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5 年第 5 期 青海社会科学 2005 年 9 月

N o. 5, 2005 Q ingha i Socia l Sciences Sep tem ber, 2005

南朝典签与宋代走马承受公事之比较研究
申忠玲

  【摘要】
 南朝典签与宋代走马承受公事同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两者在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职权特点、
实行结果等诸方面有相似性。 但由于两者所处时代的不同, 因此又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 典签; 走马承受;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 ( 2005) 05—0107—03

  南朝典签与宋代走马承受公事是重要而特殊的官 威胁。五代之时, 各朝更替频仍, 亦缘于此。至于北宋, 为


职。 但长期以来由于史料匮乏, 有关两者的研究论著甚 革其弊, 在建国之初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弱地方,
少。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 笔者尚未见到。然而对两者作 加强专制皇权。 于是在地方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 除
比较研究, 不仅有助于廓清它们的本来面目, 揭示其内 重用文官、以文制武外, 临时差遣耳目来监视地方要员
涵,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两者的认识和理解。有鉴于此, 本 便成为其极具特色的手段。走马承受之职就是在这种背
文拟对这两种特殊职官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职权特 景下应运而生的。
点、实行结果等若干问题作一些比较研究, 从而揭示其 ( 二) 从两职设置始末来看, 其权力在由盛至衰的过
共性与个性方面的特征。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欢迎指正。 程中表现出“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的特点。
南朝典签作为一种制度始于宋, 兴盛于齐, 沿袭至
一、两职共性方面的若干特征
梁陈, 与南朝政权相始终。至于典签之职具体始于何时,
( 一) 从两职产生的原因看, 都是封建中央集权与分 史籍无确载。 据《南史》卷七七《恩 ・吕文显传》记载:
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烈斗争的产物, 是专制皇权控制 “故事, 府州部内论事, 皆签前直叙所论之事, 后云谨签,
地方政权的表现。 明下云某官某签, 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从“故事”来
不论是典签还是承受, 都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 看, 府州置典签在刘宋以前。 刘宋初用士人为典签呈事
要而设置的。 传教, 为刺史亲近之职, 是刺史自辟的属吏, 身份卑微。
南朝的封建专制有自己的特殊性, 开国皇帝都是通 自刘宋中叶以后, 由于监视出任方镇的宗室诸王和各州
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刘裕称帝 刺史的需要, 常由皇帝派亲信出任此职, 其权力渐重。据
后谓群公曰:“我布衣, 始望不至此。”[1 ] (卷四二) 萧道成称帝 上书同传载:“宋氏晚运, 多以幼少皇子为方镇。 时主皆
后 也说:“吾本布衣素族, 念不到此, 因籍时来, 遂隆大 以亲信左右领典签, 典签之权稍重。 大明、泰始, 长王临
业。”[2 ] (卷二) 显然他们均非出身显赫, 因此登上帝位后他 藩, 素族出镇, 莫不皆出纳教命, 刺史不得专其任也。”到
们较前代士族出身诸帝的危机感更重, 更为迫切地要加 萧齐之朝, 典签制度发展至极盛。 齐高帝、齐武帝时, 典
强皇权。 而刘宋中叶以来, 中央与方镇的斗争恰恰日趋 签已拥有地方最高权力。 据《南史》卷四四《巴陵王子伦
激烈。如刘劭杀父篡立, 孝武帝对诸王的厉行诛戮。其时 传》记载:“先是高帝、武帝为诸王置典签帅, 一方之事悉
中央政权相对脆弱, 无法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中央政权 以委之。每至觐接, 则留心顾问。刺史行事之美恶, 系于
受到了地方政权严重的威胁。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失 典签之口。莫不折节推奉, 恒虑不及。于是威行州郡, 权
衡遂使得国家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所以各朝不得 重藩君。”到齐明帝萧鸾统治时期, 则把典签之权推到了
