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Ch 1 二次函數/方程、絕對值 3 x
e.g.  2
二次方程: ax 2
 bx  c  0 (a  0) x2  1
3 x
求根公式: x  b  b 2  4ac 2
2a x2  1
判別式   b  4ac2 9  6x  x2  2x2  2
  0 兩個實根 x2  6x  7  0
  0 一個實根 x  1, 7
  0 無實根
已知  ,  為某二次方程的根,那麼該方程就是 4  x  1  4 x  1  3  0
2
e.g.
 x    x     0 2
4 x 1  4 x 1  3  0
x 2       x    0
 2 x  1  3  2 x  1  1  0
b c
與 ax 2  bx  c  0 ,即 x 2  x   0 , 比較, 3 1
a a x 1 或 x  1   (捨去)
2 2
b
可得      (根的和) 3 3
a x 1  或 x 1  
2 2
c
  (根的積) 1 5
a x 或 x
2 2

二次函數: y  ax 2  bx  c e.g. x 1  x  3  6

a  0 :  a  0 :  c  y 軸截距 (1) 當 x  3,


利用配方法可求頂點坐標,例: ( x  1)  ( x  3)  6 檢驗
y  x2  4 x  1 2 x  2  6
  x  2  4  1 x  4
2

  x  2  3
2
(2)當 3  x  1,
檢驗
y   x2  6x  2 ( x  1)  ( x  3)  6
2 x  2  6
   x2  6 x   2 ( 3, 7 ) x  2 ( 捨去  3  x  1 )
   x  3   9   2
2
( 2, 3)
  (3) 當 x  1 ,
   x  3  9  2
2 ( x  1)  ( x  3)  6
2x  2  6 檢驗
   x  3  7
2

x2

對於所有 x, y  0  a  0及  0  x  4 或 2
含絕對值的圖像:
e.g. y  f ( x) y  f ( x)
對於所有 x, y  0  a  0及  0

x 若x0
絕對值: x  若x0
 x
解含絕對值的方程:
e.g. x2 4 (x 軸以下的部份反了上去)
x  2  4 或 x  2  4
x  2 或 x  6

1/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Ch.2 不等式
解二次不等式: 設 P (n) 為命題「 (8n  1) 可被 7 整除」。
 x    x     0  x    x     0
x   或 x   x 當 n  1 , 8n 1  8 1
7
 P (1) 成立

假設 P (k ) 成立,
即 8k 1 可被 7 整除
8  1  7 N ,其中 N 為正整數
k
x2  6x  7  0 2 x 2  7 x  15  0
例 :
( x  7)  x 1  0 (2 x  
3)( x  5) 0 當 n  k 1 ,

3 8k 1  1  8k  8  1
x  1 或 x  7   x5  (7 N  1)8  1
2
 56 N  7
Ch.3 數學歸納法  7(8 N  1)
e.g. 證明對任意正整數 n,
1 3 5 2n  1 2n  3 8 N  1 是整數, 8k 1  1 可被 7 整除
 2  3  ...  n  3  n  P( k  1) 成立
2 2 2 2 2

1 3 5 2n  1 2n  3 根據數學歸納法,對於任意正整數 n , P (n) 成立。


設 P (n) 為命題為「  2  3  ...  n  3  n
2 2 2 2 2
」。 Ch.4 二項式定理
1
當 n = 1,左方= ( a  b) n  C0n a n  C1n a n 1b  C2n a n 2b 2  ...  Cnnb n
2
5 1
右方= 3   共 ( n  1) 項
2 2
=左方 1
 P (1) 成立 1 1
1 2 1
假設 P (k ) 成立, 1 3 3 1
1 4 6 4 1
1 3 5 2k  1 2k  3 1 5 10 10 5 1
即  2  3  ...  k
 3 k
2 2 2 2 2
當 n  k 1 , e.g. (a  b) 3  a 3  3a 2b  3ab2  b3
1 3 5 2( k  1)  1 ( a  b) 4  a 4  4a 3b  6a 2b 2  4ab3  b 4
左方   2  3  ... 
2 2 2 2 ( k 1)
1 3 5 2k  1 2(k  1)  1 2 5
  2  3  ...  k  e.g. 展開 ( x  ) 。
2 2 2 2 2( k 1) x
2k  3 2k  1 2 5 4 2 3 2 2 2 2 3 2 4 2 5
( x  )  x  5 x ( )  10 x ( )  10 x ( )  5 x ( )  ( )
5
 3  k  k 1
2 2 x x x x x x
 4k  6 2k  1   x  10 x  40 x 
5 3 80

