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一)陳述:done on 17 Dec 2010

1.選題的內容
“ 紗紙契” 是清政府發給島上居民的地契,地契用紗紙寫成,所以一般
稱它 爲紗紙契,後葡萄牙占領澳門,澳葡政府不再承認,但仍默許它的土地
交易秩序及作用,因 爲跟據葡萄牙的法律淵源,只要通過私人利用,葡萄牙
是願意承認紗紙契的土地私有權,法律幷可明確其權利的排它性。
回歸前,紗紙契持有人未辦理好有關土地法定手續,那就剩下由清,澳
葡以及現時特區政府三政權對紗紙契土地及紗紙契村民今日的問題。
回歸是現時紗紙契問題的重點,原因是政制改變令土地權利概念完全排
除私有化,表現在實體法律的安排,以及它程序延續的割斷。但澳葡政權隨著
回歸退場了,而《基本法》對土地定義的絕對性,及法庭判詞的肯定,令紗紙
契的准私有化權利消滅。十年過去,特區政府沒有在行政職能上,盡力解决紗
紙契問題,其實政府可以根據可私有化的條件考慮紗紙契人爲行政批給對象 ,
成爲土地承批人,繼續使用紗紙契地。但這十年來,批給制度只變成商家們爭
取利益的手段,現實土地管理經驗證明,批給漏弊無法勝數,政府將大塊土
地批給那些他們認爲對社會具有重大利益的商家發展,儘管他們能帶動倍數
的經濟增長,但在整體社會價值的得失又何從算起。回歸後,明文法律規定下
紗紙契土地的既得權利完全喪失,理論上可任由特區政府支配,重新批給他
們使用,該使用權利才得繼承以及政府若要徵用時,才有權要求對價賠償。
假如政府真能放弃單純的經濟追求,關注社會弱勢人士,社會價值才可
重置。故此,本論文借著對這個問題的解决空間,各方解决態度及社會追求的
方向,利用哈具馬斯對交往研究的理論及協商民主爲基準,從微觀問題的發
現縱向發展到宏觀社會模式的追求,希望能够啓發出一條方法的思路。

2. 價值及其意義
本文以紗紙契的糾紛作個案分析,研究澳門土地作爲社會重要資源大前提
下,當政者在不同歷史政治環境,曾如何認識紗紙契的存在價值,采取怎樣
的措施,如何影響持紗紙契的居民生活以至其權利的認定。持紗紙契的居民又
如何反應過來,本文在首部分作出事性的分析,另進行 歷史分析、制度分析、
個案研究和比較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幷涉及政治政策評估。最後以民主政治
理論作依據,提出社會公私利益、政經權力及各方角力的平衡與資源合理分配
的重要性、幷表明法律本身雖爲政治工具,也當具備某些基本民主本質的合法
性理由。只有在這樣的政治空間,才可實現民主協商、交往等骨幹理論才得以
扎根穩固,一個民主,民生,民權,以人 爲本構建的政治社會共同體才有望
成爲可能。
由于本研究相對前人分析面較廣,探討層次較深,論述性較强,儘管仍
存在不少不足,還可能提供澳門特區在政治實踐土地問題方面某些思維方式、
方向與空間,在學術研究方面,或可成爲日後繼續深入研究澳門土地問題可
滋取的歷史材料。

3. 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總結本研究的內容可包括六章節:
第一章,導言
1
第二章,紗紙契糾紛的歷史過程分析
第三章,紗紙契糾紛各主體間的結構分析
第四章,從法律的視角論述澳門土地問題的歷史根源
第五章,分析在轉型期後的澳門土地政策下,紗紙契的權歸何處?
第六章,分析可比對象—香港,給紗紙契問題一個現實對照;以協商民主、
交往理論的實踐推動紗紙契各角色解决問題方向。

4. 創新
1. 政治環境方面:問題發生在澳門特區的回歸,政治現實改變,令政治制
度改變,使土地私有權利改變,而使本文的可論述性强。
2. 研究方法方面:除利用閱讀素材爲研究根據,更采用實地訪談,驗證搜
集得來閱讀材料,使研究提高其真實度。幷從比較對象所面對同質問題,
作反思澳門紗紙契的問題。

