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 古典散文研究

自 序

1
有次同事問我,為何喜歡古文?這答案實在說不上來,不曉得為什麼,
我總覺得古文無所不能,不論是言情、說理、記人、寫景、狀物、敘事,
都能傳達得淋漓盡致,使人有一抒胸壘的痛快;其小品讀來清新可喜,長
篇又充滿磅礡的氣勢,在在使人動容、令人滿足。
研究古典散文,至今已十年餘,然而接觸臺灣古典散文,卻是近六年
來的事,在研究資歷上只能算是一位初學者,需要學習與充實的地方真的
很多。因此這幾年來,只要有時間,我總會尋找可以研究的題材,希望透
過研究,一方面多閱讀些古文,一方面能為臺灣古典散文的耕耘盡一份心
力,畢竟這方面的論著不多,需要有更多人的投入和參與。
我在臺灣出生,在臺灣長大,一直希望能為這片土地做一點事。想想
自己是文學界的人,最適合做的,就是寫些文學的著作。於是動手翻檢這
幾年所寫的文章,找出與臺灣古典散文相關的論述,這些文章多數以個別
的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屬性上尚稱一致,在內子歐純純的鼓勵下,遂有
付梓刊行的念頭,此時又惠蒙五南圖書公司大力幫忙,願意出版此書,總
算達成長久以來的願望。只希望這本不成熟的作品,能為臺灣古典散文的
研究提供些許資料,並引發更多人一起參與的動力;當然,也期待諸方君
子能針對本書不足之處,多予賜教為盼。

田啟文 謹識
2006 年 3 月于臺南永康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凡 例 (1)

凡 例

一、本書的用字力求統一,例如「臺」字,一律以繁體為主。然而有時為
了維持書名、篇名、刊物名等專有名稱的原貌,亦會使用「台」字。
例如《台灣日報》,其名稱本用「台」,為尊重起見,仍書以「台」字。
二、本書格式力求統一,然在引用書籍的部分,出版社的標示有不一致之
處。例如「龍文出版社」,有時標示其社址為臺北,有時又標示為臺
北縣,這是因為該社本在臺北市,後又遷移至臺北縣,故其社址標示
有所不同。
三、本書參考文獻的排列順序,先專書,後論文,而各類中的每筆資料,
再以出版年月先後為序。之所以如此,是希望藉由出版時間的早與晚,
得知著述上的先後關係,如此可能較容易掌握學術上的發展脈絡。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3)

凡 例………………………………………………
1 (1)

自 序……………………………………………… (2)

壹 導論
一 臺灣古典散文的發展軌跡 003
二 臺灣古典散文的獨特面貌 005
三 臺灣古典散文的作品搜尋 008
四 本書結構與篇章主題概說 013

貳 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
一 前言 025
二 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特色 026
三 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影響 051
四 結論 060

參 修補族群的傷口:鄭用錫〈勸和論〉試析
一 前言 067
二 〈勸和論〉的內容 071
三 〈勸和論〉的歷史地位 081
四 〈勸和論〉的現代意義 083
五 結論 086
附 錄 〈勸和論〉 091

肆 文章與人品並臻:鄭用鑑散文的道德理念與實踐
一 前言 095
二 鄭用鑑散文的道德內涵 096
三 鄭用鑑的道德實踐──人品與文章的結合 114
四 結論 11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4) 古典散文研究

伍 吳子光古文理論介析
一 前言 127
二 古文創作的條件 128 1
三 各體古文的語言風格及習作對象 133
四 古文的戒律 138
五 結論 148

陸 吳德功散文中感物言志的呈現
一 前言 155


吳德功散文中感物言志的內容
吳德功散文中「物」與「志」的聯想關係
159
164
2
四 吳德功散文中感物言志的書寫技巧 168
五 吳德功散文中感物言志的作用 181
六 結論 185
附錄 〈竹瓶記〉 189
〈觀僵梅記〉 189
〈白鷺營巢林家記〉 190
〈放鳥〉 191

柒 洪棄生〈崇正學論〉三篇之儒學觀
一 前言 195
二 「正學」之內涵及其與「道」之關係 196
三 崇揚正學之法 203
四 崇揚正學之目的 207
五 學統之建構 213
六 結論 228
附錄 〈崇正學論上〉 236
〈崇正學論中〉 238
〈崇正學論下〉 23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 錄 (5)

捌 洪棄生山水散文的藝術表現:以〈遊珠潭記〉、
〈遊關嶺記〉二文進行觀察
一 前言 245
二 寫形手法的呈現 246
三 空間敘寫的轉向設計 251
四 修辭技巧的運用 257
五 駢散相間的筆法 266
六 結論 269
附錄 〈遊珠潭記〉 272
〈遊關嶺記〉 273

玖 尺錦見真淳:駱香林《臨海隨筆》探析
一 前言 277
二 《臨海隨筆》的內容 278
三 《臨海隨筆》的寫作特徵 296
四 《臨海隨筆》在臺灣古典筆記散文發展上的特殊意義 304
五 結論 30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02 古典散文研究

