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自序
研究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史家吉朋曾經評論,人類在學問上,有著品味
無常的現象,他說,在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時代,都曾經有某種學問成為
被偏愛的對象,但卻不見得有道理,而其他學問則同樣在不合理中,受到
蔑視而致衰落不振。對照「環境史」研究領域的發展,多少有某種類似的
際遇。環境史研究初起時,曾在臺灣受到學界輕蔑,不過,不同於吉朋所
說的狀況,環境史有著發展反轉的命運,逐漸受到關切,今日更在全球學
術上擁有一席之地。我這位投入環境史研究超過二十餘年的工作者,見到
這樣的結果,內心卻不見得全然喜悅,因為環境史之所以受到注目,是因
為環境問題持續嚴重的結果。換言之,此領域是建立在人類生態危機的代
價之上。對我而言,受輕蔑或受重視都充滿了弔詭的哀愁。
本書是我過去十年的研究心得結集,論文所牽涉的空間分佈,恰巧遍
及「北」、「中」、「南」、「東」各一文,並有二文論述臺灣的國家公
園與1950至2000年的環境治理,其空間恰好是以全臺灣為對象。這樣的
發展,是十年來無意間累積出來的,完全沒有特意的安排。這情形一如我
涉入環境史領域,都是偶然的機遇。1980年代中期,我在美國波士頓,
從媒體的報導中,發現臺灣民眾自力救濟的事件頻傳。外子吳先琪(現任
臺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當時正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環境工程學
博士學位,他研究PCB(多氯聯苯),間接為我開啟了一扇看「環境」的
門。不過我們如果以史學的「識」為基礎,也會察覺那時期的臺灣社會正
處在一個轉變的時代中,而環境課題又是轉型社會裡一個新崛起的問題,
因此「環境」與「人」的回應(反杜邦運動)現象,開始縈繞在我的心
中。
我從美國返臺後,自1987年起,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共同科(後來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改制為通識教育中心)。我身處歷史學體系的學術邊緣地帶,在交大一
樣也是在邊陲的單位,雙重的邊際性反倒讓我能夠擁有廣大的自由空間,
秉持個人的興趣,毅然決然的從民初軍閥閻錫山的政治史研究,轉向環境
史。坦白說,我的閻錫山研究小受肯定,碩士論文《民初時期的閻錫山:
民國元年至16年》也是臺大文史叢刊出版的系列叢書之一,而我竟然膽敢
另闢新徑。環境史既沒有前人的研究做基礎或參考,而且在當時的臺灣更
是尚未成氣候,但我就是這樣一路不停地走下來,現在想來,都覺得這個
轉變有點愚勇的味道,沒有計較得失,卻也因為這樣的堅持,才能邁入一
個充滿吸引力與樂趣的研究旅途。
一路獨行,沒有師承,跌跌撞撞;跌倒了,原地爬起,拍拍灰塵,
繼續向前。感謝上天賜給我堅強的意志力,感謝環境史領域的豐富寶藏,
讓我探掘不盡。感謝國科會長年以來的專題計畫資助,讓我能夠獨立的
漫遊在臺灣與全球環境主義的課題上,持續不輟。國科會曾經補助我兩
次出國進修訪問,使我於1998至1999年能夠在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費正清
東亞研究中心和各方學者交流一年,並與人類學系Pauline E. Peters教授結
識成為好友。又能在2008年秋,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地理系訪問半年。這兩次的進修機會,都拓展了我的學科
領域視野,獲益良多。
十年,不算短,但也彈指倏忽即過。我常常告訴學生:「Mere
efficiency is not the point of life」,在研究的路上,我秉持這個信念緩步
前進,不畏人言評論。今日能夠將2001年之後的研究成果,結集成書,且
三部曲中僅一篇是會議論文,其餘各篇都是期刊審查發表過的論文,我的
心中滿滿的感謝:感謝一路相伴或針貶我的學友們,也感謝各篇論文匿名
審查人的指正,讓我得以從中學習、改進。當然,我也感謝國科會審查委
員們的提攜,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對我這位獨立研究者給予支持的話,這條
研究之路將更是荊棘滿佈。此外,我誠摯的感謝五南圖書公司編輯群的協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自序

助,以及本書二位匿名審查人的肯定與推薦,方始本書能夠獲得教育部國
立編譯館學術專書合作出版獎助,順利付梓。
前面的路途依然遙遠、孤寂,但我期待自己能夠一直保有熱情,一直
心存希望,不只對自己,也對人類的環境未來。
希望著希望,是多麼美好的事!

