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6

簡帛書法淺談-以《戰國縱橫家書》為例

作者 臺灣藝術大學書畫碩士 王忠仁

前言:
簡帛書法的價值
傳統上對於書法學習向來從兩方面著手,一為帖派:以二王的墨蹟書法為主,
缺點為東晉時各種字體已經是到達成熟階段;二為碑派:以甲骨、鐘鼎、碑刻的拓
本為主,其缺點為無法看出書家用筆用墨的情形;但近年來由於簡帛資料的不斷出
土,以及相關資料的研究和出版,使得簡帛書法的書寫也漸漸蔚為風氣,因為簡帛
書法充分彌補了兩派的缺點,它具有以下三特色:一、銜接篆隸草行楷各字體間的
演變真象;二、將墨書書寫的第一手資料上推至春秋戰國之際 ;三、得見古文字書
寫的真實面貌。

簡帛書法的分期
目前發現的簡帛上自戰國下至魏晉南北朝 書體的演進本是一路演進不可分割
但為方便研究 將它粗略分為下列四個時期
(一) 戰國時期的簡帛
較具代表性的有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河南信陽長台關 1號墓楚簡、湖南慈利
石板村 36 號墓楚簡、郭店楚墓竹簡、上海戰國竹簡、包山楚簡、 曾侯乙墓
楚簡 等。
(二) 秦代的簡帛
較具代表性的有睡虎地秦墓竹簡、 雲夢龍崗秦簡 、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 湖
北王家台秦簡、岳麓書院秦簡、青川木櫝 、里耶秦簡、馬王堆三號的陰陽五
行帛書 等。
(三)西漢早期的簡帛
較具代表性的有馬王堆 3號墓出土了大批帛書與竹木簡、張家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阜陽漢簡等。
(四)西漢中晚期至東晉
較具代表性的有定縣 40 號漢墓出土竹簡、甘肅武威磨咀子 6號墓的武威漢
簡、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武威漢代醫簡、甘肅敦煌馬圈灣漢簡、江蘇東海尹灣
6號墓出土的竹簡木牘、長沙東排樓漢簡、蒙古額濟納居延後漢簡、長沙走馬樓吳簡、
新疆古樓蘭魏晉簡等。
(請參考附錄一)

本文的論述做法
傳統的字帖大多只有將字形放大並分類學習,學習者即使將字帖臨習得很熟,
也無法達到自運的能力;而有些集字的詩集,也只是勉強將不同書風的字,集合在
一起,容易造成誤導;因此本文希望能對本字帖的筆法、結構、特徵等,先做深入
的研究,再歸納出學習者易懂易學的原理原則,進而幫助學習者能舉一反三,擴展
學習的成果,縮短學習的時間。
在分析的過程,首先需將每個字剪輯、編碼、再建立成電子字典資料庫,以便
後續的分析工作,為求客觀的穫得各項特性,我將盡量以科學統計分析歸納的方式,
再以表格呈現,提出個人的一些淺見,希望對大家有一點點幫助。但限於篇幅有限,
許多表格與舉證資料,多有省略,敬請見諒!

壹、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簡介
西元一九七三年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
書,由於抄寫的時代正值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隸變時期,故其獨特的書體風
格,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馬王堆帛書的字體參考陳松長的見解大致可分為三種風格,一、是較接近篆體
的古隸:主要有以《五十二病方》 (附圖 1-1)、《陰陽五行甲本》
(附圖 1-2)為代表
的馬王堆醫書共十一種,二、是較接近規整的古隸:解體較方正,接近成熟而定型
的漢隸,主要以《相馬經》(附圖 1-3)
、《老子乙本》(附圖 1-4)等為代表,三、是
字形縱長的古隸:又稱「秦隸」主要以《春秋事語》(附圖 1-5)、《戰國縱橫家書》
(附圖 1-6)為代表。《戰國縱橫家書》筆道縱橫有象,用筆方圓並施,舒展俊逸,
雄強豪放的氣勢躍動於字裡行間。其字體亦篆亦隸,正處於隸變激烈的秦末漢初,
非常的古雅可觀,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附圖 1-7),絹高約 23 公分(約合漢制一尺) ,長約 192
公分(約合漢制八尺三寸),全書共 325 行,每行約三、四十字,總計一萬一千餘
字,帄均每自約 0.5 公分,但字的大小,卻極為參差,字寬 0.3~0.7 之間,字高 0.2~1.2
之間。
其書寫的年代,若依《禮記‧典禮上》中:「卒哭乃諱」,即指等人死了才開
始避諱來推斷,那麼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的抄寫年代,應在劉邦卒年(西元前一
九五年)之後,惠帝卒年(西元前一八八年)之前。

