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4 期

树”其实一般都是取其前一字之意, 主要是说农作物的种植。 尹湾《集薄》


中“春种树”
牍文在所
谓“种宿麦”
田亩数字之后, 很可能即是指与冬小麦种植对应的春季农作物种植, 况且政府尽管
一再提倡种植宿麦, 对于春耕春种毫不关心也是不可理解的。

四、关于“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问题

关于“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 , 与会者就其性质、价值以及所反映的兵器种类、武库制
度、军种车兵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致指出:“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有关汉代武库建设中时代
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 。 集簿中将皇室器物与库存武备器物分列清单, 并分别冠以“乘
舆”和“库兵车”统称, 表明武库中兵车器分为“乘舆兵车器”( 中央可以直接调拨的装备) 和“库
兵车”( 用于本郡部队的装备和补充) 两大类, 它们主要的应都是由本郡下邳铁官就地制造的。
东海郡武库系国家设在内郡的武库之一, 储备如此巨量的兵器, 应该与成帝时期当地紧张的社
会形势有关。 总之, 永始四年武库集簿的发现, 为研究我国军事史、兵器发展史、以及西汉武备
建设, 提供了一份崭新的资料, 尤其是发现在郡级档案文书中, 其价值非同寻常。
此外, 与会者还就尹湾汉墓简牍反映的上计制度、官制、政区地名、人口等具体问题进行了
认真探讨, 廓清了秦汉史界争论不已的“亭”
的问题, 补充、订证了《汉书・地理志》
等史籍。与会
者还就此次会议以后尹湾汉墓简牍的研究作了令人振奋的瞻望。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 取得了
圆满成功。

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

〔韩〕李锡炫

一、导 论

1945 年解放以后韩国历史学才开始正常的活动, 但是实际上开始研究中国史是 50 年代


中期以后的事了。 当时汉城和地方的有名大学陆续创办了史学杂志, 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 60
年代初期。1965 年 11 月拥有 30 名会员的东洋史学会正式成立,《东洋史学研究》
也于 66 年正
式创刊, 到现在已发展成了代表韩国的东洋史研究水平的一份学术杂志。对宋辽金元史的研究
也可以说是 60 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的。
就宋史研究而言, 50—60 年代的研究者的时代划分十分模糊, 韩国最初的宋代史专家是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 21

现任宋辽金元史学会会长的申  和高 林。 申  以官僚制研究为主涉及到宋代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军事和王安石改革等方面, 在这些领域都发表最具有权威性的论文, 可以说是
韩国宋史研究的开拓者。高 林在短期内对经济史做了相当深入研究, 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过,
80 年代以后, 在韩国国内培养的研究者和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研究者们陆续在大学任教,
韩国宋史研究开始有了较大进展, 研究成果也开始多起来。
对辽金史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 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学者, 早在 60 年代初期, 李龙范、金在
满、李东馥等开展了比较积极的研究活动。70 年代初, 金渭显、李铉、崔益柱等也都发表了不少
论文。 西夏史研究方面, 实际上还没出现著名学者, 到现在发表的关于西夏的论文也只不过是
宋和契丹外交关系史论文, 而且数量也不多。
1995 年韩国宋辽金元史学会正式创立, 次年开始正式出版《宋辽金元史研究》 , 至今年已
经发行了第 2 辑。我们学会的活动是在学期期间的每月举行 1 次小型研讨会, 并一起讲读有关
宋辽金元史的资料。此外还参与每年春秋季的历史学大会和东洋史学会秋季研讨会, 积极发表
有关宋辽金元史的论文。 将来我们希望韩国宋辽金元史学会和外国有关宋辽金西夏元史学会
进行密切的交流。 下面以个别论文为主介绍一下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的研究现况。