5、不足及須提高
1. 社會問題是開放性的,無法鎖定某些因果交叉,互相影響的因果關係而
作出如密封式的直接因果總結,而且它是很現實的問題,需要多方面合
意的利益選擇,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本論文鎖定的理論原則可能只是
一個普世認同的依據,可以成爲正義社會某些內在條件。但總的來說,本
人很相信仍需要很多精深的理論及現實條件結合,才可以得到本論文認
爲應然的結果。
2. 另,鑒于文獻資料的原著作者對土地有著不同理解以及論點,因此文獻
論點對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有一定影響,但幷不對本論文結論有太大關鍵。
3. 同時,本論文在整體上的邏輯結構和章節安排上,有做適度調整的必要
和改善空間,這樣,文章的表述和論證才能更趨合理和嚴整。
4. 本文在問題的叙述和描述層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具體的研究策略、案例
分析和理論應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5. 在理論分析方面,文中對于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和協商民主理論的
運用幷沒有産生令人期待的應用效果,與文中其他部分也略顯脫節。
6. 在論文的語言,行文風格和注釋規範等方面,仍有一些細節問題有待進
一步的改進和加强;

(二)問題與答案:

紗紙契問題的性質是什麽,是政治問題,還是法律問題?論文中爲什麽從政
治學角度來研究紗紙契作問題?

紗紙契的問題看來似是一個法律問題,因爲契約本來是《民法》下《合同法》
的規範性的要件,而契約的內容亦是規範在《合同法》的合法性條件內。如果契
約不被承認,一般人可能誤以因 爲契約本身的成立條件不合法,或實現合同
成立的程序或條件有非法的成分而被否定其合法性。問題是,在本論文所指的
紗紙契是完全符合《合同法》的條件成立。這可根據中國清政府以至西方葡萄牙
的法律淵源對契約的理解,以至其確立的意義是無獨有偶的相同,其核心內
容是一致的,如果單純研究上述契約的問題,可能就只是法律性質的問題了,
2
但現時的紗紙契的問題,其合法性質失效幷非如此,而是因爲澳門回歸,政
權改變,導致憲政性法律在土地所有權的關係産生改變,而引致紗紙契在民
法以至其下位合同法本來合法的規範性原則失效,是以必須從政治改變的內
容以至其新政府政治操作著眼研究。
而 爲何紗紙契的問題是政治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呢?我從國家與土地去
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會比較容易解釋,國家對自己的國土是具有最高的直
接管轄權,而只有主權國家才可以對自己的國土行使權力,而這種權利的行
使包含著國家對國土的不同支配性質,這些都會因爲國家權力主體的組成及
國家的意志不同而存在不同國家意識,特別對土地的支配性質與作用上,而
這些內容,我們都可以很容易會在每個國家的憲法找到其國家與土地的關係,
以至其兩者的支配性質的內客如何,因爲它們都會很具體清楚礎的記載在憲
法內。但是,法律始終是政權統治的工具,而國土才是屬于國家不可分割的國
家資源,所以,上至《憲法》下及其它部門法律,儘管都會把國家與國民對土
地之間的權責分配關係清楚說明在法律各種條文,但是其權利的分配都會不
同,因爲法律幷不能改變國家的終極意志,或只能是被動的作用于爲實現國
家的統治意識與統治秩序。所以紗紙契問題幷不能單從法律入手可解决問題,
只可能以法律爲手段去瞭解葡萄牙及我國的國家意志與國土的內容。
另一方面,紗紙契問題本質幷不是發生在《合同法》的合法性理由上,它的
問題是發生在不同國家意志對土地的權力的歸屬性問題而産生,亦即紗紙契
的合法與非法的土地權利爭議,是在于其抵觸回歸後的憲政性規範《基本法》,
而憲政性規範一般是以文字具體化爲國家或政府的根本大法,即憲法,但其
內容實與國家意志統一。假設,契約所針對的標的對象不是土地,而是其他,
相信幷不存在今日的紗紙契問題,而問題的精結是在于紗紙契發生在回歸後
政權的改變,國家對土地所有權的改變而造成的問題,而法律能够做到的只
可能是因應政治性質的改變,以國家行政行爲作出補救來調整社會失衡的秩
序,
而解决矛盾問題的手段始終亦離不開切入政治方法,本文所利用哈具馬斯
的交往理論及協商民主理論爲手段,是以組織及連系事件的關係各方,以博
奕理論找出各方合意的解决問題方法及結果,然而,當這種方法成熟到可普
遍適用于社會,才可上升 爲正式制度化的程序或實體法律,一般會在行政範
疇內再造法律,即以《土地法》及其它行政規章從新規範,作爲調整因憲法的
新規定所造成社會權責失衡現象,這樣,土地所有權則不會因國家意志改變
而對有關弱勢人士帶來太大的傷害。而這時,紗紙契問題相信才能解讀爲可以
法律性質來討論的問題,所以本文必須以政治的角度來解讀及研究新法與舊
法之間架空了的位置。

