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2 卷 第 3 期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Vol. 22. No.

3
          
2006 年 6 月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 Social Science) Jun. 2006

唐代科举制度面面观
黄  薇

(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

[摘要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 ,兴盛于唐代 ,历经三百年 ,对繁荣唐代文学 、


艺术 、
科学 、
法律等都起积极作
用 ,同时也激励了一大批出身寒微的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 ,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而科举制度之弊端 ,不在
本身 ,而在施行者的腐败所致 。
[关键词 ]唐代 ; 科举制度 ; 积极作用 ; 弊端
[中图分类号 ] K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6983 (2006) 03 - 0057 - 04

A M ulti - D im ensiona l View on the Im per ia l Exam ina tion System in Tang Dyna sty
Huang W ei
(College of Guiyang, Guiyang, Guizhou, 550005)
Abstract: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 ination began in the Sui dynasty and was p rosperous in the Tang dynasty,
experiencing a period of 300 years. It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terature, arts, science and law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it also encourage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intellectuals of poor origin to study diligently for
their p rogress. The abuse of the imperial exam ination system does not lie in the system itself but in the corrup tion of
its executors.
Key words: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 ination; Positive Roles; Abuse
  科举考试 ,作为封建社会取士的一种制度 ,肇 为重要 ,而从其开考时间上进行考察 ,则岁举又被
始于隋朝 ,确定并兴盛于唐代 。科举制度的产生 , 视为“常科 ”。所谓“常科 ”,是指开科时间一般每
是对魏晋以来以选举为主取士的察举制的一种挑 年进行一次 , 故称岁举 。岁举也有两年或者两年
战和冲击 ,它给大量的寒人庶士提供了入仕机会 , 以上举行一次的 , 但是因朝廷有“事 ”, 或因天灾
故颇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 。历唐三百年 , 很多 等特殊情况而缓考和暂停 ,不在正常程序之列 。
出身寒微而又无达官贵人作靠山者 , 都因科举考 参加岁举的考生 ,大致来源于两条渠道 : 一是
试而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著名人物 , 如“出身 由皇家国子监所辖之六学的在籍生中选拔 , 一是
寒族 ”
而成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宰相的李义府 , 就 由地方州 、 县长官将在家自学的士人择优发送 。
是因科举而成名的 。 被选拔或选送者 ,前者称为“生徒 ”,后者名曰“乡
但是 ,科举及第也并非易事 ,这是因为科举制 贡 ”,集中后统谓之“贡生 ”。
度不仅名目繁多 ,程序森严 ,而且录取标准也极高 这里需要附带说明一下的是 , 国子监所辖六
等多方面的缘故 。唐代的科举制度 , 就科目性质 学 (国子学 、太学 、
四门学 、
律学 、
书学 、
算学 ) , 在
而言 , 有文 、
武科之分 ; 就开科时间而言 , 既有初 招生时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 其具体情况《新唐
试、
复试 , 又有口试 、笔试 ; 就考试内容而言 , 则有 书 ・选举志 》上有专门记载 :“国子学收文 、
武三
文、
经、 答、试等项 。本文兹就上述内容 ,作一概略 品以上官员之子孙 ”, 太学“从五品以上子孙 、 职
性述说 ,有助于对唐代历史作进一步了解 。 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
在整个唐代科举制度中 ,文科比例既大 ,又至 子为之 ”,但年龄有硬性规定 , 限制在“十四以上 ,

①收稿日期 : 2006 - 04 - 24
作者简介 : 黄  薇 ( 1975 - ) 女 ,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 ,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

