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國的 “特色 ”採購撲不滅華盛頓的怒火?

李焰 ,《華盛頓觀察》週刊 2007 年第 17 期,5/16/2007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story.cfm?storyid=1754&charid=2

最近公佈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從 3 月份的 155.7 億美元竄升到 4 月份的 170.3 億


美元,這給本已燃起的中美貿易逆差之火再澆上一桶熱油。照此趨勢,2007 年
中美貿易逆差鐵定要衝破去年的 2,320 億美元,這直惹得國會山上發出一片討
伐中國之聲。

貿易逆差的上升恰恰發生在第二輪中美戰略經貿對話在華盛頓召開的前夕,布
希政府壓力倍增。中國為展示解決紛爭的誠意,5 月 9 日再次派出大型採購團赴
美國“撲火”,並在抵美的第一天就擲下了 43 億美元的大訂單。然而,美國人為
之瞠目的同時,則頗有些不買賬的意味,稱中國是在峰會前放出“政治煙幕”,
而貿易專家則指出:大型採購是理智之舉,也是權宜之計。

“中國對美國的定期大宗採購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緩解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方
法。中國動輒為美國送上大訂單,是為了顯示解決問題的誠意,同時,這一舉動
也是理智的商業行為。”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資深研究員張
中祥博士在接受《華盛頓觀察》週刊採訪時說,“不可否認,中美貿易問題的解決
不可能完全滿足美國或者中國的願望。雙方一定要找到一個折中的方案。中美經
貿戰略對話的意義本身就是著眼於 ‘長期 ’,因此不應該只揪住短期的問題
(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等)不放。 ”

大訂單都是“反正要買”的東西

美國人注意到中國的採購行為是從去年 4 月開始的。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
即將訪美,副總理吳儀帶團橫跨美國 13 個州,為美國的商家帶來 162.1 億美元
的生意,創下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單筆採購。如今,由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馬
秀紅率領的中國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團架勢並不比一年前小。

包括聯想集團、中國網通、中芯國際等 12 家龍頭企業剛下飛機,就在美國三藩市
與微軟、思科和甲骨文等 23 家美國公司簽訂了總價值 43.2 億美元的合同,其中
包括 26 個採購合同和一個投資協定,合作協定廣泛涉及軟體、電腦、半導體和通
訊等行業。加州副州長約翰·加拉曼蒂(John Garamendi)面對撲面而來的訂單稱讚
說:“這是加深中國和加州,乃至中國和美國關係的重要一步!”據悉,中國採
購團還將前往芝加哥、華盛頓特區等地遍撒訂單,預計採購總額將達到 161 億美
元。

當人們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中國人動輒大筆一揮,簽下幾個億美元的訂單,往往
會產生一種錯覺:中國人太富了!但張中祥揭示說, 中國的慷慨其實是一種理
性的商業行為。

“雖然你看到這些企業在美國的採購數額很大,其實,採購團大部分的買賣早在
幾個月前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張中祥說,“往往在中國的採購團出發前幾個月,
商務部就會通知中國的企業,讓它們自願報名加入該團。於是,這些已經和美國
企業談妥了採購意向的公司們就跟著商務部的代表來到了美國。換句話說,中國
採購團在美國簽署的訂單大部分是“反正要買的”東西。【達到形象營造目的 】

張中祥認為,中國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已經培養出一批理性的企業。尤其是在電
子產品領域,中國企業購買美國的產品,是想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提高自身在國
內市場的競爭力。因此,中國購買的這類產品是可以被自身消化的。況且隨團出
國的公司大多是中國的大型優質企業,它們的經濟承受能力比較大。

但張中祥也不忘提醒,高調赴美採購的確有些負面影響。

“有時,中國的確在某些買賣中吃了虧,因為美國企業借機抬高商品價格,”張
中祥說。去年中國採購團在買大豆時,美國的賣主們就趁機抬高了行情,等中國
代表團走了,美國的大豆價格又降下來了。另外,就像某些美國學者所言,中國
採購團訪美的時機恰恰是在中美貿易對話之前,這不免讓美國人產生懷疑,認
為中國在放“政治煙幕”,而頗不領情。【操作過頭 】

2007,對中美兩國都很難!

就在中國採購團在美國領土上熱火朝天地消費時,華盛頓的國會議員們卻忙於
對中美貿易糾紛做出制裁式回應。好幾個提議制裁中國的法案已經出籠:有的要
求取消美中兩國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恢復對中國的貿易地位逐年審議的制
度;有的要求對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徵收 27.5%的懲罰性關稅,除非中國允許
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還有的法案甚至提議把人民幣的匯率偏差定義為“非法補
貼”,以便名正言順地制裁中國。

面對這一形勢,“採購風暴”就算有效,也只是中美貿易摩擦的短期鎮痛劑。按張
中祥的計算,中美去年的貿易赤字總額是 2,320 多億美元,而這次採購團給美
國帶來的生意最多也就在 150-200 億美元之間,分量只占中美逆差的 5%-10%,
頗有些“杯水車薪”的無奈。

“中美的貿易逆差急劇升高,雙方都有責任。”張中祥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說,“
美國應該放寬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中國則應該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尤其是金融投資行業。這些是發達國家的特長;同時,中國應在可以承受的範圍
之內儘量加快人民幣的升值。”

對於貿易逆差這一問題,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中國商務部計畫在 2010
年 “十一五 ”計畫結束時,基本實現中國對全球的貿易平衡。 張中祥認為,
美國人每每壓人民幣快速升值,又抱怨中國對某些出口行業進行政府補貼,卻
沒有意識到,中國自有中國的難處。農民就業本已經是難題,如果政府不能出面
幫助一些利潤空間較小的行業,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失業人口出現,引發一連串
的社會問題。如果要讓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國企業提高一個層級,需要有更多更
強的技術條件。但改變這一切並非一朝一夕的事。

人們經常說,2007 年是中美經貿艱難的一年,布希和國會山的民主黨新貴們迫
於 2008 年選舉的壓力,已經對中國揮起了貿易大棒。其實,張中祥認為,2007
年不僅僅是美國有壓力,中國承受的壓力也很大。中國政府目前提倡的是建立“
和諧社會”,十七大即將於秋天召開,再加上 2008 年奧運會即將到來的壓力,
中國希望改革的步伐不要快得讓自己也承受不住了。

“因此,中美貿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完全滿足美國或者中國的願望。而治本的良
方仍需雙方從長遠政策上著手,”張中祥說。

好在矛盾雖然不少,赴美採購之行卻從另一個側面促進了中美經濟的交流。張中
祥認為,中國也不必太害怕美國的制裁。因為制裁本身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對美
國的貿易順差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下擁有競爭優勢的結果,並沒有搶美國
人的飯碗。況且,在經濟互動中得益極多的是美國的大企業。它們自會為中國,
也為它們的利益,在華盛頓進行遊說。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