臺灣古典文學可說是臺灣文學的源頭,從明鄭以迄於清治時期,臺
灣文學幾乎是古典文學獨大的局面。雖然日治時期之後,新文學運動的
發展對古典文學形成挑戰,再加上戰後國民政府推行白話文運動,使古
典文學的創作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然而細算明鄭以及清治時期,臺灣
古典文學獨尊的局面仍有兩百多年的時光,超越了臺灣文學發展一半以
上的歲月,是以今日我們研究臺灣文學,斷不能忽視古典文學這個領域,
尤其散文與詩,是臺灣古典文學的兩大文類,更需投注心力進行研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03

一 1
臺灣古典散文的發展軌跡

臺灣古典文學的兩大主幹乃散文和詩,其他文類如詞、曲、制藝
(八股文)、駢文、聯語、賦、小說等等雖然也有,但數量上較少。
就古典散文這個部分來說,以目前文獻上可資考證者,當以明代陳第
所寫〈東番記〉一文為最早的作品。1 當時陳第以六十二歲的高齡跟隨
沈有容征伐臺灣,掃蕩日本海盜,回國後寫下〈東番記〉,描述在臺
灣的所見所聞。不過像陳第這樣因為機緣遇合而以臺灣為書寫題材的
作品並不多,臺灣古典散文比較明顯的萌芽時期,當在明鄭時代。當
時一批流寓文人如盧若騰、辜朝薦、李茂春、沈光文等人,他們都是
飽讀詩書的文士,在寓居臺灣的時候即留下許多詩文作品。不過這些
先賢的作品,詩歌被保留的情況較好,散文的部分除了盧若騰、楊英
等少數人之外 2,作品幾乎都已亡佚,即使是被稱為「海東文獻初祖」
(見全祖望《鮚埼亭集‧沈太僕傳》)的沈光文,至今可見的散文也
只有〈東吟社序〉一篇。明鄭之後,進入了清治時期,此時可說是臺
灣古典散文的成熟期與全盛期。一批一批從中國到臺灣任職的清朝官
員,將古典文學大量地帶到臺灣來,我們稱這批官員所寫的散文為遊
宦散文。以作品性質來區分,最常見的就是記敘性散文與實用性散文。
前者主要又以日記體散文與筆記體散文居多,官員們以寫日記(如郁

1 詳見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頁 210-


212。
2 盧若騰的散文及詩歌,被後人輯為《留庵詩文集》,由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出版。
其中散文的作品以疏、書、序為多,實用的成分較高。至於楊英,其《從征實
錄》一書,記載鄭成功與明鄭治臺初期之事蹟,兼具史料之價值與文學的筆法。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04 古典散文研究

永河《裨海紀遊》)或記筆記(如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的散文形
態,將他們遊歷臺灣的過程以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而成為了解臺灣
早期山川景物與社會圖像的寶貴資料。至於實用性散文,則是官員們
為了處理公務或私人應酬所需,而撰寫的公牘文(如疏、露布、檄、
片、摺……)或日常實用文(如序、碑誌、書信)。臺灣古典散文早
期的發展形態,幾乎是以遊宦散文為主,因為本地文人接受清朝教化,
必須有一段歲月的學習才能臻於成熟,待其成熟後才可能產生優秀的
文人與作品,所以在康熙治臺時期,只有少數本地文人,如陳文達、
鄭鳳庭、李欽文等人的作品出現,逮及乾隆、嘉慶之後,臺灣本地文
人的散文作品才逐漸地多了起來 3,例如章甫、鄭用錫、鄭用鑑、曹敬
等人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在乾、嘉之後以迄於光緒乙未割臺之際,
在地文人的散文數量雖然不及遊宦散文,但在品質上已有一定的水準,
具有與遊宦散文比肩並峙的實力。
到了日治時期,清朝官員退出臺灣,臺灣古典散文遂以在地文人
為主要創作主體。當時臺灣古典散文發展並不順遂,張我軍等人極力
提倡白話文運動,並與古典文人展開激烈的新、舊文學論戰,這對於
古典文學的發展形成一定壓力;此外 1937 年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禁
止漢文流布,更造成古典文學發展的重大阻礙。不過仍然有一批文人
繼續使用文言創作,寫出一篇又一篇動人的散文作品,例如吳德功、
洪棄生、王則修、王石鵬、連橫、林獻堂……等等,讓日治時期的臺
灣古典散文,仍舊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此外,當時臺灣還有兩大文
社──〈崇文社〉(1917 年成立於彰化)與〈臺灣文社〉(1919 年成
立於臺中),經常舉辦徵文活動,提供舊文人發表散文作品,對於提
振古典文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3 黃美娥說:「乾隆嘉慶到同治、光緒時期,是臺灣本土文人紛起的重要階段,光
緒年間更達高峰,文學創作人口倍增。」見氏著,〈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
《臺北文獻》直字第 151 期(2005 年 3 月),頁 24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05

日本退出臺灣後,國民政府遷臺,推行國語運動,白話文流布迅
速,古典散文的創作受到劇烈衝擊,作品數量銳減。不過古典散文並
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存在著,就教育層面而言,
古典散文已成為學生研讀的教材,藉以吸收古代文化和先賢義理;至
於學術研究方面,許多學者針對古典散文的各個面向進行分析探討,
也使得古典散文的發展,獲得另一個層次的延伸。

二 2
臺灣古典散文的獨特面貌

臺灣古典散文在體製結構以及寫作技法上,固淵源於中國的古典
散文,然而儘管如此,臺灣古典散文仍有其獨自的特色,使其有別於
中國古典散文。這主要的差異點,就在於題材內容以及精神內涵的部
分,充滿著濃厚的臺灣意識與臺灣面貌,是臺灣特有的作品。例如洪
棄生〈遊珠潭記〉一文:

上山少半,得平坦一方,有田,有園,有澗者,曰二坪也。
再上則輿夫傴僂,膝及頦矣。山徑黑蝶如錦,金蟬聲如銅絃,山
花如繡,眾鳥如奏樂,峻險間有足怡情者。登山巔則有平土,廣
四尋,袤過之,有土地公祠,峰頭有茅草,可遠眺迴視,所來山
路人家,則又渺然雲壑之下,遠者如累黍,近者如魚鱗也。山至
此益高,屢上屢下,歷紅土徑十餘里,經田頭社而至輪龍嶺社。
在山半有田二千畝,人家百戶,輪龍嶺亦有好人家。嶺半則見下
方積水浸天,一白無際,四面青山繚繞,一水孤嶼,如拳在水中
央,蓋郡志所謂珠潭,縣志所謂日月潭,國初藍鹿洲所謂水沙
連,彷彿桃源者,即此也耶!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06 古典散文研究

這段文章是日治時期彰化文人洪棄生觀覽日月潭後的記遊之作,文中
形容他經由二坪山(在南投水里鄉境內)、土地公祠(在二坪山上)、
田頭社(今南投魚池鄉頭社村)、輪龍嶺社(在頭社村堰堤一帶),
然後到達水沙連(日月潭)的過程。在這段過程中,他看到水里鄉、
魚池鄉一帶純樸的百姓,也看到山嶺上美麗動人的花鳥、廣袤縱橫的
田野,至於「積水浸天,一白無際,四面青山繚繞」的日月潭,則被
作者形容為像桃花源一般的仙境。
再看姚瑩〈噶瑪蘭颱異記〉一文:

皇帝登極之元年,六月癸未夜,噶瑪蘭風颶也。或曰颱,雨
甚,伐木壞屋,禾大傷,繼以疫。於是噶瑪蘭闢十一年矣,水患
之歲五,颱患之歲三,蘭人大恐,謂鬼神降災,不悅人之闢斯土
也,將禳之。桐城姚瑩時攝噶瑪蘭通判,有事在郡,聞災馳至,
周巡原野,傾者扶之,貧者周之,請於上而緩其徵,製為藥而療
其病。民大悅,乃進耆老而告之曰:吾人至此不易矣。5

這段文章,是清道光年間姚瑩至臺灣任職時所作的,當時噶瑪蘭(今
宜蘭縣)發生風災及水災,而且這種情況在十年之間已發生數次,這
令宜蘭一帶的居民極度恐慌,甚至以為是神明降災,不願讓百姓前來
宜蘭墾殖。姚瑩看到這種情形,便急忙救災,同時減免賦稅以減輕百
姓壓力,百姓於是願意繼續留在宜蘭開墾。這段文章,將宜蘭早期拓
荒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做了簡要的說明。
再看王石鵬〈臺灣三字經序〉一文:

4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遺書》,胥端甫編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年),〈寄鶴齋古文集下〉,頁 2507-2508。
5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卷 3,頁 8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07

凡 書籍有 關於臺 灣者,計有三 百餘種,層出 不窮,難 以全


閱。予用是竊有憾焉,思欲輯為一書,而未得其暇。庚子春杪,
適在臺北師範學校,接家電促歸,遂丁父艱。居鄉讀禮餘閒,爰
不揣固陋,採諸家之雜說,及從東文譯出,編成韻語,倣宋王伯
厚 先 生 所 著 之《三 字 經》體,因 顏 曰《臺 灣 三 字 經》。首 序 位
置、名稱、治亂、沿革,繼敘番部種族、山川物產及經濟上之事
業,莫不略舉其端,雖曰地理,而歷史寓焉。……茲予之作此三
字經者,蓋欲為本島童蒙示其捷徑,且便於口頭熟讀故也。或謂
臺灣特其小焉耳,區區地學何足以廣其見聞;然行遠自邇,登高
自卑,前程遠大,不得不先於此開其端也已。6

王石鵬是新竹人,為日治時期的重要作家。在這段引文中,作者談到
他撰寫《臺灣三字經》的動機與目的,他希望藉由此一童蒙書籍,將
臺灣的山川地理以及物產風俗,介紹給臺灣的子子孫孫,讓居住在這
塊島上的人民,都能對自己成長的土地有所認識,一來增長見聞,一
來產生歸與之情。
以上所引的文章,在題材內容以及精神內涵上,充滿著臺灣的本
土風味,因為它們是以臺灣人事物為描寫對象,這些人事物就活在你
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命中綻放出火花與光芒,所以它們是最貼近我
們生活經驗的作品,這種本土風味,就是臺灣古典散文的獨特面貌。
筆者相信,許多人一定到過日月潭,陶醉於它的山光水色,或許還曾
經在水里鄉二坪山買過聞名遐邇的冰棒,享受它的甜美滋味,在這種
情況下,當我們閱讀洪棄生〈遊珠潭記〉時,內心必然感受特深。此
外,一定也有許多人居住於宜蘭,或者到過宜蘭遊玩,當人們盡情遊
賞這一片臺灣淨土時,或許並不能了解宜蘭當初開墾的艱辛,而姚瑩
〈噶瑪蘭颱異記〉一文,便寫實地陳述了先民胼手胝足的奮鬥歷程,