二、宋代史

11 政治史。 政治动态是人间活动的最主要象征指标, 遗憾的是韩国的政治史研究成果不


太多。 已经发表的论文多是有关王安石改革和党争方面的。 申  发表了《宋以后皇帝权》
( 1993) 和《王安石改革性格检讨》( 1995) , 他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比较独特, 认为新法原来带有
保守主义色彩, 所以他的结论是以前革新主义的看法是被夸张的 ( 1995) 。而且他怀疑陈桥驿政
变中发生的契丹侵入、赵匡胤醉卧、韩通被杀等案件的记载, 认为这是为了使宋朝创建正当化
而被歪曲的历史事实 ( 1998 ) 。 安俊光也发表了关于北宋初太祖、太宗政权的性质的论文
( 1985) 。
李 鹤的《王安石对外经略策和新法》( 1984) , 把新旧法党党争与南宋连结 ( 1991) 。朴志 
撰写了南宋时期政治史, 探讨了北宋时“重内轻外” 论。 他还通过“守内虚外” 、“富国强兵”
的口
号考察宋代人的对内外观 ( 1993) 。 他在《南宋代庆元党禁和韩 胄》( 1996) 一文中指出庆元党
禁不是真正的思想弹压, 而是韩 胄为了除去像赵汝愚等政敌为目的而实施的措施, 作者强调
对韩 胄应进行客观的评价。 此外, 他考察隆兴和议时主战论和主和论, 得出了隆兴和议是一
种现实性政策结果的结论 ( 1998) 。 姜吉仲在《范仲淹对吏治法改革论》( 1995) 文章中认为范仲
淹复兴学校、科学制度、磨勘制度改革、抑制恩荫, 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不过它影响了王安石改
革。 梁锺国发表了《北宋代党争展开过程性格考察》( 1988) , 李  在最近发表的《宋徽宗代绍
述新政挫折私权的皇权强化》( 1996) 一文中提出新的看法, 认为徽宗代皇权强化是北宋末社会
矛盾的一种背景。
21 经济史。以前韩国的研究者对经济史并不太感兴趣, 70 年代高 林开始研究经济史, 到
80 年代中期年轻研究者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所以现在经济史研究成为韩国宋史研究的主要
热门课题。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4 期

60 年代, 吉玄益发表了《宋代免役法的性质》( 1964) , 探究了免役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进