80

32
 3   k 1  k 1  3 5
 2 2  x x x

 2k  5  1 2
 3   k 1  求 (1  x  )( x  )5 的常數項
 2  x x
2  k  1  3 1 5 80 80 32
右方  3  (1  x  )( x  10 x3  40 x   3  5 )
2k 1 x x x x
2k  5  (1)(80)  (1)(40)  ...
 3  k 1
2  40  ...
=左方  常數項  40
 P( k  1) 成立
根據數學歸納法,對於任意正整數 n , P (n) 成立。
e.g. 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對任意正整數 n , (8n  1) 可
被 7 整除。
2/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通項  Crn a n  r b r sin 
恒等式 : tan  
1 cos 
 )8 的展開式中的常數項。
e.g.求 (3 x
3
sin   cos   1
2 2
x
3 8 r 1 r
1  tan 2   sec 2 
通項  Cr (3x ) ( )
8

x sin( )   sin 

負角 cos(  )  cos 
8 8  r 24 3 r  r
 Cr 3 x x
 tan( )   tan 
 Cr8 38 r x 24 4 r 
設 24  4r  0 利用圖像解三角方程: 0  x  360
r 0 1
 常數項  C68 386  252 e.g. sin x 
2
y
x  30 ,150

n(n  1)
C0n  1, C1n  n, C2n  , 1
y  sin x
2 1 0.5
n(n  1)( n  2)
C3n  ,...... x
3  2 1 0 30 150

0.5

e.g.在 (1  3 x) (1  x) 的展式中, x 的係數為 114 ,其中


2 n 2
1
n 為一正整數,求 n 的值。
3
(1  3 x) 2 (1  x) n e.g. cos x 
2
 (1  6 x  9 x 2 )(C0n  C1n x  C2n x 2  ......) y
x  30 ,330

n(n  1) 2
 (1  6 x  9 x 2 )(1  nx  x  ......) 1
y  cos x
2 0.5
n(n  1)
 1 ( )  (6)(n)  (9)(1)  114 x
2 0 30 180 330 360

n(n  1)  12n  18  228 0.5

n 2  11n  210  0 1

(n  10)(n  21)  0
1
n  10, 21 (捨去) e.g. tan x  
y 3
 n  10
x  150 ,330

三項式:
e.g. (1  x  x 2 )5 y  tan x

 [1  ( x  x )]2 5

 1  5( x  x 2 )  10( x  x 2 ) 2  ...... 30 180 360


x
0

Ch.5,6,7 三角學
 弧度  180 (e.g.   90 ,   60 ,   30 )
2 3 6
弧長 s  r  2sin A cos B  sin( A  B)  sin( A  B)
1 2 
扇形面積 A  r  複角公式  2 cos A cos B  cos( A  B )  cos( A  B )
2  2sin A sin B  cos( A  B)  cos( A  B)
 弧度 
r x y x 
sin   cos   tan  
r r y sin( A  B)  sin A cos B  cos A sin B
r
x 
1 1 積化和差公式 cos( A  B) 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y sec   csc  
cos  sin   tan A  tan B
1  tan( A  B ) 
cot    1 tan A tan B
tan 

3/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解三角方程:
 A B A B
sin A  sin B  2sin 2 cos 2 e.g. 1  sin x  2 cos 2 x (0  x  360 )
 


1  sin x  2 (1  sin 2 x) 用恒等式 sin x  cos x  1
2 2
sin A  sin B  2 cos A  B sin A  B
 2 2
積化和差公式 
cos A  cos B  2 cos A  B cos A  B 2sin 2 x  sin x  1  0
 2 2 (2sin x  1)(sin x  1)  0
 A B A B
cos A  cos B  2sin sin 1
sin x  , 1
 2 2 2
x  30 ,150 , 270
設 A  B   ,可得:

1
sin 2  2sin  cos  e.g. (sin x  cos x) 2  (0  x  360 )
兩倍角公式  1 2
cos 2  cos   sin 
2 2

