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韵律配合不协调 词语选用不精当 句子表意不畅达

汉语音乐性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节匀整 我们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表现力特别强。反映一个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中应从众多的句式中选用最能


平稳,声调铿锵和谐。韵律配合的修辞作用主要表 事物,说明一个问题,表示一个意见,告诉别人一件 表达能想说的意思的妙句,最合适的佳语,以便更
现在押韵和音节两方面。 事,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可供选择的词语往往不止一 有力地说服人,感染人。比如:可以用肯定句
个,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说:“这个小孩真聪明”,也可以用否定句说“这个小
孩真不笨”;可以用整齐的语句说:“这个小孩心灵
手巧,干脆俐落”,也可以用不整齐的语句

说“这个小孩干什么都出色,真行”。

音节不匀称: 符合这个要求的词句,念起来就适 词语感情色彩不相宜:准确地选用义含褒贬的词 句式选择不恰当: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口、听起来就顺耳,有一种整齐和谐之美。反之, 语,不仅可以鲜明有力地表现出爱憎好恶的感情,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它们所
念起来就拗口、听起来就刺耳。 而且还可以强调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使用义含 表示的语气、情味、风格等修辞色彩往往不同,
➢ 据权威人士评价;掖县居民孙洪林是 褒贬的词语,要仔细辨清词义和感情色彩,注意 各有其适用的场合。
从祖辈人手中得到这册《永乐大典》 所选用的词语与自己对所写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 ·前后叙述角度不一致的毛病:
(残本)的。此书今年初经掖县图书 态度是否一致,弄不好就会因褒贬不当而引起误 我第一次读到《多余的话》是在延安。好友向我谈到,有些人认
为这篇文章可能是伪造的。我便从图书馆借来一本杂志,上面除
馆移赠北京图书馆。 解,甚至会造成政治性错误。 这篇文章外,还有一篇写他就义的情景的。
“祖辈人”里的“人”字,在结构和音节上都是多余 句子中的上文谈到《多余的话》“这篇文章”,用的是一个特指的
的。习惯上只说“祖上”或“祖辈”。“今年初” 则 ·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 有定的角度出发,而下文的“借来一本杂志”,却是一个不定的角
度,两者角度不同,语义也接不上了,应该都从特指的有定的角
刚好相反,在结构和音节上都短了点 他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揩椅子,好像什么事 度出发,将下句改成“我便从图书馆把那本载有这篇文章的杂志借
什么,念起来不顺口,站不稳,应改为“今年年 情也没有发生过。 来,上面还有一篇描述他就义情景的短文”。
初”。 “从容不迫”是沉着镇定的意思,含褒义,这里应
该用“故作镇静”一类含贬义的词语。 ·陈述中变换话题或角度时,要防止施受关系混乱:
她披了件男人的服装,坐在体育教师的席位上。但很快就被人识
遣词造句达到音节匀整平稳,就是要求不违反双 破,并逮捕了她。
音节和四音节的节奏倾向,注意协调音节。 例句前面的“很快就被人识破”的主语是“她”,而后面的“逮捕了
她”这一施事式的主语却换了别人,末句应改成“并被逮捕了”,
·对词语的音节加以扩充或压缩: 单音节-扩充为 是上下主语一致,也都是受事式,意思就通畅了。
双音节;多音节-双音节。
遣词造句时忽略了以上的要求,音节上多出或缺 词语的语体色彩不相称: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应 ·不注意句式结构上的匀称,读起来就会感到别扭:
少点什么,念起来就“违于口耳”,让人感到别扭, 该遵循社会上普遍应用的常规,同特定的、统一 我听了好笑,心里想,我就是这块料,谁也没本事给几十年的历
史增加点什么,要减少一点也不行。
甚至整句话站不住脚。例:瑞典用移植胰治疗糖 的风格相适应,否则就会造成风格色彩上的不协 上述例子中最后的“要减少一点也不行”应改成“或减去点什么”,
尿病。上述例子是报纸的标题,“移植胰”念起来 调,显得不伦不类。口语体的词语通俗、亲切、 前后句式才对称。
音节不平稳,听起来意思也不明确,不如说“移 活泼,而书面语体则较为严谨、严肃、庄重。在
植胰腺”。 选用词语时要注意选择,使风格协调,语体和谐。 ·前后句子结构不匀称,读起来也会感到滞涩别扭:
而且有的叫卖者语言之不卫生,腔调之古怪,表情之不那么正派,
·从同义词里选择音节相称的词语:由于汉语词 更另人侧目。
汇里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同义词并存,我 ·运用文字来表达口语语体时常见的毛病: 例句例举“叫卖者”的三种情况,其中两种用的是否定式,一种用
们可以根据语境和行文在音节是的要求加以选择。 我一个暑假阅读了三册新小说。 的是肯定式,三者并列一起很不烫贴,不如一律改成肯定式,如
“语言之粗俗,腔调之古怪,表情之油滑……”,三句相当,念起来
例: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 宜改为“读了三本”。 就比较顺畅,语气上也顿得住了。