入 70 年代之后, 高 林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史方面的文章。 他主要从事宋代佃户性质和乡村户
籍问题的研究。 主要论文有《对宋代随田佃户小考2佃户的经济上转落过程为中心2》( 1969 ) 、
《宋朝的对佃户政策和凭由制度》( 1970) 、 《北宋代乡村户等簿和性质》( 1974 ) 、
《宋代佃户的诸
类型和性质》( 1976) 、
《宋代支配阶级2官僚阶级和以形势户为中心2》( 1982 ) 。 他论证了宋代随
田佃户在地域上得到公认 ( 1969) , 宋代地主利用凭由制度忌避佃户移转的自由 ( 1970) 。又通过
凭由制度考察了两税征收方法和征收过程中税吏的不公正。 又撰写了有关户等法变化和实行
簿、空行簿等宋代两税版籍法面貌的文章, 从中得出实行簿是基本台帐, 空行簿是临时台帐的
结论。他还区别了宋代佃户的四种类型, 阐明了多种类型佃户的存在形态。( 1976) 他认为南宋
砧基簿的作用跟明代鱼鳞图册的作用差不多, 所以具有土地台帐的性质 ( 1978) 。
申  在经济史方面也留下了相当深入的著述。 他的主要论文有《关于北宋时代垦田》
( 1977) 、
《北宋初期农村复兴策和垦田统计》( 1988) 。他在这些论文中探讨了国家的垦田对策和
逃户、垦田面积, 论证了北宋垦田的实态和官僚升进与垦田问题的相关性。 他还研讨了宋代土
地制度和佃户、主户、客户问题 ( 1985) 。
赵东元在南宋户等制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认为三等户 = 30 亩下限的土地所有者和
四、五等户占全户数的 80% 。卓用国考察了两浙路的围田开发、灌溉治水、新品种导入、一年两
熟制等经济开发问题 ( 1989) 。
此外, 李东润研究了宋代海上贸易, 安俊光通过保甲法研究阐明了保甲法没能达成原来目
的的原因, 可是起到了流民安置和征税的作用。金容完探讨了南宋杭州人口增加和从外地进口
米谷的问题 ( 1983) , 金永真论述北宋时期京师米行商通过入中边粮活动如何蓄积资本的问题
( 1984) 。李忠熹的有关宋代农政 ( 1981) 和地租形态方面的论文 ( 1985) , 考察了北宋时新的地租
形态的出现过程。1989 年;《讲座中国史》( 5 册) 出版, 宋代经济史方面有辛圣坤的《唐宋变革期
论》和李 鹤的《宋代的社会和经济》 , 他们基本上是在整理了韩国、中国、日本的研究成果之后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90 年代以后经济史方面, 一些年轻研究者们撰述的论文开始引起注意。 金荣济就是其中
之一, 他主要从事唐宋时期两税法问题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唐宋时代的两税和沿征》( 1990 ) 、
《唐、宋代上供的增大过程2宋代的常平仓、和买、和籴为中心2》( 1991 ) 、
《宋代两税的赋课体系》
等论文。他论证了宋代两税是在公平合理的原则下赋课的, 而沿征等附加税赋课也是在同样原
则下进行的 ( 1997) 。 他还主张宋朝因自然灾害等原因, 地方州县减免了两税的赋课, 但是有的
减免实施根本上和老百姓没关系, 这与宋朝轻税率主义有一定关联性。 ( 1998)
俞垣 曾经分析太湖流域水利情况, 认为宋初该地区的水利体系被迅速破坏, 熙宁之后才
开始得到改善 ( 1990) 。 他还在《北宋前期对民统治政策的性格》( 1995) 的论文中比较了唐宋的
户口数量, 从而论证了租税负担和户口增减的关系。 具体来讲, 宋初的租税减免政策实际上只
是文件上实施的措施, 所以宋初的户口未增加, 提出了在当时的经济中, 私经济的因素更见重
要的观点 ( 1995) 。 他还撰写了有关南宋经界法实施情况的论文 ( 1996) 。
李瑾明主要研究南宋时福建社会经济, 他认为当时福建的米谷非常不足, 所以他们不得不
买进米谷解决粮食问题, 主要依靠两广地区的供应 ( 1997 ) 。 李锡炫考察了各时期请佃制的变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 23

