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幼兒科學活動教學歷程之初探

研究者:施紫芬

摘要

    對大部分的幼師而言,科學不但是一門嚴肅且難懂的學問,而且較少人真正去了解它,更何況是想
將這門學問傳授給還在學習起步的小朋友,但是科學活動對幼兒又有一定的重要性。所以,本研究想透
過小組教學及角落自由探索兩種方式,將科學活動介紹給幼兒,引起幼兒學習科學活動的動機、增進幼
兒在科學活動方面的經驗、了解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度及接受度及讓幼兒有機會可以實際去操作、感
覺、體會,經由研究者在此歷程中不斷地省思與改變,希望能引發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在這個歷程
中,因為本身只是一位實習教師,在帶領活動及準備教材等方面,經驗較不足,能力也較不足,加上時
間上的限制,也許還有不完美之處,但希望將個人的教學省思與自我成長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幼兒、科學活動、教學歷程

壹、緣起

當初,在決定題目時,我曾迷失了好久,因為對一個新手、實習教師的我來說,要我在短短的二、
三個月,就找到問題所在,真的有點困難。於是,我和輔導老師再三討論之後,輔導老師建議我可以做
有關科學方面的東西,一來因為本身實習的園所在這一方面較少涉及,也較缺乏,再來對大部分的幼師
而言,科學不但是一門嚴肅且難懂的學問,較少人真正去了解它,更何況是想將這門學問傳授給還在學
習起步的小朋友,所以,值得去探索、研究。在仔細思考之後,覺得這項任務對我來說極具挑戰困難
性,因為我本身在這一方面的知識相當不足,不過,我對科學從小就有點偏好,也很有興趣,所以,很
想嘗試看看,於是我接下了這個挑戰。

  另外,六歲以前的幼兒,他的經驗不足、智能不夠、方法不多,他是否有能力覺知或發現知識呢?其
實,在這個年紀,成人知識的獲得並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由經驗的充實而產生知識的過程。因此並
不是說在年紀小的時候,成人的知識經驗並不需要去管他。而是,如果幼兒做科學活動的經驗夠多之
後,他就會發展出觀察深入仔細、對自己的發現提出自以為是、不甚完整的解釋,經由這些具體經驗,
就能聚集而領悟出科學探究的過程。(黃意舒,民87)

  所以,在這研究中,我想要提供機會讓幼兒去探索,讓幼兒有更多的生活經驗,於是我設下了下列四
項目的:

1、想引起幼兒學習科學活動的動機。

2、想增進幼兒在科學活動方面的經驗。

3、想了解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度及接受度。

4、想讓幼兒有機會可以實際去操作、感覺、體會。

  但是,我本身只是一位實習教師,在帶領活動及準備教材等方面,經驗較不足,能力也較不足,再加
上時間上的限制,只能邊做邊修正,所以,研究的完整性會較不足。
貳、什麼是科學?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蘊藏著深奧的現象,而科學就是解釋各種現象的道理,一般人一提到科學,
第一印象不外乎複雜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就是鑽研著複雜公式與實驗的科學家。其實【科
學】(Science)一詞是由拉丁文scire而來、意為【求知】(引自鍾聖校,民84)。也就是說,人類透過實
際的觀察、思考,及經驗的累積,發現了解釋我們周遭各種科學現象之道理。根據Harlan(1988)之說:
「當人們欲求理解世界之心導成仔細蒐集、測試、分享資訊的方式,就稱之為科學。」(引自周淑惠,
民86)。另外,阮淑宜(民81)也提到,科學乃是探索問題,藉著觀察、辨識、比較、分類、假設、搜
集資料、實驗(驗證)等方法中,努力去尋求解答的過程。

   然而有關於科學之定義,哲學家自古以來即有「成果抑過程?」(product-process)之爭(Dievz &
Sunal,1976),即知識與方法之辯。所以,根據周淑惠(民86)在「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中
提到科學知識是了解自然現象、改善人類生活所必要的,然而「科學知識」是科學家運用「科學方
法」,並抱持「科學態度」所發現的,若無科學與態度,科學知識無從產生,因此作者認為程序、態度
與知識,為科學的三項主要元素。

參、為什麼要實施幼兒科學教育?

    幼稚園必須積極安排科學活動經驗,其理由主要有二:(鍾聖校,民83)

    一、幼兒是天生的科學家。

    幼兒天生有濃厚的好奇心,並因好奇而不斷探索。幼兒會問、愛問,表示好奇心,為幼兒認知的一
大特徵。

    二、科學活動是幼兒探索的主要領域

    對幼兒來說,宗教、歷史、文學可能較需要文字作為傳達媒介,實不如科學活動那樣具體、直接,
故呈現大自然的鳥獸蟲魚、花草樹木、風雨雷電,及運用自然道理的各種有趣的物理現象,如齒輪、馬
達等,成為幼兒認知的重要來源。

     雖然,幼稚園應積極為幼兒安排科學活動經驗,但這並不表示每一個幼兒,每天都必須去做科學
操作活動,更不表示幼兒必須學會有關自然現象的特定知識,或特定的科學探討方法。所以,積極提供
環境或安排經驗是教師的責任,但幼兒是否願意去經驗,則需要視其身心發展狀況及認知興趣而定。

肆、實施幼兒科學教育目的何在?

  黃意舒(民85、民87)提到,科學教育並不是以培養科學家為唯一目的,而是以應用及創新科技生活
為基礎目的。人類對科學的發現已經如此的豐富而深入,科學家卻只佔人類的一小部份,而且每一位科
學家都只能就他自己的研究來專精。所以科學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人人成為科學家,而是以科學探究
心為目的,逐漸應用科技的成果。

  所以,她將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分成:幼兒科學認知能力、幼兒的科學探索技能及幼兒的科學探索態
度三方面來闡述。

    一、幼兒科學認知能力方面:
      (一)提供實際的物理經驗(蒐集、展覽、觀察、操作、實驗、參觀等可以看到、聽到、知覺
收到的經驗)。

      (二)尊重幼兒哲學、啟發幼兒思考(討論、繪畫、自由遊戲、經驗或作品分享等由幼兒表達
他自己的想法)。

      (三)提供可以被理解的社會經驗(兒歌、故事、圖片、書籍、錄影帶、益智玩具等以成人邏
輯道理來配合幼兒的思考)。

    二、幼兒的科學探索技能方面:

      (一)引導探索的表現。

      在教學活動安排上,可針對幼兒興趣方向,師生共同蒐集實物、圖片、參觀等。但老師並不作
太侷限的說明及示範。

      (二)給與足夠的觀察及實驗機會。

      在探索中幼兒對吸引他的東西會自動地進入觀察,他會想辦法使他自己的知覺接收更多訊息,
這是他自己的實驗,他就這樣觀察並實驗下去,等到他滿意為止。

      (三)培養心得表達能力。

      幼兒在專注、探索、操弄的過程中,幼兒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幼兒對自己曾經思考過
的,如果沒有機會表現出來讓他自己看到或察覺到,可能會遺忘,或被雜碎刺激掩蓋,表達出來對幼兒
的認知建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常常有表達機會的孩子,增加社會互動的機會,良好的社會經驗會促
進他的概念發展。  

      (四)發現及遵守生活中的儀式與規則行為。

      幼兒的表達使他和環境有了互動,幼兒可以體會到他的行動和環境之間的因果關係,因與果一
旦連接就不會隨便改變,幼兒會很自然且自主地遵守這些規則,可能形成他生活中的儀式與規則行為。

      (五)滿足重複的興趣及嗜好。

      老師應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活動或學習區的時間,讓幼兒自己決定他喜歡的事情,但是對尚未
發現興趣的幼兒,不可催促,因為他可能還在探索。

      (六)促進師生及同儕社會互動。

      一個人的想像比較單調,多數人的想像則很豐富,和別的孩子互動,不管是合作或是競爭,對
幼兒的科學探究都能加深經驗。

    三、幼兒的科學探索態度方面:

