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唐代的内供奉官

 【古代史研究】

唐代的内供奉官
张东光
( 河南教育学院 历史系, 河南 郑州 450003)

  〔关键词〕任官形式; 内供奉; 供奉官; 里行; 假借官


  〔摘 要〕唐代内供奉官是一种适用范围颇广的任官形式, 相对于供奉官和里行官, 内供
奉官是唐代五品以下 ( 含五品) 供奉官和近亻幸侍从官员编制之外的特殊任职形式。 内供奉官
就其实质而言大体分为二类: 一类是供职于中央、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 虽属员外供职, 但职
事、待遇、迁转资序与正员基本相同, 这一类终唐之世始终存在; 另一类是供职于地方的, 或为
使府幕佐, 或为三司巡院官, 衔内所带之御史也有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但一般不履行所供奉的
职责, 性质近似于假借官, 这一类别出现于唐肃宗至德以后。 内供奉经五代, 至宋代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6198 ( 2005) 01- 0105- 07

  古代官员除了正式任命的之外, 还有 期以来, 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但实际上, 笔


许多灵活变通的任用形式。 这些形式一般 者遍查有关唐代制度史的文献, 并无内供
是在官称或职事的前面或后面加上某种特 奉一官, 而大量存在的是内供奉加在一些
定的称谓, 以表达不同的任用性质。以唐代 官称或职事的后面, 组成新的官称实体, 内
为例, 有行、守、兼、检校、知、判、试、摄等加 供奉仅仅是作为任官形式存在的。 内供奉
在前面, 也有员外、员外同正、里行、内供奉 是个适用范围颇为广泛的任官形式, 在唐
等加在后面。事实上, 在这些任官称谓的背 代官制中, 有右史内供奉、控鹤监内供奉、
后都隐藏着十分深广的社会内容, 因而也 右奉宸内供奉、御史中丞内供奉、侍御史内
是颇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古今学者对唐代 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紫微舍人内供
任官形式中的使职差遣、勋散爵号、检校官 奉、中书舍人内供奉、给事中内供奉、通事
包括员外、试官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考 舍人内供奉、谏议大夫内供奉、左右拾遗补
辨, 而内供奉还未见专文论及。本文试图对 缺内供奉等名目, 且绝大多数有任职实例
唐代内供奉官的概念、类别及其典制规定 为证 ( 详见文后附表) 。
作简单考辨, 不当之处, 敬请指正。 要正确理解内供奉官的概念, 首先要
弄清它与供奉官的关系。 供奉官是泛指侍
  一、内供奉官的概念辨析
从皇帝左右的近臣, 是供职场所在宫廷之
内供奉究竟是官称还是任官形式, 长 内的官。《大唐六典》卷 2《尚书吏部》开列

〔收稿日期〕
2004- 10- 18
〔作者简介〕
张东光 ( 1954- ) , 男, 辽宁黑山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唐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 105 —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年第 1 期 ( 总第 156 期)

的唐代供奉官的名单是: 唐代“监察御史职知朝堂, 正门无籍, 非因


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黄 奏事, 不得入至殿廷。 在西凤阙南, 视殿中
门 ( 门下) 中书侍郎、奉议 ( 谏议) 大夫、 侍御史以上从观象门出, 若从天降” 。
〔1〕
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起居舍人、 曾有学者把唐代内供奉官的概念限定
通事舍人、左右补缺拾遗、御史大夫、 为“法定员额之外所置谏官、御史等官名
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目”〔2 〕, 未免狭隘。 如上所述, 不仅号称皇

