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秦漢重農抑商政策

在秦朝統一全國之前,雖然中國社會的農業經濟基礎逐漸鞏固,但對工商
業發展的限制並不很很厲害,故春秋戰國時期工商業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這說
明列國之競爭,既促進了人材的充分使用、學術的百家爭鳴,也推動了經濟的普
遍繁榮。自春秋、戰國之際起,隨著大國兼併小國之加劇,中國逐漸出現由分治
走向統一之趨勢,於是各國在政治上紛紛推行加強國君集權的郡縣制度,在思
想上大力崇奉重法、術、勢的法家學說。同時,在經濟上出現了一種 "重農抑商"
的思潮和傾向。

定義
"重農抑商" 又稱 "重本抑末"。"本"指本業,即以農業為根本;"末"指末業,視
工商為末作。其主張多由戰國時的法家所倡,他們提倡君主集權,主張以農立國,
怕工商發展會危及統治。

所謂 "本末" 可以說是春秋戰國以後中國歷史上對經濟部門的一種劃分。 《鹽
鐵論》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 本即 "本業" 或
"本"、"本事",末指 "末業",或又作 "末作"、"末業"、"末產"、"末生"。戰國時,李
悝、商鞅、 《管子》作者及荀子等認為農業是衣食和富家、富國的源泉,又為戢爭提
供物資基礎,故以農業 (包括家庭紡織業) 為 "本",以奢侈品生產和流通為
"末" 或 "技巧",主張 "禁技巧"、"事本而禁末"。後來韓非子進一步把 "末" 的概
念擴大到整個工商業,故"本末" 就逐漸成為農業和工商業的通稱,反映了當時
人們對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秦代重農抑商政策
重農抑商主義,先有戰國時魏的李悝,秦之商鞅作前驅。李悝在商鞅之前,
是重農主義的開山祖師。據《漢書.食貨志》載:李悝的重農方法主要在「盡地力」
和「平糴」兩法的實施。所謂「盡地力」,就是避草萊,任土地,允許土地自由兼併。
「平糴」是國家遇豐年,平價買入農民餘粟,凶年則賣出積粟,以減輕兼併對農
民的逼害,使農民可繼續生產以免於流亡,起著保護農民的作用。

到商鞅更著重實施重農主義,提出統治階級只有依靠農民才能得到生存的
見解。另外,荀子也主張 "省工賈,眾農夫"《荀子.君道篇》,以為「工商眾則國
貧」
《荀子.富國篇》,增加農業生產者是國富的根本,也說明農民是主要的生產
者。

商鞅的主張,凡努力從事農業或紡織(本業)而生產增加的(生產粟帛多者)可
免除徭役;而從事工商業者則征之以重稅。另外,凡游手貧民,要連同妻兒沒入
官府為奴婢。商鞅崇本抑末政策目的,一方面在於用賞罰方法來刺激農民生產的
積極性,一方面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併土地,使秦民專力從事耕織求富,
同時由國家控有工商業,也可增強國家富裕能力。

商鞅變法中經濟改革的內容
1. 廢井田,開阡陌: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夷平原有的井田疆界,重新設
置田界,按畝抽稅,確保政府收入穩定,又容許民間自自由買賣田地,以
獎勵人民開墾耕地,並使耕者長期擁有土地的使用權。 (削減宗室貴族無限
制之世祿,及任意兼併,榨取農民租稅之權。)
2. 規定努力耕織而獲得高產者,可免除徭役,相反棄農從商或不勤力生產以
致窮困的,要連同妻兒沒入官府為奴。
3. 統一度量衡:定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又劃一斗桶權丈尺等,並頒行
標準的度量衡器,由官府監製,民間不得私造,目的在加強國內經濟聯系,
使全國貨物流通容易,並保證交易公平。
4. 小家庭制:規定一戶如有兩名以上兒子,到了能立戶的年齡,必須分家獨
立謀生,否則加倍收戶口稅,以增加國家生產力。
5. 對工商業徵重稅 (對工商業者及關市徵收重稅,如酒、肉所課之稅,十倍於
成本。商人必須按家中人口數目攤派公差,而奴僕則按名冊服役。)
6. 政府統一管理山林池澤資源,實行鹽鐵專賣。至於其他山澤產品,允許私商
經營,但課以重稅。管制糧食貿易,禁止私商及農民買賣糧食。
商鞅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鼓勵耕織,令秦國日漸富裕,成為凌
駕六國的經濟強國。

及至戰國時代,商人地位再一次抬頭。商人可以不耕作卻有千萬積粟,而農
民的收穫物、田宅與家人,都成為商人的榨取對象。一般農民成為佃農、僱農,生
活艱苦,甚或妻兒賣身為奴,或死於荒野。始皇統一六國後,經濟上統一貨幣及
度量衡,田地上確立土地的私有制,編定完整的戶籍徵稅制度;但於同時,始
皇不得不繼承李悝、商鞅的餘緒,實行嚴格的強本弱末政策。

