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脉络的研究

1 2
黄鑫英 陈育芳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在结构变迁发生、社会危机加剧以及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
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贡献、现代理论、后现代发展等三个阶段,呈现出综合
到分化再到综合的发展特点。当代社会学理论具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行
动相结合以及实证与人文相结合的演进趋势,并且具有超越二元对立趋向多元整
合的倾向。
关键词:产生条件;发展阶段;演进趋势

1838 年孔德提出社会学(sociology)概念至今,仅仅 170 余年的历史,社


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演进证实了这一特点。随着社会变迁和
社会转型的到来与加剧,西方社会学理论将以更加蓬勃的势头发展下去,并呈现
出多元化与相互融合的特点和趋势。
一、产生条件
就社会学的出现而言,美国社会学家 D.P.约翰逊提出,社会学的产生动力
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
;其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
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因为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地
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1]因此,笔者从结构变迁、社会危机、自然科学等
角度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条件进行追溯。
(一)结构变迁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社会学是剧烈的社会变迁或现代性出现的直接后
果之一,而这些变迁的核心就是 18 和 19 世纪欧洲发生的“两次大革命”,即英
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2]因此,西方社会学的出现是对因工业文明
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结构变迁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反应。
18 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式,对本国人民和
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掠夺,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
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及商品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
下,英国的社会分工得到高度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
命”。到 19 世纪 30 年代,工业革命运动迅速扩大到法国、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国
家。这场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
1
黄鑫英(1987—).女,福建泉港人,福州大学 2009 级社会学硕士.
2
陈育芳(1984—).男,福建连城人,福州大学 2007 级社会学硕士.
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隐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不仅如此,工业革命
还引起了整个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除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
动生产率外,还导致了西欧国家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体
现在:劳动力的转移、阶级关系的变更、家庭功能的改变、社会组织的产生、新
技术的使用、市场竞争的加剧、宗教权威的丧失、法律调节的转向等。
17-18 世纪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启蒙思想运动,以及 18
世纪后期阶级对立的尖锐、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危机的加剧,这些因素导致了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场革命,不仅直接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且
还带来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更。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在法国大
革命阶段继续壮大,并取得国家政权发展为统治阶级。可以这么说,这场革命标
志着新兴的资产阶级上升为欧洲政治的主宰者,使得封建政治制度彻底破产和资
本主义制度正式确立。因此,从社会的意义上看,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
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新的政治形式产生等背景
下,社会的结构变迁加剧,新的思想方式开始出现,作为社会新秩序使者的社会
学应运而生。
(二)社会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
年英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并很快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
不仅带来失业、饥饿与社会的动荡,而且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冲突
和社会矛盾,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正是阶级矛盾尖锐与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正
如马克思所言:随着 1825 年的危机,大工业脱离了它的幼年时期,开始了它的
“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4]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的加剧,欧洲资
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众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违背了启蒙思想的自由、
平等、博爱等理想目标,人们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失范”状态。资本主
义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秩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深
入思考。为顺应社会改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从整体上和发展机制上对社会
进行综合具体考察的社会学由此诞生。
(三)自然科学
随着近代理性实验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成就是细
胞学说的确立、能力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以及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经验的自然
科学积累了大量实证科学知识,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方