这一名单表明, 只有中书、门下二省和 帝耳目喉舌的给事中、中书舍人有内供奉,


御史台殿中侍御史以上官才是供奉官。 是 起居郎、起居舍人等文史侍从官、通事舍人
否为供奉官主要决定于其供职场所是否在 等殿廷服务官也有内供奉, 甚至皇帝的近
内廷而不是品秩的高低。尚书省及诸监、寺 亻幸侍从官也有内供奉。 谏官、御史与内供
长官品秩再高, 也不是供奉官。如果把上述 奉官之间, 并无必然之联系, 只是因为二职
内供奉官 ( 见附表) 与这一名单相对照, 就 在供奉官中的品秩较低, 内供奉的情况较
会发现, 除了中书、门下二省和御史台长 为普遍而已。 上述非谏官、御史得称内供
官, 高级侍从官 ( 左右散骑常侍) 之外其余 奉, 而真正的御史官如监察御史却不得称
供奉官几乎都有内供奉名目, 而且供奉官 内供奉。依笔者浅见, 唐代内供奉的概念似
的品秩越低, 内供奉的情况越普遍。非供奉 应作如下表述: 内供奉是唐代五品以下 ( 含
官带内供奉者, 只有控鹤监内供奉、左右奉 五品) 供奉官和近亻幸侍从官正员编制之外
宸内供奉, 此二职虽然不是供奉官, 但它是 的特殊任职形式。
皇帝的近亻幸侍从官, 供职场所也在内廷,
  二、内供奉官的类别及其典制规
仅存在于武则天当政时期, 具有武则天“内

宠”
的性质, 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
要正确理解内供奉的概念, 还必须弄   就唐代内供奉官的种类而言, 大体可
清它和里行官的关系。 在唐代诸多任官形 分为二类: 一类是供职于中央的、实履其任
式中, 里行与内供奉的性质最为接近, 都是 的内供奉官, 虽然属于员外供职, 但“职事
在某岗位上服务或在某职务上供职之意, 与正员同”; 另一类则是供职于地方的, 或
类似于清代的在某处“行走” 。 众多唐代制 为使府幕佐, 或为三司巡院官, 衔内所带之
度史的文献, 都是里行与内供奉并称的。但 御史也有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一般不履行
二者的适用范围却迥然不同。 里行一般只 所供奉的职责, 性质近似于假借官。
适用于御史台的监察御史, 而内供奉则适 11 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
用面较宽, 已如上述。 为什么同为御史官, ( 1) 员额。 关于内供奉的员额问题, 史
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的特殊任用 载略有出入。 大体来说,《六典》 主“不得过
形式称为内供奉, 而监察御史则但称里行 正 员 之 数” ,《通 典》主“各 居 正 员 之
〔3 〕
而不称内供奉? 上述《六典》 开列的名单给 半” 。 据笔者考证, 当从《通典》
〔4〕 。《通典》
了我们答案, 那便是, 监察御史虽然是御史 卷 24《职官六》引《吏部式》 :“凡诸内供奉
官, 但不是供奉官, 所以不是供奉官是因其 及里行, 其员数各居正员之半。”如御史中
供职场所不在宫廷之内。 监察御史历来都 丞 2 人, 内供奉 1 人; 侍御史 4 人, 内供奉
是“外朝”官。 南北朝时, 与其性质接近的 2 人; 殿中侍御史 6 人, 内供奉 3 人; 左右
“检校御史”,“宿直外台, 不得入宿内省”
。 补缺拾遗各 2 人, 共计 8 人, 则内供奉 4
— 106 —
唐代的内供奉官