— 57 —
十九以下 ”
。书学 、 四门学 、
律学 、
算学招收七 — 帖读十得九 ,为第 。落经者 ,虽通六 ,不第 。”
九品低级官吏子弟及“普通人之通其学者 ” 。在 在六科中 ,难度最大 , 等第最高的是秀才科 。
这四类专业中 , 律学的入学年龄控制在“十八以 因其主要内容是考试方略策 , 而方略策在当时又
上 ,二十五以下 ”。其它三类专业则可适当放宽 。 往往为考生所最惮忌 ,所以参加此科应试者极少 。
按照常规 ,习书学者须报考明书科 ,习算学者须报 此外 ,据《通典 》
卷十五所裁 , 贞观中 , 凡地方官举
考明算科 ,习律学者则应报考明律科 ,但唐王朝为 荐参加秀才科应试而未及第者 , 举荐者要受到处
了广开才路 ,打破常规 。“凡众科有能兼学 , 则加 分 。因此 ,此科选拔者不敢选 , 应试者又害怕试 ,
超奖 ,不在常限 ”(引见《通志略 ・选举 》) 。即成 后来到高宗时终于被废止 。明法 、 明书 、 明算三
绩优异者也可选报它科 。 科 ,因专业性太强 ,故应试者也不多 。最受贡生们
据《新唐书 ・选举志 》、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 欢迎的是明经 、进士二科 ,原因是其难度没有秀才
签》卷十八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 ・凡例 》等文献 科大 ,内容没有明书等三科专 ,而及第者经复试合
的记载 ,“乡贡 ”
则每年七月动身赴京 , 十月二十 格后所授之职 ,用今天的话 ,又大都安排在中央与
五日集户部 (尚书省下属机构 ) 。然后两类考生 地方从事行政工作 。但明经科与进士科又有所区
在尚书省统一填写详细履历表格 , 并请京官出具 别 ,其主要标志是进士科中榜的考生 ,往往比明经
保结 ,再由户部审阅按验 。待一切考前手续办理 科留在皇帝身边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的机会要多得
完备后 ,于翌年正月到礼部参加考试 ,放榜则在二 多 。因此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贡生 ,又比明经科为
月 ,中榜者名单送吏部备案 。 多 ,《唐摭言 》卷一中所谓 :“二十老明经 , 五十少
另据《唐会要 》
卷七十六记载 : 在京六学及地 进士 ” 的谚语 ,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描述 。
方州县在选拔考生时 , 除成绩优秀列为主要条件 两科区别既如上 , 其考试程序亦有别 : 进士
外 ,还须进行政治审查 ,凡道德品质败坏而“虽薄 科 ,“试三场 , 先杂文 , 次帖经 , 次再口试 。”
明经
有辞艺 ”者 ,不得申送 。此外 , 凡被选拔参加考试 科 ,“亦试三场 , 先杂文 , 次口试 , 次答策三道 。”
而不应试者 , 及参加考试 非本 人者 , 唐 律规 定 : (引见徐松《登科记考 ・凡例 》) 所谓“杂文 ”, 就
“一人徒一年 ,二人加一等 ”, 对于情节严重者 , 要 是指考生当场按考题内容写作诗 、 赋各一篇 。而
判处三年的徒刑 。若选拔官徇私舞弊 , 则以降职 “帖试 ”就是帖经 , 又称作“文 ”。据《通典 》所载 :
进行处分 :“选官乖于举状 , 以故不称职者 , 减一 “帖经者 , 以纠习经掩其两端 , 中间开一行纸为
等 。” 帖 ,凡帖三字 , 随时增损 , 可否不一 。或得四得五
岁举考试的科目 ,主要有秀才 、
进士 、
明经 、明 得六为通 。” “答策 ”即策问 ,亦称“答 ”
。策问是指
法、 明书 、
明算六科 。各科的考试方法 、内容均不 应试者当场回答主考官所出之各种方略和时务问
相同 ,其录取标准也各异 。据《新唐书 ・选举志 》 题 。在时间安排上 ,先进士科后明经科 ,但明经科
上记载 : 秀才科“试方略策五道 ,以文理粗通为上 的具体时间则史无明载 , 很有可能是在进士科放
上、
上中 、 上下 、
中上 ,凡四等为及第 。”
明经科“先 榜后进行 。
帖文 、然后口试 ,经问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亦 岁举考场上的情况 , 亦有诸多种类 。按照一
为四等 。” 进士科“试时务策五道 , 帖一大经 , 经 、 般常规 ,每场考试都在白天举行 ,但也有夜试的场
策全通为甲第 ; 策通四 、 帖过四以上为乙等 。” 明 规 。《白居易集 》