法,从而使其摆脱逻辑思辨的传统局限,开拓了分析视野和研究视角。培根第一
个明确提出研究的新方法:应该一直带着怀疑论的观点看待关于世界本质的观念
化,并参照观察到的事实对其进行检验。怀疑与批判的思想一旦产生,人类便重
新获得了求知精神以及更具意义和创造性的关于系统世界的科学思想。乔纳
森·特纳认为,对世界的思考开始具有了系统化的特征,但又不仅仅是系统化的,
思考也变得抽象化了……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它改变了世界。[5]正是自然科学
及其研究方法的巨大影响,社会思想家开始探索以科学的认识论理解人类社会组
织的本质,并提出对社会世界的思考可以像对物质世界的理解那样具有科学性。
因此,随着科学思维和实证方法的确立及影响的加深,经验性社会研究逐步展开,
并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本文从经典贡
献、现代理论、后现代发展等三个时期进行论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其发展的趋
势与走向。
(一)经典贡献
孔德作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于 1838 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社会学”一词,并且
为这门学科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要求和学科纲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是一门运用
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他在经验方法上借助了观察、实验和比
较等方法进行研究,并把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等两大部分。同时,孔德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学家圣西门的假设,从秩序和进
步观念出发把社会分为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三种类型。斯宾塞的社会
学思想的两个主题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在此论述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
多种分类,并详细比较了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异。除此之外,斯宾塞还对国
家政治组织和制度进行研究,描述和解释其形成与发展。滕尼斯提出社会学的两
个基本概念来分析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即“公社”与“社会”这对范
畴。在追究这两对范畴的起源中,滕尼斯将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同人的社会行动
联系起来,提出“公社”导源于本质意志以及“社会”导源于选择意志的观点。
在这对范畴的展开研究中,对社会本质、社会价值、社会规范、社会相关物的研
究。滕尼斯还从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把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分为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两个基本类别。齐美尔以社会交往形式为研究对
象,论述了形式社会学思想。他系统论述了社会冲突思想,认为社会冲突是必然
存在的,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还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论述资本主义的文化矛
盾。
韦伯通过对四种社会行动的分类概述,提出了解释社会行动的理解社会学,
并创造了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即“理想类型”。韦伯在系统论述统治的三
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即科层制。韦伯还运用
了比较法进行宗教社会学研究,揭示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客观契合之
处。迪尔凯姆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并确定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
实的方法论原则。社会团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事实进入迪尔凯姆的研究视角,并
与社会分工一起构成研究现代社会的主线。自杀现象的研究是迪尔凯姆对自己确
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次成功运用。帕累托进行的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剩
遗物与派生物的区分,为其社会学研究确立了重要的理论范畴。他的精英循环理
论和社会系统思想,为社会分层研究树立了典范。马克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
会学理论体系,从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矛
盾以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超越现代性的论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
主义社会的著名论断。
(二)现代理论
在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和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
等人的影响下,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理论,并建立与“公社—社会”类型相对应
的五组模式变量,在此基础上建构出 AGIL 模型的结构功能论。默顿对传统功能
主义的三条“流行的假设”进行了批判式的发展,提出了功能分析的项目和机制、
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物、结构制约性等重
要概念。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催生了对结构功能理论
进行反思的社会冲突论。提出社会学想象力的米尔斯在论述美国社会阶级关系新
变化的基础上,展开了权力和权力精英的研究。科塞则更为直接的展开社会冲突
的根源、社会作用、功能等内容的论述。达伦多夫考察社会的两种基本模式:社
会均衡模式和社会压制模式,并发展出了辨证冲突论。较为系统阐述社会交换论
的有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霍曼斯通过对功能
主义的批判,创立了交换理论,使用某些概念形成一组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性命
题。布劳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研究正式社会结构或社会组织问题。符号互动论
借助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观点,经过库利的“镜中我”、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等的早期发展。二战后布鲁默全面总结
与发展了符号互动论,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和标签理论的提出,都完善了符
号互动论的理论框架。
社会批判论的理论先驱可追溯到马克思、卢卡奇等人,主要理论包括马尔库
塞的“单向度的人”
,米尔斯着重研究白领阶层中的权力问题,哈贝马斯通过对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及文化系统中的合法化危机的研究来完成他的社会批判论。
在马克思、齐美尔和迪尔凯姆的影响下,布劳坚持以社会群体、社区作为研究对
象,用客观的社会结构条件去解释社会现象,并坚持把抽象的理论讨论与具体实
