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現象學與空間論述期末報告

巨人世界中的真實生活-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
 
 
 
 
 
 
 
 
 
 
 
 
 
 
 
 
 
 
 
 
 
 
 
指導教授:魏光莒
學生姓名:黃郁惠
我來到這裡,曾感覺不到一絲的溫暖,這是一個失去溫度的地方,狂風迎面
而來,舉步維艱,海浪拍打著廠房,身邊的任何東西都好巨大,這裡似乎並不
屬於我,我觸碰不到他們,忽然腳底下濺起了浪花,但那浪花卻是如此的冰冷,
這是一個屬於巨人的世界…。

工業下的社會,變得快速且簡易,而人的物質慾望越來越多,就有更多的東
西需要被生產,當世界在短時間內供不應求下,我們的城市亂了,生活在這城
市的人也開始迷惘,我們的頭腦在工業運作的體系下使我們變成規格化的執行
者;如今人類人口的增加使土地不夠使用,大樓開始不斷新建,供人居住、辦
公、休閒娛樂,並且越蓋越高;垂直化的城市已經變成我們所慣有的了。而是
這些巨大的建築,容納著我們各項的生活必需,但卻觸碰不到他們;人不該是
被關在這樣子的盒子裡去從事與完成生活上的各項活動的。曾幾何時,當我們
走在街道上,看不到藍天;陽光也開始透不進我們的生活 。

而台中火力發電廠,正是工業時代下代表性的產物。台中火力發電廠位於台
中港工業區南端,是由抽砂而成的新生地,雖然這塊地並沒有奪取任何居民的土
地但是因為火力發電廠的興建,造成生態的改變, 也砍了當地不少樹木;當時
的火力發電廠需要防風定砂,所以政府就出資將原本海岸周圍的木麻黃全部砍
掉,使得現在的台中港變成一個光禿禿的工業區,而木麻黃並非台灣原生種,
當初在種植上也是有困難的,而當時引進也同樣是為了當作防風林,減少附近
的植物受到風害的侵襲,但因為火力發電廠的興建而遭到砍伐,不僅破壞了原
有的生態,並且是在春、秋之際就要開始忍受強風侵襲;其他工業污染也不斷
被反應在社會之中,現在的台中港沒有綠地,只有工廠帶來的工業地景。

而現在的台中火力發電廠,自民國 78 年開始,他的存在已有 20 多年了,每


當從大度山往台中港的方向望去,便會看到台中火力發電廠的五隻彩繪煙囪,
對台中來說也已經是個地標性的物件了,這五隻煙囪每一隻高 250 多公尺;相
當於 80 多層樓高, 底座直徑約 30 公尺,興建一根費用約 4 億多萬,供 2 部發
電機組使用。煙囪 92 年起彩繪成各種鳥類圖案,彩繪一根就約需要2000萬。通
常我們只是遠遠的觀賞,並不會覺得他的尺度特別的大,但一接近這個巨大的
地標物,實在不像我們平常遠遠看的一般印象,他已經不再只是五隻彩繪的漂
漂亮亮的煙囪坐落在夕陽餘暉撒下的海邊而已;他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怪物。

這裡是一個擁有特殊地景的地方,沿著火力發電廠周圍的道路就在海上,
這裡的大型廠房用軌道交錯著,橫跨在雙向六線道的大馬路上,幾艘非常大型
的貨輪僅停在道路旁邊,海與陸地就這麼一線之隔,沒有海岸,沒有沙,沒有
捲起的浪花,那些又深又藍的海水就這麼打在人工的圍牆上,這裡放眼望去,
就是一望無際。

這些超尺度的空間帶來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但這裡也充斥著人與人情感交流
與互動。在上班時間,這裡是個工作場所,機械與人力在這裡運轉,這時在這
裡空間的氛圍是嚴肅、不能出錯的;但是換作是非工作時間的時候,這裡的人
們是快樂、休閒的,好像在同一個空間,但不同的時空交錯著。假日時這裡有
許多人會來這裡釣魚,而在這裡釣魚的人群就沿著防波提而坐,有些是一群朋
友的聚集,而有些是爸爸帶著兒子來教孩子如何釣魚,或者有許多人對這些工
業地景充滿興趣,來這裡拍照;也許就這樣引來了許多攤販的擺設,在這個大
空間中,他們席地而坐,大型的消波塊形成在了地人的椅子,工廠的轉角處成
了攤販最佳的防風擺設場所,那些破舊的廠房,變成攝影者眼中的最佳場景;
他們把大尺度的物件轉換成一般我們使用的物品,甚至還有人撿了漂流木,在
這裡搭建一個簡易的房子,在此居住。雖然這塊土地,已經變得工業化,不再
適合人去使用,但是在這空間中,還是不斷出現我們對自然的嚮往與克服他的
意志力,來證明我們不是工業化下的產物,我們是有自主性的,尤其是在這衝
突感最大地方。

法國新凱旋門的興建,與舊的古老歐洲街道形成強烈的對比,他雖然延續了
古老城市上的軸線;但在新凱旋門軸線旁佈滿許多超大尺度的建築,其中只要
一棟建築物,就足以容納原有凱旋門周圍的一個街區,在這樣把所有小型生活
機能,都容納到一個巨大的量體中,是讓我們產生距離感的,眼睛的視線就已
無法容納其中一棟建築物,對視覺是很壓迫的,走在又大又寬的路上,像無數
個漫無邊境廣場的結合,當你在行走,卻感覺不到自己在移動,開始這裡像個
夢境,因為這種尺度關係,已經不是平常所經驗的了,待久了人會想逃離這空
間,這是一個機械製造出來的世界,不是人所打造出來的,當然在這歷史軸線
上,我們需要一些方式來證明人類的進步和改變;但是和舊城區比起來,每一
棟建築物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每一間都販賣這不同商品,提供不同的需求,不
是以標示性的物品去找出沒個不同商店的區別性,而是每一個商店就會有屬於
自己情感,這是機械無法帶給我們的。

像這樣的火力發電廠這樣的工業地景是否還會不斷的被創造,來滿足我們的
生活需求,但也許這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是新凱旋門的規劃, 和當初把人量化
和規格化的行為,已經不是現代社會所需的模式了,曾經講求直線,但現在缺
少曲線帶來的樂趣,我們渴望人與人的互動,渴望對地方產生情感,使自己有
歸屬感,期待城市的道路在每一個轉角可以有些不一樣的發現, 這樣親身感受
到的空間,才是最真實的;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再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空間,但
在都市設施中的尺度必須再次以人類的尺度作為參考的依據,都市中一樣需要
藍天,陽光也需要透進我們的生活,群體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也必須維持我們
個人以及一個單位的生活品質。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