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1999 年 7 月 唐都学刊 J u ly   1999

第 15 卷 第 3 期 T angdu Jou rna l V o l115 N o 13

α
杜甫唐都故居考
车宝仁
( 西安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2)

  摘 要: 诗圣杜甫在唐都长安生活十二年, 为一生最重要时期。古今诸家论其故居, 有杜曲、樊


川、氵 水、杜陵、少陵、杜公祠、下杜城等。这些缺乏根据。杜甫闲居干谒、为官上朝及陷贼皆在城中。
居城南指城之南部, 其故居在曲江西, 雁塔南或西南, 长安南城墙之内。
关键词: 杜甫; 故居; 长安南部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300 ( 1999) 03- 0041- 06

伟大的“诗圣”杜甫在长安时期无疑是一生最重要时期。经长期困居, 历安史之乱, 陷贼、为


官、逃难, 使他生活与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成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 写出大量现实主义
诗篇, 被誉为“诗史”
。 自玄宗天宝五载 ( 746 年) 至肃宗乾元元年 ( 758 年) , 杜甫 35 岁至 47 岁,
在陕西生活了十三年, 其中在京师长安生活十二年。 他在长安之故居地, 历来众说纷纭, 有杜
曲、樊川、氵 水、杜公祠、下杜城、少陵、杜陵及今西安城内杜甫巷等, 地域范围南北 20 多公里,
东西 13 公里, 面积 200 平方公里。 大而无当, 混乱有误, 大有考察必要。
一、诸家之说论而乏据
考察古今杜甫长安故居诸说, 皆缺少根据, 分述如下:
1. 居杜甫巷。 西安城内南四府街有杜甫巷, 是西安唯一以诗人杜甫命名的街巷, 其纪念诗
圣, 难能可贵。 但据北宋宋敏求《长安志》 载, 此地为政府官署, 为承天门到朱雀门街西, 有鸿胪
寺、司农寺、废石台、司天监、御史台等, 禁止居民居住。 说杜甫住此地是讹传而不可能。
2. 居杜曲说。 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卷十九)“吊影 州路, 回肠杜曲煎。”
注云:“杜
曲, 公故居。”
此说为臆断。 杜甫此诗是《秋日 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 其中有上两句
及“即今龙厩水, 莫带犬戎羊 。”
“两京犹薄房, 四海绝随肩。”
“南内开元曲, 当时弟子传。”龙厩
水:“原注:‘西京龙厩门, 苑马门也, 渭水流苑门内。’ 《通鉴注》
:‘唐禁苑南门, 直宫城之玄武门,
此枕渭水, 苑内有飞龙、祥麟、凤苑等六厩。’ ”《
( 杜诗详注》卷十九)《长安志》
卷六:“元 ( 玄) 武门
外西曰飞龙院, 又曰飞龙厩。”
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图有龙厩门。其卷一云: 兴庆宫“是曰南内”

《长安志》
同此。杜诗中弟子指梨园弟子。杜甫此诗提杜曲、龙厩门、龙厩水、兴庆宫等, 确是“回
忆长安时事”
, 说“杜曲, 公故居。”
则为臆断, 不足为据。
有学者认为杜甫“在《曲江三章章五句》 之三中, 诗人即谓‘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

α 收稿日期: 1999- 02- 14


作者简介: 车宝仁 ( 1947- ) , 陕西西安人, 西安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41・
边。’
……可说杜甫的居处即在南山北麓的杜曲。” 另一文章也认为杜甫居杜曲。[ 2 ] 此为臆
[1](P80)

