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总第 78 期 甘 肃 政 法 学 院 学 报 General No.

78
               
2005 年 1 月 Journal of Gansu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 w Jan. ,2005

唐代家庭财产的法律继承和遗嘱继承
李润强
(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 隋代以来的“析籍”
政策将大家族 、
大家庭解体为家庭 、
小家庭 ,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分家析产 。唐代初期 ,为了
确保国家的赋役 ,防止百姓借“合户”
“析户”
逃避纳赋服役 , 唐王朝先后制订了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的分家析产政策 , 终于催
生了一套以《户令》
为中心 、
实际可行的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相关法令 。同时 ,这些政策 、
法令
的施行 ,又为家产的遗嘱继承提供了可能 ,家产预分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家产的遗嘱继承 ,既依照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 ,也
突出了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和子孙的析产愿望 。至唐代中晚期 ,以遗嘱继承为主要形式的家产预分 ,成为分家析产的重要方
式。
关键词 : 唐代 ; 家产 ; 继承 ; 法律
中图分类号 :DF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788X(2005) 0120050205

Tang Dynasty’s Legal Succession and Will Succession of Family Property


LI Run - qiang
( School of Literature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 Since Sui Dynasty , the policy of“levy taxes separately”has divided extended families into small families along
with the separation of property. In the early days of Tang Dynasty , taking The Household Decree as its centre , a series of
laws which deal with the separation of family and property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policies and acts made the will suc2
cession possible. The will succession manifested house holders’management right to property and children’s will to sepa2
rate family property. The will succession became the main form of division of family and property
Key words : Tang Dynasty ; family property ; succession ; law

唐代所说的“别籍异财”,就相当于今天的分家析产 ,严格来说 “别籍”


, 、
“异财”是两个概念 ,前者指另立
户头 ,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户籍分开 ,是家庭的自然生成 ; 后者指析分家产 ,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财产分割 ,
分配给各个新的家户或继承人 ,构成他们赖以生存的财产基础 。由于“别籍异财” 有时发生在祖父母 、父母死
后 ,有时发生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 ,这样 ,财产的析分继承并不一定属于遗产的处理 ,唐代规定 “别籍”
, 的同
时 ,一般必须要“异财”,各个家庭开始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 ; 但“异财”之后 ,不一定必须“别籍”,有时与原来
的家族 、 家庭别籍 ,有时也可能继续同籍 。
“别籍”是“异财”的前提 “异财”
, 是“别籍”的必然结果 。所以 “别
,
籍异财”
就是户口分立和家庭财产的析分继承 ,必须将“别籍”“
、异财”
结合起来讨论唐代家庭财产的继承 。

  一 、
唐代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出现的社会背景
据《隋书》
记载 ,隋文帝开皇年间 “山东尚承齐俗
, , 机巧奸伪 , 避役惰游者十六七 。四方疲人 , 或诈老诈
小 ,规避租赋 。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 ,户口不实者 ,正长远配 ,而又开相纠之科 。大功已下 ,兼令析籍 ,各为户
”①由于隋仍实行百姓按丁课役 , 山东等地 , 自北齐以来延续了大量户口隐漏 、
头 ,以防容隐 。 规避赋役的情
况 ,结果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隋文帝着手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据实课役 、 消除户口不实问题 ,除实行大规

收稿日期 :2004 - 11 - 8
作者简介 : 李润强 (1969 —) ,男 ,甘肃庄浪人 ,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 、
古典文献学及中古社会
历史研究 。
①唐魏征等《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 1973 年 。

