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8

貳拾壹 第一審

一、通常程序

(一)概念

(二)法庭活動的主要成員

1、法官(院)

(1) 組成

§284-1:

除簡式審判程序及簡易程序案件外,第一審應行合議審判。

法官是認事用法的人,在審判期日中,必須要始終出庭(§280),否則會構
成更新審判的事由(§292I)。

(2) 審判長的訴訟指揮權

(3) 法庭警察權

審判長除了可以指揮訴訟的進行外,也必須要維持法庭的秩序,所以有法庭
警察權(法院組織法§89)。

2、原告(檢察官及自訴人)
3、被告

(1) 原則:被告應到庭,否則不得審判

§281I:

審判期日,除有特別規定外,被告不到庭者,不得審判。

違反§281I 的話,會構成§3796 的判決違背法令。林鈺雄老師指出1,這是基


於聽審原則,以及直接審理原則的要求。

(2) 被告得不到庭的例外情形

雖然有§281I 的規定,但是仍然在部分的情形下,可以在被告未到庭時進行
審判:

A. 許用代理人的案件

B. 被告的一造缺席判決

C. 宣示判決

即使被告不在場,法院也可以宣示判決(§312)。

4、辯護人

§284:

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頁 635。
(三)審判期日的流程

1、朗讀案由

§285

2、確認到場

§280, 281, 284, §3796、7 及 8

3、人別訊問

§286

4、陳述起訴要旨

§286

5、踐行告知義務

§287
6、 證據調查

§288I, II、§288-1、§288-2、§288-3

7、訊問被告被訴事實

§288III

8、科刑資料的調查

§288IV

9、事實與法律的辯論

§289

10、被告最後陳述

§290

11、 辯論終結及判決

(四)審判期日的大軸:證據調查

1、調查證據的程序

(1) 聲請
(2) 調查證據的範圍、次序及方法的提出及變更

§161-2

(3) 程式

§163-1

(4) 駁回

§163-2

(5) 當事人聲請調查證據及法院的證據調查

§163

§288, 288-1, 288-2, 288-3


2、人證的調查

人證包括了證人、鑑定人及通譯。

(1) 證人

A. 概念

證人,指的是陳述自己對於待證事實經驗的人。就性質來說,屬於供述證據,
適用傳聞法則。

B. 資格

C. 義務

a. 到場義務

無論是在直接審理主義、言詞審理主義或是傳聞法則下,證人都必須要親自
到庭陳述,所以證人負有到場的義務。

I. 證人的傳喚:

II. 檢察官及法院的傳喚:

III. 傳喚的方式:

傳喚證人,主要有三種方式:傳票、面告及書面陳明。
IV. 詰(訊)問:

V. 就訊及遠距訊問:

VI. 證人的罰鍰及拘提:

b. 具結義務

I. 具結的規定及效果:

II. 程序:

§189

c. 證言義務
A. 拒絕證言權

a. 拒絕證言的原因

I. 因公務的關係

II. 因業務的關係

III. 因身分的關係

b. 拒絕證言的程序

B. 證人的訊問程序(是不是應該放在人證的調查?)

a. 傳喚

b. 人別的確認及告知拒絕證言的義務
c. 隔別訊問

d. 對質

§184

C. 囑託訊問

a. 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的在場權

§168-1

§169

D. 日費及旅費請求權

§194

(2) 鑑定人

A. 概念

B. 資格

a. 陳述內容:

b. 法院:
c. 陳述的重要性:

C. 選任權人

D. 鑑定人的拒卻

E. 鑑定人的義務

鑑定人的義務有:到場;具結;鑑定及報告義務,分別敘述如下:

a. 到場義務

b. 具結義務

F. 鑑定義務及相關處分

a. 鑑定的進行

§203I 及 II
§205

§206-1 當事人、代理人及辯護人的在場權

b. 報告義務

c. 鑑定人的費用請求權利

§209

d. 鑑定證人

鑑定證人指的是因為特別的知識經驗,而得知過往事實的人。

e. 鑑定人準用證人規定
(3) 通譯

(4) 人證的詰問

A. 詰問權的憲法地位

B. 詰問權的重要性: 釋字五八二號解釋

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之訴訟權,就刑事被告而言,包含其在訴訟上應享
有充分之防禦權。刑事被告詰問證人之權利,即屬該等權利之一,且屬憲法第八
條第一項規定「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之正當法律程序所保障之權
利。為確保被告對證人之詰問權,證人於審判中,應依法定程序,到場具結陳述,
並接受被告之詰問,其陳述始得作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判斷依據。刑事審判上
之共同被告,係為訴訟經濟等原因,由檢察官或自訴人合併或追加起訴,或由法
院合併審判所形成,其間各別被告及犯罪事實仍獨立存在。故共同被告對其他共
同被告之案件而言,為被告以外之第三人,本質上屬於證人,自不能因案件合併
關係而影響其他共同被告原享有之上開憲法上權利。最高法院三十一年上字第二
四二三號及四十六年台上字第四一九號判例所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得採
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認定)之證據一節,對其他共同被告案件之審判而言,
未使該共同被告立於證人之地位而為陳述,逕以其依共同被告身分所為陳述採為
不利於其他共同被告之證據,乃否定共同被告於其他共同被告案件之證人適格,
排除人證之法定調查程序,與當時有效施行中之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
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規定牴觸,並已不當剝奪其他共同被告對該實
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詰問之權利,核與首開憲法意旨不符。該二判例及其他相
同意旨判例,與上開解釋意旨不符部分,應不再援用。