2
(附圖 1-1)《陰陽五行甲本》局部 (附圖 1-2)《五十二病方》局部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附圖 1-3)《相馬經》局部 (附圖 1-4) 《老子乙本》局部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3
(附圖 1-5)《春秋事語》局部 (附圖 1-6)《戰國縱橫家書》局部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陳松長:《馬王堆帛書藝術》

(附圖 1-7)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局部 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4
貳、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之書寫練習
一、依基本筆劃: 橫 豎 撇 捺……等字例練習

二 三 正,上 五 王 。 十 中 乎,千 帄 年 。 人 大 天 , 不 文 以

日 田 固 , 因 國 自 時 則 樹 ,子 可 何。 民 免 說 , 收 見 死

必 立 已,也 地 它 。 勿 於 功,方 乃 勺 。
5
二 、依部首:心 、言、 人、 力……等字例練習。 (僅摘錄局部)

怨 德 急,心 忠 思 。 謂 諍 講,言 許 請 勸 勝 勞 , 利 則 前

伯 傳 備,伐 任 假 。 益 盈 盧,監 盡 盛 。 悔 憐 懼,快 恆 恃

我 戰 賤,哉 成 或 。 賢 貴 贊,質 賜 賤。 終 縣 繼,約 絕 納。


6
參、戰國縱橫家帛書的文字特性分析
一、文字保有六國古文的遺緒
在簡帛書法的學習過程中 常會遇到屬於六國古文與秦係文字混用的特殊現象,
如:無、百、其、天、為、與、、、等字,應多加研究和注意,以免誤用。
本帛書中所使用的六國古文:
序 字例 縱橫家 縱橫家帛 六國古文 出處 秦文字 出處
號 中古文 書出處
1 無 116_32_無 38_02_無

2 百 141_10_百 郭店.忠信 7 130_08_百

3 其 141_09_其 包5 39_19_其

4 驅 161_18_驅

5 天 140_34_天 上博二·子 1 經 003

6 此 08_28_此 郭·忠 31 251_27_此

8 於 21_19_於 郭店.成之 7

9 古 127_25_古 郭·六 19 173_21_古

10 為 237_22_為 139_21_為

11 與 102_14_與 33_20_與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7
二、此時期文字的字形構件仍不穩定

(一)部首的寫法不固定
部首 不同的寫法 說 明


「言」字,甲骨文 從舌上
加一橫 為指事字,春秋金文

再加一短橫為飾 ,1本帛書
的橫畫數不定。
辵 辵部的寫法,有斷有連,有伸
有縮,有偏篆的寫法 也有偏
猶 猶 草書的寫法。
止 止部筆勢與筆順和筆數,都有
不同。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由上表所列的部首可看出,本帛書正處於文字隸變的不穩定時期,不但部首的
正、草不一,如:「止」部;甚至同一部首有多種寫法,如:「言」、「辵」部等字。
明顯的可以感受到,字體在演進過程中的多樣型態並存的現象,新的寫法雖已出現,
但就的寫法仍未退位,顯示出新的寫法可能尚未獲得普遍的認同,也可看出當時的
書家,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一字多形的現象
字例 帛書字形 說明
憂 有寫為「夏+心」或「頁+心」或
「夏」字

猶 「猶」字的偏旁有從「辵」部,也
有「犬」部的,聲符有從「酉」或
從「酋」的,字形不統一。
陰 「陰」字的聲符有從「今+虫」、
「舍」、「今+云」等,且「虫」

1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頁 1011。
8
的寫法也不同。

甲骨文 、金文 ,銀雀山 、

`張家山 , 此字疑為「討」
之誤寫。
兵 兵字 從 斤聲,春秋金文加一
橫為飾,下部為「开」或為「大」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由上表可知:戰國秦漢初期的文字字形構造,組成的部件尚未統一,因此常有

一字多形的現象,有的組成文字的構件其實相同,只是構件的位置不同,例: 、

;有的則構件其實相同,但寫法略異,如:「兵」「民」字;有的則連構件都

不同,如:「憂」、「願」等字。

三、字形簡省的現象
由於大量的文書頇要抄寫,文字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其結果必定走向「簡
省」一途 ,才能更簡便和迅速書寫。
本帛書中有許多簡省的文字,整理如下表:
字例 未簡省字例 簡省的字例 說 明