秦始皇在瑯琊台刻石上寫著:"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
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更名民曰黔
首。" 黔即黎,含有黑色之義,黔首即黎民是也。秦始皇的具體措施是把一部分
農民遷到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地方,用定期「復」(免除其本身徭役)和「拜爵」(賞賜
其本身一級的爵位)的辦法加以獎勵;又把商人和罪犯、奴隸同樣作為「謫戌」(充
軍)的對象,讓他們長期地出去遠征和防守,並到新征服得的荒涼地區去開墾,
如北之河南地(河奎甘肅),南之桂林、南海,使邊地得到開發,發展生產,富國
強兵。

秦代的徭役法,首先征發有罪吏,贅婿及賈人。(所謂贅婿,一說男子贅入
婦家,一說貧民典身給富人,過期不贖,沒為奴隸者。)其次征發曾為商賈的人,
再其次征發祖父母或父母曾為商賈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稱為「閭右」
(富人往往住在里的右邊),最後才征發貧弱人家,稱作「發閭左」。可見秦始皇屢
興大工、興起大軍,還能相對保持國本及抑止奴隸人數的增加,鼓勵農耕,便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碣石刻石辭》就是靠強本弱末的政策所達致的。

除了這些規定之外,秦還對鹽鐵設官徵稅。《漢書.食貨志》謂秦代「專川澤
之利,管山林之饒,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列出
一些富商大賈的經營範圍,其中冶鐵商四個,鹽商一個,而這些人大都是繼承
祖傳家業。可見秦代並未實行鹽鐵官營,只是設官徵稅。

另外,秦始皇初滅六國,便遷徒天下富豪十二萬戶到咸陽,一部分則分散
到巴蜀等地。富豪被徒至首都,便於監視,又可發展京畿經濟,繁榮首都;若被
遷到新地區,又可削除其地方勢力,經營土地,亦要從新做起,只能估地主,
其留在原居地的田地住宅,分散到別人手中,貧民可獲得暫時的喘息。秦之移民
政策,對保擭農民,發展全國農業生產,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以及鞏固政權,
富國強兵,都有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基於建立大一統的政權,又統一天下的貨幣 (「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等,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
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統一度量衡 (「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一法度衡石
丈尺。」)、統一車輛規格、修馳道和直道、疏濬河川、開鑿溝渠、去險阻,墮城廓等,
這些基建大致上都有助全國經濟可以統一地執行。

秦代行極度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其推行之結果,固然能奠定統一國家的
經濟基礎,但因其政策過急暴,以致嚴重打擊工商,使秦商業及商品交流陷於
停滯,造成社會經濟困敝,而其徵稅又過重,使「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力織不
足衣」,為秦速亡埋下伏線。

補充:農民和商人對國君的作用
農民 商人
經濟 稅收穩定,農民繫於土地;《商君書.農戰 稅收不穩,商人收入不定,亦不繫於土地;
篇》:「明君飶政作壹,去無用,止浮學事《商君書.農戰篇》:「其民農者寡,而游食者
淫之民,壹之農,然後國家可富,而民力 眾。眾則農者殆。農殆則土地荒。…此貧國弱兵
可搏也。」 之教也。」
政治 規矩、勤樸、誠懇,容易統治;《商君書.農 重機智、投機、浪費、懶惰、見利忘義,難於統治
戰篇》:「為國之數,務在墾草…私利塞於
外,則民務屬於農;屬於農則樸,樸則畏
令。」
軍事 繫於土地,可用於守戰;《商君書.農戰 不繫於土地,不利守戰;《商君書.農戰篇》:
篇》:「國不農,則與諸侯爭權,不能自持 「夫民之不可用也,見言談游士事君之可以尊
也,則眾力不足也。…信,可以守戰也。壹 身也,商賈之可以富家也,技藝之足以餬口也。
則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 民見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則必避農。避農,則
可以外用也。」 民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
漢代重農抑商政策的背景
漢初的經濟政策施行的背景 (高祖、文景二帝)

其一為商賈之活躍,影響國家經濟。漢代繼承戰國至秦代的重農抑商傳統,
行之更嚴,由於秦時徭役繁興,商賈承著發人困急,重利盤剝,奪取其田宅子
女,更多所壓迫索債。秦漢之際,由於戰爭影響了農業生產,至使國家不富,百
姓生活十分艱苦。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
業而大飢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戰爭期間,商人又操縱物價,任
意上漲,米一石貴至五千錢或一萬錢,馬一匹貴至一百金,商賈對貧民的逼迫
禍害,實不比戰禍輕多少。至漢初人口凋零,農業凋敝,糧食短缺,商賈挾其雄
厚資本活躍於城鄉之間,侵蝕經濟根本。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從農業是
人民的衣食之源的角度重申重農的必要。

其二為漢初君臣力主重農的思想。漢初,戰亂剛平,高祖因而採重農抑商政
策,以求恢復社會經濟的元氣。而文景之世,賈誼及晁錯的主張,亦極主重農抑
末之諭。據《漢書.食貨志》記云,賈誼上書說:「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
下之大殘也。....今毆(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
民轉而緣南晦。」文帝同意賈誼的建議,曾說:「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
也,道民之路,在於務農。」 另晁錯亦上書曰:"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
矣,欲民務農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以粟為賞罰。" 其實,賈誼 "驅民歸農工"
的主張,晁錯在《賤貨貴粟疏》中則建議 "重農貴粟",皆感富商地主擁財力以侈
靡相競,廣蓄奴婢亡命,剝削驅逼農民,壟斷國家經濟命脈,實在是危害政治
安定的隱憂與大患。