刑事審判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對於犯罪事實之認定,採證據裁判及
自白任意性等原則。刑事訴訟法據以規定嚴格證明法則,必須具證據能力之證據,
經合法調查,使法院形成該等證據已足證明被告犯罪之確信心證,始能判決被告
有罪;為避免過分偏重自白,有害於真實發見及人權保障,並規定被告之自白,
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
符。基於上開嚴格證明法則及對自白證明力之限制規定,所謂「其他必要之證據」

自亦須具備證據能力,經合法調查,且就其證明力之程度,非謂自白為主要證據,
其證明力當然較為強大,其他必要之證據為次要或補充性之證據,證明力當然較
為薄弱,而應依其他必要證據之質量,與自白相互印證,綜合判斷,足以確信自
白犯罪事實之真實性,始足當之。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三○三八號、七十三年
台上字第五六三八號及七十四年台覆字第一○號三判例,旨在闡釋「其他必要之
證據」之意涵、性質、證明範圍及程度,暨其與自白之相互關係,且強調該等證
據須能擔保自白之真實性,俾自白之犯罪事實臻於確信無疑,核其及其他判例相
同意旨部分,與前揭憲法意旨,尚無牴觸。

解釋理由書:

按確定終局裁判援用判例以為裁判之依據,而該判例經人民指摘為違憲者,
應視同命令予以審查,迭經本院解釋在案(釋字第一五四號、第二七一號、第三
七四號、第五六九號等解釋參照)。本聲請案之確定終局判決最高法院八十九年
度台上字第二一九六號刑事判決,於形式上雖未明載聲請人聲請解釋之前揭該法
院五判例之字號,但已於其理由內敘明其所維持之第二審判決(臺灣高等法院八
十八年度上更五字第一四五號)認定聲請人之犯罪事實,係依據聲請人之共同被
告分別於警檢偵查中之自白及於警訊之自白、於第二審之部分自白,核與擄人罪
被害人之父母及竊盜罪被害人指證受勒贖及失竊汽車等情節相符,並經其他證人
證述聲請人及共同被告共涉本件犯罪經過情形甚明,且有物證及書證扣案及附卷
足資佐證,為其所憑之證據及認定之理由,該第二審法院,除上開共同被告之自
白外,對於其他與聲請人被訴犯罪事實有關而應調查之證據,已盡其調查之能事
等語;核與本件聲請書所引系爭五判例要旨之形式及內容,俱相符合,顯見上開
判決實質上已經援用系爭判例,以為判決之依據。該等判例既經聲請人認有違憲
疑義,自得為解釋之客體。依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
應予受理(本院釋字第三九九號解釋參照)。

憲法第十六條規定人民有訴訟之權,就刑事審判上之被告而言,應使其在對
審制度下,依當事人對等原則,享有充分之防禦權,俾受公平審判之保障(本院
釋字第三九六號、第四八二號解釋參照)。刑事被告對證人有詰問之權,即屬該
等權利之一。早於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六條、二十
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同法第二百七十三條即已規定「證人、鑑定人由審判長訊
問後,當事人及辯護人得聲請審判長或直接詰問之。(第一項)如證人、鑑定人
係聲請傳喚者,先由該當事人或辯護人詰問,次由他造之當事人或辯護人詰問,
再次由聲請傳喚之當事人或辯護人覆問。但覆問以關於因他造詰問所發見之事項
為限。
(第二項)」嗣後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
六條,仍為相同之規定,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及增定同法第一百六十六條至第
一百六十七條之七,進而為更周詳之規定。刑事被告享有此項權利,不論於英美
法系或大陸法系國家,其刑事審判制度,不論係採當事人進行模式或職權進行模
式,皆有規定(如美國憲法增補條款第六條、日本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二項、日本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四條、德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
。西元一九五○年十
一月四日生效之歐洲人權及基本自由保障公約(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第六條第三項第四款及聯
合國於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六日通過、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效之公民及政
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第十四條第
三項第五款,亦均規定:凡受刑事控訴者,均享有詰問對其不利之證人的最低限
度保障。足見刑事被告享有詰問證人之權利,乃具普世價值之基本人權。在我國
憲法上,不但為第十六條之訴訟基本權所保障,且屬第八條第一項規定「非由法
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對人民身體自由所保障之正當法律程序之一種權
利(本院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參照)。