楚 從林 疋聲,戰國秦漢文字常省略重複的部
分,故將「林」改為「木」


為「無」之省文,春秋金文 ,其中間部分

即為「收」之初文,2春秋金文(徐王爐)為
最早的獨體「收」字。
其 將「其」字省為「丌」後,再加上飾筆 而成
為「 」
,加飾筆應是受楚簡帛文字的影響。

2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頁 614。
9

為「與」之省文,從 ,牙為疊加音符,戰

國文字或省變為 。3


郭店楚簡省為 ,本帛書再省略「手」
,而

成 這在春秋戰國時是常見的,例如「馬」

寫為「 」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四、字形同化與異化的現象

(一)構成的部件混用

不混用的字 混用的字例 混用的情形

體 「骨」與「月」部混

189_12_體
穀 「殳」與「攴」部混

265_04_穀 224_07_穀

竅 「穴」與「宀」部混

56_02_竅 19_09_竅

祭 「又」與「攵」部混

195_11_祭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從上表可發現: 文字在隸化的過程中,會先產生混同,然後再省併;
「手」「寸」「又」
「攴」「殳」「支」等部首的形與義都相近,所以常會產生混同;再如:「骨」「肉」

「身」的部首也是如此,所以「體」字可寫為 、 或 。

3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頁 540。
10
(二)構件的位移
字例 一般寫法 位移字 說 明

地 「土」部偏旁,有置於左邊
57_10_地 或下方。
136_08_地

色 將「色」字的下半部反寫。

191_05_色

猶 「犬」部有置於左邊或右邊
200_36_猶 的。
94_39_猶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由於中國字的造字原理,有許多是形聲字或會意字,因此在不改變構件的情況
下,許多字的相對位置並不是很固定的,秦末漢初時期,這種現象還是很常見的,
可見此期的字形結構還是很接近篆體的。

(三)形近字的同化與異化
字例 帛書字例 說明 判定
王 「王」字在本帛書共出現 291 次,絕大多 由此可見「王」和
數都寫為上面兩橫較靠緊,第三橫較分 「玉」在此時已經
漸漸出現混同的
開,但也有約 20 例寫成三橫較帄均 。 現象

「玉」字在本帛書共出現 4 次, 都寫為三
橫帄均分開,的「玉」字。
十 由此可見「十」和
「七」在此時皆未
甲骨文為 、金文 、詛楚文 、郭店
七 出現混同的現象

楚簡 ,在此十 有 12 例 ,皆寫為 ,

七 有 7 例 ,皆寫為

己 由此可見「己」、
甲骨文血為 ,本帛書 共有 8 「已」和「巳」在
此時已經漸漸出
例,僅有一例寫為 。
現混同的現象。

11


甲骨文 、金文 ,本帛書「已」字共

有共 27 例,寫為 、 兩形。


甲骨寫為 、 ,上海楚簡 、縱橫

家 122-41。 。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從上的分析可看出,對於一些形近很容易誤寫的字,隨著字體的自然演進,已
經漸漸產生混同了,也因此後來不得不將這些字做明確的定型,如:「十」與「七」,
「王」與「玉」,「己」、「已」、「巳」,「民」與「氏」,等的差別。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看出,本帛書文字形體,由於受時代性(秦末漢初)和
地域性(楚國故地)的影響,文字中仍保有楚文字的遺緒 ,況且文字形體的演進是
長時間漸漸演變而成的, 新的形體不斷產生,舊的形體也仍繼續被使用,因此字形
不穩定,一字多形的情形自然屢見不鮮。

肆、戰國縱橫家帛書文字書法之用筆分析
一、 橫畫起筆的方式
以「下、一、百、上」字為例:為求統計上的精確我們要先扣除模糊不清,並
且多找幾個代表性字例的橫畫,來分析此帛書的橫畫的用筆及線質 。