      期望幼兒建立的態度有下列幾個—

        (一)好問。
        (二)注意及專注。

        (三)喜歡探索(東摸摸西摸摸)。

        (四)想證實他的想法。

        (五)愛現。

        (六)自動遵守生活中的儀式與規則行為。

        (七)重複的興趣及嗜好。

        (八)善於想像及創意。

        (九)解決問題的毅力。

        (十)喜歡和別人互動。

    這些態度都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只是每位幼兒表現的方式或程度有所不同,如果環境給幼兒充分的
機會表現這些行為,不去壓抑、打斷,也不用刻意安排的刺激來蒙蔽幼兒的自然表現,順著幼兒的興趣
及注意焦點來安排環境及活動,幼兒便有許多機會表現這些天生的行為傾向。這是幼兒天賦的學習潛
能,如果未被奪喪,就會生根發芽,自然成為幼兒正面的、積極的學習態度。

    而鍾聖校(民83)提到,美國科教學者Harlan(1988)在這方面見解相當卓越,她認為『提供具有
啟發性(intriguing)的科學經驗給幼兒,目的在培養他們求知的潛力以及增進他們在認知和學習中的情
意成分。』其中促進幼兒求知的潛力包括:

一、愉快的心情。

二、良好的認知及動作基礎。

三、正向的自我概念。

四、健康的互動能力。

五、良好的合作和溝通關係。

六、以科學經驗為一種橋樑,增進學校和家庭間的合作和溝通。

      另外,阮淑宜(民81),也曾引述美國教育學者提出下列九項說明科學活動對幼兒的價值
(B.J.Taylor,1985),建議幼兒科學課程採以「活動」為主體的方式。

一、幫助幼兒建立自信以及適應其生活環境的信心。

二、獲得必備的、真實的經驗。

三、發展基本的概念。

四、增進一些觀察的技巧。
五、提供幼兒去使用一些工具、器具及常見材料的機會。

六、從解決問題中得到適當的幫助,進而增進此能力。

七、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增加基本的常識的過程中培養幼兒探索、發現的態度以及研究的
精神。

八、幫助幼兒感覺、體能、情緒、智能、情操及社會化的發展。

九、從詞彙增加的過程中,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機會裡增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所以,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包括科學知識的獲取、科學方法的培養,與科學態度的薰陶。因
為「科學」之意函乃多面向,它包括科學成果(知識)、科學過程(方法),與科學態度。而科學知識
是人類運用科學方法與秉持科學態度所發現的。所以,知識、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獲取知識的態度均
同等重要。(周淑惠,民86)

伍、幼教師如何實施科學教育?

    既然就上述所言,幼兒科學教育之目標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並重,而幼兒科學教育
之要旨既為以手動、心動為精隨的引導式發現學習法,所以,根據周淑惠(民86)在幼兒自然科學教育
之實施書中提出,幼兒自然科學教育之六項具體而微之實施方法與策略,分別如下所述:

  一、提供直接經驗:

    幼兒天生好奇,喜歡運用感官去探索週遭以探究竟或尋找解答,因而幼兒科學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
提供大量直接經驗,以援用其好奇心,例如直接去觀察、去摸、去做、去挖、去混合、去拆卸等。也就
是說,想要了解科學的內涵,絕不可以隔靴搔癢,完全依賴紙筆作業與講授灌輸。

   而所謂的直接經驗乃意指直接涉入與操作,又包含教學實地化與活動化。所謂教學實地化,乃指教
學應儘量於自然現象所發生的現場時地進行,讓幼兒在真實與自然的環境中徜徉、觀察與探索,即所謂
的戶外教學。

    另外一項直接經驗是教師依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科學活動,這些活動讓幼兒能具體操作並
運用相關的科學程序能力--觀察、推論、分類、比較、實驗、下結論等,作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活動
時,適當的講述是必須的,但完全依賴口述或示範而無幼兒參與是錯誤的。

    所以,在這個研究當中,所謂的「直接經驗」是指第二項的定義。

  二、善用隨機經驗:

    科學應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它到處皆是(Ziemer 1987引自Eliason&Jenkins 1994)。 因為在園


內每天所發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瞭解,也最不容易忘懷的
經驗;但這些偶發事件若未加任何引導,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反之,教師適
時抓住機會,運用一些問題讓幼兒推理、思考或安排一些活動,與幼兒的舊經驗結合並引導幼兒進一步
探索與發現,這樣的學習富有情境意義、易於理解,也是幼兒所感興趣的。

  三、豐富學習環境:
    與「供給大量直接經驗」極為相關的是創造一個豐富刺激的學習環境,激發幼兒的操作與探索之
心,簡言之,即抓住幼兒的好奇心,用心安排環境。因為校外教學並非天天可行,園內環境則為幼兒日
日處於其中,所以,必須豐富園內環境,以補償實地教學之不足,並促進所設計之科學活動的進行。

  四、培養程序能力:

    培養科學程序能力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的方法。因此可就觀察、推論、預測/實
驗、溝通等四大能力分項說明之。

    (一)觀察

    觀察是運用我們感官去獲取事物與事件的訊息,是獲取第一手資料與知識的直接方法,也是最基本
的科學程序,更是近一步作推論的基礎。因此,教師應鼓勵幼兒於觀察事物時運用愈多的感覺愈好-
看、聽、摸、聞、嚐(即五覺也)。

    (二)推論

    根據所觀察現象,提出合理的解釋或下結論就是推論。它涉及思考、推理,與觀察所得之第一手知
識有別。推論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或者是作總結,它可幫助幼兒超越「發生
了什麼事」而抵達「這是什麼意思」的境界(Cliatt&Shaw 1992)。而且,推理可以促進兒童的思考力,
為人師者應常引導兒童對於各種科學現象,推想其原因。

    (三)預測/實驗

    預測是對未發生之事預先猜想可能發生的情況,它與推論不同的是:一個是對於目前現象提出形成
之因(推論),一個是基於目前現象以及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狀態。科學活動提供幼兒許多預測的機
會,如果教師鼓勵幼兒在活動事前先預測會發生什麼事?並容許他們驗證其預測想法是否正確,如此,
勢必會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四)溝通

    溝通是很重要的程序能力,科學家以口頭及書面報告、圖表、公式來溝通他的研究成果或問題。在
進行科學活動時,以及科學活動後,教師應鼓勵幼兒以各種方式溝通其想法,如肢體律動、塗鴉、美勞
創作等。因為幼兒的溝通是一種對概念理解的表徵,他理解才能具體表現出來,也唯有透過他具體表
徵,教師方才知曉幼兒到底理解了沒有。教師不僅要鼓勵幼兒溝通,而且要仔細觀察幼兒的各種具體表
徵,以作為教學與評量的依據。

  五、引導幼兒探索:

    在幼兒進行重要的科學程序如觀察與推論時,教師須以問題引導幼兒,讓幼兒有觀察的焦點與推論
的依據,所以,發問在幼兒進行探索時,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問題可分為兩種型態:擴散性問題及聚斂性問題,且兩者皆有特定的功用;在幼兒從事
科學探索時,教師雖應多拋出擴散性問題,以促進幼兒推理思考,但也要適時巧妙地運用聚斂性問題C至
於什麼是擴散性問題,什麼又是聚斂性問題,分述於下:

    (一)擴散性問題

    又稱之為開放性問題。它可以鼓勵人們從單一點往不同方向探索與思考,它通常能引發各種不同的
答案,而且這些廣泛的答案均是可接受的。依據Harlan (1988)其功用為啟動發現與探索、促進推理思
考、詢問理解與否、引發預測、重燃興趣、鼓勵創造思考、詢問感覺等。

    (二)聚斂性問題

    又稱之為封閉性問題。它通常只能往一個方向思考,也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接受。其功用有引導
注意力、幫助幼兒統整連貫、幫助幼兒理解事物之全貌等。

    總之,教師的發問對於幼兒科學探索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進幼兒運用各種科學程序的能力,同
時,它也提供幼兒良好示範,對任何現象提出發問,間接培養幼兒好奇、發問的能力。

  六、設計統整活動:

    幼兒是以一個完整的人、全方位地進行發展,所以,每一個領域的發展—身體、情緒、社會、認知
等都是相互關聯及影響的,因此幼兒的課程設計應是各領域均衡兼顧、統整實施。科學活動的規劃應以
一個主題為中心,它可以是一個科學性的主題,也可以是其他領域的主題,教師就該主題概念畫出次概
念網並就每一次概念設計不同領域的相關活動。

