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5 年第 11 期 现代财经 No. 11 ,2005  Vol.

25
第 25 卷 (总第 190 期) MODERN FINANCE & ECONOMICS General No. 190

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

——与葛金芳教授商榷
徐志新
( 天津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 , 天津 300222)

  摘  要 : 两宋经济发展的三百年 ,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也正因如此 ,史学界对这一


时期经济的评价呈现出诸说蜂起的局面 ,其中有许多学术观点颇值得商榷 。而要对宋代经济的发展作出较为客观
的评价 ,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否则难免出现偏颇 。
关键词 : 宋代 ; 经济 ; 评价 ; 辩析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1007 (2005) 11 - 0078 - 03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economy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There’re considerable evalua2
tions and some are need deliberating. We must abide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order to get a objec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 :the Song Dynasty ; economy ; evaluations ; deliberations

  宋代 ,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是较繁荣昌盛的时 进行搭配 ( 葛文称“排列组合”,不确 。按数学排列组


期 ,不但农业比较发达 , 而且科技文化 、 手工业 、
冶 合公式计算 ,4 个数的二数非重复排列 ,结果应为 6 ,
金、 商业乃至市场 、金融亦鼎盛于秦汉 。这已是不争 而非 4) ,得出以下四种不同的经济类型 :
的事实 。问题在于 ,对两宋三百年经济发展的评价 , ( 1) 手工劳动 + 封闭体制 = 传统经济 ( 古代社会
如何做到客观而不失之于主观臆断 , 这才是关键所 的自然经济)
在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 2) 手工劳动 + 开放体制 = 原始工业化经济 ( 由
入 ,史学界对宋代经济的研究日盛 ,形成了诸说蜂起 古代向现代经济的过渡形式)
的局面 。应当说 ,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对于繁荣学 (3) 机器生产 + 开放体制 = 市场经济 ( 现代经
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 , 在对宋代经济评价 济 )
的诸说中 ,也不乏失之偏颇者 ,如将宋代经济与现代 (4) 机器生产 + 封闭体制 = 计划经济 ( 前苏联 、
工业化相提并论 ; 再如 , 以宋代商业发展 、 雇佣劳动 东欧模式)
出现为由 ,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早于西方数百年 ; 又 葛文还以生产力发展为横坐标 , 以经济体制的
如 ,称王安石为世界上第一个主张实行凯恩斯主义 演进为纵坐标 ,将上述四要素以图的形式表示其关
的经济学家 ,而司马光则是提倡自由经济的鼻祖 ; 等 系 ( 图表从略) ,并指出这是东西方各类经济体演进
等 。对此 ,本文仅就有关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评价试 嬗变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方向 。葛教授以此作为“共
作辩析 ,并就教于方家 。 同尺度”,得出了如下结论 : 无论唐宋还是明清 ,哪个
《中国经济通史》一书的著者葛金芳教授在《中 朝代更接近机器生产和市场经济 , 那么这个朝代就
国经济史研究》 2005 年第 1 期发表的论文 ①中 , 提出 更先进 , 更有发展前途 。推而广之 , 无论纵向比较
了一个进行中西比较和朝代比较的“共同尺度”。这 ( 如明清和唐宋比较 ) , 还是横向比较 ( 如 18 世纪的
个共同尺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入手 , 将 中国江南和英格兰) ,都应该从这两个维度即机器生
手工劳动 、 封闭体制 、 机器生产 、 开放体制四个要素 产和市场体制入手 。

  收稿日期 :2005 - 06 - 20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 徐志新 (1956 - ) ,女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
①葛金芳 《宋代经济
: : 以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 。
第 25 卷第 11 期 徐志新 : 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 —
——与葛金芳教授商榷 2005 年 11 月 79

那么 ,具体到宋代经济 ,若以此“共同尺度”衡量 政权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联系不仅一刻也没停止过 ,


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呢 ? 葛教授概括了宋代商品 而且规模不断扩大 , 形式日益多样 , 榷场贸易 、
走私
经济发展的七个方面 。为了便于与葛教授商榷 , 下 贸易 、
茶马贸易和朝贡贸易等形式各显神通 ,互相补
面将其所概括的七个方面全文援引如下 : 充 。宋代每年所铸数百万贯的铜钱亦因之流向周边
一是商品性农业的成长 。以桑麻 、 竹子 、
茶叶 、 地区 ,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