50
模“貌阅”,督责正长 “开相纠之科”
, 之外 ,还下令将大家族析分 ,大功以下亲属 ,应该析籍异爨 ,另立户头 ,即
属同一祖父的堂兄弟之间 ,及由此以远的亲属 ,必须别籍异财 。
这项措施 ,将家族分解为家庭 ,将大家庭析分为小家庭 ,分化出了大量的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 ,随着这些
家族的分解 ,原有的财产被分配到各个家庭 , 各自经营生计 , 分别承担国家的赋役 , 这就是隋代强制执行的
“析籍” 政策 ,它直接导致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家产析分 。经过隋代的“析籍”,至唐代初年制订律令时 ,大户苞
荫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种“相冒合户” 的现象 。 “相冒合户” 指“以疏为亲及有所
规避”,所谓“以疏为亲”,即将本不属于期亲或大功以上亲属假冒为亲近亲属 “有所规避” , 指借此逃避纳赋从
役或减免刑罚 。 《唐律疏议》 卷 12《户婚律》“相冒合户” 条“: 诸相冒合户者 , 徒二年 ; 无课役者 , 减二等 。
”疏议
解释 “ : 既为同居有所蠲免 ,相冒合户 ,故得徒二年 。无课役者 ,或籍资荫赎罪 ,事既轻于课役 ,故减二等 ,得徒
一年 。注云 ‘ : 谓以疏为亲’,律令所荫 ,各有等差 ,如以疏相合 ,失户数 ; 规其资荫 ,即失课役 。如斯合户 ,得此

徒刑 。 ” 这条律说明 ,唐代逃避赋役的现象并未消失 ,依然在一些官员家庭发生 , 故律令仍予以禁止 , 违者
处以徒刑 。
同时 ,由于唐初实行“先富强 、 后贫弱 ,先多丁 ,后少丁”的差科赋役政策 ② ,富室多丁之家想方设法减少
或逃避徭役 ,有的便采取了分家析产的方式规避课役 ,家庭析分之后 ,户等降下 ,应承担的课役也随之减少 ,
“父子异产”“ 、兄弟异计” 之风愈演愈烈 。为了防止赋税收入减少 , 国家以法律严格规范民间分家析产的行
为 《唐会要》
, 卷 85《定户等第》 引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 696) 七月二十三日敕文 “ : 天下百姓 ,父母令外继别籍
者 ,所析之户 ,等第并须与本户同 ,不得降下 。其应入役者 ,共计本户丁中 ,用为等级 ,不得以析生蠲免 。其差
科各从析户祗承 ,勿容递相影护”③ ,敕文要求外继别籍而析出之户与原户户等相同 ,不得因析分而降下 , 入
役也不得以析户而蠲免 ,而且差科必须由析出的新户承担 。至于百姓毫无理由的析籍避役 ,更加归于严禁之
列了 《唐律疏议》
, 卷 12《户婚律》“子孙别籍异财” 条“: 诸祖父母 、父母在 ,而子孙别籍 、 异财者 ,徒三年 。若祖
父母 、 父母令别籍及以子孙妄继人后者 ,徒二年 。 ”凡祖父母 、 父母在世 ,子孙分立户头或析分家产 ,以及祖父
母、 父母指使子孙另立户籍或者无端外继别户者 ,都要受到法律的处治 。
既要防止百姓“相冒合户”,逃避纳赋从役或减免刑罚 ,又要严禁民间随意析户之风 、 加强赋役征收 ,这些
成为唐王朝前期必须解决的重点社会问题 ,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唐代分家析产政策 ,也促使了《户令》 中家庭财
产析分继承法令的出台 。