化, 他阐明了请佃制的本来内容是为主户给客户荒地开垦并减免租税, 但是以后成了形势户们
扩大土地面积的手段, 这和宋朝国家权力的性质变化有关系 ( 1993) 。最近宋代茶业方面出现了
两位研究者, 即吴元敬 ( 1997) 和徐银美 ( 1998) 。 徐银美考察了北宋时期淮南地区的 13 山场和
长江以北的榷货务, 论证了各地区茶专卖方式的差别, 还认为茶专卖收入充当了北宋财政的需
要。
31 社会阶层。 80 年代以后宋代社会和阶层方面的研究也出了很多研究成果, 特别是有关
士大夫的研究最多。我觉得这与韩国人传统上对宋代士大夫比较关心多有关系, 研究胥吏者也
不少。 此外还有社会救济方面和流民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社会方面的研究, 金容完发表了南宋初期流民和南渡人增加引起的社会经济变化情
况的论文, 考察了南宋初许多从北方南下的流民集中在杭州, 论证了随着人口增加而买进外地
米 ( 1983) 和南宋政府的对策 ( 1984) 。他指出南宋军兵中相当数量是南渡人 ( 1988) , 分析了像枢
密使中南渡人出身者的比率 ( 1990) 。 最近李瑾明做了南宋中期社仓制方面的研究。 根据他的
考察, 福建社仓制是由朱熹首倡的, 但是实际上是在大部分地方官员主导下建立和运营的, 而
南宋中期社仓制发挥了本来的机能, 其原因是社仓中有士大夫层和国家权力起了很大作用
( 1996) 。 他还探讨了居养院制的运用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 1997) 。
在社会阶层方面, 大部分是有关士大夫和胥吏的研究。70 年代末, 许英桓考察了北宋读书
人和书院的关联性 ( 1979) 。
进入 80 年代之后, 研究士大夫成为韩国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首先, 梁锺国做了综合性研
究, 他主要涉及到士大夫社会的形成和概念, 类型分流, 发展形态, 在地域社会的交流中起的作
用和性质等方面。 他先探讨了北宋四川地区士大夫的形成, 说明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蜂起动
摇了豪民和旁户之间的隶属关系, 所以豪民想通过科举制度维持自己的既得地位和利益, 因此
在四川形成了跟以前豪民不一样的新士大夫阶层 ( 1985 ) , 而且宋代士大夫社会经济方面带有
多样性 ( 1996) , 除文武官僚以外, 还包括布衣出身的读书人 ( 1990) 。
金永真在士大夫研究方面也发表了值得注意的论文, 他从宋代士大夫存在形态、交游关
系、宗族关系、经济基础、地区社会的活动等方面分别予以说明 ( 1989) 。他还提出五代吴越王朝
的的文风和宋代士大夫的起源有关 ( 1995) , 通过陆游事例说明士大夫主宰地方的利弊 ( 1995) 。
此外河元洙《讲座中国史》 中有《宋代士大夫论》( 1989) 。 赵国嬉也从文化方面探讨了江西地区
官僚集团的形成 ( 1987) 。
士大夫以外, 胥吏也是主要关心的主题之一。李瑾明在宋代胥吏制确立方面提出了新的见
解, 从职役变化的角度观察五代武人政权下的胥吏 ( 1992) 。申泰光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宋代中央
胥吏的问题, 主要探讨了北宋时期的中央署理 ( 1989 ) 、变法和胥吏 ( 1991 ) 、北宋末期胥吏的力
量强化 ( 1993) 等, 他还研究了各时期中央政府官僚和胥吏的关系。
最近李锡炫开始注意宋代奴婢制的变化, 认为随着宋代奴婢的相当部分实际上变为雇佣
奴婢, 因此民间的奴婢观也发生了变化, 并且奴婢在法的权利行使方面的地位也比前代提高
了。
41 制度史。制度史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首先, 在官僚制度的研究
方面, 申  留下具有权威性的论述。60 年代他曾经考察了荫补制度, 说明实际上官僚制度占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4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4 期

了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宋代历朝多次想限制荫补的滥用, 但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弥补 ( 1969 ) 。


