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我該是選錯地方了,我實在不該在城大 Canteen----如此的一個公眾地方----去

看《我們仨》這本書。眼眶萬一盈不住淚水,給人家看到始終不是太好。

是的,這部書叫我非常、非常的感動。書,始於夢境,終於遙望,這是一個學

者家庭的故事:父親錢鍾書、母親楊絳、女兒錢瑗。

基督教中,上帝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三者缺一不可。看來錢氏一家也

應作如是觀。無論外頭發生甚麼事,只要一家三口能團聚在一起,他們也不會

計較甚麼了。甚麼文革,甚麼批鬥,只能叫他們仨的感情更見堅牢。

《我們仨》是回憶錄。回憶始於夫婦二人在牛津與巴黎求學期間,那時他們有

了錢瑗,日子過得神采飛揚,羨煞旁人。可惜,回國後,他們一家的日子就大

不如前。西方自由的空氣,畢竟只能在西方呼吸罷?正如他們在中國買不到

Lipton 紅茶,唯有用三種中國紅茶合成權而充之。自由自在的生活,恰似

Lipton 紅茶,在那時的中國是沒有了,唯有靠他們仨合成一體,在苦中方能活

出樂趣。

情感愈深,分離愈痛。我們愈是看到他們三為一體的快樂,就愈是感到他們生

離死別的痛苦。有誰能料到錢瑗竟是三人中最先離開的一個?兩個白頭人齊送

黑頭人,親眼看著女兒來到世上,也親眼見証女兒離開世間,感受會是怎樣呢?
錢鍾書還比較幸運,女兒去世時他也纏綿病榻,迷迷糊糊。最可悲的,還是清

醒的楊絳,看著女兒、丈失先後離開。簡單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道

盡了楊絳一個人在這些年來的酸楚。年前看報紙,看見巴金老人希望安樂死的

新聞,他說:「長壽不是福。」不知楊絳先生對巴金老人這句話有甚麼看法呢?

平日買書,若有選擇,我多是貪便宜買簡體版。不知何故,今次我卻毫不猶疑

的買了正體版。或許是因為我想到楊絳先生已經九十多歲了,我們還能買到他

的新作嗎?當然,我希望能夠。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

愈怕從此不見。(p. 70)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

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

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甚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

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

合。(p. 77-8)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傷心事,悲苦得不知怎麼好,只會慟哭,哭個沒完。

鍾書百計勸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我沒有意識到,
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p. 125)

我們淪陷上海期間,飽經憂患,也見到世態炎涼。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

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嘗。這種滋味值得品嘗。因為憂患孕育智慧。

(p. 175)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

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

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

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

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

國人。(p. 178)

我有一個明顯的變,變得不怕鬼了。不過我的變,變得不合規格。(p. 189)

《管錐篇》是幹校回來後動筆的,在這間辦公室完成初稿,是「文化大革命」

時期的產物。有人責備作者不用白話文而用文言,不用淺易的文言,而用艱深

的文言。當時,不同年齡的各式紅衛兵,正逞威橫行。《管錐篇》這類著作,

他們容許嗎?鍾書乾脆叫他們看不懂。他不過是爭取說話的自由而已,他不用

炫耀學問。(p. 237)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

過日子。」(p. 255)

一九九七年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

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256)
內容簡介:

錢鍾書與創作、譯作均有傑出表現的楊絳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傳奇,然而這對文

學夫妻的一生卻也見證了政治與文化的扞格不入。1996 年錢家唯一的女兒錢

媛病逝,兩年後錢先生相繼過逝,人生伴侶一一離去的楊先生,先是以翻譯蘇

格拉底死前與學生對話的《斐多》遣悲懷,今年又以九十二歲高齡,寫下回憶

63 年家庭生活的《我們仨》。楊先生以獨特筆法狀寫風燭殘年憶親的人生滋味,

平實動人,而第二回描寫錢先生晚年抱病離家的一段,透露出難以言喻的夫妻

深情以及時代給這個家庭的創傷,哀而不傷的筆調,讀來教人掩卷沉思。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

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瞭解。1998 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

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

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

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 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

