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家發展前景( 提綱 ):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教授/研究員:葉和東教授

一、“十一五規劃”取得輝煌成就
(一)十一五規劃成績巨大。
1、經濟總量。
從 2006 年到 2010 年的 5 年裡, 90%以上的目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GDP 年均增長 11.2%。
2010 年我國 GDP 為 39.8 萬億元(約 5.9 萬億美元),從世界第 4 位上升到第 2 位,在美國之後。
2、工業生產。毛澤東主席在 1956(第 1 個五年計劃期間)年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
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
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全球 500 種工業產品中,我國有 220 種產量世界第 1。
鋼鐵產量占世界 40%。重型機械 210 種產品產量世界第 1,世界第 1 汽車大國;
鐵路技術世界第 1,高速列車世界第 1。國產和諧號動車組,設計時速 380 公里(去年 12 月 2 日,
京滬高鐵試驗運行,時速達 486.1 公里,再創鐵路運行最高紀錄)。目前我國高速列車 345 對,覆
蓋 18 省市區。2012 年我國將開行 800 對以上高速列車。
高速鐵路:世界第 1。我國目前(10 月份)有高速鐵路 7431 公里(日本第 2,2459 公里,法國
第 3,美國為 0),在建高鐵 1 萬多公里。
現有幾十個國家希望中國幫助他們的鐵路建設,其中美國、俄羅斯、巴西、沙特、波蘭等國明確表示希
望與中國進行高鐵建設合作;我國將幫助伊朗等國修建鐵路。
造船:產量世界第 1,占世界 30%,我國能生產所有類型的船舶。我國的航空母艦也在建造之中。
通信網路世界第 1;廣播電視網路世界第 1;互聯網路世界第 1;風力發電世界第 1,4100 萬千瓦;
太陽能利用和太陽能電池生產世界第 1,占世界 60%;家用電器產量世界第 1,其中小家電產量占
全球產量 80%。
3、大型基建。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工程實現供氣,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西電東送工程進展順
利。( 海水西調工程:水利專家正在研究、爭論一項宏大計畫)。
4、農業生產。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第 1。我國以占世界 7%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 20%的人口的
吃飯問題。2010 年糧食產量達 10928 億斤,是第 7 個豐產年。
對今年華北大旱的評估:影響有限,努力減災,爭取豐收。
5、對外貿易。出口世界第 1,進口世界第 2;港口輸送量世界第 1,貨櫃運輸量世界第 1,上海成
為世界第 1 大港。
外匯儲備世界第 1:當前為 2.7 萬億美元。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和企業債券共達 1.4 萬億美元,
為美國第 1 大債主。
6、科學技術。“十一五”期間我國在電子、環保、高鐵、通信、製藥、航太等方面都取得長足發展。
航太科技:“神舟”系列飛船、載人航太、“嫦娥 1 號、2 號”等發射成功。
今年將發射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神州 8 號,進行太空對接,為我國建立太空站做準備;發射我
國的太空望遠鏡;10 月將發射“螢火 1 號”火星探測器。
2012 年將發射月球登陸器和月球車;2020 年中國人將登上月球。
美國已無法在航太技術上封鎖孤立中國。美國航天局長博爾登說:“除了美國,其他夥伴國都在和中
國對話,認為我們可以孤立中國,這是異想天開,被孤立的將是美國。”
深海探測器:“蛟龍”號深海探測器在 3759 米海底成功座底。設計深度為 7000 米,世界第 1。
核燃料: 我國已解決核電“乏原料”問題,在目前核電規模下可以使用 3000 年。
超高速電腦: 國防科技大學的“天河 1 號”超級電腦,運算速度為 2.5 千萬億次,超過美國的“美洲
虎”超級電腦(1.75 千萬億次),世界第 1。這種“超千萬億次高速電腦”全世界只有 10 台,中國有
3 台,其餘在美國。
新型戰機:2011 年 1 月 11 日,我國“殲 20”戰機完成首飛。該機型可執行戰略任務,可發射反衛

1
星武器,具有隱形性能,被稱為“第五代戰機”。
2007.1.11 導彈摧毀衛星、2009.1.11 新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