你所提出的紗紙契問題的解决出路是什 麽,還有什 麽考慮?你認爲在這個問


題上如何實現社會正義?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爲理論”正好給我在澳門土地問題上一個理論依據。將
社會看成一個自主運行的系統來觀察,幷要把所有民衆也置于社會當中來觀
察,把每一分子在生活世界的相互交往中理解。
當自已和別人相互交往時,即是以談話式,通過直覺、體驗來理解別人,
參與談話者被迫即時考慮、理解所有參與者的說話,參與幷在討論中找到對策
支持或反對的各方理由是甚麽。參與者不僅在談話的博奕間,可以爭取各方贏
3
面的可能,幷且能對不同理由的根據找到具有共識的推動力量,産生所謂的
交往力量,而且在實踐談話的過程中更可擴展智力,也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團
結力量。
交往行爲概念所涉及到的是至少兩個以上具有言語和行爲能力的主體之間
的互動,這些主體使用口頭的或口頭之外的手段,建立起一種人際關係,這
正是在紗紙契解决過程中,個人、政府和開發商三方在交流過程中所欠缺的,
以及需要解决目前的自我封閉的困境出路所在。因爲從始至今紗紙契問題的各
方參與者只是看到自我的利益目的,而不去形成共識,甚至連更基礎的起始
要件,就是沒有形成共識意願和行動的平臺,那麽,各方也就只是在自說自
語,形成無法交集的三個獨立話語空間,亦無法凝聚動力去尋求共識的可能,
那樣,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一般每個人都會獨立思考自身個人利益,怎樣才能令別人認同自己的利益
而進行相互合作,根據羅爾斯的道德觀,在無知之幕追求合理(相對利益)
超越理性(絕對利益)的正義觀,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可能行不通,因爲個人
普遍都是自利的,一切行爲都是以自我利益而出發,認爲追求自我利益的行
爲是人生最理性的選擇,幷依隨著他們所理解的社會世界及教育背景或宗教
文化而爲之,但這些却阻礙了共同對社會合理的選擇,而這個合理選擇的未
來社會結構說不定是可正面反作用于個人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是以 “交往理論
” 確能動員人們進入相對方行動者視野中的文化和利益而進行討論。如果討論
是開放透明,不受限制的,參與交往的各方,無論是窮人、富人,專家,或幷
不博學的人,都願意兌現自己說話中的有效性要求,交往者之間是有可能形
成一致意見,建造自己合理的社會模式。
事實上,任何社會問題都要作出必要的界定,而界定方法有許多不同的途
徑,這與其社會所追求的政治哲學背景不同有密切關係,當然,倡導專家政
治的都以專家的意見爲依歸,但正如韋伯所指,一般民衆好可能己變爲籠民 ,
生活意義喪失或自由喪失,麻木的接受他們的數據分析及意見,而社會的真
實狀况可能己被那些小數專家們攏斷分析,又可能只作用于新社會勢力,而
被他們利用爲扭曲真實社會的需要。要解决這種困局,我認爲另一建構主義完
全可以支持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實現解决問題的出路。
所謂建構主義,是將社會問題看成是主觀社會建構的産物,乃是由一群具
有各種不同動機與價值信仰的利害關係人,透過語言相互辯論與溝通,將一
個影響公共問題的癥結或成因,按照其嚴重性程度加以評比的科學過程。從這
個定義中可得知,建構主義具有以下特性:—.
1. 問題界定方法是利害關係人之間互動對話的共識與結果,幷非政策制
定者或政策分析家單方面主觀判斷的結果。換言之,政策分析家用自己的
專業知識所判斷的問題癥結,必須與利害關係人透過溝通及辯論得到共識
後才算數,因爲專家之判斷可能是錯誤的、偏頗的,甚至是偏離民意的,
因此政策分析家絕不宜自己閉門造車。
2. 問題界定方法是找出問題癥結或問題成因之科學過程,這種問題癥結
或成因必須是具體明確的,幷且能真正地反映出利害關係人內心之想法與
實際之需求。
3. 問題界定之方法必須按照嚴重性程度加以評比排列過程,因爲會造成
一個公共問題的癥結結構或成因性質非常多,但必須按照嚴重性的程度加

4
以排列,且評比排列雖然有一定的困難度,但絕對比量化來得簡單,這是
爲什麽要采用評比排列的原因之一。

而交往理性是一切社會意義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基本關係理性化的過程 ,
哈氏指通過單純個人交往,可擺脫行政系統內科層制度非人性化所追求效率
極大化,或經濟系統利潤極大化的目爲思考問題方式,個人行爲理性在交往
中才得到肯定、强化及互相包容,個人可按照傳統或非形式的制度來處理自己
與他人的關係,或按照傳統的道德理性來爲自已辯護,以調節自己與他人的
關係,在言說中互相理解或兌現各方的需要,用以平衡社會各方利益與資源
重置,這不但可以整合社會矛盾,還可整合社會內系統價值的衝突。
換句話說,社會問題是社會人群主觀意思的表示,社會問題也就是人們製
造主張之過程,而政策分析家于進行問題界定時,只不過是找出主觀意思表
示背後所隱藏的真正意義,而這正是體現多元性的客觀中立數據,幷非單純
來自某一社會系統(經濟或行政)內的權貴所定義的,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社
會正義。

