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詞選及習作】

讀書報告
《介存齋論詞雜著》

朱大忠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

[出版資訊]:皇清周濟等著;顧學頡校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北京大
興新魏印刷廠印刷 新華書店發行 1959 年 10 月北京第 1 版 1998 年 5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周濟撰此書旨在發揚本身的『意內言外』學說,並且明確提出填詞要有寄託的主張。”
前言
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晚號止庵,皇清江蘇荊溪人氏。
嘉慶十年進士,官拜淮安府學教授。周濟精于理論建設,其創作實踐與其理論主張
卻多不能相副。著有《晉略》、
《味雋齋詞》、
《介存齋詞論雜著》、
《詞辨》、
《宋四家詞選
等》。
清代詞學,主要有浙江詞派與常州詞派兩大山頭。前者是清初浙江朱彞尊選輯
了《詞綜》,以『清空』為論詞的宗旨。一時間,詞人們相習成風,後來又有厲鶚的崛
起,蔚為大國。後者是緣起於清中葉常州張惠言兄弟,他們選輯了《詞選》,論詞是
以『意內言外』為主。往後又有董毅延續張氏兄弟的《詞選》,輯了《續詞選》,推演此
派理論。浙派注重詞的藝術技巧,主張詞的創作要清空而非質實,最好是孤雲野飛,
去留無跡,不要黏滯堆砌,晦澀不明。並且講究用字、造句和音樂性各方面;常州
派論詞,重視詞的思想內容。
『意內言外』、
『寄託』,說的就是在作品裡面用比興、曲
折的手法來呈現作者真摯的情感內容,而不是陳陳相因,無病呻吟。周濟是常州詞
派繼張惠言以後的一位重要詞論家,對張惠言理論上之不足進行了完善與修正,
更全面地揭櫫詞之美感特質,從而成為常州派詞學思想的中堅人物。
周濟撰此書旨在發揚本身的『意內言外』學說,並且明確提出填詞要有寄託的
主張。
1、 詞史說
感慨所寄,不過盛衰:或綢繆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饑,或獨清獨醒,
隨其人之性情學問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周濟強烈認為,詞應有所寄託,寄託內容應時代背景相關的“感慨”。他進一步
引用“未雨綢繆”說明自己對亂世將臨的預感;以“太息厝薪”批判那些苟安於亂世
而不思救亡的人們;藉“己溺己飢”歌頌夏禹后稷與體諒民生疾苦之情;舉“獨清獨
醒”來比喻自己如同屈原獨善其身的無可奈何。以上四者都是各大時代的興衰見證,
周濟認為,只有能夠反映出時代的“感慨”的纔是好詞。因此,其對於粉飾太平、應
酬敷衍的“應社”作品貶抑為“無謂之詞”:『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
詞以應社。』
見事多,識理透,可為後人論世之資。詩有史,詞亦有史,庶乎自樹一幟矣。
若乃離別懷思,感士不遇,陳陳相因,唾瀋互拾,便思高揖溫、韋,不亦恥乎?
周濟更認為,不同的詞人面對社會衰亂,引發出之不同的情感態度,認為詞
人之感受會因“性情、學問、境地”而異,則填出來的詞必定是“由衷之言”;並且是
作者經由“見事多,識理透”醞釀出來的。所謂“後人論世之資”,即詞中所寫者,應
當是詞人身處之時代局勢。在此意義上,詞便具有了“史”的價值,可為後人認識、
理解詞人所生活之時代的材料。

2 讀書報告:《介存齋論詞雜著》
2、 寄托說

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既成格調求實,實則精力彌滿。初學詞求有寄托,有
寄托則表裡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調,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
知者見知。

周濟認為,學詞可分為“初學”與“既成格調”兩個階段。初學者在創作時應該追求“
有寄托”。他進一步說明,所謂的“寄託”即是『表裡相宜』。『表』指文字的表面意思,
『裡』想當然耳是所要抒發情感的言外之意,『相宣』表示相通。整句大意是說,有寄託的
詞,必須要有表有裏,要能從表意通向本意。顯然這種需技巧性的創作標準,對於初學
者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卻是不可或缺的。惟其如此,詞作纔不致流於空泛無機。至於所
謂“既成格調”的進階創作者,已經掌握熟練了“有寄託”的技巧以後,應該追求“無寄託
”,就是要努力擺脫技巧的痕跡。可是“無寄託”不代表丟掉詞作的內蘊,而是將表裡二
者作有機的結合。如果“有寄託”可以用固體來形容的話,“無寄託”就是把寄託內化成液
體。相較於初學者的寄託,這種寄託具有更廣泛的涵蓋性與包容性,可以呼應到讀者的
共同情感,給人各種不同的啟發,不同的人讀了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即所謂的仁者見
仁,知者見知。

那麼,要如何從“有寄託”過渡到“無寄託”呢?周濟認為要透過創作者提昇自身的
涵養,他繼續解釋道:學詞先以用心為主,遇一事、見一物,即能沈思獨往,冥然終日,
出手自然不平。次則講片段,次則講離合;成片段而無離合,一覽索然矣。次則講色澤、
音節。其所謂的“用心”是說,對於生活中日常所見的事物,需用心體察,培養自己在一
事一物的敏銳感受力。因為事物的產生必然是有很多面向的,所以要從各個不同角度來
觀察,要每遇到一件事物都能『沈思獨往,冥然終日』,最後自然就能一覽索然。

周濟繼續補充,詞從“有寄託”到“無寄託”,實際上是詞創作的一項大躍進。
而“無寄託”之詞所以高明於“有寄託”之詞,就在於“無”中帶“有”,能夠使讀者
從一篇作品中體味出千百種不同的涵義,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除了耐
人尋味之外,也可讓受者提供再創造的靈感,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境界』。

結語

從周濟的詞評可以理出一個邏輯:一篇詞作的藝術價值必須要透過讀者細
嚼慢嚥才能被展現出來。因為優秀的作品裡面,蘊含著作者寄情的內容,這些內
容卻需要讀者透過想像和移情作用去領會,然後表達出來;再者,一闕好詞裡
頭還具有章法上的藝術價值,也是需要透過讀者主觀感受揭櫫出來。周濟對於“
讀者作用”的精闢見解與發明,無疑拓寬了後人的審美視野,在美學史上應記一
功。

3 讀書報告:《介存齋論詞雜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