断而乏据。《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


衣匹马随李广, 看射猛虎终残年。” 仇兆鳌云:“三章志在归隐, 其辞激。穷达休问天, 首句陡然截
住。因杜曲, 故及南山, 因南山, 故及李广射虎。”“王嗣 曰: 先言……以起末章南山之隐。”《 ( 杜
诗详注》)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也认为此诗表现移居之心。因而杜甫此诗表现归隐之志,
诗中“故将” 二字确定地说明尚未住杜曲。
杜曲在樊川南部, 唐时为杜氏聚居地之一, 杜甫有“杜曲花光浓似酒” 诗句, 其为名胜之地,
宋、明至今, 仍然著名。北宋张礼在元 元年 ( 1086 年) 与友人游长安城南, 考察唐代事迹, 曾到
杜曲, 却未言杜甫居此地, 而说:“甫为晋征南将军 ( 杜) 预之后, 预玄孙某随宋武帝南迁, 遂为襄
阳人……是 ( 杜) 甫乃城南诸杜之裔耳, 然唐宰相世系不载, 不知何故也。”《 ( 游城南记》) 杜甫既
不进入唐宰相杜氏世系, 则难以算杜曲诸杜, 此言已暗示杜甫未居住杜曲。明代周至人赵山函又
游城南考察, 也到杜曲, 并未说杜甫居住。 因而杜甫居住杜曲之说既无有力根据, 也无旁证。
3. 故居樊川、氵 水。《长安志》云:“樊川一名后宽川……长安正南秦岭岭根水流为……樊
川。”“氵 水……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 “
《水经注》曰: 氵 水自樊川西北流。”杜甫《九月五日》
其四:“故里樊川菊, 登高素 原。” 黄鹤注:“ 《十道志》
:‘其地即杜陵之樊乡, 汉高祖以赐将军樊
哙, 食邑于此, 故曰樊乡。’公之父为奉先令, 因家焉。”《 ( 杜诗详注》 ) 其诗中“故里”并非安家故
居, 因杜甫十三代远祖西晋将军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所以杜甫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狂客”

“少陵野老” , 自认杜陵为故乡, 而樊川属杜陵, 所以叫“故里” 。 其实杜甫是襄阳人, 生于河南巩
县。黄鹤说:“公之父为奉先 ( 县) 令, 因家焉。”更毫无道理, 当时奉先县在陕西蒲城县, 因玄宗之
父睿宗桥陵在此, 故名奉先县。 因其父为奉先县令, 所以他家居樊川。 这岂非南辕北辙?
杜甫诗《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杜陵斜晚照, 氵 水带寒淤。莫话清溪发, 萧萧白映梳。” 仇
兆鳌云:“杜陵四句, 嘱其相答故人。 莫话者, 自惭衰老也。”王洙注云:“氵 水, 公故居。”《
( 杜诗
详注》) 杜陵指汉宣帝杜陵, 在少陵原 ( 即杜陵原) 东部高地上, 原西为樊川氵 水。首两句写傍晚
太阳斜照杜陵, 氵 河岸边淤泥寒冷而暗, 是赠别情景, 毫无故居可言, 王洙说氵 水, 公故居, 未
免唐突!
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 :“樊川, 长安名胜之地, 周处士琼、唐杜公牧之、祁国杜公、奇章牛
公之居皆在焉。唐人语曰: 城南韦杜, 去天尺五。可见昔时之盛。今虽残废之余, 而终南之神秀,
原陆之澶漫, 源泉之灌注, 草木之葱艹倩 , 近蜀之饶, 固自若也。”接着历举韩愈与子读书处韩庄,
郑虔故居, 塔坡之何将军山林、驸马郑潜曜之莲花洞即杜甫诗“主家阴洞” 、“牛头寺坡, 少陵所
谓‘青山意不尽, 哀哀上牛头’ 者也。”
此历举名人故居, 几次引用杜甫诗, 却未言杜甫故居。此前
张礼、此后赵山函遍访樊川也未提杜甫故居。 因此, 杜甫故居樊川、氵 水之说也无来源根据。
4. 故居杜公祠。今韦曲东南之牛头寺旁有杜公祠。其碑有《创建唐工部员外郎杜子美祠堂
记》云“余 ( 张治道) 考杜子……生于京兆之杜陵, 而长安乃其生里……父 ( 杜) 闲徙杜陵生公, 而
少陵为公故里, 故公诗曰: 故里樊川曲 ( 误, 应为“菊”
) ……是生与寓与宦皆于其地。” 张治道说
杜甫生于此, 寓居于此, 自相矛盾, 更是论而无据, 实由“故里樊川菊” 引申。此诗之意前边已述。
杜公祠创建于明嘉靖五年 ( 1526 年) ,“原在牛头寺四南一里, 清乾隆末年毁于火灾, 嘉庆九年
( 1804 年) 重建于牛头寺东今址。”( 杜公祠碑) 在杜公祠创建前 440 年的 1086 年, 张礼等人在
此考察云:“下熏力阴坡, 入牛头寺, 登长老文公禅堂, 夜宿寺之南轩……乙酉, 谒龙堂, 循清明渠
而西至皇子坡, 徘徊久之。”《( 游城南记》) 此时距杜甫当时只有 300 多年, 张礼夜宿而细考, 竟
・42・
未有杜甫居此之说, 而距当时 776 年以后又冒出杜甫生于此, 寓居于此之说, 岂非谬哉! 而北宋
宋敏求《长安志》、元李好文《长安志图》 、明人赵山函等皆无杜甫居此之说。张治道说杜甫生于此
更与史实不符。
5. 定居下杜城。为闻一多先生所考证, [ 3 ]陈贻 先生极为赞同说:“闻一多先生《少陵先
(P70)

