视图附近用剖切符号标明剖切位置和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与全剖视图的标注方
法相同,注意字母一律水平书写,如图 23 所示。
用单一斜剖切平面剖切机件所画的剖视图最好配置在箭头所指的方向,并与基本视图保持投影关系,
如图 23 中的 A-A 所示。但为了合理的利用图纸和画图方便,也可将其平移到其他适当位置或将图形转正
(主要轮廓线为水平或铅直方向)画出,转正后的图形上方需加注旋转符号,如图 23 中的“A-A ”。
图 23 单一斜剖切平面(一)
图 24 中的 A-A 剖视图是用单一剖切面剖切机件所得到的局部剖视图。

图 24 单一斜剖切平面(二)
2.4.2 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
如图 25 所示,机件上部的小孔与下部轴孔用一个剖切平面是不能同时剖切到的,假想用两个互相平
行的剖切平面“A”来剖切(一个剖上部小孔,另一个剖下部轴孔及小油孔),所剖到的两部分合起来构成一个
全剖视图。
对于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法画出的剖视图,应在剖切平面的起讫、转折处画出剖切符
号、标注相同的大写拉丁字母,并在剖视图上方注明相应的字母,如图 25 中的 A-A。

图 25 平行的剖切平面(一)
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剖开机件的方法画剖视图时应注意:
(1) 剖切平面转折处不画任何线,也不应与机件轮廓线重合;
(2) 剖切平面不得互相重叠;
(3) 剖视图内不应出现不完整要素,仅当两个要素在图形上具有公共对称中心线或轴线时(如图 26 所
示),可以各画一半,并以对称中心线或轴线为分界线。
图 26 平行的剖切平面(二)
2.4.3 几个相交的剖切面(交线垂直于某一投影面)
几个相交的剖切面多用于剖切孔、槽的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它们却绕机件某一孔中心周围成放
射状分布的结构。
图 27 为用两个相交的剖切平面“A”剖切机件(其中上面为侧平面,下面为正垂面),两平面交线与中间
大孔轴线重合且垂直于正面(正垂线)。用两个相交的剖切平面可以同时剖到三个孔,然后将正垂面上剖到
的结构绕交线(轴线)旋转到与侧面平行后再进行投射。

图 27 相交的剖切面(一)
用这种剖切方法画出的剖视图,需在剖切面的起讫、转折处画出剖切符号和标注大写拉丁字母“A”,
并在剖视图上注明“A-A”。当剖视图采用展开画法时,应加注“展开”二字,如图 32 所示。
用这种剖切方法画剖视图应注意:
(1) 剖切平面的交线应与物体上某孔轴线重合。
(2) 倾斜的剖切平面转平后,转平位置上原有结构不再画,剖切平面后的其他结构仍按原来位置投射,
如图 28 中间的小孔。当剖切后产生不完整要素时,应将此部分按不剖绘制。如图 29 中的臂按不剖绘制。
图 28 相交的剖切面(二) 图 29 相交的剖切面(三)
几个相交的剖切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平面和柱面,如图 30、图 31 所示。

图 30 相交的剖切面(四)
图 31 相交的剖切面(五)
2.2.5 剖视图标注小结
(1) 剖视图一般应用大写拉丁字母在剖视图上方标注出剖视图名称(×-×),在相应的视图上用剖切
符号表示剖切面起讫和转折位置及投射方向,并标注相同的字母。
(2) 当剖视图放在基本视图位置,中间又没有其它图形隔开时,可省略箭头,如图 16 中的俯视图。
(3) 当全剖视图或半剖视图的单一剖切平面通过机件的对称平面或基本对称平面,且剖视图放在基本
视图位置,中间又没有其它图形隔开时,可省略标注,如图 16 中的主视图、左视图,而图 11(b)的主视图
也可省略标注。
(4) 用单一剖切平面进行剖切,剖切位置明显的局部剖视图可省略标注,如图 18 所示。
(5) 用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剖切平面进行剖切所画的剖视图,若将图形转正时,除在图形上方标注
字母(×-×)外,还应加注旋转符号,如图 23 所示。
(6) 当用几个相交的剖切平面进行剖切,并采用展开画法时,应在剖视图上方标注“×-×展开”,如图
32 所示。
图 32 相交的剖切面(六)
⑺在剖切符号、剖切线(指示剖切面位置的点画线)和字母的组合标注中,剖切线可省略不画,如图 26、
图 33 中的剖切线就可以省略不画。
图 33 剖切符号、剖切线和字母的组合标注
3 断面图
假想用剖切面将机件的某处切断,仅画出该剖切面与机件接触部分的图形称为断面图,简称断面。
断面一般用于表示机件某部分的切断面形状或轴、杆上的孔、槽等结构。为了得到机件结构的实形用
单一剖切平面剖切时,通常垂直于机件的主要轴线或该处的轮廓线。
断面图可分为移出断面图和重合断面图两种。
3.1 移出断面图
画在视图剖切部位轮廓外的断面图称为移出断面图,如图 34(b)中的断面图。

(a)

(b)
图 34 移出断面图(一)
3.1.1 移出断面图的画法
(1) 移出断面图的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
(2) 移出断面图应尽量配置在剖切符号或剖切线的延长线上,也可配置在其他适当位置,倾斜的断面
图还可以转正,如图 34(b)、图 36、图 38 所示。
(3) 当剖切面通过回转面形成的孔、凹坑的轴线时,这些结构应按剖视绘制,如图 35 所示。

图 35 移出断面图(二)
(4) 当剖切面通过非圆孔,会导致出现完全分离的两个断面时,则这些结构应按剖视绘制,如图 37 所
示。

图 36 移出断面图(三) 图 37 移出断面图(四)

图 38 移出断面图(五)
(5) 移出断面图图形对称时,断面图可画在视图的中断处,如图 39 所示。
(6) 由两个或多个相交的剖切平面剖切得到的移出断面图,其中间一般应断开,如图 40 所示。
图 39 移出断面图(六) 图 40 移出断面图(七)
3.1.2 移出断面图的标注
(1)移出断面图一般应在断面图上方用大写拉丁字母注明移出断面图名称,在相应视图上用剖切符号表
示剖切位置及投射方向,并注上相同拉丁字母,如图 34 中的 B-B 断面图。
(2)配置在剖切符号延长线上的不对称移出断面图,可省略字母,如图 34(b)所示。
(3)不配置在剖切符号延长线上的对称移出断面图以及按投影关系配置在基本视图位置上的不对称移
出断面图,均可省略箭头,如图 38 中的 C-C、B-B 断面图,图 34、图 35 中的 A-A 断面图。
(4)配置在剖切线延长线上的对称移出断面图(图 34(b)、图 36),配置在视图中断处的对称移出断面
图(图 39),均不必标注。
(5)移出断面图旋转绘制后,要加注旋转符号,如图 37、图 38 所示。

(a)

(b)
图 34 移出断面(一)
3.2 重合断面图
画在视图剖切部位轮廓内的断面图称为重合断面图。
3.2.1 重合断面图的画法
(1) 重合断面图的轮廓线用细实线绘制,如图 41 所示。
(2) 当视图中的轮廓线与重合断面图的图形重叠时,轮廓线仍应连续地画出,不可间断,如图 41(a)所

3.2.2 重合断面图的标注
重合断面图一般不必标注。

(a) (b) (c)