水果 、蔬菜 、
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商品性种植业 七是纸币的出现和白银的货币化 。在国内外市
加速发展 ,特别是在两浙路的太湖流域 、 成都平原和 场同时得到开拓 、
商业规模远远超过前代的情况下 ,
福建沿海地区 , 专业茶农 、
果农 、
蔗农 、
菜农大批涌 原先具有神奇魅力的铜钱这种交换手段 , 因其分量
现 ,他们与独立手工业者一道 ,开始向小商品生产者 重又价值低而显得力不从心 ( 特别是在日趋普遍的
转化 。 长途贩运和交易量扩大的情况下) ,于是世界上最早
二是都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镇数量大幅度增 的纸币 —
——“交子”
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
加 ,城市人口膨胀 , 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 , 地域 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 。稍后 , 以白银为代表的贵重
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 , 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 金属称量货币亦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 , 从而形成了
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 , 都市化势头日见明朗 。与 铜钱 、
铁钱 、
楮币 、
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 。遍
此同时 ,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 布汴京 、
临安城内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就是各种
观 ,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临街设店的近代 不同货币的兑换处 。仅临安城内这种金银交易铺就
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 。
有 100 多家 。
三是商品构成的变化和商业性质的转折 。社会
除作出以上七点概括外 , 葛文又列举了五个方
商品构成发生重大变动 ,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 ( 如粮
面的史料 ,并与当时的英伦三岛进行比较得出如下
食、 布匹 、
茶叶等) 和生产资料 ( 如土地 、
耕牛 、
木材 、
结论 : 宋代手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个为
煤炭 、农具等) 进入流通领域 。原先主要为社会上层
近代工业的发生准备条件时期 ,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
服务的 、
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贩运型商业 ,开始
式的降临提供历史前提的时期 —
——前近代化时期 。
转变为以黎民百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为主的规
并认为 ,如果不出现女真铁骑频频南下 ,宋辽战争和
模型商业 。
元朝统治 ,那么宋代的前近代工业化就会结出现代
四是草市镇的勃兴和地方性市场的初步形成 。
化之正果 。对于葛教授所概括的宋代经济发展的事
在经济发达或人烟稠密的乡村地区 , 以及水陆码头
实 ,笔者无意予以评议 ,然而对其所作出的结论却有
和交通干道沿线 “草市”
, 成批涌现 ,以草市 —
——镇市
不同的见解 。
———区域经济中心为三级构成的地方性市场开始形
首先 ,无论“原始”也好 , 还是“前近代”也罢 , 不
成 ,商品货币关系获得了更多的前哨据点来浸润 、 啃
管用什么定语加以限制 ,都不能将宋代商品经济 、

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场发展 、
手工业勃兴等等冠以“工业化”。实际上 ,即
五是商人群体的崛起和“谋利” 观念的盛行 。越
来越多的官僚 、地主 、
士人 、
农民投入经济活动 ,沿海 使两宋时期采矿业 、
治铁业之发达 , 钻井技术之先
农民甚至集资投入海外贸易 ( 所谓“带泄” ) 。随着商 进 ,此前朝代不能相比 ,但是真正的机器生产尚未出
人队伍的扩大 、商业资本的雄厚 ,商人阶层的实际地 现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 , 工业的产生是以机器生
位有所提高 ,商人的社会影响亦在扩大 。与此同时 , 产为标志的 ,没有机器生产就谈不上近现代意义上
体现商人意识的谋利观念 ( 所谓“市道”) 对传统观念 的工业 ,更谈不上工业化 。即便是“为近代工业的发
的冲击力日益增强 ,以叶适 、
陈亮为代表的浙东功利 展准备条件”,也该以机器的生产为前提 , 没有机器
主义学派的崛起 , 表明传统儒家义利对立论的一统 生产这一先决条件 ,是谈不上“准备”
条件的 。
天下裂开了缝隙 。 其次 ,不可否认 , 宋代的商业确实空前繁荣 , 也
六是海外贸易的拓展 。汉唐时期的陆上丝绸之 确已出现雇佣劳动 ,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脱离土地的 、
路此时已被海上“香料之路”“ 、陶瓷之路” 所取代 ,其 拥有把自己当作商品来处分权利的“冶铁工人”。那
规模之大是陆上中西交通所无法比拟的 ; 而且范围 么可否就此可以说这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降
更广 ,与宋朝建立外贸联系的已达 60 多个国家和地 临”
提供了“历史前提”呢 ? 我们认为这种评价太高
区 。与此同时 , 宋朝与辽 、
夏、 金、
吐蕃 、
大理等周边 了 。马克思的确说过 “
: 商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到一
80     现代财经    2005 年 11 月

