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169

g史学论著评介g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
经济研究》评介
马 雪 芹

岳麓书社1996出版的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 分
三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界限及具体标准、 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 经济重心南
移后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是近几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通观全书有三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的提法。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向来为经济史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但由于认知标准的不同, 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分歧。有鉴于此, 郑先生在书中对经济开发
与经济重心转移的区别、 封建政府财赋倚重地区与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
重心南移完成时间及其标准等几个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
如何正确评价江南地区六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是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
问题, 研究者的观点也互有差异。针对学术界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本书将六朝时期南、北
方的经济情况诸如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认为 “六
朝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确实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是从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
来评价, 还不能断言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已超过北方。必须看到北方在四百年中尽
管经济发展的道路比南方曲折, 但由于它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历代统治者的劝农政
策奏效, 使其能从几次衰退中复苏过来, 维持着总体上超过南方的水平”

为了区别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转移的界限, 本书从宏观着眼, 对六朝时期南方的经济
发展情况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 认为“六朝时间 ( 包括西晋) 江南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
还处于逐步开发、逐步形成自身的经济技术基础的时期”
, 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准备阶段”

唐五代时期, 江南逐渐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倚重之地, 但是否就是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的全过程呢? 本书通过对“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赋来源地的具体分析, 认为“财赋倚重地
区的转移与经济重心的转移虽有联系, 但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唐朝财赋倚重地区的南移, 固
然与江南经济的发展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 北方赋税多被藩镇截留。江南提供的赋税超过北
方, 并不意味着江南的剩余产品就一定多于北方, 更何况唐朝对江南财赋的仰赖程度往往
被夸大, 导致对江南经济发展水平估计过高, 这是需要认真加以纠正的”

 
17    
0 中 国 史 研 究 1999年第2期 

为了正确划分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界限, 郑先生在书中确定了经济重心转移的标准, 具
体有以下三条: ( 1) 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 具体表现为:
人口众多, 劳力充足; 主要生产部门的产量与质量名列前茅; 商品经济发达。 ( 2) 经济重
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不只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居优势地位, 而是
有持续占优势的趋势, 就是说其优势为后世所继承。 ( 3) 新的经济中心取代了旧的经济中
心后, 封建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中心, 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然后以这些标准为依据,
运用局部与局部、 局部与全局、 全局与全局的比较方法, 对宋代南北方人均田地、 人均租
税负担、 粮食亩产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情况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高低等方面进行分
析, 最后认为,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下限应确定在宋代。具体地说, 经济重心南移至北
宋后期已接近完成, 至南宋则全面实现了。
以上研究, 为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第二, 技术进步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 但长期以来, 人们在研究古代社会经
济发展进程时, 仍然习惯于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演化方面入手, 而忽视了从生产力史
的角度去分析。尤其是在研究经济重心南移这一课题时, 很多人均是从南方人口的增长和一
般生产流通的发展方面来证明在8至9世纪时, 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及其生产的总量正在赶
上和超过北方。但对于当时南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则较少注意, 更缺乏
比较式的分析研究, 故使经济重心转移还缺乏较为全面的论证。有鉴于此, 郑先生在本书第
二章中, 以 “技术进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为题, 对技术进步对唐宋时
期江南经济的影响做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个观点要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人们的首肯, 仅靠一般性的号召和空泛的理论是难以让
人们心服的。郑先生在本章的撰写中, 详细考察了唐代江南灌溉工具 ( 如桔槔、水车、曲柄
辘轳等) 和灌溉技术 ( 如提水、 运水、 修筑海塘、 水的合理分配等) 的发展状况, 以及技
术进步在治水治田活动中的作用、农具的改造等等, 运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合的做法, 使
读者对其时江南地区水利灌溉事业中的技术进步之状有了清晰的了解, 认识到技术进步在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到了宋代, 江南的灌溉工具比唐代又有进步, 具体
表现在翻车和筒车的发明上。这些灌溉工具除人力手摇和脚踏以外, 还科学地运用了畜力和
风力, 有效地节省了人力, 提高了灌溉效益。其它如灌溉技术、治水治田技术、农业生产技
术等, 宋代比之唐代, 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为了使 “技术进步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这一观点更具说服性, 郑先生还从技
术进步的角度考察了唐宋时期江南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发展状况, 在对唐代北方漕运和江南
水运情况进行比较后, 得出如下六个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 ( 1) 江船载重量大于漕船, 江
船大的可载八、 九千石货物 ( 相当于今天的480吨或540吨) 。而漕船只能运一千石 ( 相当于
今天的60吨) 。 ( 2) 江船用帆, 江西是江船集中地, 编蒲为帆, 其帆大者八十余幅。这比起
漕船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 3) 掌握自然规律, 对长江中的 “信风”有进一步认识, 总
结出一套经验。 ( 4) 江船操驾系统完整, 大船上的人数最多时达到数百人。 ( 5) 江船航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评介 171