图 41 重合断面图
4 其他画法
4.1 局部放大图
为了清楚地表示机件上某些细小结构,将机件的部分结构,用大于原图形所采用的比例画出的图形,
称为局部放大图。
局部放大图可画成:视图(图 42(a)Ⅰ处)、剖视图(图 42(b))、断面图(图 42(a)Ⅱ处),与放大部位的原表
达方式无关。局部放大图应尽量配置在被放大部位附近。
画局部放大图时,除螺纹牙型、齿轮、链轮的齿形外,其余按图 42 所示用细实线圈出被放大的部位。
当同一机件上有几个被放大部分时,必须用大写罗马数字依次标明被放大的部位,并在局部放大图的
上方标出相应的罗马数字和所采用的比例,如图 42(a)所示。
当机件上只有一处被放大部位时,只需在局部放大图上方注明所采用的比例,如图 42(b)所示。
当图形相同或对称时,同一机件上不同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只需画一个,如图 42(c)所示。

(a)
(b)

(c)
图 42 局部放大图
4.2 简化画法
4.2.1 对相同结构的简化画法
当机件具有若干相同且成规律分布的孔(圆孔、螺纹孔、沉孔等)时,可以只画出一个或几个,其余只
需用细点画线表示其中心位置,在零件图中应注明孔的总数,如图 43 所示。

图 43 简化画法(一) 图 44 简化画法(二)
当机件具有若干相同且成规律分布的齿、槽等结构时,只需画出几个完整结构,其余用细点画线连接,
在零件图中应注明该结构的总数,如图 44、图 45 所示。
图 45 简化画法(三)
机件上的滚花部分或网状物、编织物,可在轮廓线附近用细实线局部示意画出,并在零件图的图形上
或技术要求中注明这些结构的具体要求,如图 46、47 所示。

图 46 简化画法(四) 图 47 简化画法(五)
4.2.2 肋、轮辐及薄壁的简化画法
对于机件上的肋、轮辐及薄壁等,如按纵向剖切,这些结构都不画剖切符号,而用粗实线将它与其邻
接部分分开,如图 48 所示。
当零件回转体上均匀分布的肋、轮辐、孔等结构不处于剖切平面上时,可将这些结构旋转到剖切平面
画出,如图 48 所示。
(a) (b) (c)
图 48 简化画法(六)
4.2.3 较小结构、较小斜度的简化画法
(1) 机件上的较小结构,如在一个图形中已表示清楚时,其他图形可简化或省略不画,如图 49、图 50
所示。

图 49 简化画法(七) 图 50 简化画法(八)
(2) 机件上斜度不大的结构,如在一个图形中已经表示清楚时,其他图形可按小端画出,如图 51 所示。

图 51 简化画法(九) 图 52 简化画法(十)
(3)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零件图中的小圆角、锐边的小圆角或 45°小倒角允许省略不画,但必须注尺寸
或在技术要求中加以说明,如图 52 所示。
4.2.4 其他简化画法
(1)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零件图中的移出断面图,允许省略剖面符号,但剖切符号和断面图的标注,
必须遵照移出断面图标注的规定,如图 53 所示。

图 53 简化画法(十一)
(2) 当图形不能充分表达平面时,可用平面符号(相交两细实线)表示,如图 54 所示。

(a) (b) (c)


图 54 简化画法(十二)
(3) 在不致引起误解时,图形中的过渡线、相贯线允许简化,如图 54(c)、图 55、图 56 所示。

图 55 简化画法(十三) 图 56 简化画法(十四)
(4) 圆柱形法兰和类似零件上均匀分布的孔,允许简化表达,如图 57、图 58 所示。
(5) 用一系列断面图表示机件上较复杂的曲面时,可只画断面轮廓,并可配置在同一个位置上,如图
58 所示。
图 57 简化画法(十五) 图 58 简化画法(十六)
(6) 与投影面倾斜角度小于或等于 30°的圆或圆弧,其投影可用圆或圆弧代替,如图 59 所示。

图 59 简化画法(十七)
(7) 较长的机件(轴、杆、型材、连杆)沿长度方向的形状一致或按一定规律变化时,可断开后缩短
绘制,如图 60 所示。
图 60 简化画法(十八)
(8) 在需要表示位于剖切面前面的结构时,这些结构按假想投影的轮廓线(细双点画线)绘制,如图 61
所示。

图 61 简化画法(十九)
(9) 在剖视图的剖切区域中可再作一次局部剖。采用这种表达方法时,两个剖面区域的剖面线应同方
向,同间隔,但要互相错开,并用引出线标注其名称,如图 62 中的“B-B”。
图 62 简化画法(二十)
5 视图表达的综合举例
前面介绍了机件的各种表达方法——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简化画法等,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各种
各样的零件,选用哪些表达方法,应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进行具体分析,使所选择的表达方案能完整、清
晰、简明地表示出零件的内外结构形状。选择视图时,要注意使每个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等具有明确的
表达内容,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以便读图。同时还要避免过多地重复表达、力求简化绘图工作。
下面介绍三个例子。
【例 1】图 63 为一减速箱箱体的立体图。此箱体内外结构形状均较复杂,大致由底板、壳体、凸台三
大部分组成。从立体图上分析:前后、左右、上下均不对称,主视图按箭头所示方向选取。

图 63 减速箱箱体立体图
图 64 是箱体视图表达方案之一。
该方案采用了三个基本视图——主、俯和左视图;三个局部视图——D、E、F 向局部视图;一个用
C-C 剖切的局部视图。
(1) 主视图是采用几个平行的剖切平面进行剖切获得的局部剖视图 A-A,它既表达了内部结构形状,
又表达了前面凸台和螺孔分布情况;
(2) 左视图选用了 B-B 单一剖切平面剖切后获得的全剖视图,以表达箱体的内部结构形状;
(3) 俯视图基本上是一个外形视图,主要表达顶部和底板的结构形状。另外采用局部剖视图表示左上
方轴孔是通孔及用简化画法表示出凸台上螺孔的深度;
(4) C-C 剖切的全剖视图(只画一部分)主要表达机件左边内部凸台的形状;
(5) D 向局部视图表示机件左边外形凸台的形状和螺孔的相对位置,E 向局部视图表达机件右边外形,
F 向局部视图则表达底板下面的凸台形状。
值得主要的是,同一机件视图表达方案可以有多种,图 64 仅仅是其中之一,读者可以分析、比较、
选择最佳方案。
图 64 箱体的视图表达方案
【例 2】图 65 是一阀体,其结构大致可分为五部分:Ⅰ(底法兰)、Ⅱ(右前法兰)、Ⅲ(阀体主体)、
Ⅳ(顶法兰)、Ⅴ(左上方法兰及连管),从立体图分析可知,此零件上下、左右、前后均不对称,内外
结构形状均需表达。为了选用较少的视图,完整、清晰地表达出该零件内外结构形状,主视图按图 65 所
示箭头选取。
图 65 阀体立体图
图 66 是阀体视图表达方案之一。
(1) 图 66 主视图 A-A 是采用两个相交剖切平面进行剖切得到的全剖视图,将阀体主体、左上方连管、
右前方连管内部相通的关系清楚地反映出来,并用简化画法把Ⅰ、Ⅳ、Ⅴ三个圆柱法兰上的螺栓过孔表达
出来。
(2) 俯视图是采用两个平行平面剖切的全剖视图表达各法兰、连管的空间方位、内部相通的关系,还
将右前方法兰上的两个螺栓过孔剖出(通孔);同时也表示出底法兰的形状及螺栓过孔的分布情况。
(3) C-C 是单一剖切面进行剖切所得到的全剖视图(只画一部分),表达左上方连管法兰形状及法兰上
小孔的分布情况。
(4) D-D 是用单一斜剖切平面剖切后所得到的全剖视图,因图形转正,故标注时加了旋转符号,主要
表达右前方菱形法兰及连管的形状,同时采用简化画法表示出菱形法兰上小孔的分布。
综上所述,采用该表达方案,可完整、清晰地表示出阀体的内外结构形状。但这只是诸多表达方案中
的一种。其他表达方案读者可自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图 66 阀体视图表达方案
【例 3】图 67 下方为一杠杆的立体图。按形体分析大致由 Ⅰ(叉形臂)、Ⅱ(圆筒)两部分组成。
主视图按箭头所示方向选取。
图 67 是杠杆视图表达方案之一。
(1) 图 67 主视图主要表示圆筒和叉形臂的外形;
(2) 俯视图是采用 A-A 单一剖切平面的全剖视图,反映圆筒和叉形臂上的孔。
(3) 圆筒前端一凸起的限位块及上方的小通孔均用 B-B 全剖视图表示。
(4) 叉形臂的长臂是倾斜的,同时向后面弯曲,为了反映实形,选用了 C 向斜视图。
(5) 对于长臂弯曲部分的切口,则用 D 向局部视图来表示,未弯曲时(原形)长臂的形状和长度在主
视图中用细双点画线表示。
图 67 杠杆视图表达方案
6 第三角画法简介
前面所介绍的各种表达方法均采用第一角画法。
将物体置于于第一分角内(V 面之前,H 面之上),并使物体处于观察者与投影面之间得到多面正投影
的方法称为第一角画法。
将物体置于于第三分角内(V 面之后,H 面之下),并使投影面处于观察者与物体之间得到多面正投影
的方法称为第三角画法,如图 68 所示。