7、體育事業。2008 年兩個奧運會、今年的廣州亞運會,是對我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局面、社會治安、
經營管理、國民素質、科技水準、環境衛生以及體育競爭力的一次綜合檢閱,得到亞洲和世界各國的
一片讚譽。
8、改善民生。取消農業稅、農民收費,農村實行 9 年免費教育,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每年撥款
過萬億元幫助低收入群體(去年 1.6 萬億元);提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
30 個省調高了最低工資標準,最大幅度達 24%;廣州 1300 元/月,深圳 1320 元/月),等。
貧困人口從 2006 年的 6431 萬減少到 2010 年的 2688 萬。
抗災:“十一五”期間,我們戰勝了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西南大旱、北方雪災、舟曲
泥石流、從南到北的大面積洪澇、颱風災害等各種自然災害。
經過 2 年時間、30 萬援建人員的努力,由 18 個省市對口援建 18 個汶川大地震受災縣的任務已順
利完成,一座座全新的、高抗災等級的現代化新城建立起來了。
廣東佛山援建的汶川縣水磨鎮,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聯合國人居署 授予“全球災後重建
最佳範例”稱號。
9、 政 局 穩 定 社 會 安 寧 。 改革開放 30 年來,我國總體處於政局穩定、社會安寧的局面,尤其是
1989 年後的 20 年更為明顯。全國大多數人認同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
10、中國發展模式取得成功。紐約時報去年 11 月 8 日指出:中國的確拯救了世界經濟。美國高盛
公司估算,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 50%。
各國研討中國模式。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泰晤士報、外交政策雜誌等,西方國
家的專家學者、官員議員紛紛發表文章,進行廣泛的討論。
新加坡《聯合早報》去年 3 月 10 日發表署名“宋魯鄭”文章:“中國的一黨制何以優於西方的多黨制?

文章認為,中國模式的優異表現必然引發全球對其成功原因的研究,但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缺
陷: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中國真正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有效的政治制度,這才是中國實
現經濟成功、創造出“中國模式”的全新現代化之路的真正原因。
美國凱托學會 3 月 15 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的一黨專政無疑是有缺陷的。但當執政黨由一群開明
的人領導時——就像今天中國那樣——它也存在優勢:可以克服政治上的困難,推行帶領社會向前
發展的重要政策。”
英國《金融時報》今年 1 月 17 日發表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員法蘭西斯的文章:“美國民主沒有什麼
可教給中國的”。
文章指出:“中國政治體制最重要的優點就是能夠迅速做出眾多複雜的決定,而且決策的結果還不
錯,至少在經濟政策方面如此。這一點在基礎設施領域表現得最為明顯,中國投資建設機場、大壩、
高速鐵路、水電系統,以滿足工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拿印度和中國作比較,印度是一個實行法治的民主國家,普通百姓可以反對政府的計畫,因此每項
新的投資都會受到工會、遊說團體、農民聯合會和法院的阻礙,而中國政府則可以讓上百萬人搬離三
峽庫區。”
《紐約時報》報導:今年 1 月底召開的達沃斯論壇上,“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成為熱議話題。
(三)當前我國存在的主要問題。
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存在有 10 個問題:
1、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來維持“高速
度”,突出表現為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
2、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消費需求過低,我國 GDP 增長主要靠出口和投資來帶動,居民消費水準