    總之,若幼兒的學習環境豐富足具吸引性,且容許個別與小組探索;幼兒在此環境中能具體操作,
以行動「測試」自己的想法,或「觀察」行動所引起的變化;教師則不時以問題激發幼兒的思考、「推
理」,且隨時抓住機會,進行當即發生、對幼兒富於興趣的活動;再加上所設計的活動是以主題為中心
統攝各領域活動,則幼兒科學概念之獲得是清晰深入,同時也培養了科學探索之方法與正向態度。

陸、行動的歷程

    看完以上的文獻,知道科學活動對幼兒來說與其他領域的知識一樣重要後,我決定試試看。於是將
活動分成上、下學期來實施:

一、上學期:

(一)參與對象:某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 4-5歲幼兒 共27位

(二)活動時間:2000年10月16日~2001年1月20日

(三)活動方式:小組活動

    在上學期,幼兒的角色為被動者,由老師利用小組活動的方式來帶領幼兒去感受科學的世界。

(四)選擇活動的依據:

    根據Constance Kamii;Rheta DeVries菑均u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陳


燕珍譯,民88)一書中,所提到的分類來選擇活動:

        1、物體的運動-力學:

    以幼兒的操弄物體為主角,觀察物體變化則為配角,所發展出來的活動。如:拉、推、滾、踢、
跳、吹、吸、拋、擺、扭、平衡、丟等等。

        2、物體的變化:
    這類活動的物體本身會有明確的變化。也就是,物體因某種作用而發生變化,此變化非來自幼兒的
操弄,而是物體本身的特性。另外,物體反應既不直接也不明顯,因為除了幼兒的操弄起作用外,還有
別的因素存在(例如熱量或化學反應),而且物體也不會立即有所變化。所以,此類活動與物體運動的
活動不同,準則也不同。只在某種狀態下,物體會有某種的變化,幼兒就由這些環境與變化去觀察與建
構。所以,這類活動「觀察」是首要因素,「操弄」反成次要。這類活動,如:烹飪、混和色彩、溶
解、陶土、把蠟溶化做蠟燭、玩冰和水等等都是。

        3、中介活動:

   這類活動有上述兩類活動的特點,但又無法歸類。如:東西的浮沉、篩選東西、影子遊戲、鏡子遊
戲、製造回聲、看放大鏡、用磁鐵吸東西等等。

(五)資料來源:

    為了能夠將活動過程紀錄下來,加上學校剛好有V8,而且班上有兩位實習老師,所以,我就委請
班上的另一位實習老師幫我將活動過程利用V8拍攝下來,以作為研究的依據。另外,活動過程,我也請
她幫我拍攝照片,作為活動紀錄。活動過後,我則撰寫實習日誌及月誌來做省思。所以,我的資料來源
有:

        1、活動過程錄影帶的拍攝。

        2、實習日誌、月誌。

        3、拍攝照片。

(六)活動實施:

活動類別、 物體的運動
物體的變化 中介活動 活動目標
名稱/時間 -力學
z 了解果凍是由液體變為固體。

10/31
z 了解液態果凍可依容器形狀凝成各種
不同形狀的固體果凍。
11/07 做果凍

z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11/10

z 增進幼兒的觀察及操作能力。
z 知道陀螺轉動時,顏色看起來好像融
11/14 合 伸 展 成 圓 圈(顏 色 的 光 學 幻 覺 概
念)。
11/15 彩色陀螺
z 讓幼兒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
11/17
z 訓練幼兒使用剪刀剪圓的能力。
z 知道碘酒會使紙內所含的澱粉變成紫
色。

z 知道檸檬汁會抑制顏色改變,所以字
11/24 神秘的無字天書
跡才會呈現白色。

z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z 培養幼兒觀察、推論的能力。
12/04 z 知道物體的重量、形狀及吹的距離、
力氣等因素會影響物體的移動。
12/06 吹的活動
z 培養幼兒觀察、判斷的能力。
12/07
z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樂趣。

z 知 道 石 頭、黏 土 在 水 中 是 不 會 溶 解
的。
z 知道糖、鹽在水中是會溶解的。

12/11 溶解 z 培養幼兒觀察、分辨的能力。

z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樂趣。
z 知道碘酒會使紙內所含的澱粉變成紫
色。

z 知道蠟會阻隔碘酒,所以字跡會呈現
12/12 神秘的無字天書 白色。

z 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z 培養幼兒觀察、推論的能力。
z 知道綠豆、米在水中是不會溶解的。

z 知道奶粉、方糖及鹽在水中是會溶解
12/12
的。
溶解
12/26
z 培養幼兒觀察、分辨的能力。

z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樂趣。
z 知道空氣是佔有空間的實體。

01/10 空氣在哪裡 z 培養幼兒觀察的能力。

z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樂趣。

(七)我的省思:

【怎麼辦?】

    對自己而言,幼稚園內的任何事情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重頭開始學。所以剛開學的那個階段,除
了教學方面,有更多的東西等著我們去學。對於行動研究我又很害怕會做不出來,所以每天都在煩惱。
剛開始我又不太敢去找輔導老師討論,怕麻煩人家。所以拖了好久好久都沒有頭緒。後來心想在拖下去
也不是辦法,再加上2000.9.21返校團督當天,淑琦老師說:「專題要與實習工作有關,而且最好是採合
作式的行動研究,可與輔導老師一起做。」我終於提起勇氣去與輔導老師討論。幾經討論,終於決定要
做有關於科學方面的研究。不過自己實在是沒有經驗,所以,我還是決定葥搎移犰悎v的意見。

【憑『心』而論,做了再說-做果凍、彩色陀螺】

    輔導老師為了讓我們的教學經驗豐富,所以,平常我們每週會進行分組活動。所謂分組活動就是,
將全班分成三組,由兩位輔導老師各帶一組,而我與班上另一位實習老師則合帶一組。每組的活動皆不
相同,也就是由我們自己想一個活動,輪流帶各組,所以,一個活動會進行三次。因為剛好班上有這樣
的教學活動,加上科學活動適合小組進行,所以,輔導老師建議我可以在小組活動時間進行我的行動研
究。

    但是我要做些什麼活動呢?於是我開始翻閱一些有關於科學的書籍,所謂科學的書籍,大多是撰寫
科學有哪些活動可以發展及如何發展,而且市面上這種書實在是太多了,我也不知道到底在選哪些活
動,所以,在這個時期,我只能憑『心』判斷。10/24那天,角落活動時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來做果
凍,所以,就決定著手試試看

   於是我的研究生涯,就此開始。這是我第一次帶的活動。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時,過程
中,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除了一些技巧外,我在做果凍的程序方面,並沒有說明的相當
清楚,而且也沒有多重複幾次,再加上我又也忘了請小朋友出來複頌,導致小朋友開始做
時,老師還必須不斷地在一旁提醒步驟。另外,就是在讓小朋友發現溫度低會使果凍凝結方
面,我應該在小朋友開始做之前,便先示範兩個,並告訴小朋友我將會把一個果凍置於桌上
(常溫下),另一個則置於冰塊中,請他們猜一猜等會兒會發生什麼事,然後再讓他們開始
做,等他們做好之後,置於冰塊中的果凍也差不多凝結了,此時便可直接做觀察,才不至於
像今天一樣,活動必須先中斷,因為凝結沒有那麼快。

    所以,有上次經驗後,第二次教學時,我就示範做兩個果凍。當我在示範兩個果凍
時,將一個果凍放在桌上(常溫下),另一個放在冰塊中,然後詢問他們哪一個會先變成果
凍時,幼兒15很快地告訴我:「那一個(放在冰塊中)會先。」,哇!一下子就知道我要帶
給他們的觀念是什麼(溫度低的凝結較快)。另外,大概是每組小朋友的性情不同吧!上一
次的小朋友比較會安靜地聽我解說,而這一次的小朋友比較活潑,會一直往前靠近,也比較
興奮,不容易掌控場面,不過,這一組的小朋友比較聰明,關於果凍粉的份量方面,這一組
的幼兒也掌控的較好,所以,大致上來說還算順利。

    至於第三次教學,大致上與第二次差不多,只是在團討方面及掌控自己、幼兒方面要
再多做加強。因為只要幼兒亂,我就很容易會跟著亂。

    做完果凍之後,我又開始想下一次要做什麼,但是,心裡總是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因為在這個時
期,我根本找不到相關的資料,只能在坊間找到一些關於科學活動的書,而沒有選擇的依據。雖然11/4
那天,淑琦老師推薦我讀一本書,但是因為書名不確定,去書局又沒看到,而且時間是不等人的,我深
怕一等再等,最後什麼也做不成。所以,我還是憑『心』而論。於是我設計了『彩色陀螺』這一個活
動。

  因為是匆匆想出來的,加上是初期的教案,所以,第一次教學時,在整過教學過程的
呈現不是很完整,而且我發現我只教他們怎麼做,而沒有引導他們去感受陀螺上圖形的變
化,是這個教案最失敗的地方。不過令我相當感動的地方是,一般我們都會認為陀螺就是
在地上轉,可是這群可愛的小孩可不這麼想,他們自創了好多種的玩法,例如,幼兒26發
明了另一種玩法,就是將陀螺牙籤的下方用力轉,陀螺就會往天上飛。而且其他幼兒也紛
紛跟進。所以說,我們絕對不能小看這些小孩!