其三為中國傳統以農立國之故也。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而農業社會中,
一般人的觀念,認為商品多屬侈品,易刺激人的嗜欲;商人生活常是驕奢浪費,
農民胼手胝足,日日辛勤,其所獲者僅不過為「粗衣惡食」。而且商人多投機取巧,
唯利是圖,農人則老實規矩,刻苦耐勞,敦厚樸實,重安定平穩,不思機巧多
變,故以為農民品德較商人高尚,因此普遍有重農的思想。

其四為農業發展為國家稅收的來源。農業乃國家經濟之根本,自耕農是土地
的直接生產者,也是政府賦稅徭役的主要對象,國家財政收入的支柱,若人民
大多棄農從商,必動搖國家的經濟基礎,不是長治久安之道,因此政府實行「重
農抑商」政策,希望廣大的老百姓能安於田畝,賤視商人。

高祖、惠帝時期的重農抑商措施

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初,即下令商賈不得穿著絲織衣物,不得攜帶兵器自衛,
不得乘車騎馬,不得做官吏,商賈買餓民子女為奴婢,須無償釋免,算賦要比
常人加位。漢希望通過這種法令,使富商大賈受到懲罰,眨抑其社會地位,從而
勵老百姓以農業為重。另外又勸告流亡民眾歸還故鄉,領取其原有田宅,天下田
租定為十五稅一,以輕稅待民。又定庶民所生子女,可免徭役兩年,以鼓勵人民
按力盡量開墾荒地。惠帝為時雖短,其亦舉孝悌力田的人,得免口賦。

文景時期的重農措施

文景上承高祖重農抑商政策,鼓勵人民盡心於農業生產。文帝時,不但將
「十五稅一」減半為「三十稅一」,更免田賦達十二年之久。景帝時,以「三十稅一」
為定制,算賦徭役亦有減輕。另外,文帝時將算賦由每人每佃一百二十錢減為四
十錢;把原為一年服役一月的法令改為三年服役一月。又,文景時期一再下令停
止郡國歲貢,遣列侯就國,以免「吏卒給輸費苦」,力求輕徭薄賦,以鼓勵生產。
大量減免田租,儘管得益最多的是大地主,但是也能減輕自耕農和佃農的負擔。

文帝依照賈誼的主張,實行注重農業生產的政策。即位後,他恢復了天子
「藉田」勸農制度。在春播時節,文帝及其皇后躬耕親桑,做天下耕田之始,並親
自率領群臣到田裏舉行「籍禮」,表示對農業的重視,鼓勵耕織。他又多次下詔勸
課農桑,奬勵農民發展生產。文帝於前元十二年,下詔斥責并未認真執行勸農的
地方官,可見他十分重視農業發展。為了使耕作順利進行,他不但興修水利,還
下令各縣官府貨給貧苦農民五穀種子和口糧,使農民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此外,
他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有利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農業發
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文帝之後,景帝繼續實行文帝時的政策。他說:「農業是天下之本,黃金珠
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他即位後的次年正月,了解到各地農牧資源不平衡,
有的郡縣缺乏農牧條件,有的則地廣人稀,利於農牧,於是宣佈允許人民遷徙
到地廣人稀的地區發展生產。景帝畢生強調農桑之本的重要,也和百官一起勸農,
讓皇后督導植桑、養蠶、織布諸事。
  
此外,漢初亦有施行其他的經濟政策,如開放山林池沼等地,對工商業務
亦採自由放任政策。漢初鹽、鐵、酒都任民間私營,地諸侯及巨商豪強,都可自行
鑄錢,土地亦許人民自由買賣。這是在當前困境下採取的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
但另一方面,在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規定商人另立戶籍,稱為「市籍」。凡有市
籍的人,一律不准穿絲織品和細葛製成的衣服、不得攜帶兵器、不得乘車騎馬、子
孫不得任官、商人要交納加倍的人口稅。這些用意都是想懲罰他們壟斷財富。
經過文景兩朝,畜積財増 ,戶口漸多,國家的糧倉錢庫滿溢,社會經濟漸見
繁榮。到景帝末武帝初,國家已是十分富裕,出現了「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
家足,都鄙廪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
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而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
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的富庶景象。由於積極發展農業,人民的生活得
到大大的改善。這為日後漢武帝盛世打下良好的基礎。

放任自由的政策,相反地,也為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首先,豪強地主以金
錢購買土地,強迫農民墾殖及以放高利貸方法奪取農田,「大富霸一郡,中富霸
一縣,下富霸一鄉一里」,「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壓兼併,豪強之徒,以
武斷鄉曲....」文景之治時,曾減租稅,但實際受惠者,非廣大農民,賣出耕地的
農民變成佃農,要納田租給地主,地主納輕稅給政府,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
者無立錐之地」的土地兼併情況。貧民由小地主轉為佃農,或賣身為奴婢,或逃到
城中為小工業者,或游食四方,或相聚為盜。人民成為無戶口的流民,使政府無從徵
收力役,造成損失。

