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醉翁 P.

1/9
中四 中國語文 —— 《醉翁亭記》

學習重點: 1. 文中在介紹醉翁亭的所在地時所運用的手法
2. 醉翁亭附近的景色如何
3. 文中所提及的三個層次的「樂」
4. 據文中所記,歐陽修是個怎樣的地方官
5. 歐陽修是否真的很快樂(留意本文的寫作背景)

主旨
描寫醉翁亭四周優美的景色,以及滁人賓客遊玩的樂趣;藉此抒發作者因百姓生活安定、
官民相處融洽而感到欣慰的心情,更道出他追求「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結構分析
一、介紹醉翁亭及「醉翁」一名的由來 —— 第一段
二、醉翁亭附近早晚及四季景色 —— 第二段
三、在醉翁亭附近所見人們遊覽的盛況 —— 第三段
四、飲宴過後的情景及太守之樂 —— 第四段

內容分析

一、介紹醉翁亭及「醉翁」一名的由來:

(一)介紹醉翁亭這個地方
1. 所在地:滁州 → 西南之山峰 → 瑯琊山 → 釀泉 → 醉翁亭
2. 沿途風景:沿著山路行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同時看到一道水流,
從兩座山峰流瀉下來,這便是釀泉;再順著蜿蜒的山路拐過去,便看到醉翁亭。
3. 外型:翼然 —— 像鳥張開翅膀般高踞在泉水上面
4. 建亭者:山之僧人智仙
5. 命名者:太守 —— 作者歐陽修

(二)「醉翁」一名的來源
1. 自號為「醉翁」的表面原因:
醉 —— 因歐陽修飲很少酒便會醉倒
翁 —— 在友儕中,歐陽修的年紀最大
2. 自號為「醉翁」的內裏含意: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從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一句來看,歐陽修根本不是一個嗜酒如命的人;他帶同賓客來飲宴,
並不在乎喝酒,而是為了前來欣賞風景。故此酒只是助慶之物,他所陶
醉的是山水景色,而非酒。
(2) 借酒來排遣內心的愁苦
歐陽修是在被謫居滁州期間寫作此文,故文中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亦暗示了作者有借酒消愁之意,藉著遊山玩水和喝酒,來排遣內心的愁苦。
(3)「醉翁」一詞有自嘲的意味
歐陽修寫作此文時才四十歲,正當莊年,不應稱為「翁」,故自號「醉
翁」,是有自怨自艾的意味。
醉翁 P.2/9
◎ 問題一:文中運用了甚麼手法把醉翁亭的所在地交代出來?這種寫作手法有甚
麼好處?
1. 層遞法:由廣闊的範圍逐層收窄。作者先把範圍放到滁州的群山,隨後逐層縮小範圍,
由群山收窄至西南諸峰,然後收窄至瑯琊山,跟著再收窄至釀泉,最後把焦點集中在
釀泉旁邊的醉翁亭上。
好處: 1. 可清楚交代出醉翁亭的位置
2. 可逐步引出焦點景物——醉翁亭,吸引讀者的注意。
3. 讀者追隨著逐層遞進的景物,容易產生代入感。
2. 步移法:作者描寫的景物,是隨著他的腳步前進而變化。他先描寫入山後走了六、七
里路,便聽到潺潺的水聲,接著見到傾瀉的泉水,再經過峰迴路轉,便看到醉翁亭。
好處: 1. 讀者如同追隨著作者一邊走,一邊欣賞景色,容易產生代入感。
2. 使描寫的景物更有層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醉翁亭附近早晚及四季景色(山水之樂)

(一)醉翁亭的早晚景色,變化多端
早:太陽出來後,山林間的霧氣便逐漸消散。
晚:到日落時,煙雲聚攏,山巖洞穴便顯得昏暗陰沉。
(二)醉翁亭的四季景色不同,樂趣亦無窮:
春:野花盛放,散發出陣陣幽香。
夏:樹木秀美,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冬:溪水低淺,河床的石塊都顯露出來。

◎ 問題二:作者描寫山間景色的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了甚麼作用?
* 有回應前文的作用,作者在前文說自己喝酒的目的是在於寄託遊山玩水的樂趣。而
這段文字正描寫了山水之美,更說出四時、早晚之景各有不同,故此所得到的樂趣
亦無窮無盡。

