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每天必做兩件事--讀書和思考

書籍是一種工具,它能照亮黑暗的日子,它能鼓勵你,使你大膽地走入一個別
開生面的境界。當我們研究成功者的事業時經常發現,他們的成功可以追溯到當
初拿起書籍自我修養的那一天。我們絕不能低估書籍的價值。   

斯太菲克在美國伊利諾州亨斯城退役軍人管理醫院療養。在那裡,他偶然發現思
考的價值。經濟上他是破産了,但在他逐漸康復期間,他擁有大量的時間,除了
讀書和思考問題之外,沒有太多的事可做。他讀了《思考致富》一書,對他的未來
產生很大的影響。   

斯太菲克知道,許多洗衣店都把剛熨好的襯衣摺疊在一塊硬紙板上,以保持襯
衣的硬度,避免皺褶。他寫了幾封信給洗衣店,獲悉這種襯衣紙板每千張要花 4
美元。他的想法是,以每千張 1 美元的價格出售這些紙板,並在每張紙板上登上
一則廣告。登廣告的人當然要付廣告費,這樣他就可以從中得到一筆收入。  

斯太菲克有了這個想法,就設法去實現它。   

出院後,他就展開這項行動。   

他在廣告領域中是個新手,難免會遇到問題,但是「嘗試導致成功」。斯太菲克 最
後還是達成目標。   

斯太菲克繼續保持他住院時養成的習慣——每天花一定時間從事學習、思考和計
畫。   

後來,他決定提高服務效率,增加業務範圍。他發現顧客一旦拆除襯衣裡的襯衣
紙後,就會將其丟棄。於是,他給自己提出這樣一個課題:「怎樣才能使許多家
庭保留這種登有廣告的襯衣紙板?」   

他在襯衣紙板的一面印刷一則黑白式廣告,而在另一面增加了一些新的東西—
—一個有趣的兒童遊戲,一個供家用食譜,或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字謎。

斯太菲克說了一個故事,一名男子抱怨他的一張洗衣店清單突然莫明其妙地不
見了。後來,他發現妻子把它連同一些襯衣都送到洗衣店了,而這些襯衣他本來
還能再穿。他的妻子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多得到一些斯太菲克的食譜,但是斯太菲
克並沒有就此停止不前,他野心勃勃,想要進一步擴大業務。他又向自己提出一
個課題:「如何擴大?」他找到了答案。

斯太菲克把他從各洗染店所收集到的出售襯衣紙板收入全部送給美國洗染學會。
於是,該學會就建議成員只購用斯太菲克的襯衣紙板。如此一來,斯太菲克有了
另一個重要的發現:你給別人好的或稱心的東西愈多,所獲得的東西也就愈多。

現在,精心安排的一段思考時間為斯太菲克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他發現,擠出一
段時間,專門用於思考,對於成功地吸引財富是必要的。

正是在十分寧靜的情況下,我們才能想出最卓越的創意。抽出一部分時間從事思
考,不要以為是在浪費時間。思考是人類從事其他事業的基礎。如果把時間的
1%用於學習、思考和計畫,那麼很快就能實施目標。

你的一天有 1440 分鐘,將這個時間的 l%──4 分鐘——用於學習、思考和計畫,


並養成這個習慣,你會驚奇地發現,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洗滌碗筷時、騎
自行車或洗澡時,都可以獲得建設性的主意。

你一定要使用人類曾經發明的最偉大而又最簡單的勞動工具——被愛迪生那樣
的天才所應用的工具——一支鉛筆和一張紙。這樣,你就可以像他那樣記錄隨時
來到你心中的靈感。

●●【美國一篇最感人的故事】--《 商 人 收 養 的 孤 女 》
文 / 齊 雲 (明心網 2007-02-21 報導 ) .......