商人從商業中得利,而用錢買爵位,得權得位(文帝時出六百石榖便可買
爵),商人憑其權勢便可操縱鹽、鐵、鑄幣三大工業,進一步累積財富,如臨邛卓
氏、程鄭,成都羅裒、南陽孔氏等都獨享山海巨利而富。商人囤積居奇,壟斷國家
財政命脈,「商賈,大者積貯信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瀛,日游都市,乘上
之急,所賣必倍。」商人又生活驕奢淫侈,「衣必文采,食必梁肉」,「冠蓋相望,
乘堅策肥,履絲曳縞」。商人又好結交郡吏,干涉施政,富商因能滿足諸侯王對
財貨奇珍的好玩,諸侯王每每「屈意之下,以遂求欲得,而賈人遂以無忌憚於天
下。」大商賈又開設造幣廠,僱用工人入山採銅鑄幣,用鉛鍚滲入銅中造劣幣,
使金融紊亂,造成通貨膨脹。

漢初訂立制度,壓抑商人的社會地位,除為打擊他們之外,也藉此鼓勵百
姓以農為主。但是在漢廷的政策之下,商人的權勢仍然強大,甚至勾結地方諸侯
王、左右政局。因此在漢武帝開察舉之前,政府官員主要都由功臣、列侯和商人壟
斷。

題目:析論秦至漢初經濟政策及其成效。

漢武帝新經濟政策
  漢初定 "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自高祖惠帝以至文帝、景帝時期,皆
一貫奉行不改。在經濟方針上,施行輕徭簿稅,減省刑罰,皇室力行節儉,民間
工商,任其自由經營,不加干預,充分體現黃老治術之仁慈恭儉施政的原則。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在這卅九年中,仍是漢帝國儲備實
力的時代。對外與匈奴仍維持著和親,內部除了一場為時甚短的叛亂外,大體是
安定的。政治也日有改進,諸侯王國的問題,總算在這段時間內解決了。然漢初
經濟雖復蘇,但因政治寬簡,社會事態聽其自由流變,在經濟方面,亦不免出
現種種流弊現象。

流弊之一為因土地兼併而引致貧富懸殊的現象。漢代土地政策是採土地私有
制,土地可自由買賣經文景之世,人口漸增,對土地要求亦相應增加,但由於
政府疏於管理,不免發生豪強兼併,土地集中,漸歸少數豪強地主所有。《史記.
貨殖例傳》所說的所謂 "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縣,下富霸一鄉一里" 就是割據
性的大小豪強。由此可知,文景之後賦稅雖輕,但實際受惠者,並非廣大的農民,
反而是佔地廣大的豪強地主。無地的農民變成佃農,佃農替田主耕種,需繳納極
高田租,是以政府田賦雖微,只會使豪強大地主得益,因此造成極端的貧富懸
殊的現象。

流弊之二為商人階級的興起,壟斷國家財富。文景之時,商人勢力漸強,比
起官吏還有勢力,這樣的勢力自然影響天子的權威。文景之世,豪強商賈乘著政
府採黃者治術的放任經濟政策,掌握操縱了煮鹽、冶鐵和鑄幣三大業務的經營。
此等豪賈挾其資招納流亡人民,專斷鹽、鐵、酒、鑄錢之權利,積聚財富往往多至
黃金一萬斤,富傾天下。商賈手握巨大資本,遂得囤積居奇,壟斷國家財政命脈,
迼成 "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
所賣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的局面。

又文景之世,民間可私自鑄錢,大商賈開設 "造幣廠",僱用傭工入山採銅,
擴大資本,更用鉛錫雜入銅中,鑄劣錢,諆取暴利,結果造成錢重不一,金融
紊亂,通貨膨脹,平民百姓和政府均蒙受其害。以上的社會經濟情勢暗伏日後漢
武帝經濟改革之端緒。

漢初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積聚了大量財富,但實際操縱國家經濟
命脈的,乃為大商賈及豪強。漢帝即位,務求打擊地方上商賈及豪強,藉以把財
經大權集中控制在政府手裏。武帝時期,對 "外事四夷、開地置郡,內求神仙,
興作宮苑,巡狩封禪" 花的錢極多,財政支絀,於是財政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
題。為了解決財政上的問題,據採大司農桑弘羊及大農丞東郭咸陽和孔僅的建議,
徹底改變漢初放任無為的經濟政策,代之以由政府簀極干預,控制財經主權,
富國為務的經濟政策。
在社會危機日深下,武帝時期又面臨外族的威脅,當中以匈奴威脅最大。武帝對
外連年用兵,軍費甚鉅。他想痛擊匈奴,但痛擊匈奴是需要很大的經費,再加上
武帝又大事建築,大興土木,鑿河開渠,遊幸封禪,造成國庫逐漸空虛。在此種
形勢下,武帝欲籍著推行新經濟政策以富國,收回地方的財權,鞏固中央的勢
力,希望痛擊匈奴,擴張領土,一洗漢初和親政策之屈辱。

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以抑商的色彩較濃。主要透過以下三方面控制商業的
發展。
(1) 整理和統一貨幣
(2) 向商人們的收入征稅
(3) 控制與經濟命脈有關的大手工業和大商業

