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從三份報告看美國思想庫對華政策

新華網 ( 2007-05-11) 來源:半月談 2007 年第 9 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劉卿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9/content_6073413.htm

隨著 2008 年大選的臨近,美國政府對外政策走向成為各大思想庫熱烈討論的話
題,共和、民主兩黨前政要和各派學術泰斗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試圖對後布希
時代的外交政策施加影響。在對華政策方面,從去(2006)年秋季到今春,
有三份思想庫報告格外引人注意,即普林斯頓報告、阿米蒂奇報告、外交
關係委員會報告。三者分別從全球、亞太和雙邊關係三個層次探析對華外
交政策的選擇,體現了美國智 人物對未來美中關係的觀點。

普林斯頓報告:以民主同盟誘導中國

普林斯頓報告去年 9 月公 ,原名為《鑄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因由普林斯
頓大學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策劃而得名。研究計劃由裏根時期的國務卿舒
爾茨和克林頓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雷克擔任共同主席,有 400 多位專家學者參
與,橫跨民主、共和兩黨,歷時兩年多,所以,有人將該報告與冷戰時期的喬治
‧凱南報告相比,稱之為 21 世紀美國的“X 文件”。

普林斯頓報告意在加強和更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思想基礎,勾勒布希之後的
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當今世界與冷戰時期大不一樣,美國面臨的挑戰
前所未有,包括全球恐怖主義、核擴散、流行病、亞洲的崛起、中東和能源危機等,
這些威脅根源不同,主體各異。因此,用冷戰時期針對單一“敵人”的“圍堵戰略”
已不再有效。

為確保美國人眼中的世界秩序,報告建議,利用一切可行方法和手段,幫助尚
未達到民主標準的國家建立民主政府;改造聯合國,建立民主國家間同盟;
保持自由民主國家的軍事優勢,重振北約,預防性打擊恐怖主義。

普林斯頓報告對中國論及不多,卻把中國列為“主要威脅和挑戰”之一。不過,報
告不主張單純“圍堵”中國,而應給中國國際空間,誘導中國融入國際體系,使
其 成為承擔國際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報告建議,構建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
平洋秩序,防止中國主導泛亞秩序;以美日同盟為基石創建東亞安全組

1
織,將中國納入其中;加強與印度的關係,重視其他亞洲國家經濟增長在
平衡中國崛起中的戰略作用。

普林斯頓報告把推進民主提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的最核心內容。 它把世界簡
單地分為“民主”的和“非民主”的兩部分,倡議以民主同盟取代聯合國,帶有明
顯的意識形態色彩和冷戰思維。

阿米蒂奇報告:兩面下注防範中國

今年 2 月由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 的阿米蒂奇報告,又名《美日同
盟:讓亞洲正確邁向 2020》,由前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和前助理國防部長約
瑟夫·奈領軍編撰。

2000 年,阿米蒂奇曾發表《美日同盟:邁向成熟的夥伴關係》,極力鼓動強化
美日同盟對抗中國崛起。他在布希的第一任期當了近 4 年的副國務卿,並將此理
念付諸實踐。今年的新報告依然強調美日同盟在美國亞洲戰略中的核心地
位,但不再固守美日同盟,而是超越美日雙邊關係,增加了美日與華合
作內容。

新報告指出,世界重心已轉移至亞洲,美日同盟面臨的最重要的變化因素是中
國和印度的崛起。中國的發展具有 “不確定性 ”,既可能成為 “負責任的利益
攸關 方 ”,也可能成為 “亞太安全威脅者 ”。印度是一個能與中國競爭的大國,
儘管增長速度目前比不上中國,但諸多指數顯示,到 2020 年印度可能超過中國。

阿米蒂奇認為,美國應更加重視亞洲的崛起,防止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他建議,
美日應繼續加強在對華問題上的協調與配合,但同時指出,一味採取圍
堵的方式只會加劇中國的戰略猜疑,因此,還應加強同中國的接觸,緩
解中國的疑慮。報告也指出,在亞洲戰略博 的棋盤上,印度是制衡中國的一
個重要棋子,美日應提升與印度的戰略關係,極力影響印度不結盟的戰略文化。

儘管阿米蒂奇已于 2005 年離開布希政府,但其報告仍擲地有聲。這份超黨派東


亞安全報告代表了美國保守派的觀點,他們對中國的崛起存有根深蒂固的不信
任和戰略焦慮,主張採用兩面下注的方法對付中國,即一方面強化美日同盟,
拉攏印度,防範中國;另一方面,增加與中國的合作,爭取使中國朝著符合美
國思路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方向前進。

外委會報告:對話接觸包容中國

2
今年 4 月 10 日,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發表題為《美中關係:肯定的議程及負
責任的道路》 的對華報告,項目主席是前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丹尼斯‧布萊爾
上將和前美國貿易代表卡拉‧希爾斯。報告涉及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與世界的融合、
軍事現代化以及美中關係等方方面面,是美國近年來少有的全方位研究中國崛
起與美中關係的報告。報告強調 ,美中關係將對 21 世紀的國際安全格局產
生決定性的影響。

報告指出,在過去 35 年中,美國保持對華接觸,總體上收到積極的效果,中國
越來越遵守國際規則、國際制度和國際規範,尤其是在貿易和安全領域。在當前,
無論是在反恐、防擴散,還是在能源安全和環保問題等方面,都需要中國的合作。

報告認為,中國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中國需要國際和平與穩定,需要與美國
合作,以處理亟待解決的國內問題。美國最好的應對方式是進一步將中國融入全
球大家庭,使其在人權、安全等方面的行為符合美國利益和國際準則。

報 告 建議,美國應結合 “均勢 ”和 “大國協調 ”方法維持其在亞洲的安全利


益 ;支援日本在全球安全事務中發揮更積極作用,同時支援日中建立更合作的
關係;加強 同中國鄰國的安全合作,與東盟簽訂友好合作協定並在東盟設大使
職位,加入東亞峰會,深化同印度的軍事合作,尋求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席位;
督促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減少相互猜疑;在台灣問題上,繼續採取“雙重制約
”和“雙重保證”政策,在阻止大陸攻臺的同時保證美不謀求使台灣永久與大陸分
離,在反對“台獨”的同時向台灣保證美不強制其與大陸談判。

外委會報告是在總結以往接觸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對中國發展現狀進行系統評
估後提出的,反映了美國對華務實派的觀點。它歡迎、接納中國融入國際社會
並以樂觀、自信的態度引導中國朝著這一方向努力。報告是對尼克松以來美國
對華接觸政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佐利克提出的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的肯定。

總體來說,三份報告風格各異,各有側重。相比而言,普林斯頓報告更具宏觀性、
前瞻性和戰略性,阿米蒂奇報告則屬中觀分析報告,戰略性和策略性的內涵兼
而有之,而外委會報告更具策略性、對策性。在對華態度上,普林斯頓報告和阿
米蒂奇報告相對悲觀,而外委會報告則相對務實。

儘管三者分析的角度不同,但都把中國的崛起視為影響美國未來戰略走向的最
主要因素之一,都主張接觸中國、塑造中國、引導中國,使其成為“負責任的利益
攸關方”,不去挑戰美國的利益。但是,三個報告都不同程度地對中國存有偏見,
主張繼續運籌美日同盟,拉攏印度,防範中國。(編輯:趙利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