30 年前,美國華盛頓一個商人的妻子,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個皮包丟
在了一家醫院裡。商人焦急萬分,連夜去找。因為皮包內不僅有 10 萬美金,還
有一份十分機密的市場信息。

當商人趕到那家醫院時,他一眼就看到,清冷的醫院走廊裡,靠牆根蹲著一個
凍得瑟瑟發抖的瘦弱女孩,在她懷中緊緊抱著的正是妻子丟的那個皮包。

這個叫希亞達的女孩,是來這家醫院陪病重的媽媽治病的。相依為命的娘兒倆家
裡很窮,賣了所有能賣的東西,湊來的錢還是僅夠一個晚上的醫療費。沒有錢明
天就得被趕出醫院。晚上,無能為力的希亞達在醫院走廊裡徘徊,她天真地想求
上帝保佑,能碰上一個好心的人救救她的媽媽。突然,一個從樓上下來的女人經
過走廊時腋下的一個皮包掉在了地上,可能是她腋下還有別的東西,皮包掉了
竟毫無知覺。當時走廊裡只有希亞達一個人。她走過去撿起皮包,急忙追出門外,
那位女士卻上了一輛轎車揚長而去了。

希亞達回到病房,當她打開那個皮包時,娘倆都被裡面成沓的鈔票驚呆了。那一
刻,她們心裡明白,用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媽媽卻讓希亞達把皮包送回走
廊去,等丟皮包的人回來取。人的一生最該做的就是幫助別人,急他人所急;最
不該做的是貪圖不義之財,見財忘義。
雖然商人盡了最大的努力,希亞達的媽媽還是拋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兒。她們母女
倆不僅幫商人挽回了 10 萬美元的損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復得的市場信息,
使商人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

被商人收養的希亞達,讀完大學就協助富翁料理商務。雖然富翁一直沒委任她任
何實際職務,但在長期的歷練中,富翁的智慧和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使
她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人才。到富翁晚年時,他的很多意向都要徵求希亞達的意
見。

富翁臨危之際,留下一份令人驚奇的遺囑:在我認識希亞達母女之前我就已經
很有錢了。可當我站在貧病交加卻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我發現她們最富有,
因為她們恪守著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我的錢幾乎
都是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得來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了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行。
我收養希亞達既不為知恩圖報,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請了一個做人的楷模。有
她在我的身邊,生意場上我會時刻銘記,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什麼錢該賺,
什麼錢不該賺。這就是我後來的業績興旺發達的根本原因,我成了億萬富翁。我
死後,我的億萬資產全部留給希亞達繼承。這不是饋贈,而是為了我的事業能更
加輝煌昌盛。我深信,我聰明的兒子能夠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富翁在國外的兒子回來時,仔細看完父親的遺囑,立刻毫不猶豫地在財產繼承
協議書上籤了字:我同意希亞達繼承父親的全部資產。只請求希亞達能做我的夫
人。

希亞達看完富翁兒子的簽字,略一沉吟,也提筆簽了字:我接受先輩留下的全
部財產 ── 包括他的兒子。

《 遺 產 》非常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

中年喪偶是件難以忍受的痛,辦完喪事後大半年了,我都沒有辦法從悲慟中平
復,儘管親朋好友催促我趕快看看他的遺囑,早日料理好他的遺產,我始終不
肯去打開那個保險箱,保險箱裡不只是他的最後心願,也有我們共同珍藏的心
愛寶物,我們的結婚證書,我們的定情之物,婚後每個結婚紀念日都買一個兩
人都看中意的戒指,那些,讓我會更加睹物生情,不捨他的體貼、溫柔、幽默、豁
達,任我自己沉浸在悲傷中,整天以淚洗面,不肯出門。

婆婆看不過去,要我振作起來,她說國稅局來催過很多次,要把財產做個什麼
結案的,我只好會同律師一起打開保險箱,除了交代的非常仔細的遺囑之外,
他還留了一個署名愛妻親啟的卡片,我好奇的展開來讀:

原來,他留給我一個網路笑話:「一個寡婦向朋友哭訴,老公去世之後什麼也沒
留給她,只留給她兩億三千萬!友人充滿疑惑又非常羨慕的問她:你老公這麼
好,妳該很滿足,日子也該很好過啊!喔!不!寡婦回答,我先生給我的兩億
是:回憶和失意。他的三千萬則是一、千萬要照顧好小孩,二、千萬得孝順公婆,
三、千萬別改嫁。 」

笑話後面,他繼續寫著:我比較窮,我只能給你一億一千萬,一億當然是我們
美好的回憶,一千萬則是千萬要忘記傷痛,快樂起來,妳會怪我給的太少,而
不肯要這份遺產嗎?

看了卡片,我在他死後第一次破涕為笑,卻忍不住勾出他更多的好,我在婆婆
面前哭哭笑笑,終於擦乾了眼淚,牽起婆婆的手,告訴她,我已經準備好今後
一定要振作起來,好好花他這筆遺產,一億一千萬,我怎麼會嫌少呢?

因果不報應?

孟子能夠成為對後世影響那麼大的聖人,來自於他的童年教育,他受到母親嚴
格的觀念薰陶,在母親的認真督責裡,纔會釀就出他極度收攝而放出大能量的
人生。他的母親姓仉,本是一位很偉大的女性,能獨立把孟子養育成人,不要說
現在,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空裡,著實是個極其不簡單的過程。而且在《韓詩外
傳》裡紀錄著她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這 應
該是人類歷史裡相當早期的胎教紀錄了,雖然早在《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
裡就有說周文王的母親大任在妊娠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
言;周武王的母親大姒懷孕期間則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獨居不倨,雖怒不罵,
顯而易見,這些母親都是帶著極不尋常的見識,立志想要孵育出「道兒」。往後的
中國歷史裡偉大的文學家或思想家,總有個賢慧的母親,這幾乎已經可謂是個
優良的傳統了。

孟子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他的父親是個「懷才不遇」的讀書人,本來是魯國
公族孟孫氏的後人,卻家道中落,為了更大的發展,不惜拋妻棄子,遠赴宋國
去遊學求仕,想不到三年後,就病死異鄉,帶給孟母晴天霹靂的噩耗。孟母雖然
處於如此孤立無援的絕境,卻更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雙手,透過織布來牟取
衣食,並扶養他唯一的兒子,使他成為有用的人。

孟母是如此小心翼翼注意著孟子的冷暖起居,不厭其煩用各種言教與身教去完
善孟子的人格。基本上,一個人的人格早在六歲前就完成,當然在六歲後,生活
的範圍變大,還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去試鍊去考驗自己已經塑造出胚胎的
人格,自然還會再產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況。孟子的童年就證實著這樣
的觀點。孟母和孟子原來生活在鄒國,鄒國在今天山東省鄒縣的東南,城外有一
個靠山的村子叫鬼村,那是他們母子最早居住的地點。會被命名為鬼村,據說是
因為山麓中到處都是墳墓的關係。孟家母子無法在城內租屋定居,卻住在偏僻的
陰森墓地,由此可知孟子童年的生活有多麼窘迫。
環境對孩童的影響很大,因為孩子對於自己身外的環境並不很熟悉,他們有著
無盡的好奇,想瞭解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因此他們常會受到環境的影響,
做著那個環境裡常發生的事情,這本是人類適應環境自然產生的心理投射機制。
鬼村裡的兒童,每天三五成群追逐嬉戲,都不斷看到有喪禮在舉行,因此他們
常模仿著喪葬的禮儀,玩著如何安葬人的過程,孟子同樣不例外。孟母看在眼裡,
痛在心裡,看到自己活潑好動的孩子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又不能把孩子天天
關在家裡,唯一的方法就是變更居住的環境!經過一番折騰,孟家母子從鬼村
搬到十里外的村子。