低下(日本的 GDP 構成中消費占 60%以上)。

2
3、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低收入的 10%人群與高收入的 10%人群相差 23 倍。
4、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我國的製造業主要是加工型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利潤的大頭被美、
日、歐賺取。
5、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例過低,制約著第一、第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6、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三農”問題依然突出。
7、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城市與鄉村、東部與中西部、沿海與內地、平原與山區、漢族地區與少數民
族地區等,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
8、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 總體失業率較高(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為 4.3%,農村未
算),但有不少企業卻招不到合適的員工。就業較困難的群體主要是:農民工,應屆大學生,大齡
下崗工人。
9、社會矛盾明顯增多。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主要是: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總量
不足、分佈不均;物價上漲壓力加大,部分城市房價漲幅過高。
違法征地拆遷等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食品安全問題比較突出。
10、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溫總理指出:政府工作與人民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
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
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
(四)如何看待 “茉莉花集會 ”。
2 月 20 日,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少數人通過互聯網串聯搞集會。幾點看法:
1、國際因素推波助瀾。目前西亞、北非部分國家發生反政府示威,固然有著本國深層次的根源。但
美國等西方國家從中利用、支持反政府勢力也是重要原因。隨著時間推移,美國這個最大的“國際黑
手”已從幕後登上了前臺,希拉蕊就公開煽動“要利用這個大好時機”,奧巴馬在 2 月 23 日公開表
示“正在研究各種方案”,包括和歐洲盟國一起“採取行動”,拋出一系列“制裁措施”,對利比亞施加
壓力,公開要求卡紮菲辭職。
另外,正如《華爾街日報》指出:“美聯儲政策是中東亂局的推手”。美聯儲兩次“量化寬鬆”造成美元
在全球氾濫,使中東各國物價飛漲(如,埃及漲幅超 18%,伊朗達 25%),引起民眾對本國政府
的強烈不滿。
在此同時,西方勢力也“利用這個大好時機”,通過各種管道鼓動中國的反政府分子出來鬧事,尤其
希望中國也發生“群眾推翻政府”的事件,必然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2、國內存在不穩定因素。
① 當前我國存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如上所述:貧富懸殊、物價上漲、失業下崗、
醫療住房、司法不公、強拆逼遷、官員腐敗等,引起部分群眾不滿(其實這種“群體事件”內地常有發
生,如“趙連海事件”、“粵語方言事件”、各地的“群眾反對拆遷事件”等)。
② 國內極少數對社會不滿分子(如受到法律懲處人員、法輪功分子等)、宗教極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勢
力(疆獨分子等),在西方和境外反華勢力的鼓動下,企圖利用國際氣候因素搞反政府行動。
③ 一些思想激進和受西方影響較深的“西化分子”、“憤青”,在某些勢力的策劃下搞“出位行動”。
(劉曉波 把自己的民族和同胞貶得一文不值,說“中國人從肉體到精神統統陽痿”,“中國人的素質
這樣低,中國人缺乏創造力,而一切的原因與人種有關”,“人類的不少弱點是共同的,只不過中國
