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第六章 社会行动模式

第一节 社会行动的涵义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工作策略
第三节 社会行动中工作者角色和方法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评价与讨论

第一节 社会行动的涵义
一、社会行动的概念
(一)社会行动的道德基础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在一个问题社区,社会工作者采取家长式的介入,为了当事人的
利益在没有获得当事人的默许的情况下而干涉当事人的个人或
社会环境是合法的、道德的。
(二)社会行动的社会基础
  社会行动是社会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内生物。

(三)社会行动产生的现实基础
1、社会上存在着被压迫的少数群体
2、个人自由及人权受到保障
3、拥有自由的新闻媒介
4、群众缺乏政治参与渠道
5、社会和政府的宽容

(四)对象
一群处于不利的群体,他們需要被组织起來,联合其他人
去向整体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民主及公义的对待
(Rothman, 1979)
社会上无权无势及政治权力的群体, 争取大的代表性及获
取应得的利益 (Bryant, 1981)
基层/边缘/弱势社群面对生活的压迫, 受到不公平政策的
压制与剥削。
(五)定义
社会行动假设有一群处于劣势的群体,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
联合其它人去向整个社会争取资源及取得符合公益及民主
的对待。(罗斯曼Rothman 1979)
社会行动是运用冲突去达成改变,工作员的目的是说出不满,
表达苦况,组织压力团体与当权者周旋争取权力、资源和较
好的服务及设施。(拜因Bryant 1972)

综合——
是在社会上受到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
体,透过集体行动,采用非建制的途径及较多运用冲突对
峙策略,并采取第三者的支持,借以伸张居民权益,以获
得应得资源,使社会权力、地位和资源得到合理的再分配;
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意识,改变他们的无能及
无助感,达致更公平、更公意的社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参
与过程。

二、社会行动的基本假设
假定社区内有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他们同当权
者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冲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
权者对贫困群体的了解及关注不够,也可能是彼
此缺乏交流沟通,致使各自的需要未能充分反
映,或者是存在着资源及决策分配的不公平。
三、社会行动的介入目标和功能
总的目标:改变不公平的政策,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
任务目标:资源及权力的再分配或改变科层
组织的基本政策, 使处于弱势的群体能够改变
自己的处境
过程目标:建立团队精神
提升社会意识
减少无能、无助感(充权)
强化批评性思考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行动的功能
1、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2、提升居民的自我意识和能力。
3、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工作策略
一、 社会行动的策略和类型
(一)介入策略
1对话性行动
2抗议性行动
3对抗性行动
4暴力性行动
(二)、类型:
政治行动—游说、立法倡导、监督行政、公听会
直接行动—暴力行动和非暴力行动
非暴力 —抗议与说服、不合作行动、干预行动。

二、运用社会行动策略的原则
(一)渐进原则
(二)争取让步而非破坏
(三)行动的连串性
(四)争取舆论支持,避免使用暴力
(五)认真考虑有关因素
——群众的资源、群众的投入程度、社会气氛、事件的本质

第一节 社工的角色和工作方法

一、社会行动中工作者的角色
倡导者,行动者,教育者,资源提供者
有关反思
二、社会行动的工作方法
(一)社会行动的介入方法
集体行动,事件介入,运用冲突策略及非建制的途径,争取第
三者的支持
(二)基本行动战术和技巧
1、非对抗性
游说、劝谏、协商等
抗议性的行动:签名、记者招待会、请援、游行、绝食、群众集会
2、对抗性
不合作的抵制

(三)、 社会行动的介入步骤
1、酝酿期。找出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资料
搜集,估量群众的反应及他们的参与意识,初步
制定争取事件的目标及了解对手的反应。
2、宣传组织期。广泛宣传社区问题,召开居民大会。
目的是:推举代表、成立赢取人们同情和关注的
机构;定出争取的目标、争取行动的步骤;统一
步伐,鼓舞士气。

3、行动期。
A、对话性行动:(1)接触官方,尝试约见并陈述意见;
(2)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B、抗议性行动:进行签名运动,争取基层支持;发动群
众参加行动,迫使对方谈判或作出让步。
C、对抗性行动:(2)直接干涉部门运作;(2)争取第
三者(主要是媒体、大众、立法者)的了解和支持,迫使
对方谈判或作出让步。
行动期的工作重点:促使领导小组向群众交代进度;透
过间隙性的群众大会,动员居民参与,鼓舞群众士气;
经常与领导小组检讨进展,反省组员在过程中的得失,
维持领袖参与的热情。
4、总结期。问题得到改善;总结与检讨行动。
(四)、策划社会行动考虑的因素