這個村子是個市集,在每個月特定的幾個日子,各處的老百姓拎著肩挑帶著自
己的土產或特產來到市集交易。孟子就跟著其他的孩子玩著「錙銖必較」的遊戲,
那就是在做「買賣」。由於孟子具有很強的學習能耐,他馬上就懂得如何吆喝與 推
銷,他自己樂得很,孟母觀察一陣子,感到忐忑不安,她顯然本來並沒有具體
深思過孩子的未來,卻同樣透過環境,逐漸明白自己並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
商人,那不是她希望孩子要過的人生。住不到半年,她再度遷居,搬到旁邊有學
校的城內。這中間的過程已經沒有更多文獻能告訴我們詳情,但,要能搬到這種
比較優質的環境,顯然在經濟條件上孟母要費盡思量。這更能看出孟母對於孩子
的期許顯然不尋常,尤其是孤兒寡母的處境,一般女人感覺生活的艱辛,只會
想覓得良緣再嫁,而不願意獨立帶著孩子過著如此困苦的生活,孟母對孩子的
寄望更加深刻,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默默無聞的平凡人,她希望孩子能受
正規的教育,那就使得孟子有機會「做個儒家」 。

孟子就在這樣嚴格的範圍裡去尋覓他人生該有的模樣,我們不應該隨意拿現在
的教育理念,說要讓孩子有權自己選擇他的人生,因為父母的不幫忙選擇,往
往就已經是一種選擇,或者,父母自己的身教與言教,就已經是對孩子最明確
的人生指引。孟母既不希望孩子只會做著喪葬禮儀這些工作,更不希望孩子沾染
唯利是圖的市儈氣息,那並不見得來自對這些工作的輕賤,而來自透過現實的
觸摸,她對自己與孩子的人生已經有個圖像。她希望尋覓適合孟子精神成長的環
境,因此就帶著孩子搬到鄒國城內的學宮,讓孟子住到學校旁邊,學宮裡有很
多讀書人來往,他們表現出文雅的氣息,表現出從容的典範,都給孟子潛移默
化的效果,豈止是戰國時期,直到現在,房價比較高的地點都是靠近學校,孟
子就在這種莊嚴肅穆的生活氣息裡,每天聽著朗朗的讀書聲,就開始對上學感
覺高度的興趣,從此開始踏上他極不尋常的人生。

孟母對孟子家庭教育的嚴格,並不僅是單方面要求孟子,孟母她自己本身同樣
充滿著自省。有一回鄰居殺豬,孟子看見這幅景象就很不解,就問孟母說:「鄰
家殺豬要做什麼?」孟母當時正在忙著織布,就隨口回答要給孟子吃,孟子很高
興等著要吃豬肉,過去在困苦的農業社會裡,既使過年過節都不見得吃得到豬
肉,只有極度慎重而難得的盛會,譬如成年禮或士婚禮,經濟較好的人家纔有
可能吃豬肉。孟母看到孟子那十分期待的樣子,不希望失信於兒子,因此,忍痛
在每天捉襟見肘的生活費裡,抽取極大筆的金額去買豬肉,讓兒子吃個痛快,
從這點就可看出孟母對自己語言承諾的重視程度。
當孟子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孩子天生的玩性,常常使得他不能夠專注於學習,
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學,到外面玩著半天,當他不是在正常的時間回家時,被孟
母瞧見,孟母不聲不響就拿起一把剪刀,把自己正在織的綢緞剪成兩段,就在
孟子極度驚愕不解的時候,孟母說:「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的綢緞一樣,要做個
君子,就要有誠心堅毅的態度,去建立千秋的名聲,明白自己一天不讀書,就
一天不能逃離災禍,人不讀書,就不能安寧的活著,而只能整天做些營營苟苟
的瑣事,要做個大丈夫,如果廢棄學習道理,怠惰於修德,那未來要不會做個
竊盜,就只能做個奴僕了。」這種話出自於孟母的口中,可看出孟母對孟子的 期
待,何只是幹出經天緯地的大事哪!她已經隱含著要孟子做百世的老師了。任何
事只要半途而廢都不會有任何成就,但,任何事情只要抱持著堅決態度,其結
果都會是令人難忘的大事。孟母的一席話,對孟子童年的心靈產生無法磨滅的影
響,相信這是他為何在日後會如此奮勉不倦的原因。