不加强对诸王方镇的控制, 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 而典 顶峰。 他们不仅秉承皇帝的意旨, 充当伺察藩镇诸王的
签之设, 正是出于这一需要。 所以设置典签之实就是中 耳目, 而且还在宗室相残的血腥屠杀中充当屠戮诸王的
央政权控制和削弱方镇势力的措施和手段。 杀手。萧梁时期, 梁武帝尊贵宗室, 诸王手中渐渐握有实
与典签产生的原因如出一辙, 宋代走马承受公事的 权, 地方势力得到迅速发展, 典签越来越不受重视, 已有
产生也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中唐以后, 武将跋扈、拥 人敢于公开挑战典签的威信。《梁书》 卷三六《江革传》记
兵自重, 形成藩镇割据, 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是极大的 载:“时少王行事, 多倾意于签帅。革以正直自居, 不与签
107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帅等同坐。”陈朝时期, 典签势力更加衰落。 典签在名义 方面来看, 典签出身虽微、官品虽小, 然而“威行州郡, 权
上仍负有监察之权, 但根本无力控制方镇长官。 从上述 重藩君”确为实情。
可知典签之制由盛至衰历经不过一百多年, 突出地反映 宋代走马承受公事也是位卑而权重。文献有载:“走
了“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特点, 而宋之走马承受 马承受公事, 主管机宜文字……四顷” ,“走马承受……
[7 ] (卷一七二)
公事一职亦反映出同样的特点。 二百石” 。可见其品阶的确不高, 但权势甚重, 可
走马承受公事一职, 始置于宋太宗朝, 定制于神宗 直通天宇,“当言上者, 驰传以闻” 。 与典签一样, 走马承
时期, 至徽宗时职权渐重, 延至南宋初罢废。关于走马承 受也拥有回京奏事权, 除春秋赴阙进呈奏事外, 还可“边
受公事设置的时间,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二《职官考》 防有警, 不以时驰驿上闻”[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三) 。 特别是他还
谓:“走马承受, 诸路各一员, 宋仁宗时置。”此种说法值 享有“风闻言事” 之权, 使之权力更大。皇帝甚至“以走马
得商榷。据《宋会要辑稿・职官》 四一之一二 0 载:“太宗 承受一言, 便易边帅”[8 ] (卷十二) , 如: 显漠阁学士吴泽仁在
至道元年九月, 供奉官宋元度等五人分往镇、定、并州及 担任地方官时,“走马承受蓝从熙言其擅改茶法” , 遂遭
高阳关承受公事, 当言上者, 驰传以闻。”孙逢吉《职官分 免 职 [7 ] (卷三二二)。 其“气 焰 赫 然, 都 总 管 反 趋 承 之 不
纪》三五载:“至道三年五月, 诏诸路承受公事使臣归阙, 暇”[9 ] (卷上) 可见一斑。
真宗听政之初, 务从简易故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 ( 四) 从实行的结果看, 两职所起的实际效果与主观
十一至道三年辛丑条载: 当年二月,“两浙转运使承受公 愿望相差甚远。
事刘文质入奏。 四月, 李应机通判益州, 有走马入奏事。 吕思勉先生曾说:“最初因事设官, 即因事立名, 不
五月壬申, 罢江淮发运使诸路转运使司承受公事。”从以 难循名而知其职, 变迁既甚, 则或有其名而无其实, 或无
上史料可以看出: 至道时期不仅已有走马承受公事的设 其实而有其理之可求, 则知之弥艰矣。”[10 ] (P651) 典签、走
置, 且较为普遍。承受之设置, 当在太宗之世。宋太宗时 马承受公事两职的发展恰恰映证了这一论点。 典签、走
始置承受于诸转运司及沿边各路,“以三班或内侍二人 马承受公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虽不无作用,
或 三 人 充 ”[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0) , “隶 经 略、安 抚、总 管 但终不能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相反, 典签、走马
司”[1 ] (卷六二)。 朝廷置此职, 是为代皇帝侦伺当地情况, 监 承受愈发展, 其权势愈重, 地方和中央的矛盾与斗争愈
察官吏。[4 ] (职官. 四一之一二0) 神宗时定制, 并有了一系列的规 加剧烈。
定: 1、规定走马承受春秋赴阙奏事。如“神宗熙宁三年十 依典签而论, 南朝设置典签的结果使刺史位尊权
月二十一日, 诏自来诸路走马承受使臣, 春秋赴阙, 并于 轻, 非但没能解决问题, 反而严重削弱了封建王朝在地
经略安抚司取索管下城寨平安文状赴阙进 方的实际统治能力。 刺史既受行事之挟制, 又受典签之
呈。”[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六) 2、规定了走马承受随时 密 奏 的 制 约束, 权力或被分割, 或被架空, 因而无法发挥正常职能
度。按制凡差拨军马, 士卒私有陪费及将官措置乖失, 皆 而不能真正起到屏藩中央政府的作用, 一旦地方有事,
须密具其事, 及时奏闻。徽宗时其职任渐重, 主要是走马 往往束手无策。另外, 设置典签, 把诸王刺史的一举一动
承 受 享 有“风 闻 言 事 之 权” 。“大 观 中 诏, 许 风 闻 言 都管起来了, 诸王刺史不甘于无权受制的地位, 必然要