(a)

(b)
图 68 第三角投影的六个基本视图
中国及其他某些国家采用第一角画法,而美国、日本等国家采用第三角画法。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间
的技术交流,本节对第三角画法(GB/T 16948-1997)简介如下。
—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投射,所得投影图均与观察者的平行视线所见图形一致,如图 68(a)所示,
然后展开各投影面,得到第三角画法的六个基本视图,如图 68(b)所示。
第三角画法的六个基本视图的名称和投射方向与第一角画法相同,只是配置不同。这六个视图分别是:
主视图即由前向后投射所得到的视图;
俯视图即由上向下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置于主视图的上方;
左视图即由左向右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置于主视图的左方;
右视图即由右向左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置于主视图的右方;
仰视图即由下向上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置于主视图的下方;
后视图即由后向前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置于右视图的右方。
第三角画法的六个基本视图的配置如图 68(b)所示。当按此形式配置时,不需注写视图名称。
采用第三角画法时,必须在图样中画出第三角画法的识别符号,如图 69 所示。

图 69 第三角画法的识别符号
【例 4】用第三角画法画出轴承架(图 70(a))的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和右视图)。
分析:首先用形体分析法将轴承架的立体图读懂,将箭头所示方向选为主视图的方向。
画图:确定主视图后,按投影规律画出右视图和俯视图,如图 70(b)所示。

(a) (b)
图 70 轴承架及其三视图
【例 5】用第三角画法画出图 71(a)所示组合体的三视图,主视图画半剖视图,右视图画全剖视图。
作图方法同上例,读者自行分析、绘图。图 71(b)为组合体的三视图。
(a) (b)
图 71 组合体及其三视图

第七章 标准件与常用件

任何机器或部件都是由零件装配而成的。如图 1 为一齿轮油泵的零件分解图,它是柴油机润滑系统的
一个部件。从图中可以看出,齿轮油泵是由泵体、主动轴、主动齿轮、从动轴、从动齿轮、泵盖和传动齿
轮等 19 种零件装配而成的。

图1齿轮油泵的零件图(立体图)
在各种机器和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螺栓、螺钉、螺母、垫圈、键、销、轴承及圆柱螺旋压缩弹簧、
拉伸弹簧等零件。为了便于大批量生产,它们的结构和尺寸等都按统一的规格标准化了,因此称它们为标
准件。
齿轮及弹簧等零件在机器中也经常应用,称之为常用件。
本章主要介绍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规定画法及标注方法。学习本章内容应掌握螺纹、螺纹紧固件的规定
画法及标注方法,齿轮、弹簧的规定画法及参数计算方法,并学会从相关标准手册中查阅有关数据的方法。
此外,还应了解键、销的标记方法以及键连接、销连接的的画法。
1 螺纹
1.1 螺纹的形成及其工艺结构
1.1.1 螺纹的形成
在圆柱表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规定牙型的连续凸起和沟槽称为螺纹,如图 2 所示。凸起是
指螺纹两侧面间的实体部分,又称牙。

图2螺纹
螺纹是零件上最常见的结构。在圆柱外表面上形成的螺纹叫做外螺纹;在圆柱内表面上形成的螺纹叫
做内螺纹。
加工方法 生产实际中螺纹通常是在车床上加工的,工件等速旋转,同时车刀沿轴向等速移动,即可
加工出螺纹,如图 3 所示。

(a) (b)
图3车削螺纹
用板牙或丝锥加工直径较小的螺纹,俗称套扣或攻丝,如图 4 所示。
(a) (b)
图4套扣和攻丝
1.1.2 螺纹的工艺结构
(1) 螺尾螺纹未端形成的沟槽渐浅部分称为螺尾,如图 5(a)所示。
(2) 螺纹退刀槽 为了使所要求长度内的全部螺纹起作用而不产生螺尾,在加工螺纹之前先加工出供退
刀用的槽称为螺纹退刀槽,如图 5(b)所示。
(3) 螺纹倒角为了便于装配,在螺纹的始端一般需要加工出一小部分圆锥面,称之为倒角,如图 5(b)
所示。
(4) 不穿通的螺纹孔加工不穿通的螺纹孔,要先进行钻孔,钻头尖使不通孔的末端形成圆锥面,画图
时应画出 120°锥顶角。钻孔后即可加工内螺纹,内螺纹是不能加工到钻孔底部的,如图 5(c)所示。
(a) (b) (c)
图 5 螺纹的工艺结构
螺纹的收尾(即螺尾)、退刀槽和倒角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见 GB/T3-1997。退刀槽的尺寸可按“槽
宽 X 直径”或“槽宽 X 槽深”的形式标注。45°的倒角一般采用简化形式标注。螺纹长度应包括退刀槽和倒角,
如图6所示。

图 6 退刀槽、45°倒角和螺纹长度的尺寸注法
1.2 螺纹要素
1.2.1 牙型
牙型是指在通过螺纹轴线的断面上螺纹的轮廓形状,其凸起部分称为螺纹的牙,凸起的顶端称为螺纹
的牙顶,沟槽的底部称为螺纹的牙底。常见的螺纹牙型有三角形、梯形、锯齿形和矩形等,如图 7 所示。

图 7 螺纹的牙型
1.2.2 直径
(1) 大径 d、D 与外螺纹牙顶或内螺纹牙底相切的假想的圆柱直径称为螺纹的大径。外螺纹和内螺纹
的大径分别用 d 和 D 表示。代表螺纹尺寸的直径称为螺纹公称直径。
(2) 小径 d1、D1 与外螺纹牙底或内螺纹牙顶相切的假想圆柱的直径称为螺纹的小径。外螺纹和内螺
纹的小径分别用 d1、D1 表示。
(3) 中径 d2、D2 是指一个假想圆柱的直径,该圆柱的母线通过牙型上沟槽和凸起宽度相等的地方。
外螺纹和内螺纹的中径分别用 d2、D2 表示。
图 8 螺纹的直径与螺距
1.2.3 螺距P
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称为螺距,如图 8 所示。
1.2.4 线数 n
形成螺纹时所沿螺旋线的条数称为螺纹的线数。沿一条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线螺纹;沿一条以上
的轴向等距螺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纹,如图 9 所示。