論文中有跟香港案例的比較,你認爲澳門與香港最可比的東西是什麽?
香港、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儘管兩地的政情、民情有別,但兩地
亦因 爲歷史的原因繼承了不同的法律系統,但本論文認 爲兩地的土地歸屬權
制度的演變仍可互相參考比較,原因是兩地政府同樣都是因爲回歸,政制改
變 幷且同樣都在《基本法》的根本大架框運作,對于土地的用途具有共同的國
家意志,憑著明文法律爲工具注入實現公共利益爲理由,進行土地集中管理。
另一方面,儘管土地已成國有,兩地特區政府在行使土地管治權在思維上
各有异同,香港特區政府實以較文明的徵用手段實現公共利益爲目的進行社
會構建,反之,澳門特區政府從無意圖采用徵用手段來尋求解决紗紙契問題
的出路,或嘗試與紗紙契持有人進行磋商,有條件或有限度的根據紗紙契的
真實性考慮批出使用權利給予確定的持有人,或有計劃的提出收回有關地段
的發展及補償的各種方案以供各關係方參考或回饋主張,或爲了更可深化討
論內容,建立非制度性的談話平臺與民間對話,締造最有可能的社會共識,
讓社會的發展由各主體方共同建構,從而達到社會資源分配重新建立平衡點,
即使基本法已規定了土地所有權回歸國家所有,事實上,公平合理的行政操
作仍然具有很大執行性空間。
再者,由于兩地政府面對收回土地的對象人同樣都是零碎的弱勢小群,而
解决問題的關鍵點相對亦取缺于主體間適當渠道的溝通以及包容,只要各主
體間都能够把問題協商,産生交往的功能,這樣,隱藏著的社會資源分配不
公義的情况,才可以在同樣的理論基礎上找到較合理的出路。

澳門學界與公衆對紗紙契的態度和看法是什麽?
在我看來,一般大衆都會給予紗紙契持有人負面的看法,認爲他們爲了
私利而向政府抗衡,阻礙政府實現公共利益的大方針。問題是,社會上對公益
事業的意識形態是因爲擁權者在界定問題時,不但教育民衆如何是客觀中立 ,
更直接告訴他們誰真正客觀中立,企圖在這種客觀中立的操控下走私(掠
奪)其龐大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這種客觀中立的操控鑲嵌在權力的結構中,
隱含著豐富弄權的 內涵 ,擁權者透過對客觀中立的詮釋,形塑客觀中立的觀
5
點,以這種客觀中立的意識形態掌控民衆對客觀中立的認知,使得一般民衆
在不知不覺的接受有利于擁權者的客觀中立,人們沒有辨法亦沒有能力洞悉
擁權者的任何對己衝突,他們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即可輕鬆的隱藏在意識
形態的說服中。
因此,大多數土地政策與相關制度,在《基本法》對土地所有制確定的保
護傘下,多半具有公共利益這種客觀中立的辯護而得以存續,因此若將公共
利益這一名義從政策中抽取出來,則這些土地政策與制度或許就很難掩飾其
真正的受益人。然而,以公共利益名義較爲顯著之土地政策與制度,大抵皆會
明文規定于法律中,法律也許成爲他們可利用的工具,企圖以法律的規定說
明該政策的實現是以客觀中立的公共利益、公共福利或公共建設扣上關係,那
樣,民衆們實在很難認識到紗紙契權利己被侵犯而給予公道的態度和看法。

你爲何選擇這一題目研究?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社會資源,其永續性不同于任何物理世界的物,人
(法人)對土地的支配作用,亦因爲土地的特質而與其它物有不同的定義和
概念,因此、土地問題是社會問題,但很多時都與政治發生緊密的連系,澳門
回歸後,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幅度都讓澳門普遍居民生活富裕了,然而,在繁
榮背後隱藏著那些小數紗紙契持有人的重大不公,却無太多人理會,不幸的
是,在整個土地政策的安排,亦傾斜于有利政治與經濟權力的一方,而逐漸
偏離政策的大方針,是以本論文試圖依小見大,從小問題推廣至整個土地制
度的解决出路作出探討及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