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就“海归”问题答《社会科学报》记者问

关 于 海 归 问 题 , 我 觉 得 的 确 是 个 问 题 , 乐 意 和 你 谈 一 谈 。
海归不应当成为问题,海归之所以成为问题,是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政策造成的。唐代、明代都有海归,从来没有听说过那时有海
归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与西方的差距突现出来了,政府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公费留学和公助留学几乎成了“基本国策
”,然而事与愿违,留学人员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往往与国内体制发生矛盾,导致相当多的留学人员不愿回国。政府一方面
希望留学人员全部回国,另一方面又不敢或者不能进行大踏步的体制改革以适应国际潮流,于是,赋予留学归国人员以“准洋人
” 身 份 、 享 受 “ 准 治 外 法 权 ” 的 各 种 政 策 就 逐 步 产 生 了 。
特权具有极大的诱惑功能,“准洋人”和“准治外法权”的待遇极大的刺激了年轻人的留学欲望,极大的加剧了留学热潮,各种
形式的自费留学也兴盛起来了。只要有洋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于是,《围城》所描述的各种假冒伪劣的洋文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了。然而,“准洋人”和“准治外法权”的待遇并不能完全弥合体制和观念的隔阂以及经济待遇的差距,相当多的留学人员,尤其
是那些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追求真才实学的人仍然不愿归来。归来的人当中真才实学之士也很多,有的也是很优秀的,但是不可
否认,也有相当多的人留学几年仅仅练熟了一门外语的口语,并没有学到真本领,有的甚至连外语也没有学好,有的人的文凭甚
至是在马路边上买的。这样一些人,到私有企业里或许不能长久,到公有企业和学术文化单位里面却能长期享受特权,和本土人才
之 间 产 生 各 种 矛 盾 也 就 在 所 难 免 。
综上所述,海归问题就是这样几个问题:为了帮助青年出国留学,国家花了过多的钱;或多或少花了国家的钱,学成之后不愿回
国服务;回国人员因为体制、观念、待遇问题往往不安心工作;为了安抚回国人员,政府赋予他们以特权;特权待遇一方面部分地
发挥了鼓励回国的功能,另一方面却充分发挥了鼓励出国镀金的功能;一些镀了金而无真才实学的人回国享受特权,打破了未镀
过金的 人 才 对 海 归 特 权 能 够 忍 受 的 底 线 ( 你 们 的 报纸和你本人要和我讨论海归问题,就是这个底线被打破的表现)。
那 么 , 怎 样 解 决 海 归 问 题 呢 ?
首先,这有待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隔阂,只要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的深度,这种隔阂就能弥
合,也只有体制和观念上的各种隔阂消失了,海归就不再是问题。愿意归来就归来,不再依赖特权的诱惑,不愿归来也无所谓,也
没有负罪感。2003 年 9 月上旬,在北京遇到了在日本神户大学供职的大学同学季卫东,我问他有没有回国供职的念头,他说有;又
问他为何迟迟不回,有何障碍,他说:“最大的障碍还是体制,是学术体制。”我的大学同学方初,大学读了半年后自费留学,
1985 年就海归了,他联络了几个“有单位”的朋友想在北京办一个民营电子企业,当时北京的政策是,由海归人士牵头办民营科
技企业可以,但欲参加者必须先辞职,然后再办审批登记手续,方初要求先审批后辞职,政府部门就是不同意。为此,方初很苦恼,
他说:“要是我的朋友都辞职了,政府又不批准,我怎么对得起朋友?于是,只好造假。体制逼你造假,这是最大的苦恼。”
体 制 上 的 问 题 有 些 短 期 内 难 以 解 决 , 有 些 是 容 易 解 决 的 。 怕 就 怕 我 们 不 想 解 决 。
第二,应当减少甚至停止公费留学。迟归和不归是海归问题的一部分,而迟归和不归之所以成为问题,根源在于公费留学制度。如
果一个留学不归的人没有用过公家的钱,我们一般不会将他的不归当作问题。根据联合国人权公约的规定,人人都有出国和回国的
