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12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2 期

浅。如: 他统一文字, 亲作《仓颉篇》


为标准文字范本。文字的改革与统一, 为秦王朝政治、经济、
文化统一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他的政论散文反映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的社会面貌, 反映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成就, 以及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 具有较高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抹煞的地位, 但很少有人对李斯的文学成就进行
专门研究, 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其二, 逆向思维不够。如: 观鼠这一问题, 多数学者采取以“重
爵禄”“热衷富贵”
为由而一概否定的态度。 却忽略了在李斯前半生中, 观鼠感触曾是他积极入
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动力。若没有这种动力, 李斯恐怕也会甘心默默无闻的当一名郡小吏, 那么
他也不可能成为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因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和
评价历史问题。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西夏
建都兴庆府 960 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王天顺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由宁夏大学主办, 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
文物局、社会科学院及学术团体宁夏历史学会协办, 于 1998 年 8 月 20 至 23 日在银川举行。参
加会议的代表除宋史研究会会员和宁夏等地的西夏学者外, 还有来自美国、韩国、加拿大、中国
香港、台湾地区的 13 位学者, 共计与会 100 人。 今银川市是西夏故都, 本届年会以增进西夏史
研究与宋史及辽金史研究的交流为宗旨, 故会标全称为“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西夏建
都兴庆府 960 周年学术研讨会” 。 在开幕式上, 宁夏大学校长张奎教授, 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历
史学会会长陈育宁研究员先后致词, 高度赞扬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宋史研究会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学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倡导西夏学者向宋史学者看齐。 中国宋史研究会
会长漆侠教授在答词中讲道, 他亲眼看见西夏学在西北边疆地区崛起深感欣慰; 他希望宋史及
辽金史学者重视西夏史研究, 以期达到学科互补的作用。 最后强调宋史学者需要一如既往, 坚
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 争取更大成绩。
19 日下午举行大会交流。在交流发言开始前, 全体与会者肃立, 为已故的中国宋史研究会
首任会长,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及前此谢世的宋史研究会其他会员默哀。接着由张希清介
绍了邓广铭教授的学术生平, 王天顺作了题为《西夏史如何走进大宋史》 的发言; 王曾瑜扼要介
绍了自己的论文《宋钦宗和他的四个宰执》 ; 漆侠做了简短的总结发言。然后, 请来自美国、韩国
及中国港、台地区学者田浩、李锡炫、何冠环、黄宽重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地区宋、辽、夏、金史
研究的状况。
与会代表分作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小组进行了交流。 然后以大会形式交流了各组讨论情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西夏建都兴庆府 960 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3

况。大会共收到论文 88 篇, 现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有关西夏、辽、金史研究的


论文另作介绍。

一、经济方面

这方面的论文按其内容又可划分为区域经济史研究、宋代经济制度和政策研究以及某一
生产门类和人口、自然资源保护等问题的研究三组。第一组论文中, 杨果的《宋代沙头市与南草
市》
用历史地理与经济史相结合的方法, 举拱卫江陵和鄂州两个主要城市的沙市和南草市为典
型来描述江汉平原这一经济区域城镇发展的概貌。 文章先分析了这两个卫星城镇崛起的地理
条件, 描绘出江汉平原镇市与镇市之间, 镇市与周围区域之间的空间网络结构模式。雷家宏《宋
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 较细致地描述了草市、民间贸易发展以及政府商税增收的情
况。 虞云国《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区域性市场》
论述的则是长江下游环绕苏州这一中心大城市
的周围小市镇的经济发达的历史面貌, 强调指出海上贸易对太湖流域的区域性经济和市场的
影响不容忽视。燕永成《熙丰变法时期西北边贸开发》肯定了宋廷在拓地河湟的同时, 开发西北
边贸, 对于促进边地商品经济发展及其与内地市场联系和补充政府边费的积极作用。第二组文
章较多。肖建新《宋朝审计机构的演变》论证宋代审计机构随着宋廷职官体制的变化而有三变:
北宋前期二府三司体制下的审计机构; 后期三省六部体制下的审计机构; 南宋偏安体制下的审
计机构。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性质研析》认为市易法由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批发乃至零售交易,
对原来市场结构产生了极大冲击。 市易法中心内容“贸迁物货” 的实质是用官府商业特权限制
民间商业资本, 用行政命令取消民营资本的“兼并”行为, 其结果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也根本
行不通。李华瑞《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对“祖额” 一词作了详细考释, 认为它是官府为
获取较为稳定的工商税收而确定的一种计划指标。 以“祖额” 的增多作为考课地方官吏的重要
标准, 导致地方官员力争课利超额,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王菱菱《宋政府的矿产收买政策及其实
际效果》 认为两宋间政府收买矿产品一直贯彻以钱易物的原则, 这在中国古代矿冶史上是一个
进步。此外, 涉及具体的经济管理制度的论文, 还有汪圣铎《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包伟民
《宋代仓、宪、 、丞财赋征调系统简述》、史继刚《论宋代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等。 第三组论
文有林文勋《唐宋茶叶生产发展原因补论》 、吴松弟《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张全明《论宋
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 等。林文指出, 唐宋茶业生产主要在江南丘陵山地垦殖, 而山区丘
陵的开发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吴文强调研究人口史不应忽略户口
汇总发布系统, 文章考察了宋代户口总汇发布系统闰年图—地理总志的沿革和编纂, 及其数据
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张文认为宋人已有了朦胧的生态意识, 所采取保护措施对今人有所启迪。