在正當法律程序下之刑事審判,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即採證據裁判原
則(本院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
十二條、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二百六十八條、五十六年一月二十
八日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一百五十四條前段及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公布同法條
第二項前段參照)。證據裁判原則以嚴格證明法則為核心,亦即認定犯罪事實所
憑之證據,須具證據能力,且經合法調查,否則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五十六年
一月二十八日及九十二年二月六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二
項參照)。所謂證據能力,係指證據得提出於法庭調查,以供作認定犯罪事實之
用,所應具備之資格;此項資格必須證據與待證事實具有自然關聯性,符合法定
程式,且未受法律之禁止或排除,始能具備。如證人須依法具結,其證言始具證
據能力(前大理院四年非字第十號判決例、最高法院三十四年上字第八二四號判
例、現行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三參照)﹔被告之自白,須非出於不正之方法,
始具證據資格(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一項、二
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同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一項、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
公布後同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一項參照)。所謂合法調查,係指事實審法院依刑
事訴訟相關法律所規定之審理原則(如直接審理、言詞辯論、公開審判等原則)
及法律所定各種證據之調查方式,踐行調查之程序;如對於證人之調查,應依法
使其到場,告以具結之義務及偽證之處罰,命其具結,接受當事人詰問或審判長
訊問,據實陳述,並由當事人及辯護人等就詰、訊問之結果,互為辯論,使法院
形成心證〔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前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十三章(人
證)、第二編第一章第三節(第一審審判)及該次修正公布後同法第一編第十二
章第一節(證據通則)、第二節(人證)及第二編第一章第三節(第一審審判)
等規定參照〕。

依上述說明,被告詰問證人之權利既係訴訟上之防禦權,又屬憲法正當法律
程序所保障之權利。此等憲法上權利之制度性保障,有助於公平審判(本院釋字
第四四二號、第四八二號、第五一二號解釋參照)及發見真實之實現,以達成刑
事訴訟之目的。為確保被告對證人之詰問權,證人(含其他具證人適格之人)於
審判中,應依人證之法定程序,到場具結陳述,並接受被告之詰問,其陳述始得
作為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判斷依據。至於被告以外之人(含證人、共同被告等)
於審判外之陳述,依法律特別規定得作為證據者(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第
一項參照),除客觀上不能受詰問者外,於審判中,仍應依法踐行詰問程序。刑
事訴訟為發見真實,並保障人權,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問何人,於他人之案
件,有為證人之義務。刑事審判上之共同被告,係為訴訟經濟等原因,由檢察官
或自訴人合併或追加起訴,或由法院合併審判所形成,其間各別被告及犯罪事實
仍獨立存在,故共同被告對其他共同被告之案件而言,為被告以外之第三人,本
質上屬於證人,其於該案件審判中或審判外之陳述,是否得作為其他共同被告之
不利證據,自應適用上開法則,不能因案件合併之關係而影響其他共同被告原享
有之上開憲法上權利。至於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六條
第三款、二十四年一月一日及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一百七十
三條第一項第三款、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三
款雖均規定:「證人與本案有共犯關係或嫌疑者,不得令其具結」
,考其立法目的,
無非在於避免與被告本人有共犯關係或嫌疑之證人,為被告本人案件作證時,因
具結陳述而自陷於罪或涉入偽證罪;惟以未經具結之他人陳述逕採為被告之不利
證據,不僅有害於真實發現,更有害於被告詰問證人之權利的有效行使,故已於
九十二年二月六日刪除;但於刪除前,法院為發現案件之真實,保障被告對證人
之詰問權,仍應依人證之法定程序,對該共犯證人加以調查。又共同被告就其自
己之案件,因仍具被告身分,而享有一般被告應有之憲法權利,如自由陳述權等。
當被告與共同被告行使權利而有衝突時,應儘可能求其兩全,不得為保護一方之
權利,而恣意犧牲或侵害他方之權利。被告於其本人案件之審判,固享有對具證
人適格之共同被告詰問之權利,然此權利並不影響共同被告自由陳述權之行使,
如該共同被告恐因陳述致自己受刑事追訴或處罰者,自有權拒絕陳述。刑事訴訟
法賦予證人(含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恐因陳述受追訴或處罰之拒絕證言權(十
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同法
第一百六十八條、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同法第一百八十一條參照),
乃有效兼顧被告與證人(含具證人適格之共同被告)權利之制度設計。再刑事訴
訟法雖規定被告有數人時,得命其對質,被告亦得請求對質(十七年七月二十八
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二十四年一月一日及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
正公布同法第九十七條參照);惟此種對質,僅係由數共同被告就同一或相關連
事項之陳述有不同或矛盾時,使其等同時在場,分別輪流對疑點加以訊問或互相
質問解答釋疑,既毋庸具結擔保所述確實,實效自不如詰問,無從取代詰問權之
功能。如僅因共同被告已與其他共同被告互為對質,即將其陳述採為其他共同被
告之不利證據,非但混淆詰問權與對質權之本質差異,更將有害於被告訴訟上之
充分防禦權及法院發見真實之實現。