寫於交大「環境史研究室」
2010年4月22日
「地球日」四十週年紀念日
(2010年12月8日一修)
(2011年1月11日二修)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論
「環境史」是本書的主軸,透過一位歷史工作者過去十年的研究歷
程,呈現臺灣戰後環境、政治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環境史」是歷史學的新興領域,在西方學界的發展已經長達四十
有年,但對許多人而言,依然不甚熟悉。在學術發展的歷程上,它之所以
具體成形,其實是和當代環境運動的興起與環境危機的緊迫性有關,當然
它也歸功於美國學界John Opie和Donald Worster等人的起意,他們共同在
1973年(第一次全球石油能源危機)商議組織一個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
研究團體,定名為「美國環境史學會」,並在1974年獲得學界同儕的贊
同,等於宣告新領域的成立,之後又逐步發展專屬期刊《環境史評論》
(Environmental Review)。
筆者從1986年起,因為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期間涉入了「科技與社
會(STS)」領域的學習,開始關注環境議題,並於回國任教後,立即展
開「臺灣環境保護運動」的研究。在浸淫於該領域的探索十餘年後,我
獲得國科會補助到美國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人的機會,利用Widner圖書館
的藏書,完成了一篇分析環境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1999年6月第23期的
《臺大歷史學報》。該論文以《環境史評論》發行以來的各期內容為史
料,除了探討環境史領域的源起與意義外,並剖析相關的迷思,目的是希
望透過此一史學史的詮釋,能引介學界認識環境史領域。這篇論文刊登之
後,筆者在2001年被北大歷史系包茂宏教授喻為「兩岸研究美國環境史學
史第一人」。
該論文後來收入我的《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
中,2001)書中,做為該書的導論。我在文中曾經詮釋環境史與傳統史學
的差異,目的就是為了傳介「新史學」的興起與特色。當時我做了以下的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陳述:

  「何謂環境史」?質言之,就是由生態學的知識
基礎,探討在歷史時間的架構下,人類行為和自然環
境的互動關係與變遷,故環境史家在界定其研究內容
時,都認為它不僅討論人類本身的問題,還探討人與
自然環境的關係。傳統史學一向側重經濟、社會、政
治、思想和文化等之研究,也常受時代因素影響,轉
換研究議題。以十九世紀為例,「民族國家」和「國
會政治」是歷史研究的主題,這與當時「民族國家」
之形成的政治發展趨勢,有密切的關係,故吸引史家
的專注。但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環境史,則是受到
當代環境運動發展的影響,而將研究的對象,轉至傳
統史學未曾觸及的層面-「地球和它的生態系」,並
將它和人類活動的關係,做為探討的主題。環境史家
認為將人類的行為活動和自然環境因素相結合的歷史
研究,就是一種利用「自然環境」的觀點,賦予歷史
新的詮釋。環境史的整體內涵,可由二個部份加以分
析:一、就範圍而言,環境史家試圖擴大傳統史學的
研究範疇,使之超越階級、性別、種族等議題,進而
深入地往下探索,直觸「地球」本身,以之做為歷史
研究的目標。因此研究的範圍,由前述十九世紀的國
會機構和工業機制的運作等題材,轉移到以田野、森
林與空氣為對象。二、觀念上,揚棄傳統上「人類經
驗與自然限制無關」的假設,基本觀點認為:人類並
非是超自然的神奇物種,因為過去的行為而造成的生
態後果,已不容人類忽視。換言之,環境史家認為,
人類必須擺脫往昔的幼稚和無知,須要以「全球性」
的生態觀,做為人類行為的指標依據。這種思考的具
體實踐,就是環境史的研究架構的產生。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論

  本質上,由於歷史研究型態的改變(亦即環境史
的誕生),將使得人類未來擁有兩類歷史:一是屬於
自己國家之史;另一則是人類共有的地球之史。環境
史家也說:「環境史提供人們一部以地球之眼,審視
過去的史蹟,它的研究,是在時間的長河中,探討人
類和自然互動的許多方式。在環境史研究上,我認為
有二個年份,最能說明以地球觀點思考的特色:一是
1492年哥倫布登陸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新大陸;二為
1969年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因為這二大
歷史事件,涉及了地球環境和觀念的變遷,所以特別
值得注意。我十分同意Alfred W. Crosby將1492年,
做為當代人類環境變遷的重要關鍵年的觀點,因為透
過地理大發現運動,人類和其他物種的「跨洲交流」
情形,日漸頻繁,這對生態系的變遷,產生極大的影
響;而人類的太空探險運動,則使我們能夠跳脫地球
本體,由太空中俯瞰藍綠色的地球之美,以致興起一
套新的思考,例如1979年James Lovelock提出「蓋婭
(Gaia):大地之母」的概念,主要就是受到人類探
險太空的影響。
  總之,環境史認為:「自然」、「環境」、「生
態」等觀點,是繼十九世紀「民族國家」和「國會」
之後,成為社會和學術界共同關心的主題;環境史
宣稱:達爾文的理念,應該如同Adam Smith、 Karl
Marx、和Sigmud Frued等人對學術理論的深遠影響一
樣,成為學術團體普遍接受的工作準則。這就是環境
史的學術宗旨。(原書頁4-7)

「環境史」具有跨學科領域的特性,所以我認為如果在研究上能夠
參考或獲得多元學科知識與方法論的支援,將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加豐富。
至於「環境史」具體研究的內容是什麼?我研讀各家的理論,將之綜合成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10