6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1-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08 古典散文研究

讓我們明白今日的豐美果實,實來自於先賢的血汗耕耘。再者,我們
自幼誦讀的《三字經》,這本書教導我們識字,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我們可能不了解,臺灣也有自己的《三字經》,當我們讀完王石鵬
〈臺灣三字經序〉之後才了解,原來有一本充滿臺灣本土風味的《三
字經》,讓我們可以認識自己的故鄉,自己成長的土地。所以,當我
們閱讀臺灣古典散文時,感受必然特別不同,因為它沒有地緣間隔的
疏離感,它貼近我們的生命,與我們一同呼吸,我們的生活因為它們
而豐富、而多彩,它們是可親近的、可擁抱的,這樣的作品最易引起
共鳴,與我們的靈魂緊密結合。

三 3
臺灣古典散文的作品搜尋

今日我們要研究或欣賞臺灣古典散文,可以由如下幾項管道取得
作品:
第一,從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臺灣文獻叢刊》進行搜尋。
這套叢書蒐羅編纂了三百零九種臺灣文獻書籍,當中有史料檔案,有
方志,也有詩文集,尤其遊宦散文多收錄於此。其中史料檔案與方志
的部分,雖然向來被視為歷史資料,但裡面其實有許多極具文采的作
品,尤其方志中大量徵引詩文 7,更是我們尋找古典散文的一大寶庫。
第二,從廈門大學出版的《臺灣文獻匯刊》(2004)進行搜尋。
這套叢書的編纂,可與臺銀本的《臺灣文獻叢刊》相輔成。它所收的

7 吳福助曾進行一項國科會研究計畫(89 年度),名為《清代纂修臺灣方志徵引
詩文研究》,其中古典散文的部分就有 230 家、953 篇作品被徵引,可見方志中
古典散文數量不少。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09

資料,主要來自中國各圖書館、檔案館,以及民間孤本、珍本、抄本,
亦有一部分是取自臺灣與日本的珍貴文獻。全套共一百冊,收入近二
百種文獻,分〈鄭氏家族與清初南明相關史料專輯〉、〈康熙統一臺
灣史料專輯〉、〈閩臺民間關係族譜專輯〉、〈臺灣相關詩文集〉、
〈臺灣輿地資料專輯〉、〈臺灣事件史料專輯〉、〈林爾嘉家族及民
間文書資料專輯〉等七輯。這些典籍,基本上不與臺銀本《臺灣文獻
叢刊》所收錄者重複,所以二者可以相互輔成。
第三,由龍文出版社出版的《臺灣先賢詩文集》進行搜尋。這套
叢書目前已出版三輯,每輯約二十冊左右,其中雖然多數是詩歌作品,
但也有部分文集收有散文,例如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1992)、
吳子光《一肚皮集》(2001)、駱香林《駱香林全集》(1992)……
等,都收錄許多散文作品。
第四,從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臺灣史料檔案中搜尋。這一部分
的作品,主要是地方官員與朝廷往來的公牘文,現已出版《清宮宮中
檔 奏 摺 臺 灣 史 料》十 冊(2004)、《清 宮 諭 旨 檔 臺 灣 史 料》六 冊
(1997)、《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八冊(1994-1995)、《清宮廷寄
檔臺灣史料》三冊(1998),另外還有《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四
冊(1999),這些作品是了解清代臺灣政情與社會問題的極佳資料。
第五,從明清《實錄》與《明清史料》中進行搜尋。這一部分的
作品,與故宮收藏的史料檔案一樣,屬於公牘類的實用性散文。就明、
清實錄而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出版《明實錄》(1964),
而北京的中華書局則出版了《清實錄》(1986),都可作為查尋的對
象。此外,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1993),此書是
針對清代實錄中與臺灣相關的資料彙為一編,按年代、月、日逐條載
錄,由於已經過篩選,內容皆與臺灣相關,尋檢上十分便利。至於《明
清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進行編錄工作,在民國二十
五年到四十六年(1936-1957)之間,由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分批印成,
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公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10 古典散文研究

第六、從行政院文建會出版的《臺灣史料集成》中搜尋。這套叢
書所提供的資料,主要有方志、明清時期政府公文檔案以及民間契約
文書等。由於此一出版計畫集合了國內許多文史學者共同參與,書籍
的水準相當好,其參考與研究的價值亦高。
第七,從古文書中進行搜尋。所謂古文書,主要是指民間的契約
文書,它處理買賣、借貸、典當、財產、權利等契約問題。除了契約
文書外,廣義的古文書還可包括民間收藏的帳簿、捐官執照、稟狀等
等的文件。古文書在性質類別上,屬於實用性散文的一種,用於處理
百姓的日常性事務。其體製有通用的格式,由於是應用文章,在辭采
上不免較弱,不過其學術上的研究價值,卻是不容忽視的。這是因為
古文書記載當時民間的生活景象,包括經濟貿易、土地開墾、族群往
來、地方風俗、時局政令、家族經營等等,幾乎民間生活的點滴,或
多或少都在作品中透露了訊息,也因為此一緣故,經常被文史學者取
作研究素材 8。據吳密察表示,清代臺灣古文書不下兩萬件,有些已印
刷出版 9,有些則以原件形式被收藏著。臺灣目前的公文書收藏,有一