1
sin 2 x  cos 2 x  2sin x cos x 
1  cos 2 2
cos 2  2 cos 2   1  cos 2   2
2 1
1  sin 2 x  用兩倍角公式
1  cos 2 2
cos 2  1  2sin 2   sin 2   3
2 1
sin 2 x   (0  2 x  720 )
2
輔助角公式: 把 a cos   b sin  寫成 r cos( ) 或
2 x  210 ,330 ,570 , 690
r sin(   ) 的形式
x  105 ,165 , 285 ,345

e.g.cos   3 sin  x 3x
例: 2sin sin  1 (求通解)
1 3 2 2
 2( cos   sin  ) 2
2 2 3
3x x 3x x
 2(cos  cos   sin  sin  ) cos(  )  cos(  )  1 用積化和差公式
2 2 2 2
 2 cos(   )  2 cos(  60 ) cos x  cos 2 x  1
1
e.g. cos   5sin 
cos x  (2 cos 2 x  1)  1 用兩倍角公式
1 5
 26( cos   sin  )
26 26 2 cos 2 x  cos x  0
26
 26(sin  cos   cos  sin  ) 1 cos x(2 cos x  1)  0
1
 26 sin(   ) cos x  0 或 cos x 
2
 26 sin(  11.3 ) 5 x  360 n  90
 
或 x  360 n  60
 
三角方程的通解: ( x  2n  或 x  2n  )
2 3
sin   k 的通解為   180 n  (1)n  ,其中
例: sin 5  sin 3  cos  (求通解)
  sin 1 k
5  3 5  3
2 sin( ) cos( )  cos   用和差化積公式
cos   k 的通解為   360 n   ,其中   cos 
 1
2 2
2sin 4 cos   cos 
tan   k 的通解為   180 n   ,其中   tan 1 
2sin 4 cos   cos   0
cos  (2sin 4  1)  0
1
cos   0 或 cos 4 
2
  360 n  90
 
或 4  180 n  (1) n 30

  360 n  90 或   45 n  (1) 7.5


 n 

4/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x1 y1 ( x1 , y1 )
例: 3 cos x  sin x  1 (求通解)
1 x2 y2 取逆時針才
三角形面積: 可得正數
3 1 2 x3 y3
2( cos x  sin x)  1 2 x1 y1
2 2 1 ( x2 , y2 ) ( x3 , y3 )
2(cos  cos x  sin  sin x)  1 
2 cos( x   )  1 3 e.g. 已知 P (13,8), Q (5, 2), R ( m,13) 及
1 用輔助角公式 PQR 面積為 36 ,求 m 的值。
cos( x   ) 
2
  13 8
x   2n 
6 3 1 5 2 1
 [(26  65  8m)  (40  2m  169)]
    2m 13 2
x  2n   或 x  2n  
3 6 3 6 13 8
 
x  2n  或 x  2n   150  3m
6 2

B  150  3m  36  要加絕對值
sin A sin B sin C
sin 公式:   c  150  3m  36 或  150  3m  36
a b c a
m  62 或 m  38
cos 公式: c 2  a 2  b 2  2ab cos C A C
b

三維空間問題: y2  y1 ( x2 , y2 )
斜率: m 
e.g. x2  x1 ( x1 , y1 )
A A 
 tan 

m1

G 
m  m2 m2
E E 兩直線的交角: tan   1
D D 1  m1m2
V
K
B C B C
AC 與平面 BCDE 的夾角= ACV
平面 ADC 與平面 BCDE 的夾角= AKV 直線方程:
平面 ABC 與平面 ACD 的夾角= BGD y  y1
(a) 點斜式: m 斜率 = m
x  x1
Ch.8 直線 (b) 斜截式: y  mx  c
e.g. 2 x  3 y  1 ( x1 , y1 )
距離公式: d  ( x2  x1 )  ( y2  y1 )
2 2 d ( x2 , y2 )
2 1
y   x
 mx1  nx2 ( x1 , y1 ) 3 3
 x 
mn m
分點公式:  ( x2 , y2 )
 y  my1  ny2 n 斜率 y 軸截距
 ( x , y)
mn
( x1 , y1 )
 x1  x2 ( x2 , y2 )
 x  2
中點公式: 
( x , y)
 y  y1  y2
 2
( x1 , y1 )