  二 、
唐代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的出台 :
在总结隋代及本朝有关分家及财产继承政策法令的基础上 ,唐王朝终于确立了一套较为严密成熟 、 切实
可行的家产继承法律 ,那就是以唐代《户令》 为中心的系列律令 。唐开元年间颁布《户令》规定 “ : 诸应分田宅
及财物 ,兄弟均分 。 其父祖亡后 ,各自同居 , 又不同爨 , 经三载已上 , 逃亡经六载已上 , 若无父祖旧田宅 、
( 邸
店、 碾石岂 、部曲 、
奴婢见在可分者 ,不得辄更论分 。 ) 妻家所得之财 ,不在分限 。( 妻虽亡没 ,所有资财及奴婢 ,
妻家并不得追理 。 ) 兄弟亡者 ,子承父分 。( 继绝亦同 。 ) 兄弟俱亡 ,则诸子均分 。( 其父祖永业田及赐田 , 亦均
分 ; 口分田 ,即准丁 、 中、老、小法 。若田少者 ,亦依此法为分 。 ) 其未娶妻者 , 别与聘财 。姑 、
姊妹在室者 ,减男
聘财之半 。寡妻妾无男者 ,承夫分 。若夫兄弟皆亡 ,同一子之分 。( 有男者 ,不别得分 ,谓在夫家守志者 。若
改适 ,其见在部曲 、 奴婢 、
田宅不得费用 ,皆应分人均分 。 ) ”④ 这是唐代分家析产制度的纲领性令文 , 与《唐律
疏议》 “名例律”“、户婚律”“ 、贼盗律” 等律令中的相关规定一起 ,集中阐述了唐代分家及财产继承制度 ,在相
当长的时期内规定 、 协调着民间的分家析产行为 ,这个法令还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至于宋代也继续沿
用。
试以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唐代通用分家文书斯 4374《分书 ( 样式) 》 为例 :
“兄某告弟某甲 □□( 累叶) 忠孝 ,千代同居 。今时浅狭 ,难立始终 。 □□( 恐后) 子孙乖角 ,不守父条 。或
有兄弟参商 ,不 □( 识) 大体 。既欲分荆截树 , 难制颓波 , □领分原 , 任从来意 。家资产业 , 对面分张 ; 地舍园
林 ,人奴半分 。分枝各别 ,具执文凭 ,不许他年更相斗讼 。乡原体例 ,今亦同尘 ,反目憎嫌 ,仍须禁制 。骨肉情

① 刘文俊《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 1988 年 。
② 《唐律疏议》
卷十三《户婚律》
“差科赋役违法”
条疏议 。
③ 《册府元龟》
卷 486《邦计部・
户籍》
同。
④ 《宋刑统》
卷 12《卑幼私用财》
引 ,参见仁井田升《唐令拾遗》
卷 9《户令》。

51
分 ,汝勿违之 。兄友弟恭 ,尤须转厚 。今对六亲商量底定 ,始立分书 ,既无偏坡 ( 颇) ,将为后验 。人各一本 ,不
许重论 。
某物 某物 某物 某物 某物
车 牛羊 驼马 驼畜 奴婢
庄园 舍宅 田地乡口 渠道四至
右件家产并以平量 ,更无偏党丝发差殊 。如立分书之后 ,更有喧悖 ,请科重罪 ,名目入官 ,虚者伏法 。年
月日 ( 下略) ” ①
文书中明确指出 ,由于“恐后子孙乖角 ,不守父条 ; 或有兄弟参商 ,不识大体”,所以在长辈主持下 “家资,
产业 ,对面分张 ; 地舍园林 ,人奴半分”, 这份文书充分体现了《户令》分家及家产继承的原则 。所谓“乡原体
例”,指乡民应该遵守的各种律令及乡规民约等 ,当然包括上文列举的《户令》 等 ,分家文书是在法律基础上制
定的 ,对当事人有一定约束力 。这些都表明 ,唐代民间析户的确依照分家及财产继承法令分张家产 。