    第二次就比較完整了,帶的也比較順,因為我有記得引導幼兒去感受顏色的變化。加
上剛好我們這個月的單元與「顏色」有關,所以,幼兒在顏色及混色表達上,蠻完整的。
可能是他們上次有看到幼兒的創新玩法吧,他們也紛紛使用將陀螺向上飛的方式來玩,而
且,他們比賽的狀況也比上次來的激烈喔!

   第三次時,因為這一組的小孩年紀較大,所以在使用剪刀剪圓方面,較前兩次好,也
比較不需要老師的協助,就能單獨完成自己的陀螺。至於在活動引導方面,大致上來說還
可以,只是在團討的功力還要在多加加強。這也是我在教學初期時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團體試教可行嗎?-神秘的無字天書 part1】

   因為這個禮拜的小單元是「奇妙的顏色」,而我剛好又進行到每週須試教一個活動的進度,於是
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試一試將科學活動帶到大團體的感覺,所以,我設計了這一個教案『神秘的無字天
書』。
  但是,真的很可惜,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很好玩的活動,是充滿神秘感的。不知道是
不是放隔夜的檸檬汁信,會讓效果減低,導致我隔天引導時,因為信的效果不好,小朋友
們並沒有被我震撼到,再加上我示範時只用嘴巴說說,並沒有實際將步驟逐一做一遍,使
得小朋友們在做的過程中完全錯誤。而且當他們用檸檬汁畫畫時,因為是透明無色的,我
又沒有提醒他們,讓他們有一個心理準備,所以,大部分的幼兒因為看不見,拿起檸檬汁
就把紙張全部塗滿,導致紙很濕,不容易乾。只有幼兒13做成功,所以可說是大失敗,最
後只好草草結束,真是可惜……

    科學活動真的不適用於大團體嗎?還是因為我的教學技巧實在是不夠,所以,慘遭失敗呢?

    【找到標準了?】

    在這一段時間,我除了寫E-mail詢問淑琦老師那本書名外,我還打電話到光佑出版社去問,最後終
於知道那本書叫「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Constance Kamii;Rheta DeVries
著,陳燕珍譯,民88),但是因為商品通路的關係,要購買對我而言相當不便,所以我只好託我同學於
光佑出版社購買。幾經波折,我終於看到那一本書,也終於找到我要的選擇依據(如前所述)。在看完
之後,心中千頭萬續,猶如萬馬奔騰!因為問題又來了,我該怎麼開始呢?這真的是我所謂的選擇活動
的標準嗎?就算是,那我又該選哪些活動?

    【從『模仿』開始-吹的活動】

    於是,我重新整理思緒。我開始想我到底要的是什麼?研究了老半天,我到底要研究出什麼呢?是
雜亂無章地將幼兒帶入所謂的科學世界?還是,我只是為了研究而去做,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該怎麼
做?

    後來,我知道了。我要做的就是帶領幼兒去感受科學世界的奧妙,但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井然
有序的。所以,我還是決定照著書上所分類的方式來帶領幼兒。只是我可以仿照書上的實驗嗎?於是我
去詢問淑琦老師。淑琦老師告訴我,因為我是新手老師,再加上仿照書上的活動並不是抄襲,因為對象
不同(幼兒不同),所產生的結果就不同了。所以我在『物體的運動-力學』方面,選擇了「吹的活
動」來嘗試。
   由於我事先只對圓筒形的東西試驗過,並沒有考慮到重量的問題,所以在第一次帶
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幾乎每一種東西都可以吹得動,導致與『物體形狀』的關係就不大
了。另外幼兒15還會先判斷形狀,再決定要不要先吹,而且她會選圓形的先吹,這是一
個蠻成熟的做法。還有我發現我的分類太過於複雜,導致團討時,雖有想出要帶給幼兒
的觀念是什麼,卻是雜亂無章的。另外,團討時,要在拿東西給幼兒試,應該是讓幼兒
自己擺,這樣才帶的出擺的方式也影響到吹的結果(如:咖啡罐要倒著放才吹的動)可
是,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忘記了,而是直接幫幼兒擺好。

    經過上一次的經驗,覺得我選的東西太過於複雜,很難帶給幼兒,所以,在和輔導
老師討論過後,第二次教學,我決定改變方式:改成「要怎麼吹才會動,而且會動的很
快」,然後分成兩組來競賽。可是,不知道是不是跟他們漲~紀有關(第三組是全班年紀
最小的),對於這種活動他們接受度不高,所以帶起來很亂。加上我的經驗不足,當他
們一亂我就很亂,所以我就很急地想把活動做完,導致事先的規則根本沒有說清楚,連
分組時的位置也沒有規劃好,變成兩組會互相干擾,組內的幼兒也跑來跑去的,搞不清
楚自己是哪一組的。他們搞不清楚遊戲規則,到了比賽時,他們拿了東西就吹,不管人
數,也不管有沒有人在跟他們比。另外,我因為忘記介紹教具,將幼兒重新集合,但又
很緊張,所以介紹的很快,不知道幼兒有沒有吸收進去,因為有些幼兒在試了之後,搞
不清楚它是什麼。還有我覺得我沒有讓他們試夠,所以在比賽時,他們都不像是在比
賽,而像是還在試的時候。

   在經過兩次的失敗檢討後,這一次我決定回到了第一次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去探
索,因為我發現他們真的很喜歡自己去探索,所以,這次就還不錯。因為這一次我自己
先將東西分類過,所以在團討時,不像第一次那麼雜亂,也比較有系統。但在團討時,
我拿出形狀相同(方形),重量不同的物體,並請幼兒7說出吹的時候的感覺時,幼兒7
在毫無考慮之下說:「一樣重。」時,我說:「不行,一定要說出哪一個較重。」我覺
得這樣很不好,因為,我不應該用老師的權威來糾正他,而是應該請另一位幼兒說出他
的感覺,再來說哪一個是比較重的,將局面挽救回來。另外,在讓他們觀察重量差不
多,但形狀不同(方形及圓形)的物體移動方式時,因為物體移動太快了,導致有小朋
友沒看清楚,但是我卻沒有再重來一遍,這也是我的疏忽之一,有待改進。但原則上這
一次算是蠻成功的,因為我在團討時,大多能掌握住重點。

   活動進行到了這個階段,我發現我帶領活動的能力已經有點進步了,也比較知道該怎樣將團討的重
點表現出來。但是……

    【教學比較重要?-溶解】

    在做完「吹的活動」之後,我發現我的時間快不夠了,因為快學期末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
以,我想進行下一階段,『物體的變化』方面,於是我選擇了「溶解」來嘗試。
  這天情況真的有一點混亂,我在看完錄影帶後,心裡好難過喔!因為在活動過程中我
的焦點太多,根本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幼兒,如果今天我沒有將過程錄下來,事後看的
話,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這些事情,我就不知道這個活動會帶給幼兒這麼大的挫折了。
當幼兒選擇石頭及黏土時,因為它們是無法溶解的,所以,有些幼兒會不停地攪拌,不
願意放棄,在老師不停地建議之後,才勉強放棄。於是,我思考這件事,為什麼他們會
這麼執著。可能是我在活動的過程中,不停地增強那些選擇糖及鹽巴的人,因為它們會
溶解,當他們拿給我看時,我都會不經意地說好棒,而他們誤會了我的意思,以為會將
東西攪拌到溶解的人是很棒的,所以,當他們選擇了不能溶解的東西時,就不能到我的
讚美,所以他們就不願放棄,非要把它攪拌到不見他們才甘心,讓人看了非常不忍。