首先是貨幣的統一。漢高祖時,廢秦半兩錢,改用三銖錢(一兩二十四銖,
一銖如現今二分重),文帝時採用四銖錢。可以說,漢初的幣制是頗為混亂。而且
當時民間可以自行鑄錢,豪強往往役使貧民,開採銅礦,錫礦,用鉛、錫、鐵雜
入銅內,鑄造劣錢以牟取暴利。

漢武帝時,禁止民間私鑄錢幣,朝廷曾捕殺 "盜鑄金(偽造黃金)、錢人數十
萬",以杜絕民間私鑄錢幣。他並下令銷廢各種銅錢,專令水衡都尉在京師上林
苑鑄造五銖錢以通行天下。由於新錢質量甚高,私鑄無利可圖,自此而後,盜鑄
者少,幣值也穩定下來。同時,由於五銖錢輕重合宜,自漢至隋唐七百多年,基
本上都加以採用。
大約言之,漢武帝採官鑄貨幣,其目的有二:一是「摧浮淫兼併之徒」,即
在打擊商人之地位。二是將貨幣發行,完全歸政府掌握,絕對不准私人私鑄,亦
可以穩定幣值,穩定物價,從而可以穩定民心。除五銖錢外,還有其他的貨幣。
武帝又發行一種用銀、錫合金鑄成的 "白金幣",分為龍、馬龜三品,但此貨幣不
大通行。另外又有一種用白鹿皮製成,四邊繡上花紋的皮幣。皮幣的施行,實有
其目的。因為濫發錢幣,卻會引致通貨膨脹,令物價日益騰貴。武帝一面要解決
財政困難,又要預防通貨膨脹,故施行皮幣。其實,皮幣不通行於民間,只行於
朝廷,強迫宗室購買,作為王侯朝覲時的禮物。是故皮幣嚴格不算貨幣,只是捐
輸。

二是向商人們征收重稅。漢武帝從三方面征收商人的收入。

(1) 口賦
口賦即人頭稅,此項的增額不大,只是將漢初所定的未成丁者(三歲至十四
歲)的口賦略為提高,由以前的年納二十錢提升至年納二十三錢,所增的數目有
限,只是區區三錢而已。

(2) 舟車稅
這是新增的稅收項目。規定民有軺車(即以一匹馬拉的小車),每輛年納一算
(一百二十錢),但商人所擁有的車則加倍徵收。另外船五丈以上的,也須年納一
算。

(3) 算緡錢與告緡
"緡錢"即是商人的資本,向商人征收財產稅稱為 "算緡錢"。政府規定從事
工商業的,必須自動呈報財產狀況,政府按所報的數額征收稅項。征收的情況大
概是如此:商人貨品,每值二千錢征收的一算,即是抽百分之六的稅項。

政府並鼓勵人民 "告緡",揭發奸商虛報財產。凡匿而不報,或是報而不實
的商人,罰戌邊一年,財產則全部充公,而告密者,則可獲所沒收的一半財產。
這方法非常有效,武帝因此而沒收了商人 "財物以億辛,奴婢以千萬計;田,
大縣收數百畝,小縣百餘頃。" 從以上的兩項措施,可見武帝對商人的打擊及控
制。

三是政府控制與經濟命脈有關的大型手工業和商業,也就是鹽鐵酒專賣和行平
準均輸法。

鹽鐵酒的專賣,固然是籌措軍費,擴大政府財源,但也是為了打擊豪強的
兼併,正如《鹽鐵復古篇》中說:"今意總一鹽鐵、非獨為利入也,將以建本抑末,
離明黨,禁徭侈,絕兼併之路也。" 其故因當時商人以鹽、鐵玫富者為數不少,
故收鹽、鐵酒以專賣權,實為此之故也。其法政府於產鹽地設 "鹽官",於產鹽區
募人煮鹽,產品由官家收購,鹽官遍及全國的卅五處。另政府又於產鐵區設 "鐵
官",負責鐵礦的開採,冶煉及鐵器的鑄造和售售賣,並嚴禁私鑄鐵器。當時全
國有 "鐵官" 48 處。至於釀酒方面,由政府在各地設 "榷酤官",設廠釀酒公賣。

武帝這種由政府統辦一切鹽、鐵、酒事務,禁止民間私自營經販賣的措施,
使朝廷增加了巨大的收入,充實國庫。
漢初,大商賈以其資金,常趁機囤積居奇,壟斷市場,抬高物價,弄致通
貨膨脹,金融混亂。武帝為壓抑商賈謀取巨利,乃接受桑弘羊的建議,在長安設
平準官,專門收羅各地貨物,賤買貴賣,調劑有無,以平抑物價,打擊商賈囤
積居奇的活動,稱為"平準法"。

郡每年要向中央進貢土產,但往往因運費昂貴,而路途遙遠以致物產腐爛,
損耗甚大。武帝時,改派均輸官前往各郡國地方將貢物集中,就地官賣,或運到
行市最高的地方出售,將賣得的錢轉運國庫,稱為 "均輸法" 這個辦法是實行在
各地方,既可收實物之收益,亦可以通有無。漢武帝藉著實行鹽鐵酒國營專賣,
及控制貨貨幣鑄造權和推行 "平準" "均輸" 兩法,政府資本乃能取代了私人資
本,而成為商業資本的主流,而國家重新掌握了財政命脈。

