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前沿 》                                 2006 年第 3 期

试论宋代添差官制度
3
何兆泉

(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杭州  310018 )

[提  要 ] 添差官是指政府正式员阙之外的差遣 , 始于北宋中期 , 后逐渐制度化 , 造成了宋代官僚机


构的膨胀 , 政治的败坏和财政的捉襟见肘 , 是两宋 “三冗 ”问题的表现之一 。恩荫补官 、宗室添差及军员
添差的泛滥是添差官制度日益败坏的重要原因 。两宋政府在解决添差官问题上的束手无策 , 反映出中国传
统官僚政治体制内部无法自我突破的缺陷 。
[关键词 ] 宋代添差官  冗官  冗费
[中图分类号 ] K24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8267 [ 2006 ] 3 —0182 —04

  在两宋的大多数时间里 , “三冗 ” (冗官 、冗兵 、冗 仁宗庆历年间在江南地区添差弓手以备捕盗相同 , 只是用


费 ) 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当时朝政的一个大难题 , 而添差官 作动词 , 谓临时增派委任之意 , 而不是指称某种固定官职 。
制度 , 恰是宋代 “三冗 ”弊政的重要表现之一 。 神宗熙宁八年 ( 1075 ) 六月 , 诏左侍禁閤门祗候周宥
添差官是指政府正式员阙之外的差遣 , 为非正任差遣 母丧去职 , 令周宥勾当骐骥院 , “枢密院言骐骥院并不阙
官 。添差官多由宗室 (皇族 ) 、随龙人 (皇帝在潜邸时的扈 官 , 诏特与添差 ”。七月 , 再诏为周宥添支奉给 , “以宥旧
[ 3 ] (卷 266)
从 ) 、归明归正人 、拣汰离军军士等出任 , 一般担任中央三 事东宫故也 ”。 据笔者所见 , 熙宁八年的这次差遣当
省之外各级军政官府的椽属或者场务监当官 。绝大多数添 是有关宋代添差官的最初记载 , 它是宋神宗专门为随龙人
差之官并不实领职事 , 称 “添差不厘务 ”; 少数许有限度地 周宥特诏添置的 。此后 , 添差官逐渐增多 , 不过尚无成制 ,
[ 1 ] (卷 3《不厘务 》)
参与政事者称 “添差仍厘务 ” 。添差官注用现 有时 也 作 为 对 获 罪 官 员 的 惩 戒 性 措 施 。例 如 元 丰 四 年
阙 , 一经差遣 , 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奉给 , 其中厘务者得全 ( 1081 ) 宋夏灵州一役 , 宋军失利 , 诸将官均受到不同程度
奉 , 不厘务者减半添支 , 而且计其考数 、理任数算作升迁 的责罚 , 其中内藏库使 、忠州刺史彭孙因 “护粮草为贼抄
的资历 。 劫 , 不能御敌 , 致军食乏 ”, 贬为东头供奉官 、熙河路准备
由此可见 , 添差官实为天水一朝的优宠美差 , 然而自 差使 。不久又令 “添差金州监当 , 令泾原路差人监伴前
[ 4 ] (卷 321,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条 )
北宋中后期以后 , 添差官员日渐冗滥 , 成为造成宋代官僚 去 ”。
机构膨胀的根源之一 , 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政治败坏和财 哲宗元祐三年 ( 1088 ) 二月 , 宋廷下诏正式规定 : “宗
政困窘 。 室初参选合入监当人 , 许添差充诸州及万户以上县监当 ,
[ 5 ] (帝系 5之 7)
一 任满更不差人 。” 第一次将宗室纳入添差官体系
添差官制度盖始于北宋中期 , 在此之前 , 史籍上并没 中 。绍圣年间 ( 1094 ~1098 ) , 为贯彻朝廷对宗室的防范政
有关于添差官制度的记载 。五代之初的开平三年 ( 909 ) , 策 , 重新下诏作出补充说明 : 宗室授外官 、右选者 , 吏部
梁太祖曾下敕整肃大内皇墙使诸门 , “于诸门各添差控鹤官 许于内地相度添差 , 并不注授沿边差遣 , 任满仍不差人 。
[ 2 ] (卷 4《梁书四 》)