在宋代文人官僚的升进方面, 他分析了宋史职官志、选举志、列传等资料, 论证了文官的具体升
进类型 ( 1975) 。 此外他在《宋代官僚制研究》( 1982) 的著作中, 考证了宋代文官制与五代的联
系, 宋初许多高位官僚是五代时出仕的人物, 强调了五代和宋代的连续性。 他还研究了班制
( 1981) 和中央官衙的吏额 ( 1983) 等问题。
申  的弟子 淑姬研究了宋代的科举制度。 她通过进士科和殿试策题、特奏名制、四川
类省试等问题, 深层研究了科举制度。 在策试研究方面, 她认为熙宁三年殿试开始采取策试以
后, 起到了开拓皇帝视野的作用, 成为应试者和皇帝之间的对话通路 ( 1994) 。 她还分析了当时
社会气氛, 爱好文章, 所以从仁宗代, 进士科开始被看好, 徽宗崇宁元年明经科和诸科终于被并
入进士科 ( 1995) 。 梁锺国也探讨了科举制度中特奏名的功能 ( 1995) 。
51 外交与对外交流。有关宋辽金西夏和高丽之间外交和对外交流方面出现了比较多的研
究成果, 特别是宋和高丽之间外交关系和经济等各方面交流的论文最多。早在 60 年代, 金庠基
便发表了《丽宋贸易小考》( 1964 ) 、《宋代高丽本的流通》( 1965 ) 。 70 年代金渭显探讨了宋和高
丽之间航路问题 ( 1978) , 论证了高丽朝廷对从宋辽金来归人的收容对策 ( 1982) 。
进入 80 年代, 金容完和高贞爱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 高贞爱分析了高丽和宋之间文物
交流, 金容完也探讨了高丽和宋之间的关系史 ( 1984 ) 。 90 年代姜吉仲考察了南宋和高丽之间
政治外交及贸易关系, 他认为两国的外交关系是断续性的, 所以商人起了重要作用 ( 1990) 。 最
近申  也发表了《13~ 14 世纪东亚文化交流2以通过海路的丽、宋文物交易为中心》( 1996 ) ,
引起了人们对中韩交流史的兴趣。在这篇论文中, 他说明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基本上通过海路进
行的, 也涉及到贸易品的种类和性质。 他分析了苏轼的排他的高丽观, 这是旧法党本来为否定
新法党的见解而形成的, 所以具有政治性和偏狭的中华主义性质。 ( 1996)
有关宋和辽金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在 80 年代以后也开始出现, 金容完主张在宋和高丽的外
交政策中, 牵制北方民族占了主要方面 ( 1985) , 还发表了北宋和辽西夏的走私贸易问题的论文
( 1987) 。 金渭显发表了关于北宋的西夏政策的论文 ( 1988) 。 此外姜吉仲发表了宋辽间澶渊盟
约 ( 1990) 和榷场贸易方面的论文 ( 1992) 。
61 军事。 就军事研究方面来讲, 虽然研究者不多, 可是依靠少数研究者的尽力研究, 论文
数量也不少。 申  曾经研究北宋时代河北河东地区的乡兵制 ( 1969) 。 他认为这一地区的乡
兵是征兵型, 而且从数量上来讲, 宋代乡兵是主力队伍。 80 年代卓用国发表《南宋中兴运动和
张俊军》( 1982) , 金荣济也发表了有关北宋的强壮义勇的问题 ( 1984) 。
不过, 安俊光主要从事军制方面的研究, 他从王安石保甲法研究开始, 以后涉及到禁军、厢
军、武举、军监察机关、蕃兵、入伍制度, 宋、西夏之间战争等,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军制和战
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北宋禁军的形成和运用》( 1987) 与《关于北宋禁军》( 1987) , 考察了
禁军的编成、任务和运用。《北宋厢军组织的作用》( 1988 ) 究明了厢军的设置和发展、编成、机
能、性质等问题。在研究监察官时, 分析了有关走马承受的各方面 ( 1990, 1991) 。他还认为北宋
荫补和行伍出身以外, 通过武学和武举也可以成为武官 ( 1990) 。 此外北宋军的充员制度方面,
除募兵制以外也有归降兵、强制征集、入伍方法、选拔基准和对象、与保甲制关系等充员制度,
他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 1992)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韩国宋辽金西夏史研究概况 25