漢武帝除了抑商外,也有重農措施。其一是當時皇室佔有的土地日廣,政府
經常開放給貧民使用。又積極改良耕種技術與農具。例如,武帝晚年,推行趙過
所創的 "代田" 法及 "新田器" (新田器就是耦犁和耬車),運用新田器,實行
"代田法",比舊有的縵田法,可保養地力,用力少而得縠多。

武帝更首重興修水利,如用鄭當建議發卒數萬人開漕渠,自京師西南到黃
河,長三百餘里,節省漕運時間一半,並灌溉民田萬餘頃。武帝時代開鑿大小河
渠不少,又發明 "井渠法" (在地下開水渠,鑿井深數十丈,井井相連),皆有利
灌溉,高農作物的產量。

此外,又採納董仲舒之建議,「限民名田」統制糧食交易;晚年復推行軍事
屯田,在西域輪台添設屯田區,墾拓新土。更下 "輪台之詔",強調「禁苛暴,止
擅賦,力本農。」同時,武帝更宣佈富民政策,拜田千秋為丞相,封為富平侯,
令精通農業的趙過為搜粟都尉,因此推行趙過的 "代田法",皆見武帝力行重農
的政策。

漢武帝重農抑商的成效/影響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以鹽鐵酒專買,平準均輸法為主,對解決漢廷的財政
危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郤被批評為「與民爭利」,譭譽
參半。國內方面,《漢書食貨志》記載政策推行後的結果:「於是,天子北至朔
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
皆取足大用。.....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偏餘穀。諸均輸帛
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對外方面充實的財富可加強北方防禦的工
作,同時,亦打擊匈奴。漢室可以對外擴展版圖,如用兵於南越、西南的少數叱
族,及朝鮮等。漢武帝對於經濟,是頗有作為的。

漢武帝曾多次改革幣制,以無鼎四年的一次最徹底。這次改革,中央收回了
鑄幣權,壟斷了貨幣鑄造,並將銅材置于中央統一管理,偽幣因為失去原料逐
被淘汰,制止了偽幣的流行。加以,是次改革規定非三官錢不得行,於是貨幣得
以「重如其文」,幣值與實際重量一致,對偽幣構成重大打擊。雖然幾次幣制改革
造成貨幣混亂,但是,此後,三官五銖錢通行,盜鑄及偽幣基本絕跡,穩定了
國家財政。同時,鹽鐵酒專賣,由官府專營,使政府取得大宗收入,打擊了大商
賈的財源,並能防止他們囤積堆奇,這既能增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更能直接
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但是,這種專賣制度郤被評為「與民爭利」,影響了豪強
利益,從而引起州牧割據,再加上官員管理不善,往往導致產品質量低劣。
至於平準均輸法,既能打擊豪強的投機,也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據桑弘
羊的〈鹽鐵論力辯篇〉中說:「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災,齊趙大
飢,賴均輸之。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飢民以賑。」可是,均輸平準也不一定可以
制止物價「騰躍」,因為奸官從中取利,故均輸平準亦未必達致預其效果。至於重
稅和算緡令下,商賈遭到徹底痛擊,牟利活動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不少商人,
更遭告緡而破產。商賈集團於是把資金轉而投向政府並無治意的地方 ― 農村土
地,繼續進行投機活動。結果,土地日益集中,私人商集業資本不斷流為土地資
本。可說抑商雖收到一定效果,但仍給予商賈豪族生存空間,最後受害的,仍是
廣大農民。

而鹽鐵酒專賣,則使國家收入得以提升。隨著新經濟政策的推行,鹽、鐵官
營,鹽鐵的生產規模得到空前拓展,例如河南的冶鐵遺址面積達 21000 平 3
米,有十八座冶鐵爐,一座熔爐,一座鍛爐,可見當時的冶鐵規模,由於鹽鐵
官營,民間不得私營,故政府的收得以提升,《鹽鐵論,輕重篇》說: “當此之
時,四方征暴亂,車甲之費,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此皆……鹽
鐵之福也。”可見鹽鐵官營確令政府帶來不少利潤。

惟縱觀其經濟政策,對於工商業是近似於節制資本,且以偏重富國為目的,
田租雖算輕微,但未能抑止土地的兼併,平均地權以照顧貧民。可以說,漢代的
低田租,貧農未能受惠,只讓地主階層盡享輕徭薄賦之利益,貧富縣殊的矛盾
依然嚴重。

最後,武帝雖然對商賈的打擊不為餘力,但是效果不顯著。主要因為商賈適
應了武帝的政策,往往將賦稅轉嫁給農民。加上,農民的賦役日多,除田租外,
還要繳納算賦、更賦和其他雜稅,因此,武帝並未能抑制豪強,反而加重了人民
的負擔,使百姓窮困,流民增加。與此同時,他又允許商人捐貲納爵,甚至鹽鐵,
平準、均輸等機構的官員也由商賈充任,這樣,固然與抑商的措施矛盾,更有助
商人打破不能入仕的規定,更重要是這些商人得以用「官吏」的名義,超越「限民
名田」的限制,加速土地兼併。