两人 , 守帖把门 ” , 其中 “添差 ”二字 , 与宋 同时立定各州添差官限额 , 每州添差亲民官不得超过一员 ,

3 [作者简介 ] 何兆泉 ( 1977 - ) , 男 , 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 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 。


・182・
一州五县以上添差监当官不得超过三员 , 不足五县者以二 众 , 一 郡 有 至 三 四 十 人。贪 污 不 法 , 民 受 其
[ 6 ] (帝系 5之 10、22) [ 13 ] (卷 63,绍兴三年三月己未条 )
员为额 。 哲宗时颁布的这两个诏令是专门为差 弊 。” 起初 , 各归正归明官 、军功补
任添差官而立的法令 , 它们较为明确的规定了出任添差官 官人及拣汰退役使臣一般只允许连续担任两任添差职务 ,
的出身 、资历 、职务 、人数等内容 , 后被宋人称作 “元祐 任满后需到吏部待次待阙 , 候差正任官 。然而政府在各种
法 ”和 “绍圣法 ”, 大体上奠定了宋代添差官制度的基础 。 利益的权衡之下 , 往往一再放宽这些人的任数限制 , 孝宗
哲宗朝添差官人数因为有限额的约束 , 其规模尚不大 。 而后 , 如拣汰离军将士 , 可连任七任 , 而归正官之类 , 甚
[ 14 ] (职官 8之 66,兵 16之 11、17之 35)
但随着宗室繁衍和出官者的增加 , 原定的限额很快受到强 至允许连任十九任添差 。 若按照淳
烈冲击 。宋徽宗甫一即位 , 在朝政上多有改作 , 尤其在宗 熙元年 ( 1174 ) 制定的 《吏部条法 ・差注门六 》所定添差
室方面给以更多的优厚待遇 。建中靖国元年 ( 1101 ) 七月 , 官分配名额 , 当时 90 个州 、军 、府中 , 可以添差三衙拣汰
[ 7 ] (卷 19《徽宗纪一 》)
朝廷 重 申 内 郡 置 添 差 宗 室 阙 。 崇宁元年 人员多达 6789 名 。又据兵部淳熙十六年统计 , 当时 “小使
( 1102 ) 行宗室量试出官法 , 宗室非袒免以下亲出官者于员 臣添差 之 阙 , 州 郡 皆 有 定 员 , 总 为 阙 四 千 八 百 七 十 有
[ 15 ] (职官 8之 44)
阙外添差 , 在添差官额数上比较上述绍圣时已有所增加 , 九 ”。 如果加上大使臣以及其他各种名目的添差
规定 “每大郡通属县不得过十人 , 中郡不得过七人 , 小郡 之职 , 添差官总数竟达万余人 , 几占南宋官僚总数的四分
[ 8 ] (帝系 5之 17、18)
不得过四人 ”。 到政和年间 ( 1111 ~1118 ) , 又 之一 。理宗淳祐七年 ( 1247 ) 十月 , 监察御史陈垓逢上言
[ 16 ] (卷 43《理宗纪三 》)
进一步放宽宗室添差的资格限制 , 规定 “凡宗室官无论亲 朝政 “十弊 ”, 名列首位的弊政就是添差 。
疏 , 出官无阙差注 , 待次半年以上者 , 皆可随本官资序注 由此可见 , 南宋添差官数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增加 , 官冗局
[ 9 ] (职官 20之 35,选举 24之 15)
添差窠阙 ” 。不惟如此 , 宋徽宗时期由 面日益恶化 。
于宋 、辽 、金 、夏之间形式发生变化 , 为收复燕云之地 , 二
鼓励和刺激各地军民 , 还将添差对象由宗室 、随龙人 、黜 宋代士大夫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弊政 , 不断有人提出裁
落朝官等扩大到归明 、归朝 、军功补授以及其他补官人身 定添差官人数 、限制任数的主张 , 要求严格控制添差对象
上 。各州军添差兵官 、通判等日益增多 , 添差额也不断膨 的差遣资格 。实际上 , 自北宋添差官制形成之际 , 朝廷也
胀 , “天下州郡 , 又皆添差 , 归明官一州至百余员 , 通判 、 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峻 。即便在贪功好利 、挥霍无度
[ 10 ] (卷 2)
钤辖多至十余员 ”。 至此 , 两宋添差官制度基本确 的徽宗朝 , 由于军兴事急 , 于宣和六年 ( 1124 ) 也曾罢去