序 圓轉裹鋒起筆 方起 尖起 蠶頭 字數

1 70 字

17 16 8
29 字

12
2 20 字

9字 3 5 3
3 25 字

10 字 4 9 2
4 25 字
9字
3 11 2
57 27 41 15 140 字
40.7% 19.3% 29.3% 10.7% 100%

四種起筆類別的判斷只能依個人主觀判定,對於較糢糊的字只好捨去不計。由
上表的統計中可發現,本帛書的橫畫起筆方式,大多以圓筆藏鋒或直接尖筆入筆行
筆為主,反而標準隸書特徵的「蠶頭燕尾」的橫畫並不多。若以藏鋒與露鋒而言, 「藏
鋒」的起筆約佔 51.4%,
「露鋒」的起筆約佔 48.6%,兩種方式帄分秋色,可見此時
的用筆相當的隨興,藏鋒與露鋒的用筆都很自然的應用,若以包世臣於《藝舟雙楫》
中所說;「篆書之圓勁滿足,以鋒直行於畫中也……使鋒不側者,篆意也。」4做為
篆書的用筆特徵,那麼,本帛書的「篆意」應該已經失去許多了,而相對的「隸意」
卻增添許多了。

二、橫畫收筆的方式
序 圓收 方收 尖收 楷書收 字數

1 70

17 字 11 34 8
2 20

1字 2 16 1
3 24

4
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証》
,臺北,華正書局,1990 年 5 月,頁 72。
13
8字 4 9
4 28

4字 6 18
30 23 77 12 142
21% 16% 54% 9% 100%
由上面的整理分析可知,此帛書的橫畫用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藏峰起筆,裹
鋒收尾,而是多變化的,有裹鋒的圓筆起筆,有折鋒的方筆,有藏峰向下再往右上
的蠶頭起筆、有直接尖筆露鋒起筆;而收筆的方式有直接順勢將筆尖回帶的圓收,
有先將筆向下按壓再向右上提筆的、有直接漸漸將筆提起而形成尖筆出鋒,也有像
楷書ㄧ般收筆前先略提再向右下頓壓再向左收筆的。
這些起收筆的方式,雖然呈現多變化,但可發現以「圓起尖收」的橫畫最多。

三、橫畫中段的運筆的方式
主要探討本帛書在書寫橫畫時,筆鋒在垂直方向的提頓,也就是筆對紙面的重量變
化。

序 提-頓-提 頓-提-頓 頓->提 提-> 頓 字數



1 20 字
11 3 5 1
2 25 字

13 4 5 3
3 26 字
2
18 3 3

4 61 字

27 7 21 6
69 17 34 12 132 字
52% 13% 26% 9% 100%
由上面統計表中可看出,以第(1)種橫畫的運筆方式最多(即 輕-重-輕),
第(4)種最少(即 輕-重)
,這種運筆法顯示出此時期的書法運筆,是以最單純的
方式,直接將筆藏鋒點入後,便向右擺動腕、指,像鐘擺般移動,因此出現線條的

14
兩端比較細,中段較厚重。

綜合本節的三個表分析可知:本帛書的用筆筆鋒並無刻意藏鋒裹筆,而是很自
然的將筆點入後便順著手腕擺動而行, 再駐筆略減速後便順勢將筆提起。

四、橫畫的弧度
中國字大多是由橫,豎筆畫疊架而成,橫畫像房屋的橫樑,具有撐起屋形的功
能,橫畫的弧度也間接造成,字體結構的穩定性,及不同書家的書風,因此我們就
不同部位的橫畫弧度去作分析研究。
(一)、橫畫在上時 :
序號 向上翹 帄直 向下彎 字數
1 77 字
6字 37
34

2 62 字
31
9字 22

3 28 字
14 11
3字

18 73 76 167 字
11% 44% 45% 100%
(限於篇幅 餘省略)
橫畫在上時,橫畫大為多向下彎曲,的「俯式」。

(二)、橫畫在下時
序號 向上翹 帄直 向下彎 字數
1 26 字
9字 9 8
2 14 字

7字 5 2
3 15 字
6字
3 6

15
4 51 字
30 字 20 1
52 37 17 106 字
49% 35% 16% 100%
(限於篇幅 餘省略)
橫畫在下時,橫畫大多向上翹起,為仰式。

(三)、橫畫在字中時
向上翹 帄直 向下彎 字數
1 44 字
4字
16 24
2 26 字

6字 7 13
3 42 字

11 字 20 11

21 43 48 112 字
19% 38% 43% 100%
橫畫在字中時,橫畫大多向下彎曲,的「俯式」。

由上面三種橫畫的弧度分析可發現:
1、當橫畫位於字的頂上時,大多採取向下彎曲的「俯式」;向上彎曲的「仰式」最
少。
2、當橫畫位於字的最底時,大多採取向上彎曲的「仰式」;而向下彎曲的「俯式」
反而最少。這和我門一般楷書為求視覺「帄衡原則」而將最底層橫畫採「俯式」向
下彎曲的作法 剛好相反。
3、當橫畫位於字的中間時,大多採取向下彎曲的「俯式」;向上彎曲的「仰式」最
少。
4、綜合上述,可發現本帛書對於橫畫的筆法,大多是採用圓弧線,似乎是延續「楚
文字」筆法的特色,各種橫畫大約都有 60%左右,為圓弧線的寫法。