8 例如學者王世慶、陳秋坤等,以古文書為研究素材,分別撰寫《清代臺灣社會經
濟》(臺北:聯經出版,1994 年)、《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
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7 年,
二版)。又有許多研究平埔族文化的學者,也是非常肯定古文書的資料價值,他
們許多的研究成果,都是針對古文書進行分析與建構而得到的。此詳見林珊如、
李郁雅:〈從使用者觀點探討古文書及檔案之使用:以平埔研究人員為例〉,
《大學圖書館》,3 卷 3 期(1999 年 7 月),頁 65-80。
9 古文書出版者極多,有些是以某一地區為單位進行資料的蒐集,例如張炎憲,
《竹塹古文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年);劉澤民,《大甲東
西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年);陳秋坤、蔡承維,《大
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2004 年)。此外,也有
涵蓋多個地區之古文書者,例如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
環球書社,1977 年);劉澤民,《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2002 年);《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2005 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11

部分收於公家單位,一部分收於私人單位或在民間收藏家手中。就公
家單位來說,目前大抵存放於省市文獻委員會、縣市文化中心、中研
院臺灣史籌備處及傅斯年圖書館等。其中中研院臺灣史籌備處藏有古
文書一萬多件,是全國典藏最豐富的單位;其次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收有六千多件,數量也極為可觀。
第八,從石刻文獻中進行搜尋。石刻文獻即一般刻於碑碣上的文
章,這些碑文是研究古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許多百姓的生活景象都
在碑文的上頭,例如我們從記敘碑中看到許多建築物的歷代因革,從
示諭碑中看到古代錮婢、侵占、訛詐、規費、賭博……種種的社會惡
習;從捐題碑中看到人們勸募捐輸、熱心公益的風俗。所以石刻文獻
在史料的價值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孫德彪曾說:「碑碣乃金石
學的寶庫,碑記更為直接史料。」10 除了史料的價值外,許多碑文的
辭采亦非常可觀,例如鄭用錫的〈勸和論〉,以論說為主,情理俱佳,
扣人心絃;王化行的〈始建海會寺記〉,記述海會寺創建緣由的同時,
也抒發佛學哲理,透過微妙的修辭變化,不僅文采燦然,更展現了夾
敘夾議的書寫藝術,所以石刻文獻也是古典散文的一個資料庫。目前
以專書形式發表碑文採錄成果者,有丘秀堂《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
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劉枝萬《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
北:大通書局,1987)、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大通
書局,1987)。然而成果最為豐碩者,當屬何培夫編錄的《臺灣地區
現存碑碣圖誌》十七冊(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2-1999),
收有碑文二千餘篇,最便於讀者參考。
第九,從單行本文集進行搜尋。例如金門文人盧若騰《留庵詩文
集》(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出版,1978,3 版)、張純甫《張純甫
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出版,黃美娥編校,1998)、新竹文

10 見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1992 年),頁 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12 古典散文研究

人鄭用鑑《靜遠堂詩文鈔》(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出版,詹雅能編
校,2001)、丘逢甲《丘逢甲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廣東丘逢
甲研究會編,2001)……等等,這些文集屬於別集性質,輯錄了文人
個人的詩文作品,而且其中有些集子還經過學者點校,讀起來不僅便
利,而且更具有資料的正確性。除了別集之外,總集也是一項搜尋的
管道,例如《崇文社百期文集》(彰化:崇文社出版,1926)、《鳴
鼓集初集》(彰化:崇文社出版,1925)、《鳴鼓集二集》(彰化:
崇文社出版,1928)等等,亦收有不少作品。關於古典散文的相關集
子,吳 福 助 編 有《臺 灣 漢 語 傳 統 文 學 書 目》(臺 北:文 津 出 版 社,
1999),針對臺灣古典詩文集進行編目整理,是相當便利的參考工具書。
第十,從日治時期的報紙與雜誌刊物進行搜尋。許多日治時期的
文人,他們的散文作品常發表於各類報紙與雜誌刊物上,例如《臺灣
文藝叢誌》、《臺灣詩薈》、《風月》、《臺灣教育》漢文版、《臺
灣日日新報》、《昭和新報》、《臺灣教育會雜誌》漢文版……等等,
就常刊載古典散文,如果願意花費心力進行搜尋,必然有令人驚喜的
收獲。11 吳福助編錄《王少濤全集》時,許多王氏作品就是由日治時
期的雜誌刊物尋找而來。
第十一,利用田野調查進行搜尋。臺灣早期由於出版不是很方便,
許多文人的作品無法順利付梓,只能收藏於家中,等待日後由子孫進
行處理。因為這樣的緣故,今日許多散文作品就必須以田調的方式到
民間去搜尋,靠著文人子孫所保留的手稿,一點一滴累積拼湊起來,
才能看到這些作品的原貌。例如臺南文人王文德的《則修先生詩文集》
(臺南市立圖書館出版,龔顯宗編校,2004),其中的詩文資料就是
由王文德曾孫王金璋先生所提供。除了王文德之外,其他有類似情況

11 有關日治時期報紙與雜誌刊物保存古典文學作品的相關研究,請參考許俊雅:
〈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第
214 期(2003 年 8 月),頁 29-3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13

