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5 年第 6 期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167 期)  

古史考辨

浅谈唐代对官吏失职行为的处罚
侯  雯
(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 , 北京  100089 )

  摘  要 :  唐朝前后期在对官吏的行政处罚上出现了明显变化 。经济制裁 — — —罚俸手段


开始适用于官吏职务犯罪 ,特别是对一般的行政过失行为 。这些变化说明立法者对官吏失职
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开始区分行政处分与刑事处分的界限 ,以及罪与非罪的界限 。对
官吏失职行为的惩罚手段的变化 ,是唐代对古代法律制度的调整与补充 ,对后代的政治与法律
制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  失职行为 ; 行政处罚 ; 经济制裁 ; 罚俸
中图分类号 :  D69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142 ( 2005) 06 - 0039 - 03

  唐律中所规定的官吏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 行为的规定与处分完全纳入刑法典之中。
行为 、擅权行为 、
失职行为和违纪行为 。在封建刑 《唐律・ 职制律》是对违制官吏实行处罚的专
律中 ,按法律规定官吏应有所作为而不作为 ,未履 门性法规 《职制律》
, 及其他涉及官吏犯罪的刑事
行职责和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 , 称之为失职 法律 ,是官吏职务犯罪惩罚的主要依据 。根据其
行为 。唐代官吏因失职行为而受到惩罚的案例很 规定 ,唐代官吏失职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多 。对官吏失职行为的惩处成为唐代整顿吏治 、 11 贡举 、铨选失实
强化封建统治效能的手段之一 。无论是从唐代政 《唐律・ 职制律》规定 “
: 诸贡举非其人及应贡
治制度还是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而言 , 对这一问 举而不贡举者 , 一人徒一年 , 二人加一等 , 罪止徒
题的探讨都很有必要 。近年研究唐代官吏职务犯 三年 。若考校 、 课试而不以实及选官乖于举状 ,以
罪与处罚的学者渐多 , 特别是胡世凯先生的论述 故不称职者 ,减一等 。失者 ,各减三等 。 ”

更为深入与系统 。本文仅从唐代对官员失职行 贡举是中国古代选官的重要途径 , 唐代虽以
为处罚手段变化的角度略陈浅见 。 科举取士 ,但各级官吏仍有权利 、 也有义务行荐举
权向朝廷推荐人才 。课试是指科举及第后 , 吏部
一、
《唐律》对官吏主要失职行为的
进行选拔并授予实职 。考校是对在任官吏的业绩
规定及惩处手段 进行定期考核 ,评定功过 ,决定升降 。在上述过程
  《唐律》与以往的封建法典一样 , 刑事 、
民事 、 中若出现失误和弄虚作假行为 , 被贡举 、 课试 、

行政三大制裁方式综合一体 。对行政处分与刑事 校之人不称职 , 一经发现就要进行刑事或行政处
处分的性质未加区分 , 因此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 罚 。在唐代官吏失职行为当中 ,贡举 、 铨选失实属
交叉渗透 。唐代对官吏失职行为的惩处手段除刑 于较严重的失职行为 。因为官爵的选授与官员的
事处罚外还有行政处罚 ,分为单纯的行政处罚和经 任用 、考课是唐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受到
济制裁两类 ,前者包括除名、免官、
降职、 削阶等 ,后 法律规范的严格约束 ,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官员选
者则主要包括夺禄、 罚俸等形式。唐代对官员失职 拔的质量和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 。

收稿日期 :2005204227
作者简介 : 侯雯 (1954 —) ,女 ,汉族 ,山西沁水人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① 参阅胡世凯著《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39
侯雯  浅谈唐代对官吏失职行为的处罚