卷四十三对此有记载 :“礼部进
法科“试律七条 , 令三条 , 全通为甲等 , 通八为乙 士 ,例许用书策 ,兼得通宵 。得通宵 ,则思虑必周 ;
等 。”
“书学科 ”“先口试 , 通 , 乃墨试《说文 》 、
《字 用书籍 ,则文字不错 。”此段文字不但告知我们唐
林》 二十条 ,通十八为及第 。” 算学科则“录大义本 代科举“通宵 ”考试的情况 , 还道出了“例许用书
条为问答 , 明数造术 , 详明述理 , 然后为 通 。试 策” 的又一种考试新法 。所谓“例许用书策 ”, 就
《九年 》三条、 《海 岛 》
、《孙 子 》、《五 曹 》
、《张 丘 是考试时允许看书 。《唐会要 》 卷七十六对此亦
建》 、
《夏侯阳 》、
《周髀 》 、
《五经算 》 各一条 , 十通 有记载 :“大国选士 , 但务得才 , 经籍在兹 , 请恣寻
六 ,《记遗 》、
《三等数 》
帖读十得九 , 为第 。试《缀 检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 , 这些“在兹 ” “经籍 ”, 大
术》 、
《辑古 》录大义为问答者 , 明数造术 , 详明述 都是经主考官员们同意后放置的一些必要书策 ,
理 ,无注者合数造术 , 不失义理 , 然后为通 。《缀 而并非是指考生能随意携带书籍进入考场 。此
术》 七条 、
《辑古 》三条 , 十通六 ,《记遗 》
、《三等 》 外 ,也不搞“试卷密封 ” 。对试卷进行密封 , 是防
— 58 —
止考生串通考官作弊的一种应防措施 , 据《新唐 连中八科 ,张莺连中七科 ,裴守真连中六科 ,李远 、
书 ・选举志 》
下的记载 ,武则天前早已行之 , 至武 孙逖连中四科 。”
则天执政时则予以废止 。“初 , 试选人皆糊名 (即 至武则天 朝 , 则 始创 殿试 。《通典 》
卷 十五
对试卷进行密封 ) ,令学士考刺 ,武后以为非委任 云 :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 ,“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
之方 ,罢之 。”
宋人洪迈在《容斋四笔 》卷五中对此 数日方了 ,殿前试人自此始 。” 殿试的出现与制举
也有所载 :“唐世科举之柄 , 专付之主司 , 仍不糊 一样 ,标志着皇帝对科举的愈加重视 ,而在其应试
名 。” 中及第者 ,则较之岁举及第更为荣耀 。
即便如此 ,进士 、
明经二科能及第的考生 , 每 殿试与制举相比较 , 其区别在于 : 一 、
殿试的
年也是极有限的 ,《通典 》 卷十五云 :“其进士大抵 地点是“殿陛 ” 内 , 而制举的地点或在长安 、或在
千人 得 第 者 百 一 、二 , 明 经 倍 之 , 得 第 者 十 一 、 洛阳 ,或在京洛之外的其它地方 。二 、 殿试由皇帝
二 。”
按照唐朝惯例 , 凡及第者 , 均得在兹恩寺塔 亲自主考问策 , 而制举则由宰臣代之 。二者的相
自书姓名于上 , 谓之“雁塔题名 ”, 并还要大宴于 同为 : 一 、
布衣与官吏均可参加 。二 , 录取者待遇
曲江亭 ,谓之“曲江会 ” 。及第者虽荣耀无比 , 但 均从优 ,巳仕者原官升擢 ,未仕者优厚授职 。
并非等于马上就可作官 , 因为他们还须在吏部参 唐代的武举始设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 它是专
加“宏词 ”
、“拔萃 ”
两科的复试 。“宏词 ” “拔萃 ” 为习武者入仕所开创 , 考试内容纯以武艺相试而
两科的复试均分四项内容进行 , 即身 、 言、书、
判。 不附文考 。《新唐书 ・选举志 》载云 ,“其外 , 又有
身指体检 , 言即试口才 , 书为试书法 , 判则乃试公 武举 ,盖其起于武后之时 。长安二年 , 始置武举 。
文写作 。只有这四项全部达标合格者 , 才能补授 其制有长垛 、马射 、
平射 、
筒射 、
又有马枪 、 翘关 、 负
九品之类的小官 。而其补授又分为两种 : 一为在 重 ,身材之选 。翘关 ,长丈七尺 ,径三寸半 ,凡十举
皇家图书馆担任古籍整理与抄录工作 , 意在让其 后 ,手持关距 ,出处无过一尺 。负重者 ,负米五斛 ,
继续读书以丰富知识 ; 一为到地方出任县一级左 行二十步 ,皆为中第 。” 如上所载 , 武举科目明确 。
右的副职 ,意在让其在实际工作中以锻炼治政之 其开考时间 ,一般较制举及殿试为固定 ,但与岁举
才干 。此段时间为试用期 , 其年限有一年 、