生年谱会笺》 曾对此作过详细而精当的考证, 以为杜甫自东都携家眷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


城在天宝十三载 ( 754 年) 春, 这年又从下杜城移居奉先 ( 县) 。”[ 4 ]P236 定居下杜城为权威定论, 但
考察以后, 似不尽然。
闻一多云:“天宝十三载, 公四十三岁……自东都移家至长安, 居城南之下杜城。” 其论据有
三: 一 、
“《桥陵诗》 曰:‘车感轲辞下杜’ ; 下杜, 即李公见访之处也。
《长安志》 云:‘下杜城在长安县
南一十五里’ , 此曰‘僻近城南楼’ , 正与下杜城之方位合, 其证一也。” 《桥陵诗》
[ 3 ] (P70)
即《桥陵诗
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 诗云:“车感轲辞下杜, 飘 凌浊泾。”桥陵即唐睿宗陵在蒲城县桥山, 地
处长安东北。 要过滚滚渭河, 自汉至唐, 长安附近有三座桥, 而西渭桥、中渭桥皆在唐长安西北
方向, 不可行。且长安北, 东起灞、 , 西至汉长安, 皆为禁苑, 禁人通过。由长安去桥陵, 只能东
过 、灞后折而向北过东渭桥, 再往东北去桥陵。 即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的:“北
辕就泾渭, 官渡又改辙。” “河梁幸未坼” ,“川宽不可越” 。 东渭桥在今灞桥以北耿镇白家嘴西
300 米处, 1967- 1982 年, 陆续发掘石桥基、碑等, 上载《东渭桥记》 。桥宽 10 米, 长 500 米, [ 5 ] 桥
只跨渭河, 因泾河等早已汇入渭河。“飘 凌浊泾” , 却并未过泾河,“车感轲辞下杜” 也难以实指
下杜城。而“僻近城南楼” 之地不只下杜, 唐长安南墙长 19 里, 正南门为明德门, 其东为启夏门,
西为安化门, 皆有城楼。 所以第一个证据站不住脚。 二、闻一多又说:“ 《李公见访诗》 又云:‘展
席俯长流’ , 而杜陵之樊乡有樊川, 氵 水自樊川西北流, 经下杜城, 赵曰‘展席俯长流’ , 即当此
地, 其证二也。” [ 3 ] (P70)
氵 水经下杜城循今氵皂河流入谓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前的事。 《水经注》
曰:“氵 水自樊川西北流经杜伯冢, 又西北经下杜城。”唐代氵 河已改道。《长安志》云:“李善
曰: 氵 水径至昆明池入渭。 《十道志》( 唐代本部十道) 曰:“漕水即沈 ( 也作氵穴) 水也, 亦名氵 水。
沅按:《太平寰宇记》亦曰: 长安县漕水即沈水……今俗名氵皂河是也。”唐代氵 水向西南汇入氵高
河, 流昆明池。而开漕运渠入长安, 即今之氵皂河。此详《咸宁县志》 水道图。所以闻先生第二个
证据也站不住脚。三、闻先生说:“又《九月五日》 曰:‘故里樊川菊’,《哀江头》 原注曰:‘甫家居在
城南’ , 与赴奉先前所居之处, 及李公见访之处皆合, 故知公之自称‘杜陵野老’ 实因尝居其地,
非徒循族望之旧称也。” [ 3 ] (P70)
其“故里樊川菊”
之意前已说明。 “家居城南” , 不指城之南郊, 而是
城之南部。此说后边要专门论述。而李公见访之处上文已辨正。因而第三条证据更站不住。总
之, 闻一多先生说杜甫“定居下杜城” 只为臆断而已。
6. 家居少陵、杜陵等地。 陈贻 先生说:“杜甫一度家居杜陵附近的少陵, 又自称少陵野
老。”[ 4 ] 《汉书・外戚传》
:“许后立三年崩, 谥曰恭哀皇后, 葬杜南, 是为杜陵南园。”师古曰:
(P1)