幾個層面:(一)研究各種文化對自然環境的價值觀、信仰等;(二)探
討自然環境的變遷史;(三)探究人類的政治(如政策)與經濟行為、價
值觀對自然環境的衝擊、改變和影響;(四)探索專業團體(如科學家、
工程師)與民間社運團體(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行動與貢獻;(五)
國家內部的區域個案與政府角色。我所做的分類和討論,陸續受到學界
研究者的關注與援用,而且我也訝異的發現,我對Alfred Crosby、Donald
Worster、William Cronon、Carolyn Merchant等人觀點的詮釋,曾被臺灣
學者如數的用在書寫導讀臺灣出版的環境議題相關著作的文章上,雖被隱
名使用,但顯見我對環境史研究範疇的討論文章,具有參考價值。
1990年代初期,臺灣學界的先進如賴澤涵、劉翠溶等,都先後啟動
了群體研究。多年來在劉院士的持續推動下,中研院先後舉辦過數次環境
史國際研討會。1993年12月13至18日在香港舉行的「中國生態環境歷史
學術討論會」,成果發行論文集《積漸所致: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
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共計兩大冊。內容涉及比較觀點、對自然環
境的詮釋、人類的聚落、邊疆地區、氣候、疾病、從官方與文學和通俗的
觀點探討環境的形象、以及從近代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臺灣和日本的不同
個案等內容。在2006年底舉辦的第三屆環境史國際研討會,其論文結集成
書—《自然與人為的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由臺北聯經書局於2008
年出版,分成「氣候與環境」、「人與環境」、「疾病與環境」、「環境
政策」等四大單元。中國大陸從2000年代起,展開了活力充沛的研究,
2005年夏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王利華教授籌辦「中國歷史上的環境
與社會」國際研討會,並將論文彙輯成書,以會議名為書名,於2007年
由北京三聯書局出版。該書的內容分成:「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經濟活動與環境變遷」、「水利•國家•社會•民生」、「災害、疾病
與生態環境」、「山林藪澤•野生動物」等五大類別。讀者可以從上述的
各論文集,看到兩岸環境史研究者與研究議題取向的多元與豐富性,以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1 導論

包括海外相關研究者的觀點。
二十餘年來我在國科會的補助下,專注在中西「環境主義」型塑的
課題研究。有關臺灣環境主義的部分,研究主題包括區域的環境保護運
動、國家公園、科技社群的環境論述、媒體角色、與國家的環境治理。
在西方環境主義的部分,包括以美國二十世紀為主的環境主義發展的歷史
根源與現代流派、環境危機議題的演變、危機肇因論辯、以及影響環境史
發展非常關鍵的典範人物─十八世紀英國自然學家Gilbert White和他的
傳世經典著作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多年的研究除了發表在期
刊與會議論文外,也先後出版四本專書:《十年來臺灣環境運動的歷史省
察》(新竹:國興,1990)、《臺灣的媒體與環境主義》(臺北:國泰
文化,1996)、《守護山海的足跡─花蓮地區環境主義之論析與前瞻》
(臺北:亞太,1998)和《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
中,2001)。
本書是作者從2001年至2008年發表於期刊的論文集,研究課題的地
理空間,散佈在臺灣的北、中、南、東,以及全臺的五個地區和向度。本
書分成四大篇:首部曲、二部曲、綜合曲與終曲,並有二篇附錄的懷想
曲。全書討論的主題之一是公害污染,主要是針對毒油(多氯聯苯中毒)
事件;二是自然保育的實踐與開發之間的對立與抉擇,特別偏重在國家
公園的個案上;三是從國土規劃的角度,闡論國家公園在台灣自然資源保
育上的價值;四是析論戰後五十年政府在臺灣環境治理上的角色;最後以
「終曲」做為全書的結論。
首部曲是以公害污染及媒體環境教育做為討論的起點。1979年臺灣
中部地區發生一件多氯聯苯食用油的污染事件,經由媒體的報導,引起社
會廣大注目,也促使財團法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目的是為了協
助受難者索賠。由於該事件涉及民生食品用油,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所以喚起了臺灣民眾的環境危機意識。簡言之,這篇論文藉由多氯聯苯中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12

毒事件(又稱毒油事件),探討《中國時報》以平面媒體的角色廣邀專家
學者對社會大眾進行一系列專題的環境教育,並分析其意義。本章先以會
議論文形式於2005年8月17至19日,發表於中國大陸天津南開大學「中國
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嗣後以〈風險社會的媒體環境教
育:以1979臺灣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為中心的探討〉為題出版;2007年收
錄在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主編、北京三聯書局出版的《中國歷史上的環
境與社會論文集》中。本章的主旨有二:一論多氯聯苯中毒事件在形式
上,宣告臺灣進入了現代風險社會時代;二論臺灣媒體在環境教育上,扮
演了啟蒙社會環境意識的角色。由於本事件發生的時間是1979年,故以時
序為列,排在首篇。
二部曲是透過陽明山與太魯閣兩個國家公園以及七股溼地保護區
(2009年12月28日已經正式設立為臺江內海國家公園),討論「開發建
設與環境保育」之間的衝突和抉擇。我對國家公園主題的研究,始於1999
年,當年筆者從美國哈佛大學進修訪問回國,獲得國科會永續發展委員會
資助,進行關於「臺灣國家公園和永續發展」的兩年研究計畫。陽明山國
家公園和自然保育的篇章是以前述的部分計畫成果為基礎,參加2000年
10月14日「北臺灣鄉土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經過審查與修正後,以
〈國家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育:陽明山個案〉為題,發表在《思與言》39卷
1期(2001年3月),主題的目的是以北臺灣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引
證國家公園制度可以成為檢驗生態永續的重要指標之一。由於這一篇論文
在時間的序列上,是本書最早發表的論文,故列在二部曲首篇。
國家公園制度有保育環境資源的功能,但我的研究卻發現,這種保
育的功能其實隱含著層次上的差異,也就是如果開發案是在單一的地方性
區域範圍內時,會因為國家公園的設置,而使保育的目的順利達陣;一旦
開發的利益涉及國家經濟發展的層級時,區域的環境生態之重要性則會淪
落到次級的地位,這是我在東臺灣太魯閣的研究個案上,發現了這種「區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3 導論

