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2003 年 10 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O ct.

, 2003
第 21 卷 第 5 期 Jou rna l of A du lt Educa t ion Co llege of H ubei U n iversity V o l. 21 N o. 5

论欧阳修《戏答元珍》
的创作心态与主题
王可喜

( 咸宁学院中文系, 湖北咸宁, 437005)

【摘 要】
 本文认为,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思想较为复杂, 但其间的创作心态总体上是自信、向上的。
他与丁元珍赠答中的代表作《戏答元珍》主题有更深层的含义, 全诗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乐观的情怀, 希
望能被朝廷早日重用。
【关键词】
 欧阳修; 创作心态;《戏答元珍》 ; 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0444 ( 2003) 05- 0038- 03

  欧阳修于宋仁宗景 三年 ( 1036) 贬谪峡州夷 慰藉。 因为欧阳修是怀抱着“穷则独善其心” 的信


陵 ( 今湖北宜昌) , 这是他人生中的首次贬谪生涯。 念来到夷陵的, 故以“慎勿作戚戚之文”《 ( 与尹师
其间, 与峡州判官丁宝臣 ( 字元珍) 交往甚密。元珍 鲁书》) 来自勉自戒, 态度豁达超然, 怨而不怒。
与欧阳修为同年之交, 欧阳修在政事之余, 出外游 然而夷陵毕竟偏远, 贫穷落后。 他在《夷陵县
赏, 寄情山水之际, 常常是元珍陪伴, 且互有诗作 至喜堂记》 中有这样的描述:“地僻而贫, 故夷陵为
赠答。《戏答元珍》 就是其中的一首。 全诗如下: 下县峡为小州。 州居无郭郛, 通衢不能容车马, 市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无百货之列, 而鲍鱼之肆不可入。……其覆皆用茅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竹, 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 其相传曰, 作瓦屋者
夜闻归雁生乡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不利。”面对眼前的环境, 虽有知罪之心, 自勉自
曾是洛阳花下客, 野芳虽晚不须嗟。 戒, 又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作为欧阳修平易诗风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得 如《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光阴催晏岁, 牢落
清新自然, 脱口而出, 却浑易天成, 达诗家上境。本 惨惊飚。 白发新年出, 朱颜异域销。 县楼朝见虎,
文意欲结合欧阳修被贬夷陵后的创作心态及贬夷 官舍夜闻 。寄信无秋雁, 思归望斗杓。须知千里
陵时的其它诗文来分析理解这首诗, 以期正确把 梦, 长绕洛川桥。”
这是与老朋友间敞开心扉、毫无
握该诗主题。 保留的交流, 尽管极力克制, 但仍有流露。
一 总之, 此一时期他的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
欧阳修因替范仲淹鸣不平而得罪时权相吕夷 呈现出多重性, 一方面知罪自戒, 怨而不怒, 另一
简及左司谏高若讷, 以“ 附有私, 诋欺罔畏, 妄形 方面对遭贬愤懑不平, 怀才不遇, 心系国事民生,
书牍, 移责谏臣, 姿陈讪上之言, 显露朋奸之迹”的 同时又用物象砥砺自己的意志, 陶冶自己的情操,
罪名, 贬为峡州夷陵令。 带着老母寡妹, 几乎是被 坚守自己的气节, 节精蓄锐。虽偶有淡淡忧愁的流
驱赶出京师。历经五个月的长途跋涉, 平安到达夷 露, 但昂扬乐观仍是此期创作的基本心态。
陵。在夷陵, 得到任知州的故旧朱庆基和判官丁元 二
珍的厚待, 专修“至喜堂”
供其居住, 勉励欧阳修既 欧阳修与丁元珍的交往, 在其诗文中可见一
来之, 则安之喜之。身为获罪之人, 受此厚待, 实为 斑。 初到夷陵, 丁元珍对其十分关怀。 在《回丁判

