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以单一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个案

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是一个组织或机构。前者如对

一个或几个优等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个先进

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用于教育领域,主要还是对学生而施。例如,有

的学生才能特别优异或极端低劣,以常用的教学方法无助于

其发展或进步;或者有的学生行为和情绪与一般学生不同,

一般的教育方法不能改变其行为或性格。凡此等等都需要予

以单独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问题症结所

在,诊断形成问题的原因,确定矫正的适当方法,以便使学

生得到正常的发展。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

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

似,因此,人们还将个案研究法称为“解剖麻雀法”。另外,

由于个案研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不断

的追踪调查研究,故个案研究法,又称为“个案追踪法”。

个案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个案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

的方法来进行。现介绍几种基本的个案研究方法,供研究者
选择使用。

1.追踪法

所谓追踪法,就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

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

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则几年或更

长的时间。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从他的

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

应进行周密的观察,用日记方式作出详细的文字记载,并拍

摄了大量珍贵的追踪照片,连续追踪 808 天,积累了大量的

研究资料,据此撰写了我国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名著<《儿童

心理之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也曾采用个案追踪的方

法,以智能超常的儿童少年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这些孩子绝

大多数都受过优越的早期教育,遗传素质的差异只为他们的

超常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优良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则是使这

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这项个案研究为

我国婴儿教育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

续性。因为追踪法一般以相同的对象作长期的研究,通过追
踪可以掌握研究对象的发展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

例如,研究智力测验分数的稳定性问题,即可从幼儿开始测

量直至成年,由此可以看出智商是否具有稳定性。三是探索

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

总之,个案追踪是对相同的个案进行长期而连续性的研

究,研究者能真实而直接获得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第一手资

料,能深入了解个人或某一教育现象的发展情况,弄清发展

过程中的个别差异现象。它对于研究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

顺序性、阶段性、成熟期、关键期,以及研究复杂教育现象的

发展变化、某一教育理论的验证、某一教育措施的实施、某一

新方法的探索、某些教育现象之间前后发展的关系等都具有

重大意义。但追踪法与其他任何一种方法一样,既有着自身

的优点,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首先,追踪法研究较为耗

时费力,进行追踪研究要求研究者有时间、有毅力、持续不断

地进行研究,否则是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的。其次,一些变

量的控制难度较大,各种无关变量随时都有可能介入追踪过

程,甚至影响追踪研究的进行。例如,研究对象的流失就是

追踪法研究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2.追因法
追因,顾名思义,就是追寻和探究现象的原因。追因法是

个案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与实验法因果顺序相反的一种研究方

法。

实验法是先确定原因,然后就此原因求出其产生的结果。

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就已发现的结果而追求其所以发

生的原因。简言之,实验法由因导果,追因法则由果溯因。两

者过程恰恰相逆,但都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追

因法首先接受既成的事实,然后就事实推论可能致此的原因。

例如新华社 1996 年 6 月 16 日报道:“目前我国近视学生已达

5000 万人,其中小学生近视率达 36%,初中学生近视率达

49%,高中学生近视率达 70%,并有继续上升趋势。”这实际

上就是一个结果,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研究人员以

这一既成事实进行研究,探究导致这一事实的原因就是一个

追因的过程,所运用的方法就是追因法。研究人员经过研究

分析认为,导致目前中小学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的根本原因

是“应试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运动量的习题

训练,名目繁多的考试检测,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摧残了学

生的身体,从而导致了近视率的不断上升。这一研究过程实

际上就是个案追因法的应用范例。
3.临床法

临床法通常是通过谈话形式进行的一种个案研究,故又

称临床谈话法。这一方法既适用于问题儿童的研究,也可用

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前者目的不在于发现一般的行为倾向、规

律或关系,而是通过观察、面谈、收集资料等方法,分析诊断

陷入困境的特殊个体,从而帮助他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使

这个个体得到帮助,走出困境;后者旨在由特殊个案发现儿

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是口头谈话,也可以是书面谈话。研

究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运用何种谈话方式。例如,对于一

个有严重厌学行为的学生的临床研究,既可以采取面对面地

谈话,也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谈话,由此可以了解学生厌学

的具体情况,对该生的厌学原因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

是,教师在口头谈话时,一定要首先解除学生的紧张、焦虑、

防御、冷淡的心理,要创造轻松自如的谈话气氛。教师要以民

主、平等作风参与谈话,而不能盛气凌人,使谈话变成审问,

以免谈话失败。在谈话过程中,师生都应当是问题的发出者,

也都应当是问题的回答者,而不应只是单向的信息沟通。书

面谈话一般应按照问卷的要求来操作,对问卷的评定应严格、
公平、客观。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是个案研究中的一种