5/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1 
例: 兩直線通過 (4 , 3) ,各與直線 y  x 成夾角 。
3 4 例:已知 L 通過點 (1,3) 且從原點到 L 的垂直距離為
求該兩直線的方程。 2,
求 L 的方程。
設所求直線的斜率為 m 。
設 m 為 L 的斜率,
1 1 y 3
m y x L 的方程: m
 3 x 1
tan  3
4 1  m( 1 ) mx  y  (3  m)  0
3 
4 m m(0)  (0)  (3  m)
3m  1  2
1 (4 , 3) 1  m2
3 m
3 m
 2
3m  1 3m  1 1  m2
1 或  1
3 m 3 m (3  m) 2
3m  1  3  m 或 3m  1   m  3 2
1 1  m2
m2 或 m m 2  6 m  9  2m 2  2
2
m 2  6m  7  0
y 3 1
y 3  ( m  7)(m  1)  0
2 x4 2
 所求方程: x  4 或 m  1, 7
1
y  2x  5 y   x5 y 3 y 3
2 L : 1  7
x 1 或 x 1
x
y   5 y  2x  5 y  x2 y  7 x  10
2
(4 , 3) 通過兩直線的交點之直線族:
  ( A1 x  B1 y  C1 )  k ( A2 x  B2 y  C2 )  0 (直線 + k 直線)
4 4
x
y
3
A1 x  B1 y  C1  0
Ax1  By1  C
點到直線的垂直距離公式: d  A2 x  B2 y  C2  0
A2  B 2
例:已知 L1 : 2 x  y  4  0 及 L2 : 3 x  y  2  0
( x1 , y1 ) (a) 寫下通過 L1 及 L2 交點的直線族方程。
(2 x  y  4)  k (3x  y  2)  0
D (2  3k ) x  (1  k ) y  (2k  4)  0
1
(b) 求族中斜率為 的直線方程。
Ax  By  C  0 2
(2  3k ) (2k  4)
y x
(1  k ) (1  k )
例:求平行線 4 x  3 y  1  0 及 4 x  3 y  5  0 的距離。
(2  3k ) 1

平行線距離 1 k 2
5 4  6k  k  1
= (0,  ) 到 4 x  3 y  1  0 的距離
3 4x  3y  1  0 k  1
5  所求方程: (2 x  y  4)  (3 x  y  2)  0
4(0)  3( )  1 4x  3y  5  0
= 3 x  2y  6  0
42  32
5
6 (0 , )
= 3
5
6/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Ch.9 圓
由(1),(2): a  2 x  6, b  2 y
標準方程: ( x  h) 2
 ( y  k)  r
2 2
r
代入(3): (2 x  6) 2  (2 y) 2  16 (消去 a 及 b)
一般方程: x 2  y 2  Dx  Ey  F  0 ( x  3) 2  y 2  4
(h , k )
D E  Q的軌跡 : ( x  3) 2  y 2  4
圓心 ( h, k )  ( , )
2 2 C
A
D E Ch.11 向量
半徑 r  ( ) 2  ( ) 2  F
2 2   
OC  OA  OB B
直線與圓的交點:    m
AB  OB  OA O n
 
  a c
 na  mb
d c 
d d nm b
     
( 切線 設 a  pi  q j b  ri  s j
沒有交點 一個交點) 兩個交點 
 a
a  p 2  q 2  q
d  半徑 d  半徑 d  半徑
  長度
b  r s 
2 2
將直線方程代入圓方程後所得的二次方程:  p
0 0 0
  
通過一直線及一圓交點的圓族: e.g. x  2i  3 j

x 2  y 2  Dx  Ey  F  k ( Ax  By  C )  0 x  22  (3) 2
通過兩圓交點的圓族:
x 2  y 2 D1 x  E1 y  F1  k ( x 2  y 2  D2 x  E2 y  F2 )  0  13
 k  1 
x 2  3 
公共弦/公切線:(D1  D2 ) x  ( E1  E2 ) y  ( F1  F2 )  0   i j (單位向量)
x 13 13
  