的文人仍多,這些文人所遺留的詩文稿必須儘快進行輯錄,以免因年
湮歲久而遺失,讓先人的寶貴資產消失於塵土之中。

四 4
本書結構與篇章主題概說

本書的結構,除了「導論」之外,別分八章,每章是一個獨立的
主題,一篇獨立性的論文,這些論文大多已發表於國內(或國外)的
期刊上,不過在收入此書時,為求內容更臻完善,多數已進行了修改。
這八篇文章,依作者及作品的年代先後進行排序,其中〈清治時期臺
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一篇,雖然沒有特定的作者,但所探討
的作品,年代有早至清朝治臺之初者,所以此篇列為八篇之首。這八
篇文章,性質上屬於各自獨立的論文,為何輯為一書呢?這主要因素
有三:第一,它們雖然是各自獨立的論文,但同樣是以臺灣古典散文
為其論述範圍,有著共同的母題;第二,其論述的對象從清代以迄於
戰後,具有時間上的承繼性與連貫性,可以明白臺灣各個時期有哪些
重要的作家與作品;第三,除了第二章是探討清代遊宦散文,屬於一
種集團性作品的分析外,其餘各章都是以個別的作家作品為探討文本,
性質上趨於一致。基於以上三點原因,於是將諸篇彙為一書,以作為
臺灣古典散文的研究參考。
這八篇文章所探討的主題相當多元,歸納來說,包含了古文理論、
學術思想、寫作技法、語言風格、作品功能、作品的歷史意義、作品
的現代意義等等。以下且就各篇主題分作說明:
第一篇〈清治時期臺灣遊宦散文的特色及其影響〉。此篇乃探討
清代遊宦文人的散文作品,重點在於分析其內在特色及其對臺灣文學
乃至於文化的影響。我們都知道,由於明鄭國祚甚短,清治時期可說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14 古典散文研究

是臺灣古典散文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論質與量上,都非常可觀。其中
遊宦文人的寫作,在臺灣古典散文史上,更具有奠基者與啟蒙者的地
位,他們一方面在臺灣創作古典文學,一方面又啟發臺灣本地文人,
所以要了解臺灣古典散文的內涵,從遊宦文人的作品入手,是正確而
必要的。
第二篇〈修補族群的傷口:鄭用錫〈勸和論〉試析〉。此篇是以
新竹文人鄭用錫(1788-1858)名作〈勸和論〉為研究對象,主要是探
討作品的內容、歷史地位以及現代性意義。藉由這篇論文的分析,我
們看到了清代以來臺灣的族群問題,也看到了用錫撰寫〈勸和論〉以
融合族群的苦心及理念,面對今日臺灣仍然存在的族群藩籬,〈勸和
論〉的現代性意義與功能,也就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審思了。
第三篇〈文章與人品並臻:鄭用鑑散文的道德理念與實踐〉。此
篇是以鄭用鑑(1789-1867)的散文作品為依據,藉以觀察用鑑道德思
想的內涵及其躬身實踐的情形。用鑑是清代中葉新竹地區之碩儒,主
講明志書院三十年,積極推動北臺灣的文教,日本樺山總督稱揚他為
「學界山斗」。他教導學生,特別重視學生的品德涵養,而他一生的
行事,也是以德行為依歸,基於此一原因,我們對於用鑑的研究勢不
能忽略道德層面的探討。了解其道德理念與實踐的情形後,除了可提
供用鑑學術與事功的研究平台外,也能讓我們了解這位畢生致力於教
育工作的大儒,為當時的北臺灣注入了何種的道德文化。
第四篇〈吳子光古文理論介析〉。吳子光(1819-1883)原籍廣東
省嘉應州,後移居苗栗,是清代中晚期臺灣著名的流寓文人。子光的
經學、史學、文學都極為出色,他曾講學於苗栗文英書院,栽培了許
多優秀的文人,如「東寧才子」丘逢甲便是他的高徒。由於子光傑出
的學術成就以及對於臺灣文教的卓越貢獻,關於子光的學術研究也就
變得格外重要。子光的古文各體兼備,典故的運用尤其成熟。在精通
古文之餘,他也發表古文理論,雖然這些理論未能羅聚成書,只是散
置於若干單篇文章裡,但其精闢獨到的見解,卻十分的珍貴。透過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15