“即今所谓小陵者, 南去杜陵十八里。” 许后为许平君, 是汉宣帝糟糠妻, 在生产时被霍光妻霍显


派接生女医毒死, 葬于汉宣帝杜陵以南 18 里, 在今长安县大兆村东, 其陵墓比杜陵小, 古代少
小同义, 叫少陵。少陵属于古杜陵县。杜甫远祖杜预为杜陵人, 杜甫自认为是杜陵人, 因而自称
“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 并不是住在少陵。杜甫的“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诗句在
《哀江头》诗中。 他于唐肃宗至德元载自鹿阝州奔行在 ( 灵武) , 途中陷贼, 被押回长安, 此诗为至
德二载春天所写。 此时他被禁于长安城中, 不许出城, 更不可能住在少陵。
冯至先生认为杜甫故居在“曲江南, 少陵北, 下杜城东, 杜陵西一带地方。”( 见冯至《杜甫
・43・
传》) 杜陵距离下杜城东西 22 里, 少陵距离曲江, 南北 24 里, 面积约 100 平方公里, 其范围太
大。 关于杜陵,《汉书・宣帝纪》 载:“元康元年 ( 前 65 年) 春, 以杜东原上为初陵, 更名杜县为杜
陵。” 李好文《长安志图》
云:“杜陵在今奉元城 ( 西安) 东南二十五里三赵村 ( 今三兆村) 。”
二、杜甫故居不可能在唐都以南远郊
1. “城南” 指城之南部。 杜甫《哀江头》
诗有“欲往城南望城北” , 原注:“甫家居城南” 。 闻一
多先生用以说明杜甫住下杜城, 诸家用以说明杜甫住杜曲、樊川、氵 水、杜公祠、少陵等。 这是
误解“城南” , 以为指长安城以南。其实城南指长安城南部。要弄清此问题必先弄清唐都长安之
构造。 据宋敏求《长安志》 、李好文《长安志图》、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长安县志》、
《咸宁县志》
等志书图籍,“唐京城外廓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 ( 今考古实测 9721 米, 合 1914 里) , 南
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 ( 今考古实测 865117 米, 1713 里) 。”面积为 84 平方公里, 如加上大
明宫等面积, 约 90 平方公里。其东北角在胡家庙, 西北角在丝绸之路雕塑以北, 东南包新开门、
曲江池, 西南角在木塔寨。唐长安东北, 北城墙外为大明宫, 城北部正中为宫城、皇城, 城东北部
为兴庆宫。 这些约占城 10% 多的面积, 其南为居民居住区, 达官贵人距皇宫近一些, 而贫苦居
民更偏南一些。此“城南” 指长安城之南部, 或宫城皇城之南。沈亻全期《独不见》 :“丹凤城南秋夜
长。”
大明宫正南门 ( 在长安北城墙上) 为丹凤门。 高适《燕歌行》
:“少妇城南欲断魂。” 皆言唐长
安南部征人之思妇。 当时长安城居民 100 万人以上, 而长安以南农村则空旷少人。 如前所述,
此时杜甫陷贼, 禁于城中, 其住处在城之南部, 但不能出城住南郊。 否则, 岂有其后逃出金光门
之事?
2. 故居不能在城南远郊。 据《元和郡县志》
、《太平寰宇记》载: 杜陵故城在县南三十里。