孟母對兒子的教育無微不至,甚至在孟子成人後,有關於夫妻的相處,還是不
免要勞煩自己的母親叮嚀,根據《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的記載:孟子的
太太由氏,在臥室內坦露著身體,孟子進來看見立刻發怒,不進去就離開了。他
想要與太太離婚,由氏則覺得丈夫太過見外,主動跟婆婆告辭說:「妾聽說夫婦
相處的道理,在臥室內不該有分別,現在妾在室內裸體,我的先生看見勃然大
怒,這是把妾當作客人對待。婦人平日自處的道義,不應該作客住宿在外,請讓
妾回家見父母了。」顯然,這是個很嚴重的家庭風波 !

孟母則把孟子叫過來說:「進入臥室的時候,事前要問候室內有誰,這是要表現
出敬意;進去則要抬高聲音,讓人家心理有準備;與人相見,則要把視線往下
擺,這是要避免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現在,你貿然進去室內,看見自己的太太
裸體,眼神卻還不知道迴避,卻淨顧著發怒,這是你自己不知道禮節,而不是
你太太無理,當你總是帶著猜忌的眼光看著自己的太太,你就會不斷看見她的
缺點,而不能看見她的優點,這樣夫妻的相處就不會幸福與美滿。」孟子聽見 就
深感自己很輕率,對待妻子太過於嚴苛,因此就跟太太盡棄前嫌。

由此可看出,孟子性格很嚴謹,這固然受到他母親的影響,使得孟子嚴格對待
自己,同時很嚴格對待別人,抱著這樣的態度教育弟子或孩子,這是種必要的
磨練過程,但要同樣的態度去督責自己的太太,就很容易引發無謂的衝突。因為
夫妻常常是一體的兩面,成全孟子能行道的太太,要兼顧著家裡各種瑣事,包
括照顧孩子與婆婆,還要照顧好孟子的行道事業,包括其弟子的各種狀況,與
相應滋生出的瑣事,自身很難都面面俱到,這時候就需要孟子的寬諒,而不是
嚴責。當然,美好的婚姻,要夫妻彼此都對行道帶著熱望,意即共同對道有著嚮
往,如此其互相扶持的過程能成全出大道。太太,常常要在維持家庭的瑣事裡打
轉,很難每件事都做得完美,如果先生能有意識去幫忙,減輕太太的負擔,纔
能使彼此的關係不會因瑣事引發不愉快。只要大的路向上能保持著奮勉,夫妻共
同成就著大道的事業,那就是人世最美好的婚姻。

這裡為什麼會講到孟子的母親呢?因為人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常跟自己的母親
有著無法割裂的關連,正常情況來說,故鄉的稍微放大就會是祖國,我們常常
在懷念著故鄉與祖國的時候,往往來自對母親的情感。因此,孟子對自己母親的
情感,同樣投射到他對自己對故鄉的情感上,那個故鄉就是鄒國,但,孟子的
祖國其實並不是鄒國,他祖上本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因此孟子的祖國當該是
魯國,只是因為生活的困難,使得他的媽媽不得不離開魯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鄒國,生出孟子,因此,孟子對鄒國的情感,來自他對母親的情感,那是他具
體曾經生活過的故鄉,但,當鄒國與魯國發生戰爭時,他的心裡就會非常掙扎。