立 , 这一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 , 添差官的冗 宗室添差不厘务官 , 此举使大批宗室失去俸禄 , 生活陷入
滥越来越成为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 , 给原本陷入尴尬的中 困窘之中 。南渡以后 , 南宋政府因经费捉襟见肘 , 亦曾多
[ 17 ] (卷 6,卷 36)
央和地方财政造成了更多的压力 。 次颁布朝命裁罢各处添差官 , 但显然没有取得
靖康之役后 , 赵宋王朝只保得江淮以南半壁江山 , 境 什么实质性效果 。建炎元年 ( 1127 ) 宋高宗重又下诏 , 令
土大为缩小 , 可是 , 北宋末年庞杂冗滥的官僚队伍却大体 已罢添差宗室各还旧任 , 恢复原来添差奉给 。隆兴二年
沿袭了下来 。为笼络人心 , 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政权不 ( 1164 ) 三 月 , 孝 宗 还 一 度 增 设 诸 州 军 离 军 添 差 员
[ 18 ] (卷 33《孝宗纪一 》)
惜以横恩滥赏求效死力者 , 为弥补政府财政不足 , 又大量 阙。 正如陈傅良所指出的 : “朝廷尝罢添差
卖官鬻爵 。在此背景下 , 南宋冗官之弊 , 更甚于往时 , 其 矣 , 未几而添差如故 ; 尝罢不厘务矣 , 未几而不厘务如故 。
[ 19 ] (卷 10,《信赏 ・必罚 ・吏慢 ・奔竞 ・聚敛 》)
添差官队伍也更见庞大 。而且 , 各州县先后设立了添差通 则何以使人之不奔竞乎 ? ”
判厅 、添差监当府等添差官府 , 添差官已经成为地方官僚 探究宋代添差官冗滥问题养成的缘由 , 固然是纷纭复杂的
[ 11 ] (卷 87《广德军添差通判厅记 》)
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另外 , 诸添 历史诸因素合力影响的结果 , 勿庸置疑的是 , 它与有宋一
差名目也有增加 。例如在宗室差遣方面 , 绍兴六年 ( 1136 ) 代入仕门径多 、官职繁复 、官员基数庞大等关系最为密切 。
诏 “宗 室 添 差 不 厘 务 者 皆 作 宫 观 岳 宋代入仕途径很多 , 主要有科举入仕 、恩荫入仕 、军
[ 12 ] (卷 107,绍兴六年十二月乙丑条 )
庙” , 将有职无权的宫观岳庙官新 员转补 、军功入仕 、吏人出职和杂色补官等 。其中尤以科
纳到添差官制度中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政府为重用武将 , 举和恩荫两途人数最多 , 影响最巨 。以南宋为例 , 共举行
抚慰军士 , 对人数众多的军功补官人和拣汰离军将士委以 科举考试 49 次 , 录取进士 23315 人 , 平均每举 476 人 。如
添差之职 , 使其在添差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绍兴三 果仅从此组数据观察 , 宋朝官员似未得必谓之曰冗滥 。然
年 ( 1113 ) 三月 , 中书舍人赵思诚即言 : “州县武臣添差甚 而 , 为扩大统治基础 , 尽可能的笼络全国各地多士人 , 宋
・183・
代对在省试中多次被黜落的举人特作一甲奏名 , 通过殿试 , 疑 , 宗室人口的迅速膨胀直接影响到神宗以后添差官制度
分五等录取 , 称特奏名 。两宋特奏名所取人数往往超过正 的正式形成以及添差官队伍的日渐冗滥 。
奏名人数 , 这一制度直接加剧了宋代冗官冗吏的困境 。 两宋时期实行募兵养兵制度 , 在吸收大批社会 “强悍
恩荫又称任子 、荫子 、奏补 、门荫等 , 是封建统治者 无赖游手之徒 ”之外 , 保证了国家军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
按照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的远近给皇亲国戚 、按照官职高 有利于军队素质的提高 , 但募兵制度仿佛一把双刃剑 , 同
低给官僚子弟和亲属等补授官职的一种选举制度 。自秦汉 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 “冗军 ”之弊 。“冗军 ”是影响到