人。内供奉属于员外供职, 在员额上有一定 给”〔8〕, 亦与此制相合。 按此制的基本精


的灵活性, 特别是御史中丞、给事中、中书 神, 唐政府对内供奉官是较为优待的。
舍人、谏议大夫、通事舍人、起居舍人等品 ( 3) 出路。 内供奉官的出路大致有三:
秩较高的供奉官, 其内供奉员额的灵活性 一是停替待选, 二是改任他官, 三是转为正
更强, 缺则省之。 员 官。“如 未 即 真, 有 故 停, 即 以 本 官 赴
( 2) 待遇。 实履其任的内供奉不仅“职 选。” 〔9〕有故停替者不计内供奉官资, 仍以
事与正员同” , 而且其待遇也与正员官相差 本官待选, 但此类毕竟是少数。 改任他官
无几,《通典》卷 24《职官六・御史台》侍御 者, 据《大唐六典》卷 13《御史台》侍御史条
史条杜佑注云: 和《唐会要》卷 60《御史台上》侍御史条, 内
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 供奉者“其迁改与正官资望亦齐” 。 左右补
奉、监察御史里行, 其制并同, 皆无职 缺 拾 遗 内 供 奉 者, “其 资 望 亦 与 正 官
田、庶仆。 台例: 占缺者传职田、庶仆, 同” 。 从《全唐文》
〔10〕 任官文书中内供奉官
无缺可占, 则岁两时请地子于太仓, 每 的迁转情况看, 其资历与正官确实并无差
月受俸及庶仆于太府。 别 ( 见本文附表) 。同时, 其中至少有两点值
据此看来, 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的任 得重视: 一是内供奉官所改任职务的品阶
职情况也可大略分为二类: 占缺与不占缺。 均高于原任职务正官的品阶; 二是改任职
本来, 内供奉为员外供职, 无缺可占。 但如 务均为正式任命而非特殊任用形式。 这表
果正员官缺额或有故停替, 内供奉者亦可 明, 供奉官在迁改时所拥有的优越性内供
占正员之缺。占缺者待遇与正员官相同, 我 奉者也同样拥有。当然, 也有相当部分的内
们所要讨论的只是不占缺的内供奉官的待 供奉官转为正员官。 如张九龄即由中书舍
遇。不占缺者虽然没有职田, 但可以每年去 人内供奉正拜中书舍人〔11〕, 元巽、蒋将明、
太仓领粮米, 也能得到与职田大致相应的 崔益、孙会等都由侍御史内供奉转为正员
收入。 至于庶仆, 注文存在明显矛盾, 先称 侍御史。 如果说改任他官的内供奉官任职
不占缺者无职田、庶仆, 后又说“每月受俸 期间的任用性质属于权摄的话, 转为正员
及庶仆于太府” , 可见庶仆还是有的。
《大唐 官者任职期间的任用性质便是试用。 常兖
六典》及《唐会要》在论及内供奉的待遇时 撰《授元巽侍御史制》 , 称元巽由侍御史内
都 说“旧制, 庶仆五分减一” 。 所谓“旧
〔5 〕 供奉转正是“宜从职员之正, 式光风宪之
制” , 很可能是内供奉官草创时之制, 当其 选”〔12〕, 元稹撰《李诩起复监察御史制》 ,称
逐步制度化之后, 唐政府对其待遇问题又 里行、内供奉者“或满岁即真, 或不时署位,
作出了新的规定:“内供奉及里行不带本官 亦试可之义也” 。
〔13〕
者, 俸禄、食料、防阁、庶仆一事以上并同正 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 从任官形式的
员官, 带者听从多处给, 若带外官者, 依京 角度来看, 较比正员官的任用有较大的灵
官给。” 〔6〕此制当为玄宗开元以前之制, 因 活性。 其一是不受资历的限制,“或有起家
为开元二十四年 ( 736) 以前, 官员的俸料钱 为 之而即真者” 。 供奉官的品秩越低,
〔14 〕
大体包括月俸、食料、防阁 ( 六品以下曰庶 内供奉的情况越普遍, 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仆) 、杂用四类, 开元二十四年悉并为月俸 二是不受员额的限制, 只要“才识相当”, 可
一项。〔7〕另外, 开元初崔隐甫为御史大夫, 以“不待缺而授” 。 这在选人多、官缺
〔15 〕
曾 奏 请 内 供 奉 及 里 行 俸 料“并 同 正 员 少,“大率十人竞竞一官” 〔16 〕的情况下, 无疑

— 107 —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年第 1 期 ( 总第 156 期)