从唐代文献记载看 ,较之其他失职行为 ,此类 凡有关祭祀 、 朝参 、 集会 、


侍卫 、奏事等的班序以及
案例较多 , 采取的惩罚手段有决杖处死 、 除名 、免 行立 、 接遇 、 服饰等礼仪均纳入唐律规范之中 。
官、 贬官 、 夺阶 、 罚俸等 ,以贬官为主 。即使在中唐 《职制律》 规定 “
: 诸祭祀及有事于园陵 ,若朝会 、 侍
之后 ,在官吏行政过失的处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 卫 ,行事失措及违失仪式者 , 笞四十 。 ”即是说 , 凡
经济制裁 — ——罚俸 ,但对于官员贡举 、 铨选失实行 在上述活动中举止失措 ,便要受到处罚 。
为的惩罚仍经常采取贬官的手段 。 除上述失职行为之外 ,唐律对官员脱漏户口 、
21 违反时限 、 贻误公事 田畴荒芜 、 畜牧管理不当 、 不修堤防桥梁等过失也
为保证封建政府的工作时效 , 唐代对官吏部 都有相应惩处的条文 。
分职责的履行规定了严格的时限 , 超过时限者依 从《唐律》的规定来看 , 唐代对官吏职掌的要
情节轻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 : 对不及时 求相当严格 、 具体 ,对官吏失职行为的惩处也比较
赴任者 《唐律・
, 职制律》规定 :“诸之官限满不赴 严厉 ,即使是一般的行政过失也以刑罚处置 ,明显
者 ,一日笞十 , 十日加一等 , 罪止徒一年 。 ”对征收 体现出唐代“以律治吏” 的立法精神和法律的威慑
赋税延期者 《唐律・ , 户婚律》 规定 “: 诸部内输课税 力量 。但是从唐代司法实践来看 , 官吏的失职行
之物 ,违期不充者 ,以十分论 ,一分笞四十 ,一分加 为却很少能够按律治罪 。在唐代有关文献中 , 对
一等 。 ”对稽缓制书和官文书上传 、 下达者 《唐律・
, 官员失职行为刑罚惩处的记载亦很少 , 多数为行
职制律》 规定 “ : 诸稽缓制书者 , 一日笞五十 , 一日 政处罚的案例 。导致两者差异与距离的原因 , 主
加一等 ,十日徒一年”“ ; 其官文书稽程者 , 一日笞 要是由于官当 、 赎刑等特权的存在 ,抵挡了大部分
十 ,三日加一等 ,罪止杖八十 。 ” 实刑的执行 ,致使失职官吏往往免受笞 、 杖、 徒、流
封建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迅速无误地保 等刑罚 ,刑事处罚事实上转化为行政处罚 。还有
证圣旨和命令的贯彻执行 , 唐朝以立法来督责官
一个原因是 ,唐代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比较客观与
员遵守时效 ,达到维护正常的工作进度与秩序的
理性地区分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界限 , 而且能
目的 。唐代对官吏此类行政过失行为 , 多采取经
够准确和灵活地协调责任与惩罚之间的关系 。中
济制裁的手段予以惩罚 。
唐之后 ,随着政治 、 经济 、
社会关系的演变 ,唐律在
31 上书奏事失职
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进行调整 , 尤其在官吏的行政
为杜绝欺上瞒下 、 玩忽职守行为 ,唐律全面防
处罚方面出现了明显变化 。
范官吏在奏事过程中失职 。上书奏事失职包括事
应奏不奏 、 不应奏而奏 、 奏事不实和奏事失误等 。 二 、唐代官吏失职行为惩处手段的变化
《唐律・ 职制律》 规定 “
: 诸事应奏而不奏 ,不应奏而
从唐代文献记载的案例来看 , 对官吏失职行
奏者 , 杖八十”;“诸上书若奏事而误 , 杖六十 ; 口
为的惩罚 ,唐前期基本采取除名 、 免官 、
贬官 、夺阶
误 ,减二等 。上尚书省而误 , 笞四十 。余文书误 ,
等单纯行政处罚手段 , 其中以贬官为主 。如唐太
笞三十 。 ”此类失职行为在唐代比较多见 , 其惩处
手段前期多为免官 、 贬官 ,后期则以罚俸为主 。 宗贞观元年 ( 公元 627 年)“黄门侍郎王 有密奏 ,
41 违反制令格式 附侍中 ( 正二品 ) 高士廉 , 寝而不言 。上闻之 , 八
唐代法典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作为量刑定 月 ,戊戌 , 出士廉为安州大都督 ( 从二品 ) ”[ 1 ] ( p .
罪依据的刑法 ; 一类是国家政务实施的法规 ,官员 6037) 。高士廉此举为“事应奏而不奏”, 因此遭到