域保育」和「全國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關係。本篇論文曾以〈國家在花
蓮現代環境史上的角色: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探討的樞軸〉形式,發表於
中研院「國家與東臺灣區域發展史研討會」(2001年12月13-14日)上;
2002年12月本章修正後,以〈國家政策與區域開發關係之研究:以花蓮
「太魯閣國家公園」為探討的樞軸〉為名,發表於《東臺灣研究》第7期
(2002年12月)。
二部曲第三章的地理區位移到南臺灣,而本章想要呈現的是:「生態
與生計」的對立,常常導因於多元勢力的作用,特別是當環境保育已經成
為世界的新思潮時,「新環境價值與思想」自然成為南瀛溼地保育與重工
業發展角力時的要素。此一環保運動既有地方人士對保育的堅持,也有民
眾對工業開發的引頸企盼,同時還夾雜了來自國際保育人士倡言支持新環
境典範,這幾項因素共同書寫了南臺灣一頁複雜的生態政治學。本篇初稿
於2005年10月16日「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修正後,
以〈環境思想與政治:1990年代南瀛地區保育運動的初步察考〉為名,發
表於《思與言》44卷1期(2006年6月)。隨後該文也收錄在林玉茹、艾
茉莉主編、臺南文化局在2008年出版的《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書
中。
綜合曲的第一篇章是2002年11月14至15日,作者參與中研院臺灣史
研究所籌備處主辦的「環境史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在國土規劃
的架構下論臺灣國家公園設置的意義〉為題所發表的論文。本篇的目的不
在於討論國家公園的設置史,更不是針對國土規劃的實效進行研究,而是
將國家公園放置在「國土規劃」的架構下,分析它在國家資源保育政策上
的功效與角色。本章強調,如果我們能夠借用歷史的殷鑑,從國土規劃架
構來思考國家公園設置的意義,或許可以發現如何讓保育的效能,事半功
倍。由於內容是呈現臺灣全面性環境保護課題,故以〈臺灣的國家公園:在
國土規劃的架構下論其設置的意義〉為題,列為「綜合曲」首篇,以銜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14

二部曲各章的主題。
本書從地理空間的分佈上,研究了中臺灣、北臺灣、東臺灣和南臺
灣的個案,以及全臺國土規劃與國家公園的議題,最後則以「時間」做為
統整的中軸,將「全臺灣」當做範疇。當我們追問:臺灣的環境課題是被
如何的對待時,或許可能的理解線索之一是去驗證國家的角色。本書綜合
曲第二篇最初是以〈邁向生態國家之路?─以國府遷臺後的環境政策為
例〉,發表於2006年11月8∼10日,由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的環境史
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於想深化理論基礎,使論述更為嚴謹,所以沒
有加入該次會議論文的專書收錄。我利用200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
理系訪問進修的機會,研讀與參酌西方學界的生態現代化和生態國家的理
論,試圖用比較全面的方式,討論臺灣的國家環境治理。論文經過修改,
以〈臺灣的環境治理: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1950∼
2000)〉為題,發表在2008年12月的《臺灣史研究》(15卷4期)。本篇
論點主張國府遷臺後,政府曾對環境危機做出回應,例如在行政組織方
面,於1955年成立「省環境衛生實驗所」,做為處理全省環境問題的主要
單位,並且在1975年成立「水污染防治所」,處理因嚴重的工業公害而產
生的水污染問題。因此依據生態現代化的理論做基礎,我們可以說臺灣在
1950年代就已經步入「生態現代化」的階段,不過因為政府無法有效的完
成更為全面的環境治理的深層目標,因此臺灣依然處在邁向「生態國家」
的路途上。由於本章所討論的課題是以全臺灣為對象,同時在發表的時間
上也是最晚,故將這篇論文列為「綜合曲」的尾篇。
整體來說,本書以毒油(多氯聯苯)中毒的環境危機事件、社會的環
境意識啟蒙與媒體的教育為始,以國家的環境治理做整體的關照為末,研
究課題重在國家和政策面向,而且又以國家公園與保護區的議題做為貫穿
的主軸。本書一方面呈現了國家公園制度的正面保育功能,卻也在其他各
篇文章的論點中,凸顯臺灣社會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時,必須處理「生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5 導論