二年 、 相比 ,则又弗如 , 实际上 , 它是介 于岁 举和 制举
三年 、
五年乃至八年之不等 。试用期满 ,再行由朝 (包括殿举 )之间的一种科举考试制度 。据《登科
廷正式诏命任职 。那些不合格者 , 须等三年后再 记考 ・凡例 》
记载 ,制举中也有武举 , 其科目有武
行考试 ,如果仍不合格 ,则要经过三试 、
四试 ,直到 艺超绝 、
韬晦奇才等 。
完全达标为止 。唐人所称之“前进士 ”, 就是指的 武举的产生 ,不仅丰富了唐代科举制度 ,而且
这些复试落榜者 。但也有不经过复试或者复试不 在广开才路中又辟出了一块新的领域 ,颇值称道 。
合格者即授其官职的 , 其所走之途径乃非正当门 无论是文举 、
武举 ,抑或制举 、
殿试 ,都有其一
路 ,兹不述 。 整套较为完整的方案和体系 ,上面的述说 ,只是就
制举又称“制科 ”
或“特科 ”。其开考时间 、
科 其大概而勾勒之 。还应该加以提及的是 , 唐代的
目与录取人数 , 均无常规 , 完全由皇帝的诏令决 科举制度是在逐渐发展中而日趋完备的 , 每个皇
定 ,而且大都由皇帝亲自策试或由宰相监视之 。 帝在执政中又作了许多增削 , 如前面所提到的秀
唐代制举大约始于唐太宗贞观中期 。据《新 才科在高宗永微年间被废止 ,但唐“中叶以还 , 则
唐书 ・太宗纪 》
记载 , 唐太宗在以贞观纪年的二 以秀才为进士之称 , 孝廉为经之号 。” 又“第明经
十多年里 ,就先后举行了四次制举 ,制举因由皇帝 者 ,仍得举进士 ”, 而“第进士者 , 亦得举明经 ” 。
亲自策试 ,其科目也就比岁举要多 。但究竟有多 在及第后复试时 ,“登宏词者得试拔萃 , 得拔萃者
少 ,谁也无法说清 。明人王应麟在《玉海 》
中说有 得试宏词 , 且得再举 ” 等等 , 均说明了这一点 , 不
五十九种 ,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 ・凡例 》
里认为 可以一视同仁而观之 。
有一百余科 。其中至为重要的是贤良方正 、 吏职 无可否认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叶的
清白 、
孝弟廉让 、穿杨附技 、 经明行修 、文擅词场 、 出现 ,乃属顺应历史潮流而诞生的一种新生事物 ,
精通经史 、
才可百里 , 燮理阴阳 、 怀能抱器等 。参 但是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却遭到了不少封
加制科应试者 , 可考一科 , 也可连试数科 ;“制科 建文人的反对 。仅在唐肃宗宝应二年 , 朝臣们围
尤有一人连中数科者 ,员半千 、 陆元方 、
崔融 、
阳峤 绕科举制度是有功还是有过进行了一场大的争
— 59 —
辩 ,反对者其势之猛 , 大有立即取缔之势 。据《旧 王朝也是十分重视的 。明法科与武举的设置 , 对
唐书 》卷一一九《杨绾传 》 载 , 时任礼部侍郎的杨 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军事将才的选拔 , 也都具
绾曾直接上疏肃宗 , 认为应该马上停止以科举取 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 , 无不成为大唐
士 。原文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 , 当时犹试策 帝国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
而已 。至高祖朝 (应为“高宗朝 ”) ,刘思立为考功 三、 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 ,奋
员外郎 ,又奏进士加杂文 ,明经填帖 ,从此积弊 ,浸 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 从而造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
转成俗 ,幼能就学 ,皆颂当代之诗 ,长而博文 ,不越 风气 。
诸家之集 ,递相党羽 ,用致虚声 。 ……并近有道举 唐代的年青人 ,大都对理想以热切追求 ,他们
亦非理国之体 , 望请进士 、
明经并停 。”肃宗当即 胸怀大志 ,才情四溢 ,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未