一個是他的祖國,一個是他的故鄉,故鄉與祖國發生衝突,那是人情事理莫大
的悲劇。魯國本身就是一個弱國,而鄒國卻更是弱國中的弱國,當魯國去攻打鄒
國的時候,鄒國絕對無法抵抗魯國的侵略。魯國不僅是孟子的祖國,還是他後來
求學並進而啟迪觀念的環境,更是孟子完成自己思想的精神原鄉,如果這兩個
國家發生衝突,孟子如有血性,他的心裡難道不會產生很大的撕裂感?但,孟
子卻在這個時刻顯得特別平靜。當鄒國的鄒穆公派人去請教孟子說:「魯國侵略
鄒國,使得鄒國喪失三十三位官員,而百姓卻沒有一個肯為官員效命,如果要
把這些百姓殺光,那是恐怕殺也殺不完!如果不殺,他們就惡狠狠看著自己的
長官戰死,竟然不肯去援救,讓軍隊的綱紀無法樹立。請問我現在該怎麼辦?」

孟子回答說:「在荒年飢餓的時間裡,您的百姓即使年老或體弱的人都不免一死,
被搬去田溝或山澗隨便丟棄,年輕力壯的人都逃到各國去,恐怕數字就有好幾
千人了,但是您的倉廩如此飽滿,府庫堆滿金銀財寶,而官員卻沒有人敢把實
情報告於您,這是您已經疏忽政事,間接在殘害百姓了!記得曾子曾經語重心
長地說過:『小心啊!小心啊!有任何一件惡事從你身上做出來,只要時間到了,
就會回報到你身上!』百姓平時吃盡長官的惡虧,到現在終於有機會來報復,懇
請大王您不要責怪他們,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會跟官員相親相愛,願意
為政府拼命了。 」

這裡可看出孟子在面對魯國與鄒國戰爭的時刻,他並沒有偏袒任何一個國家,
他總是站在人道的立場去關注百姓的犧牲與受苦。這種故意忽略表象而直指本質
的作法,最能治本,卻往往最不易被俗人採納,因為他們常被處境困惑,只想
立即解決燃眉或燒身的急迫感。任何辦政事的人,只要站在人性的立場,不會有
政治事務會辦不好的情況,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照顧百姓,這就是人道,能把人
道做得周全,那就是在行天道。我們在這裡能看到中國人在佛教在東傳前,就有
濃厚的因果報應的思想,中國傳統或許本來沒有輪迴的觀念,但因果報應會影
響個人或其家人的思想,這在古籍屢見不顯,譬如《左傳》裡就有很多這些歷史
紀錄,這並不需要來自於什麼上師的觀念引發,只要自然而然長期觀看著人事
興衰,就會明白確實存在著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的事實。

東漢末年,隨著佛教東傳,使得因果和輪迴互相結合,更豐富中國人的心靈與
其潛意識,這有極其現實的意義,那就是當人對因果輪迴開始產生意識,甚至
深感恐懼的時候,他就會去辨識世間何謂善惡,並認真實踐著為善去惡。明朝中
期而降,因為心學大興,使儒釋道這三種教化被徹底整合起來,雖然表象有三
種門徑,但彼此的說法都互相再經調和。此時會有袁了凡先生寫的《了凡四訓》,
就一點都不奇怪了,他背後整個思維觀念都是儒家思想的繼續蛻變,更是對天
命有著更深的瞭解纔會說出的哲理,如果你還知道,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實
為陽明先生的弟子王畿的弟子,那就更會了然其思想為何會綜合儒釋兩家。袁了
凡先生在十四歲的時候,因為遇見孔先生這位來自雲南的術數家,袁了凡先生
把他帶進家裡好生招待數年,兩人結為忘年之交,孔先生替他算命,把他一生
禍福吉凶全都道盡,由於孔先生的術數很精準,其後發生的事情都被應驗,這
使得袁了凡先生興起人生全都離不開命數,至此產生人生奮勉無望的念頭,心
如槁木死灰,整日渾渾噩噩的活著。