速度快, 从淮南到江西, 大船一年之中可以往返一次。 ( 6) 江船已能合理利用海潮, 长江


口、 钱塘江航行时往往 “乘两潮发棹”。
宋代江南造船业和航运业的技术比唐代又有发展, 且规模比唐代更大。除官府督造外,
民间造船业也普遍兴起, 出现了许多民间造船专业户。船只结构设计合理, 高大美观, 结实
耐用, 航运管理技术也日益提高, 直接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空前繁荣。具体表
现在: 其一, 加速了南粮北调, 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其二, 海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沿
海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 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 但技术进步的因素极为关键,
每一次技术进步总是直接导致生产力的发展, 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两宋时期经济重心
南移的全面完成, 和当时的技术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 假如不是技术进步, 从
北方南移的人口再多, 恐怕也起不到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反而会因沉重的人口负担
影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所以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南移的动力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的。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作者的主要指导思想。为了使这一问题更加引人注
意, 作者又以书中的个别章节为提纲, 就中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与局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提供了又一个历史依据。
第三、 历史为现实服务的问题。
历史研究如何为现实经济建设服务, 是历史工作者长期以来力求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
问题, 郑先生在本书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
本书在第三章中以大量篇幅对唐宋时期江南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做了详细考察, 透过
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敏锐地意识到: 唐五代太湖地区的经济虽然仍属封建经济,
但随着农业、 手工业生产的增长, 社会分工的扩大, 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太湖地区地主
和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密切了, 并开始从宗法式的农民向经营地主与小商品生产者转化。具体
表现在商业性农业有较大发展, 地方性市场不断扩大, 拥有巨资的富户增加。这一切都表明,
唐五代时期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已孕育了资本主义的因素。除太湖地区外, 长江中游的湖
南、江西地区, 行政区划和人口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山区、边区、湖区的土地开发成绩显著,
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为了具体研究商业发展、 商品交流和地区经济状况及政府的财政政策等方面错综复杂
的关系, 研究商业交换如何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供求关系、 价格关系发展的特点, 本
书还就五代和两宋时期闽赣地区商品交流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五代和两宋时期,
虽然由于交通困难、 官府的控制、 自然经济的限制等原因, 闽赣地区的商品交换不能进一
步扩大, 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总会冲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沿
着自己应有的规律缓慢地前进。
不仅如此, 在对闽赣地区的经济发展做详细考察之后, 作者还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福建地区的对外贸易使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形成类似今日出口导向型产
业, 从而产生内地所没有的经济优势。
 
17    
2 中 国 史 研 究 1999年第2期 

全书的最后, 根据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提出了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 1) 福建


历史上经济较为发达时期是怎样出现的? 有些什么历史经验? ( 2) 福建历史上造成经济停滞
的诸因素是什么? ( 3) 中国经济史研究如何为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服务?
其目的是尽可能科学地解释唐宋以来福建地区的经济基础大体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四化建
设应在哪些方面注意旧经济基础残存的影响。以上三个问题, 不仅适用于福建地区经济史的
研究, 而且适用于全国经济史的研究。
无庸讳言, 本书在为经济史研究作出新的贡献之外, 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诸如:
一、对史料的发掘还有待深化。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在其所著《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
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 所引用的资料非常广博, 除文献资料外, 还将同时代人的画作
作为史料进行运用, 使历史研究别开生面, 引人入胜。经济史研究要别开生面, 走出一条新
路子, 也要打破传统的以文献资料 ( 尤其是正史) 为依据的研究方法, 把艺术、 考古、 民
俗史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史料加以全面运用, 就会使研究更加具有深度和丰富多彩, 以吸引
更多的读者。本书所引资料广博翔实, 但均属文献资料, 对其它方面的资料则发掘不够。
二、对生产力史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书中所论述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
一”的问题属于生产力史范畴的问题。随着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 作者又提出一个令学术界
瞩目的问题, 即: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国何以不会出现转型现象? 这是经济
史研究中的又一个大问题。问题提出后, 立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如法国自然科学
小组已将此书拿去, 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也即将对这一问
题展开研究。可以说, 这一问题的提出, 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也是对世界
范围的经济史研究所作的一大贡献。但从全书来看,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够, 应该继
续深入地研究讨论下去, 以实现经济史研究上的新突破。
三、本书关于江南经济的研究中侧重于太湖地区和福建一带, 江西、湖南也有所涉及,
但除此以外的其他地区则未见论述。可以说只是反映了唐宋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而不
是它的全面。另外在南北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方面也略显粗糙。
以上三点, 愿与郑先生及广大历史工作者共勉。

     〔作者马雪芹 ( 女) , 1950年生,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