於子光古文理論的解析,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臺灣文人對於散文寫作
的看法,也能藉此了解臺灣古典散文與中國古典散文間的相互關係。
第五篇〈吳德功散文中感物言志的呈現〉。吳德功(1850-1924)
是晚清暨日治時期重要的臺灣文人,也是彰化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古典
文學家之一,其散文古樸蒼勁,長於議論,頗有宋代蘇老泉的風味。
德功的散文,喜歡闡發人生義理,而其慣用的手法之一,則是透過「感
物言志」的模式進行傳達。有鑑於此,本文特選其散文四篇,探討其
文中感物言志的呈現。感物言志是古典文學長久以來重要的議題之一,
它的內涵以及功能都值得關注。本文透過德功的散文作品,嘗試從感
物言志的內容、感物言志的聯想關係、感物言志的書寫技巧、感物言
志的作用等四個部分進行研究,一方面希望了解德功散文寫作上的若
干模式,一方面也期待能了解感物言志的內在本質及其外在作用。
第 六 篇〈洪 棄 生〈崇 正 學 論〉三 篇 之 儒 學 觀〉。洪 棄 生
(1867-1929)是彰化縣鹿港鎮人,生於晚清時期,其學術與氣節均獲
得世人的高度肯定。在清代臺灣本土文人中,曾撰文表達捍衛儒學的
強烈決心,並對儒學提出內涵詮釋以及學統(亦可視為道統)建構者,
棄生可說是最重要的學者,而〈崇正學論〉三篇,正是棄生此一觀點
的代表性作品。透過這三篇作品的研究,可以有如下四部分的認識:
第一,棄生對於正統儒學的內涵詮釋;第二,明白晚清時期中國受西
學衝擊後,學術思潮以及國政民情的變化;第三,棄生對於弘揚儒學
所提出的建議與目的;第四,棄生所建構的儒家學統體系。這三篇文
章最大的價值有三:第一,調和清代漢、宋學之爭以及提升詞章之學
的地位;第二,文中所建構的學統體系乃吾人研究儒學的珍貴素材;
第三,它將康熙帝納入道統體系中,改變武王之後政統與道統失去連
繫的現象,此外它也填埔了宋明理學家道統體系裡的斷層,重新將漢
代至唐代的道統傳承銜接起來。總之,〈崇正學論〉三篇是臺灣文學、
儒學的重要著作,其蘊藏的訊息至為豐富珍貴,必須正視。
第七篇〈洪棄生山水散文的藝術表現:以〈遊珠潭記〉、〈遊關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16 古典散文研究

嶺記〉二文進行觀察〉。棄生的山水散文,數量上雖然不及其議論性
散文,但其華麗的辭采與高妙的書寫技巧,卻令人愛不忍釋,也為臺
灣的山水散文開創了一定的境界與格局。〈遊珠潭記〉與〈遊關嶺記〉
二文,是棄生遊歷日月潭與關仔嶺的作品,其純熟的寫作藝術讓景物
分外鮮活,令讀者有親歷其境之感。本篇透過藝術創造學、修辭學與
古典散文學等途徑進行分析,發現棄生山水散文具有寫形技巧、辭格
運用、空間轉向設計以及駢散相間的藝術手法。這些藝術手法的交錯
運用,讓作品呈現了繁複而多變的瑰瑋面貌。
第 八 篇〈尺 錦 見 真 淳:駱 香 林《臨 海 隨 筆》探 析〉。駱 香 林
(1895-1977),新竹人,曾遷居臺北,後移居花蓮,是臺灣日治暨戰
後時期重要的古典文學家。其詩歌與對聯普受肯定,而其散文不論質
與量,亦是臺灣古典作家之翹楚。香林的散文以小品為主,風格清新
平易,題材豐富多元,尤其他常從日常生活出發,寫個人的生活情感
以及家居事物,雖非大塊文章,亦非嚴雅的衛道作品,但卻多了一份
生活的寫意與坦率的感情,此一本質又以其筆記小品-《臨海隨筆》
表現得最為出色。基於此一特性,本文遂以《臨海隨筆》為研究文本,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臨海隨筆》除了鮮明地展現香林小品散
文的寫作特徵外,它在臺灣古典散文的發展上還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
因為臺灣的古典筆記散文,從明、清以來多以臺灣風俗民情、山川景
物、地理形勢、氣候物產、古蹟建築……等等為主要內容,很少看到
抒發個人情感以及生活瑣事的文章,而這一部分的題材,在《臨海隨
筆》中處處可見,因此它的出現擴大了臺灣古典筆記散文的題材,這
在古典散文的發展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小結:從以上八篇論文的研究可以發現,其間探討的主題相當多
元,研究的對象從清代以迄於戰後皆有,時間上的縱深亦極為可觀。
透過這些論文的研究,至少可以獲得如下幾項成果:第一,我們可以
看到臺灣古典散文豐沛的生命力,從明清直到民國,都有優秀的作家
不斷地耕耘,創作許多優秀的作品。第二,透過對遊宦散文的分析,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17

我們可以了解遊宦散文的特色以及影響,在這樣的基礎下,我們很容
易就能進行比較,從而明白本地文人的散文作品與遊宦散文有何差異,
當然,本地文人沿襲與銜接遊宦散文的軌跡也能分辨出來,如此一來,
臺灣古典散文的發展脈絡就容易掌握了。第三,透過不同作家作品以
及不同主題的研究,不僅讓我們了解許多文學理論與文學技巧在作品
中的運用,也讓我們了解許多作家對於學術以及人生的看法,對於我
們的思想啟迪,有一定的作用。第四,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
多作品深具歷史地位,例如鄭用錫〈勸和論〉,它是目前所存文獻中
第一篇臺灣本地文人勸導族群融合的作品;又如洪棄生〈崇正學論〉
三篇,所架構的儒家道統路線,填補了宋明理學家道統體系裡的斷層;
再如駱香林的《臨海隨筆》,擴大了臺灣古典筆記散文的寫作題材。
這些作品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也是我們研究臺灣古典散文史的重要
基石。第五,藉由對作品的分析,讓我們看到昔日社會環境的各類景
象,例如清代許多遊宦文人對於臺灣原住民的鄙視、清代以來臺灣的
族群鬥爭、清代西學東漸對於儒學的衝擊……等等,這些社會景象正
是臺灣文化發展的櫥窗,透過這些櫥窗我們看到臺灣文化的各個面向,
看到了我們的歷史記憶,這是我們向上尋根的最佳素材。第六,臺灣
古典文學的研究,目前學者多致力於詩歌的部分,古典散文的研究相
當有限,透過本書的論述,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能提供些許助益。
以上是本書研究上可能獲致的幾項成果,然而不可諱言的,本書
的研究仍有許多不及之處,例如全面性地分析臺灣古典散文的基本特
徵、歷史發展、文學價值等等的基本課題,有進一步論述的必要。其
次,有許多重要的作家作品仍然需要進行研究,例如遊宦文人郁永河、
黃叔璥、藍鼎元、鄭兼才、姚瑩、翟灝、徐宗幹……等人,都有相當
品質與數量的作品值得探討,尤其被葉石濤譽為「散文雙璧」12 的郁
永河以及黃叔璥,更需要加以關注,所幸郁、黃二氏的散文,至今已