( 长安志》 毕沅按)《长安志图》
云:“杜陵在奉元城东南二十五里三赵村, 陵在高原之上, 即所谓
鸿固原也。”
“少陵原在县 ( 长安、万年) 南四十里。”
少陵, ( 颜) 师古曰:“即今之所谓小陵者, 去杜
陵十八里。”
少陵距长安县、万年县当有四十八里。距长安万年县以北的皇城及达官府第区约五
十里以外。唐长安北部政治中心一带海拔 400 米, 而杜陵海拔 618 米, 少陵海拔 630 米以上, 杜
陵、少陵皆在高原之上, 这一带原高谷深, 有好几个大坡, 道路坎坷, 十分难行。 《长安志》云:“樊
川……在 ( 万年) 县南三十五里。”樊川、氵 水距离唐长安东北西北部政治中心约四十里以上。
《咸宁县志》 云:“杜曲社在城南四十里。” 则杜曲镇距离城北部五十里。测古图今图, 唐都政治中
心地区距杜公祠 28 里, 距下杜城 22 里。
杜甫的交道工具是什么呢?“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 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平明
骑 驴出, 未知适谁门。”《( 示从孙济》 )“东家蹇驴许借我, 泥滑不敢骑朝天。”《
(  侧行赠毕四
曜》可见杜甫的坐骑是驴, 而跛驴还要借。“我贫无乘非无足, 昔者相过今不得。”
) “行路难行涩
如棘。”可见无乘步行之艰难。 从天宝五载杜甫来长安, 到十四载得官, 八九年间, 他不断地干
谒、献赋, 积极活动, 想从政为官。如住少陵、杜曲, 每天往返 100 多里, 骑驴或步行, 需五六个时
辰 ( 10- 12 小时) 如何能行? 如住在杜陵、樊川、氵 水、杜公祠等地, 每天往返 80 里需四五个时
辰 ( 8- 10 小时) 也是不行的。 即使住下杜城, 每日去长安城北部一带活动, 往返四五十里也不
行。 且长安城城门开关制度极严, 怎能“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呢?
杜甫《醉时歌》云:“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 时赴郑老同襟
期。”《旧唐书・玄宗纪》 :“天宝十二载八月, 京城霖雨, 米贵, 令出太仓米十万石, 减价粜与贫
人。”《长安志》云:“禁苑在宫城之北, 东西二十七里, 南北三十二里。 东接灞水, 西接长安故城
( 汉长安) , 南连京城, 北枕渭水, 苑西即太仓。”
太仓在禁苑之西北, 在汉长安城旁, 渭水旁, 其距
・44・
杜曲、少陵 80- 100 里, 距樊川、杜陵、杜公祠 60- 80 里, 每天往返一二百里去买几升米充饥是
不可能的。太仓, 一说在宫城西北角, 一说在皇城之东北, 距上述地区路程仍太远。这再一次说
明杜甫居住于唐长安以南远郊是不可能的。
三、杜甫故居应在唐长安南墙内曲江西雁塔南一带
1. 杜甫之干谒、陷贼、为官须住城内。杜甫在长安十多年, 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
天宝五载到十四载得官前, 这是干谒活动时期, 由于长安城极大, 住在城中活动往返一二十里
至三四十里不等, 住在城南远郊更不可能, 此前已述。 第二个时期是天宝十五载, 即至德元载
秋, 他投奔灵武之肃宗, 被叛军抓获, 押长安, 到至德二载四月由金光门逃出, 在长安二年 ( 实为
8 个月) 。此时禁于城中, 不能出城, 必住城中无疑。第三个时期是至德二载秋收复长安, 朝廷由
凤翔还京, 他也从鹿阝州还京, 至乾元元年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两年 ( 实为 9 个月) 也住城
内。“五夜漏声催晓箭”《 (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银烛朝天紫陌长, 禁城春色晓苍苍。”