以来贵族世袭的选任制度出现变迁之后 , 恩荫制度作为某 宋代冗官 、包括添差官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北宋时就已
种补偿就应运而生了 。但直到入宋以后 , 恩荫的名目 、对 设置了都监 、监押等军职添差官 , 南渡之初 , 朝廷为激励
象 、人数才日渐增长而不可收拾 。就繁多的名目而论 , 即 将士 , 优待武臣 , 对兵官多畀以添差不厘务之阙 , 增其供
[ 25 ] (卷 39《选举十二 》)
有三年一遇的郊祀恩荫 、每年皇帝生日时的圣节恩荫 、皇 给 , 进一步扩大了添差官队伍 。 尤其是允许
帝即位时的登极恩荫 、中高级文武官的致仕恩荫 、官员死 诸军拣汰离军使臣注填添差官后 , 添差武官的人数更是大
后的遗表恩荫以及宗室 、外戚等名目各异的种种补官 。就 为增加 。宋臣郑兴裔在一封奏折中曾说 : “自军兴以来 , 计
恩荫对象来说 , 除皇亲各族外 , 一般中高级官僚不惟可以 司常患不给 。凡郡邑皆以定额窠名予之 , 加赋増员 , 悉所
荫补本宗五服以内的亲属 , 而且可以将荫补范围推广到外 不 问 , 由 是 州 县 始 困 。近 岁 离 军 添 差 , 大 为 州 郡 之
[ 26 ] (卷上 )绍兴二十七年 ( 1157)
姓亲 、甚至于门客 、故吏 、医人和仆从等 。虽然仁宗以后 , 患 。” , 由于添差使臣过多 , 尚书省
也曾对恩荫制度多加约束 , 但宋朝恩荫人数还是迅速膨胀 兵部 、殿前侍卫马步军司曾拟定各地添差官名额限制 : “大
起来 。庆历元年 ( 1041 ) , 右正言孙沔指出 : “今臣僚之家 , 郡 毋 过 百 人, 次 郡 半 之, 小 郡 三 十 人 为
[ 27 ] (卷 24《国用考二 》)
及皇亲 、母后外族 , 皆得奏荐 , 略无定数 , 多至一二十人 , 额 。” 但兵官添差显然已积踵难返 , 宋朝政
[ 20 ] (卷 132,庆历元年五月甲子条 )
少不下五七人 。” 宋徽宗政和六 年 府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 。绍兴三年五月乙丑侍御
( 1116 ) , 仅郊祀奏补一次就多达 1460 余员 。到南宋高宗绍 史辛炳入对 , 奏称艰难多事之秋 , 福建八州冗食之官却多 ,
[ 28 ] (卷 65,绍兴三年五月乙丑条 )
兴七年 ( 1137 ) , 据中书舍人赵思诚奏称 , 当时每三年一次 中有添差官 180 余员 。及至绍兴末
的郊祀恩荫人数达 4000 人以上 , 较之北宋末年又有大幅度 年 , 仅福州一处便有添差武官 172 员 , 相当于绍兴初年福
[ 21 ] (卷 115,绍兴七年十月辛丑条 )
增加 。 建八州添差官总数 , 而当时福州添差官总额竟达 280 多
[ 29 ] (卷 24,《秩官类五 》)
宗室在两宋官僚队伍中占着相当重要的比例 。即如添 员 。极度泛滥的添差官使得宋代原本窘迫
差官而论 , 宋廷往往在各州县都设置了宗室添差的相应名 的地方财政雪上加霜 , 各地州县以养老军兵 、添差官员负
额 。至绍兴六年 ( 1136 ) , 除川峡外诸路添差官共 1540 员 , 担过 重 , 至 有 公 行 科 敛 于 民 , 名 为 “养 老 添 差
[ 30 ] (卷三《论添差员缺 》)
内宗室 667 人 , 要占到全部添差人数的十分之四 。这固然 钱” , 地方财税制度进一步恶化 。
与朝廷在宗室政策上既防范又优宠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 但 宋代大兴科举 、入仕门径大开 、处宗室以闲职加强防
宗室人口的迅速膨胀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 , 范和募兵制度等等都曾是当时统治者借鉴唐五代以来的历
在宋真宗之前 , 宗室人口尚较少 。仁宗朝人数稍众 , 庆历 史教训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 孰料矫枉过正 , 良法美意竟生
四年 ( 1044 ) 八月 , 以宗室久不迁官 , 普进一等 , 当时也 出种种弊端 , 添差官冗滥问题只是其表现结果的一个方面