定水 平 , 本 身 就 是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发 展 的 前 我们知道 ,清代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型社会 ,但其与世


提。”① 但是 ,两宋三百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 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范围上 ,都是
升时期 ; 而马克思所讲的商人资本是封建社会解体 宋代不能与之相比的 。宋代更是高度集权的封建社
时期产生的资本主义的因素 , 一旦这个因素占据了 会 ,其经济与社会的开放度远比不上封闭型的清代 ,
统治地位 ,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然而 怎么可以判定其为开放型 , 而否定其属于封闭类型
封建社会的解体对于宋代而言还是十分遥远的事 呢 ? 退一步讲 ,我们不否认宋代在沿海 、
边境地区有
情 ,即使没有宋辽 、
宋蒙的战争 , 只要先进生产力 一定程度的对外往来 ,但这在唐代就存在 ,难道唐代
———近代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没有出现 ,就不会“结 也算得上开放型吗 ? 可见 , 无论从宋代经济的实际
出现代之正果”。这对于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来讲 , 发展状况判断 ,还是按“共同尺度”
衡量 ,宋代经济只
应视为常识 ,认识上不应出现太大的偏颇 。 能属于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 。因此可以说 , 葛教授
第三 , 关于“共同尺度”的表述 , 客观地讲 , 这是 对宋代经济类型的判定是不准确的 。
葛教授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 , 是值得青年学者认真 第四 ,除了宋辽 、
宋金 、
宋蒙等长期战争影响宋
学习 、
研究并加以运用的 。若谓这一“共同尺度”以 代“原始工业化进程”外 ,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及坐标图反映了“各类经济体演进嬗变的普遍规律 呢 ? 葛教授认为“要到制度环境中去寻找”。他指
和共同方向”,实不为过 。不过这一“共同尺度” 中所
出 “近代化诸因素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
,
确指的具体内容有值得商榷之处 。比如 , 它把市场
体制来孕育和容纳 , 而且要有一个宪政秩序加以支
经济归为“现代经济”,而把计划经济归为“前苏联东
撑和呵护 。
”最后的结论是 “
: 缺乏近代宪政秩序和法
欧模式”。这就给人一种印象 ,似乎前苏联东欧模式
制框架的支撑 ,才是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中辍的根
的经济不属于现代经济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与归类
本原因 。
”对于葛教授这番议论 ,我们不得不指出 ,把
是不科学的 。因为判断一种经济形态不应以封闭或
缺乏近现代的宪政作为阻碍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
开放 、计划和市场作为衡量尺度 , 只能作为参考因
的根本原因 ,是极其不妥的 ,因为这种认识分析问题
素 。因为 , 封闭或开放 、
计划和市场 , 是属于政策 、
的方法是超历史的 。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体制范畴 。根据邓小平的论述 , 计划与市场只是手
是 :历史问题 、
历史事件 , 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
段 ,不是划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准 。既如
条件下和环境中去考察 , 去分析 , 去判断 , 只有如此
此 ,怎么可以将其奉为圭臬而去判定经济形态呢 ?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宪政是什么 ? 概括地讲就是以
我们认为 ,判定一种经济形态属于何种性质 ,只能以
宪法治理国家的民主政体 。宪政在长期实行封建专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 。从实际情况看 , 苏联
制主义的大一统集权的帝国是不可能存在的 , 它是
解体前 ,其生产社会化程度 、
社会生产力水平 、物质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它最早产生于英国 , 但
文明程度是不亚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之现代经济
的 ,在总体实力上甚至可与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国 其政体已逐渐由王权制向议会制转变 , 其实质就是
相抗衡 。这怎么能因为苏联 、 东欧实行计划经济而 权力多元化 ,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 。这种政体只能
将其排除在现代经济国家之外呢 ? 即使以上述“共 伴随着封建社会解体并向资本主义过渡而产生 , 并
同尺度” 来衡量宋代经济 , 也得不出其属于“原始工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健全与完善 。宋朝还
业化经济 ( 由古代向现代经济的过渡形式) ”的结论 。 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 ,无论其生产力水平 ( 尽
因为 ,在两宋三百年间 , 的确“煤铁业和民营矿冶作 管当时比欧洲国家高许多 ) , 还是其经济基础 ( 以小
坊中出现了雇佣劳动 ,而且铁的产量已接近 18 世纪 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地主 、 私人所有制 ) , 抑或是阶
的整个欧洲的水平 ②; 川蜀地区兴起民营单筒井 ,并 级关系状况 ( 根本不存在资产阶级 ) , 根本不存在实
出现了雇佣工人的经济斗争 ; 由于农具的改进 ,水利 行宪政的条件 ,只有再过六七百年到清末才有产生
的大兴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 一些地区出现了区域 宪政之可能 。因此 , 要奢望有近现代的宪政来支撑
性市场 ; 等等 。尽管如此 ,宋代只是手工业有前所未 所谓“原始工业化”, 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与说夏商
有的发展而己 ,根本不存在机器生产 。那么按“共同 周秦汉没有实行共和制一样 ,都是超历史的谬说 ; 也
尺度”
的要求判断 , 其经济体制是封闭还是开放呢 ? 与说宋江 、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

