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经济师》2009 年第 1 期 ●新视点

关于新时期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综述
●续智丹 魏 强 张 宁

摘 要:改革开放 30 年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从试点到基地建设得 表 1 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事件与内容表


到了蓬勃的发展。文章重点回顾了 30 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三个阶 时间 事件 内容
段和重点事件,并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同时对文化素质教
周远清代表教育部作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
育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
1995 年 9 月 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讲话。会上决定在全国 50 所
关键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校园文化活 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
19-22日 左右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了全
动 会
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1-065-02 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
第二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
1996年11月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正式
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与发展 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引入课堂,列入教学计划
中国自古注重人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曾呈现了人文思 全国高等学校第一次教学工作 通过了《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
(教
1998 年 3 月
想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论语》、 《中庸》等名著也成为现代人的
《大学》、 会议 高[1998]2 号文件)
人文知识经典,同时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议宣布历时三年的试点工作结束,文化素质
近代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我国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尤其
第三次全国高校大学生文化 教育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推广,并将进一步科
是新中国建国初期, 我国一直采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偏重知识的传授、 1998年5月
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会上颁布了《关于加强
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冲击着国人特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的生存哲学, 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了大学生的
1998 年 10 月 第一届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
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意识到学生信仰的缺失与不足,开始探索大学生
的文化素质教育。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 32 个院校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
1999年1月
对于中国教育界,1995 年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 质教育基地
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它拉开了中国高校文化素 起草了《关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1999 年 3 月 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
质教育的序幕, 就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标志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29-30日 育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
1.理论探索与试点阶段(1995 年 9 月至 1998 年 5 月)。一方面,高教 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提升和深化
界热烈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试点院校积极探 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索文化素质教育途径: (1)课程体系。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类公选课;编辑 1999年6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的决定》,研究和部署了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
出版文化素质教育类教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将文化素质教 与发展
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把文化素质教育固化
1999 年 9 月 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加强文化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文
在课程体系中。 (2)引导读书方向。制定大学生应知应会阅读书目;开辟 27-28日 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 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文化素质教育阅览室。(3)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
会议总结交流了各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动;举办大型系列学术讲座。 2000 年 10 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
和研究的体会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
2.基地成立与深入开展阶段(1998 年 5 月至今)。这一阶段,大学文 月 26 -29 年会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研
成功经验,并就如何做好“基地”中期检查评估
化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理论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 日 讨会
工作进行了研讨
了较明确的认识,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立,大学文化素质基地由 32 个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对文化素质教育工
全国高等学校国家大学生文
作提出了明确而充分的肯定,并着重指出:文
增加到 93 个。继续完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继续深化校园文 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评
2003年4月 化素质教育工作,为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
化建设, 是目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 估总结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
自 1995 年以后,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事件及其成果如表 1 所 会
实践两个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
示。
二、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 加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充分
教育部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发挥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文化素质教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
2003 年 工作纳入《2003 一 2007 年振 育的提高与普及,并决定在“质量工程”的精品
果。从理论探讨到基地实践, 从课程建设到文化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兴教育行动计划》 课程建设和教学名师奖励项目中优先考虑文
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过去十几年所取得的成就。 化素质教育
1.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文化素质教育概念得到明确。大学生文化素
质教育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杨叔子、王义遒、胡显章、张岂之等专家 教育部部长周济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
学者都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 展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指出文化素质教
2005年10月 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 育的下一阶段的重要指标是普及;在“十一五”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上,存在着两
质教育工作会议 期间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即要全面贯彻党的
种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文
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化素质教育主要是 “人文精神的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全面的文化素
质教育, 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许多专 教育部批准增设 61 个国家大
2006年2月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总数达 93 个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家学者都是从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 内容和目的来阐释文化素质教育内
涵的。 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
1998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高司[1998]2 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 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