二、政治方面

此类论文分作政治问题、政治制度、人物三组来简述。 第一组,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


对皇权的限制》认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 有的时期, 君主专制也会受到不
同程度的消弱和约束。宋代士大夫政治取代了已往士族门阀政治或军阀政治, 由君主独裁变为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2 期

君主与士大夫共同专政, 应说是一个进步。 邓小楠《宋代的“祖宗之法” 与北宋政局》


认为“祖宗
之法”
的实质是“事为之防, 曲为之制”, 在宋初提出有其合理性。文中讨论了“祖宗之法” 与三次
改革的关系, 指出王安石力图突破“祖宗成宪” , 仍对“事为之防”的原则有一定认同, 蔡京等人
抛弃祖宗一贯注重的谨慎持重的政风, 使新法变质, 政治败坏。丁柏传《试论宋朝“积贫积弱” 与
强化中央专制集权的关系》 对众论繁陈的老问题加以疏理使之系统明晰, 得出宋代积贫积弱的
始作俑者是赵匡胤的结论。第二组戴建国《宋代刑罚体系研究》 认为宋刑罚系统仍以五刑为主,
长期使用的折杖法是代用刑, 又普遍使用附加刑。郭东旭《论宋代赦降制度》指出宋代赦降活动
频繁, 又和推恩结合成为恩赏之制。 其实多半是官吏得到好处而惠不及百姓。 朱瑞熙《宋代官
员公费用餐制度初探》 指出宋代官员用餐制度主要特点是把官员挥霍公款吃喝, 妨碍公务等纳
入刑罚制裁范围, 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官员乱花公款吃喝的行为, 阻止了社会风气的迅速污
染。 贾玉英《宋代提举官初探》认为宋普遍设置提举官给行政体制注入了新活力。 专职提举官
容易责其成效, 作用更为明显。赵雨乐《宋初宦官制度考析》论述宋初虽对宦官权力稍有裁抑而
仍广受重用, 制度屡更而仍维持亲从性格, 故不可能根本杜绝宦者预政的角色。 关于宋代人物
研究的论文又可分为群体与个人研究两种。 李裕民《两宋宰相群体研究》 阐述了宋代宰相由宋
初的北方人居多, 真宗后南方人渐居多数的地域分布变化; 进士出身为主体, 任职无期限, 文化
素质高等特点。 王曾瑜《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在钦宗所任二十六名宰执中举出耿南仲、李
纲、种师道、何 四人为代表, 论析其人其政, 对北宋垂亡之际的政治局面作了浓缩反映。 李丛
昕《略论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战略思想及其治军用人方略》 反映了范仲淹的军事韬略和知人
善任的政治家风范。杨国宜《包拯关于辽夏问题的对策》 , 李良学、焦惠元《略论包拯与开封府》
,
同论一人。杨文指出包拯处理民族关系主张守约、双利、常备及均势外交等原则思想。李、焦之
文对包拯知开封始末政绩作了系统论述, 并和包拯的继任者欧阳修作了比较, 同时肯定了“包
严欧宽”两种风格。 裴汝诚、顾宏义《宋哲宗亲政时期的曾布》和陈峰《试论吕夷简的政治“操
术”
》两文分别对曾、吕两个政治品质不良而又善于权术的宰执作了评论。漆侠《王安石的〈明妃
曲〉
》是一篇争鸣文章。 既驳斥了南宋守旧派对《明妃曲》的诬蔑, 又表示不同意 80 年代初出版
的一部著作中评论《明妃曲》 是王安石意在“向皇帝讨价”
的观点。 漆文认为这篇名作是王安石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表露。 此外, 对宋代文臣武将的研究还有周莲弟《富弼与北宋的御夏政
策》
、李昌宪《司马光行实考稽三则》、何冠环《狄青麾下两员虎将张玉和贾逵》
、曾瑞龙《种朴与
宋哲宗时期对西夏的战略攻势》等。