總括而言,漢武帝之所以能使西漢國力鼎盛,除了有賴政治制度的改革和
「獨尊儒述」的政策外,新經濟政策亦居功不少。雖然新經濟政策並不是十全十美,
但對打擊豪強商賈和增加國家收入亦有一定成效,而且,這個新經濟政策,完
全體現了中央仕權及鞏固皇權的精神。

武帝以後之重農抑商政策
自漢武以下及昭、宣二世,儒家賢良文學之士逐漸得道。他們強調薄賦斂,
主張建立自足和平的農村經濟基礎,蔚成政策主流。故昭宣時期,經濟上奉行休
養生息之策,貫徹輕徭薄賦,撫恤貧民精神,因而有農業豐收,穀價大降之結
果。
至元、成、哀、平四世,商賈豪強勢力復興,二者破壞法令限制,競相兼併土
地,糧食生產被他們壟斷。哀帝時,「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
多畜奴婢,田宅亡限,與民爭利,百姓失職,重困不足。」農民困苦實深,故有
師丹主張「限田」的均產運動。哀帝令丞相孔光及大司空何武頒行限田辦法:
「諸侯王列侯皆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
民名田,皆母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
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及「賈人皆不得名田為吏,犯者以律論。」(所謂名
田,即佔田,名為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
限田令頒行之後,據《漢書.食貨志》載「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由於以三年
為期以達限額,否則沒入官治罪。故此,原有過限之田宅奴婢,皆急於出賣,大
為減價,農民艱困,可緩和一時。惟師丹之限田運動,因哀帝時外戚用事,他們
皆為當時之大地主。限田實損害他們的既有利益,致限田之令,不久便無法徹實
推行,有始無終,終致失敗。
有言漢武帝推行之經濟政策,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其說當否?試評析之。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論在政治、軍事、學術等方
面均作出重大改革,改變中國歷史的路向。在經濟方面,他在位期間推行的以重
農抑商為主的新經濟政策,亦被史家譽為「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現從其動機、
政策內容及成效幾方面評析此一說法。

從動機而言,武帝新經濟政策繼承了中國傳統重農抑商的思想,加上武帝
自幼受儒家思想薰陶,意圖建立一個大一統集權帝國,對有機會威脅皇權的商
人更多了一分忌憚。又因當時時代背景影響,漢初自高祖及文景二帝皆奉行黃老
無為的不干預經濟政策,以至豪強商賈勢力日漸抬頭,農民流亡、土地兼併、貧
富懸殊等情況亦日趨嚴重,社會危機日深,更激發武帝打擊商人的意欲。再加上
「府庫並虛」(《漢書.食貨志》),朝廷因用兵匈奴及皇室奢靡而開支龐大,實
有增加政府收入的必要。因此,在動機上武帝確有抑壓商賈以穩定民生及增加國
庫這種「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念頭。

即從措施內容而言,新經濟政策本身亦可視為「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印
證。措施內容以抑商及增加國家收入為主:武帝為穩定幣值,以及沒收商人貴族
的財產,推行多次幣制改革,以元鼎四年由國家收回鑄幣權,下令由上林苑三
官專責鑄造五銖錢最為成功,結束貨幣混亂的情況,穩定了國家財政。元狩五年,
武帝亦推行鹽鐡酒專賣,在各地設鹽官及鐵官、煮鹽、冶鐵變為國營事業,私人
不得經營;並設酒榷酤,把酒的釀造、運輸和銷售權收歸國營,嚴禁民間私釀及
私賣。專賣制度的確能抑制大鹽鐵商人的財源,也增加了中央對經濟的控制,使
政府取得大筆收入,直接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鹽鐵論.輕重篇》便言:「當
此之時,四方征暴亂,車甲之費,克獲之賞,以億萬計,皆贍大司農,此皆…
…鹽鐵之福也。」此外,武帝又實行平準均輸,於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貢品運
往高價的地區販賣,再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所需物資;並於京師設平準官,網
羅各地貨物,貴賣賤買。這項措施的成效與鹽鐵酒專賣一樣,亦使商賈無法囤積
居奇及操控物價,國庫得以增加,穩定民生。另外,又設置算緡令及告緡令,向
工商業者、高利貨及富商徵收財產稅,獎勵人民檢舉虛報或匿報資產者。在重稅
及算緡令下,商賈遭到徹底痛擊,牟利活動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不少商賈更
因告緡而破產。這些措施的針對目標為商人,國家的收入增加了,卻並無大幅增
加百姓負擔,因此被歷代史家稱美為「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然而,上述的不過是新經濟政策的理想化成效,實際上商賈的生存空間並
沒被完全消滅,農民依舊生活困苦,並無受惠於新經濟政策。即以最重要及最為
人稱道的鹽鐵酒專賣及平準均輸兩項措施而言,在昭帝時代舉行的「鹽鐵會議」
亦遭到賢良文學八十餘人的大力批評,如與民爭利,使百姓生活更為困苦。專賣
方面,因為官員管理不善,政府制造的物品往往質素低劣;平準均輸也有「輕賈
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鹽鐵論.本議篇》)的問題,而這均是
官營商業不可避免的弊病。算緡告緡雖使部分商賈遭受沉重打擊,但他們卻把資
金轉而投向政府並無注意的農村土地,進行投機活動,結果,土地日益集中,
私人商業資本不斷流為土地資本,土地兼併的情況更為嚴重,最後受害的仍是
廣大農民。另外,當商賈適應了武帝的政策後,便把賦稅轉嫁到貧窮的農民身上,
而農民的賦役繁多,除田租外,還要繳納算賦、更賦等,因此新經濟政策非但未
能抑商,更加重了人民負擔,實談不上「民不益賦」。