  真的,如果今天我沒有錄影下來的話,我可能永遠陷入了這個盲點而不自覺。活動過程中,我的焦點
實在太多了,根本無法兼顧到每一位幼兒,所以,我心裡所想的是都是活動該怎麼進行下去及我該如何
帶領等。於是匆匆忙忙地將活動進行完,也將我想告訴他們的東西,引導他們說出來而已,忽略了幼兒
在這個活動中的感受。對於他們我真的感到很抱歉,但也因為這樣的一個經驗,日後我在進行活動時會
更加注意幼兒的感受。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溶解】

    因為第一次我覺得很混亂,導致我忽略了幼兒,而且也無法跟幼兒討論什麼,所以第二次及第三次
我就改變教學方式。

    這一次我採用給予單一的素材,讓他們去試,再來討論。加上之前選擇的東西有些不
能吃,而且我覺得對於這個階段的幼兒而言,讓幼兒用感官去感覺很重要,所以在和輔導
老師討論過後,決定也改變篘蝒漯F西,變成了綠豆、米、方糖、鹽、奶粉,都是可以用感
官去感受的,讓他們更有感覺。另外,我也將紅砂糖置換成方糖,因為覺得方糖能帶給他
們的感受更多,果然,對幼兒來說,他們覺得更驚奇。而且這一次我覺得我帶的比較有系
統,幼兒也比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尤其是幼兒25的表現更讓我驚訝,因為我根本沒有預
期到當我說:「那鹽巴去哪裡了?」時,會有幼兒馬上說出來在水裡面(尤其是第三組的
幼兒,因為他們的年紀最小),所以,覺得這一次活動還不錯。
   第三次時,我發現「溶解」對他們而言,難度不一,在這一組有些小朋友,根本不用
去試,他們就知道哪種東西是會溶解,哪種則不行。因為這一組的幼兒程度都算不錯,所
以,做起活動來也比較順暢。這一次也是用方糖、鹽巴、奶粉、綠豆及米,讓他們去嚐嚐
看、試試看加了水之前及加水之後的改變,他們都好興奮。但是,畢竟他們年紀都還小,
所以,對於甜的東西,尤其是方糖,在嚐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副蒼蠅、螞蟻的樣子,讓人
看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團體教學真的不行嗎?-神秘的無字天書 part2】

    又到了我一周一次試教的時間了,而且這個禮拜的小單元是「彩色世界」,我發現上一次所帶的活
動「神秘的無字天書」也是『物體的變化』方面的活動,所以我決定再試一次。
  但是這次做了改變,因為這次是針對上次的失敗之處修改過後,再帶一次。所以,這一
次我改用蠟燭來畫,減少等待的時間,而且也提醒了他們,因為是秘密,所以,在畫的時
候是看不太清楚的,減少了他們在畫時的挫折感。只可惜我在做示範時,因為忘了請幼兒
出來說說看,他會畫什麼,而是直接說出及畫出我要畫什麼,導致很多幼兒跟我畫的一
樣。不過整體說起來,還算順利就是了。

    有了這次經驗之後,我想,將科學活動帶到大團體應該是可行的,只要活動設計的有趣。只是事前
的準備工作要比其他領域更徹底,也就是事前老師一定要先做過試驗,而且要很小心、很細心,因為實
驗有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小的步驟就失敗了。所以,無論是大團體還是分組教學,科學活動都是可行的。

    【畫上休止符-空氣在哪裡】

    這時真的接近學期末了,我在帶領活動方面也有進步,不像初期那樣青澀、那樣害怕。另外我還有
一種沒試過,那就是『中介活動』,於是我選擇了「空氣在哪裡」這個活動。
   在第一個活動(瓶子裡有什麼)時,因為我事前準備時間不夠,導致寶特瓶中有
水,造成小小的插曲,焦點被模糊了,雖然後來有解決,不過,如果可以避免的話那就
更好了。對他們而言,第二個活動(水怎麼進不去?)就像是魔術一般,讓他們很興
奮,當他們興奮時,我也很高興。第三個活動(抓抓樂)就是重頭戲了,讓他們自己去
抓空氣,加深他們的印象,也讓他們去玩。所以我覺得這次的活動進行的還不錯。有一
個情形對我來說也是興奮的,就是當他們在校園裡抓空氣後,我問他們在哪裡抓的時
候,大部分幼兒都有說出他在哪裡抓到的,只有幼兒23說:「我沒有抓到。」事後,針
對幼兒23的情形,我去做了解,才知道原來他是不會將塑膠袋封口,導致他抓的空氣都
會跑掉。所以我教他怎麼用塑膠袋封口,而且在讓他再去抓,等他抓到時,他才很開心
地笑了。這個時候我也很開心。

    因為,我覺得抽象的「空氣」對幼兒來說有點難理解,所以我選擇了較具像的活動來做。但經過這
些較具像的實驗之後,雖然有些幼兒就比較有概念,不過,有些幼兒仍只會發出驚嘆,而且用很茫然的
眼神看著我。可是我想這就足夠了,因為至少我帶他們去感受過了。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上這一次帶的
也不錯,所以,我只做了一次。

    (八)我的發現: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從一無所知到慢慢整理出自己的思緒,發現了下列三點:

      1、 「教學」應以「幼兒」為主體

    在教學時,通常都會盲點,而幼兒對活動的感受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所忽略,所以要特別注意
才行。而且這一點對我而言最傷痛,因為是我的不小心,犧牲了幼兒的權益,才得到的寶貴經驗。

      2、 「大團體」或「小團體」教學皆可

    一開始的我,因為對於科學了解不夠,所以將科學活動侷限在小組教學,後來因為自己試教的緣
故,將科學活動利用大團體的方式帶領,雖然也像小組活動一樣,為每位幼兒準備一份教具,但教學技
巧不足,所以慘遭失敗。在自己的教學技巧純熟後,第二次帶領時就成功了。所以大團體的教學應該也
是可行的。

      3、 各類型科學活動皆適合幼兒

    在試過三種分類方式的活動之後,我發現,只要將活動設計的生動有趣,及每位幼兒都有親自操作
的機會,三種活動都適宜讓幼兒來接觸,因為他們都會很喜歡。

二、下學期:

(一)參與對象:Y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 4-5歲幼兒 共27位(上學期有一位幼兒18轉走,所以這


學期補進一位新生18)

(二)活動時間:2001年2月26日~2001年4月27日

(三)活動方式:角落自由探索

    在下學期,幼兒的角色轉為主動探索者,利用增設「科學角」的角落自由探索方式,讓幼兒主動去
探索,老師的角色則轉為觀察者及輔導者。

(四)選擇活動的依據:

    一開始採用「同性質」的素材(如:紙)來作為挑選活動的依據,後來改採「相同原理」的題材
(如:聲音、空氣)來作為依據,而且也加上舊有經驗(上學期)的延續。

(五)資料來源:

    因為下學期是採角落自由探索的方式來進行研究,所以,在角落時間我採取了兩種紀錄表來做紀
錄,一種是角落觀察紀錄逐字稿,是以科學角為主來做紀錄,紀錄當天幼兒使用科學角的情形。另一種
則是角落觀察紀錄表,用來紀錄當天班上全部角落的使用人數,可看出班上科學角的使用頻率,及班上
某特定幼兒使用科學角的頻率。另外亦是使用拍攝照片的方式來做活動紀錄。所以,此學期的資料來源
有:

1、角落觀察紀錄逐字稿。

2、角落觀察紀錄表。

3、拍攝照片。

      (六)活動實施:
日期 事件
科 學 角 開 張。進 行「紙」的 相 關 科 學 活 動,第 一 個 活 動『紙 的 力 學 - 波 紋
02/26
紙』。
03/02 加入第二個活動『麥比烏斯帶』。
03/05 再加入另一個活動『穿透目錄卡紙』。
為科學角搬新家。改變主題-「聲音」。撤換新教具:蟬鳴器、傳聲筒、轉紙
03/09
板、會發出嗡嗡叫的魚、水杯、湯匙杯、聲音配對、橡皮筋杯等。
03/13 將『傳聲筒』撤出。
03/23 加入新教具『擴音器』。
03/26 再次改變主題-「空氣」。改變教具:降落傘。
03/28 訪談幼兒。
將之前的教具搬走,換上新教具:兩種不一樣的風車、竹蜻蜓及彈簧式旋轉陀
04/09 螺(可以在天上飛,也可以在地上轉的那種);另外還放上了一本有關於空氣
的科學書及一本關於聲音的科學書。開始為科學角做一些情境佈置。
04/23 增加新教具:另一種手動式、較大型的旋轉陀螺。
04/27 科學角的暫時性落幕。

(七)我的省思:

  【科學角開張了】

    2001.02.26這一天,我們班多了一個自由探索的角落了,而這個角落就由我這一位實習老師來負
責,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因為我連一般的娃娃家、積木角等角落都沒有佈置過,更何況
是連輔導老師也沒經驗的科學角,所以,我心裡的擔心、害怕勝過於興奮!