Ch.10 軌跡 a  pi  q j
  
題目要求某動點的軌跡,就應先設該點的坐標為 ( x, y ) , b  ri  s j
再根據題目條件,找出一條聯繫 x 及 y 的方程。 
    a
a // b 即是 a  kb, k 
e.g. 已知 A(6, 0) 及圓 x 2  y 2  16 。P 為 C 上的一動點, b
Q 為 AP 的中點。求 Q 點的軌跡。    
pi  q j  k (ri  s j )
P  p  kr p q
Q    k
A  q  ks r s
 
a // b 即是 p : r  q : s  平行即是各部份成比例

P、Q都是動點,
設 Q ( x, y ) 及 P ( a , b ) 
但問題是求Q的軌跡。
 a6
 x  2 ......(1)

 b
 y  ......(2)
 2
 a  b  16......(3)
2 2



7/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  
e.g. a  2i  3 j  11
    n  5  n 1
b  5i  m j  或 
 
若 a // b、2 : 5  3 : m m   2 m  2
 5
2 3
  
5 m
e.g. a  4、b  3、  60
15
m
2 m  
  B (a) 求 a  b 。
e.g.以 OA 表示 OB :    
n a  b  a b cos 
 m  n  A
OB  OA
m O  4  3  cos 60
p
  B 6
e.g.以 OB 表示 AB q
 p  A    
AB  OB (b) 若 ( a  kb) 和 ( a  2b) 垂直,求 k 。
pq O    
( a  kb)  (a  2b)  0
        
a  pi  q j a  a  (k  2) a  b  (2k )b  b  0

   a 2   2
b  ri  s j a  (k  2)a  b  2k b  0
夾角 
 16  (k  2)6  2k  9  0
b
      12k  4  0
a  b  a b cos 或 a  b  pr  qs 1
    k
a b  0  a  b 3

    Ch.12 從基本原理求導數(微分)
4
e.g. a  2i  4 j、b  5, cos  
5 d f ( x  h)  f ( x )
f ( x )  lim
 dx h 0 h
(a) 求 a。 dy
 (其他符號: f '( x) 、 、 y')
a  22  4 2  20  2 5 dx
例 y  x3 將 x 變成( x + h )
 
(b) 求 a b 。 dy ( x  h) 3  x 3
     lim
a  b  a b cos  dx h0 h
x  3 x 2 h  3 xh 2  h3  x 3
3

4  lim
 2 5 5 h 0 h
5
 lim (3 x  3 xh  h 2 )
2
8 h 0

    3x 2
(c) 若 b  mi  n j 。求 m, n 的值。
  Ch.13 & Ch.14 微分公式:
 a  b  8  2m  4n  8
 n 可以是分數、負數
   2
 b  5  m  n  5
2 d n n 1
 dx x  nx d
(4  2n) 2  n 2  5   dx sec x  sec x tan x
 d sin x  cos x 
5n 2  16n  11  0  dx d
(5n  11)(n  1)  0   csc x   csc x cot x
 d cos x   sin x  dx
11  dx d
n  ,1  dx cot x   csc x
2
d
5
 tan x  sec 2 x 
 dx

8/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微分規則: d 3 d
d du dv ( x  2 xy 2  y 4  3)  (0) 
(u  v )   (加減法則) dx dx
dx dx dx
d du dv 要用乘法則
(uv)  v u (乘法則)
dx dx dx dy dy
( 微分前乘後+微分後乘前 ) 3x 2  2[(1) y 2  (2 y ) x]  4 y 3 0
dx dx
du dv
u v
d u
( )  dx 2 dx
(除法則)
dx v v 微分前 微分後 視 y 為怪獸

( 微分分子乘分母減微分母乘分子再除以分母平方 )
dy dy
3x 2  2 y 2  4 xy  4 y3 0
d 2 dx dx
e.g. x sin x  (2 x) (sin x)  ( x 2 ) (cos x)
dx dy 3 x 2  2 y 2