[4 ] (卷六二)
事” , 承受作为天子耳目,“动息州郡不法, 得以上 进行激烈的反抗, 势必加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冲突。 如
达” , 其权甚大。 政和六年“设改诸路走马承受公事为廉 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 458 年) , 海陵王刘休茂杀司马瘐深
访使者, 并以某路廉访所为名”[3 ] (职官. 四一之一三O )。 改名之 之, 典签杨庆、戴双征集兵众反于襄阳。
后, 其行为亦更为放肆。“其权与监司均敌, 朝廷每有所 同样, 走马承受公事随着其权力渐重, 也日益暴露
为, 辄为廉访所雌黄, 枢密院以摇宰相”[5 ] (卷一一) , 于是与 出其弊端。 徽宗大观四年, 臣僚上言, 承受“其成不知分
经略安抚使抗礼, 而侵监司凌州县, 干预军旅、刑狱事 守, 侵官紊法, 辄受词状, 判送州县移文督催过于监司,
务, 强买民物, 招权怙势或与监司表里为恶。南宋初绍兴 喜 怒任情所至受弊”[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八) 。 易名为廉访使者
三年走马承受被废罢。[5 ] (卷七十) 后,“仍俾与监司序官, 凡耳目所及, 皆以闻, 于是与帅臣
(三) 从职任来看, 两职都表现出职卑任重, 从而显 抗礼而胁制州县, 无所不至, 于时颇患苦之。”[11 ] (卷中) 这
现以小制大、以卑制显的特点。 与设官之初衷大相径庭。承受作为监察官和皇帝耳目派
典签,“本五品吏, 宋初改为七职”[6 ] (卷七七)。 关于“七 往地方, 本应恪尽职守, 只为监察一事, 然而随着其权渐
职”学界有争论, 但其职位卑微却是大家共认的。典签虽 重, 开始干预军事, 使其本身演为中央的隐患。《续资治
职卑, 但其政治作用却日益显重, 逐渐被委以一方大权, 通鉴长编》卷六五载:“景德四年三月壬寅, 泾原都钤辖
成为府州实际上的统帅, 可谓位微权重, 主要表现在: 1、 秦翰请令本路承受入内高班王克让赴镇戎军, 同莅兵
凡府州内之政治、军事、经济乃至诸王的饮食起居, 无不 事, 上曰: 承受止当奏事, 若欲闻兵政, 非所宜也, 罢其
插手干预。 2、典签权重还表现在他们拥有入朝奏事权, 奏。 寻有诏, 缘边承受使臣, 无得受部署钤辖差领军马,
作为皇帝在地方的耳目, 可以随时告密。 有些典签一年 以图功赏。”从中可以看出真宗时承受已有领兵者, 虽严
之内可以回京都几次,“刺史行事之美恶, 系于典签之 厉禁止, 但后世未必遵行, 故神宗时再次下令:“走马承
口”[6 ] (卷四四)。3、典签还直接充当皇帝的鹰犬, 为之诛除异 受不得干预军事。”[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四) 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
己。如齐明帝时,“诸王见害, 悉典签所杀”[6 ]。综上几个 映了走马干预军事这一问题长期存在, 并未得以解决。
108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报不实或不及时, 还要受到严厉惩罚。据《续资治通鉴长
二、两职个性方面的若干特征
编》载:“( 真宗) 咸平五年八月壬申, 上谓宰相曰:‘臣僚
( 一) 由于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以致选任对象不 出使复命, 言官吏能否, 或多不实, 朕洞见情伪, 俟密察
同, 典签多用寒人, 走马承受多用宦者。 显状, 当黜以为戒’早岁灵州巡检王承序境上磔人, 承受
寒人任典签和当时南朝社会的特点密不可分, 这就 使臣都不具奏, 遂决仗降职, 自是无敢隐蔽。”徽宗政和
是士族地位开始下降、寒人地位逐渐上升。可以说, 南朝 七年,“诏利州廉访使者丁弼侵扰帅权, 干预边事, 方行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逐渐腐败为寒人任典签创立了客 招降, 遽便进讨方损威信, 伤馅官兵兼奏报不实, 可特除
观条件。其时, 士族子弟由于“贵仕素资, 皆由门庭, 平流 名 勒 停, 永 不 收 叙 , 送 永 州 编 管 仍 差 大 使 臣 管 押 前
进取, 坐至公卿”[12 ] (卷三六) , 士族进取之心渐逝, 居高位而 去。”[3 ] (职官. 四一之一三一) 据此可知承受之权所受约束较典签
游离于政务者比比皆是。对于当时绝大多数世族高官来 要大得多。此种情况的出现, 缘于中央专制集权的强化。
说, 让自己置身于政务之外是一种时髦之举, 与之相反, 北宋建国之初, 鉴于前朝统治教训, 从政治、经济、军事、
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者则被视为异端。 阮孚就对“以台 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改变了前朝藩镇割据、
阁之务, 颇欲综理”的卞壶发出这样的疑问:“卿常无闲 尾大不掉的局面, 使中央政权既可以利用承受广泛地参
暇, 不乃劳乎? ”[13 ] (卷三七) 这样, 门阀士族如江河日下, 其 与地方政务, 又可对其加以限制, 抑制其权力过度膨胀。
在政治上日渐腐朽、生活上愈益堕落, 以致君主不得不 换言之, 当中央政权力量足够强大、地方政权基本无法