图 9 螺纹的线数和导程
1.2.5 导程 Ph
同一螺纹旋线上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称为导程,如图 9 所示。螺距与导程的关
系为 Ph=nP。显然,单线螺纹的导程与螺距相等。
1.2.6 旋向
螺纹有右旋和左旋之分,顺时针旋转时旋入的螺纹为右旋螺纹,逆时针旋转时旋入的螺纹为左旋螺纹。
判别螺纹的旋向可采用如图 10 所示的简单方法,即面对轴线竖直的外螺纹,螺纹自左向右上升的为右旋,
反之为左旋。实际中的螺纹绝大部分为右旋。
螺纹要素完全一致的外螺纹和内螺纹才能相互旋合,从而实现零件间的连接和传动。

图 10 螺纹的旋向
1.3 螺纹的规定画法
1.3.1 外螺纹的画法
外螺纹一般用视图表示,牙顶(大径)用粗实线绘制,牙底(小径,约等于大径的 0.85 倍)用细实线绘制;
在平行于螺纹轴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用来限定完整螺纹长度的螺纹终止线用粗实线绘制。在垂直于螺
纹轴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表示牙底的细实线圆只画约 3/4 圈,倒角圆不画。如图 11(a)所示。
螺尾一般不表示。当需要表示螺尾时,该部分的牙底线用与轴线为 30°角的细实线绘制,如图 11(b)
所示。
当外螺纹被剖切时,被剖切部分的螺纹终止线只在螺纹牙处画出,中间是断开的;剖面线必须画到表
示牙顶的粗实线处,如图 11(c)所示。

(a) (b)

(c)
图 11 外螺纹的画法
1.3.2 内螺纹的画法
在平行于螺纹轴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内螺纹一般采用剖视画法。牙底(大径)用细实线绘制,牙顶(小
径,约等于大径的 0.85 倍)用粗实线绘制,螺纹终止线用粗实线绘制,螺尾一般不表示。在垂直于螺纹轴
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表示牙底的细实线圆只画约 3/4 圈,倒角圆不画。剖面线也必须画到表示牙顶的
粗实线处,如图 12(a)所示。
不可见螺纹的所有图线都用虚线绘制,如图 12(b)所示。
螺纹孔相贯的画法如图 12(c)所示。
(a) (b)

(c)
图 12 内螺纹的画法
1.3.3 牙型的表示方法
牙型符合国家标准的螺纹一般不必表示牙型,当需要表示牙型时可采用图 13 所示的绘制方法。

图 13 螺纹牙型的表示方法
1.3.4 内外螺纹连接的画法
内外螺纹连接一般用剖视图表示。此时,内外螺纹的旋合部分按外螺纹画法绘制,其余部分仍按各自
的画法绘制,如图 14 所示。
需要指出,对于实心杆件,当剖切平面通过其轴线时按不剖画。如图 14(a)所示的外螺纹杆件便是按不
剖画出的。
(a) (b)
图 14 螺纹连接的画法
1.4 螺纹种类及其标注
1.4.1 标准螺纹
凡是牙型、直径和螺距都符合国家标准的螺纹称为标准螺纹。下面仅介绍普通螺纹、梯形螺纹和非密
封管螺纹。由于螺纹采用了规定画法,没有完全表示出螺纹要素及其精度等,因此需要在图样中对螺纹进
行标注。
1.4.1.1 普通螺纹
普通螺纹是最常用的螺纹,其牙型为等边三角形,牙型角为 60°。根据螺距的大小,普通螺纹又有粗
牙和细牙之分,其直径与螺距系列见 GB/T 193-1981,其基本尺寸见 GB/T 196-1981。
普通螺纹的完整标记为:

(1) 螺纹代号
普通螺纹的螺纹代号为:

普通螺纹的螺纹特征代号为M,公称直径为螺纹的大径。某一公称直径的粗牙普通螺纹只有一个确定
的螺距,因此,粗牙普通螺纹不标注螺距;而某一公称直径的细牙普通螺纹有几个不同的螺距供选择,因
此,细牙普通螺纹必须标注螺距。右旋螺纹不注旋向;左旋螺纹应注出旋向“LH”。
例如,公称直径为 24mm、螺距为 1.5mm 的左旋细牙普通螺纹的螺纹代号应标记为 M24X1.5LH,同
一公称直径的右旋粗牙普通螺纹应标记为 M24。
(2) 公差带代号
螺纹的公差带代号是用来说明螺纹加工精度的,它是由表示公差带大小的公差等级数字和表示公差带
位置的字母所组成。普通螺纹的公差带代号包括其中径和顶径(即外螺纹大径或内螺纹小径)的公差带代号。
当中径和顶径的公差带代号相同时,则只注一个。
例如,当外螺纹中径和顶径的公差带代号分别为 5g 和 6g 时,则该外螺纹的公差带代号为 5g6g。当中
径和顶径的公差带代号均为 6g 时,则该外螺纹的公差带代号应标记为 6g。又如,当内螺纹的中径和顶径
的公差带代号分别为 6H 和 7H 时,则该内螺纹的公差带代号标记为 6H7H。
内、外螺纹最常用的公差带代号分别为 6H 和 6g。应当注意,外螺纹公差带代号为小写字母,而内螺
纹公差带代号为大写字母。
内、外螺纹连接时,其公差带代号应用斜线分开,如 6H/6g,6H/5g6g 等。
(3) 旋合长度代号
螺纹的旋合长度指两个相互配合的内外螺纹沿轴线方向相互旋合部分的长度,是衡量螺纹质量的重要
指标。普通螺纹的旋合长度分为短、中等和长旋合长度三组,其相应的代号分别为 S、N 和 L。其中,中
等旋合长度最常用,代号 N 在标记中省略。
在图样中普通螺纹的标记应标注在螺纹大径的尺寸线上或其指引线上,具体标注示例见表 1-1。
表 1-1 标准螺纹的种类及其标注

根据螺纹的标记,可查表获得螺纹的中径、小径和螺距等有关尺寸。例如已知普通螺纹的标记为 M12
-6H,则由螺纹特征代号 M(未注螺距),可判定为粗牙普通螺纹,由公差带代号 6H 可判定为内螺纹。
查国标 GB/T 193-1981 可得其螺距为 1.75mm,中径为 10.863mm,小径为 10.106mm。
1.4.1.2 梯形螺纹
梯形螺纹的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型角为 30°,其直径与螺距系列见国标 GB/T 5796.2-1986,基本尺寸
见国标通式 GB/T 5796.3-1986。
梯形螺纹完整标记的内容与普通螺纹相同,即包括螺纹代号、公差带代号和旋合长度代号三部分。
(1) 螺纹代号
梯形螺纹没有粗牙和细牙之分。但有单线梯形螺纹和多线梯形螺纹。
单线梯形螺纹的螺纹代号为:

多线梯形螺纹的螺纹代号为:

梯形螺纹的螺纹特征代号为 Tr,公称直径为外螺纹大径。左旋螺纹应标注“LH”,右旋螺纹不注旋向。
例如,公称直径为 24mm、螺距为 3mm 的单线左旋梯形螺纹的螺纹代号应标记为 Tr24×3LH,而同一
公称直径且相同螺距的双线右旋梯形螺纹的代号应标记为 Tr24×6(P3)。
(2) 公差带代号
梯形螺纹只标注螺纹中径的公差带代号。内、外螺纹最常用的公差带代号分别为 7H 和 7h、7e。内外
螺纹连接时,其公差带代号也应用斜线分开,如 7H/7e。
(3) 旋合长度代号
梯形螺纹的旋合长度分为正常组和加长组,其代号分别用 N 和 L 表示。当梯形螺纹的旋合长度为正常
组时,不标注旋合长度代号;当旋合长度为加长组时,应标注旋合长度代号“L”。
在图样中,梯形螺纹的标记应标注在螺纹大径的尺寸线或其指引线上,这与普通螺纹的标注方法相同,
见表 1-2。
表 1-2 标准螺纹的种类及其标注
1.4.1.3 管螺纹
管螺纹用于管接头、旋塞、阀门等,管螺纹有密封管螺纹和非密封管螺纹两种。非密封管螺纹不具有
密封性,而密封管螺纹具有密封性,必要时允许添加密封物。管螺纹的牙型为等腰三角形,牙型角为 55°,
其基本尺寸见国标 GB/T 7307-2001。
管螺纹的标记通式为:

(1) 非密封管螺纹
非密封管螺纹的螺纹特征代号为 G。外螺纹中径的公差等级规定了 A 级和 B 级两种,A 级为精密级,
B 级为粗糙级;而内、外螺纹的顶径和内螺纹的中径只规定了一种公差等级,故对外螺纹分 A、B 两级进
行标记。对内螺纹不标记公差等级代号。右旋螺纹不标注旋向,左旋螺纹标注“LH”。
例如,非密封螺纹管螺纹为外螺纺,其尺寸代号为 1/2,公差等级为 B 级,右旋,则该螺纺的标记为
G1/2B。
(2) 密封管螺纹
其外螺纹为圆锥外螺纹,特征代号为 R;内螺纹有圆锥内螺纹和圆柱内螺纹两种,它们的特征代号分
别为 Rc 和 Rp。密封管螺纹只有一种公差等级,故标记中不标注。右旋螺纹不标注旋向,左旋螺纹标注“LH”。
例如,密封管螺纹为圆锥内螺纹,其尺寸代号为 1 1/2,左旋,则该螺纹的标记为 Rc1 1/2—LH。
在图样中,管螺纹的标记应标注在由螺纹大径引出的指引线上,这一点一定要与普通螺纹或梯形螺纹
的标注方法严格区分,其标注示例见表 1-3。
在管螺纹相互连接的图样中,仅需标注外螺纹的标记代号,并注写在螺纹连接处由大径引出的指引线
上。
表 1-3 标准螺纹的种类及其标注
1.4.2 非标准螺纹
在图样中,非标准螺纹一般应表示出牙型,并注出所需要的尺寸及有关要求,如图 15 所示。

(a) (b)
图 15 非标准螺纹的标注方法
1.5 螺纹的测量
在测绘具有螺纹的零件时,需要对螺纹进行测量,以便于对其进行正确标注。
外螺纹的线数和旋向可以直接观察确定。其大径可用游标卡尺测量。其牙型和螺距可用螺纹规测量,
如图 16(a)所示。螺纹规有若干个测量片,选择合适的测量片,使片上的齿与螺纹的牙完全吻合,从测量片
上可读到螺距和牙型角的值。也可采用图 16(b)所示的压印法测量螺距。
应该注意,内螺纹可通过测量与之连接的外螺纹进行测量,这样做比较方便。另外,测量会存在误差,
当对螺纹的公称直径和螺距等测量后,还需通过查阅有关标准中的标准值与之比较,当差值很小时,可断
定该螺纹为标准螺纹,应按标准螺纹确定相应的尺寸。对于非标准螺纹,这一过程就不必要了。

(a) (b)
图 16 螺纹的测量
2 螺纹紧固件
2.1 螺纹紧固件的种类及其标记
螺纹紧固件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螺栓、双头螺柱、螺钉、螺母和垫圈等,其中每一种又有若干不同
的类别。
螺纹紧固件都是标准件,其材料、结构和加工制造方面的要求等都有具体的标准和规定,它们的尺寸
也有系列标准,一般由专门的生产厂家加工制造,因此在机械设计时,不需要单独绘制它们的图样,而是
根据设计需要按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选取,这就要求熟悉它们的结构型式并掌握其标记方法。
按照 GB/T 1237-2000 紧固件标记方法,紧固件产品完整标记的内容及顺序为:
类别(产品名称)、标准编号、螺纹规格或公称尺寸、其他直径或特性、公称长度(规格)、螺纹长度或杆
长、产品型式、性能等级或硬度或材料、产品等级、扳拧型式、表面处理。
例如,螺纹规格为 M12,公称长度为 80mm,性能等级为 8.8 级,表面经过镀锌钝化的六角头螺栓的
完整标记为:
螺栓 GB/T 5782-2000 M12×80-8.8-Zn·D
紧固件的标记可按以下原则进行适当地简化:标准年代号允许省略;当产品标准中只规定一种型式、
精度、性能等级、材料及其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时,有关这些内容的标记允许省略;当产品标准中规定多种
型式、精度、性能等级、材料及其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时,有关这些内容的标记允许省略其中一种。
例如,螺纹规格为 M12×1.5,公称长度为 80mm,性能等级为 8.8 级,表面氧化的六角头螺栓的简化
标记为:
螺栓 GB/T 5782 M12×1.5×80
其中省略了标准年代号及其前面的短画、性能等级和表面处理。
螺纹紧固件结构型式和标记示例见表 2。
表 2 螺纹紧固件及其标记系列
2.2 螺纹紧固件的连接型式及其装配画法
螺纹紧固件有三种连接型式,图 17(a)、(b)、(c)分别为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和螺钉连接。它们的
作用是将两个零件紧固在一起。根据零件被紧固处的厚度和使用要求选用不同的连接型式。
(a) (b) (c)
图 17 螺纹紧固件的连接形式

图 17-1 螺纹紧固件连接型式立体图
2.2.1 螺栓连接
当两个零件被紧固处的厚度较小时,通常采用螺栓连接,如图 17(a)所示。假定两个板型零件的厚度分
别为 δ1=18mm, δ2=12mm,选用螺纹规格为 M10 的螺栓将它们紧固在一起,对紧固件的选取及其装配画
法说明如下。
2.1.1.1 装配画法中零件尺寸的确定
(1) 查表法
被紧固的两个零件必须预先加工出通孔,通孔的直径应比螺栓上螺纹的大径稍大,由 GB/T 5277-1985
中选取中等装配,查得通孔直径为 11mm。
由 GB/T 6170-2000 选取螺母 GB/T 6170 M10,并查得具体尺寸 s=16mm, m=8.4mm。
由 GB/T 97.1-1985 选取垫圈 GB/T 97.1 10,并查得具体尺寸 d2=20mm, h=2mm。
螺栓的公称长度应大于被紧固零件的厚度、垫圈厚度和螺母厚度的总和,并且要有一定的螺栓突出螺
母末端的长度 a(a 一般约为螺纹大径 d 的 0.3~0.5 倍)。因此初算螺栓的公称长度:
l'=δ1+δ2+h+m+a=18+12+2+8.4+(0.3~0.5)×10=43.4~45.4
查国标 GB/T 5782-2000, 在螺栓长度系列中取螺栓的公称长度 l=40mm, 从而选定螺栓 GB/T 5782 M
10×40,并查得具体尺寸 s=16mm,k=6.4mm,b=26mm。
(2) 比例法
为了节省查表时间,可按螺纹大径 d 的比例数确定有关尺寸,但螺栓的公称长度经初算后必须查表选
取长度系列中的长度值。
装配图样中的螺纹紧固件一般采用简化画法,用来表达装配连接情况,对其结构细节,如倒角倒圆、
螺尾和支承面结构等均省去不画。螺栓连接中的零件及绘图所需尺寸如图 18 所示。图(a)为查表画法,图
(b)为比例画法。