三、文化方面

会议收到的论文大致有综论文化思想与思潮、论学人、书评文评及学术概况述评、其他杂
论几类, 现分述如下:
综论学术思潮者有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历史影响论略》 。 文章论证宋明理
学与原生儒学的区别, 在于原生儒学由“内圣”
而达到“外王”
之途, 追寻生命意义和要求实现人
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完善之一途, 带来的后果
是“万事不理, 丧身亡国”
。 联系到现实认为, 所谓现代新儒家的学说会引发文化保守主义和伦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西夏建都兴庆府 960 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5

理本位主义抬头。范立舟《从“合天下于一” 到“居天下之正”
》剖析了宋儒正统论的特质, 指出其
在两宋所发生的变化: 北宋“合天下于一”的观念随着理学的兴起, 到南宋淡薄,“居天下之正”
的意识凸显。 导致史学编纂和评论以主观的价值判断代替了客观的历史事实。 对学人的研究
有高聪明的《明教大师契嵩与宋学》 , 论证北宋中期高僧契嵩着力从性命之学上沟通儒、释两
教, 引导儒者由单纯排佛转向援佛入儒, 对宋代新儒学的建立有重要贡献。汤勤福《朱熹史学思
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 认为朱熹史学思想是个完整的体系, 核心是天理,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俞垣 《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指出, 朱熹以“先修养人格, 后事功”为评价人物的基本标准, 从
内圣的功夫来判断外王的成败得失, 故全面肯定庆历改革而否定熙丰变法。 关于书评, 曾家齐
《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浅论》
一文指出《新五代史》 体现疑经惑传、摆脱汉儒章句束缚、经世致
用等宋学三大特点, 故欧阳修是自觉以义理改造史学的开创者。 此外, 有张树相、张秀平、罗炳
良《邵晋涵宋史研究与当代研究宋史之关系述论》 、吕友仁《释“世业”——读〈通鉴〉札记》 等。评
论今人著作的有葛金芳《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评梁庚尧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 》
, 方如金、
姜鹏《“朱陈之辩”的起因难道是陈亮为“免死之计”吗? ——与汤勤福同志商椎》和李裕民《匡
谬辨诬端正学风——答高纪春对我〈司马光日记校注〉 的批评》都是与时人时文的争鸣之作。关
于学术概况述评的论文有张其凡《二十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回顾》 , 用翔实的材料对本世纪宋
史研究分时段, 分学者群体, 分内容作了评述, 介绍了一些中青年学者和港、台等地学者的成
就。 张希清、邓小楠《邓广铭先生与辽金史研究》 评述我国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学术生平, 表彰其
对宋史及辽金史研究的巨大贡献, 阐发其贯穿于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田浩《80 年代中
叶以来美国的宋代思想研究》提出“对宋代思想中多元化的张力之理解, 应该成为了解后期中
国、近代史, 及东亚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李锡炫《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阐述韩国宋辽夏
金史研究起始于 50—60 年代, 80—90 年代有了相当大进步。 其他论文尚有刘道平《略论宋代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和王善军《宋初精神文明建设简论》
等。