用寒人。更为重要的是寒人不如世家大族具有深厚的根 对其构成威胁时, 走马承受的地位就显得不重要了。 承
基, 也不像手握大权的宗主虎视耽耽于王位。而且“人寒 受之权比典签轻, 原因也在于此。
则希荣而宣力勤, 便于驱策”[8 ] (卷八)。基于上述两点原因, 综上所述, 典签、走马承受公事为南朝与宋代特殊
君主便多用寒人为典签, 将监察地方政务的大权交于他 之职官, 皆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两职之设, 实为中央
们。依实质而言, 典签就是南朝皇权与寒人结合的产物, 与地方矛盾之体现, 归根到底在于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也是寒人崛起的表现之一。 南朝为防汉降以来刺史坐大, 乃有典签之设; 宋代为革
而走马承受公事一职则不同, 由宦官任职者为多。 除唐末五代节度之弊, 遂有承受之防。 但刺史节度本源
其设置之初, 便“以三班或内侍二人或三人充” 。 仁宗宝 亦为监察地方之使职。后使职变为实职, 权倾地方, 为君
元 二 年 又“诏 内 臣 为 走 马 承 受 代 还 如 使 臣, 例 与 改 主所忌, 故又复设使职典签、承受以相牵制。 而两职之
官”[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二)。 据《宋史》卷四六七《宦者》载, 杨守 设, 弊端丛生, 又违初衷。 如此循环, 成为封建社会自身
珍曾为环庆路走马承受公事, 张惟吉曾为高阳路走马承 难以解决之痼疾。
受公事。 宦者充当公事, 又源于宋代政治特征: 其一, 以
宦者监军, 乃唐五代以来之惯例, 在宋进一步延续。 其 【参考文献】
二, 宦者地居禁内, 性又驯顺, 便于君主控制。 宋代以宦 [ 1 ] 沈约. 宋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者掌兵权的, 首推李宪、童贯二人, 而此二人皆由走马承 [ 2 ] 萧子显. 南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受起家。陆游曾说:“宣和中, 百司属府, 悉有内侍官为承 [ 3 ] 宋会要辑稿・职官 [M ]. 北京: 中华书 局 影 印 本,
受, 实专其事, 长贰皆取决焉。 梁师成为秘书省承受, 坐 1957.
于 长 贰 之 上。 所 不 置 承 受 者, 三 省, 密 院, 学 士 院 而 [ 4 ] 马端临. 文献通考・职官考 [M ]. 台北: 台湾新兴书
已。”[14 ] (卷三) 如果说最初宦官出任走马承受公事, 只是作 局影印本, 1965.
为皇帝的耳目, 仅派往边关要塞, 或许尚属差出只干一 [ 5 ]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
事, 至梁师成任秘书省承受其间, 竟公然“坐于长贰之 版社, 1987.
上”则属于统领外局。 以致靖康元年监察御使余应求发 [ 6 ] 李延寿. 南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出如此感慨:“自古中人预军政, 未有不为患者……国家 [ 7 ] 脱脱. 宋史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近年边事专委童贯, 谭桢终成大祸。 ……夫军政不专于 [ 8 ] 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录 [M ].
主帅, 而关决于承受。”[3 ] (职官. 四一之一三四) [ 9 ] 周 . 清波杂志 [M ]. 笔记小说大观本.
( 二) 中央皇权不断强化, 遂使二职职权轻重有别。 [ 10 ]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如前所述, 典签权盛之时, 不仅刺史、行事的去留往 1985.
往决于其口, 军府诸吏均仰其鼻息, 甚至出任方镇的诸 [ 11 ] 徐度. 却扫编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
王饮食、游止, 亦需咨请典签。 而走马承受与其相比, 即 本, 1936.
使在其鼎盛时期权力也要小得多, 同时还要受到种种限 [ 12 ] 姚思廉. 陈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制 。如“不得收接州郡臣僚于求恩泽奏状” ,“无得受总管 [ 13 ] 姚思廉. 梁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钤辖差领兵马以图功赏”[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O ) ,“诸路走马承受 [ 14 ] 陆游. 老学庵笔记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
非本职不得辄言他事”[3 ] (职官. 四一之一二二) 。 另外, 若承受奏 初编本, 1936.

【作者简介】
 申忠玲, 女, 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109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