1、 目标
2、 工作者及群众的工作取向
3、 组织考虑
4、 盟友及对手
5、 当权者
6、 战术

个案分析
事件回放
2003年 5月 29日的《南方周末》报道了“一个明星社区的利益博弈”事件。
曾经被授予“国家级示范小区”、“全国优秀住宅社区环境特别金奖”的广州
市番禺区丽江花园是当地的一个明星社区,生态环境非常优美,物业管理周
到细致,社区文化高尚。紧靠小区南面的,是一条两岸种满桃花、柳树,河中遍
布荷花的“天然河道”,河道对面是一望无际的苗圃和农田。然而,小区这种
美好如画的环境在2002年底发生改变。就在这条天然河道的对面,一条双向
6车道、宽达40米的市政道路即将修建,它最北边的一条车道距丽江花园的
房子将不足10米远。业主们花大价钱购买的杨柳桃花岸,将变成一条车流滚
滚的大马路。一些人在恐慌中选择了逃离,不过更多的人选择了抗争和维权。
事发当天下午,100 多名业主自发聚集在一起,决定找开发商反映,然而开发
商迅速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而且态度颇为强硬。由开发商投资的物业
管理公司的态度与开发商惊人的一致:让业主去找政府。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想到了代表丽江花园小区全体
业主合法权益的业委会,然而主要由开发商所推荐的委
员所组成的业委会的态度同样是暧昧和推脱。最后他们
找到了居委会,然而居委会人员工资和运作经费都是物
业公司给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依附于物业公司,其态
度可想而知。在前期维权行动中,业主中出现了一个核心
人物—曾宏,曾宏等人决定依靠业主们自己力量来维权。
但最开始业主们的维权活动还是六神无主,直到一位神
秘人物提供了三条意见才为他们指出了方向:聘请法律
顾问,成立维权联络小组,采取具体行动到现场阻止修路。
于是,业主们召开维权业主大会,推举产生正式的维权联
络小组,从而大大加强了维权活动的有组织性和方向性。

在上访无效并与施工方发生暴力冲突后,维权联络小组
决定发动更多的业主参加维权行动,经过网站宣传、挨家
挨户发放传单等动员活动之后,参加维权行动的业主近
千名。由于各种原因,扮演重要角色的曾宏曾经一度退出
维权活动,维权活动的组织工作便落到了另外一名联络
人—余刘军身上。经过当地媒体的关注、政协委员的介入、
居民的上访和小区内的集体抗议活动,维权活动的规模
不断扩大,其影响也不断扩大,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给业
主的维权活动带来好运,业主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以
败诉而终结,这条历经四个多月风波的新浦南路最终竣
工并投入使用,业主的维权活动最终地走向了失败,并且
没人补偿业主们因修路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环境破坏给他
们造成的损失.

(二)总结分析
揭示居民与社区冲突事件的利益关联和组织居民进行维权活动
是社区居民维权活动顺利开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丽江花园业主
的维权行动中,这两个关键因素都没有得到体现。
首先是业主对于修路给小区生态环境和自身生活造成的
破坏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
其次,丽江花园业主的维权行动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商、物业
公司、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支持,维权活动
组织化、条理化不够 .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社区工作者的缺席。
第四节、社会行动模式的评估
一、社会行动的评价
特点
1、从社区问题来看, 社区 问 题 的 产 生主 要 是 由 于 社区
中存在着权力与地位的分化,社区中的一部分人处于劣
势地位,他们被剥夺、被忽视,失去了权力,由此导致
了社区问题的产生。

2、从变迁策略来看,"让我们组织起来去对付我们的压迫
者!"主要是将社区居民组织行动起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寻
求权力及资源的再分配,甚至改变基本政策)。
3 、从目标来看 ,该模型注重实际地改变社区中的权力关系与
资源分配,或者通过基本制度的变迁提高一部分人的社会经济
地位 。
4 、从社区工作者承担的角色来看 ,主要承担社会行动中的
策动者,案主的辩护者与代言人等角色。

5、从案主体系来看,案主通常是指遭受大社会伤害的人,需要
工作者特別的支持和协助,可以是地理社區,也可以是功能社
區。社区权力精英往往是社会行动针对的目标,不属于案主体系

6、从案主角色来看 ,案主被认为是现有体系的牺牲者,也是
所进行的社会行动的得利者。
案主有时是行动者的雇主,他們转请行动者为他们工作;但有
时行动者是志愿的、主动的,此时案主是居于选民的角色。
7、从公共利益假设来看 ,该模型倾向于现实主义,假设社区
各部门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无法调和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轻
易放弃权利,所以需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如立法、联合抵制、
政治与社会动乱等。

优点
1、易广泛吸纳群众;
2、提升居民自我意识及能力,易于培养领袖;
3、能够使问题迅速解决。
缺点
1、易被政党和利益团体操纵;
2、迫使对手处于防卫态度,引起对手敌意而不合作,甚
至报复或反击,可能激化矛盾;
3、长于挑战,却不善于建设。

二、社会行动在中国的适用性讨论
有人认为,罗斯曼研究的田野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
区,对于21世纪的中国社区发展来说,水土不适。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权力高度集中,维护
政权稳定是主要目标,社会行动这类挑战制度和现行政
策的活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所难以接纳
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取向,决定社会行动不可取;
中国社会控制的严密性和民众社区意识淡薄,决定社会
行动不可取。
二、社会行动在中国的适用性讨论
对策之一:完善专业化的社工队伍
对策之二:提升社会行动能力——民间组织成长的中国道路
要有健康的社会组织机制回应人民的组织需求
社会生态系统需要社会组织化机制
组织化的社会将能够通过人民行动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
社会组织化回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三、社区工作三种模式比较及运用策略

三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和发展
罗斯曼对社区工作实践模式三分法的一大贡献,是提出“融而
合之”及“分期用之”
1、要能針对不同的状況而运用不同的模式,以协助社区民众
解决问题。
当社区中的人口同质性较高时,或意见较易取得一致时,可以
运用社区发展模式。
当社区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般社区民众能自行应付时,要采
用社会策划模式。
当社区问题是來自強势者的压迫、剥削时,可采用社会行动模
式。

2、社区工作者应該有能力因应工作过程中各种状况的发
展,适时采用不同的模式去解決各时段的问题。
当一个群众组织在采取社会行动模式而取得成功并获得
资源后,它可以开始运用社会计划模式使政治更为有效。
一个社区发展模式在促成社区组织成立后,因外在问题
的加剧也可改用社会行动模式去抗衡不公平、不正义的
对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