的基本职守和行为准则以此为依据 。唐律中 , 凡 贬降官职的行政处罚 。又如高宗时礼部尚书许敬


关于官吏职务犯罪的条文都是对官吏违反制令格 宗因违反高宗显庆四年 ( 公元 659 年) 关于品官嫁
式行为的刑事处罚 。就此而言 , 律是对违反制令 女受财的诏令 ①“ , 有司劾举 , 下除郑州刺史”[ 2 ]
格式行为的定罪量刑 , 这类条文在唐律中占有相 (p . 6336) 。违反制令同样受到贬官处分 。就惩罚
当的比重 。如《唐律・ 杂律》 规定 “: 诸违令者 ,笞五 力度而言 ,唐初及武则天时期呈强势 。如高祖武
十 ,别式 ,减一等 。 ”唐代惩处官员违反制令格式 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五月 , 山东道招抚大使郑善
的行为 ,前期以贬官为主 ,后期以罚俸为主 。 果“以选举失实除名”[2 ] (p . 3937) 。再如武则天时 ,
51 朝仪失措 绥州刺史陆元方擢拜天官侍郎兼司卫卿 “或言其 ,
朝仪是中国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 , 荐引皆亲党 ,后怒 ,免官 ,令白衣领职”[2 ] (p . 4235) 。

① 《唐会要》卷 83《嫁娶》: 高宗显庆四年诏 “


: 自今已后 ,天下嫁女受财 ,三品以上之家 ,不得过绢三百匹 , 四品五品 , 不得过二百匹 ,
六品七品 ,不得过一百匹 ,八品以下 ,不得过五十匹 。 ”