图 18 螺栓连接的装配画法中零件尺寸的确定
2.1.1.2 螺栓连接的装配画法
根据画装配图的一般规定,两个零件间的接触表面应画成一条线,不接触的相邻表面应画两条线以表
示其间隙;相互邻接的金属零件,其剖面线的倾斜方向不能一致,或方向一致而间距不等;当剖切平面通
过螺纹紧固件的轴线时,它们均按未被剖切绘制。螺栓连接的装配画法如图 19 所示,图(a)为查表画法,
图(b)为比例画法。

(a) (b)
图 19 螺栓连接的装配画法
螺栓连接装配画法的作图步骤: 螺栓连接装配步骤:
(1) 画基准线及被紧固零件; (1)拼装被紧固件;
(2) 画螺栓; (2)装入螺栓;
(3) 画螺母及垫圈; (3)装入垫圈;
(4) 加深。 (4)装入螺母。
2.2.2 双头螺柱连接
当两个零件的被紧固处,一个较薄另一个较厚或不允许穿通时,通常采用双头螺柱连接,如图 17(b)
所示。较薄的零件上应加工出通孔,另一零件上加工出不穿通的螺纹孔,双头螺柱的旋入端(其长度为 bm)
应旋紧于螺纹孔,另一端穿过通孔,再用垫圈和螺母固紧。
双头螺柱连接中紧固件和被紧固零件的有关尺寸可从相应的标准中查取,也可由螺纹公称直径的比例
数确定,如图 20(a)所示。注意应参照螺栓公称长度的确定方法,来确定双头螺柱的公称长度,至于选用哪
一种标准编号的双头螺柱,要根据加工有螺纹孔零件的材料而定。当该零件的材料为钢或青铜时,应取
bm=d (GB/T 897);当材料为铸铁时,应取 bm=1.25d (GB/T 898)或 bm=1.5d (GB/T 899);当材料为铝时,应
取 bm=2d (GB/T 900)。对于螺纹孔的尺寸,一般取螺纹深度为 bm+0.5d,钻孔深度比螺纹深度深 0.5d。
双头螺柱连接的装配画法如图 20(b)所示。双头螺柱的旋入端应完全地旋入螺纹孔,即旋入端的螺纹
终止线应与螺纹孔端口平面画成一条线。螺纹孔的钻孔深度可按螺纹深度画出。图中弹簧垫圈的开口可用
宽度为 2 倍于粗实线的粗线表示。
(a) (b)
图 20 双头螺柱连接
双头螺柱连接装配画法作图步骤: 双头螺柱连接装配步骤:
(1) 画基准线及被紧固零件; (1)拼装被紧固件;
(2) 画双头螺柱; (2)装入双头螺柱;
(3) 画垫圈及螺母; (3)装入垫圈
(4) 加深。 (4)装入螺母。
图 20-1 双头螺柱连接装配画法作图步骤
2.2.3 螺钉连接
当被紧固零件尺寸较小、受力不大且不需经常拆卸时,通常采用螺钉连接,其紧固作用与双头螺柱连
接相似,但不用螺母,而是将螺钉直接旋入螺纹孔,把两个被紧固零件压紧,如图 17(c)所示。注意,此时
螺钉上的螺纹长度要有一定的余留量,即保证 l-b<δ。
被紧固的两个零件,一个应加工出螺纹孔,其尺寸确定方法与双头螺柱连接中螺纹孔的确定方法相同;
另一个应加工出通孔或沉孔,沉孔的结构和尺寸可查 GB/T 5277-1985、GB/T 152.2-1988、GB/T 152.3-1988
和 GB/T 152.4-1988 。螺钉的尺寸可查表获得,也可按螺纹大径的比例数确定,如图 21(a)所示。
螺钉连接的装配画法如图 21(b)所示。其中螺钉头部的开槽可用宽度为 2 倍于粗实线的宽度的粗线表
示,它在俯视图中的投影向右上倾斜,与水平成 45°。
(a) (b)
图 21 螺钉连接
螺钉连接装配画法作图步骤: 螺钉连接装配步骤:
(1) 画基准线及被紧固零件; (1) 拼装被紧固件;
(2) 画螺钉。 (2) 装入螺钉。
(3) 加深。

图 21-1 螺钉连接装配画法作图步骤
3 销
销是标准件,主要用于零件间的连接或定位。常用的销有圆柱销、圆锥销和开口销。根据销与销孔配
合精度不同,圆柱销分为A型、B型、C型和D型。圆锥销也有A型和B型之分。销的结构及其尺寸系列
见 GB/T 119.2-2000、GB/T 117-2000 和 GB/T 91-2000 等。
销也属紧固件,其标记方法与螺纹紧固件相同,内容包括名称、标准编号、型式与尺寸等。
在装配图样中,当剖切平面通过销的轴线时,销按未被剖切绘制。
销的标记示例及其装配画法见表 3。
表 3 销的标记示例以及其装配画法

4 键
键是标准件,用来联结轴与安装在轴上的皮带轮、齿轮或链轮等,起着传递扭矩的作用。常用的键有
普通平键和半圆键。键联结是先将键嵌入轴上的键槽内,再对准轮毂上的键槽,把轴和键同时插入孔和槽
内,这样就可以使轴和轮一起转动。如图 22 所示,图(a)为普通平键联结,图(b)为半圆键联结。键联结具
有结构简单、紧凑、可靠、装拆方便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a) (b)
图 22 键联结
4.1 键的结构型式及其标记
在设计中,键要根据轴径大小按标准选取,不需要单独画出其图样,但要正确地标记。
普通平键和半圆键的有关国家标准见 GB/T 1095-1979、GB/T 1096-1979、GB/T 1098-1979 及 GB/T
1099-1979 等,其结构及标记示例见表 4。
表 4 键的结构型式及其标记示例

注:表内图中省略了倒角。
4.2 键的选取和键槽尺寸的确定
根据轴径大小和有关设计要求,按标准选取键的类型和规格,并给出正确的标记。键槽的尺寸也必须
按标准确定。具体尺寸系列见 GB/T 1095-1979、GB/T 1096-1979、GB/T 1098-1979 和 GB/T 1099-1979 等。
轮毂上的键槽一般是用插刀在插床上加工的,轴上的键槽一般在铣床上加工。键槽的尺寸应与键的尺
寸相一致,键槽的深度要按标准查表确定。键槽的加工方法和有关尺寸如图 23 所示,图(a)为轮毂上的键
槽,图(b)为轴上的平键槽,图(c)为轴上的半圆键槽。
(a) (b) (c)
图 23 键槽的加工方法和有关尺寸
4.3 键联结的装配画法
图 24 为键联结的装配画法,主视图是通过轴的轴线和键的纵向对称平面剖切后画出的,轴和键均按
未被剖切绘制,但为了表达键在轴上的安装情况,轴又采用了局部剖视。
绘制时需注意,轮毂上键槽的底面与键不接触,应画出间隙,而键与键槽的其他表面都接触,应画成
一条线。
4.3.1 平键联结
(1) 平键联结作图步骤
① 画轴及键槽;
② 画键;
③ 画轮毂及键槽;
④ 加深。

图 24(a) 平键联结的装配画法
(2) 平键装配步骤
① 键装入轴上键槽;
② 轴及键装入轮毂内。
4.3.2 半圆键联结
(1) 半圆键联结作图步骤
① 画轴及键槽;
② 画键;
③ 画轮毂及键槽;
④ 加深。