(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春宿左
省》)“骑马欲鸡栖。”《
( 晚出左掖》) 据《旧唐书・马周传》等载, 唐长安门禁制度严格, 晨暮击鼓,
城门开闭, 夜间禁止出入城, 犯夜禁则严惩。 后半夜凌晨上朝, 日暮鸡栖方归, 必须住城内。
2. 杜甫携家初入京即住城内曲江旁。 杜甫初来长安曾租住旅店。“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恐
惧弃捐忍羁旅。”《 ( 白丝行》
)“秋, 杜子卧病长安旅次。”《
( 秋述》
) 其后杜甫携家室来京, 仇兆鳌、
闻一多等定在天宝十三载, 看来有误。 最迟在天宝十载或十二载杜甫已携家。《九日寄岑参》 :
“出门复入门, 雨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 思君令人老。沉吟坐西轩, 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
难为一相就。”仇兆鳌将其定于天宝十三载秋, 岂知此年三月岑参已被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
常清表为节度判官, 已赴西域, 不在长安。天宝十载秋“霖雨积旬, 墙屋多坏, 西京尤甚。”十二载
秋“京师霖雨”为害 《
( 旧唐书・玄宗纪》) 岑参于十载秋回长安, 十二载也在长安。故此诗应为十
载或十二载作。“泥活活”之语今西安农村还说。“寸步曲江头” , 则住处在曲江附近。《秋雨
叹》:“长安布衣谁比数, 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 稚子无忧走风雨。” 可知其携家住长
安。仇兆鳌、闻一多将此诗定于天宝十三载, 亦不可靠, 因为天宝十载、十二载秋雨为害甚烈。所
以杜甫携家来长安不迟于天宝十年或十二年。 杜甫的《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 :“今秋乃
淫雨, 仲月未寒风。 群木水光下, 万家云气中。 所思碍行潦, 九里信不通。” 原注: 陇西公即汉中
王王禹。《旧唐书》云: 王禹, 让皇帝 ( 玄宗兄) 第六子。他是皇族, 应住长安北部皇宫附近, 杜甫住处
距李王禹九里, 则必在城内 ( 长安东西 19 里, 南北 17 里) 。
3. “每日江头尽醉归”
, 从其诗及行踪看住在曲江西。 杜甫《曲江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每日上午上朝, 下午在曲江边典衣饮酒, 尽醉而归, 则必住曲江附近, 而曲江
在长安东南角, 曲江北官贵居住地价贵, 则杜甫必住在曲江以西。杜甫在长安十余年, 最喜在曲
江游赏, 故曲江之诗篇最多。 有《乐游园歌》 、
《曲江三章章五句》 、《丽人行》 、
《哀江头》 、
《曲江陪
郑八丈南史饮》 、
《曲江二首》 、
《曲江对酒》 、
《曲江对雨》 、
《秋兴八首》 之六等, 凡 11 题、14 首。从
诗题看, 何将军山林 ( 塔坡) 2 题, 韦曲 1 题, 丈八沟 1 题, 城西陂 1 题, 崔驸马山亭 1 题, 郑附马
宅洞 1 题, 郑附马池台 1 题, 大明宫、左省、左掖、省中等各 1 题, 另有户县氵美陂、蓝田崔氏庄诗。
杜曲、下杜城等无诗题。其诗句涉及曲江者为多。凡写曲江者 60 余句, 在他咏长安名地中诗句
最多, 在唐代诗人咏曲江中, 杜甫诗句之多也是罕见的。杜甫写杜陵、杜曲诗句二三句, 写少陵、
第五桥、定昆池、下杜、氵 水、牛头寺等一两句诗。从杜甫诗来看, 显然他住所在曲江之近旁, 故
游曲江极方便, 而每天在此, 甚至日暮沉醉也容易归回。 其居处应在曲江西, ( 下转第 104 页)
・45・
①A m an ha s h is ow n ta ste. 人人皆有所好。
② It w a s the Shakesp ea re tha t en riched the t rea su ry of Eng lish litera tu re a t the R ena is2
sance. 在文艺复兴时期, 是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著作丰富了英国文学宝库。