40
侯雯  浅谈唐代对官吏失职行为的处罚

在行政处罚中 ,最重的是除名 ,其次为免官 。除名 各据本官 ,随月给付 ……”[ 5 ] ( p . 1654) 自此月俸制


是将所有官职和爵位全部撤销 , 免官则是在一定 度基本确立 ,不仅官员俸钱发放的来源趋于稳定 ,
时期内免去当事人现任所有官职 。唐初及武则天 而且逐步占到官员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 , 这就为
时期的特殊政治环境必然要求当权者从严治吏 , 罚俸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客观前提 。宪宗朝
力求从立法和执法两大环节遏制官吏职务犯罪 , 之后 ,罚俸方式几乎适用于官吏失职行为的方方
从而保证封建制度的规范性 、严肃性 ,保证国家政 面面 , 如赴官超限 、营造超期 、 误读尊号 、 铨选不
务的顺利实施和封建政权的稳固 。 当、 有违敕文 、祭祀失职等等 。罚俸手段在司法实
刑罚及行政惩罚的程度 , 不仅取决于政治环 践中的运用 ,既是唐朝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
境的状况与当权者的主观意愿 , 同时也取决于社 也是法律制度本身愈来愈趋向合理性和进步性的
会关系及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法律制度自身的发 反映 。唐代罚俸的数量不多 ,最多为两季 ,受罚官
展与完善 。 员只是承受暂时的经济损失 , 显然要轻于贬降官
职的行政处分 。
自玄宗时起 , 唐代最明显的变化是经济处罚
惩罚轻重的变化 , 显现出立法者对官吏失职
———夺禄 、罚俸的方式开始适用于官吏职务犯罪 ,
行为性质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
并越来越多地取代单纯的行政处罚方式 , 其中尤
罚俸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在执行公务中因过
以罚俸为主 。罚俸始于玄宗开元初年 , 此后特别
失、 疏忽而造成失误的官员 ,即一般的行政过失行
是宪宗时期出现扩大化趋势 ,适用范围愈来愈广 。
为 ,这说明唐代开始区分行政处分与刑事处分的
如宪宗元和年间 , 卢坦任寿安令 “时河南尹征赋 ,
界限 ,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行政过失与刑事犯
限穷 ,而县人诉以机织未就 ,坦请延十日 ,府不许 。
罪从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 将一部分行政关系
坦令户人但织而输 , 务顾限也 , 违之不过罚令俸
从刑法中分离出来 , 从而免除官吏因一般行政过
耳 。即成而输 ,坦亦坐罚 ,由是知名”[ 2 ] (p . 4092) 。
错而承担刑罚惩处 ,同时利用罚俸方式在惩戒 、 警
卢坦输赋违期并认为“违之不过罚令俸耳”, 显而
示、 约束官吏正确履行其职责方面发挥作用 。这
易见此时罚俸已经司空见惯 。又如穆宗时京兆尹
种理性化程度的提高与灵活性手段的运用 , 凸显
刘遵古奏事不实 《罚刘遵古俸料诏》
, 曰“ : 阙于详
出唐代在吏治方面的追求与努力 。罚俸手段的适
审 ,须示薄惩 , 宜罚一月俸料 。 ”[ 4 ] p . 693) 再如敬
(
用范围不只限于官吏失职行为 ,在擅权、 违纪等职
宗宝历二年 ( 公元 826 年 ) , 江西观察使殷侑上书
务犯罪中也有所运用 ,不过前者适用的范围明显大
请于洪州宝历寺置僧尼戒坛 “敕殷侑故违制令 , ,
于后者 ,也就是说 ,罚俸更适用于官吏的轻度阙职。
擅置戒坛 ,罚一季俸料”[ 3 ] (p . 519) 。另外 ,文宗大
当然 ,唐代在罚俸制度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 ,
和元年 ( 公元 827 年)“敕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 ,据
在罚俸的数量与等级方面还未形成统一标准 , 随
料钱多少 ,每贯罚二十五文”[ 3 ] (p . 526) ,即以皇帝
意性较强 ,惩罚不当现象仍然存在 。但是罚俸的
诏敕的形式 ,规定从官员料钱中罚扣一定比例 ,将
出现和运用 ,毕竟是以一种主动的姿态 ,在建立健
此作为处分官员朝参不到的常规手段 。据此可
全行政法规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罚俸制
知 ,不论是奏事不实 , 还是违反制令 、 时限与朝仪
度被后代所沿用 ,及至明朝 ,不仅适用范围进一步
的失职行为 , 唐后期常以罚俸的形式给予处分 。
扩大 ,而且力度也有所提高 。
唐后期由于政治形势和社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
官吏失职行为惩罚手段的变化 , 是唐代对古
皇帝根据现实状况临时颁布的诏敕成为主要的法
代法律制度的调整与补充 , 对后代的政治与法律
制工具 ,所以罚俸的处分基本是通过诏敕赋予实
制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施的 。当然 ,封建社会皇帝颁布的诏令制敕与成
文法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   参考文献 :
官吏经济收入的形式与状况决定了经济制裁 [ 1 ] ( 宋)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6.
的方式 。俸钱是唐政府付给官员的报酬 , 不过唐 [ 2 ] ( 宋) 欧阳修 ,宋祁 . 新唐书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1
前期官员的俸料钱在其收入中不占主体 。至玄宗 [ 3 ] ( 后晋) 刘 等 . 旧唐书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
时期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 ,对俸钱的来源及付给 [ 4 ] ( 清) 董诰等 . 全唐文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 5 ] ( 宋) 王溥 . 唐会要 [ Z]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5.
方式进行了改革 ①。开元二十四年 ( 公元 736 年 )
( 责任编辑 : 梁二南)
六月敕 “: 百官料钱 , 宜合为一色 , 都以月俸为名 ,

① 参阅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载《晋阳学刊》
1982 年第 2 期 ; 张艳云《唐中后期罚俸制度初探》, 载《中国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4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