人把它發展到沒法再操蛋的地步”。“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有 95%的廢物,碩士畢業生有 97%,博士
畢業生有 98%、99%的廢物。”
“我無所謂愛國、叛國,你要說我叛國,我就叛國!就承認自己是挖祖墳的不孝子孫,且以此為榮”。
“自己最大的悲哀是外語不過關,如果可以過關,中國會和我根本沒有關係 ”,“我與中國不得不有
關係感到很丟臉,我甚至不屑於提到‘中國’這個字眼”。) 
3、“茉莉花集會 ”是非法的。這些集會是有組織、有安排的,但未得到執法部門的批准。不管用什麼
口號、打什麼旗子,強行集會屬於“聚眾滋事”,違法我國《刑法》。

3
4、我國不可能發生 “茉莉花革命 ”。香港有些人、有些傳媒得了“妄想症”,巴不得中國也來一場“茉
莉花革命”,這只是它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① 我國與中東北非國家國情不同。溫總理說:“任何把中國同西亞、北非發生政治動盪的國家相類
比都是不正確的。” 這些國家的情況:
經濟發展滯後,模式單一、兩極分化、物價飛漲;失業率高,埃及 30%,失業者 90%是青年,其他
國家類似,青年人對前途悲觀失望;個人長期統治,卡紮菲 40 多年,穆巴拉克 30 多年,巴林王
室 250 多年;宗教派別矛盾深刻,遜尼派、什葉派矛盾不可調和,還有“基地組織”的滲透;社會封
閉排斥改革,政教合一,限制自由,性別歧視;國家領導人大量積聚財富;等。
上述情況中國都不存在。正如《紐約時報》3 月 10 日文章指出:“顯而易見,中國並非由某個不受任
何限制、掌權數十年的獨裁者統治,就像穆巴拉克、卡紮菲或本.阿裡那樣,也並非由一個家族統治。
自從毛澤東去世後,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設法將集體領導的模式制度化,最高領導人要定期換屆。”“
以技術專家為主的領導核心,往往以非常務實的方式處理社會問題,他們關注社會、體察民情。”
對有些人希望中國“變天、共產黨政權垮臺”,美國傳媒指出:“退一步來說,即使中國發生了社會變
動,更大的可能是‘民族主義者’占上風,而不是親西方的‘自由主義者’,中國將出現一個對美國、對
西方更強硬的政府。到那時,西方國家將更加失望,將更難與中國打交道。”
② 我國形勢大好,民心思定。這些集會參加者少之又少,說明搞動亂不得人心。
③ 我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有民眾的支持;有相應的法律;
有適當的手段。 《紐約時報》指出:“中國歷來通過有效的控制體系成功化解各種危機,中國政府強調
社會穩定,並始終關注著有可能引起不穩定的因素。”
④ “利比亞大撤離 ”削弱了 “茉莉花 ”影響。
1)成功大撤離被國際高度讚譽。自 2 月 23 日到 3 月 5 日,在中東、北非國家出現動盪期間,我
國展開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國公民海陸空大撤離行動,在利比亞共計撤出 35860 人;同時,
還幫助 2100 多個其他國家(越南、印度、緬甸等)的人員安全撤離。
這次撤離行動我國第一次動用了軍艦軍機。4 架大型軍用運輸機來回 12 架次,“徐州號”導彈護衛艦
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
為什麼出動軍隊?是要“炫耀武力”嗎?
動用軍隊到外國保護、撤離本國公民,這是國際慣例。
動用軍艦軍機的好處:可懸掛國旗、代表政府,享有外交豁免權;動作快、可直接到達危險地區、效
率高;可攜帶武器,確保自身和撤離人員安全,可震懾暴徒;可振奮士氣、增強民族自豪感;可彰
顯國風軍威。
這次行動受到國際間高度讚譽,認為“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家形象”,“中國確實是一個以人為本
的國家”,連美國輿論都認為:“中國這次毫不猶豫的、迅速的大規模撤離行動,比美國的含蓄和謹
慎更像一個超級大國。”。
2)這是對 “茉莉花革命 ”的有力回應。成功大撤離體現我們國家強大、國力昌盛、深得民心,那些
“無事找事、無事生非”的人鬧不起來。
3) “茉莉花革命 ”是反面教材。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的輿論工具一方面充分報導我國政府全力、迅
速、高能高效撤離中國公民,一方面也報導這些鬧事的國家出現的社會動亂、經濟損失、民眾不滿,
以及西方國家企圖乘亂而入等新聞,使“茉莉花革命”不得人心。
5、 “六四事件 ”不可能重演。
① 歷史條件不同。 目前極少數人搞“茉莉花集會”,絕對不可能與 1989 年的“國際大氣候、國內小
氣候”相比。中國當前國際地位之高、國內發展情況之好,都是空前未有的。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何
來民亂?
退一步來說,即使產生一些麻煩,在當年那麼困難、激烈的條件下,中國都沒有倒下,何況今天?