最高法院三十一年上字第二四二三號判例稱「共同被告所為不利於己之供述,
固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之證據,惟此項不利之供述,依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
十條第二項之規定,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自難專
憑此項供述,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事實之認定。」四十六年台上字第四一九號判
例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固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犯罪之證據,惟此項不
利之陳述,須無瑕疵可指,而就其他方面調查,又與事實相符,始得採為其他共
同被告犯罪事實之認定。」其既稱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得採為其他共同被告
犯罪(事實認定)之證據,惟依當時有效施行中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二
項(按即嗣後五十六年修正公布之同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仍應調查
其他必要證據等語,顯係將共同被告不利於己之陳述,虛擬為被告本人(即上開
判例所稱其他共同被告)之自白,逕以該共同被告之陳述作為其他共同被告之不
利證據,對其他共同被告案件而言,既不分該項陳述係於審判中或審判外所為,
且否定共同被告於其他共同被告案件之證人適格,排除共同被告立於證人地位而
為陳述之法定程序之適用,與當時有效施行中之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之刑
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三條規定牴觸,並已不當剝奪其他共同被告對該實具證人適
格之共同被告詰問之權利,核與首開憲法意旨不符。該二判例及其他相同意旨之
判例(如最高法院二十年上字第一八七五號、三十八年穗特覆字第二九號、四十
七年台上字第一五七八號等),與上開解釋意旨不符部分,應不再援用。

如前所述,刑事審判基於憲法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對於犯罪事實之認定,採
證據裁判及自白任意性等原則(本院釋字第三八四號解釋參照)。刑事訴訟法爰
規定嚴格證明法則,必須具證據能力之證據,經合法調查,使法院形成該等證據
已足證明被告犯罪之確信心證,始能判決被告有罪(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十五條、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同法第
二百六十八條、第二百九十一條、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同法第一百五
十四條、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二項、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一項、現行同法第一百五十
四條第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二項、第二百九十九條第一項參照)。被告之任
意性自白,雖亦得為證據,但為避免過分偏重自白,有害於真實發見及人權保障,
刑事訴訟法乃規定:被告之自白,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仍應調查其他
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五十六年一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之刑事訴
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參照;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
八十條第二項及二十四年一月一日修正公布同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二項均規定:
「被告雖經自白,仍應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基於
上開嚴格證明法則及對自白證明力之限制規定,所謂「其他必要之證據」,自亦
須具備證據能力,經合法調查;且就證明力之程度,非謂自白為主要證據,其證
明力當然較為強大,其他必要之證據為次要或補充性之證據,證明力當然相對薄
弱,而應依其他必要證據之質量,與自白相互印證,綜合判斷,足以確信自白犯
罪事實之真實性者,始足當之。最高法院三十年上字第三○三八號、七十三年台
上字第五六三八號及七十四年台覆字第一○號三判例,依序稱「所謂必要之證據,
自係指與犯罪事實有關係者而言,如僅以無關重要之點,遽然推翻被告之自白,
則其判決即難謂為適法。」「被告之自白固不得作為認定犯罪之唯一證據,而須
以補強證據證明其確與事實相符,然茲所謂之補強證據,並非以證明犯罪構成要
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倘其得以佐證自白之犯罪非屬虛構,能予保障所自白事實
之真實性,即已充分。又得據以佐證者,雖非直接可以推斷該被告之實施犯罪,
但以此項證據與被告之自白為綜合判斷,若足以認定犯罪事實者,仍不得謂其非
屬補強證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二項規定,被告雖經自白,仍應
調查其他必要之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立法目的乃欲以補強證據擔保自
白之真實性;亦即以補強證據之存在,藉之限制自白在證據上之價值。而所謂補
強證據,則指除該自白本身外,其他足資以證明自白之犯罪事實確具有相當程度
真實性之證據而言。雖其所補強者,非以事實之全部為必要,但亦須因補強證據
與自白之相互利用,而足使犯罪事實獲得確信者,始足當之。」旨在闡釋「其他
必要之證據」之意涵、性質、證明範圍及程度,暨其與自白之相互關係,且強調
該等證據須能擔保自白之真實性,俾自白之犯罪事實臻於確信無疑,核其及其他
判例(如最高法院十八年上字第一○八七號、二十九年上字第一六四八號、四十
六年台上字第一七○號、第八○九號等)相同意旨部分,與前揭憲法意旨,尚無
牴觸。

法務部審核死刑案件執行實施要點,並非本案確定終局判決所適用之法令,
聲請人就該要點聲請解釋部分,核與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五條第一項第二
款規定不符,依同條第三項之規定,應不受理。

C. 交互詰問的進行

a. 次序

b. 主詰問
c. 反詰問

d. 覆主詰問

I. 反詰問顯現及其相關事項,

II. 經審判長許可後,可以詰問支持自己主張的新事項(§166-4Ⅲ準用
§166-3)。相同地,就這一個新事項,對造也會取得反詰問權。

e. 覆反詰問

f. 審判長的訊問

g. 陪席法官的訊問

D. 詰問的進行及異議

a. 詰問的方式

§167
b. 詰問的異議

§167-1

§167-2

c. 異議的處理

I. 不當異議

§167-3

II. 異議無理由的駁回

§167-4

d. 異議有理由

§167-5

§167-6

§167-7
(5) 共同被告的陳述

共同被告的自白,是否需要有補強證據,才能作為認定被告犯罪的證據?