图 24(b) 半圆键联结的装配画法
(2)半圆键装配步骤
5 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是用作支承旋转轴的标准件。它具有结构紧凑、磨擦阻力小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在
工程设计中无需单独画出滚动轴承的图样,而是根据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代号进行选用。
5.1 滚动轴承的结构和分类
如图 25 所示,滚动轴承的结构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按其受力情况分为
① 向心轴承它主要承受径向力,如图 25(a)所示;
② 推力轴承它只承受轴向力,如图 25(b)所示;
③ 向心推力轴承它既可承受径向力,又可承受轴向力,如图 25(c)所示。

图 25 滚动轴承
5.2 滚动轴承在装配图中的规定画法
根据 GB/T 4459.7-1998 中的基本规定,表示滚动轴承的各种符号、矩形线框和轮廓线均用粗实线绘制,
矩形线框或外形轮廓的大小应与它的外形尺寸一致;采用规定画法绘制剖视图时,轴承的滚动体不画剖面
线,其各套圈等可画成方向和间隔相同的剖面线,在不致引起误解时,也可省略不画;当轴承带有其他零
件或附件时,其剖面线应与套圈的剖面线呈不同方向或不同间隔,在不致引起误解时,也可省略不画。
表 5 中列举了三种常用滚动轴承的画法及有关尺寸比例。下图中轴承的上侧为规定画法,下侧为通用
画法;上图中为特征画法,也可采用通用画法,但在同一图样中一般只采用一种画法,并绘制在轴的两侧。
表 5 常用滚动轴承的画法

图 26 为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图中的画法,其中图(b)为特征画法,其左视图仅表示了轴承。

(a) (b)
图 26 滚动轴承在装配图中的画法
6 弹簧
弹簧的用途很广,主要用来减震、储能或测力等。弹簧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螺旋压缩弹簧、拉伸弹
簧、扭转弹簧和涡卷弹簧等,如图 27 所示。
图 27 常见弹簧
本节仅介绍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由于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最为常用,因此作为标准件,在 GB/T 2089-
1980 中对其标记作了规定。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选购不到合适的标准弹簧,所以,必须绘制出其零
件图,从而进行制造和加工。
6.1 普通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参数及标记
6.1.1 参数(图 28)
(1) 材料直径 d 制造弹簧的钢丝直径。
(2) 弹簧直径 分为弹簧外径、内径和中径。
① 弹簧外径D 即弹簧的最大直径。
② 弹簧内径D1 即弹簧的最小直径,D1=D-2d。
③ 弹簧中径D2 即弹簧外径和内径的平均值,D2 =(D+D1)/2 =D-d =D1+d 。
(3) 圈数 包括支承圈数、有效圈数和总圈数。
① 支承圈数 n2 为使弹簧工作时受力均匀,弹簧两端并紧磨平而起支承作用的部分称为支撑圈,两端
支撑部分加在一起的圈数称为支承圈数(n2)。当材料直径 d≤8mm 时,支承圈数 n2=2;当 d>8mm 时,n2
=1.5,两端各磨平 3/4 圈。

图 28 弹簧的参数
② 有效圈数 n 支承圈以外的圈数为有效圈数(n)。
③ 总圈数 n1 支承圈数和有效圈数之和为总圈数,n1=n+n2。
(4) 节距 t 除支承圈外的相邻两圈对应点间的轴向距离。
(5) 自由高度H0 弹簧在未受负荷时的轴向尺寸。
(6) 展开长度L 弹簧展开后的钢丝长度。有关标准中的弹簧展开长度L均指名义尺寸,其计算方法为:
当 d≤8mm 时, L=πD2(n+2);当 d>8mm 时, L=πD2(n+1.5)。
(7) 旋向 弹簧的旋向与螺纹的旋向一样,也有右旋和左旋之分。
6.1.2 标记
在 GB/T 2089-1980 中规定,弹簧的标记内容和格式为:

需要指出:当要求检查弹簧内径时,在D2 的数值后加注“D1”;按标准 3 级精度制造时,不注精度;


右旋弹簧不注旋向,左旋弹簧应注“左”;当材料为碳素钢丝Ⅱ组且 d≤8mm ,或者材料为 60Si2MnA 且
d>8mm 时,材料牌号不注;当弹簧表面除要求金属镀层及化学处理外,表面处理不注。
例如,d=3mm、D2=20mm、H0=80mm,按 3 级精度制造,材料为碳素钢丝Ⅱ组,表面氧化处理的右
旋普通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标记为:
压簧 3×20×80 GB/T 2089-1980
6.2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
6.2.1 单个弹簧的画法
单个弹簧可用视图表示,也可用剖视图表示,如图 29 所示。

图 29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
(1) 在平行于螺旋弹簧轴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弹簧各圈的轮廓规定画成直线。
(2) 有效圈数在 4 圈以上的螺旋弹簧中间部分可以省略,此时允许缩短图形的长度。
(3) 左旋弹簧可以画成左旋,也可以画成右旋,但要在技术要求中注出旋向“左”。
(4) 剖视图画法的具体作图步骤如下:
① 根据自由高度 H0 和弹簧中径 D2,画出长方形 ABCD;
② 根据材料直径 d 画出支承圈部分;
③ 根据节距 t 依次求得 1、2、3、4、5 各点,画出断面圆;
④ 作出相应圆的切线,画剖面线,加深,完成作图。
(5) 在机械设计中,应尽量选取标准弹簧,此时可按照弹簧标记外购。如果购不到合适的弹簧,则必
须绘制其零件图以指导制造和加工。弹簧零件图的参考图例如图 31 所示。
图 30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作图步骤

图 31 弹簧零件图
6.2.2 装配图中弹簧的画法
(1) 被弹簧挡住的结构一般不画出,可见部分应从弹簧的外轮廓线或从弹簧钢丝断面的中心线画起,
如图 32(a)所示。
(2) 在剖视图中,弹簧钢丝直径在图形上等于或小于 2mm 时,其断面可以涂黑,而且不画各圈的轮廓
线,如图 32(b)所示。
(3) 弹簧钢丝直径在图形上等于或小于 2mm 时,允许采用示意画法,如图 32(c)所示。
(a) (b) (c)
图 32 装配图中弹簧的画法
7 齿轮
齿轮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传动中的一种常用件,用来传递动力、改变转动速度和方向等。
齿轮传动有三种方式,如图 33 所示,其中图(a)为圆柱齿轮传动,用来传递两平行轴间的运动;图(b)
为圆锥齿轮传动,用来传递两相交轴间的运动;图(c)为蜗轮蜗杆传动,用来传递两交叉轴间的运动。

(a) (b) (c)