② 敵對分子的一廂情願。希望中國也發生所謂“茉莉花革命”,這是一些西方反華勢力、香港敵對分

4
子和極右傳媒的一廂情願。此事既反映出他們對內地情況的無知、孤陋寡聞,更表現出他們對內地政
治制度根深蒂固的偏見和仇視。

二、關於十二五規劃綱要
(一)概況。
1、關於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劃。
① 原為 “五年計劃 ”。1953 年我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到 2005 年共制定了 10 個五年計劃。
② 現為 “五年規劃 ”。從 2006 年起,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劃改稱為“五年規劃”。
區別:“五年計劃”是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制定的、指令性為主的發展規劃,執行時以行政手段為
主;“五年規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的、指導性為主的發展規劃,執行時以經濟手段
為主。
2、“十二.五規劃 ”是充分發揚民主的結果。
過程:“十二.五規劃建議”制定的時間前後達 3 年。
向全社會招標,並委託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一批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為我國制定“十二五規劃”
獻計獻策。中央就“十二五規劃”的 30 個重大課題,組織國內 67 個部門、1 萬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研
究,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
中央成立了以溫家寶、李克強為領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起草組,成員 78 人,分成 8 個調研組,
分赴 13 個省市進行調查研究,共召開 31 場座談會,同 423 位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基層群眾進行
交流,並到 100 多個農村、社區、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形成了 8 分調研報告。起草組共召開 9 次全體
會議,100 多次工作會議,對草稿進行了 30 多次正式修改。
在起草期間,各位政治局常委多次到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進行調查研究,直接徵求民眾意見,
在 120 個單位、部分黨內老同志和十七大代表徵求意見。中央收到 2200 多條意見,對文稿作了
360 多處修改,吸納了 780 多條意見和建議。
胡錦濤召開座談會,聽取 8 個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
去年 10 月 15 日,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全體中央委員對“十二五規劃建
議”進行了討論,中央收到了 130 多條修改意見。
10 月 18 日,中央委員會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十二五規劃建議”。
從去年 11 月 2 日起到去年年底,中央在全國開展“‘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鼓勵全國人民對
規劃提意見建議,並開展有獎活動。在吸納全國人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再將“建議” 提交全國人大
審查通過,正式成為國家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綱要。
(二) “十二.五規劃 ”的主內容。
全稱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我國今後 5 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明
確地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奮鬥目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
1、 “十一.五規劃 ”以前強調 GDP 的增長。
側重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數量,這在當時是必要的,是國家財富、實力積累階段。
但也存在明顯的弊病:
① 忽視國民收入的增加。發達國家 GDP 總量的 60%以上用以國民收入,而我國只占 30%。
② 官員片面追求 GDP。為了“政績”,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不惜違法、損害民眾利益(如違法使用
土地、強拆、污染環境、砍伐森林、強佔農民耕地等),忽視民生。
③ 收入分配懸殊。一些行業、階層高收入、甚至超高收入現象,造成了社會不公,引發各種社會矛
盾。
④ 傳統道德缺失。一切都講“錢”,致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缺失,甚至被認為“老套”、“落伍”、“傻
瓜”,社會上累累出現“見死不救”“遺棄老人”“男盜不醜、女娼無羞”等醜惡現象; 在文化方面,人
生觀、價值觀變形,“低俗、庸俗、媚俗”現象盛行。

5
⑤ 私品過剩公品不足。 我國現階段的供求狀況是,“私品”(私人用品)供應已相當充足甚至過剩 ,
如食品、日用品、家用電器、汽車等;但“公品”(公共產品)供應則相當缺乏,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
醫療、教育、文化消費、人文關懷等。
2、十二五規劃提出 “發展方式 ”的轉變。
從追求 GDP 為主,轉變為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為主;從“數量”變為“品質”。
著重在三個方面:
① 大力改善民生。要重點抓:三農問題,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促進就業,調整收入關係,