三、在醉翁亭附近所見人們遊覽的盛況(滁人之樂)

(一)滁人遊山,往來不絕
1. 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2. 趕路的人在樹蔭下休息
3. 走在前面的人在叫喊,走在後面的人在應和
4. 還有彎腰曲背的老卜和給大人拖著的小孩子
(二)太守宴飲的情景
1. 有人到溪邊捉魚,由於溪水很深,所以魚兒很肥美。
2. 也有人用釀泉的水來釀酒,因泉水香甜,故酒特別清涼香醇。
3. 山中野味和蔬菜錯雜地陳列於前
* 此處詳細交代歐陽修宴客之物的原因:
說明太守宴會中的食物全是出於山林,就地取材,顯明他並非殘民以自肥,亦
並非奢侈地宴樂。
(三)眾賓歡宴的情景(宴酣之樂)
雖然沒有音樂,但樂趣亦無窮:投壺的人獲勝了,下棋的人勝了,於是便罰對方飲
酒,致使酒杯及酒籌交相錯雜。人們或起或坐,大聲喧嘩。
醉翁 P.3/9
(四)太守醉倒的情景
一位臉色蒼老,滿頭白髮的老人,醉醺醺地歪倒在眾人當中,那便是太守。
* 此處回應了前文第一段的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 問題三:從文中哪些地方,可見歐陽修治理滁州的良好政績?
* 從滁人遊山、宴飲時的熱鬧情景,可見歐陽修治理下的滁州政治清明,社會太平,人
民生活安定富足。

◎ 問題三:從文中所記,歐陽修該是個怎樣的地方官?
1. 從滁人遊山、宴飲時的熱鬧情景,可知滁州政治清明,社會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富足;
歐陽修該是個勤政愛民、與民同樂的地方官。
2. 歐陽修與賓客宴飲中的食物,全是在山林中就地取材,顯明他並非殘民以自肥、奢侈
享樂的地方官。
3. 歐陽修在文中自言他的快樂是「樂其樂」,即看到滁州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感到快樂,
可見他追求「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四、飲宴過後的情景及太守之樂

(一)宴飲後的情景
* 太陽下山了,人們離去,地上可見的只是散亂的人影,客人們隨太守下山回去。這
時樹林裏一片昏暗,雀鳥在樹上飛來飛去,不停地發出鳴叫聲。
(二)禽鳥、滁人及太守各有所樂
1. 禽鳥之樂:禽鳥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地鳴叫、飛翔所得的快樂
2. 人之樂:滁人跟隨太守遊山玩水(山水之樂)、盡情歡宴(宴酣之樂)所得到的快樂
3. 太守之樂:同樣享受到「山水之樂」及「宴酣之樂」(第二段、第三段)
* 但重要的是他自言的「樂其樂」,即看到滁人生活安定富足而感到快樂。 這種
「與民同樂」是滁人所不能體悟的。
(三)總結:交代寫作因由
酒醉時,他能與民同樂;酒醒後,他更能用文章記下這些事。

全文總分析

◎ 問題四:文中多次提及「樂」字,究竟作者是否真的很快樂呢?何以見得?試加以說明。

* 作者並非真的很快樂。作者當時被貶謫到滁州任太守,沒有機會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只
好寄情在遊山玩水和飲酒上,藉此排遣他內心的鬱悶。故此文中多次提及「樂」字,除
了要表達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外,實有自我安慰、自我排解的作用。

◎ 文中多用虛字,其作用是:
1. 「若夫」、「至於」、「已而」的作用是:連貫段落與段落之間,使文章通暢,一氣
呵成,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2. 「也」字有 21 個、「者」字有 18 個、「而」字有 22 個,它們的作用同樣是:
—— 使文章音節高低抑揚,更具節奏感、更暢快。
醉翁 P.4/9
會考歷屆試題

1982 年
(1) 歐陽修貶謫滁州的情懷如何?(5 分)
答:
(1) 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貶謫滁州的情懷:
1. 透過文中『飲少醉』,『自號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至於『蒼
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描敘,可見歐陽修謫居滁州,沉醉山水的苦悶(或無奈)情緒;
(2.5 分)
2. 透過文中『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滁人前呼後應,遊覽不絕的情形,和種種『人
之樂』的描敘,可見作為地方官的歐陽修因政簡民樂而生出的滿足感。(2.5 分)
(倘以『與民同樂』代『政簡民樂』,上述答案只給 2 分)