  三 、
唐代家庭财产的遗嘱继承的确立 :
唐以前 ,大家族为解决分家过程中的财产纠纷 ,已经采取预分家产的预防措施 ,随着唐代分家析产律令
的酝酿 、 出台 ,具有遗嘱继承性质的家产预分在民间开始得到重视 。开元初年 ,宰相姚崇“先分其田园 ,令诸
子侄各守其分 ,仍为遗令以诫子孙 , ……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 , 子孙既失覆荫 , 多至贫寒 , 斗尺之间 , 参商是
竞 。岂唯自玷第 ,仍更辱先 ,无论曲直 ,俱受嗤毁 。庄田水碾 ,既众有之 ,递相推倚 ,或致荒废 。陆贾 、 石苞 ,皆
古之贤达也 ,所以预为定分 ,将以绝其后争 ,吾静思之 ,深所叹服 。 ” ②姚崇将“分其田园”的做法直接称作“预
为定分”,包含这样的意思 ,如果没有意外 ,这种析分可能就是将来最后遗嘱 ,具有实际效力 。预分的目的在
于“绝其后争”,包括防止子孙因失去父祖荫庇而渐趋贫寒 、 杜绝子孙为财产争竞 、 保持传统的孝悌家风 、 保证
家族的繁荣 。说明唐代的财产预分 ,更明确地将预分家产与家族兴衰联系起来考虑 ,开始形成了某些遵循的
准则 ,像“均分”“ 、定分” 等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值得注意的是 ,唐代法律其实已经为家产预分及遗嘱继承提供了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 ,遗嘱继承还优
于法定继承 。根据法令 ,祖父母 、 父母在世 ,子孙要求分家析财是被禁止的 ,祖父母 、 父母令子孙别籍 ,不论是
否分异财产 ,也会触犯法律 。但是 ,一个家庭若不分立户头 ,在祖父母 、 父母主持下为子孙预分家产 ,即“同籍
异财” 是法律允许的 《唐律疏议》
, 卷 12《户婚律》
“子孙别籍异财”条疏议云 “ : 若祖父母 、父母处分 , 令子孙别
籍及以子孙妄继人后者 ,得徒二年 ,子孙不坐 。但云‘别籍’,不云‘令其异财’,令异财者明其无罪”,这不仅为
父祖在世时预分家产提供了条件 ,而且也使父祖以遗嘱形式析分财产成为可能 。另据《宋刑统》 卷 12 引唐开
元二十五年《丧葬令》“ : 诸身丧户绝者 ,所有部曲 、 客女 、
奴婢 、
店宅 、 资财 ,并令近亲 ( 亲以本服 ,不以出降) 转
易货卖 ,将营葬事及量功德之外 ,余财并与女 ( 户虽同 ,资财先别者 ,亦准此) ; 无女 ,均入以此近亲 ; 无亲戚者 ,
官为检校 。若亡人存日 ,自有遗嘱处分 ,证验分明者 ,不用此令 。 ”
日本学者仁井田升认为 ,这是现存中国古代
最早的遗言法 ③ ,这里所言“若亡人存日 ,自有遗嘱处分 ,证验分明者 ,不用此令”,证明唐代“户丧身绝者”对
其所有家庭财产的处置 ,其遗嘱具有先于《户令》 的优先执行权 。 《户令》 与《丧葬令》 大约出现于同一时期 ,说
明唐代在制定《户令》 的时候 ,充分注意到了家长的财产处置权 ,也认识到遗嘱继承的重要性 。虽然这条规定
仅限于“户丧身绝” 的特殊家庭 ,但对遗嘱继承法律地位和作用的确立 ,对后来遗嘱继承的进一步发展 ,都具
有重要意义 。
敦煌文书中的析产遗嘱也证明了这一点 ,斯 2199 号《唐咸通六年 ( 865) 尼灵惠唯书》:
“咸通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尼灵惠忽染疾病 ,日日渐加 ,恐身无常 ,遂告诸亲 ,一一分析 。不是昏沉之语 ,
并是醒苏之言 。灵惠只有家生婢子一名威娘 ,留与侄女潘娘 ,更无房资 。灵惠迁变之后日 ,一仰潘娘葬送营
办 ,已后更不许诸亲吝护 。恐后无凭 ,并对诸亲 ,遂作唯书 ,押署为验 。
弟金刚/ 索家小娘子/ 外甥尼灵皈/ 外甥十二娘/ 侄男康毛      外甥索计计
侄男福晟/ 侄男胜贤/ 索郎水官/ 左都督成真 ( 下残) ”

① 唐耕耦 、
陆宏基主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二辑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0 年 。
② 《旧唐书・
姚崇传》,又见《全唐文》
卷 206《遗令诫子孙》。
③ ( 日) 仁井田升《唐宋法律文书研究》,东方文化学院 1937 年版 ,第 622 页 ,1983 年东京大学出版社 。