是个破格晋用人才的有效手段。 立以宣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
21 作为假借官的内供奉官 事等。〔21〕
以肃宗至德 ( 756—758 ) 为断限, 内供 一般说来, 使府幕佐衔内带御史并无
奉官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内供 职事上的实际意义, 兼御史“是用假威台
奉者一般都是实履其任的, 而后期除了实 宪” 。 唐后期使府参佐实行使臣自行延
〔22〕

履其任者之外, 还出现了假借官的情况。唐 幕与中央政府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如


后期使府参佐和三司巡院官带御史者多有 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支使、参谋、掌书记、
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推官、巡官等文职幕佐和押衙、虞侯、兵马
《通典》卷 24《职官六・御史台》侍御 使、十将等武职将佐在唐政府法定的行政
史条杜佑注云:“自至德以来, 诸道使府参 系统中没有相应的位置, 衔内例带台省官
佐, 多以省郎及御史为之, 谓之外台。 则皆 就是将其纳入国家行政系统以便于中央政
检校、里行及内供奉, 或兼或摄。”唐使府参 府的管理调控。就待遇而言, 使府幕佐的月
佐带御史者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节臣直 俸、杂给等经济待遇取决于使府职务〔23 〕,
接延现任御史入幕, 即上引杜佑注文所述 而其迁资、章服、班序等政治待遇, 则取决
及者; 唐代文献称为“外台御史”。二是延他 于所带之台省职务。 其带御史的迁转资序
官或选人入幕, 以御史作为假借官资, 唐代 为: 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文献一般称为“使下御史” 。 现任御史充任 内供奉、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内供奉、侍御
使府幕佐缘自开、天, 唐政府曾于天宝二年 史、御史中丞、御史大夫。 带御史衔在改转
( 742) 下令禁止。但自至德以后, 朝廷播迁, 时的考限远远优于带它司职务。 按唐代章
唐政府对郎官御史充任使府幕佐只好听之 服制度, 五品以上可服绯, 如带宪衔至侍御
任之。大历十四年 ( 779) 六月敕文称:“郎官 史 ( 从六品下) 即得奏服绯。〔24 〕尤其是在
御史充使, 绝本司务者, 改与检校及内供 入朝班序上, 带宪衔者包括内供奉、里行比
奉、里行。”
〔17 〕现任正员御史充使府幕佐, 带它 司 职 务 优 势 更 为 明 显。 贞 元 二 年
也须改为内供奉及里行。《全唐文》 任官文 ( 786) 九月, 唐政府下诏对使府幕佐带宪衔
书中不乏此类任职实例。 如崔益以通议大 内供奉、里行者的班序作出原则规定:“诸
夫侍御史内供奉充诸道营田使判官, 孙会 使司下 ( 参佐) 无本官, 准授内供奉及里行
以朝散大夫侍御史内供奉充福建节度判 者即入, 班亦在正官之次。 有本官兼者, 各
官。〔18〕至于作为假借官资的所谓“使下御 从本官班序。如本官不是常参官, 并宪官是
史”, 其中内供奉者为数更多, 兹不枚举。 摄者, 惟听于御史班中辞见。” 〔25〕至贞元二

另一类被称作“外台御史”的, 是三司 十年 ( 804) 十月, 御史中丞武元衡对此又有


巡院官带御史者, 其中也有内供奉的任职 专门奏章, 并获得批准:
形式。 肃宗乾元 ( 758—760) 以后, 盐铁、户 “准贞元二年班序敕, 使下三院御
部、度 支 三 使 相 继 在 诸 道 设 置 分 支 机 史, 有本官是常参官兼者, 即入本官
构——巡院, 其“三使下监院官, 皆郎官、御 班, 如内供奉、里行, 即入御史班。缘使
史为之” 。《唐代墓志汇编》墓主、墓主
〔19 〕 下御史, 近例不在内供奉班内。请自今
亲属及撰书者的结衔中, 多有此类监院官 以后, 诸使下御史内供奉者, 入阁日,
带御史内供奉的情况, 如卢伯卿以殿中侍 并依宣政殿前班位, 次员外郎之后, 在
御史内供奉知盐铁转运盐城监事〔20〕, 张中 正 台 监 察 御 史 之 上, 使 为 常 式。”
— 108 —
唐代的内供奉官