五、四個角的交接方式

四角皆圓 三角為圓 二角為圓 一角為圓 四角皆方 字數


的 的 的 的 的

16
13

1例 4例 1例 1例
6例
63

6 14 32 10 1
9

1例 2例 4例 1例 1例
8 22 40 12 3 85
100%
9% 26% 47% 14% 4%

本統計表是以「口」字外包的:國、日、固,等三個出現較多的字做統計,只
計算字形清楚沒有殘缺的字,希望能從中一窺其書寫用筆的習慣。
由上面三個字的搜索分析可知:
1、本帛書的用筆為轉、折併用,因此有方有圓,有提有頓。
2、此帛書的「口」字形,四個角的交接方式,有圓有方,但大多數會有,二、三角
是圓的,(約佔 73%)完全為圓的較少,而完全為方的又更少 。
3、從其中也可以發現書寫者寫口字的筆順,常為 「左豎-下橫、上橫-右豎」,大多
以兩筆寫完一個口字,因此也保留許多篆書的「圓意」,
4、左上角常有缺口,而左下角常為圓角;且這種運筆方式常造成右下角向右上提高。
例:國這個字可辨識的有 63 例 當中就有 30 字的左上角為缺口,而左下角為方的 只
有 6 個字。

七、部首的草化
(一)
、筆畫之間的連寫
裘錫圭認為「連筆的運用和隸意的消減,是草書形成過程中的主要變化,由此而帶
來結構上的變化」將兩筆或兩筆以上的筆畫連寫為一筆,是蒃隸字體走向草書的第
一步,進而會改變字形結構,最後使得中國文字脫離原本造字的字形 字義間的連
結,使中國文字徹底走向「符號化」之路。
連筆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幾種
1、橫-豎-橫 的連筆
17
「功」:原寫為 草化為 224_21_功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2、撇與捺的連寫
這種的連寫字例最多,幾乎後來隸化為「點+橫」 ,如:
「六」、「亦」、
「交」等字; 或
「丿+橫」,如:「矢」、「知」或「撇+捺」的字,如:「餘」、「不」、「天」、、、等
字,都可將它連寫。

3、兩短豎畫的連寫

「皿」部: 269_21_益, 233_23_溫,等字皿部內的兩短豎接橫畫常被

連寫。

「立」部:原寫為 ,草化後兩豎畫與橫畫連寫,例如「位」寫為: 197_34_,

218_21_立,「泣」寫為: 194_33。

(二)
、省併筆畫

1、省併為「土」

例如:
「寺」部的省併;石鼓文寺為 時為 ,其上從「止」,本帛書寫為

204_30_時、 48_29_時,其右上以逐漸簡化為「土」,
2、省併為「工」

(1)
、「止」省併為「工」字:
「前」字三體石經 本帛書寫為 196_11_前,
「歲」

金文為 ,本帛書將上部的「止」省併為「工」 67_19_歲,

(三)
、簡化為草書符號

1、將「辵」部符號化為「L」形:

「辵」部: 271_05_過 , 167_25_道 39_10_歸 , 57_17_歸。


18
秦末漢初文字將篆書的「辵」部簡化為「辶」或更簡省的「L」形 ,是文字向
草書演進的一大步 「辵」部,本從「ㄔ」從「止」,有乍行乍止之意,草化之後使
得文字的本意盡失矣。
2、將「止」部符號化為「Z」形:
(1)
、「止」部:這類的字例在本帛書相當多,可見這是比較早草化的部首,它是將