人,则害了别人;上述例子有时用“己”, 有时
用“自己”, 有时用“人” 有时用“别 ·不恰当地用书面词汇叙事-显得生硬、扳滞:
人”,完全是根据音节节奏上的需要来互相转换, 在院子里,他发现自己坐的长椅下面有一只废弃
跟词义、语法没有关系。 的手套,却不屑拾取起来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
“废弃的手套”改为“破手套”,“拾取”改为“捡”,
就比原文自然得多。
句子不简练:一句话要站得住脚, 合乎规范,
口语词汇里某些表示亲昵的词语、比较俚俗的词 组织上成分残缺,用语累赘,就会破坏规整性。
语、儿化词和带后加成分的状态形容词,一般不
平仄不相间:平声-上扬,时间长;仄声-下降, 宜用在政论体、科技体、事务体文章里。 ·这不是轻而易举容易做到的事。
时间短。组词造句注意声调的重叠和交替,造成 “轻而易举”和“容易”的意思相近,已经是赘词。
低昂互节,抑扬有致的节奏美,在听觉上就会感 ·如果这种思想不把它克服,就会成为自己在成
到铿锵响亮,优美和谐。相反的会感到平板单调, 功道路上绊脚石。
沉闷得很。遣词造句要注意一句之中的声调变化, “这种思想”以代词“它”重复,应改为“如果不把
避免全用平声字,或全用仄声字。特别是两个对 这种思想克服,就会成为自己在成功道路上绊脚
称的词语和句尾停顿的地方,要避免用同一个声 石。”
调的字。
·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
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即是。“诗情画意”是
常用的的骈立,这里把它倒了个儿,意思没有变
化,但声调不一样了,由以仄声字“意”煞尾,变 句子不当不连贯:连贯式语句前后的话题一般应该一致。如果上下文话题不统一,读起来就会别扭。
·后面句子的话题没有随着首句走而出的毛病:
成以平声字“情”打住,这样就可以避免跟下一句 北海警方及时赶赴现场进行侦查。中午近十二时,嫌犯在家里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差不多俯拾即是”同用仄声字收尾,念起来就有 首句的话题是“北海警方”,后两句的话题却一变而为“嫌犯”和“全部赃物和赃款”了,为了前后语气的顺畅,后两句宜改成“中午十二时,在
押韵不和谐: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隔行押韵,
了抑扬顿挫。 家里将嫌犯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让首句的话题统辖全段。
有行行押韵的。诗歌、唱词、歌谣一般 ·前后话题不统一,毛病也可能出在首句的话题上:
都押韵。散文,有时为了有力地突出某种气氛, 我国近代翻译外国小说的著名翻译家之一是林纾,他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是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
这句话前后的意思是清楚的,但读起来总觉得别扭。后句的话题他指的是“林纾”,意思上虽与上句衔接得上,但上句的话题却是“我国近代
抒发强烈的感情。 翻译外国小说的著名翻译家之一”,与下句的他并不一致。要改,就得把首句那个长而复杂的话题改掉,写成“林纾是我国近代翻译外国小说
·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 的著名翻译家之一”,即把“林纾”提到前面来在话题,就自然与下一句的话题“他”相一致了。
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前后句子音节不协调:
论学习,小马比他哥哥强得多,不仅比他哥哥学得扎实,而且学得比他哥哥活。
为了和“家”字押韵,作者在同义词“繁荣”、“繁 如果说“小马学得比他哥哥活”,是完全可以的,但在这样一个“不仅……而且……”的并列复句中,它与前句的“不仅比他哥哥学得扎实”在音节
华”中选用了“繁华”。因为“家”的韵母是 上就不对称了,应把“活”改为“灵活”,才能与上句的“扎实”在音节上协调。
ia ,“华”的韵母是ua,押大体相近的韵, ·句子的语气有欠缺。比如有些句子的语气,习惯上不大用来结尾,就不硬将它放在煞尾的位置上:
本市各行各业早就掀起了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的群众运动,可是我厂却冷冷清清。长期以来,我厂高层既不发动群众,也把采取措施,因此
而“荣”的韵母是ong,与ia 相差太大。 节电工作没有人管,浪费很严重。
例句前面说了各行各业“掀起了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的群众运动”,后面对照自己厂的情况,只说了句“可是我厂却冷冷清清”,这是描写性的
句子,语气上煞不住尾,话还没有说完应在后面加上一句“无人过问”之类的话,全句在意思上语气才算完满。
·表示结尾口吻的句子,如硬将它插在几个句子的半中腰里,也会造成语气上的不平稳:
当我们接受创作任务的时候,大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决心完成好任务。
像“是……的”这样的判断句,是常常习惯用来煞尾的,所以例句说到“大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时,好像全句已完,后面那句“决心完成好任
务”,跟上一句接不上气,所以,前面那“是……的”的判断句应改成描写句,如“大家的心情是很激动”之类,这样才能与下文的“决心完成好
任务”在语气上协调贯通起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