[ 22 ] (卷 151,庆历四年八月丙午条 )
不过只有 321 人而已 。 然自此以后 , 而已 。
宗室蕃衍极快 , 至英宗初年 , 宗室自率府副率以上已有 800 三
[ 23 ] (卷 202,治平元年六月己亥条 )
余人 , 若加上其余人数大概可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 在宋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
[ 24 ] (卷 1)
2000 左右 。 到北宋末年 , 宗室人数增加到一万以上 。 添差官制度的形成有其必然性 , 至少它在员多阙少的时候 ,
金兵亡宋时 , 前后掳取在京皇族 、官员 3000 余人 , 其中宗 以添差的名义容纳了宋代官员总数的几近四分之一 。宋廷
室占了大半 。元人在修 《宋史 ・宗室世系表 》时也不禁慨 利用添差官制度 , 将宗室等身份特殊的官僚 , 从漫长的待
叹 : “宋太祖 、太宗 、魏王之子孙可谓蕃衍盛大矣 ! ”该表 次待阙过程中脱离出来 , 使其不至于因为奉给不时而陷于
以宋室旧籍为依据 , 记录了赵宋三百余年间宗室世系人口 。 困顿流离之中 , 同时满足了一大批官僚及其子弟较快升迁
笔者据此统计 , 两宋自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魏 的欲望 。实行添差官制度 , 有利于调整宋代皇帝与宗室以
王赵廷美三兄弟而下 13 世 , 仅男性子孙就达 59495 人 。无 及宗室与一般士大夫阶层之间的矛盾 , 通过注遣添差的形
・184・
式 , 将皇族贵胄从抢占官阙中分离出来 , 一方面以添差不 不断地对添差官制度提出了种种质疑 , 欲尽量将添差官阙
厘务的方式 , 不让皇室人员干预政事 , 另一方面又不至于 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 然而事实证明 , 无论是皇帝的诏
因为宗室皇亲的侵占官阙而激化普通士大夫与皇族之间的 令还是朝臣的奏议都没能够有效地解决当时添差官冗滥的
冲突 ,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庶官待阙待次的压力 , 增加了 弊政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官僚政治高度发达的时期 , 在添
他们任官的机会 。凡此 , 都使添差官制度表现出其合理性 差官问题上的无所作为 , 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传统政
的一面 , 但是由于宋代添差缺位日益增扩 , 遂使员外闲官 治遭遇到在固有体制内无法自我突破的尴尬局面 。
越来越多 , 添差官身居美差 , 却可以领受奉给 , 不惟迫使
宋朝政府增加冗费支出 , 给国家财政带来不良影响 , 而且 , 参考文献 :
添差官职的丛脞繁杂 , 使得宋廷原本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 [ 1 ] 赵升 1朝野类要 [ Z ] 1丛书集成初编本 1北京 :
更加不可收拾 , 在政治上也造成了更大的腐败 。 中华书局 , 19831
绍兴初 , 右谏议大夫赵霈入见宋高宗赵构 , 论奏中说 [ 2 ] 薛 居 正 1 旧 五 代 史 [M ] 1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道 : “今添差官员数猥多 , 无补于事 , 若不减罢 , 国用益 19761
[ 3 ] [ 4 ] [ 20 ] [ 22 ] [ 23 ] 李焘 1续资治通鉴长编
[ 31 ] (卷 97,绍兴六年正月乙卯条 )
窘 。” 但赵霈仍主张宗室 、外戚所任
添差职官应予保留 , 不可罢去 , 结果到最后 , 各处仅仅是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41
象征性的罢省了七名添差官 , 于窘迫的国用支出根本起不 [ 5 ] [ 6 ] [ 8 ] [ 9 ] [ 14 ] [ 15 ] 宋会要辑稿 [ Z ] 1北
到任何缓解的作用 。 京 : 中华书局 , 19571