保育」和「經濟開發」兩條路線之間兩難的抉擇。本書各章除了對文字重
新修飾與稍做結構順序的調整外,原來的論點則全數保留。終曲一文則從
全球環境主義與環境史的理論基礎,回顧全書的論點,並統整各部曲的結
構與論述的意義。
1970年代末臺灣進行綜合開發計畫時,曾規劃全臺灣為七個區域,
而最後統整為「北中南東」四區。今日本書在這四個區域各有一文的結
構,和當初的國土規劃,竟有此一相似之處,實在感到巧合至極。我的研
究無心插柳,卻有這種歷史的偶合之妙,不免心中有幾分意外的欣喜。
作者研究臺灣環境史時,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問:當代環境主義興
起於二十世紀中葉之後,臺灣做為一個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後進國家,如何
在自己國家的發展策略上做出選擇,而且又要跟上世界的潮流?對國家來
說,現代發展與環境保育都是重要的價值,而這兩者之間,卻又多數充滿
對立的關係。當環境保育課題越來越成為全球生態政治學必須處理的環節
時,臺灣的選擇和主張是什麼?
本書在不同的個案研究上,呈現了臺灣在這個主題上有兩難抉擇的
現象。其實在生態政治學上,這個課題並沒有簡單的答案,而且如果當這
些答案又必須是從全體社會的共同意識和選擇而來的時候,那就更為複雜
了。本書從個案歷史,凸顯一個臺灣共同的問題,亦即戰後五十年來,臺
灣事實上很難在政策方面做出單一的選擇,因此便淪為反覆的面對開發與
保育兩條路線的糾葛,結果就是必須採用「並立並行」的所謂「兼顧兩
者」的國家發展典範,而這個主軸也就是本書結論的中心論旨了。
歷史讓本質無法遁形,那麼,接下來的行動該會是如何呢?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錄

自序 3

導論 7

首部曲 意識與行動 19

1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風險社會下臺灣媒體的
環境教育 21

二部曲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育之間的對
立與抉擇 45

2 陽明山個案:國家公園與自然資源保育 47

3 太魯閣個案:國家政策與區域開發的關係
  85

4 南瀛個案:從地方到全球保育思想與運動的
生態政治學 12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綜合曲 國家公園與國家的環境治理 163

5 臺灣的國家公園:由國土規劃的架構論其設置的意義 165
6 臺灣的環境治理:基於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國家理論的分析 221

終曲 書寫戰後臺灣環境史的回顧 25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首部曲
意識與行動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
風險社會下臺灣媒體的環境教育

前 言
一、年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過程概要
二、《中國時報》生態環境專輯的論點與特色
三、臺灣環境意識的形成與環境教育的社會意義:0年代
四、結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22

  年臺灣中部地區發生了一件震驚社會的多氯
聯苯中毒事件,意味著臺灣進入了風險社會的時代,
且此一事件促成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成立」。
  在各媒體大篇幅的報導中,《中國時報》廣邀學
者專家,定期舉行專題論壇,並將內容製作成「臺灣
的生態環境問題」專輯,從0年月日至年月
日,以連續的、但不定期的系列形式刊載,歷時一
年有餘。該專輯的目的是為了傳介環境知識,以喚醒
民眾對環境危機的認識,並實踐環境保護的工作。
  本章主要的目的在探討臺灣社會對環境危機的回
應,特別以媒體環境教育在促進社會環境意識形成上
的角色,為研究的重點。本章藉由分析其內容,歸納
其論點與特色,並探討在風險社會來臨時,該專輯在
臺灣社會環境意識形成中的角色,以及知識菁英和媒
體的結合,為臺灣民眾建立基本的環境知識,並為環
境保護工作奠定基礎。

前 言

環境危機與保護運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開始面對全球暖化
與環境變遷的課題。另一方面,雖然「教育」一詞已經被世人濫用,但是
「環境災難和教育」之間,常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則是一個難以否認的事
實,因為主張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途徑在「教育」,恐怕仍是眾人所肯定

的方案。
以 美 國 為 例 , 美 國 政 府 自    0 年 起 , 設 立 環 境 保 護 署 ( E PA ,


William Steger & Jon Bowermaster著,賓靜蓀譯,《搶救地球》(臺北:臺灣地球日,),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3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風險社會下的媒體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管制污染公害、通過國家環境政策法


案(NEP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以規範工程建設保障
環境品質,並出現以民間社會為主的草根性的「地球日」(Earth Day)
運動;而且從0年代起,雖然知識菁英對工業污染造成環境衝擊的危
機,不斷提出警語,但是化學有毒廢棄物的污染事件依然不絕如縷,
年美國紐約州的羅孚運河(Love Canal)發生了毒物污染事件,就是明

證。 這種肉眼難辨的污染物質會危害人體與環境,也不易管理,更是所

謂的「風險社會」形成的特徵之一。 當事件發生時,美國媒體的角色相

當重要,特別是和毒性物質污染事件有關的報導。 John McCormick的研

究也指出:重大的災難和公眾意識的警覺,有密切的關係。
臺灣在0年代開始工業化,一如西方國家的歷程,公害污染問題

日益嚴重, 不過各類的災害的形式不一,也不一定受到社會大眾的知覺
或警覺;但是到了0年代,臺灣各地突然間不斷出現各種反污染的自力
救濟事件,成為型塑臺灣草根性環境主義的具體力量。在臺灣政治解嚴之
前,民間社會的環保運動的出現,毋寧是重要的、有蘊含歷史的意義,但
究竟促成草根性環境主義的因素為何?
從0年月日起,《中國時報》出現了一個「臺灣的生態環境問


最為著名的警示作品當然是年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0年代初期,由D.H. Meadows
和D. Meadows夫婦領軍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受託進行研究的成果《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也同樣是著名的警告環境危機的大作。參見U. Beck,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an: Sage, .