重要方法。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可搜集以下三类产品作为研

究对象,它们是:

(1)反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的材料,如

各种有关方针政策的决定和指示、通告、工作计划、工作报告、

报表、总结、会议记录、统计材料、规章制度、日志、信件等。

(2)反映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的材料,如教师工作计划、

教案、班主任日志、日记、教学工作总结、教研组会议记录、听

课笔记、班会记录等。

(3)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

的材料,如日记、作文、书信、绘画、工艺作品、各种作业、

实验报告、试题试卷、记分册等等。

通过分析研究上述成品材料,可以了解到许多重要的情

况。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工作

方法和工作体系,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正确贯彻了量力性、系

统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学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等,

而且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态度
和知识范围等。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

而且还应通过作品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状况。例如,我们研

究儿童的作文,通过作品就可以了解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

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山东省创造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

的经验,之所以能在全国得到认可,主要是因为产品(如学生

的作文等)质量过硬,也就是说学生的读写水平高。而人们对

这项改革成功的认可或结论实际就是运用产品分析法得出的。

产品分析法作为一种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与实验法等结

合使用的,如设置对照组观察儿童创造产品的过程,这样可

以使研究过程和结论更加科学可靠。产品分析法的采用价值,

决定于研究者能否在所搜集的材料中看出和把握生动的教育

活动的精髓,如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还取决于研究

者有无深入分析的技能,能否从分析中作出有根据的结论。

5.教育会诊法

教育会诊法是教师集体通过讨论,就某一学生的行为作

出鉴定,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的方法。教育会诊的特点

在于它的集体性和简便性。它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广,不仅适

应于在个性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而且也适应于正常的一般学

生。会诊主要针对思想品质及学习方面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
教师,而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因此,教育会诊是一种广大

教师普遍喜爱的个案研究方法。

按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教育会诊通常

包括六个环节:① 明确会诊目的;② 确定会诊参加者;③ 由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详细说明对某一学生的看法,并列举理由;

④组织集体讨论,广泛交换意见; ⑤ 为该生作出鉴定,提出

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⑥根据学生的鉴定材料,教师对集体

或个人的教育工作

进行自我分析,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研究证明,教育会诊所得的结论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得的

结论基本一致,差异不大。因此可以说,教育会诊是现阶段

比较合理有效的个案研究方法。会诊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学生

行为方面的比较客观的信息,而且会诊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

质的过程。

个案研究的基本程序

1.确定研究对象

有效地选择研究对象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所得出的结论

是否有价值。研究者应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在

某一方面具有典型特征的人或事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人
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研

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超常儿童的特点,帮助智力超常儿童成

才,探索智力超常儿童成才的规律,那就应该选择真正智商

高、学习成绩出众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样才有典型

意义,研究这样的学生得出的结论对于培养超常儿童促进他

们的发展才有价值。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些智商一般、学习平平

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我们如何研究,由此得出的研究

结论对于超常儿童来讲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许多研究资料显

示,确定研究对象一般应注意把握以下三条标准:

(1)根据已掌握的情况所形成的主观印象,看研究对象是

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2)通过有关检测和测量,看测出的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

同;

(3)向家长、教师及其他有关的人进行调查了解,看是否也

有类似的评价和印象。

例如,对某一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可以根据

平日印象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等;在创

造能力测验中的得分是否突出;教师与家长对该生的创造行

为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反映该生头脑灵活、思
维敏捷、常提怪问题等方面的事例。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个案

研究的对象。

2.搜集研究资料

搜集全面的研究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尽

量全面地搜集个案研究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对个案的历史与现

状有一个比较完整、客观的认识。因此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以后,

应当认真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搜集完备的资料。资料的来

源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为个案本身的资料,第二种是为学校

记录,第三种为家庭和社会背景。

(1)在个人资料中,除必要的辨认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

出生年月、籍贯等外,还应包括健康状况,如身高、体重、缺

陷、各种体能、重症记录和目前健康状况的总评。另外,收集

学生历年的学习手册、鉴定、考试成绩、作业本、日记、周记等

也很有必要。

(2)在学校记录中,除现在就读的学校、年级和班别外,尚

应包括过去所有的成绩记录,能力、兴趣、人格等测验结果,

操行评语,课外活动状况,所得的奖励,教师的评定,以及

同学的判断等。

(3)在家庭与社会背景方面,应调查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
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区的文化状况,父母的管教方式及对