Ξ [ 收稿日期 ]2003- 05- 15


[ 作者简介 ] 王可喜 ( 1968-  ) , 男, 湖北通山县人, 咸宁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
・3 8 ・
官书》
中说:“今乃不然, 独蒙加以厚礼, 而不以有 醒, 它们听到了春天的讯息, 振奋精神, 准备破土
罪困辱之, 使不穷厄而得其所为以无重悔如前训, 抽芽了。诗人以二十四节气中“惊蛰” , 蛰虫在冬眠
可谓幸矣。”可见, 对丁元珍的关怀他是由衷感激 中被春雷所惊醒来状写春笋, 以一个“欲”字赋予
的。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丁元珍陪他外出游览, 竹笋以知觉, 以地下竹笋正欲抽芽之态, 生动形象
诗中可见, 如《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 、 地描绘别人尚未觉察到的“早春” 。颔联所写的“早
《冬至后三日陪丁元珍游东山寺》 、《和丁宝巨游甘 春”是在春风不到的情况下, 诗人先知先觉, 最先
泉寺》 等等, 在游览中, 得到美的享受, 驱散心头的 找到的春景, 然而又是十分典型的春色, 于料峭春
阴霾, 也使二人感情日深。 《戏答元珍》 即答丁元珍 寒中见出盎然春意, 颇富生机。
写的《花时久雨》, 是他们互相交游赠答中的一幕。 颈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诗人远谪山乡, 虽有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 好友的关照与相陪, 毕竟心系国事民生, 听北归春
题中为何称“戏答”
, 因为诗人此时是“罪戾之 雁声声鸣叫, 勾起了无尽“乡思”—— 被贬前生活
人”, 而诗中要达表的又有深层含意, 虽说不怒, 怨 工作的洛阳, 不正如同故乡一样令人怀念吗? 由往
意甚明, 如此便用掩饰之词“戏答” ; 另一方面, 他 事的回忆联想到目下的处境, 抱病之身又进入了
与丁元珍感情至善, 可用“戏答” 。 一个新的年头。 时光流逝, 景物变换, 怎不叫人感
作 为一首近体诗, 首联破“早春”之题: 作为 慨万千! 该怎样排遣心中的郁闷呢? 诗人并没有
“小州”、“下县”的夷陵小城, 由于地处僻远, 山重 消沉, 于是尾联落到“待春” 上:“曾是洛阳花下客,
水隔, 虽然已是二月, 却依然春风难到, 百花未开。 野芳虽晚不须嗟” 。 意即: 我曾经在产花名园洛阳
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 春风不到, 享受过美丽的春光, 虽然僻野之地的山花不可与
暗寓皇恩不到, 然怨而不怒。 这一联起得十分巧 名贵的牡丹相比, 但还是等待着这迟开的山花吧。
妙, 前句问, 后句答。欧阳修对首联也相当满意, 尝 他在另一首诗《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中, 也有“曾
自评说:“‘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若 是洛阳花下客, 欲夸风物向君羞”的诗句。在这里,
无下句, 则上句何甚? 既见下句, 则上句颇工。” 对野花的迟开并不介意, 也不哀叹, 而是深信它们