在三十五歲那年,袁了凡先生去南京的棲霞山探望雲谷禪師,得到雲谷禪師的
指點,明白命確實有,但只能拘束平凡人,大善與大惡的人都不受命數羈絆,
人只要發願行善積德,往內探求道德仁義,往外自然有相應的功名富貴,這個
功名富貴只是讓你能扛起該有的承擔,去照顧眾生。當他明白這個道理,使得他
後來的人生,不再被孔先生全盤算盡,甚至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譬如他會考
中進士,並擔任知縣,這就不是孔先生本來算中的事情,孔先生還說他一生無
緣得子嗣,更會在五十三歲死掉,想不到他後來還生兩個兒子,更活到七十四
歲,但你要說真沒有天意嗎?其實天意往往隱藏在幽微裡,當人要奮勉突破宿
命,呈現出不尋常的人生,那裡面就有天意存在,我們今天有幸讀到《了凡四訓》
這本書,見證到行善修德能改造命運的事實,那就是天意要把這善良的消息,
透過袁了凡先生告訴眾生。

上天就是要袁了凡先生去證實命數可被突破,透過他的活著,來證實這件事實,
藉此增強世人行善修德的信念。當然上天並不會全然只有現實的眼光,讓人辦完
事後立刻就死掉,袁了凡先生會寫這本書,本來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天賜去考科
舉沒考上,反而抱怨考官沒有眼光,為了要讓兒子懂得謙虛,纔把這一生的體
悟書寫出來,當他寫完的時候,這本書影響的範圍遠遠超過他的家,而是更大
幅影響著世道人心,在他六十九歲寫完這本書後,還繼續活到七十四歲,既讓
他再過幾年輕鬆舒服的人間歲月,更讓他透過活著而把這個道理做見證,使得
後人能依循這個典範去立身處事,從這本書裡,去確認因果報應的真實存在。

為何大惡的人命數無法約束?這是因為大惡的人往上不在意祖先,往下不在意
子孫,他只在意個人的禍福吉凶,他全部的奮勉,都只是要替自己爭取大量現
實的好處,有些人往政治層面奮勉,固然為自己爭取無數的利益,卻可能禍國
殃民,給人民帶來痛苦與災難,由於他的權勢與地位甚高,使得他無法獲得現
世的報應,但是他死後卻可能會遺臭萬年,或著使他的子孫都無法抬頭,或他
的子孫都要承受著他的惡報。就這點來說,命數還是在羈絆著人,只是承受者或
許不是他本身,而是由他的祖先與子孫在承受,因為連他的祖先都因此受著世
人的唾罵,當然他死後的精神意識還會有另外的後果,例如遭受來自地獄的負
性能量的牽引,由於他活著自身的負性能量就很容易與地獄的頻率接軌,而精
神從來沒有朝向著宇宙本體,使得他死後的精神意識會受盡折磨,或在地獄飄
盪。其實,這種人活著的時候同樣就在受盡折磨,譬如我們都知道的奸雄曹操,
他就有神經衰弱的偏頭痛毛病,常會擔憂有人要暗殺自己,這種疑神疑鬼的活
著,生命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踏實感,只能不斷製造恐怖平衡。
因此,我們要知道人的意識如果沒有跟相宇宙本體接軌,就注定要受盡折磨,
不論活著與死後。活著的時候沒有跟宇宙本體接軌,就會感覺著生命的虛無與空
洞,死後則變成無主的鬼魂,因此說大惡的不受命數的羈絆,這只是說由於他
自我意識的極端強烈,使得他某個時刻的發展有特殊的爆炸性與突發性,但,
天理會在他的能量逐漸往下坡的時候,做出新的整頓與整合,使他再度被納回
新的命數的自然安排裡,因此他還是受著影響,只是或許會有形式或時間的差
異,但,基於能量被實質對應的公平性,使得生命最終還是會回歸那「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的老話裡,這點值得大家特別重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