根據Ulrick Beck的概念,工業社會發展至次一個階段時,就是進入風險社會,此時環境災難不再是肉
眼可見、可計數的有形災害,它會在型態上發生改變,出現許多難以立即察覺卻影響深遠的危險性災
害,毒性物質與核子輻射都是這一類型。

Joseph M. Petulla,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New York: Macmillan, ., nd edition), pp.∼.

John McCormick, Reclaiming Paradise: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loomingham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pp.∼0.

曾華璧,〈世界環境運動緣起時美國與臺灣之環境主義初探:一個比較史的研究〉,《輔仁歷史學
報》,(年月),頁-。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24

題」系列,刊載時間歷時年餘,至年月日結束。該專輯是以引介
環境知識、宣導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為目的。「環境」在一個新興工業
國家中,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中國時報》的作法是臺灣自0年代以
來,媒體第一次對「環境議題」進行的「大」論述─也就是規模與深度

之大,前所未見。 為何臺灣的媒體會以「環境」做為報導的專題,並對
「環境教育」感到責無旁貸?這代表了何種意義?在臺灣的現代史上,又
產生何種影響呢?
在0與0年代之交所發生的各種環境危機事件中,實以年
臺灣中部發生的「米糠油多氯聯苯(PCB)污染事件」,最值得注意。該
事件造成上千人的中毒悲劇,震驚社會;而且在此一污染事件之後,臺灣
的環境保護運動有了新發展的契機:
第一、促進臺灣環境管理體系的改制:原有的管理單位「行政院衛生
署環境清潔處」於年升格為「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而且又為
後來年臺灣環境保護署的改制,奠下基礎。
第二、臺灣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於年正式成立,這個組織
的運作,對啟發臺灣民眾保護個人消費權益的觀念與意識,扮演十分重要
的角色,而其之所以成立,乃是受此事件的直接影響。
第三、0年代臺灣風起雲湧的自力救濟運動,引發社會廣大的注
目,環境運動成為0年代臺灣新興社會運動之一支。
但是臺灣為何產生環境運動?是否因為民眾環境意識的萌生,而有了激勵
的作用?若果如此,賦予0年代民眾環境意識的根源是什麼?媒體的環
境教育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檢視多氯聯苯中毒事件之後,臺灣的報紙


當時臺灣的主要報紙媒體中,《聯合報》曾在年月至日兩日,由吳念貞、袁瓊瓊、向陽三
人,以文學散文型態,描述受害者的悲慘狀態。所以就時序而言,《中國時報》並非是最早以專輯形
式報導多氯聯苯中毒事件的媒體,但本章之所以選擇它做為研究案例,是因為媒體受到此一事件的影
響,且擔負了環境教育角色,因此最為特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5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風險社會下的媒體環境教育

除了大幅報導事件發展的進度之外,當數0年《中國時報》的「臺灣的
生態環境問題」最值得注意,因為該報明白揭示:專輯是因應PCB中毒事
件而規劃的。
當今之日,「環境與社會」的關係,已經成為「環境研究」中的主
流,故本章特別以「PCB中毒事件和媒體的環境教育」為中心,探討「臺
灣社會對環境危機的回應」。以下將先行簡述事件發生的過程,其次以
《中國時報》的「臺灣的生態環境專輯」做為史料文本,探討該專輯向民
眾所傳達的環境知識與概念,分析「媒體」為何要進行環境教育的傳介,
以及它對社會環境意識形成的影響。

一、年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過程概要

年年初,臺中縣大雅鄉私立惠明盲校師生陸續發生不明原因皮
膚病,其主要症狀為指甲發黑、眼皮腫及青春痘般的皮疹,皮疹經擠壓有
白色油脂流出,日後會變為黑點。接著臺中縣大雅鄉興發工業股份有限公
司向衛生局申請水質檢驗,因為該公司員工自是年月起也陸續發現類似
皮膚症狀。視察發現,其所用食油來源,恰和惠明盲校相同,都由臺中縣
神岡鄉豐香食品油行供應,因此食油中毒被認為嫌疑最大。月中旬,臺
中縣潭子鄉慶陽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員工也發現同樣類似的皮膚病症,食油
來源亦同。
歷經調查,終於證實不明原因的皮膚病,是因為彰化油脂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製造出品的米糠油中,含有多氯聯苯所致。0月日臺灣省衛生
處派員會同當地衛生局、警察局,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條之規定,查
封豐香食品油行存貨,並且勒令該油脂公司暫停製造、調配、加工及販賣
等行為,且依法查辦與追查成品的銷售範圍。此一中毒事件之原委,終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26

確定,而此一事件被稱為「米糠油中毒事件」,也稱為「PCB中毒事件」

等。
「米糠油中毒事件」危害臺灣中部民眾達數千人以上,被認為是臺灣
地區紀錄史上最嚴重的公害事件。此一事件造成民眾極度的恐慌,社會對
食用油的安全性與食用污染品之後對健康的影響,感到十分不安,對有關
如何照料受害人、政府的管理機制應該如何因應改善、消費者權益如何保
障等,也甚為關切。當時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顯示出社會的集體恐慌。