12 見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 年,再版),頁 4。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18 古典散文研究

有多篇相關的研究論文,甚至是專書出現 13,本書的研究未及二人,

想來也就不是那麼遺憾了。除了上述之外,日治時期有許多文人發表
於雜誌刊物上的散文,甚至是民間收藏的先賢文稿,也需要加以蒐羅
和研究,這些工作仍有待日後持續性地進行。

13 郁永河《裨海紀遊》的研究,臺灣的相關論文已有十餘篇,若純粹以散文藝術的

角度切入以進行研究者,則以丁旭輝〈論《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國立中
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 10 卷 1 期,頁 107-118)一文最具代表性。至於黃
叔璥的研究論文亦有多篇,不過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林淑慧的專著──《臺灣文化
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臺北:萬卷樓,2004 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19

參考文獻

一、專 書

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石鵬(1962),《臺灣三字經》。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洪棄生著、胥端甫編輯(1970),《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成文出
版社有限公司。
王世慶(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臺北:環球書社。
盧若騰(1978),《留庵詩文集》。金門縣: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何培夫(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臺北:中央圖
書館臺灣分館。
葉石濤(1993),《台灣文學史網》。高雄:春暉出版社。
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許俊雅(1994),《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洪安全主編(1994-1995),《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1996-1997),《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
梁明雄(1996),《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
版社。
陳秋坤(1997),《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
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洪安全主編(1998),《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純甫著、黃美娥編校(1998),《張純甫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
中心。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020 古典散文研究

張炎憲(1998),《竹塹古文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吳福助(1999),《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
公司。
洪安全主編(1999),《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
物院。
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高雄:春暉出版社。
鄭用鑑著、詹雅能編校(2001),《靜遠堂詩文鈔》。新竹:新竹市文
化中心。
丘逢甲(2001),《丘逢甲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劉澤民(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澤民(2003),《大甲東西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王少濤著、吳福助編錄(2004),《王少濤全集》。臺北縣:臺北縣政
府文化局。
王文德著、龔顯宗編校(2004),《則修先生詩文集》。臺南:臺南市
立圖書館。
洪安全主編(2004),《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
陳支平主編(2004),《臺灣文獻匯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秋坤、蔡承維(2004),《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
高雄縣政府。
(2005),《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

二、論 文

期刊論文
施懿琳(2000),〈臺南府城古典文學概述上〉。《國文天地》,16 ,
56-60。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導 論 021

施懿琳(2001),〈臺南府城古典文學概述下〉。《國文天地》,16 ,
57-61。
施 懿琳(2003),〈從台 灣府 志藝 文志 看清 領前 期台 灣散 文 正典 的生
成〉。《臺灣文學學報》,4,1-36。
許俊雅(2003),〈日治時代臺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以報紙、
雜誌為對象〉,《文訊》,214,29-36。
黃 美 娥(2004),〈尋 找 歷 史 的 軌 跡:臺 灣 新、舊 文 學 的 承 接 與 過 渡
(1895-1924)〉。《臺灣史研究》,11 ,145-181。
黃 美 娥(2005),〈臺 灣 古 典 文 學 史 概 說〉。《臺 北 文 獻》,直 字 第
151,215-269。
學位論文
林淑慧(2005),《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臺北:臺灣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臺灣古典散文研究/田啟文 著. -- 初版. --
臺北市:五南, 2006[民 95]
面; 公分
含參考書目
ISBN 957-11-4230-1(平裝)
凝煉知識‧品味閱讀 1.中國散文 - 歷史 - 清(1644-1912) 2.中國散文 - 歷
史 - 現代(1900- ) 3.中國散文 - 評論

820.9507 95001394

1XY9

臺灣古典散文研究 I S B N 957-11-4230-1

作 者 田啟文(26.2)
責任編輯 王兆仙 吳如惠 李美貞
發 行 人 楊榮川
總 編 輯 王秀珍
主 編 黃惠娟
出 版 者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 台北市大安區(106)和平東路二段 339 號 4 樓
電話:(02)2705-5066 傳真:(02)2706-6100
台中市駐區辦公室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223-0891 傳真:(04)2223-3549
高雄市駐區辦公室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 290 號
電話:(07)2358-702 傳真:(07)2350-236
網 址 http://www.wunan.com.tw
電子郵件 wunan@wunan.com.tw
劃撥帳號 01068953 戶名: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
出版日期 2006 年 4 月初版一刷
定 價 新臺幣 450 元

※版權所有.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必須徵求本公司同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