( 笔说・峡州诗话》 ) , 此说甚是, 首句是种抽象的 一定会开放。还有一首《戏赠丁判官》 的诗中, 有这
感受, 若无“二月山城未见花” 的坐实, 则首句不免 样的诗句“须信春风无远近, 维舟处处有花开”
,同
失之空泛, 此为其一; 其二, 此两句本是先由“二 样都是表现出一种自慰、自信、乐观的情趣。
月”
“未见花” 引发, 却以倒装出之, 一问一答, 引人 三
入胜。 清人许印芳评之:“起句妙在倒装, 若从未
[1]
欧阳修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主题呢?
见花说起便是凡笔” 。《( 瀛奎律髓汇评》 卷四) 。 有说“诗中表现迁谪山乡的寂寞心情及其自为宽
颔联承首联“早春”之意, 选择了山城二月最 解之意”[ 2 ]。 有说“诗以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衬托
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铺开描写, 恰似将一幅山城早 自己的落寞情怀, 篇末故作宽解之言, 委婉地倾吐
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对夷陵的风物, 他在诗文 了内心的感触”[ 3 ]。笔者认为还没有全面表达全诗
中多次提到, 如《夷陵县至喜堂记》云:“有稻与鱼, 的主题, 仅仅是首联和尾联的意思概括, 尽管从律
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 。“其覆皆用茅竹”。在 诗“起”
“合” 来看是核心部分。 全诗应含有更复杂
《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 中有“野篁抽夏笋, 丛桔 的政治寓意, 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长春条。”的诗句。 可见, 竹、桔是他见到各物之中 首联春风不到, 暗寓皇恩不到; 颔联选取了
印象最深的, 他也以此为精神寄托, 作为他人格的 桔、笋两个意象, 既是地方特色, 更是自己节操、信
象征。选取景物别有用意, 写来别有韵味。上句说, 念的象征, 桔傲霜雪, 竹笋顽强地破土而出, 是他
冬天的残雪还在桔枝上, 然“残雪”之下去年采摘 自己的比照, 在“无罪”遭弃掷的情况下, 除怨皇帝
剩下的桔果星星点点显露出来, 经过一冬风霜雨 不圣明外, 更多的是养精蓄锐, 坚强地挺住, 因为
雪, 红得更加鲜艳, 在白雪的映衬下, 如同颗颗跳 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于扶君济世, 这从颔联“乡思”
动的火苗, 融化了霜雪, 报道春天的到来。 这一句 来看也可得到应证。 “乡思”仅思自己的洛阳治所,
把残景写活, 写出生机, 写出特色, 可以说古今再 意义太小, 我们知道, 洛阳时为西京, 也是皇帝时
也没有一位诗人用残雪、桔果来报春的了。 下句 往之城,“乡思”可理解为对皇帝亲近小人的耽心。
说, 还带着冰冻之声的春雷, 将地下冬眠的竹笋惊 颈联说抱病之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年头, 这“病”
・3 9 ・
亦真亦假, 是身病还是心病, 或许皆有之。 理解为 便是其心系国事民生, 以民乐为乐的思想体现。名
心病, 即获罪之身更为恰当, 意谓, 知罪悔过之人, 赋《秋声赋》是在受到多次打击后所写, 主旨在于
以当地的风物桔、竹 ( 笋) 砥砺自己的意志又是一 提醒人们要自我尊重, 养精蓄锐。 这些思想与《戏
年了。 尾联等待山花迟开, 如此坚定的等待, 实含 答元珍》
的主题一脉相承, 可为互证。
有“赤子之心, 皇上终会明白, 济世之愿终会实现”
之意。总之全诗充满着自信、乐观之情。反过头来 参考文献:
我们就明白, 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思想深含其中, [ 1 ] 木斋. 宋诗流变 [M ]. 北京: 京华出版社, 1999.
[ 2 ] 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 中篇第二册) [M ].
题目才称“戏答”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从欧阳修被贬夷陵的心态变化及期间其它诗
[ 3 ]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 第三卷) [M ]. 北京: 高等教
作中表现出来的创作心态来看, 以上理解与欧阳
育出版社, 1999.
修的原意较为契合。 欧阳修后来的诗文中也体现
了这一点。 在贬滁州时的名作《醉翁亭记》中, 说 〔责任编辑: 易长发〕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

( 上接第 21 页) 教室, 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以传授知


学生汲取“过去”
而不是简单抛弃“过去”
、改造“过 识为目的, 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
去”而不是简单接受“过去”来处理新问题并在这 的深度、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特别是形成自己对
一过程中实现文化创新的过程。 学生以及教师发 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2 ]
展的意识、文化改造与创新的能力, 就在亲身参与 —— 最后, 教育创新同时应该指向教师。 因
的文化的发展、改造与创新过程中逐步提高。具体 为,“如果教育仅仅是受教育者得益的活动, 对教
而言, 包括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教师等方面的改 育者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久而久之, 教育者就不可
变。 能不厌倦教育。”[ 3 ]
—— 成人教育的创新需要基础教育的铺垫。 再次, 社会的配套措拖一定要协同发展
对于创新的要求应该从小抓起, 持续一生。终身教 也就是说, 社会一定要给予必要的制度保证。
育强调人们一生所有教育的统合, 强调它们成为 即给他们的创新及成果提供保证和支持, 提供自
一个高效运作的系统。 由和空间, 并重视产权的保护与应用推广, 进而促
——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行问 进成人教育创新的提升。
题性教学。“学生之所以为学生, 是因为他在教育
情境中处于受教育的地位, 这种身分本身就意味 注释:
着他在认识上、道德上、行为上具有不成熟的一 [1 ] 黄向阳. 德育原理 [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51- 152.
面。” 因此, 他们回答错误应该是正常的。正确当
[1]

[ 2 ] 袁振国. 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 [J ]. 人民教


然值得鼓励, 但是, 不正确的回答应该也值得鼓
育, 2001, ( 4).
励。保护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切实提高成人
[3 ] 黄向阳. 德育原理 [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的实际工作能力, 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2001. 51.
形成和提高的教育方法之一。
我国的“去问题教育”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
〔责任编辑: 易长发〕
教室, 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美国则是带着问题走进

・4 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