二、《中國時報》生態環境專輯的論點與特色

(一)生態環境專輯內容概述
年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引起社會相當大的不安,媒體
除了對事件的發生經過多所報導外,《中國時報》開始於0年月日
起,以「座談會專輯」的形式,刊載「環境污染會談」系列,名之為「臺
灣的生態環境問題」專輯,共分十項主題,逐一討論相關的環境課題、概
念與反思當時的環境價值觀和困境,並藉此宣導環境知識;這個專輯直到
年月日止,方才刊載完畢。
《中國時報》所製作的專輯,是由臺灣大學心理系黃光國教授策
劃,在不同的系列中,邀請該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參與座談,內容由時報藝
文組整理,並搭配閻凱毅、陳炳坤、梁志鵬等攝影記者及與會專家提供的
照片,以及趙寧手繪的插圖,彙整出十個專輯,特別刊載在「第十二版」
上。


此一事件的名稱甚多,包括:「多氯聯苯中毒事件」、「PCB中毒事件」、「米糠油中毒事件」、「食
油污染事件」、與「米糠油多氯聯苯污染事件」。(後記:00年社會重啟對該事件的關懷,稱之為
「毒油事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7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風險社會下的媒體環境教育

系列一開始的編者按語,明列該專輯的主旨,文云:

環境污染問題的瞭解與預防是生態學的主要課題,目前國內一般民
眾正需要這方面知識的引介。本報特邀請環境衛生與生態學的學者

專家合作推出一系列有關臺灣生態環境的專題。

這個專題所探索的系列,分別是:「食品」、「垃圾」、「土壤
污染」、「都市環境」、「水源、水質與污染」、「野生動物」、「山
林」、「海洋」、「工業」、與「風景區與景觀」。茲將各系列內容製表
如下:

表一:《中國時報》「臺灣的生態環境」專題
系列 時 間 版次 專題名稱
∼ 0..  〈莫讓我們自食惡果-愛護臺灣的生態環境〉
∼ 0..  〈殺千刀的化合物多氯聯苯-國內食品污染空前鉅案元兇
寫實〉
∼ 0..  〈問題食品問題多-看一看食品污染禍源的黑名單〉
∼ 0..  〈安全至上衛生第一-嚴肅探討預防食品污染的根本大
計〉
∼ 0..  〈這個瘤該怎麼割?如何完善的處理垃圾〉
∼ 0..  〈化垃圾為烏金-垃圾是待開發的資源〉
∼ 0..  〈我們的山川多靈秀-請響應垃圾帶回運動〉
∼ 0..  〈解手之後,那些事該做?淨化水肥.善加利用〉
∼ 0..  〈良田將蕪防護須及時-請救救中毒的土壤〉
∼ 0..  〈吃糧食要敬土地-防止農地受污染的方法〉
∼ 0..  〈請問,是誰拔掉了禾苗?工業污水灌溉出廢耕田〉
∼ 0..  〈農作沒生意,都因髒空氣〉
∼ 0..  〈成也是它,敗也是它-使用農藥,見其利也要防其弊〉
(續下表)


「臺灣的生態環境問題專題探索」(以下簡稱「生態環境專題」),系列一之壹,《中國時報》,
0年月日,第版。(附註:該專輯有關「系列幾之幾」的引用方式,並不一致,本章的引用,
完全依其刊載的形式為之,不另行改變。)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28

∼ 0..  〈豬糞加粗糠等於蜜糖-有效利用家畜排泄物及農產廢棄


物〉
∼ 0..  〈只見鐵盒滿街排,行人何在?汽車讓開,請將馬路讓出
來!〉
∼ 0..  〈城大樓大,暗藏的瘡疤也大。人多車多,就是地皮不夠
多。〉
∼ 0..  〈停啊,我們的耳鼓爆開啦!〉
∼ 0..  〈弄髒珍貴的水源罪過不淺〉
∼ 0..  〈飲水就是生命/務必慎擇 點滴都關健康/不能亂喝〉
∼ 0..  〈有水要作無水計,莫待乾渴空焦急〉
∼ 0..  〈野生動物請恕罪 我們真慚愧〉
∼ 0.0.  〈生存本是動物的權力 人類沒資格斷牠生機〉
∼ 0.0.0  〈不該放任濫侵山林!不肯容忍破壞水土!〉
∼ 0.0.  〈都在磨斧砍樹/誰來大聲喊住?〉
∼ 0.0.  〈天生樹木庇蔭人 鋸砍之前請看天〉
∼ 0..  〈向大海伸手,要礦要油!〉
∼ 0..  〈海洋在哭泣,因為它太髒〉
∼ 0..  〈臺灣漁業 遠景大好〉
∼ 0..  〈波濤,比石油還要好!〉
∼ 0..  〈要有大錢賺,也要有好景觀-工業開發與生態〉
∼ 0..  〈工業污染何時了?毛病知多少〉
0∼ ..  〈看不盡的奇蹟,在我們的森林裡 玉山-八通關國家公
園預定地〉
0∼ ..0  〈向山水伸手討清靜〉
0∼ ..  〈小要求,有更多的風景區;大願望,有安全的遊樂地〉
0∼ ..  〈第一等蠢事,破壞自然;真正大聰明,保護環境〉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曾華璧編製)