金容完也进行了军事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南宋时期军事, 比如南宋初期的军粮策


( 1985) 、与南渡人的关系 ( 1988) 、军事组织 ( 1990) 、镇 ( 1994) 、战功者出身地 ( 1994) 等。 最近金
成奎考察了蕃兵制, 他认为元丰期将兵实行时蕃兵全面地编入宋军。
71 文化思想人物。 宋代是文化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所以韩国学者中研究人物思想文
化的也比较多。60 年代金庠基发表了关于苏辙古史的论文 ( 1966) 。后来申  在《宋代士大夫
的忠孝意识研究》( 1978 ) 一文中究明了唐末五代忠孝意识的坠落, 而仁宗庆历年以后开始变
化, 忠孝思想达到了高潮, 其中以胡瑗与孙复思想的影响最大。 关于叶适, 赵东元发表了《叶适
年谱考》( 1979) 和《对于叶适思想2以苏学关联性为中心2》( 1979 ) , 曹在松说明了叶适认为当时
国势不振的原因在于朱子的理学, 所以应该回归六经的内容 ( 1994) 。
80 年代, 申  比较研究了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君子小人论 ( 1984 ) , 95 年发表了关于王应
麟的论文 ( 1995) 。朴志 研究了宋代华夷观, 发表了关于欧阳修的华夷观 ( 1988) 和有关对辽西
夏的外交、经济关系中的华夷观文章 ( 1990) 。
从 80 年代末开始, 发表一系列有关思想史方面论文的李 鹤是宋代思想史方面论文最多
的学者, 他提出了有意义的新问题。 主要发表了有关朱子学的成立 ( 1989) 、司马光的正命思想
( 1991) 、苏轼的高丽排斥论 ( 1992) 、南宋后期理学的普及和官学化背景 ( 1995 ) 、
《近思录》和朱
子 ( 1996) 、张载的气论和明清思想 ( 1997) 等论文, 主要涉及到新儒学方面的问题, 而且发表了
有关新法思想背景的文章 ( 1983) 。 令人注意的是, 涉及到苏轼的高丽排斥论背景的论文, 在这
篇论文中, 他认为慧因寺周边形成寺院势力, 商人、官僚们都是新法党系统, 他们和高丽之间有
密切的联系, 所以该地方长官苏轼自然对高丽产生了一种偏见 ( 1992) 。 在理学的普及上, 他强
调了书院起的作用, 而书院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理学的官学化 ( 1995) 。
对于欧阳修, 金学哲通过《冯道传》 分析了他的史观 ( 1990) 。 对于司马光, 李荥德 ( 1977) 和
权重达 ( 1982) 、曹永禄 ( 1995) 等撰述了文章。 权重达在分析了《资治通鉴》 著述的背景之后, 认
为《资治通鉴》 不是一般的史书, 而是为了反对王安石新法写的一种政治理论书。曹永禄论证了
司马光的名分论的目的在于维持当时既存秩序, 以后影响了宋学的理论体系。
81 教育。教育领域, 50 年代李东润考察了王安石改革的目的, 认为改革是为了培养具备政
治和道德的人材 ( 1958) 。
申  也在《宋・范仲淹的文教改革策》( 1970) 中考察了范仲淹对太学教育及科举制为中
心的文教改革政策论。 卓用国考察了太学的发展、太学的入学资格和入试科目规程, 以及州学
升贡法、八行法、混补及待补法等问题 ( 1974) , 他还探讨了靖康之变前后的太学生们救国活动
和其成果等 ( 1975) 。 此外他还研究了宋代的书院问题 ( 1980) 。

三、辽金西夏史

11 辽代史。辽史方面虽然研究者不多, 可是他们取得了很多成果。韩国辽史研究的开拓者
是李龙 。李龙 从 50 年代开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辽史的论文, 譬如贸易问题 ( 1955) 、回鹘人
问题 ( 1959) 、佛教和干人邑会的活动 ( 1959) 、渤海遗民 ( 1973 ) 、与高丽的关系 ( 1976 ) 及胡僧袜
的高丽往复 ( 1977) 等。 尤其是他通过对辽代春游的研究, 究明了春游不是娱乐性的, 而是具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6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4 期