图 33 齿轮传动
7.1 圆柱齿轮
仅介绍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7.1.1 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要素和尺寸关系
直齿圆柱齿轮的结构如图 34(a)所示,由于这种齿轮是由圆柱加工而成,而且轮齿素线是与齿轮线轴线
平行的直线,故称为直齿圆柱齿轮。由于齿轮端面轮廓上参与啮合的曲线是一段渐开线,所以又称之为渐
开线齿轮。
(a) (b)
图 34 直齿圆柱齿轮
7.1.1.1 几何要素(图 34(b))
① 齿顶圆过齿顶的圆柱面与端平面(垂直于齿轮轴线的平面)的交线,其直径用 d a 表示;
② 齿根圆过齿根的圆柱面与端平面的交线,其直径用 df 表示;
③ 分度圆对于渐开线齿轮,过齿厚 s 与槽宽 e 相等处的圆柱面称为分度圆柱面。分度圆柱面与端平
面的交线称为分度圆,其直径用 d 表示;
④ 齿高齿顶圆与齿根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用 h 表示;
⑤ 齿顶高齿顶圆与分度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用 h a 表示;
⑥ 齿根高齿根圆与分度圆之间的径向距离,用 hf 表示;
⑦ 齿距在齿轮上两个相邻而同侧的端面齿廓之间的分度圆弧长,用 p 表示;
⑧ 齿形角在端平面内,过端面齿廓与分度圆交点的径向直线与齿廓在该点的切线所夹的锐角,用 α
表示。我国采用的齿形角一般为 20°;
⑨ 模数齿距 p 除以圆周率 π 所得的商,用 m 表示,即 m =p/π,其单位为毫米。
当齿轮的齿数为 z 时,分度圆的周长为 πd =pz,则 d =zp/π,所以 d =mz,即分度圆直径等于齿数与模
数之积。
模数是齿轮的一个重要参数。模数越大,轮齿越厚,齿轮的承载能力越大。为了便于设计和加工,国
家标准中规定了齿轮模数的标准数值,见表 6。
表 6 圆柱齿轮的模数(GB/T 1357-1987)

7.1.1.2 尺寸关系
模数、齿数和齿形角是齿轮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的大小是通过设计计算并按相关标准确定的。直齿
圆柱齿轮的尺寸关系见表 7。
表 7 直齿圆柱齿轮的计算公式及举例
7.1.2 直齿圆柱齿轮的规定画法
表示齿轮一般用两个视图,或者用一个视图与一个局部视图,如图 35 所示。
(1) 视图画法
在外形视图中,齿顶圆和齿顶线(齿顶圆柱面的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分度圆和分度线用点画线绘
制;齿根圆和齿根线用细实线绘制,也可以不画,如图 35(a)所示。

图 35(a) 直齿圆柱齿轮的视图画法
(2) 剖视图画法
当剖切平面通过齿轮的轴线时,轮齿一律按不剖处理,齿根线用粗实线绘制,如图 35(b)所示。
图 35(b) 直齿圆柱齿轮的剖视画法
图 36 给出了某直齿圆柱齿轮的零件图,以供参考。

图 36 直齿圆柱齿轮零件图
7.1.3 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
7.1.3.1 齿轮啮合的有关术语
有关术语分述如下。
①啮合 一对齿轮的轮齿依次交替接触,从而实现一定规律的相对运动过程和形态称为啮合。只有模
数和齿形角相同的一对齿轮才能啮合。
②节圆 一对圆柱齿轮啮合时,相当于两个相切的假想圆柱面作纯滚动,假想圆柱面与端平面的交线
称为节圆。两齿轮的节圆直径分别用 d1'和 d2'表示,如图 37 所示。
③中心距 两啮合齿轮轴线间的最短距离称为中心距,用 a 表示,如图 37 所示。当一对标准齿轮在标
准安装的情况下,其节圆和分度圆相重合,则 d1=d1',d2=d2'。设两齿轮的齿数分别为 z1 和 z2 ,模
数均为 m 时,则中心距 a=0.5(d1+d2)=0.5m(z1+z2) 。

图 37 齿轮啮合
④传动比齿轮啮合时,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角速度之比称为传动比,用 i 表示。设主动齿轮和从动
齿轮的齿数分别为 z1 和 z2,其角速度以每分钟转数分别为 n1 和 n2 表示,则传动比 i=n1/n2=z2/z1。
7.1.3.2 齿轮啮合的画法
规定画法如下。
①当齿轮未被剖切时,在平行于齿轮轴线所确定平面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啮合区内的齿顶线和齿根
线不画,两齿轮的节线重合为一条线,用粗实线绘制。在垂直于齿轮轴线的投影面上的视图中,啮合区内
的齿顶圆仍用粗实线绘制,两个相切的节圆仍用细点画线绘制,齿根圆不画,如图 38(a)所示。为了使
图形清晰,啮合区内的齿顶圆部分也可以不画,如图 38(b)中的左视图所示。
②当齿轮被剖切时,若剖切平面通过两啮合齿轮的轴线,则在啮合区内将一个齿轮的轮齿用粗实线绘
制,另一个齿轮轮齿的被遮挡部分用虚线绘制,如图 37 右侧所示。被遮挡部分也可以不画,如图 38(b)
中的主视图所示,若剖切平面不通过啮合齿轮的轴线,则齿轮一律按未被剖切绘制。
(a) (b)
图 38 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画法
7.2 圆锥齿轮
7.2.1 直齿圆锥齿轮的结构要素和尺寸关系
(1) 结构要素(图 39)
由于圆锥齿轮的轮齿位于圆锥面上,因此,其轮齿一端大另一端小,其齿厚和齿槽宽等也随之由大到
小逐渐变化,其各处的齿顶圆、齿根圆和分度圆也不相等,而是分别处于共顶的齿顶圆锥面、齿根圆锥面
和分度圆锥面上。轮齿的大、小两端处于与分度圆锥素线垂直的两个锥面上,分别称为背锥面和前锥面。
分度圆锥面的素线与齿轮轴线间的夹角称为分锥角,用 δ 表示。从顶点沿分度圆锥面的素线至背锥面
的距离称为外锥距,用 R 表示。背锥面上的齿形为渐开线齿形,圆锥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da 、齿根圆直径
df 和分度圆直径 d 是在背锥面上度量的,齿顶高 ha、齿根高 hf 和齿高 h 是沿背锥面素线度量的。圆锥齿
轮的模数 m 是指大端(背锥面上)的模数,其国家标准数值见表 8。圆锥齿轮的齿形角 α 一般为 20°。

图 39-1 直齿圆锥齿轮

(a) (b) (c)


图 39 直齿圆锥齿轮及其画法
表 8 圆锥齿轮模数(GB/T 12368-1990)mm

(2) 尺寸关系
模数 m、齿数 z、齿形角 α 和分锥角 δ 是直齿圆锥齿轮的基本参数,是决定其他尺寸的依据。只有模
数和齿形角均相等,且两齿轮分锥角之和等于两轴线间夹角的一对直齿圆锥齿轮才能正确啮合。直齿圆锥
齿轮的尺寸关系见表 9。
表 9 直齿圆锥齿轮的计算公式及举例

7.2.2 直齿圆锥齿轮的规定画法
(1) 单个齿轮的画法
单个圆锥齿轮的规定画法如图 39(b)、(c)所示。齿顶线、剖视图中的齿根线和大、小端的齿顶圆用粗
实线绘制,分度线和大端的分度圆用点画线绘制,齿根圆及小端分度圆均不必画出。
圆锥齿轮的参考零件图如图 40 所示。
图 40 直齿圆锥齿轮零件图
(2) 齿轮啮合的画法
图 41 为一对直齿圆锥齿轮啮合的画法,两齿轮轴线相交成 90°,两分度圆锥面共顶点。
主视图常画成剖视图,当剖切平面通过两啮合齿轮的轴线时,在啮合区内,将一个齿轮的轮齿用粗实
线绘制,另一个齿轮轮齿被遮挡的部分用虚线绘制,如图(a)中的主视图所示。被遮挡部分也可以不画,如
图(b)所示。图(c)为不剖的主视图,啮合区内的节线用粗实线绘制。
左视图常用不剖的外形视图表示,如图(a)中的左视图所示。

图 41-1 直齿圆锥齿轮啮合
(a) (b) (c)
图 41 直齿圆锥齿轮啮合的画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