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職 業 規 劃 對 人 生 具 有 戰 略 意 義 ― ― ― ― ― ― ― ― ― ― ―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經濟學教授董小麟訪談

今年的畢業形勢嚴峻,讓不少的有識人士更多地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擇業的問題,人們,特別是大中
專學生,現在對一個詞語特別地感到新鮮,呈現從來沒有的關注頻率:職業生涯規劃。
曾以教授身份一度出任中山大學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的董小麟先生,對大中專生就業問題可謂格外重視和關心,
他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對於人生道路來說具有戰略意義,至關重要,必須儘早落實;學生和社會不僅僅要在大學開始,
應 該 說 要 在 高 中 階 段 就 要 有 意 識 地 對 學 生 進 行 有 針 對 性 的 輔 導 和 幫 助 。
明 年 就 業 壓 力 更 大
董教授列舉了他個人從有關方面瞭解到的資料分析道,擴招意味著畢業生數量肯定會比往年大,今年畢業生的一次性
就業率一般比去年低 10 多個百分點,社會應該是基本上可以接受的,但是這並不能說對大中專生的就業就可以放鬆
了,如果今年的就業問題解決得不好,將會把就業壓力積累到明年乃至以後多年。他提醒大中專生,明年的畢業生一
定 會 更 多 , 所 以 要 及 早 做 好 自 己 的 職 業 生 涯 計 畫 。
生 涯 規 劃 莫 闖 誤 區
“現在的畢業生,對就業存在不少的心理誤區,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工作地點;二是選收入待遇。
”董教授說,現在有一種現象,比如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量(指標),對於中大、廣外等高校來說,大大超過其畢
業生總數,本來是供不應求的。但一些畢業生儘是往少數大城市擠,不但不願去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甚至連珠三角一
些經濟條件並不差,只是離中心城市相對偏遠的市、縣也挑剔再三,在收入待遇上,不少畢業生都想找高收入的職位。
他們卻沒有想到,人才是一種社會資源,在一定層面的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商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價格是
根據提供來調節變化的,不能以過去的標準來衡量;一些地區高素質人才稀缺,可能會讓相應的人才得到更大的發揮。
所 以 就 業 的 “ 困 難 ” 主 要 不 是 數 量 的 問 題 , 而 是 結 構 性 問 題 。
學 會 “ 行 銷 策 劃 ” 自 己
董教授認為,職業生涯在學生時期就應該及早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才也要像產品一樣,要像企業在行銷策劃上下功夫
那樣,把自己成功地推銷出去;並且要學會換位思考。過去大學生總想“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現在應該要
改變思考的方向,要想“社會需要什麼”、“我要怎麼適應發展”,這就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調整自己的知
識結構,可以利用學校的資源,做到既有深厚的專業,又要拓寬視野。總結起來就是要“專”和“廣”;學生在未來
的擇業中、,還要對市場有個基本的判斷,要根據市場進行比較準確的定位,對市場進行基本的分類。提醒畢業生不要
“廣撒網,瞎摸魚,摸到麼是什麼”,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優勢,結合市場的需求來發展自己,
並且要進一步細分市場,比如你雖然適合在企業做事,但是又得看你是更適合在金融業還是工商業,等等。大學生們
接受市場競爭選擇,從中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只有遵循市場的規律,才能從根本上調整大學生就業市場面臨的結構
性 矛 盾 。
磨 練 是 一 種 財 富
他說,大學生要給自己的將來定位,但這種定位和設計不可能“一步到位”、“從一而終”。他主張畢業生要先就業後
擇業創業。畢業生剛走出校門,缺少實踐經驗,所以最好還是先找到一個單位工作,定好將來的目標,在工作中有意
識 地 積 累 經 驗 。
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三十歲前不要考慮收入,這個階段應該是為未來的發展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人力資本。董教授
說,社會上的不少成功人士在二三十歲經歷都是比較艱苦的,比如曾憲梓、李嘉誠等,有時在一種艱苦的環境下的磨
練,其實是一種財富。一方面在學校積累知識資本,另一方面進入社會後,除了知識資本,還有經驗、處事能力的積累
才是更重要的。他提醒畢業生不要在地區和收入選擇上過多地考慮。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能力後,再去選擇自己理想
的工作和環境,這樣做相對于“一步到位”的期望值來說更切實際。不要“這山望那山高”,那種跟人家簽了約,然
後過不了一兩個月覺得另一家單位“更好”,又毀約棄職,容易造成“指標”的浪費。現在的人才都是流動的,我們
往往在就業時看到的是表面,行業對不對口,是不容易認定的,不要盲目地認為所選的單位就適合自己,積累經驗才
是 最 重 要 的 。
興 趣 是 最 好 的 老 師
董教授同意這種看法,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開始從精英階層向大眾化普及;雖然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還將有所持續,但
隨著就業觀念的調整和市場適應力的增強,大學生們考慮將在與其他勞動人口的競爭中,展現知識與能力優勢,用不
著政府太操心。長期以來在社會上流行一種認識上的誤區,特別是高考報的專業就是選定了自己的將來,而且家長的
影響很大,這是欠妥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師”,要早點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未來,根
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並且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社會需求選擇專業。有些專業現在比較熱門,但是並不意味著畢業時就
會 容 易 找 工 作 , 市 場 總 是 變 化 著 的 。
及 早 做 好 生 涯 規 劃
所以董教授認為,要解決專業對口又要適合於市場發展的問題,應該要放寬學生在大學時轉專業是自主權,大一大二
可以寬口徑培養,大三可以細分專業或專業方向;高考制度也應該要適當地改革,現在一般是高二就要分文理科,這
是不太科學的,要知道六年後大學畢業後,社會會有很大的變化。他主張高考不要總圍;著復習升大專,高中要開一
些選修的課程,有點大學預科的味道,必要時可以編簡要的讀本,甚至可以請大學的教師授課,讓學生熟悉相關的專
業 , 這 樣 有 利 於 選 報 專 業 , 也 有 利 學 生 將 來 的 就 業 發 展 。
最後,他告訴記者,“在發達國家,從來沒有人說大學生失業了就是不正常現象。任何人如果長期市場上找不到工作,
只能證明他的能力出了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背後,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領域需要宣導一種什麼
樣的價值觀念?他說,跟產品不同的是,人才實現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社會價值上,真正的人才應該要得到最優的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