52
从这份遗嘱看 ,尼灵惠没有亲生子女 ,依照《丧葬令》,财产“均入以此近亲”,但她并没有按照常理将遗产
留给弟弟 、 侄子或外甥等亲近男性继承人 ,却将自己的财产 — ——奴婢威娘 ,通过合法的遗嘱手续 “并对诸亲 , ,
遂作唯书 ,押署为验”,留与侄女潘娘继承 ,并委托其办理自己的丧事 ,其根据显然就是唐代法律规定的遗嘱
继承先于法令 。
德宗朝之后 ,随着两税法的颁行 ,赋役政策及户籍制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户无土客 , ,以见居为簿 ; 人无

丁中 ,以贫富为差” ,徭役征发不再以人丁为本 ,而仅以家庭财富为等级 ,百姓的别籍异财不会对国家的赋
役征发产生明显影响 ,家庭丁口的多少也与两税无直接关系 ,分家析产不再成为百姓规避赋役的重要手段 ,
官方不再大力干涉民间的家产析分 。随着国家析户之风的驰禁 ,百姓的分家及财产继承的发展更趋自然合
理 ,家产预分的长处得到了普遍认可 ,不仅财产丰盈的官僚家庭 ,而且普通之家也采用了遗嘱继承的方式 ,唐
代中晚期 ,家产的遗嘱继承成为民间分家析产的重要方式 。
唐代家产的遗嘱继承 ,既遵照国家分家及财产继承法令 ,也突出了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和子孙的析产愿
望 ,它集中体现在分产继承的遗嘱之中 。唐代的敦煌分家文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②:
1. 依照分家继产法令分张家产 : 从上文所引唐代敦煌分家文书可知 , 不管是分家方式 , 还是实际遗嘱清
单 ,都根据均分等分家析产原则设立 ,所以 , 家庭所立析产遗嘱大都符合《户令》等国家分家继产法令 , 遵守
“乡原体例”,具有“凭据” 的法律效力 ,属于合法入俗的析产文书 ,当然 ,遗嘱的执行又以相关法律作为保障 ,
如斯 5647 号《分书 ( 样式) 》
“分析为定 ,更无休毁 。如若更生毁互 ,说少道多 ,罚锦一匹 ,充助官门 。恐后子孙
不省 ,故勒分书 ,用为后凭”; 斯 5647 号《遗书 ( 样式 ) 》“右件分割
, , 准吾遗嘱 , 分配为定 , ……若有违此条流 ,
但将此凭呈官 ,依格必将断绝者”。
2. 突出家长的财产处分权及感情好恶 : 由于祖父 、 父亲是户主 、 家长 ,具有法定的财产处置和析分权力 ,
是家产析分的主持者和分家遗嘱的制定者 ,所以 ,他们的主观倾向在家产预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往往
体现着他们的主观好恶 ,家产分配的细节 ,如田产的肥瘠远近 、 屋舍的新旧好坏 、 奴婢的劳动力状况 、 牲畜健
壮与否等等 ,都出自家长的安排 ,如敦煌文书斯 4577 号《癸酉年 973 十月五日杨将头遗物分配凭据》“
( ) : 癸酉
年 ( 835) 十月五日申时 ,杨将头遗留与小妻富子伯师一口 ,又镜架匮子 ,又舍一院 ; 妻仙子大锅壹口 ; 定千与驴
一头 、 白叠袄子一 ,玉腰带两条 ; 定女一斗锅子一口 ; 定胜鏊子一 ,又匮壹口 。 ” 在这份遗嘱中 ,户主杨将头只给
正妻仙子一口大锅 ,留给其他家人也只是牲畜 、 衣服 、 柜锅等 , 但分给小妾富子一处宅院 , 也明显不合情理 。
尽管有学者认为这道文书很可能“只是正式析分田产之外的补充”“也可能是多次性析产时的最后一次析 ,
分” ③ ,但毫无疑问 ,杨将头的主观意愿在这份遗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3. 体现子孙尽早分家析产的愿望 : 子孙成年成家后 ,有独立生活 、 尽早分家析产的要求 ,唐代敦煌诗人王
梵志的诗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造作庄田犹未已》
, “
: 造作庄田犹未已 ,堂上哭声身已死 。哭人尽是分钱