诏廷臣集议 ,李廛 、
李栖筠 、贾至 、
严武等人均站出 入仕前 ,他们透过科举考试 ,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之
来支持杨绾 ; 肃宗又召集一批翰学士商议 ,他们的 光 ,所以 ,他们便很自然的意识到奋发攻读是实现
回答是 :“废之恐失其业 ”(《新唐书 ・选举志 》 理想所迈出的第一步 。而随之产生的是一股强劲
上 ) 。于是肃宗才作出决定 :“乃治明经 、
进士与 的社会好学之风 , 被文学史家们所称誉的“盛唐
孝廉兼行 ” 。这样 , 反对 派才 不得 不按 诏行 事 。 气象 ”,就是因这股风而形成 。
后来至唐武宗即位 , 宰相李德裕又亲自出面加以 但是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 科举制度之于唐
干涉 ,武宗说 :“向闻杨虞卿兄弟朋比贵势 , 妨平 代 ,也有其很大的弊端 。然而 ,这弊端的出现和产
进之路 。 ……有司不识朕意 , 不放子弟 , 即过矣 , 生 ,并不在于科举制度的本身 ,而是由其施行者所
但取实艺可也 。”(详见《新唐书 ・选举志 》 上 )以 导致 ,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话来说 : 属于管理科学上
上表明 ,科举制度之于唐 , 是经历了“几番风雨 ” 的问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 》 中品评封建制之得
的。 失时 , 曾经这样说过 :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 , 势
今天 ,我们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考虑唐代的 也 。”
接着又说 :“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 。”对
科举制度 ,认为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重 于科举制度 ,正应作如上观 。只有如此 ,才能给其
和肯定 : 作出公正之历史评价 。
一、
较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选举制 , 其更能“不
拘一格降人才 ” 。据《新唐书 ・选举志 》所载 , 制 参考文献 :
举乃“随其人主临时所欲 ”, 意即考试的科目和内 [ 1 ]刘  . 旧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容 ,皇帝或者宰臣是因考生所习之专业 ,所持之专 [ 2 ]欧阳修 . 新唐书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5.
[ 3 ]杜佑 . 通典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8.
才而定 , 这种因人而施考的方式 , 灵活性既大 , 人
[ 4 ]徐松 . 登科记考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4.
才亦随时可得 。
[ 5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3.
二、对繁荣唐代文学 、艺术 ,科学 ,以及加强法
[ 6 ]王傅 . 唐会要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5.
律、军队等方面的建设 , 都起到了相应的积极作
[ 7 ]李  . 文苑英华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6.
用 。对于这一点 , 我们从上面所述说之岁举中的 [ 8 ]宋敏求 . 唐大诏令集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59.
六科已能明显看出 。试杂文有助于诗 、 赋的繁荣 , [责任编辑 : 王化伟 ]
试书法则推动这传统艺术的发展 。而从明算科所
考试的内容看 ,数学 、
几何 、
物理等自然科学 ,李唐

— 6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