从之。〔26〕 事, 多差御史推劾, 臣恐烦劳州县。 先请度


这一章奏对“使下御史” 内供奉者的入 支、户部、盐铁院官带宪衔者推劾。 又得三
朝班序作出了详尽、具体的规定, 本官不是 司使申称院官人数不多, 例专掌院务, 课绩
常参官的使府参佐, 如带宪职内供奉, 可以 不便。 今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
享受常参官的待遇。按《大唐六典》 卷 2《尚 人, 请于其中带宪衔者委令推劾, 如累推有
书吏部》 的界定, 常参官应为:“五品以上职 劳, 能雪冤滞, 御史台缺官, 便令奏用。’从
事 官, 八品以上供 ( 奉官) , ( 员外)〔都〕郎, 之。”〔28〕
监察御史、太常博士。”使府参佐中本官为 “使下御史” 、
“外台御史”中的内供奉
五品以下非常参官者为数甚众, 如衔内带 者, 虽然在任用性质上属于假借官, 但它比
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便可视 其它任职形式的假借官, 如唐代后期的员
作常参官, 班于尚书省诸司员外郎之下, 正 外、试官显然更具有实际意义。 据陆贽所
台监察御史之上。 这也是使府参佐热衷于 言, 唐后期的员外、试官“授不费禄, 受不占
兼宪衔包括内供奉、里行的重要原因。 员” ,“无俸禄之资, 无摄管之柄, 无见敬之
盐铁、户部、度支三使下分巡院官兼御 贵, 无 免 役 之 优。 惟 假 空 名, 以 笼 浮
史较比使府参佐兼御史者更具有职事上的 俗” 。 而“使下御史”
〔29〕 、“外台御史”中的
意义。“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号外台, 得察 内供奉, 不仅有“见敬之贵”, 而且有“摄管
风俗, 举不法。” 这类御史与中央政府特
〔27〕 之柄” , 甚至还有“见惧之威”
, 不仅仅是“假
别是手握重权的财政专使关系更为密切。 借空名” 的问题。
他们不仅对地方经济活动负有督察之责, 至五代时, 地方军政长官衔内带御史
而且对包括刺史在内的地方行政官员的政 者, 仍有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至宋代, 御史
务活动, 也有监察之权。至于使府参佐中兼 中仍有特殊任用形式, 但一般只称里行, 不
宪衔者包括内供奉、里行等也于大中四年 再称内供奉。内供奉作为任官形式, 逐渐退
( 850) 获得了推劾狱讼之权。 其年八月, 御 出历史舞台。
史中丞魏 莫 言 奏:“
‘诸道州府, 百姓诣台诉

附表  唐代内供奉官任职情况表
姓名 供职机构与任职情况 资料来源 备注
吉 顼 左台中丞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元年 近亻幸侍从
张易之 司卫卿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元年 近亻幸侍从
张昌宗 银青光禄大夫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元年 近亻幸侍从
田归道 殿中监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二年 近亻幸侍从
李迥秀 夏官侍郎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二年 近亻幸侍从
薛 稷 凤阁舍人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二年 近亻幸侍从
员半千 正谏大夫控鹤内供奉 《资治通鉴》卷 206 圣历二年 近亻幸侍从
崔 融 著作郎右史 ( 起居舍人) 内供奉 《全唐文》卷 242《授崔融著作郎制》 供奉官
沙叱忠义 上柱国右奉宸 ( 右千牛卫) 内供奉 《全唐文》卷 242《授沙叱忠义右金吾卫 近亻幸侍从
将军制》

骆务整 左武威卫将军员外同正右奉宸
( 右千牛 《全唐文》卷 242《授骆务整左武威卫将
近亻幸侍从
卫) 内供奉 军制》
张 说 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 《旧唐书》卷 97《张说传》 供奉官

— 109 —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年第 1 期 ( 总第 156 期)