   首先登場的是「紙」的相關科學活動。在第一天,我放了『紙的力學-波紋紙』打頭陣,心裡七上
八下的,深怕沒有幼兒願意過來探索。還好班上的幼兒都還蠻捧我的場的,雖然沒有經過宣傳與告知,
但是光我在那邊佈置時,已吸引了數位小朋友,在幼兒一番的好奇打探之後,幼兒5、15、17、19、20、
23留下來開始玩,其中的幼兒5還創造了另一種玩法,把它轉變成疊高遊戲。

    在經過兩天的空窗期(校外教學及室外教學),03/01那天,科學角唱起了空城記,居然沒有人來
光臨,雖然當天我因為返校團督不在現場,但是在知道了這種情形之後,我決定在03/02當天在加入另一
種活動-『麥比烏斯帶』,班上的幼兒就像蝗蟲過境一般,咻!一下子,把我準備的紙全都用完了,害
我手忙腳亂地補充材料,但是沒一下那些人就又消失了,只剩下幾位幼兒用心的在做。幼兒5、6、25還
將剪好的大、小圓,裝飾成項鍊帶在身上。幼兒15則繼續玩『波紋紙』。幼兒8還將『波紋紙』的紙橋,
做成了望遠鏡,讓我有點哭笑不得,對他的創意深感佩服,但也讓我開始思考科學角與美勞角的重複
性。

        【遇到挫折】

    03/05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再加入一項新活動試試看,於是我加入了『穿透目錄卡紙』的活
動。一開始吸引了不少幼兒,但是此項活動的難度似乎太高,失敗率高,導致幼兒興趣的持續度不高,
最後留在科學角的幼兒放棄了新活動,玩起了舊活動。

    於是我開始重新思考,覺得科學角規劃的不好,雜亂無章,因為只有一張桌子,所以看起來很像是
教室內的流動攤販。而且選的實驗也不好,有點像是在做勞作。另外因為這些活動我都必須介入,所以
觀察紀錄也成了一大問題,完整性不夠。

    看起來真是問題重重,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尋求協助】
    這時,我決定向外求援。03/08那天,我將我遇到的困難告訴輔導老師,輔導老師
說:「之前的活動有點像在做美勞角的事,而且我發現你很忙碌,因為教完一個又一個。
另外要思考的是,幼兒在做完之後,他們能瞭解老師要帶給他們的是什麼嗎?所以應該要
改變方式,東西由老師做好,主要是要幼兒自己去操作就好了。」

    在聽完老師的一番話之後,我開始思考我自己的做法是否恰當,我發現我太趕了,在時間的壓力
下,我總是想說要快做,而沒有仔細的想清楚、全盤規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我選擇「紙」作
為主要素材,無法讓幼兒去自由操作什麼。所以我決定先充實我自己。
    首先,我到了圖書館去查看相關資料,在一番努力之後,我找到了一本書-戴文青(民84)箸的
「學習環境的規劃與運用」。
    書中提到,為了讓幼兒能專注且盡情地探索科學的奇妙世界,在空間安排與管理上應
把握下列原則:

    z 獨立且安靜的活動,以讓幼兒能專心觀察、做實驗。最好能與語文區相鄰,可隨時
翻閱相關的圖書,做進一步的探討與了解。

    z 鄰近水源、光源及電源,以利各種實驗的進行。

    z 延伸戶外。許多觀察、實驗是必須在戶外進行,或隨時走出戶外以完成某個活動。
因此最好將科學區設在門口附近,以方便出入,但此門應是科學區專用。

    z 足夠的操作桌面。視設定的活動人數,提供寬廣的操作檯,以免幼兒互相碰而撞及
儀器、工具,造成危險。

    z 方便的貯存空間。用來存放常用的儀器與工具,方便拿取。

    z 老師須隨時或定時查看這些教材、教具是否需添加、整修之處,以持續幼兒的學習
興趣。

    z 科學區每段時期(二周至二個月)內的學習主題應避免「五花八門」的雜陳狀態。
最好每次以一個主題為探討內容,由簡入難,按部就班地介紹給予幼兒。

    z 提供紙筆等文具,讓幼兒可隨時做實驗紀錄。

    z 如同其他學習區一樣,科學區的器具或每一種實驗都應有其固定位置,以方便收
拾、取用和管理。

    z 隨主題內容提供相關書籍,讓幼兒能翻閱參考。

    另外就是「教師角色」方面,除了強調誘發幼兒的「主動性」外,在指導上老師尚需
注意:

    z 對幼兒不熟悉或未接觸過的器具或儀器,應先指導其使用方法與技巧,以免造成意
外或財物上的損失。

    z 在呈現新的主題前,老師可視狀況,先以團體或小組方式做一次簡介或預告,一方
面藉以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一方面也可讓他們定下自己的「活動計劃」。

    z 不要期待幼兒能一次記住許多繁複的觀察或實驗步驟,當遇有較多的過程階段或需
較長觀察時間的活動時,老師應謹記:「一次一件事」的原則;當幼兒完成一個步驟後,在
引導或提醒其進入下一個步驟。

    當幼兒完成某個實驗或獲得某個觀察結果後,別忘了讓其得以「分享」大眾。以小組
或團體方式,讓他發表心得。如此不但可拉近幼兒間彼此的距離,更可引發「連鎖效應」,
讓其他幼兒跟著進入科學區一探究竟。

    接著,我找來另一本由津田妍子(民89)箸的「科學遊戲大圖鑑」,我參考了其中的『聲音』單元
製作相關的教具,來增加科學角的豐富性。可能是自己的領悟力太差吧!做出來的教具幾乎的失敗,但
是,在我嘗試了許多做法之後,才終於成功了。我做出來的教具有:蟬鳴器、傳聲筒、轉紙板、會發出
嗡嗡叫的魚、水杯、湯匙杯、聲音配對、橡皮筋杯等。

    而且在03/09那天,開始為科學角尋找一個適合的家,在參考之前的文獻和考量教室的實際情形
(原本的角落配置及空間不足的問題)後,我與輔導老師決定將科學角與語文角相結合,且與益智角相
鄰。而且因為這學期的教學主題是相關於自然科學類的,所以,科學角內也有相關的植物、種子、昆蟲
等東西。

    【重新開張】

    在佈置好科學角以後,準備重新開張了。一開始,幼兒對蟬鳴器較有興趣,後來在我的介紹下,幼
兒對傳聲筒的興趣漸增。其中的轉紙板對幼兒來說不易完成,而會發出嗡嗡叫的魚也因為發出的聲音不
大而不是很受小朋友歡迎。還有,另外一件比較困擾的事,就是我要不停地去修教具,大概是自己做的
太脆弱了。
    3/12是一星期的開始,也是科學角重生的好日子,不過,仍是狀況百出。我將狀況摘
錄於下:一開始幼兒10、12、16在玩蟬鳴器,後來改換幼兒26、27來玩,幼兒12就去拿湯匙
杯來玩,但是,湯匙杯打結了,所以,幼兒12就忙著將結打開。此時幼兒10拿起橡皮筋杯來
玩。幼兒26則拿起傳聲筒,結果與幼兒12的湯匙杯打結在一塊。因為時再打結的太厲害了,
所以,毛毛老師(班上另一位實習老師)和我就幫他們將結打開。幼兒12拿起毛毛老師解開
的湯匙杯,又玩了起來,但是…又打結了,於是幼兒12又開始解結的歷程,大概解了3-5分
鐘,終於解開,但是玩沒一會,又打結了,只好繼續解結,好不容易解開之後,原本要拿另
一種湯匙杯,但看到它也打結了,所以,幼兒12就放棄不玩了。