參與專輯與談的人員,大多是領域內代表性的學者專家,例如「土壤
污染系列」的與談人,包括:王西華(臺大農化系教授)、李國欽(臺灣
植物保護中心主任)、林達雄(衛生署環境衛生處技士)、林俊義(東海
大學生物系主任)、徐玉標(臺大農工系教授)、莊進源(衛生署環境衛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9  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風險社會下的媒體環境教育

生處長)、楊萬發(臺大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等人;水污染系列則有李
錦地(臺灣省水污染防治所所長)、林俊義、莊進源等成員。

(二)生態環境專輯的重要論點
10
專輯所涵蓋的環境主題,是臺灣有史以來,最為完整的一次。 各系
列論述的重點,可以歸納如下:
. 闡述環境危機的嚴重性以及環境正義、物種平等、教育宣導與個人
實踐的重要
專輯系列的首篇以「莫讓我們自食惡果」為標題,說明推出專欄的目
的,是為了呼籲社會大眾,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且主張:「愛護臺灣
的生態環境」正是時候,大家必須立即展開行動。其言曰:

歷史將會證明:我們留給子孫最珍貴的遺產,不是安逸的生活,不
是奢華的享受,而是未受污染摧殘的生態環境。我們深信:保護環
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要使大家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一方面必須讓
大家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再不積極保護環境,防治公害,我們自
己便可能成為公害的受害者,不必等到下一代,因此我們推出這個
11
專欄。

在此目標之下,傳達臺灣環境危機的狀態與倡導培養生態意識的重要,成
為專輯的重心,因此在行文的標題上,也就處處呈現「警示性」的措辭,
例如:形容「多氯聯苯」的用詞是「殺千刀」的化合物多氯聯苯、國內食
品污染空前「巨案元兇」等。這些用語,相當聳動,似乎是對「毒性污染
物質」有著「仇恨」的意味,其目的或許是為了「喚醒」民眾瞭解公害污

10
筆者曾經全面檢視年至年,臺灣各主要媒體對環境議題的報導,發現《中國時報》所策劃的
此一專輯,前所未有,可謂是平面媒體對環境危機議題進行社會環境教育的第一次。
11
《中國時報》,第版(0年月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 30

染的「威脅性」。
專輯也對工業污染行為造成環境的危機,多所批判,並告誡民眾要生
存就須要保護自然,所以內容上常會提出類似「請救救中毒的土壤」之類
的呼聲;又如標示「超限利用山林實在不智,只看眼前將會難以收拾」、
12
「林木砍光造成水旱災,人為錯誤實在難以原諒」; 在水的系列上,以
標題形式實行觀念宣導,如:「弄髒珍貴的水,罪過不淺」、「飲水就是
生命,務必慎擇」,並請民眾以最大的愛心、以合作的方式來愛護臺灣的
13
生態環境,故曰:「保護水源須民眾合作」 、「保護良好水質須大家合
14
作」。
「跨世代的環境正義」是當代環境主義的中心觀念之一,具有重要
的價值,而該專輯也不斷的掌握與陳述此一概念。例如行政院衛生署環境
清潔處處長莊進源呼籲國人:應有長遠的眼光,並且提醒國人重視跨國毒
物輸送問題,以避免工業廢油、廢棄物被廉價或免費的輸入臺灣,同時也
15
主張應該制訂「毒性物質管制法」; 相關的主張,在專輯上處處可見,
主要的重點是呼籲民眾不要心存短視,避免因為只重當前的利益,而輸入
毒性物質,殘害未來世代,正確的作法是要建立尊重未來世代環境權的觀
念。以森林保育為例,該專輯倡言:「別再借支下一代的權益,請設立森
林自然保護區」,其論曰:

森林不可能不動、不砍,但合理的經營就包涵(含)了保護。……
日本東京市郊遍地森林,說明了他們對森林的重視,像日本這類國
家,都是先砍伐他國森林,盡量不砍自己的森林,本省林木在大量

12
《中國時報》,第版(0年0月日)。
13
《中國時報》,第版(0年月日)。
14
《中國時報》,第版(0年月日)。
15
《中國時報》,第版(0年月日)。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曾華璧
著. — 初版. — 臺北市:五南, 2011.2
   面;  公分.--
 
ISBN 978-957-11-6194-5(平裝)

1.環境保護 2.國家公園 3.臺灣史

445.99 99025632

5T18

戰後臺灣環境史
─從毒油到國家公園
作 者 曾華璧
主 編 者 國立編譯館
著作財產權人 國立編譯館
館 址 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79號
電 話 (02)3322-5558
網 址 http://www.nict.gov.tw
發 行 人 楊榮川
總 編 龐君豪
主 編 黃士益
責任編輯 穆文娟
封面設計 陳品方
出 版 者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電  話 (02)2705-5066  傳  真:(02)2706-6100
網  址 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 01068953
戶  名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展/銷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地 址 104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電 話 (02)2518-0207(代表號)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駐區辦公室/400臺中市中區中山路6號
電 話 (04)2223-0891 傳 真 (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800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290號
電 話 (07)235-8702 傳 真 (07)235-0236
法律顧問 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 張澤平律師
※本書保留所有權利※
出版日期 2011年2月初版一刷
※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須徵求著作財產
定  價 新臺幣380元
權人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國立編譯館。※
G P N : 1010000197
ISBN:978957116194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