人 ,口哭原来心里喜 。 ” 而家长主持下的遗嘱分产既不违反国家法律 ,又可满足他们析产的愿望 。长辈也都
意识并体谅子孙的这一意愿 ,并把订立遗嘱视作自己生前要事之一 , 如斯 0343 号《析产遗嘱 ( 样式) 》“ : 吾今
桑榆已逼 ,钟漏将穷 ,疾病缠身 ,暮年不差 ,日日承忘痊损 ,月月渐复更加 。想吾四体不安 ,吾则似当不免 ,吾
与汝儿子孙侄家眷等 ,宿缘之会 ,今为骨肉之深 , 未得安排 , 遂有死奔之道 。虽则辜负男女 , 逝命天不肯容 。
……今吾惺悟之时 ,所有家产 、 田庄 、畜牧 、
什物等 ,已上并已分配 。 ”
4. 避免家庭财产纠纷 : 家长主持下的家产预分 ,其初衷便是避免由财产析分引发家庭矛盾 , 保持家庭的
自然析分 ,尤其是遗嘱所具有的法律效力 ,解除了日后家庭冲突的隐患 。如斯 0343 号《析产遗嘱 ( 样式) 》称 :
“所是城外庄田 、 城内屋舍 、 家活产业等 ,畜牧什物 ,恐后或有不亭争论 、 偏并 ; 或有无智满说异端 ,遂令亲眷相
憎 ,骨肉相毁 ,便是吾不了事 。今吾惺悟之时 ,所有家产 、 田庄 、
畜牧 、 什物等 ,已上并已分配 。 ”
5. 遗嘱的制定程序更加规范 : 必须由具有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参与 ,有家庭以外的亲邻 、 长者 、官人作为见
证人 ,有成型实用的文书样式 。如斯 6537 号 2V3V《遗书 ( 样式) 》 “今醒素之时 ,对兄弟子侄诸亲等遗嘱 ,房资
产业庄园宅舍 ,一一各支分数 ,例名如下”; 斯 2199 号《唐咸通六年 ( 865) 尼灵惠唯书》 “尼灵惠忽染疾病 , ……
不是昏沉之语 ,并是醒苏之言 , ……并对诸亲 ,遂作唯书 ,押署为验”。斯 2174《天复九年 ( 909) 董加盈兄弟三

① 宋王溥《唐会要》
卷 83《租税上》
引 ,中华书局 1955 年 。
② 《唐宋法律文书研究》
第 2 编第 14 章第 3 节对“遗言状”
内容及形式也有专门讨论 。
③ 邢铁《唐代家产继承方式述略》《河北师大学报》
, 2003 年 3 期 。
④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
卷六 ,中华书局 1983 年出版 。

53
人分家契》 中签押的“见人”有“阿舅石神神”“、耆寿康常清”和“兵马使石福顺”三人 。一般来说 ,遗嘱的内容
及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 : 遗嘱订立的时间 、立遗嘱人及继承人情况及关系简介 、 遗嘱分产缘由 、家产分
配的具体内容 依照屋舍院落 、
( 园林田地 、
牲畜生产资料 、
生活资料日用品等这样的先后次序 、 ) 遗嘱人愿望及
对继承人的惩处方法 ( 执凭功能) 、
亲邻及见证人 、
当事人签字画押 。与此前的遗令相比 ,已经属于完全成熟
的析产文书 。正由于以上原因 ,遗嘱分产继承不仅得到国家法令的保护 ,而且更易于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和
使用 ,敦煌遗书中保存的这些大量成型的遗嘱文书 ,也反映了遗嘱继承在民间的重视程度和普遍程度 。

  四 、
唐代家庭财产继承的法律以及其它保障措施 :
唐代《户令》 关于分家析产的条例 ,得到了法律有力的保障 。对于违犯者 ,参照“坐赃罪”予以处罚 。 《唐
律疏议》 卷 12《户婚律》
“同居卑幼私辄用财”条 “ : 即同居应分 , 不均平者 , 计所侵 , 坐赃论减三等”, 这里所谓
“均平”,重点指兄弟均分 ,还包括违犯《户令》分家析产规定 、 不合理不合法占有家人财产等诸多情况 , 疏议
云“ : 违此令文者 ( 指《户令》 有关异财的令文) ,是为‘不均平’ ”,触犯者会受到惩罚 ,按照唐代以绢帛估算财产
的惯例 ,换算多占的财物 ,以坐赃罪“减三等” 的标准折算刑罚 “诸坐赃致罪者
, , 一尺笞二十 , 一匹加一等 , 十