[ 参 考 文 献 ]

[ 1 ] 刘宓庆 1 文体与翻译 [M ] 1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 2 ] 保清, 苻之 1 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 [M ] 1 北京: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1982.
[ 3 ] 罗培基等 1 英汉翻译教程 [M ] 1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 4 ] 范仲英 1 实用翻译教程 [M ] 1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 5 ] 黄龙 1 翻译技巧指导 [M ] 1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 责任编辑 吕玉琴 ]

( 上接第 45 页) 雁塔南或西南。
4. “僻近城南楼” , 城南部空旷易居。 “贫居类村坞, 僻近城南楼。”《 ( 夏日李公见访》 ) 下杜周
为杜伯国, 秦为杜县。“汉宣帝时修杜之东原为陵, 曰杜陵县, 更名此为下杜城。”《 ( 长安志》 )自
元康元年 ( 前 65 年) 以后, 下杜不为县城邑, 是乡村坞堡, 即今之杜城村。如杜甫住下杜, 本为村
坞, 何言“类村坞” ? 此说虽住城内, 而有类乡村。 其“诸孙贫无事, 宅居如荒村。”《 ( 示从孙济》 )
也意同上诗。“僻近城南楼” , 是城内南城楼下。 长安外郭城“南面三门, 正中曰明德门, 东曰启
夏 门, 西曰安化门。”《 ( 长安志》 ) 据考古实测, 每个 城 门 都 树 立 巍 峨 的 城 楼, 显 得 格 外 壮
观 [ 6 ] (P152)
杜甫居处应在启夏门城楼 ( 今瓦胡同北) 下不远处。
长安城中是人稠地价高而难居吗? 否。长安城面积极大, 一百万人口居住并不算多。分布
不均匀, 不但不多, 反而有些空旷。[ 7 ] 城北部近宫城、皇城、商市, 因而人口密集, 如东市、西
(P70)

市有一二十万以上人口。而城南部空旷人少。 《长安志》云:“自兴善寺 ( 今在小寨) 以南四坊, 东


西尽郭, 时有居者, 烟火不接, 耕垦种植, 阡陌相连。” 这有 38 坊空旷。 安善坊以南三坊 ( 东西尽
郭 ) , 称为“围外地” , 更显空旷, 则有 28 坊闲僻。 这些地方像农村一样种地, 地价低廉, 居住何
难? 按“展席俯长流” 来看, 曲江之黄渠向西流向曲池、青龙、通善、昌乐等坊, 再往西, 城内有清
明渠、永安渠。
综上所述, 杜甫在唐长安故居不在城南远郊, 而在城南部, 曲江以西, 雁塔南或西南, 南城
墙内, 城楼不远处。

[ 参 考 文 献 ]

[ 1 ] 李志慧. 杜甫与长安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


[ 2 ] 辛玉璞. 杜甫长安旧居考 [J ]. 杜甫研究学刊, 1988 (3).
[ 3 ] 闻一多全集: 三集 [M ]. 北京: 三联书店, 1982.
[ 4 ] 陈贻 . 杜甫评传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5 ] 高陵县地名工作办公室. 陕西省高陵县地名志 [Z ]. 1984.
[ 6 ] 武伯纶. 西安历史述略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9.
[ 7 ] 马正林. 丰镐—长安—西安 [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 责任编辑 人 中 ]

・10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