四、西夏史及夏辽、金关系研究方面

这方面的论文有 28 篇, 占会议收到全部论文的三分之一。 此种情况反映一部分宋史学者


对西夏王朝历史研究的关注, 成为本次会议的特色之一。 下面摘其要者, 挨次述之。
关于西夏史研究, 有李清凌的《论西夏政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肯定西夏王朝开发
西北的历史贡献, 一方面指出其长期对宋战争, 给宋朝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和破坏; 阻
塞丝绸之路, 妨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割据和战争使西夏各民族付出沉重代价, 终导致党项民
族的衰亡等负面作用。王天顺《〈天盛律令〉 与西夏社会形态》
主要采用我国稀珍法律文献《天盛
律令》材料, 论证《律令》颁行时期的西夏社会是带有奴隶制残余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认为元昊
建国标志奴隶制国家的建成, 百余年后西夏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关于西夏政令传递系统的研究
有杜建录《试论西夏的牌符制度》 , 关于西夏经济管理制度的研究有张玉海的《从〈天盛律令〉 看
西夏农业制度》 , 关于西夏社会组织的研究有邵方的《西夏家庭初探》 等, 汤开健《关于弥罗国、
弥药、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辩》 认为弥罗、弥药互为别称; 河西党项居地在今河套及河套
以西; 唐古则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个杂揉融合了北方诸种部落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杨莛《党项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6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2 期

三都》
以夏都三徙, 反映党项渐强西迁的历程。 孙昌盛《方塔出土西夏诗集研究三题》认为西夏
人援佛理入诗, 反映西夏文化受中原儒释合流之影响。 聂鸿音《“蕃汉二字院”
辩证》
考证《西夏
书事》
载“蕃汉二字院” 实为“蕃汉二学院”
。周兴华《西夏皇族拓跋氏族属辨证》考证认为西夏皇
族拓跋氏源出鲜卑拓跋氏。 陈悦新《西夏石窟壁画发展阶段》 论述西夏石窟壁画发展的两个阶
段中的不同分布与艺术特色。 反映西夏文化成就的论文还有徐庄《略谈西夏的版画》 、王萍《西
夏织物初探》、薛正昌《宋夏时期的印刷术》等。此外, 刘菊湘《西夏疆域研究》
是唯一研究西夏历
史地理的论文。 有关西夏文献介绍的论文有白滨《 〈俄藏黑水城文献〉 汉文部分述要》
。 牛达生
《从考古发现看唐宋文化对西夏的影响》以百余年来逐步发现的西夏遗存为实证说明西夏文化
与中原及其他各族文化的交融。 关于西夏对外文化、经济交流的文章还有宋朗秋《从中国部分
文物、石窟看西夏佛教文化的一斑》、周宝珠《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开封府与兴庆》 等。朴志
《关于北宋代的西夏观》 则从宋人视角反映西夏党项民族的特征。次外, 综论辽宋夏金史及诸
族关系史的文章, 有张邦炜《辽宋西夏金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 、杨富学《契丹鎏金
双龙银冠与敦煌佛画》 。高树林《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农业生产的发展》
、关树东《金朝宫中承应
人初探》等。
此外, 李锡厚《“征服王朝”论探源》对“征服王朝”
论炮制者分裂中华民族, 为外国侵略者张
目的企图予以揭露和批判。 谢慧贤《宦官、汉化与中国之征服王朝》
亦涉及李文所批驳的观点,
附述于此。
本届年会增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学霖为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 决定下届年会将作为国
际宋史研究学术会议在保定举行。

1994—1995 年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五代、宋、元)

〔日〕远藤隆俊 金子泰晴

一、一九九四年

1994 年以宋史为起家之学的宫崎市定先生出版了全集 ( 全 47 卷, 附别卷。岩波书店) 。这


部书是凝聚了先生几十年心血的、至今仍保有勃勃生机的丰硕的研究成果。《古代文化》四六
——一一就东亚的时代划分问题组织了特辑, 主要讨论内藤湖南和宫崎先生关于时代划分观
点的可行性。 中砂明德《从中世人到近世人》
认为唐宋之际是“中国人真实的身体骨肉”
趋向成
熟的时期。虽不一定是新论点, 但在文中较好地整理了关于唐宋之间变革的切入点。岸本美绪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