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周勤才

擬題形式及趨勢 病,考生宜加強:
i. 近現代史的認識。
根據考評局所公布的2006年樣本試題,新試題設四問, ii. 答題訓練 (包括審題、作答訓練)
詳見下表﹕ iii. 讀書札記練習

試題 評核能力 考問形式 佔分
評分準則
第一問 理解能力 長問答以外多元化題目形式 4分
第二問 分析、應用、 4分
綜合能力 每道試題分四部分。首三部分按考評局既定的標準答
第三問 長問答題 6分 案評分,但第四部分(即評論部分)並無標準答案,
第四問 評論能力 開放式長問答題 6分
考生可自由發揮,其中最主要的是言之有據。具體評
分準則如下:
2006年出現新的考試模式,本來很難估計其擬題趨勢。
不過,如果我們細心分析新課程的改革重點,不難發 A. 史事根據 B. 評論及表達技巧
現有以下的啟示: a. 事:符合史實 a. 有鮮明的立場
b. 人:相關而正確 b. 有確實的論據
其一、由於課程的精神是突破朝代界限,因此比較題
c. 地:相關而正確 c. 符合題目要求
將會是擬題的主流。
d. 時:時序正確 d. 表達清晰流暢、有條理
其二、課程的特色是詳近略遠,因此甲部的隋唐至清
重要性較大;而乙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二 C. 評分安排
世紀末重要性也較高。

史事根據
其三、課程的內容是政治與社會並重,因此同學不應 優 常 劣
評論及表達
政治史而忽略社會史部分。

優 6 4 2
面對2006年的新考核模式,同學如能細味上述啟示,
常 4 3 1
應考必能順利過關。
劣 2 1 0
歷屆考生常犯錯誤及改善方法
會考中國歷史科歷年合格率約六成三,奪優率更不足 答題策略
兩個百分點,因此中史科並非容易應考的科目。事實
A. 答題訓練
上,分析歷屆考生常犯的毛病,有以下各點:
每道試題皆設「四問」,考核的重點及命題方式各
1. 對史事時序脈絡不清,人物常張冠李戴。 有不同,具體分析如下:
2. 遇見考問範圍較大或跨朝代的提問,即表現差劣。 a. 第一問的考問形式及答題技巧
3. 對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研習不足,故此表現乏善可 第一問考核理解史事能力,考問的形式多元化,
陳。 佔分只有4分。形式分別有十類:
4. 地理知識不足,對重要史事的發生地點,或重大建

項 選擇 事認知

設的正確位置欠缺認識。 項選擇
多 事辨正

5. 審題欠小心,未能針對題目的要求作答。亦有考生 合選擇
組 短問答

剪裁史料失當,以致浪費筆墨。 列選擇
排 舉例子

6. 過於依賴天書,遇有相類似的提問即搬字過紙,答 料配對
資 寫圖表

非所問。由此可見考生面對綜合、比較與重組史料 應付第一問最重要是掌握題目的要求。例如:題目
能力嚴重不足。 要求以數字或英文字母作答,切忌以文字作答。另
7. 行文欠暢順,段落組織亦欠條理。針對上述考生毛 外,短答題答案宜精簡,不宜長篇大論。

18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學友社 2006 會考


指南
b.第二問的考問形式及答題技巧 3.天災橫行,排外情緒
第二問考核學生分析、應用及綜合歷史資料的能 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盛行於山東、河南、
力。考問的形式與第一問近似,同樣設有單項選 河北一帶,迅即得到人民擁戴,終釀成義和團之亂。
擇、多項選擇,資料配對、列舉例子,主要是簡
總結﹕借義和團宣洩不滿
短問答,但要求學生能力較高。佔分同樣是4分。
應付這類題目除按題目要求外,最重要是簡單、 d.第四問的考問形式及答題技巧
直接、準確,如須用自己文字作答,切忌直抄原
文。 第四問主要考核考生對史事或歷史人物的個人意
見,這類題目佔分有6分之多,同學不容忽視。
c.第三問的考問形式及答題技巧
應付這類題目最重要的是有明確立場,立場一經
第三問主要考核課程史事的分析及理解能力。由 確定,不宜改變。
史事的原因、影響;歷史人物的功過;政策的得
失優劣,全在應考之列。這類題目近似過往的長 這類題目雖無標準答案,但要言之成理,最重要
問答題,但著重分析、跨朝代的比較題。 是有史實根據,適當的表達技巧。(詳見評分準
應付這類題目最重要的是掌握標準的答題模式。 則)
答案應包括引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這類題目看似容易,實則不容易取得高分,因此
言──回應題目、點明題旨
引 這類題目往往成為這卷成績高下的關鍵項目。
文──至少包括兩個或以上的重點
正 以下是範文示例,供同學借鏡及參考:
語──總結全文,評論作結

適宜以段落文章式表達,不宜列點作答,以下是 有指:「自八國聯軍一役之後,中國已無國防可言。」
一個範文示例。 此言是否屬實?八聯軍一役對中國日後有何影響?
(9分)
以下是一首清末時代,流行於民間的揭帖。試根據
其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答︰我同意這句說話,因為《辛丑和約》的訂立,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不但令中國國防藩障盡失、經濟枯竭,更嚴重
勸奉教,乃霸天,示敬神佛忘祖先; 喪失主權。
男無倫,女鮮節,鬼子不是人所生;
升黃表,焚香煙,請來各等眾神仙; 引言﹕
神仙洞,仙下山,扶助人間把拳玩……」
同意,辛丑和約影響深遠

由於《辛丑和約》規定清廷需拆毀由北京至大沽口
1. 試說明上述組織的興起背景。(6分)
之砲台,又容許外國人在山海關至北京沿線駐兵。
答:義和團的興起其實與中國長期戰敗、政府積弱 同時條約又禁止軍火輸入,使中國軍備更形落後。
有莫大關係。 (2分)

自中日甲午戰敗後,外國貨品不斷輸入,大量白銀 1. 拆砲台,准外國人駐兵,失軍事主權。
外流,中國本土經濟崩潰,民生困乏,人心思變。 在經濟方面,《辛丑和約》是開國以來最喪權辱國
時列強紛紛要求割地賠款,國家財政枯竭,人民生 的不平等條約。賠款九億八千多萬兩,令政府財政
活困苦。(2分) 更形枯竭;且關稅、鹽稅由外人控制,國家權益大
受損害。(2分)
引言﹕
2. 鉅額賠款,失去關稅權,國庫更形虛空
1.本土經濟崩潰,民生困乏 根據和約內容,列強又可在北京劃定使館區,各自
另外,外國傳教士來華日眾,部分教徒恃勢橫行, 派兵駐守。同時又要求曾參與排外運動的地區,停
有的藉著教會的保護,肆意欺壓平民,引起國人不 止考試五年,中國內政大受干預。和約的簽訂,令
滿,教案頻仍令到山東人民加入義和團進行排外活 國民對清廷的統治徹底死心,認識到只有通過推翻
動。(2分) 滿清才可振興中國,故此革命活動日趨蓬勃。(2分)
3. 內政被干擾,激發日後的革命活動
2.教案迭生
從上述的論點可見,當時的中國︰國土被瓜分、港
由於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範圍,百姓深受外國人的
口被佔、主權盡失,已稱不上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了。
欺凌,排外情緒高漲,而黃河決堤造成連年水災,
復又久旱不雨,災民遍野,人民群起作亂。(2分) 總結

會考
指南 2006 學友社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