证研究相结合,并提出了宏观结构论。加芬克尔提出利用常人方法学研究程式来
研究社会行动。萨克斯在对话分析方面具有很大贡献,西库雷尔则发展了常人方
法学的认知路线,齐默尔曼主要完成制度场景中的谈话分析,波勒纳等人对人们
建构现实感的通过程序提出了一系列分析方法,他们的努力完善了常人方法学这
一理论。舒茨区分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概念,将现象学和实用主义
的方法引入社会学,被称为现象学社会学。其学生伯格和托马斯·卢格曼研究了
科学与日常生活世界之间的差异,突出了语言、象征符号与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
性,扩大了这一理论的学术影响。
(三)后现代发展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不是对社会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关于社会
结构变化的概念性图式,形成后工业社会概念图式的方法论基础是“中轴原理”,
他认为中轴原理是否定因果论的方法论,其目的在于揭示贯穿联结在一起的社会
结构中的中心结构或中心因素。在他宏大而丰富的理论论述中,始终贯彻着一个
明确的核心——知识发展变化的社会作用。此外,贝尔从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揭
示了后工业社会来临所引起的一系列重要社会变革。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
性变化而展开的。他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
根源。在《词与物》、
《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语词、陈述、话语、档案、文体
等都是他讨论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话语实践,他提出了一系列人的存在、人的
实践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训诫与控制,亦即语言和权力的问题是福柯学说的主题
之一。利奥塔的知识社会学关于“叙事方式”问题的讨论,实质是在讨论知识的
建构方式问题,他将康德为知识立法、划界的观念论和基础论研究推向了社会生
活,讨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话语方式及其合法性,揭示人们何种交往方式、
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总之,他深度论述了叙事知识的功能和作用,揭示当代知
识合法危机的深层根源。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把社会现实的实质理解为社会关
系,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解中形成各种概念,运用这种二元论的关系主义方法
论,论述场域结构和实践逻辑等方面问题。他认为场域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
并且内部各种矛盾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进一步论述了从场域角度研究社会问
题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原则。同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实践的模糊逻辑”的解
释。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认识社会事实的正确方式是:在语言对话和交
往行为中通过沟通和讨论的方式达到对社会事实的共识,它的表现形式就是批判
的解释学。他指出,公共社会的展开形式是公众社会交往,公共社会结构转型的
结果是生活世界殖民化,言语行为是交往行动和生活世界的基本内容,而言语行
为的理性基础则是交往行动和生活世界的关键或根本。哈贝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
理性化,强调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
四条原则行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理论的研究不是实证社会学强调
的描述性的量化分析,而是关于社会行动、自我、交互行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
定性研究,要在各种矛盾关系中揭示问题的实质。在他关于结构的复杂论述中,
结构最主要的特征被归结为主观性,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是由人们头脑中的“记忆
痕迹”亦即结构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结构
观念,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实践意识。布希亚的消费
社会学理论引入了符号学和文化问题,关注社会中符号的生命,以及被他称之为
符号价值的东西如何产生了一个以广告、时尚和消费等现象为表征的新世界。他
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对“物”和“商品”的消费
可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中认为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揭示社会系统的活动。“个人的行动理论”或“系
统的内部分析理论”
,最基本的是用个人的行为解释系统的行为,实质是要回答
个人行动和系统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他界定的个人行动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
即目的性、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追求。
三、演进趋势
文军研究后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表现出八个发展趋势:
(1)在理论分
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
(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
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
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
(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
(6)理论的
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
(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
(8)
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7]而李志君、刘欣认为,近
20 年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趋势是微观与宏观、行动与结构、实证主义与人
文主义的整合。[8]与此类似,王州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呈现出科学主义和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主观主义相结合的基本走向。[9]本文以李志君、刘欣的
研究为切入点,借鉴其余学者的理论观点,阐述西方社会学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断裂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难题,随着理论
的整合与发展,宏观理论家与微观理论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和,并呈现出宏观与
微观两种视角相结合的态势。瑞泽尔(Ritzer)坚信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研究是世
界社会学共同的中心任务,并指出实现理论整合的方向有两种:从微观到宏观的