    至於蟬鳴器也是狀況連連。幼兒23加入科學角之後,便拿起蟬鳴器來玩,但是,不一
會兒,蟬鳴器居然斷了。我只好將它收起、維修。於是幼兒23又拿了另一個蟬鳴器來玩。此
時幼兒27與幼兒19則拿起傳聲筒在玩,他們根本沒有把傳聲筒拉緊,可是,他們也玩得不亦
樂乎。這時,幼兒23的蟬鳴器居然和傳聲筒的繩子打結在一塊了。於是又出動了毛毛老師和
我出來解結。

    後來,幼兒27、19、23拿起傳聲筒當跳繩玩。幼兒23說:「好哇!但是要怎麼跳
呢?」思考了一會之後,他們就放棄了。幼兒27說:「哎呀!來玩電話啦!」但是不一會就
又打結了。

    03/13,幼兒14與幼兒15在玩水杯的時候,邊敲還邊唱著小星星,幼兒19看到之後也走了過來,拿起
一旁蟬鳴器的棍子就和幼兒4敲起了水杯。幼兒23見狀就說:「不行用棍子打。」幼兒19說:「可以。」
繼續敲打。幼兒9也想拿蟬鳴器的棍子來打,幼兒23一直在一旁說不行。後來,幼兒23就拿起蟬鳴器到一
旁去玩了。此時,幼兒4將水杯全部集中在一起,敲打一陣後,再將水杯分開敲打,還先用緩慢的節奏敲
打,再加快節奏,最後把棍子放入水杯,再拿出來,離開。幼兒9等幼兒4離開後,便開始玩起水杯。玩
沒多久,幼兒8便走過來告訴幼兒9:「我想玩玩看。」幼兒9說:「我才剛來。」幼兒8又說:「快一
點。」在說的時候,手去拿蟬鳴器的棍子,結果被幼兒23制止。幼兒9說:「換你了。」幼兒8便拿起水
杯的棍子敲打了一會,還對著班上的幼兒說:「不要吵。」可是沒人理他,大家還是各做各的。於是幼
兒8便放下棍子離開。另外,當天我也決定將傳聲筒撤出,因為它實在是太會打結了,而且又不容易解
開,幼兒的興趣度降低。

      【再度受挫】

    接下來的幾天,狀況都差不多,也都有幼兒來玩。但是,有繩子的教具總是不斷地在打結。造成了
幼兒在操作時的困擾,漸漸地,科學角不再像之前那麼熱絡了。我又開始想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該增加
教具了,還是該換主題了呢?好煩啊!

    3/20那天,因為要到同學的學校進行觀摩,而淑琦老師也順道問起我目前的情形,我將情形大致說
了一下,也向淑琦老師詢問她的想法,淑琦老師向我建議:「活動是要循序漸進的,而且最好放些和上
學期相關的活動,再加入一些新的活動。」回學校後,我決定先在觀察幾天,而且在這幾天想想下一步
該怎麼走,在這期間,我還加入一個新的教具,3/23我加入了「擴音器」(紙做的),一開始幼兒8、
23、11、13紛紛過來搶著玩,其中的幼兒8還把它套在手臂上玩,然後又把嘴巴對著大口邊說話,但沒一
下又一哄而散了。
    3/23當天,我將我遇到的情形及我的想法告訴輔導老師,輔導老師告訴我說,可以照我的想法試試
看。後來,我決定加入「空氣」(與上學期相關)的教具-降落傘,將成品放置於科學角,讓幼兒去探
索,而將材料放置於美勞角,如果有幼兒有興趣要製作,則可以讓他們做做看。

      【短暫的成功】

    3/26我正式將各式的降落傘加入於科學角,造成空前的狀況,也引發幼兒再來探索之前的教具。幼
兒7告訴我說:「(降落傘)輕的比較好玩。」因為每種降落傘我都只做一個,所以,幼兒18過來告訴
我:「老師我想玩和幼兒7一樣的。」另外也有好幾個幼兒過來告訴我他們想玩,但科學角的已經被其他
幼兒拿去玩了,可是我每樣只有做一個啊!後來幼兒們就想辦法,最後幼兒19、20、7、18告訴我:「老
師,我想做。」於是我們就浩浩蕩蕩地前進美勞角,此時幼兒25、3也加入。

    但好景不常,過兩天又沒人來玩了,天啊?到底是為什麼呢?

      【訪談幼兒】
    於是,這次,我決定從幼兒著手,3/28那天,在角落時間,我隨機抽樣地問了幾位幼
兒:「你最喜歡哪個角落?為什麼?那你喜歡科學角嗎?為什麼?(或喜歡的話為什麼不去玩
呢?)」但答案是令人傷心的,因為大部分幼兒都說喜歡積木角或娃娃家,因為好玩或因為東
西比較好玩,至於科學角則大部分幼兒不喜歡,只有極少部分說喜歡,不喜歡的幼兒說因為不
好玩,而喜歡的幼兒說,因為有時候要到別的地方去玩。

     在大致了解了幼兒的狀況後,我又去請教輔導老師了。輔導老師在聽完我說的情況之後,她覺
得也許是在玩的過程中有幼兒無法解決的事情存在著,也或許是幼兒們想玩的都玩過了,所以沒興趣,
又或是東西不夠精美,所以容易壞或出狀況。另外,輔導老師還建議我,可以使用少樣多量的方式,規
劃或收拾也比較方便;還有可以做情境佈置來吸引幼兒,如果可以的話嘗試用購買外面做的教具,因為
較不容易壞,也較精美,說不定幼兒會更喜歡。

    【曙光乍現】

    4/1~4/8放了一個長長的春假,在春假中,我常常在想該怎麼辦才好。後來我決定慢慢來。首先我
還是決定科學角的主題是「空氣」,所以,我到後車站去尋寶。我在一家店中找到了兩種不一樣的風
車、竹蜻蜓及旋轉陀螺(可以在天上飛,也可以在地上轉的那種)。在4/9那天,我將之前的教具全部撤
走,放上新的教具,還放上了一本有關於空氣的科學書及一本關於聲音的科學書。結果在班上造成一股
空前絕後的科學角旋風,幾乎全班的幼兒都來玩,也因為如此,才幾分鐘光景,每一種教具都出現殘兵
敗將。可見得我們班的幼兒破壞力超強,像是風車就壞了兩個,竹蜻蜓也不見兩個,旋轉陀螺的陀螺也
有飛不見的。看到這種情形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

    接下來的情況也好多了,我也慢慢地為科學角做一些情境佈置。像是我在科學角貼了一張製作降落
傘的分解圖,為他們的經驗做增強。幼兒26、20就看著圖做了一個降落傘,其中的幼兒20還為他的降落
傘做了一個不同於我的降落傘的頭。4/13那天輔導老師拿起風車,詢問幼兒為什麼它會動,大部分幼兒
都知道是因為空氣,當輔導老師又問幼兒說:「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動?」時,幼兒7說:「用跑的、用
走的。」幼兒19說:「用手(轉)。」幼兒15說:「用吹的。」而當天幼兒23將兩個旋轉陀螺上面的陀
螺疊在一起,然後讓它們一起轉,幼兒23則在一旁觀察。

    原本我以為放在科學角的書大概是放好看而已,結果在4/16那天,出現了一種令我感動的狀況,幼
兒16拿著『空氣』的科學書走過來說:「老師,我要做這個(噴射汽球)」要我拿材料給他,結果又造
成一股熱潮,幼兒14、15、26、25、6也紛紛加入。我的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暫時性落幕】
    4/20那天,幼兒15照著降落傘的製作圖,而且她還對我說:「老師,我自己做的好好玩喔!」然後
她就告訴我她想帶回家。我就說:「可以啊!因為是你自己做的。」那一天,只要有空,她就會拿出來
玩,然後就會再告訴我一次:「老師,我自己做的好好玩喔!」看她那麼有成就感,我也很高興。4/23
那天,我為科學角再添新教具:另一種手動式、較大的旋轉陀螺。而且當天我請輔導老師給我一點時
間,讓我去介紹它。等我將新教具介紹給幼兒之後,角落時間一到,就有許多幼兒到科學角來,但是教
具數目有限,所以,就有幼兒不斷地來告狀,也可以看到有些幼兒在一旁觀望,因為我不介入,所以不
斷地上演幼兒的協商過程,有些成功有些失敗。