止部經由映帶,再快速連筆,再進而省筆而成,以「是」字為例 由 ==> =

=> 還有許多字例 如: 92_34_從, 322_11_楚, 35_28_定。

(2)、「足」部:足字 下部為「止」 在此時已草化為「Z」形, 228_21_距,

(3)、「之」字:金文寫為 石鼓文 本帛書則出現了完整的草化過程,寫為

39_15==> 240_16==> 30_26, 120_21。

綜合本節的分析可知,文字經由連寫、省併、符號化後,便逐漸的往草書之路
邁進,這也是文字在書寫過程中的自然之路。

伍、戰國縱橫家帛書結字之造形分析
一、 單字空間安排的變化

(一)、疏密的安排:將疏密分為以下四類探討,尤於字例眾多,每種部首只取
一例為代表。
種類 字 例 說 明

上密下疏 這類字佔非常多
數,舉凡「心」
部 長丿 長 捺
長豎劃、、、等
特別強調主筆的
字 均屬此類。

19
上疏下密 這類字極少,因
為此帛書大多字
形縱長、重心偏

左密右疏 多出現於左邊筆
畫多的雙併字,
字例尚多無法全

左疏右密 多出現於左邊筆
畫少的雙併字

由上表的分析可知:
1、本帛書因字形大多縱長取勢,所以結字大多上密下疏;而雙併字則以左密右疏,
向右下方取勢為主。
2、甚至部分左邊筆畫較少的字,左半邊也被極端壓縮而寫成左密右疏的字,例如:
將、破、請、增、得、遇、獨 等字。

(二)、穿插避讓:構成單字的各部分構件之間,彼此左右或上下互相糾結在一
起,使得結構更緊密。

序號 字 例 穿插的情形
1 以「禾」部穿插
10_27 124_27
2 以「刀」部穿插
122-26 106_19 268_07
3 以「辵」部穿插

219_19 231_05

4 以「力」部穿插

143_19 247_01

20
5 以「阜」部穿插

91_13 126_13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由上表的分析可發現,本帛書非常善於使用穿插避讓的技巧,來使結字緊密,
而穿插的使用,大都利用雙併字中的「丿」
、「捺」
、「左弧勾」和「右弧勾」
,來達到
穿插的效果。

(三)、挪位:構成單字的部件彼此之間的位置可互換或移位

字 挪移的字形 未挪移的字形 挪移方式



1 左右易位

241_22 38_16
2 左右易位
猶 73_33
200_36
3 止字下移

32_24
4 為參字,品字倒置

49_14
227_18

5 品字倒置

177_25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由上表的分析可發現,本帛書的結字中也善用了挪移的技巧,使得字形多了一
份變化;而其所用的方式大都是將部分構件「左右移位」,或「上下互換」,這種現
象在甲骨文和金文等早期文字是很常見的情形,也反應出,漢初的文字尚在隸變中,
字形和構件有些尚未固定。

(四)
、併筆的現象:將同方向的兩筆畫合併為一筆,等於一筆具有兩筆的功能,
但又不改變造字的原意。

沒有併筆時 併筆時 合併情形

21
1 「日」與「一」合
併,省略一筆。
13_13_陽 178_05_陽

2 「目」與「一」合
57_20_得 併,省略一筆。
280_21_得

3 「日」與「一」合
併,省略一筆。
44_32_是 69_22_是

4
207_31_其 「 」與「一」
39_19_其 合併,省略一筆。
(限於篇幅 僅列局部)
綜合本節五種表格的分析可知:本帛書單字空間的安排非常多變化,充分發揮
疏密、穿插、揖讓、增減、挪讓等技巧,讓文字的結構的空間變化非常豐富。

二、 單字造形的重心與取勢

(一)
、獨立字的重心與取勢

選取對稱結構的字,觀察其重心的安排情形

序號 偏左 置中 偏右 字數
1
58 字
14 20 24
2 15
5 3
7
3 12

7 4 1
4 27

5 12 10

22
5 59
21
21 17
6 13
3
7 3
7 19
5
7 7
66 74 63 203
32.5% 36.5% 31% 100%
(限於篇幅 餘省略)
由上表分析可知,本帛書獨立字的重心並沒有明顯的左右偏向。

(二)
、左右雙併字的重心與取勢
選取帛書中的雙併字,從字結構中,可發現此帛書的結字風格和特色。
每字只選取不同取勢的字例,同部首的暫選一例為代表:

重心偏向左 重心不偏,左 重心偏向右下,向右下取勢

下,向左下取勢 右均等取勢

左窄

右寬

的雙
併字

23
左右

等寬

的雙

併字

左寬右

窄的雙

併字

(1)此類字多為形聲字,而中國字絕大多數為形聲字,因此這類字重心的安排 最
能顯現結字的特色。
(2)
「左窄右寬的雙併字」:如 「水部」
、「言部」
、「阜部」
、「人部」
、「彳部」
、、、、、
等皆是,由表中可發現,大多左高右低,重心偏向右下方。
(3)
「左右等寬的雙併字」
:如 「趙」
、「縣」、
「故」、「鞅」
、「韓」
、、、等字,由表
中可發現,大多左高右低,重心偏向右下方。
(4)
「左寬右窄的雙併字」
:如 「刂部」、
「攵部」、
「戈部」 、
「邑部」、、、、等,重
心的分布三者皆有,但仍可看出刻意去誇張右邊部首的現象。

(三)
、 上下層疊字的重心與取勢

重心 字 例

24
重心

偏上

重心

居中

重心

偏下
從上表的分析可看出,大多數的層疊字,底下若有「心」
「寸」「衣」
「木」
、、、
等部首,就會順勢延伸讓重心偏上,這種字在本帛書中佔有多數;而重心偏下的字
最少。

綜合本節的分析可發現,本帛書的單字重心安排,獨立字時沒有明顯的偏向,
雙併字時多傾向右下方,上下層疊字時多將重心提高,而有筆畫可向下延伸誇張時,
也會儘量向下取勢。

三、 單字結構的動力形式
(一)
、上弧線:指橫畫的弧度向下彎呈「俯式」
分 類 字 例 說明
出現於 出現於字首較
字頂 多

出現於 出現於字中較
字中 少
出現於 出現於字尾較
字尾 少

25
(二)
、下弧線:指橫畫的弧度向上彎呈「仰式」
分 類 字 例 說明
出現於 出現於字首較
字頂 少
出現於 出現於字中較
字中 多

出現於 出現於字尾較
字尾 多
橫劃出現於字頂時,多為向下彎屈的上弧線。
橫劃出現於字底時,多為向上彎屈的下弧線,橫劃出現於字中時,則向上和向下的
弧線,兩者差不多。

(三)
、左弧線:向右彎曲的弧線
字例
種類
心部

ㄦ部

辵部

直彎鉤

左弧鉤

臥鉤

(四)
、右弧線:向左彎曲的弧線
26
字 例
種類
橫折鉤

豎鉤

捺畫

豎畫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字體結構的動力特徵,為「圓形
運動」,因此橫畫多為上下彎曲的圓弧線,而直劃則多為左右彎曲的弧線 ;並且發
現橫畫以向上翹起的「下弧線」居多,而豎劃則以「右弧線」居多,這應該是中國
字大多以右手書寫,寫小字時以手腕為支點所產生的自然發展趨勢。

陸、本帛書代表性結字類型分析
縱觀全篇帛書的結字特點後,我們可從中發現出幾種代表性的結構類型,也希
望借此更加清楚本帛書的結字要領,對書法自運能力的學習應該有所幫助。

一、金雞獨立型的長豎畫:
造形特徵:利用長豎畫向下取勢,形成像單腳站立的公雞。
主要的字例如下:

、 、 、 、 、 、

、 、

應用原則:將「戈」
「心」
「人」
「車」….等部首向下延伸取勢,讓字的重心更提高到
上部。

27
二、關公拖刀型的右弧鉤:
造形特徵:利用長撇向左下方伸展取勢,像一把關公的大刀。
主要的字例如下:

、 、 、 、 、
應用原則:主要出現在「子」「勺」「可」等有右弧鉤可伸展的部首。

三、風箏型的左弧鉤:
造形特徵:刻意強烈誇張左弧鉤,向右下方取勢,像風箏拖著長尾巴飛上天。
主要的字例如下:

、 、 、 、 、

、 、 、 、 、 、 、 、

應用原則:在本帛書出現的機率頗高,所有「心」部在下的層疊字,及其他左弧鉤
的字。

四、母揹子的結構:
造形特徵:這類字大多出現於雙併字,且左右兩邊部首筆畫相差較大時,形成像母
親背孩子般的造型。
主要的字例如下:

、 、 、 、 、

、 、 、 、 、 、 、
應用原則:例如:「工」「石」「犬」「爿」「示」「扌」「女」「水」、、、、等部首。

五、穿插環抱型結構:

28
造形特徵:利用雙併字的兩邊,一邊伸展,一邊收縮,造成穿插、環抱、承載的效
果。
主要的字例如下:

(1)環抱效果:

(2)穿插效果:

(3)承載效果:
應用原則:雙併字中,凡是有撇捺可以伸展向對方的,例如:
「心」
「禾」
「矢」
「刀」
「攵」、、、等部首。

(六)
、隨勢結體型的結構:
造形特徵:沒有明顯主筆的,只將所有筆畫做均衡分布,這其實就是大篆金文的結
字原則。
對比的美感。
主要的字例如下:

例如:

、 、、、、等字
應用原則:只要是沒有長豎畫或長撇,長捺可延伸的獨體字,大都以此方式處理,
例如:「辵」「止」「匚」「日」「火」「皿」「囗」「土」、、、等部首,大多
都數此種結構。

柒、結論
以上各種代表性的結字,只能依個人粗淺的分類方式提出個人淺見,而且限於
時間與篇幅,只能例示性舉例提出,並無法一一全面整理列出。但也看出本帛書單
字結構的特性及其概要。

29
綜合本帛書的結字特點為

種 類 特 色
一 1、 空間疏密:大多數獨立字和層疊字為上密下疏 ,雙倂字
單字空間安 則筆畫多的一邊則密之、少則疏之造成強烈對比。
2、穿插避讓:大都利用雙併字中的「丿」、「捺」,來達到穿
排的變化 插的效果。
3、挪位:大都是將部分構件左右移位,或上下互換。
4、增減筆劃:時有所見,顯示當時的字形並未固定。
二 1、獨立字:獨立字的重心並沒有明顯的左右偏向。
單字造形的 2、左右雙併字:此類字多為形聲字,而中國字絕大多數為
形聲字,大多左高右低,重心偏向右下方。
重心與取勢 3、上下層疊字:大多重心偏高 尤其有撇、捺、豎畫時。
4 刻意誇大主筆的字:多出現在氣勢向下延伸的豎畫,長撇
長捺和弧形鉤。

三 1、筆畫的勾連映帶:此帛書在撇與捺間、點與點間、點與橫、
單字內的聯 及橫與橫間,均已出現許多映帶或連筆的現象。
2、部首構件間的映帶:此帛書已出現但不多,即使最易連結
繫與呼應 的辵部、土部的字也不明顯
四 本帛書中對於同一個字,除了使用通假字、古今字、和異
單字結構的 體字之外還以下列三方式做變化,
1、同字異形的異構字:如「猶」「對」「憂」等字,每個字
變化 都有數種不同結構。
2、變換主筆 :對於主筆的安排做變化,如「則」
「何」等字,
主筆可在不同位置
3、變換筆法:對於相同主筆的字,以篆書筆意或隸書筆意,
而產生不同的情趣。
五 1、本帛書的慣性動力形式:可說是圓弧形運動的慣性動力特
單字結構的 徵。
2、橫劃出現於字頂時,多為向下彎屈的上弧線。
動力形式 橫劃出現於字底和字中時,多為向上彎屈的下弧線。
3、而直劃則多為左右彎曲的弧線。

希望藉由本文的分析論述,能讓書法同好,對於書寫簡帛的觀念、方法與技巧
都能有所助益,並能以此分析模式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30
【附錄一】 簡帛書法的分期
一、戰國時期的簡帛

曾侯乙墓竹簡(約前四 OO 年) 是目前出土中最早的竹簡

包山楚簡(西元前 三一六年) 郭店楚簡(西元前 三 OO 年)


二、秦代的簡帛

周家台秦簡(前二 O 九) 睡虎地秦簡(前二一七)
31
天水秦簡(前二六七) 里耶秦簡(前二二 O)
三 西漢早期的文字

長沙王后漁陽前漢楬(前二 O 八) 張家山前漢簡(前一八六)

馬王堆帛書(前二 o 六~前一六八) 馬王堆竹簡 十問

32
虎溪山前漢簡(前一六二) 走馬樓前漢簡(前一四一~八七)

額濟納前漢簡(前一四一~八七) 玉門花海前漢簡(前二 O 六~後八)


四、 西漢中晚期至魏晉的文字

馬圈灣漢簡(前七一) 馬圈灣王莽新簡(二一)
33
武威王莽新簡(八~二三) 武威後漢簡(七二年)

額濟納居延後漢簡(二七~ 三十) 懸前置前漢簡(前二 O 六~八)

東排樓後漢簡(一六八~一八九) 走馬樓吳簡(二二 O~二三七)


34
【附錄二】簡帛作品欣賞

35
※ 以上作品選自 榮寶齋出版社<淵源與流變、簡帛書法>2009 年 4 月

※本文原發表於「2010 年推動書法教育學術研討會」
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