( 接上表)

姓名 供职机构与任职情况 资料来源 备注
王 丘 通直郎紫微 ( 中书) 舍人内供奉《全唐文》卷 250《授王丘紫微舍人制》 供奉官
齐 氵 朝议郎给事中内供奉 《全唐文》卷 250《授齐氵 紫微舍人制》 供奉官
韩 休 朝议郎左补缺内供奉判主爵员外郎 《全唐文》卷 250《授韩休起居郎制》 供奉官
韦虚心 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判右司员外郎 《全唐文》卷 250《授王丘主爵郎中制》 供奉官
韦希仲 左卫将军上柱国兼通事舍人内供奉 《全唐文》卷 251《授韦希仲宗正卿制》 供奉官
陈贞节 宣议郎右拾遗内供奉 《全唐文》卷 251《授陈贞节太常博士制》 供奉官
张九龄 左拾遗内供奉 《新唐书》卷 45《选举下》 供奉官
萧 嵩 朝请大夫殿中制 ( 侍) 御史内供奉
《全唐文》卷 252《授萧嵩太子舍人制》 供奉官
崔 宥 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全唐文》卷 252《授崔宥太子舍人制》 供奉官
杨齐  朝议郎前行右拾遗内供奉 《全唐文》卷 308《授杨齐王宣右补缺制》 供奉官
张九龄 中书舍人内供奉 《新唐书》卷 126《张九龄传》 供奉官
《文苑英华》 卷 393《授卢绚裴宽御史中
卢 绚 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 供奉官
丞制》
裴 宽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右司郎中侍御史内供 《文苑英华》卷 393《授卢绚裴宽御史中 供奉官
奉 丞制》
《全唐文》卷 411《授陆海尚书主客员外
陆 海 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绯 供奉官
郎制》
《全唐文》卷 411《授房宗偃尚书膳部员
房宗偃 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绯 供奉官
外郎制》
郑 浑 朝议大夫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 《全唐文》卷 411《授郑浑水部员外郎制》 供奉官
元 巽 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 《全唐文》卷 411《授元巽侍御史制》 供奉官
蒋将明 宣议郎侍御史内供奉东都留台 《全唐文》卷 411《授蒋将明侍御史制》 供奉官
崔 益 通议大夫侍御史内供奉前诸道营田使判官 《全唐文》 卷 411《授崔益侍御史制》 外台御史
孙 会 朝散大史侍御史内供奉充福建节度判官 《全唐文》 卷 411《授孙会侍御史制》 外台御史
郑虚心 左拾遗内供奉 《文苑英华》卷 395《授郑虚心监察御史制》 供奉官
《全唐文》卷 662《授辛丘度工部员外郎
辛丘度 朝散大夫右补缺内供奉 供奉官
等制》
高定方 监河东河西道兵马使内供奉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四○七 使下御史
李 庸阝 将仕郎前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贞元○三三 供奉官

崔  凡 浙江东道团练副使朝议郎殿中侍御史内 《墓志》贞元一三○ 使下御史
供奉
卢   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元和○五三 使下御史
窦从直 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元和○七六 供奉官
王众仲 朝议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元和○九八 供奉官
许康佐 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赐绯 《墓志》元和一二四 供奉官
吴 思 前试太常寺协律郎右拾遗内供奉 《册府元龟》 卷 644《贡举部・考试二》 供奉官
韦 曙 京兆府高平县尉左拾遗内供奉 《册府元龟》 卷 644《贡举部・考试二》 供奉官
黎 埴 翰林学士朝议郎右补缺内供奉 《墓志》开成○○七 供奉官
崔 倬 天平军节度判官宣德郎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开成○一八 使下御史
崔 揆 陇州防御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开成○四四 使下御史
卢伯卿 知盐铁转运盐城监事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 开成○四九 外台御史
沈佐黄 兖海节度判官登仕郎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大中一四○ 使下御史
孙 玩 寿州团练判官宣议郎侍御史内供奉 《墓志》咸通○六○ 使下御史
浙江西道观察判官朝议郎殿中侍御史内
令狐澄 供奉 《墓志》咸通○六二 使下御史