用乘法則 微分前 微分後 dx 4 xy  4 y 3

用除法則 微分分子 微分分母


dy
e.g.設 x 2  x cos y  y 2  0 。求 。
dx
d cos x ( sin x ) ( x )  (1) cos x

dx x x2 dy dy
2 x  (1)(cos y )  x( sin x )  2y 0
dx dx
dy 2 x  cos y

分母平方 dx x sin y  2 y
 x sin x  cos x
 二階導數(微分多一次)
x2
d2 d2y
符號: f "( x) 、 f ( x) 、 、 y"
d dx 2 dx 2
e.g. x2  1
dx e.g. y  sin( x 2  1)
1
d dy
 ( x  1) 2
2
 sin( x 2  1)(2 x)
dx dx
x 2  1 :怪獸
1 
1
 2 x sin( x 2  1)
 ( x 2  1) 2
(2 x )
2 d2y
2
 2[(1) sin( x 2  1)  cos( x 2  1)(2 x)x]
1
dx
怪獸 2 的微分 怪獸的微分
 2sin( x 2  1)  4 x 2 cos( x 2  1)

d Ch.15 微分應用
e.g. sin 2 (3x  1)
dx 切線與法線
d sin(3 x  1) :大怪獸
 [sin(3 x  1)]2 e.g.求曲線 y  x 4  7 x  4 在點 ( 1 ,  2 ) 的切線方程。
dx 3x  1 :小怪獸
 2sin(3 x  1)  cos(3 x  1)  3 dy
 4 x3  7
小怪獸的微分 dx
切線斜率  4(1)3  7
(大怪獸) 2 的微分 大怪獸的微分
 3
 6sin(3 x  1) cos(3 x  1) y2
切線方程:  3
x 1
3x  y 曲線
1 0
隱函數的微分:

dy e.g.求曲線 3 x 2  2 xy  y 2  20 在點 (3 ,  1) 的法線方程
設 x  2 xy  y  3  0 。求
3 2 4
。 (1,  2 )
dx
兩邊加上
d


dx 9/13
同時微分 切線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d d
(3x 2  2 xy  y 2 )  (20)
dx dx
dy dy
6 x  2[(1) y  x ]  2 y 0
dx dx 求紙盒最大可能體積
dy 6 x  2 y 3 x  y
 
dx 2 y  2 x yx V  x (12  2 x) 2
3(3)  (1)
切線斜率  V 是最大時, x 是多少?
(1)  3
= 2 dV
1 1  (1) (12  2 x) 2  2(12  2 x)(2) ( x)
法線斜率   dx
2 2
y 1 1
法線方程:  微分前 微分後
x 3 2
x  2y 5  0  144  48 x  4 x 2  48 x  8 x 2
曲線 法線
曲線描繪 線  12 x 2  96 x  144

e.g.描繪 y  x 3  3 x  1 在 2 至 2 間的圖像。
dV
dy 設 0,
 3x 2  3  dx
dx
12 x 2  96 x  144  0
dy dy 切線
設  0  在最高/最低點 0 x  2 , 6 ( 捨去 )
dx dx
3x 2  3  0 x 2 x x2 2 x6
x 1
2
dV
0 ———
x  1 dx

V 上升 128 下降
x 1 1

dy
0 ——— 0 V
dx
y 上升 3 下降 1 上升
128
最高點 最低點
x
y 0 2 6
( 1 , 3 )
(2,3)
 當 x  2 , V 最大。
V 的最大值 = 128

( 0 ,1)

(  2 , 1 ) ( 1 , 1 )

x x
最優化問題
剪去 體積 V
x x

12 
x x 12  2x
x
x x
12  2x 10/13

12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變率
 sec 2 xdx  tan x  C
r 10
 
10 cm  csc 2 xdx   cot x  C
h 15 
2 
r h   sec x tan xdx  sec x  C
3 
r   csc x cot xdx   csc x  C
1 15 cm
V   r 2h 1
3 h
1 2
e.g.
 (2  x )dx   (2  x 2 )dx
  ( h) 2 h 1 32
3 3  2x  x C
4 3
V   h3  V 和 h 的關係
27 2
d d 4 d 2 3
(V )  (  h3 )  兩邊加上  2x  x 2  C
dt dt 27 dt 3
dV 4 dh
  3h 2 (視 h 為怪獸) 1 1
 (2 x  1) dx  2 4 (2 x  1) C
3 4
dt 27 dt e.g.