首段介紹醉翁亭記,運用了什麼手法?(2.5 分)
答:醉翁亭記用層層遞進的描寫:歐陽修首先寫出滁州四面皆山,然後逐步突出西南諸峰,
諸峰中之瑯琊山,山中之釀泉及泉旁之醉翁亭,以點出醉翁亭之所在。(2.5 分)

1983 年
六、(1) 在遊程中所感到的最大樂趣是與眾同樂。
(2)『至於』和『若夫』語氣相近。(1 分)
它們有轉折的作用或另起新句。(1 分)

1989 年
(2) 試根據《醉翁亭記》用自己文句回答下列各項:
1. 山間晨昏、四季的景色有什麼變化?(4 分)
2. 作者暢述其樂,但讀者並不覺得他縱情宴遊,荒廢政事。這是什麼緣故?(4 分)
答:
1. 山間景色的變化:
(1) 晨昏:太陽出來,林中的雲氣便散開/傍晚煙雲聚攏來,山間的岩洞就晦暗了;(『日
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2 分)
(2) 四季:春天,野地的花草,發出幽徹的香氣;夏天,佳木挺秀,有著濃密的樹蔭;秋
天,風高而霜潔;冬天,水落而石出。(『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 (2 分)
2. 不覺得作者縱情宴遊,荒廢政事的原因:
(1) 作者以眾人之樂為樂,表現出肯與民共休戚的襟懷,並非只顧縱酒漫遊;(2 分)
(2) 從文中滁州人民暢遊瑯琊的描述,可見滁州政通人和,身為太守的作者顯然沒有荒廢
政事。(2 分)

1991 年
四、(1)《醉翁亭記》記述遊人的活動情況,試用自己的文句說明。(8 分)
(2)細閱以下兩節文字:
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者,瑯琊也。山行六七
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
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節點出主體(醉翁亭記)所在的寫作手法有何相近之處?(2 分)這種寫作手法有何
效果?(2 分)
醉翁 P.5/9
答:
(1) 醉翁亭記中遊人的活動情況:
1. 他們聯群結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氣氛十分熱鬧。
2. 有些挑著擔子、肩負東西的人,一邊走一邊唱歌,有些則在樹下休息。
3. 有些設下宴席,吃鮮魚、肉食和蔬菜,飲美酒。
4. 在宴席中,他們玩猜謎(或投壺)遊戲、下棋。
5. 大家舉杯暢飲、或起或坐,杯盤交錯、一片歡樂喧鬧之聲
(2) 點出主體所在的寫作手法:
層層遞進/由遠至近/由大及小/步移法/由面及點(先著意描述主體附近的山水景物,然
後把焦點逐步集中,最後才呈現主體。
寫作手法的效果:
使讀者先對主體的環境有概略的理解(1 分)/ 然後層次分明地突出主體。(1 分)

1994 年
三、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兩文,回答以下各問:
(1) 兩文作者均遭貶謫,二人貶官後的心情各怎樣?(3 分)又柳宗元遊罷西山,心情有些
甚麼改變?(3 分)
(2) 〈醉翁亭記〉文末『禽鳥之樂』和『太守之樂』分別指什麼?試說明『人不知太守之
樂其樂』這句話的意思。(5 分)
(3) 柳宗元介紹西山景色之前,運用了襯托法;歐陽修描述醉翁亭的景色,用了層層遞進
的手法。試分別舉例加以解說。(6 分)
答:
(1) 二人的心情:
柳宗元:心情憂懼抑鬱,寄情山水﹝使精神從軀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歐陽修:心情較為寬舒(內心雖抑鬱失意,意態卻豁達開朗),把遊山玩水的樂趣寄托在
飲酒之中。
柳宗元心情的改變:
他暫時沒有憂鬱、恐懼的感覺,因為西山壯觀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闊,精神解脫,達到
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無我境界。
(2) 三者的意思:
禽鳥之樂:夕陽西下,在陰暗的樹林中,雀鳥因遊人漸去而快樂得上上下下鳴叫
著。
太守之樂:太守看見滁人公餘一同遊山玩水(滁人之遊,山水之樂),朋友們也
跟他來遊覽,﹝射箭下棋,飲酒歡樂﹞(眾賓之懽),他覺得很快慰。
人不知太守之樂:一般人未能體會到太守那樣的胸懷,能因別人得到快樂而感到快樂。
(一般人未能領悟到太守那與眾同樂的胸懷。)