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穩定物價,穩定房價。
廣東提出要建設 “幸福廣東 ”,廣州提出建設 “幸福廣州 ”,惠州提出建設 “惠民之州 ”, 溫總
理對幸福的表述: “要讓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 ”
中 央 決定 , 未來 5 年將興建 3600 萬套保障性住房,今年投入 1.3 萬億元興建 1000 萬套,解決
住房困難問題;今年中央財政收入 2/3、廣東 77.64%用於改善民生。
為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廣州在十二五期間將再建 11 條地鐵。
——加快醫療衛事業生改革發展。
存在問題:醫療衛生服務總量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準差距較大;“看
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等。
在我國農村更為明顯,“看病貴”感受最深的主要是農民。農民說:“救護車一響,兩條豬白養”;“脫
貧三五載,一病從頭來”;“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不怕洪水地震,就怕發燒打冷振”。
解決辦法:
一是,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新農合”)。
舊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於 1959 年底,以人民公社為組織單位。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該制度已不
復存在。十一五前,全國仍有 79%的農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
“新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於 2003 年初,籌資管理以縣為單位,各級政府在財政上有相應的投
入,農民自願參加,個人每年交 30 元,“十一五規劃”完成時,全國目前有 80%農民參加。其特點
是政府有投入(“十一五”期間國家財政投入了 200 多億元),服務水準較高,抗風險能力強,保
大病為主、兼顧小病。
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網路,到 2008 年已經基本建立新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城
市醫務人員要定期到農村服務,推行“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
二是,整頓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加強價格監管,規範用藥行為,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
務品質,控制醫藥費用。
三是,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加大政府投入,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
體系。
四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整頓和規範醫療服務、藥品生產流通秩序。
② 由國富優先轉向民富優先。
今後要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拿出更多錢來分配給普通百姓。
要把政府職能從 “以發展經濟為中心 ”,轉變為 “以公共服務為中心 ”。
要改革分配制度。要處理好效益與公平的關係,既要保留激勵機制,同時又要消除貧富懸殊。只講
效益不講公平,必然出現貧富懸殊;只講公平不講效益,就重回平均主義“大鍋飯”。
③ 發展公品。接受教育、培訓,文化藝術薰陶,道德品位提高等。
1)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教育,文化藝術,電影,電視廣播,文藝創作,音樂,群眾娛樂,
大眾文藝,博物館,文化室,圖書館,文物考古,收藏,等。
2)構建承傳中華傳統美德。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尊師重教,友愛謙讓,孝敬老人,扶助弱小,
知足常樂,謙虛謹慎,勤勞節儉,禮、義、廉、恥、忠、信、孝、節等(天安門廣場樹立起 9.5 米高的孔
子塑像)。

6
3、經濟依然要保持增長。 講發展不是不要增長,講民生不是不搞基本建設。發展民生不是不要
GDP,沒有一定的數量,也就談不上品質。
(二)調整經濟結構。
改變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外貿占 GDP 的 1/3。,廣東更多。
1、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弊病。
① 發展受外部環境的制約。美歐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市場,他們經濟不景氣,我國也深受拖累。
② 國際關係產生不穩定因素。一系列摩擦糾紛都與國際貿易有直接關係,如匯率問題、貿易逆差、
保護主義、懲罰關稅、資源糾紛等。
③ 大量出口造成我國寶貴的資源外流。大量產品出口,就是把我國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提供
給外國人享用,這是很不利於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
④ 不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準。我們生產出來的優質產品,都廉價地賣給外國人享用,我們
自己的大多數國民只能使用二、三流的產品。
2、改變外向型經濟的主要途徑是擴大內需。未來 5 年主要任務仍然是“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
從以往的“加大投資”轉變為“刺激消費”。主要措施有:
① 擴大內需的 “牛鼻子 ”是農村城市化。目前我國城市化率為 30%左右,歐、美、日在上世紀 70
年代城市化率已達 70%。實行農村城市化可以減少農村人口,農民進城後,必將大大提高整體消費
水準。5 年後,我國城鄉人口將各占 50%。