    幼兒使用科學角的情況也穩定下來,甚至於不是角落時間,例如中午及下午,也時常看到幼兒在科
學角玩。但是因為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必須到各班去『輪班』,所以,我的研究在4/27暫時落幕了。

(一)我的發現:

    這學期改成由幼兒主動探討,原本以為老師的工作就輕鬆一點,沒想到老師雖然是扮演觀察者與輔
導者的角色,但老師所要做的工作比起上學起來說不減反增,因為一但角落不吸引幼兒,那麼幼兒又怎
會有興趣光臨、探索呢!所以,經過一個學期的實施與修正,我有下列幾點的發現:

1、 美勞與科學的重複性

    雖然我一開始覺得與美勞重複不好,因為我是屬於介入活動的,所以我忙得團團轉,忙到無法觀察
與紀錄,最後決定將美勞與科學抽離。但是後來我還是將它們又結合在一起,只是我不再介入,改以製
作程序圖及提供不同的素材,讓幼兒自由製作,從中去發現科學的奧妙。所以,科學和美勞(工作科)
似乎有一定的重複性,而且當有製作程序圖及提供不同的素材時,科學是可以跟美勞結合的。

2、 主題式教學,且循序漸進

    從一開始,我就會設定一個主題,來經營科學角,因為科學實在是太廣泛了,若雜亂無章地介紹給
幼兒,那麼對他們而言未必是好的。但是如果可以將新經驗建築在舊經驗上,對那些喜歡來科學角玩的
幼兒,是有倍增的效果。所以,後來我就將主題定在與上學期有關的範圍內來進行。例如:上學期有做
到「空氣在哪裡」的活動,下學期的角落自由探索主題也為「空氣」。

3、 教具的耐用性及事先的提醒

    也許我們班幼兒真的是太好奇了,所以當老師一拿出新的東西時,幼兒表現出的都是極高的興致,
但破壞力超強。對我而言,幼兒有如此高的好奇是令我興奮的,因為幼兒不就該是如此!但是一開始因
為都是我做的教具,較為脆弱,而且我之前又不好意思跟輔導老師要求一些時間來做科學角使用的「宣
導」,所以,教具們常常掛病號,減低幼兒使用的興致。後來改成買坊間的教具及做了使用前的「宣
導」後,情況就改善了,時常可以聽到幼兒彼此間的提醒,所以,雖然教具還是會掛病號,但是,掛病
號的次數已經減少許多了。

4、 情境佈置的重要性

    「先天的不足可以靠後天的環境來補足」這句話對我而言真是受用。雖然我是第一次嘗試做角落的
經營,在許多方面有不足,但是,經過了情境佈置後,科學角似乎也較有模有樣了,而且也可以吸引幼
兒的光臨。所以,科學角與其他角落一樣,也是要有適當的情境佈置。

柒、結論與建議

    經過了說長不長說短又不短的一年,對於我而言,不僅是在教學技巧方面有一定的進步,在與幼兒
相處上也有相當的默契,尤其是在行動研究方面,不敢說有什麼重大的發現,或是說這個研究到底成功
與否,但就我個人來說,每一個階段的省思與改變都是相當有意義的。

    我發現幼兒對科學是有興趣的,因為有一次幼兒主動問我:「老師,什麼時候才要開始分組活
動?」那時候已經是下學期,沒有再進行分組活動。而且,有一天,班上羽化了一隻文白蝶,不知道為
什麼牠一直都沒有飛出去,但是班上沒有花,所以牠可能是餓昏了吧!那天我們班要榨胡蘿蔔汁,輔導
老師準備了一鍋的糖水,結果,那隻蝴蝶竟然直接衝入糖水之後,我們趕緊把牠撈出來,沒想到牠又直
奔旁邊剛切好的胡蘿蔔上,伸出牠的口器,不顧我們班幼兒的圍觀,拼命地吸,讓我們班的幼兒上了寶
貴的一課。加上下學期我們班安排的課程是關於自然科學類的,時常可以看到我們班的幼兒在科學角觀
察種子,昆蟲等情形,更常常可以看到班上幼兒在戶外自由活動時間在校園中追逐昆蟲及觀察植物的身
影。

    所以,『自然、科學』並不只是教室中的知識,更不只是角落中可以探索完的知識。也就是說,今
天我選擇這種方式來呈現我的研究,並不代表這就是唯一的方式;今天我因為實習結束而暫時地終止,
也不代表這個研究到這裡就算結束。

    另外,從實施這個研究以來,我想強調的是,在每個活動的設計上,我們不是要將科學的專業灌輸
給幼兒,而是要去培養他們的興趣、科學態度、科學方法,還有給他機會去接觸。

    所以,除了上述兩個階段的發現外,有下列幾項建議:

一、 教學方面

以主題方式發展,有系統地將科學帶領給幼兒

科學所牽涉的範圍極廣,你所能夠想的到的它都可以是一種科學,只是形式不
同。所以,如何有系統地將科學介紹給幼兒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小組教學或是角落自
由探索,最好都要有系統地發展,而且在我實施的這一年中,最困擾我的就是這個,
最後我發現,設一個主題出來發展的方式是不錯的方式。

簡化科學活動的內容

就如「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Constance Kamii;
Rheta DeVries著,陳燕珍譯,民88)書中所提,考量物體變化的活動時,首先要想到原
始人能操弄的物體。像電學及用電的機械都是近代文明產物,就很不適合。所以,科
學發展始就變成幼教科學教育的參考書。原始時代的人類對烹飪、植物、動物及藝術
有興趣。原始人靠它們的觀察來建構文明,孩子也依循著相同的模式來學習物體特質
與生命特質,並由操弄的過程,觀察其反應的規律。所以,在設計活動教案時,最好
能將活動簡化到低層次,等幼兒的經驗累積夠了,再漸漸加深活動內容。

二、 幼兒方面

給幼兒動手做及利用感官探索的權利

無論是在設計教案或是在選擇角落的教具時,我都會盡量做到每人一份教具,讓
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去接觸到。而且在安全範圍的考量下,我也都會讓幼兒利用他們的
感官來接觸,因為對他們而言,觀察事物時運用越多的感官越好,印象會越深刻,做
任何活動都會越有感覺。
三、 教師方面

事前準備的重要性

其實無論對哪個領域的活動而言,教師在活動前的準備都是一樣重要的,所以,
科學活動也不例外。尤其是「物體變化」方面的活動,因為,它會改變不是因為幼兒
的操弄,而是物體本身的特性,而且有時影響它改變的因素又不只一種,所以,教師
事前的準備是相當重要的,要去了解它,最好能事前做一遍,掌握住它的特性後,實
驗結果不如預期時,才能帶領幼兒一起去探討,而不是只能宣告失敗而已。

    最後我要謝謝指導教授陳淑琦老師及輔導老師楊老師、郭老師,在我這一路跌跌撞撞走來,給我許
多的建議、鼓勵及全力的支持,也謝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讓我每每在瀕臨放棄的邊緣,又重新充滿了
勇氣,可以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Constance Kamii;Rheta DeVries著,陳燕珍譯(民88)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


應用。台北,光佑文化

阮淑宜(民81)談幼兒科學與環境教育。國教輔導,第31卷,3期,頁7874-7877

周淑惠(民86)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黃意舒(民85)由幼兒科學教學中培養科學學習基本素養。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5期,頁17-27

黃意舒(民87)幼兒科學教育的迷失與我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3期,頁10-24

鍾聖校(民83)論幼兒的科學教育。研習資訊,第11卷,6期,頁8-14

附錄

附錄一 科學活動教案

附錄二 小組活動觀察紀錄

附錄三 角落觀察紀錄表


關閉此視窗

網站負責人:陳淑琦老師

本站以幼師的行動研究及實習輔導為討論焦點,歡迎幼教夥伴上網討論。

地址 : 臺北市士林區華岡路55號大義館 文化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TEL : 28610511轉716 FAX :


286257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