孝宗当政之际 , 朝野舆论普遍认为宗室 , 归正 , 添差 [ 7 ] [ 16 ] [ 18 ] 脱脱 1宋史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使臣是地方州郡中三项最为可畏的请受 , 连朱熹也不禁感 19771
叹到 : “归正人今却渐少 , 宗室则日盛 。可畏小使臣 , 犹不 [ 10 ] 陆游 1 老 学 庵 笔 记 [ Z ] 1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见得 。更有那班里换受底大使臣 , 这个最可畏 , 每人一月 19791
[ 11 ] [ 35 ] 黄震 1黄氏日抄 [ Z] 1文渊阁四库全书影
[ 32 ] (卷 42《论语二十四 ・哀公问于有若章 》)
自用四五百千 。” 理宗宝祐元
年 ( 1253 ) , 孙梦观上书论及宣州岁用粮计 , 谓 : “截上供 印本 1台北 : 商务印书馆 , 19831
以充府用者止万余石 , 宗子孤遗归养济囚粮 , 杂支乃至六 [ 12 ] [ 13 ] [ 21 ] [ 28 ] [ 31 ] 李心传 1建炎以来系年
万 余 石, 移 东 补 西, 委 难 支 要录 [M ]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81
[ 17 ] 熊克 1中兴小纪 [M ] 1广雅书局本 1
[ 33 ] (卷 1《癸丑论对第二札子 ・论州县财计 》)
吾 。” 受宗室开支等费用拖
累 , 宣州的地方赤字竟高达预算的 5 倍 。南宋中后期 , 宗 [ 19 ] 陈傅良 1 八面锋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
室 、戚里 、归明 、归正 、甚至于乐艺 、贱工 、胥史 、杂流 本.
都得以添差授官 , “庆元一郡 , 而添差四十员 , 尽本府七场 [ 24 ] 范镇 1东斋记事 [ Z] 1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01
务所入 , 不足以给四十员总管之俸 。其间有五十年不徙任 [ 25 ] [ 27 ] 马端临 1文献通考 [M ] 1北京 : 中华书
局 , 19861
[ 34 ] (卷上 )
者 , 计其俸入 , 钱二十余万缗 , 米十余万斛 。” 又如
度宗咸淳年间 ( 1265 ~1274 ) , 宗室赵与埛在添差宜黄县不 [ 26 ] [ 34 ] 郑兴裔 1郑忠肃奏议遗集 [ Z] 1文渊阁四
厘务监酒 、权北厢监押期间 , 贪赃枉法 , 剥刻讹诈 , 极大 库全书影印本 1
[ 29 ] 梁克家 1淳熙三山志 [M ] 1宋元方志丛刊本 1
[ 35 ] (卷 75《乞省罢宜黄县监酒申省状 》)
的败坏了一方政治 。 添差官耗财
蠹国 、扰乱行政 , 由此可见一斑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901
综上所述 , 宋代添差官制度的形成和添差官队伍的长 [ 30 ] 汪应辰 1 文定集 [M ] 1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
期泛滥 , 和宋代其他的闲官制度一样 ,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 本.
件下官僚政治的特殊表现 。这一制度本身在吸收容纳冗官 [ 32 ] 黎德 靖 1 朱 子 语 类 [ Z ] 1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的过程中 , 曾经暂时的缓和了宋廷官僚内部的一些矛盾 , 19861
但随着添差人员的快速膨胀 , 加剧了宋代冗官冗费问题 , [ 33 ] 孙梦观 1雪窗集 [M ] 1四明丛书二编本 1
给宋代的政治 、经济造成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它十分有限 (责任编辑 : 亚光 )
的积极作用 。两宋时期 , 上自帝王 , 下至各级官僚 , 尽管

・18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