② 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5 年裡經濟增長 7%,居民收入增長也要達到 7%。要擴大就業,減
少失業下崗人員,既可減少國家負擔,又可促進消費。
③ 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目標和任務。
1、五個奮鬥目標。
①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今後 5 年 GDP 平均增長 7%,今年 8%。②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
展。③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④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⑤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2、八項主要任務。
① 經濟建設五大任務。1)堅持擴大內需。2)推進農業現代化。3)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4)促進
區域協調發展。5)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② 社會建設三大任務。1)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2)加強社會
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系統。3)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十二五規劃與香港的發展
(一)香港越來越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十二五規劃綱要 ”再次作出規劃。“十一.五”第一次將香港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單列一章。“十二.五規劃”將港澳臺問題單獨列為一章。
在徵求意見階段,國家發改委 3 位副主任到香港調研、座談,瞭解各界意見和願望;特區政府也提
出了要求;立法會也專門通過了一個議案。
四項方針。“規劃綱要”中包含了 4 項方針:
1) 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原則,全力支援特區政府依法施政。2) 加強香港與內地的交流合作 。
3)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4)支持香港鞏固 (原是“保持”)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
航運中心地位,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楷體標出是新提法)。
2、上海等內地城市不可能取代香港。 香港是“資本主義特區”。
(二)中央重申挺港。 溫總理、習副主席最近再次發表談話“挺港”。
(三)香港發展的關鍵在自己。
1、香港要結合實際制定發展規劃。

7
“十二.五規劃綱要”是全國性、根本性的規劃,中央不會替香港編寫制定具體發展方案,香港如何落
實“十二.五規劃”要靠自己,不存在香港“被規劃”問題(也有人希望“被規劃”)。
2、香港要抓住機遇、用足政策。
① 香港要有緊迫感。香港主要支柱產業如港口、機場、物流、貿易、會展業面臨來自周邊地區的競爭
壓力;上海、北京等地發展迅速,經濟地位和生產總值緊逼香港;廣東省 GDP 已超過香港、新加坡
和臺灣,預計 2015 年可超越韓國;澳門人均 GDP 在 2006 年已超過香港;海峽兩岸全面實行“三
通”、“共同市場”後,肯定對香港的轉口貿易和旅遊帶來影響。
② 香港依然優勢明顯。
針對有人說“香港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溫總理表明不同意這個說法,他指出: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有著開放的自由經濟,有著同國際經濟接軌的完備法律法規,
有著全面的各類管理人才。香港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都經受住了考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
中心的優勢地位沒有改變。 ”
③“十二.五規劃 ”給香港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1)轉變發展方式。內地注重發展民生、大力發展文化消費產業,香港可擴大國內民生投資市場。
2)經濟結構調整。香港既有“外資優勢”,又有“一國優勢”。內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為香港服務
業提供了新的機遇,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
人民幣將區域化、國際化,而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地,將成為香港金融業新的增長點。
香港始終是廣東改革開放的最大優勢。廣東提出 “以香港金融業為龍頭,廣東金融業為支撐,發
展現代金融體系。 ”
在國家對外開放“走出去”的戰略中,香港的“視窗橋樑”作用將更加顯著。
④ 貫徹實施 “珠三角發展規劃 ”。香港經濟要加快融入內地區域經濟。
除了以往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外,2008 年 12 月 31 日中央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
綱要》,將香港正式納入國家的區域發展規劃,“9+2”連成一體,香港發展可以揚長避短、具有廣
闊的腹地。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再次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將粵港澳合作提升到國
家發展規劃的高度。
兩年多來,“珠三角”的合作已取得明顯進展,如“廣佛肇同城化”、深莞惠同城化“ ”、珠中江同城化
“ ”
等;香港要加油。
3、香港要建立社會和諧。官民要合作,勞資要互利,社會要和諧。

(2011.3.18.廣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