個特殊家庭 63 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本書分為

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

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

記錄了自 1935 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 1998 年錢


先生逝世 63 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

斷摯情。楊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

份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

無不動容。

楊絳以九十三歲高齡回憶她與丈夫(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女兒(錢瑗教授)一同

生活的歲月,淒苦中又帶著甜蜜。1997 年愛女患脊椎癌去世,98 年錢鍾書亦

離她而去。正如楊絳所說:「我一個人思想我們仨。」

知識份子是國家的財富、支柱,理應受到尊重,但在國家蒙難(抗日)、不尋常

的政治運動下(三反、大躍進、文革),知識份子成了遭受批判、折磨的對象。

這是多麼令人歎息!更令人明白到極權的統治只會扭曲了人性,影響了民生,

危害了國家!只希望錯誤的歷史不會重演。

錢鍾書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學識淵博,要逃出動盪的中國也不難,但他們

夫婦二人為什麼不走呢?(請同學在書中找尋答案)然而留在中國,在各種政治

運動下,個人的自由也被剝奪了,只得服從領導人的分配。父母和女兒也曾多

次分散三地。他們仨是如何維繫感情的呢?他們仨與世無爭,安分守己,但平

凡不過的願望--一家三口有安定的居所,過著樸素、清靜的生活而不可得--是多

麼令人憤慨!
;我們仨;由楊絳寫,講佢地一家三口 0 既點滴往事。

「我們仨」就係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及楊絳自己三個人。

錢鍾書同錢媛先後去世,得返楊絳一人,所以佢寫呢本書來回憶往事同懷念佢

地兩個。

呢本書由楊絳同錢鍾書初相識、一齊出國讀書,到女兒出生、長大,到後來文

革時丈夫被捉,到 1997 年女兒去世,直到 1998 年丈夫去世。

本書係記事抒情,睇完成本書,你會感受到楊絳的確好愛佢 0 既家人。

成本書雖然無直接表達情感,但從佢 0 既描寫可以知道佢對女兒 0 既關愛及對

丈夫 0 既崇拜。

同埋佢真係好掛住錢鍾書,根本唔想接受丈夫已死 0 既事實,只係話佢「失

蹤」。

呢 d 只係我睇完本書 0 既少少總結,
至於詳細 0 既內容,我諗你睇完都會有自己 0 既閱後感~
「仨」 - 一個巧妙的字,把三人緊緊牢靠在一起。《我們

仨》是楊絳回憶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緩,以及文革的作品。書

中條理分明地分下三部份,紀念仨的往昔:一部是驚夢、一部

是如是如非的尋夢、以及最後一部是楊絳孑然回顧三人的追夢

……

《我們仨》以楊絳患得患失的夢為開篇,也許現實的她確曾極

力 希 望 一 切 皆 是 夢 幻 。 那 麼 , 丈 夫 女 兒 的 離 世 , 亦 只 淪 為 夢 魘,

而不是迫使逃離現實的打擊。在文中,她以冷豔的文筆刻劃三

人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重點更是罹患脊椎癌去世女兒 -

錢緩。由錢緩還未出生,到經歷文化大革命,以及與世長辭,

一生的滄桑痕跡亦紀錄在數百頁稿紙之上。作者楊絳用字含蓄

而不拘謹,反而未使憂情愁緒的喪親之痛淡漠,而突顯出她刻

意隱瞞獨自一人生活下去的悲涼。楊絳數十年的春秋亳不輕易

渡過,作為九十二歲的文學家,捱過的苦頭,受過的災難多不

勝數。本應生活迫人,早就造就一身銅皮鐵骨,可恨又可憐的

是 , 經 驗   -   從 不 換 了 她 血 肉 做 的 心 藏 。 對 錢 鍾 書 、 對 錢 緩,

除了老淚縱橫,還可以怎樣承受無法磨滅的打擊?
此書集中紀念以及愐懷親情,傳統社會的薰陶下,中國家庭觀

念向來嚴謹,對於研究社會文化的楊絳亦不能獨善其身。觀摩

到驚濤駭浪雄偉的知識分子,亦不過擁有人之常情。世代上,

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從不因個人環境和地位而改變天賦下來

的天職。照顧家人和女兒,又豈是楊絳所能拒諸千里之外?

《我們仨》,由一個家庭,描繪出社會縮影,以至人民生活都

活現在筆下景界,實在不得不令人惻目。

由心緒而發,對其中一節很有印象,提及錢鍾書和楊絳年輕時

一心求學,考上獎學金,本應平步青雲路。奈何有天忽聞:

「文學學士,就是對文學無識無知。」而毅然放棄追逐求學的

終極理想。人生,百轉千回在數十憶口子身上,極其量不過重

演片段的劇目。跟他倆相似的是,不知多千多萬的人們為了理

想、夢想、奢想,而不顧一切追求,但終章卻不是每每留守完

美結局。教讀者必須對生活有所領悟或反思,推敲值得商榷的

事實。

而在文中第二部分,多次提及「客棧」。客棧、客棧,客棧大

概可提供舒適的環境,以及服務,但永不能填補家的感覺,永
遠缺失家的完整。正正因為錢鍾書、錢緩寰絶人世,楊絳心中

顛簸的思憶無法彌補難以接受的痛失家人。在往後的日子,家

不成家,也許有家庭成員的回憶,但永遠擺不開客棧的名堂。

一 句 : 「 世 間 好 物 不 固 牢 , 彩 雲 易 散 琉 璃 脆 」 , 正 正 表 現 楊 絳、

錢鍾書和女兒錢緩的心路歷程。一個精神意識而現世高低不存

在的「仨」,已經把《我們仨》真面相表露無遺。三人彌漫的

親情、人情、社會情,動容而不濫情。不只這三人,或許這是

中國人最重要以及最基本的情。就借一書《我們仨》,引領我

們尋覓心靈彼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