被研究者的态度,被研究者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与家人的

情感状况、从事家庭活动与计划的程度、来往密切的亲友和邻

居的情感、平时所常交的朋友或法律记录等。

从事上述资料的搜集,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如

可利用调查表的形式,让有关人员填写;可采取测验的方式,

让被试回答;可调阅研究被研究者的自传、周记、日记等,了

解被研究者自身的基本情况;可以通过访问的形式,访问有

关人员收取口头报告,与被研究者面谈,当面观察其行为反

应,收取第一手

资料,在谈话过程中发现隐含的因素。

3.分析与指导

资料搜集完备后,应当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的研究与分

析,最后得出有关个案研究的结论。个案研究的主要任务在

于揭示研究对象特征形成、发展的规律,属于定性研究的范

畴。因此,在广泛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工作是

做好对资料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最为常用的逻辑思维方

式就是分析和综合。分析与综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个案研

究的有效性。
个案研究所搜集到的原始事实毕竟是粗糙的材料,不能

直接说明问题。要把这些原始素材转化为能说明问题的信息,

需要以正确的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对之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

理;通过分析与综合找出个案的本质特征,从而使事实材料

不仅成为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成为证据确凿、富有意义的

东西,并由此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分析与综合是人类认识

世界的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那

就是揭示事物的矛盾、发现事物的规律。分析着眼于把研究对

象这个整体分解为一个个的组成要素或部分,分别进行考察

研究,从认识现象推移到认识本质。例如,为了研究某一学

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他的个性心理特点分解为一

般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兴趣、意志情感、能力水平、动机

形成等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认识并考察研究各个部分所特

有的性质与构造,这就是分析过程。综合的过程与此相反,

它侧重于将事物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认

识本质到认识对象整体。循上例而言,我们在对某一学生的

个性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有关这个学生在习惯、

兴趣、才能、意志、能力、动机等方面的一些认识,此时,如果

我们将这些认识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形成关于这个学生的
个性心理特点的总体认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综

合过程。综合不是把对象的各部分、各因素简单地罗列或

相加,而是将各部分、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分析到综合,

是思维认识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个案研究法包括了大部分主观的资料,无论根据被研究

者个人的陈述,或是他人的判断,以至谈话者的意见,皆不

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判断错误或处理不当,将使被

研究者蒙受莫大的损失,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总之,个案研究法可以以一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若干

性质相同的被研究者为对象,分别研究,然后汇成结果。虽

然研究对象数量不大,但只要操作科学适当。仍然能够从中

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附录.个案研究法案例

个案姓名:XXX,性别:女,出生年月:1978 年 5 月。

一、问题行为简述

(一)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观察情况:被试有说谎的

行为及爱慕虚荣的表现,在班上不合群,人际关系差。但常

以特殊的行为(如企图离家出走、不做作业等)引起老师和同学

的注意,并做出令人怜悯的动作(如佯装身体不适),以获得
他人的关心,似乎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

(二)被试母亲观察的情况:①脾气暴躁,不听父母的话,

被责骂后则到处对他人诉说自己为养女,没有得到父母的爱

和关心。②对新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即使自己不需要也想占

为已有,然后丢弃一旁,不借给他人,也不愿意借他人的东

西。③有偷窃行为,非经找出证据,则死不认错。偷来的钱用

于交际,邀请同学,由她请客。对于金钱不知管理,随便乱

花。④不帮做家务事,也不知处理自己的事。⑤不愿呆在家里,

一有空隙便出去,经常有离家出走的意图。

(三)与被试个别谈话发现的情况:①与其母亲有隔阂,不

服父母管教,且喜欢与弟弟交往,极想脱离目前的家庭,而

去外地祖母家。②没有自信心,自卑感重,无法与人维持良好

的关系。③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④主观意识太强,做错事

不知反省,反责怪他人。

二、资料收集

(一)个案生活背景

1.家庭关系:

父亲:个体经营者 43 岁被试:12 岁,初中生

母亲:个体经营者 42 岁弟弟:10 岁,小学生


2.家庭经济情况:父母都为个体经营者,经济比较富裕。

3.父母教育态度:父母过去对被试过于纵容,目前被试

已渐长大则要求自主。但因被试脾气暴躁,有时遭毒打。

4.兴趣特长:喜欢户外活动,尤爱游泳,无其它特长。

5.生活简史:全家本住汉阳,后其父母到汉口做个体经

营。被试上小学前,由其祖母抚养,后接到父母处上小学。在

小学时,曾有一次负气出走,只身跑到祖母处,后经祖母劝

告带回父母处。初中一年级上学期,经常和同学吵架,成绩

很差,考试后分在差班。在学校无法找到可谈的朋友。在家对

父母和弟弟的态度也差。被试爱慕虚荣,脾气暴躁,有说谎、

偷窃行为,有离家出走的意图,令父母担心。

(二)社交生活

1.经常喜欢和老师接近,到办公室找老师。老师们开始

耐心地与之交谈,但日久则不胜其烦。

2.与班上同学相处不融洽,常有吵架情形发生。但另一

方面又经常请客,以此博得某些同学的喜欢。

(三)各项测试结果

1.智力测验的结果,智商为 88,若中等智力水平。2.

学业成绩(略)。3.个性测验的结果,被试有强烈的自卑感,
主观性强,与社会生活不协调,属不反省型。而且性格内向,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三、个案分析

(一)幼年生活:被试幼年由其祖母抚养,可能因为祖母溺

爱,而养成以后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习惯。回到父母身边

后,又因为父母的过分迁就,形成任性的性格。

(二)家庭生活:①父母的情形:据被试说,其父母经常发

生争吵。父母不和睦是造成个案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②与家

人相处生活情形:被试认为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法与家人

和睦相处。而其父母也认为他是家庭的异己分子,自然不得

父母的欢心。与其弟弟相处也不融洽,有时为了争看电视节

目,而与弟弟大打出手。加上脾气过坏,没有良好的生活习

惯,成为家里的头疼人物。由于被试对家庭缺乏归属感,所

以极想脱离家庭,渴望从老师、同学中求得爱的补偿。

(三)学校生活:被试在学校也与同学不和睦,所结交的只

是一些与其玩乐的朋友。因而在学校里,也找不到能倾吐的

对象。被试又因功课和成绩差,在班上也无地位,只有以特

殊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

四、个案指导设想
(一)阅读被试基本资料和各项测试的结果,以了解其基本

情况。

(二)以个别谈话方式,先建立与被试之间良好的关系,使

其在宽松气氛下,得以倾谈,以发现问题所在。要使被试能

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

(三)进行家访以了解被试家庭环境,并借以沟通被试与家

的人想法与作法。

(四)与班主任及其任课老师交换辅导意见,以了解被试在

学校生活的情况,并通过其他同学进一步了解被试。同时,

要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从而促进对被试辅导的效果。

五、个案指导的成果

(一)个人方面

1.通过多次谈话,使被试明白父母有时表达爱的方式可

能有所错误,自己也需要反省。被试偶然有所理解,但大部

分仍觉

得其母亲责打的方式不对。

2.增强被试自信心。

3.让被试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给予较多的关怀,避免采

取不正确方式。
4.使被试明白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获取金钱和花费

金钱。

5.因被试自小习惯已养成,建立一种新习惯较困难。虽

有心改之,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慢慢磨炼。

(二)家庭方面

1.其母亲在盛怒之下责打行为,颇不得个案谅解。要使

其母亲多理解孩子,多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减少彼

此的冲突;同时希望用适当的方法,求得相互谅解。这虽是

不容易的事,但经过尝试,有一定的效果。

2.改变被试与弟弟的关系,除了被试自我约束外,也需

要其弟弟积极合作,彼此相容。

六、结论

1.因被试自小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一时难以改正所有的

坏习惯,但只要多给予关怀,耐心教育,会逐步改正。

2.因被试智商不高,对于功课的要求不宜大高,首先是

在于行为的改善。

3.被试在本校仍有二年多时间,还有长时间予以观察,

应继续进行追踪研究。

(王坦、张志勇:《代教育科研》,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08—22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