郑仁表 镇海军节度掌书记将仕郎殿中侍御史内 《墓志》咸通一一五 使下御史


供奉
杨知退 前口曹濮等州观察判官将仕郎殿中侍御 《墓志》乾符○一○ 使下御史
史内供奉
张中立 宣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 《墓志》乾符○三一 外台御史
薛廷老 右拾遗内供奉史官修撰 ( 宝历元年十一月) 《唐会要》卷 56《省号下・左右补缺拾遗》 供奉官

— 110 —
唐代的内供奉官

〔13〕
全唐文: 卷 649〔
M〕.
〔参考文献〕 〔15〕
大唐六典: 卷 8“门下省”
〔M〕
.
〔16〕
新唐书: 卷 45〔
M〕.
〔1〕
通典: 卷 24“职官六”
〔M〕
.
〔17〕
唐会要: 卷 62“御史台下・出使”
〔M〕
.
〔2 〕赵 冬 梅. 唐 五 代 供 奉 官 考〔J 〕
. 中 国 史 研 究,
〔19〕
唐会要: 卷 88“盐铁”
〔M〕
.
2000, (1).
〔20〕
唐代墓志汇编: 开成○四九〔
M〕.
〔3〕
〔8〕
大唐六典: 卷 13“御史台”
〔M〕
.
〔21〕
唐代墓志汇编: 乾符○三一〔
M〕.
〔4〕
〔14〕
通典: 卷 24“职官六”
〔M〕
.
〔22〕
全唐文: 卷 659“牛元翼可检校左散骑常侍涤州
〔5 〕大唐六典: 卷 13“御史台”
〔M〕
; 唐会要: 卷 60
刺使御史大夫制”
〔M〕
.
“御史台上”
〔M〕
.
〔24〕
唐会要: 卷 31“舆服上・鱼袋”
〔M〕
.
〔6〕
册府元龟: 卷 505“邦计部・俸禄一”
〔M〕
.
〔25〕
〔26〕
唐会要: 卷 25“文武百官朝谒班序”
〔M〕
.
〔7〕
〔23〕
唐会要: 卷 91“内外官料钱上”
〔M〕
.
〔27〕
新唐书: 卷 117“高元裕传”
〔M〕
.
〔9〕
唐会要: 卷 60“御史台上”
〔M〕
.
〔28〕
旧唐书: 卷 18 下“宣宗纪”
〔M〕
.
〔10〕
大唐六典: 卷 8“门下省”
〔M〕
.
〔29〕
全唐文: 卷 464“又论进瓜果拟人状”
〔M〕
.
〔11〕
新唐书: 卷 26〔
M〕.
〔12〕
〔18〕
全唐文: 卷 411〔
M〕.
【责任编辑: 陈志刚】

 【学术传真】

明代苏松江浙人“勿得任户部”

  方志远、李晓方在 2004 年第 6 期《历 松动, 并成为建文时苏松江浙人仍得官户


史研究》上撰文认为, 明代苏州、松江、江 部的依据; 永乐初对建文改制的全盘否定,
西、浙江人“勿得任户部”这一制度包含两 以及由周忱戴衔户部而发生的变故, 遂使
个方面的内容: 苏松江浙人不得为户部官, “祖制”
二百年不变。 通过遏制“南人”特别
苏松江浙吏不得为户部吏; 但前者为“祖 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士人, 以缩小南北
制”
, 后者是“成例”, 法律地位不同。“祖 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 达到南北平
制”针对的首先是苏松籍官员;“成例” 针对 衡和政权巩固, 是明代政治体制和统治方
的是苏松江浙的吏员, 以及作为其后备力 针的重要特征; 苏松重赋及苏松江浙人不
量的“市井之徒”
。“祖制”
在洪武后期有所 得官户部, 正体现了这一特征。

— 111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