(3) 『始』篇襯托法:
起初不寫主體西山,而寫遍遊永州,自以為盡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
西山,﹝攀登遨遊,﹞才領略到那獨特的景色,沉醉其間。
『醉』篇層層遞進的手法:
先寫滁州為眾山環繞,再轉向西南部幾個山峰,然後把視線集中在琅琊山,再寫到流
水飛瀉的釀泉,最後才寫泉上的醉翁亭。
醉翁 P.6/9
1997 年
六、根據《歸去來辭並序》及《醉翁亭記》二篇,回答以下問題:
(1) 陶潛罷官歸隱後,如何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樂趣?(6 分)而歐陽修當滁州知州時,又如何得
到眾同樂的樂趣?(4 分)
(2) 《醉翁亭記》所述山間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先引錄原文,(1 分)然後用自己文句解說。
(4 分)
(3) 試指出下列四句所運用的修辭技巧:(2 分)
甲 於時風波末靜,心憚遠役。《歸去來群並序》
乙 雲無心以出岫。《歸去來群並序》
丙 佝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
丁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例。《醉翁亭記》
答:
(1)陶潛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樂趣:
1) 與世俗斷絕了交往;
2) 閒適自居.靜觀庭園;
3) 盤桓山林,乘車棹舟,尋幽探勝;
4) 閒時撫琴、讀書、飲酒、賦詩;
5) 和親戚真切交談;
6) 躬耕而食,淡泊自甘。
如照背原文,不加解說,全題最高給 1 分
歐陽修得到與眾同樂的樂趣:
因見滁人遊山玩水,前呼後應,和諧歡樂;又太守與賓客一起遊玩,射箭(投壺)下棋、
飲酒作樂。太守因百姓安居,官民關係融洽,因而感到快樂。(4 分)

(2)山間四季景色:
1)引錄原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1 分)
引錄時有錯別字、漏字,每個扣半分,最多扣 1 分。
2)解說:
春:野花開放,散發陣陣幽香。(1 分)
夏:美好的樹木長得茂盛,有著濃密綠蔭。(1 分)
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1 分)
冬:溪水低淺,河床的石塊露出水面。(1 分)

(3)修辭技巧:
甲:比喻/借喻(0.5 分)
乙:擬人/比喻/借喻(0.5 分)
丙:借代(0.5 分)
丁:對偶/雙句對偶(0.5 分)

1999 年
八、根據《醉翁亭記》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回答下列問題:
(1) 《醉翁亭記》所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片所寫赤壁之景,各是
怎樣的?試加說明,(6 分)歐陽修、蘇軾在描寫上述景色時,各有什麼感受?(1 分、
2 分)
(2) 兩篇均提及「酒」,試分別舉出一例,說明酒與篇章內容的關係。(4 分)
醉翁 P.7/9
(3) 從寫作手法方面,說明以下兩項對表達篇章內容有什麼作用:(4 分)
1. 滁人遊山盛況《醉翁亭記》
2. 小喬初嫁《念奴嬌‧赤壁懷古》
答:
(1)山間朝暮及四時之景:
早:太陽出來,林中的霧氣散去/日出而林霏開(0.5 分)
晚:煙雲結聚,巖洞昏暗起來/雲歸而巖穴暝(0.5 分)
春:野花開放,散發陣陣幽香/野芳發而幽香(0.5 分)
夏:美好的樹木長得茂盛,綠蔭濃密/佳木秀而繁陰(0.5 分)
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風霜高潔(0.5 分)
冬:溪水低淺,河床的石塊露出水面/水落而石出(0.5 分)
只對應地引錄原文作答,引文有錯別字、漏字,每項最高扣 0.5 分。
赤壁之景:
1. 長江滾滾滔滔地向東奔流/大江東去,浪淘盡(0.5 分)
2. 舊營壘的西邊/故壘西邊(0.5 分)
3. 亂石峭壁直插雲天/亂石穿空(0.5 分)
4. 巨浪驚濤拍打巖岸/驚濤拍岸(0.5 分)
5. 捲起千層白茫茫如雪般的浪花/捲起千堆雪(0.5 分)
6. 江山風景,美麗如畫/江山如畫(0.5 分)
只引錄原詞上片作答,不給分,引錄有關「景」之原文作答,引文有錯別字、漏字,
每項最高扣 0.5 分。
對朝暮及四時之景的感受:
早上前去,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所得到的樂趣無窮無盡。(1 分)
對赤壁之景的感受:
因赤壁之景懷念到古戰場,又從古戰場憶起當年不少的英雄豪傑,繼而追懷英雄人
物都隨大江東逝,沖洗淨盡。(2 分)