A. 共同被告的證人適格

B. 現行法裡的程序分離理論

a. 概念

§287-1

§287-2

b. 修正後適用的問題
C. 程序應否分離的標準

3、物證的調查

§164

4、書證的調查

宣讀、使閱覽、告以要旨或以適當設備顯示

(1) 定義

(2) 概念區別─文書證據

§165

§165-1
5、被告自白的調查

(1) 被告的證人適格

依照目前刑訴法的規定,被告並不具有證人適格,但是在英美法系裡,被告
為自己作證卻是憲法所保障的基本人權。所以被告是否具有證人適格,在概念上
並不是絕對的。

(2) 違法自白的調查

§161-3

(3) 自白的調查順序

§288III 規定,原則上,在調查完其他證據後,才能夠調查被告的自白。

(4) 補強法則

§156II

A. 概念

即使有了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還必須要有補強證據才可以認定被告有
罪。這就是補強法則。
B. 目的

C. 補強的範圍

D. 補強的程度

E. 共犯自白的補強

(五)觀念比較:證據調查

1、實務運作下的「證據調查」
2、德國學說的「證據調查」

(1) 法院的調查(蒐集)證據義務

A. 調查原則及澄清義務

B. 事實審法院調查證據的操作基準

C. 違反的效果
(2) 證據能力的取得—必頇經過「法定證據調查程序」

◎法院辦理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 95、96 則

第 95 則(舉證責任與起訴之審查)

第 96 則(調查證據聲請權與法院調查義務)

(六)嚴格證明及自由證明

1、概念

§155II
2、適用的對象

3、證明的程度

4、證據能力

5、證明力及自由心證

(1) 概念
(2) 自由心證的前提及限制

A. 自由心證的前提—證據能力

B. 自由心證的限制

a. 內在限制—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

§155I

b. 外在限制—法律明定之評價法則

I. 審判筆錄

§47

II. 被告自白的補強證據

§156II

III. 訊問筆錄的影音記載

§100-1II

c. 程序基本權及原則
不自證己罪及緘默權:

如果被告行使緘默權,不可以據此自由評價其緘默行為,因而認定被告的犯
罪。

(七)概念比較:歐陸法系下的嚴格證明法則

1、證據禁止法則

2、法定證據方法

3、法定調查程序

(1) 各個證據方法的調查程序

(2) 共通的原則
4、違反的效果

(八)舉證責任(Burdens of Proof)

1、概念舉證責任,還是證明義務?

2、證據的提出責任(Burden of Production)

(1) 實質的舉證責任

(2) 形式的舉證責任
(3) 檢察官的舉證範圍

3、說服責任(Burden of Persuasion)

(1) 實體法的事實部分

(2) 程序法的事實部分

(九)概念比較:證明義務
(十)審判筆錄

1、製作

§44

§44-1

2、審判筆錄的絕對證明力

§47

(十一)審判的臨機應變

1、辯論的再開

§291

法院認為當事人或辯護人再開言詞辯論的聲請無理由,需不需要以裁定駁
回?
2、審判程序的更新

(1) 法官更易

§292:

Ⅰ審判期日,應由參與之推事始終出庭;如有更易者,應更新審判程序。

Ⅱ參與審判期日前準備程序之推事有更易者,毋庸更新其程序。

(2) 間隔過久

§293:

(3) 裁定撤銷簡式審判程序

3、審判程序的停止

審判在遇到下列情形時,法院分別應或是得以裁定命停止審判程序。

(1) 被告心神喪失(絕對停止事由)

§294I:

被告心神喪失者,應於其回復以前停止審判。

(2) 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絕對停止事由)

§294II:
被告因疾病不能到庭者,應於其能到庭以前停止審判。

(3) 法官迴避(絕對停止事由)

§22:

推事被聲請迴避者,除因急速處分或以第十八條第二款為理由者外,應即停
止訴訟程序。

(4) 自訴案件中,犯罪是否成立,或刑罰應否免除,
以民事關係為斷者(絕對停止事由)

§333:

犯罪是否成立或刑罰應否免除,以民事法律關係為斷,而民事未起訴者,停
止審判,並限期命自訴人提起民事訴訟,逾期不提起者,應以裁定駁回其自訴。

(5) 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起訴(相
對停止事由)

§295:

犯罪是否成立以他罪為斷,而他罪已經起訴者,得於其判決確定前,停止本
罪之審判。

(6) 被告犯有他罪,已經起訴,而應受較重刑的判決
(相對停止事由)

§296:

被告犯有他罪已經起訴應受重刑之判決,法院認為本罪科刑於應執行之刑無
重大關係者,得於他罪判決確定前停止本罪之審判。
(7) 犯罪是否成立,或刑罰應否免除以民事關係為斷
(相對停止事由)

§297:

犯罪是否成立或刑罰應否免除,以民事法律關係為斷,而民事已經起訴者,
得於其程序終結前停止審判。

§298:

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項、第二項及第二百九十五條至第二百九十七條停止審
判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繼續審判,當事人亦得聲請法院繼續審判。

法院依§294I、II、§295、§296 及§297 裁定停止審判者,原因消滅後,法院


應該依職權繼續審判,當事人(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也可以聲請法官繼續審
理。

要注意的是,如果應停止而未停止(§294I、II、§22 及§333),會構成判決
當然違背法令(§379○
9 )。

(十二)裁判

1、概念

裁判,指的是法院(審判長、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判斷事實,適用法律所
為的意思表示。

裁判是「裁定」及「判決」的合稱。判決一定是由法院做成,裁定可能是由
審判長、受命法官或是受託法官為之。實體上事項,具有中間裁判的性質者,應
由法院裁定(如§362、§384、§433~§435、§476、§477、§481);關於訴訟程序
上,或訴訟上的指揮處分,除了刑訴法規定應以裁定為之外(§9、§10、§21、§108
Ⅰ、§121、§178Ⅱ、§193Ⅱ、§172、§174Ⅱ、§273Ⅲ、§142),也有規定由審判
長或受命法官以裁定為之。
2、裁定及判決

第 220 條:「裁判,除依本法應以判決行之者外,以裁定行之。」

裁判,是裁定和判決的合稱。刑事訴訟程序中,法院對外為意思表示時,原
則上,以裁定為之;例外才是判決。

第 221 條:「判決,除有特別規定外,應經當事人之言詞辯論為之。」

第 222 條:
「裁定因當庭之聲明而為之者,應經訴訟關係人之言詞陳述(Ⅰ)。
為裁定前有必要時,得調查事實(Ⅱ)。」

判決,應由法院作成,除有特別規定(如第三審判決,§389Ⅰ)外,應要
經過當事人的言詞辯論。對於判決的救濟,以上訴為之(§344)。

裁定,由法院、審判長、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作成,不一定要經當事人間
的言詞辯論。限於因當庭聲明而作成的,才必需要經過當事人的言詞陳述。對於
裁定的救濟,以抗告為之(§403)。

3、成立

裁判既然是法院、審判長、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的意思表示,其成立便應該
要有內部及外部兩個要件,也就是意思的決定及決定的表示。

(1) 意思的決定

(2) 決定的表示
4、諭知及生效

(1) 宣示

(2) 送達

5、判決的種類(以一審為主)

審判後,除非撤回起訴,否則大抵都會有判決。判決的種類有這幾種。

(1) 有罪判決

A. 科刑判決

§299I 前段:

被告犯罪已經證明者,應諭知科刑之判決。

B. 免刑判決

§299:

Ⅰ被告犯罪已經證明者,應諭知科刑之判決。但免除其刑者,應諭知免刑之
判決。

Ⅱ依刑法第六十一條規定,為前項免刑判決前,並得斟酌情形經告訴人或自
訴人同意,命被告為左列各款事項:
一 向被害人道歉。

二 立悔過書。

三 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之慰撫金。

Ⅲ前項情形,應附記於判決書內。

Ⅳ第二項第三款並得為民事強制執行名義。

C. 同一案件

a. 概念

b. 被告同一

c. 犯罪事實同一

d. 法律上同一
D. 確定犯罪事實同一的實益

確定案件是否為「同一性案件」的機能(實益)有四:

a. 確定案件是否起訴及是否為起訴效力所及

b. 確定可否變更起訴法條

c. 確定禁止雙重起訴的範圍

d. 確定既判力的範圍

E. 概念比較:同一犯罪事實的判斷基準

a. 構成要件之事實共通說
b. 指導形象類似說

c. 一個生活歷程的具體事件

針對傳統的案件單一性及同一性,林鈺雄老師提出了以下的批評及建議2:

I. 批評

實體法與程序法未必有等同性:

這一個公式欠缺推論過程:

這一個公式欠缺法律依據:

這一個公式欠缺一致性:

有罪及有罪間,不一定有不可分性:

造成「不理不告」的結果:

深奧難解的排列組合:

2
以下整理自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頁 226~240。
II. 同一性的標準

同一性也就是單一性:

實體法不等於程序法:

犯罪事實同一的標準:

相關法條的重新解釋:

起訴不可分:

相牽連案件的追加起訴:

不告不理及告而不理:

d. 兩階段審查標準
I. 相同要件

i. 原則:

ii. 例外:

在「相同要件」說下,容許兩種例外情形。

未完成犯罪的例外:

謹慎調查的例外:

II. 相同事件

i. 原則:

ii. 例外:

簡易判決或協商判決的例外:
類似藐視法庭罪的例外:

III. 相同要件說及相同事件的兩階段審查標準

F. 變更起訴法條

§300:

前條之判決,得就起訴之犯罪事實,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之法條。

a. 概念

概念上,要變更起訴法條,必須注意下面幾件事:

必須是在同一犯罪事實內:

能變更的法條,包括了刑總、刑分及特別法:

b. 引用§300 的時機
變更起訴法條後,應否踐行告知義務的問題:

c. 變更起訴法條應踐行的程序

d. 不受理或是免訴判決,也可以變更起訴法條

(2) 無罪判決

§301:

Ⅰ不能證明被告犯罪或其行為不罰者,應諭知無罪之判決。

Ⅱ因未滿十四歲或心神喪失而其行為不罰,認為有諭知保安處分之必要者,
並應諭知其處分及期間。
(3) 免訴判決

§302:

案件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免訴之判決:

一 曾經判決確定者。

二 時效已完成者。

三 曾經大赦者。

四 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

起訴的案件,如果有下列情形,應該諭知免訴判決,就性質來說,各款屬於
實體訴訟要件的欠缺:

A. 曾經判決確定(§302○
1 )

B. 時效已經完成(§302○
2 )

C. 曾經大赦(§302○
3 )

D. 犯罪後的法律已經廢止刑罰(§302○
4 )
(4) 不受理判決

§303:

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

一 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者。

二 已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者。

三 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經撤回或已逾告
訴期間者。

四 曾為不起訴處分、撤回起訴或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違背第二百六十
條之規定再行起訴者。

五 被告死亡或為被告之法人已不存續者。

六 對於被告無審判權者。

七 依第八條之規定不得為審判者。」

案件有下列情形,應諭知不受理判決,屬於形式訴訟要件欠缺的類型:

A. 起訴程序違背規定(§3031)

B. 已經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件,在同一法院重行起訴(§
3032)

C. 告訴或請求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請求或其告訴、請求
經撤回或已逾告訴期間(§3033)
D. 曾為不起訴處分、撤回起訴或緩起訴期滿未經撤銷,而
違背第二百六十條之規定再行起訴(§3034)

E. 被告死亡或為被告之法人已不存續(§303○
5 )

F. 對於被告無審判權(§303○
6 )

G. 依第八條之規定不得為審判(§303○
7 )

H. 不得提起自訴而提起(§334)
(5) 管轄錯誤判決

6、判決的類型

(1) 終局裁判及中間裁判

(2) 實體裁判及形式裁判

(3) 本案裁判及非本案裁判

(十三)判決的效力

1、拘束力
2、確定力

(1) 裁判的確定時點

原則上,裁判於「救濟之途已窮」時,便確定。什麼叫「救濟之途已窮」?
也就是不能夠再對於裁判聲明不服時3。有兩種情形:

A. 不得聲明不服的裁判

如果裁判本來就不能再聲明不服,裁判時就已經確定。如:

a. 不能上訴第三審的二審判決,在第二審判決時,就已經確定
(§376)。

b. 三審裁判。

c. 不得抗告的裁定(§404 前、§405 前)。

d. 不得上訴的再審判決(§437Ⅲ)。

B. 原本得聲明不服的裁判

但是因為法定原因而不得再聲明不服:其情形有:

a. 已逾上訴或抗告期間:

b. 捨棄權利:

c. 撤回:

3
52 台非 40。
(2) 裁判確定的效力

A. 形式確定力

這裡有一個相關的爭議問題: 誤合法上訴為不合法而駁回,應該如何處理?

a. 直接就原上訴為進行審理:

b. 區分為對被告利益或是不利益的上訴:

c. 應先撤銷原駁回判決:陳樸生老師認為4:

B. 實質確定力

a. 概念

4
以下整理自陳樸生,刑事訴訟法,頁 269~270。
b. 實質確定力的內容

I. 內部效力

II. 外部效力

c. 實質確定力的作用

d. 既判力的時的範圍

I. 言詞辯論終結說:

II. 宣示判決說:

III. 判決確定說:
e. 既判力的物的效力

f. 實質確定力的排除

I. 再審:

II. 非常上訴:

III. 回復原狀:

IV. 其他諸如:
3、執行力

(十四)無效的判決

1、概念

2、類型

(1) 二重判決

(2) 撤回上訴後的判:

(3) 未經起訴或上訴的判決

(4) 無審判權而為審判

(5) 對無當事人能力的被告為判決
3、救濟

(十五)判決後的程序

法院做成上訴幾種判決後,應該分別為下列處置:

1、得上訴的判決的記載及送達

§314:

Ⅰ判決得為上訴者,其上訴期間及提出上訴狀之法院,應於宣示時一併告知,
並應記載於送達被告之判決正本。

Ⅱ前項判決正本,並應送達於告訴人及告發人,告訴人於上訴期間內,得向
檢察官陳述意見。

2、自訴案件的開始或繼續偵查(§336II)

3、判決的登報

§315:

4、羈押中的被告

§316
5、扣押物

§317:

6、扣押中的贓物

§318:

Ⅰ扣押之贓物,依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一項應發還被害人者,應不待其請求即
行發還。

Ⅱ依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項暫行發還之物無他項諭知者,視為已有發還之裁
定。

二、簡式審判程序

(一)概念

§273-1

立法者認為,「明案」應該要「速判」
。所以,既然被告已經在準備程序中為
有罪的陳述,就得以比較簡單迅速的程序,終結這一個案件。這樣不但能節省訴
訟資源,也可以使被告儘早脫離訴訟程序。

(二)要件

要能夠進行簡式審判程序,從文義上來看,必須符合下面幾個要件:

一、被告所犯為死刑、無期徒刑、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或高等
法院管轄第一審以外的案件。

二、被告在準備程序中,就犯罪事實為有罪的陳述

三、告知被告簡式審判的意旨,並聽取相關人的意見

符合這幾個要件後,法官可以裁定進行簡式審判程序(§273-1I)。
(三)效力

§273-2

(四)撤銷

三、簡易判決處刑

(一)概念

(二)要件
要能夠適用簡易程序,必須符合幾個要件5:

1、輕微案件

2、犯罪事實明確

單有被告的自白,能不能作為認定被告犯罪的唯一證據?

3、法律效果輕微

5
陳運財,
〈刑事訴訟之簡易判決程序〉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
,17 期,2000 年 12 月,頁 50-51。
4、科刑資料充足,量刑範圍具可預測性

5、被告同意

(三)開始

簡易程序的開始,可能是由檢察官或是法官。

1、檢察官聲請法院為簡易判決處刑

§451:

Ⅰ檢察官審酌案件情節,認為宜以簡易判決處刑者,應即以書面為聲請。

Ⅱ第二百六十四條之規定,於前項聲請準用之。

Ⅲ第一項聲請,與起訴有同一之效力。

Ⅳ被告於偵查中自白者,得請求檢察官為第一項之聲請。

2、法官依職權轉換
(四)程序

1、必要時的訊問被告

2、§300 的變更起訴法條

簡易判決處刑程序,能不能適用§300 變更起訴法條?

(五)審理

1、一般訴訟要件的審查

2、特別訴訟要件的審查
3、宜否適用簡易程序的審查

4、論罪科刑

(六)救濟
四、協商程序

(一)概念

(二)理論基礎

為什麼要有刑事訴訟中的協商制度,會有不同的理論(理由),其約莫為:

1、符合當事人利益

2、符合特殊案件之合理性

3、符合社會公益

4、法律經濟分析的角度—巨型的囚犯困境(賽局理論)
(三)採行協商程序的肯否意見

1、肯定的看法

(1) 訴訟經濟

(2) 實現實體正義

(3) 有助於更生及減少長期自由刑

(4) 追求合意的真實

2、否定的意見

(1) 就自白法則而言

(2) 就平等原則

(3) 就執法的公正及公信
(4) 就法定原則及職權調查原則

(5) 就言詞、公開及直接審理原則

(6) 就無罪推定原則

(7) 就訴訟經濟原則

(四)認罪協商類型

1、控訴協商(charge bargaining)

2、罪狀協商(count bargaining)
3、量刑協商(sentence bargaining)

4、其他條件的協商

(五)法官可否參與協商程序

(六)要件

1、 得協商的案件
2、檢察官提起公訴或聲請簡易判決處刑後,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

或簡易判決處刑前

§455-2I

3、檢察官依職權或依被告或其辯護人或其代理人請求後向法院聲

4、(徵詢被害人同意)

5、經法院同意

(七)法院的審理

1、獨任法官審理

2、權利告知

§455-3I
3、強制律師辯護

§455-5

4、不適用傳聞法則

§455-11II

5、不經言詞辯論

(八)協商的期間

§455-2II 三十日

(九)得協商的事項
(十) 協商的撤銷

被告的撤銷§455-2I

(十一)協商的撤回

檢察官的撤回§455-3II

(十二)不得為協商判決的情形

§455-4

刑事訴訟法§455-4 規定,在一定的情形下,法院不能做成協商判決。其中規
定:

1、有前條第二項之撤銷合意或撤回協商聲請者

2、被告協商之意思非出於自由意志者

3、協商之合意顯有不當或顯失公平者
4、被告所犯之罪非第四百五十五條之二第一項所定得以聲請協商

判決者。

5、法院認定之事實顯與協商合意之事實不符者

6、被告有其他較重之裁判上一罪之犯罪事實者

7、法院認應諭知免刑或免訴、不受理者

(十三)法院的裁判

1、不合於協商判決的要件

2、合於協商判決的要件
(十四)裁判書的製作及送達

§455-8 規定,原則上協商判決書的製作及送達,準用簡易處刑程序的規定
(§454 及§455)。不過,對於實務界來說,最重要的規定,應該在§455-9。

(十五)救濟

§455-10I

(十六)協商中所為陳述的證據能力

§455-7

(十七)與美國實務的比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