事實上,若要從根本改善人民生活,除抑制商人對平民百姓的剝削外,需
配合一系列重農措施,才能確保人民的生活保障。然而,武帝僅在晚年推行過幾
項勸農措施,成效不大。如改良農業技術,推行趙過創議的「代田法」及「新田器」;
興修水利,鑿六輔渠及白渠,發明「井渠法」;頒佈《輪台之詔》,轉而重視農業,
鼓勵士人耕稼讀書。但這些措施不過屬消極性質,雖能增加農業生產力,卻不能
根治土地兼併、商賈豪強壓迫之問題。另外亦有「限民名田」的措施,希望壓抑兼
併,但因過於複雜,並無具體實施。農民的基本生活並未得到實質改善。

最後,雖然新經濟政策確能達到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但並不足以彌補漢
武帝一朝對外征戰及皇室奢費的龐大開支,因而導致漢帝國的中衰及昭宣以後
的社會危機。
《資治通鑑》便記武帝曾言:「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
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
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可見當時的實際情形並非「天下用饒」。

總括而言,雖然漢武帝的新經濟政策在施行動機及措施內容方面皆有抑壓
商賈及增加國庫之目的,但卻未能改善民生,平民百姓的負擔加重,又未能彌
補國家的龐大開支,故「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說法實是不能接納的。
秦始皇、漢初三帝、漢武帝和王莽經濟政策比較簡表
秦代〔秦始皇經濟 漢初高祖、文帝和景 漢武帝 王莽
政策〕 帝
背 商鞅時: • 農、工商業之 • 解決漢初經 • 西漢土地兼
景 • 耕戰 破壞 濟 併和貧富懸
• 國君集權 • 戶口耗減 • 準備痛擊匈 殊
• 防止商人 • 黃老無為的 奴 • 人民生活困
勢力抬頭 思想 苦
秦始皇時: • 打擊商人地 • 復古改制
• 建立大一 位
統政權
• 耕戰思想
延續
• 經濟開發
內 商鞅時: 重農: 重農: 重農:
容 • 鼓勵分居立業 • 鼓勵從農 • 鼓勵墾荒, • 頒行王田制
• 廢井田,開阡陌 • 獎勵生育 推行代田法 • 強迫勞動,
• 獎勵耕織,對工 • 減稅 • 興修水利, 徵收荒地稅
商業徵重稅 • 君主親自下 推廣和改良 • 禁賣奴婢
• 統一度量衡 田,以示對 農具 抑商:
• 政府統一管理山 農業的重視 • 限田法的推 • 四易其幣
林池澤資源,實 • 分公田、私田 行 • 鹽鐵酒國營
行鹽鐵專賣 和屯田 抑商: (六筦)
• 至於其他山澤產 抑商: • 統一貨幣: • 五均、賒貸
品,允許私商經 • 商賈不得從 五銖錢 • 工商業者納
營,但課以重稅 政 • 鹽鐵酒專賣 貢(利得稅)
• 管制糧食貿易, • 限制商人在 • 均輸、平準 十分一
禁止私商及農民 生活上的環 • 算緡與告緡
買賣糧食 境 • 鬻爵
秦始皇時: • 加重對商人 • 資產稅
經濟上:統一貨幣、 所征的稅
統一度量衡、統一
車輛規格、按人征

交通上:修馳道、
直道、疏濬河川、開
鑿溝渠、去險阻,
墮城廓
社會上:確立土地
私有制,及戶籍制
度、強本弱末、徙富

優 • 使農民免受富人 • 漢初經濟好 • 國家收入增 • 用意良好
點 逼害 轉 加 • 有理想經濟
• 經濟模式改變 • 農業在君主 • 解決匈奴問 架構
• 貨幣統一化,便 提倡下得到 題
利經濟 好的發展 • 有效防止商
• 為秦國帶來財富, 人囤積居奇
其成功統一中國 和從中得利
和此不無關係 • 貨幣統一化,
• 對後世有很大的 便利經濟發
貢獻 展
缺 役民逾量 • 土地兼併和 • 鬻爵影響 • 有違原意
點 政策過於殘暴 貧富懸殊仍 西漢政治 • 多次改幣制
經濟比戰國時更差 存 • 土地兼併和 令經濟混亂
徙民令社會動盪不 貧富懸殊仍 • 時間太短而
安 存 且常變
• 大多數商人 • 人民和豪強
破產 反對
• 平準均輸局 • 不合歷史發
部取得成效 展趨勢
• 執法不得其

• 奴婢問題仍

題目:試比較漢武帝與王莽經濟政策的目的、內容和成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