— 65 —
●新视点 《经济师》2009 年第 1 期

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①。我国一些著名 3.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学者对此也有理解, 杨叔子院士②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
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建教育的整 征的群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体性, 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先生曾提出“泡菜”理论⑦:
“泡菜的味道,主要
维、 方法、 原则和精神的统一。胡显章先生③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 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味道。”所以大学的文化很大
面发展的 “自由人”为目的, 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这是从 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将学生在人文环境的
教育对象和目的来阐述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的。张岂之先生④认为文化 熏陶下培养出高尚的世界观、高雅的情操、科学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
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思想道德教育、 身心素质教育、 任感等优秀品质。
科学素质教育等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这是从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教育 近年来,大学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
的关系方面来阐释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而以这些底蕴为基调的大学精神得到了不断的创新
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目前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要想文化素 和发展。一些以大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为主题的大型讲座,以中国经典文
质教育更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必须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这也 明名著为素材的讲座都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同时,大学的校园文化
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活动也取得较大成绩,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如社团活动、实践活
(2)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研究。与文化素质教育概念最 动、科技赛事、文体赛事等。每年各高校联合举行的“五月的鲜花”文化艺
相近的是通识教育。杨叔子院士②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发 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我国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寓教育
展来源、 “以人为本” 以及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内涵三个方面阐述 于文化活动之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了其相同点, 又从涉及范围、结构性与弥散性、 教育发展背景和国家发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今后的展望
逻辑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区别。张岂之先生④对 1.持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繁
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分 多,形式多样,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要首先提高授课教师自身
析。指出:德育课应该吸取文化素质教育的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 的水平,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部分研讨课程研究
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文化素质教育课也要对道德伦理问题进行理 内容陈旧,不足以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所以还需要创新思路,开拓视野,
性探讨,或者发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以增强学生辨别是 只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紧密结合,才能扩大文
非善恶的能力。 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影响。
这些理论成就为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通过讨论 2.大学文化活动要从量的建设转向质的提高。随着校园文化活动的
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这是进行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我 蓬勃发展,各种学生社团都积极投入,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但存在活
国大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先锋力量。 动主题、活动形式重复出现的现象,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所以文化
2.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初步成型: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大学文 活动应逐步转向体系化、精品化。具体而言就是按照学校培养的方针和
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实践蓬勃发展,而各基地的建设则以课程体系的完善 学生活动的内容把校园文化活动归纳为几个体系,然后有计划、有步骤
为代表, 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张岂之先生指出:第一课堂是大学的主阵 地开展相关活动,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使同学能感受到
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是文化素质教育得以长期 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用“泡菜”理论解释,就是要把作料的配方精
坚持下去的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各 细化、去粗留精,做到真正入味。
高校都先后不同程度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修改课程体系, 十几年来,在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引下,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新的课程体系基本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华文化、外国文 的探索、推动、创新过程中,大学内部课程体系和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大
化、 跨学科几大类构成。关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都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对 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广大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也在不断
应的大学生选修后的学分数规定也逐渐规范化。⑤ 地提高。但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改革任重道远,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
以清华大学为例。我校⑥在 2000 年第 21 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确定了 步探索研究。
“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总学分由
170 分压缩至 140 分,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 5 学分增加到 13 学分。 注释:
2002 年,初步形成由十大课组构成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为通识教育基 ①http:/ / www.moe.edu.cn/ edoas/ website18/ 63/ info4263.htm
础上的专业教育模式建立了教学体系基础。2006 年秋,为提升文化素质 ②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
教育课程的质量,清华大学开始实施新的本科生文化素质教育方案,新 究,2007(6)
方案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原来的十大课组重新 ③胡显章,李曼莉.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整合成八大课组,并重点推出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共同 2000(1)
核心课程计划”,要求学生在首批 24 门“共同核心课程”中必修两门课 ④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程,核心课程以阅读经典、 深度学习、严格要求为宗旨,采取名师上课、助 ⑤张岂之.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
教导修(部分课程)的双轨教学方式,更加坚实有效地奠定本科生的人文 研究,2008(2)
素质基础, 并对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起到以纲带目的示范作用。同时, ⑥http:/ / rwxy.tsinghua.edu.cn/ xi- suo/ szjd/ survey.asp
胡显章、徐葆耕、彭林、钱易、阎学通等先生的研究课题或授课课程均受 ⑦居安平,复祖浩.环境育人与泡菜理论[J].科学与管理,2007(1)
到了国家级的表彰。自 2008—2009 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北京 100084)
讲座》课程, 并列入本科培养方案。 (责编:若佳)

(上接第 64 页) 点[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6) 院学报, 2004(1)


1.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 6.丁言镁.当代科技与体育[M].中国科学 10.成会君.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
社, 1999 文化出版社,2003 约束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2.唐豪,魏农建.中国竞技体育产业市场研 7.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 (1)
究[M].学林出版社, 2005 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11.马铁,林显鹏,黄文卉.举办 2008 年奥运
3.张昊.关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8.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 会对北京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开发战略的研究
[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4) [J].体育文化导刊,2004(2)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
4.彭永捷.人文奥运[M].东方出版社,2003 9.徐佶.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 院 上海 200444)
5.魏汉琴.谈体育与文化教育的最新契合 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J].广州体育学 (责编:若佳)

— 66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