匹徒一年 ,十匹加一等 ,罪至徒三年” ,应该说 ,家中析产不均 ,竟然比照坐赃罪这种贪污性质的罪行惩处 ,
且重于行贿罪 ,说明这种处罚是比较严厉的 。
为维护分家析产的规定及契约 ,民间还有一些常见的惩处办法 ,包括罚没钱物 、 遭谴责 ,甚至发咒愿等 ,
如敦煌文书斯 6537 号 3V《分书 ( 样式) 》“ : 更不许道东说西 ,口说口仗 ,后有不于此契争论者 ,罚绫一匹 ,用口
( 入) 官中 ; 仍麦十五硕 ,用充军粮”; 伯 3744 号《年代未详 ( 公元 840 年) 沙州张月光兄弟分书》“ : 一一分析 ,兄
弟无违 。文历已讫 , 如有违者 , 一口 ( 则) 犯其重罪 , 入狱无有出期 , 二乃于官受鞭一阡”; 斯 6537 号《慈父遗
书》“ : 吾若死后 ,不许相诤 。如若不听母言教 ,愿三十三天贤圣不与善道 , 眷属不合 , 当恶壤憎 , 百劫他生 , 莫
见佛面 ,长在地狱 ,兼受畜生”; 斯 0343 号《析产遗嘱 ( 样式) 》“ : 右件分配并已周讫 ,已后更不许论偏说剩 。如
有违吾语者 ,吾作死鬼 ,掣汝门镗 ,来共语汝 ,一毁地下 ,白骨万劫 ,是其怨家 ; 二不取吾之语 ,生生莫见佛面”,
这些方法都带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鲜明的宗教色彩 。
唐代家产的析分继承时 ,还有充当“见人” 的亲邻长者 ,监督家庭析分是否公平 。一个家庭分家析产 ,除
当事人外 ,必须邀请亲邻 、 长者 、 官人充当见证人或调解人 ,因为他人非议往往会成为家产纠纷的导火索 ,如
敦煌文书斯 2174 号《天复九年 909) 董加盈兄弟三人分家契》“
( : 又件家业 , 苦无什物 , 今对诸亲 , 一一具实分
割 ,更不得争论”; 伯 3774 号《丑年 ( 公元 821) 十二月沙州僧龙藏牒》 中反映的龙藏兄弟的析产官司 ,就由此肇
始 “昨大哥取外人之言
, ,妄说异端 ,无种喧竞 ,状称欺屈”,这种监督往往能起到一定作用 ,促使分家析产更加
公平 ,经得起别人的议论 。
综上所述 ,在隋朝及唐代前期大家族 、 大家庭解体析分为家庭 、 小家庭过程中 , 出现了大范围的家产析
分 ,国家既要防止百姓借“合户” 逃避纳赋从役 ,又要严禁民间随意析户之风 ,这些社会家庭问题的解决直接
促使了唐代分家析产政策的制订 ,也催生了《户令》 中家庭财产继承法令的出台 。在前代及本朝的基础上 ,唐
代终于确立了一套以《户令》 为中心的 、 较为可行的分家及家产继承法令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相关
法令 。唐代分家析产律令的出台 、 施行 ,为家产预分出现提供了可能 ,具有遗嘱继承性质的家产预分开始得
到人们重视 ,家产的遗嘱继承 ,既遵照国家分家及财产继承法令 ,也突出了家长对财产的处分权和子孙的析
产愿望 。至中晚唐时期 ,随着析户之风的驰禁 ,从官僚家庭到普通之家 ,以遗嘱继承为主要形式的家产预分
成为分家及家产继承的重要形式 。

① 《唐律疏议》
卷 26《杂律》
“坐赃致罪”
条。

5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