① 马克思 《资本论》
: ,第三卷 ,第 365 页 。
② 北宋铁的年产量 13. 5 万吨到 15 万吨之间 ,欧洲 18 世纪初为 14. 5 万吨至 18 万吨 。
第 25 卷第 11 期 徐志新 : 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 —
——与葛金芳教授商榷 2005 年 11 月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一样荒唐 。至于葛教授说缺 经济的发展 ,过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


乏“法制框架”,不知是指近代西方实行共和制下的 动会加速进行 , 继续推进生产力向前发展 。我们之
“法制框架”, 还是宋代封建王朝政体下的“法制框 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重复“老生常谈”, 旨在改变
架”,若谓前者 , 即与说缺乏宪政支撑一样 , 毫无意 当前学术界动辄在生产关系 ( 包括体制 ) 、
上层建筑
义 ;若谓后者 ,宋代与其以前历代封建王朝一样 , 封 上做文章而忽视生产力研究的倾向 。在这个问题
建的“法制框架” 是很“成熟” 而“完备” 的。 上 ,我们是有过教训的 。回忆一下改革开放前的二
这里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 即用什么样的 十多年 ,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频繁地变革生产关
历史观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笔者认为 , 系上 ,很少考虑如何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
一个政体 ( 比如说宪政 ) , 一种法制 , 都属于上层建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 , 我们一直把变革生产关系当成
筑 。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 主要矛盾 ,为此在上层建筑领域一直坚持以“阶级斗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没有出现以前 , 是不可能产生 争” 为纲 ,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失去好多有利时机 。
相应的新型上层建筑的 。而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 改革开放以后 ,一些专家学者专注于经济体制改革
生 ,又是决定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在宋代 ( 必须肯定注重体制改革是完全正确的 ) 的研究 , 而
尚未出现近代机器生产的情况下 , 不可能形成近代 忽视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 只要经济上出现问题动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宪政的支撑 。 从体制上找“根本原因”。这是本末倒置的思维方
可见宪政的实行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 资本主 法 。葛教授之所以把宋代经济发展受影响的根本原
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为前提 , 因而不能把有否宪政作 因归之于缺乏“宪政与法制框架”,并称之为“制度性
为影响宋代经济的根本原因 。当然 , 上层建筑对于 缺陷”,我们认为与上述思维方式的影响不无关系 。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 以上几点看法或有错误 , 请史学研究大家批评
比如 ,我们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 指正 。
高度公有化经济体制 ,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就 参考文献 :
是生产关系反作用的体现 。但是 , 生产关系对于生 [1 ] 宁可 . 中国经济发展史 (2) [M] .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产力而言 ,它只是外部条件而不是根据 ,其作用归根 [2 ] 李炜光 . 中国财政史述论稿 [M] . 北京 : 中国财政经济出

到底不是决定性的 ; 即使它在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 版社 ,1999.


[3 ] 漆侠 . 宋代经济史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或显示出决定性时 ,也是暂时的 ,相对的 ,有条件的 。
[4 ] 葛金芳 . 经济现代化的两层界说 [J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从根本上讲 ,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的是其内部诸要
学报 ,2003 , (6) .
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其矛盾运动结果会促使生产力
[5 ] 葛金芳 . 宋代经济 : 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 [J ] . 中
的发展从量变上升到质变 , 这种变化迟早要冲破落 国经济史研究 ,2005 , (1) .
后的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桎梏 , 促使后者产生 责任编辑  刘治泰
质的变化 。即使是战争的破坏 , 也只是暂时地影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