自由。自费留学,毕业后是回国找工作还是在国外找工作,完全是个人自由,政府无权干涉,也没有必要用特权引诱他回国。但是,
当一个人用了国家或者单位的钱出国留学,归与不归,在道德上和法律上就不是完全自由的,政府和原单位有权要求他回国、甚至
回原单位服务,他本人也会因迟归或者不归产生负罪感,而回国工作又有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的感觉,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
方法就是取消公费留学。国家或者单位如果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技术方面的需要,派遣有关人员出国短期进修就可以了。国家需要的
翻译人才也同样可以采用短期进修的方法解决。出国进修人员与单位或者政府的权利义务关系由合同或法律规定。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对于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出国不出国没有太大的区别。1996 年,要我研究产权问题,想看一看科斯的《社会成
本问题》的英文原著,找遍了南京的各大图书馆都没有找到,后来托人到中央党校的图书馆里才找到。去年,我想再次研究科斯的
《 社 会 成 本 问 题 》 的 英 文 原 著 , 在 网 上 搜 索 , 两 分 钟 就 解 决 问 题 了 。
第三,取消特权,平等竞争。如果平等竞争,就不存在谁抢谁的饭碗的问题。所谓抢饭碗就是才能一般却占据要职。前文已述,特权
对于鼓励真正“学成归来”作用不大,对于鼓励“镀金归来”作用不小。“王铭铭事件”和“季卫东二十年不归”充分证明这一点。
因此,海归特权应当尽早取消。取消特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普及特权取消特权,二是通过废除特权来取消特权。有些特权是
可以普及的,比如,海归人员可以随时出国,非海归人员出国访问、交流、开会则十份麻烦,这种矛盾只要认真贯彻人权公约,使
每个人都具有出国回国自由,就能彻底解决。有些特权是不能普及的,比如,在有些大学,海归教授年薪数十万,而非海归教授年
薪不到 10 万;引进海归教授科研启动费可以上百万,引进非海归教授科研启动费只有几万;海归博士可以晋升教授,非海归博士
升到副教授就到顶了。这样的特权是不能普及的,只有依法废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资待遇不可能很高,你嫌低就不要来,要
来就要接受国民待遇。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不愿接受国民待遇的教授可以教出好学生来,也不能指望一个不愿接受国民待遇的经营者
能够成为优秀的企业家。海归人士外语要好一些,在海外的路子也多一些,如果一个学者凭借这些优势多发文章、多出书、多申请国
外的科研经费,从而多拿稿费和津贴,那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则,完全合理,完全应该。在竞争之前,预先给付特权待遇则完全不应
该 。
至于“非洋博士不能晋升教授”的规定则完全是一种混蛋逻辑,除了鼓励镀金和贬损本民族的高等教育(认为本国高校培养不出
可以当教授的博士)以外,没有任何价值。古今中外,无论是科学技术领域还是社会人文学术领域,没有喝过洋墨水而成为优秀人
才甚至大师的人都不胜枚举。孔子是在成名以后才周游列国的。康德这位世界级的大哲学家,不仅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在国内留
过学,一生没有到过家乡哥尼斯堡以外的地方学习工作过,连柏林都没有去过。当代美国的网络大师比尔盖茨,不仅不是洋博士,
连土学士都不是,他只在本国读过一年大学,更谈不上出国留学。蔡元陪、胡适主政北大的时候,许多没有大学文凭的人成了北大
的优秀教授,为北大增添了许多光彩。今天的北大,非洋博士不进,这种教条主义政策非断送北大的前途不可,“王铭铭事件”已
经 为 北 大 的 衰 落 拉 开 了 帷 幕 , 希 望 北 大 能 够 警 醒 。
如果体制能够理顺,如果公费留学能够停止,如果各种人才能够平等竞争,海归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刘 大 生
2003/9/28
原载《社会科学报》2003 年 11 月 20 日第 5 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