整合,从宏观到微观的整合,两者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微观世界的行动者和宏
观社会结构的整合。[10]科林斯(Collins)、亚历山大、吉登斯、布迪尔、埃利
亚斯(Elias)等人为此作出了努力。柯林斯探求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他提
出“互动仪式链”这一核心概念以期望借此实现宏观社会结构的微观转译。[12]
亚历山大在借鉴古典社会学名家思想基础上,把多元见解的观点综合成多维性理
论。吉登斯要求以结构“二重性”避免“二元论”,因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方面
特性既是组成这些系统实践的手段,又是这种实践的结果”。布迪厄试图超越整
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提出关系主义方法论,主张进行社会现实所蕴藏的
关系研究。[11]埃利亚斯同样认为“个人与社会不是两个断裂的存在,而是指同
一个人不同的、却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个人和社会都是处于一种
变动的结构之中。” [13]虽然这些理论整合都在努力建构“宏观—微观”的“二
重性”模式,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超越“二元论”的研究范式。从西方社会学理
论的发展态势看,将深化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研究,以实现两者的“二重性”结合
为目标,继续整合宏观与微观的研究视角。
(二)结构与行动相结合
作为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行动和结构之间不仅涉及主体和自我问
题,而且与“社会何以可能”、
“行动者是如何赋予其行动以意义的”问题勾连。
经典理论中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这两个问题上呈现了对立的表象,也暴露了各
自的缺陷,同时却具有某些共同点。不管是以微观还是宏观为出发点去寻求“微
观-宏观”的“二重性”联结,都是“行动-结构”的二元图式在社会学发展情景
中不断分化的结果。帕森斯也认为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之间存在着某种一致,
这正是他撰写《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前提和基础。行动和结构、个人与社会
是相互建构的,任何社会过程都不可能只是单方面的结构决定行动或者行动生成
结构那么简单。行动既受结构制约,又在建构结构;个人既为社会而存在,也为
自己而存在,这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吉登斯在他的“结构化理论”中用“行
动-结构”的“二重性”互补视角来代替二元对立视角,他强调个体行动和结构
是相互包含的,两者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既定现象系列,同时他强调区分结构和系
统的辩证关系。而哈贝马斯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社会的根本问
题是系统侵占和扭曲了作为交往行动之前提条件的生活世界,阻碍了交往行动的
合理化。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需重新整合系统与生活世界,恢复两者之间的辩
证关系,使两者共同丰富和发展,使社会建立在合理的交往行动基础之上。可见,
在“行动-结构”的“二重性”联结过程中,社会学理论开始了“多元化”转向,
相互借鉴、多元综合的趋势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动力。
(三)实证与人文相结合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始终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倾向和走势,从两项不同的社会
学传统来看社会理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即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创始
人孔德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开始社会学研究,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在迪尔凯姆、默
顿、尼克拉斯、卢曼、彼德、布劳等社会学家的理论体系中呈现。结构功能主义
承续了实证主义的传统谱系,用近乎自然科学方法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关系和社会
结构,使得自然科学倾向在当代系统理论中得到了深化。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发
展成果在社会学中得到应用,它使得实证主义在系统整体上的宏观分析转向定量
模式的微观分析。许多社会学家开始对实证主义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社会学研究
的价值体系和分析框架开始转换,并成为理论发展的触角。相对于实证主义,社
会学理论表现为另一种倾向,即从文化、民族、人种、心理、历史等方面展开的
人文主义研究。人文主义研究的主要途径有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
论等,它们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主张将社会现实或社会秩
序视为个体的行为构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加芬克尔的日常生活方法学,从
不同程度上批判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采取思辩色彩浓烈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这
些理论关注人们的情感、认知、理性等领域,注重通过理解、解释来剖析社会现
象和建构社会理论。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发展,呈现出彼此渗透、互相融合的趋
势和走向。

参考文献:
[1]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8.
[2]Giddens.A.Sociology: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Macmillan
Pr.Ltd.,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1972:2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11)
: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32.
[7]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07(1):
113-119.
[8]李志君,刘欣.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
(2):32-35.
[9]王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走向.浙江社会科学,1988(2)
:63-67.
[10][11]瑞泽尔.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国外社会学,1989(3):76-79.
[12]Randall Collins:On the microfoundation of macrosoc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1,Vol.86:984-1014.
[13]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上海:三联书店,1998.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中国社会学网 www.sociology.cass.c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