1
正數:體積上升的速度 正數:水面上升的速度
 (2 x  1) 4  C
8
負數:體積下降的速度 負數:水面下降的速度
1
 (3x  1)2 dx   (3x  1) dx
2
單位: cm3 / s 單位: cm / s

e.g. 容器內的水以固定速率 4 cm 3 / s 流出。當水深為 1 1


 ( )(3 x  1) 1  C
10 cm ,求水面下降的速率。 3 1
dV 1
 4 , h  10  C
dt 3(3 x  1)
4 dh
4   3(10) 2 sin 2 x
dh 9
27 dt
 cos 2 xdx  2
C
 cm / s (水面每秒下降 0.09 cm)
dt 100
 cos(3 x  1)
Ch.16 不定積分
 sin(3x  1)dx  3
 C  緊記加 C

d 1  cos8 x
 sin 4 xdx  
2
dx
定義:若
dx
 ,  dx  C
2
(不定積分即是微分的反轉) x 1 1
積分公式:    sin 8 x  C 背:
2 2 8
 kdx  kx  C
 x 1
  sin 8 x  C
 n x n 1 2 16
 x dx   C (n   1)
 n 1 1  cos 2
sin  
2

 cos xdx  sin x  C



2
1  cos 2
 sin xdx   cos x  C

cos  
2

2
 (ax  b) n 1
x
  (ax  b) dx  a( n  1)  C (n  1)
n
1  cos
2 x

 1
 cos 4 dx   2
2 dx

  cos(ax  b)dx  sin(ax  b)  C x 1 1 x


 a    sin  C
2 2 1 2
 1
  sin(ax  b)dx   a cos(ax  b)  C 2
 x x
  sin  C
2 2
11/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1
 sin 4 x cos 7 xdx   2 [sin(11x)  sin(3x)]dx 兩曲綫間的面積( dx ):
1
  [sin11x  sin 3 x]dx
2 1

1 1 1
面積   0
( x  x 3 )dx (y 做主項,上減下)
 [ ( cos11x)  ( cos 3 x)]  C
2 11 3 2 32 1 4 1
 [ x  x ]0
1 1 3 4
  cos11x  cos 3x  C
22 6 2 1
  y
3 4 y  x3
幾何應用:
已知曲線上任意一點的切線斜率為 6 x  2 及曲綫點 5
 y x
(1,3),求曲綫方程。 12
dy dy
 6x  2  即是切線斜率
dx dx
y   (6 x  2) dx  微分反轉就是積分 兩曲綫間的面積( dy ): x
0 1
y  3 x 2  2 x  C  不要遺漏 C 4 1
代入(1,3)
面積   1
( y
2
y )dy (x 做主項,右減左)

3  3 2C 41
(求 C 的值)  ( y )dy
1 2
C  2 y
 y  3x 2  2 x  2 1 2 32 4
 [ y ]1 y  4x2
2 3
1 3 7 4
 [4 2  1] 
3 3 y  x2
1
Ch.17&18 定積分及其應用 x
2
1
( x 2  x  1)dx  代表 y  x 2  x  1 由 x 1至 旋轉體體積 ( 繞 x 軸  dx ):
x  2 的面積 4 1
體積    ( x 2 ) 2 dx (要  及平方)
0 2

4 1
   ( x 2 ) 2 dx
0 2

1 1 y y  x2  x  1x 4 dx
4
 [ x 3  x 2  x]12
3 2 
4 0 y
1 2
x
y 2
1 3 1 2 1 1 面積 =  1 5 4
 [ (2)  (2)  2]  (   1)  [ x ]0
3 2 3 2 4 5
x  256
11
 先代入積分上方的數字
6 1 2 4
x
y y  sin 2 x


0
sin 2 xdx 面積 =
 1  cos 2 x
 [ ]dx
0 2
x 1 x
 [  sin 2 x]0
2 4 0 
 1 0 1
 [  sin 2 ]  [  sin 2(0)]
2 4 2 4


2

12/13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附加數學總結
旋轉體體積 ( 繞 y 軸  dy ):

3
體積    ( y  1) 2 dy y
( x 做主項,要  及平方)
1
3
   ( y  1)dy
1

y2 3
 [  y ]13 y  x2  1
2 1
32 12
  (  3)   (  1) x
2 2
 2
旋轉體體積 ( 空心 ):

3 3 y 1 2 ( x 做主項,要  及平方)
體積    ( y ) 2 dy    ( ) dy
0 1 2

注意:積分開始的位置不同
3 3 y 1
   ydy    dy y
0 1 2
y2 3  y2
  [ ]0  [  y ]13
2 2 2
9 9 1 y  2 x2  1
  ( )   (  3   1)
2 2 2 3
7
 1
2 y  x2
x

13/1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