(2)《醉翁亭記》寫「酒」與篇章內容的關係:
1. (酒與「醉翁」之名):
太守酒量淺,往往飲少許便醉倒,(而在賓客之中,他的年紀最大),所以自稱為
「醉翁」,「醉翁」之名可以說是直接由「酒」引發出來的。(倘答酒與「醉翁亭」
之名有關,給 1 分。)
2. (酒與「「山水之樂」)︰
太守最感快樂的就是可以欣賞山水的景色。遊山玩水的樂趣,除了可用心靈來感
受外;更可寄託在飲酒之中。
3. (酒與「宴飲之樂」):
太守與賓客在宴會中開懷暢飲,令賓主盡歡,由此可見酒能夠增加宴會中歡樂的
氣氛。
以上 3 項,任答 1 項。
《赤壁懷古》寫「酒」與篇章內容的關係:
蘇軾想到人生如夢,便不再為煩惱所纏,灑酒江中邀月共飲,藉以自我開解。/
感慨人生無常,年華快逝,遂借酒洒祭江月,聊以自解。(2 分)
(倘考生別有體會,所答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
醉翁 P.8/9
(3)兩項在寫作手法上對表達篇章內容的作用:
滁人遊山盛況: 以滁人遊山歡樂的盛況,側面襯托出歐陽修治下的滁州政通人和,
百姓生活安樂。(2 分)
小喬初嫁: 以美人小喬襯托周瑜/公瑾年輕有為,才華出眾。(2 分)
考生倘從寫作手法人手,引用篇章任何內容加以說明,均可接受,只要所答言之成理者,
可酌量給分。每項最高可給 2 分。

2002 年
三、根據《醉翁亭記》和《始得西山宴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1)歐陽修寫瑯玡山不同時間的景色,柳宗元寫在西山上看見的景色,分別是怎樣的?(6
分)這些景色令二人產生什麼感受?(3 分)
(2)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
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
記》
乙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
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面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
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
遊記》
a) 說明甲、乙兩節引文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帶出醉翁亭和西山。這兩種手法分別
產生什麼效果?(5 分)
b) 從兩節引文各舉出一種句式,兩者必須不同,並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對。(3
分)
答:
三、(1)所寫的景色:
《醉》:(歐陽修抓著瑯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
太陽升起,林間的霧氣消散;黃昏時,雲煙聚集,山谷
岩洞昏暗;春天野花盛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風霜高
潔;冬天水落石出。 3
《始》:(柳宗元從不同的視野角度描寫在西山之巔所見景色)
俯瞰四周的土地,好像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伏的
地勢,高山如土堆,深谷如洞穴,盡入眼簾;遠望四周,
青山白水環抱,與天相接。 3 6
產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間變化無窮的景色,因而產生無盡的樂趣。 1
《始》:柳宗元在西山之巔目睹如斯開闊、壯麗的景色,覺得西山
的高聳特立,與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心神不覺與大自然
合而為一,心胸豁然開朗,察覺自己真正的遊歷是從遊西
山開始的。 2 3
醉翁 P.9/9
(2)a) 寫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寫的景物隨著作者步伐前進而不同。作者入山六七里
,聽見潺潺的水聲及看見泉水一瀉而下的情景;再經過
曲折的小路,便看到在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寫更有層次及具體。 2
乙:襯托法—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遍遊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文西
山的「怪特」。
效果:通過比較更能突顯文章主體的特點。 2 5
b) 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判斷句:「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
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
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判斷語氣,點明所說的是什麼景物 1½
乙:頂真句:「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
歸。」
作用:一氣呵成,結構緊密
(或)「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
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排比句:「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
作用:加增句子的氣勢 1½ 3
全題最高可給分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