有军事、民俗、宗教等因素的一项活动, 还强调了这是契丹回归主义的表现。
与李龙 一起进行辽史研究的是金在满。他主要研究了辽成立以前的契丹族发展问题, 譬
如辽的徙民政策 ( 1962) 和军事 ( 1964) 、农业政策 ( 1966) 、契丹始祖和开国问题 ( 1975, 1976) 、风
俗问题 ( 1980) 、辽圣宗的高丽侵掠和东亚国际关系 ( 1993) 等。他考察了促使契丹征服塞内的云
中会盟, 以及以燕云十六州割让问题为中心的契丹的政策 ( 1961) 。
崔益柱也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 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辽的帝位继承 ( 1971) 、宫户 ( 1973) 、
汉人问题 ( 1977 ) 、汉人官僚 ( 1978 ) 、辽建国以前的统治体制 ( 1979 ) 、世宗的政治改革问题
( 1982) 、道宗期新兴统治层的成长 ( 1990) 、枢密院 ( 1991) 等, 主要探究了上层结构和统治问题。
他通过分析辽初汉人官僚, 考察了他们在辽朝廷中起的作用 ( 1978) 。
70 年代末以后到现在, 金渭显也积极从事辽史的研究, 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 他在 70 年
代末开始研究渤海复兴运动 ( 1978) , 此后又研究了服制 ( 1983) 、对民政策 ( 1984) 、风俗 ( 1984) 、
对西夏关系 ( 1985) 、汉人俘虏集团 ( 1989) 、打猎风俗的变迁 ( 1993 ) 、与高丽的关系 ( 1994 ) 和契
丹文化对高丽的影响 ( 1995) 等问题。
金贵达发表了有关辽圣宗的对宋政策的文章 ( 1976 ) 和辽金元三史对中国的影响 ( 1993 ) 。
徐炳国也研讨了辽末金初汉官的去就 ( 1986) 和辽的农业政策 ( 1986 ) , 探讨了契丹诸国的农业
政策问题 ( 1994) 。
90 年代以后, 李在成发表了《契丹部的成立和碑丽》( 1992 ) ,《契丹“古八部” 联盟的形成和
解体》( 1983) 等论文。
21 金代史。 金史的研究也与辽史的研究一样, 一部分研究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50 年代
末, 金庠基发表了有关金开国始祖的论文 ( 1959) 。 辛兑铉撰述了金的土地制度 ( 1958 ) 和地理
( 1967) 的文章。李龙 在金史方面也留下了佛教政策、女真社会 ( 1960) 、渤海流民 ( 1974) 、铸钱
和交钞 ( 1975) 等研究成果。
不过主要从事于金史研究的是李东馥。 他在土地制度 ( 1962) 、猛安谋克 ( 1974) 、女真社会
的构成 ( 1985) 、始祖说话 ( 1981) 及牛具税 ( 1977) 等方面撰述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通过对猛
安谋克地的研究, 考察了女真官豪大土地所有的发达与汉人租佃制的发达、占田租佃的限制等
问题。 还考察了辽末女真社会的构成, 以及黑水   ( 1984 ) 、三十部女真 ( 1985 ) 、生女真
( 1986) 等问题。
李铉也在金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他在纳赎官 ( 1971 ) 、户口问题 ( 1974,
1977 ) 、身分问题 ( 1977 ) 、和采制 ( 1978 ) 、户口移动 ( 1984, 1985 ) 、内地徙民 ( 1985 ) 、提刑司
( 1987) 及大定年间的财政问题 ( 1980) 等多方面留下了不少研究成果。
黄锺东发表了救贫策 ( 1966) 、国号问题 ( 1967) 、民众反乱 ( 1972 ) 、
《东史纲目》内女真关系
记事 ( 1977) 等论文。 金渭显在金史研究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要研究了金成立以前女
真时期的统合策 ( 1979) 和女真的马贸易等问题 ( 1982) 。
31 西夏史。西夏史方面只有几篇外交关系史的论文, 主要是宋和契丹的关系。金渭显以西
夏为中心考察了与宋、契丹的不断变化的三角关系 ( 1995) 。安俊光把宋和西夏的关系划分为三
个时期, 分析了西夏在宋和契丹之间确立生存权的过程 ( 1994, 1997) 。 金渭显考察了在契丹和
西夏的 139 年间与宋的外交关系后, 认为三国的关系具有为自国的利益互相利用的性质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一部力作 27

( 1985, 1986) 。 此外申  也发表了宋的西夏政策 ( 1964) 和宋西夏的贸易问题的论文 ( 1967) 。


就我个人来看, 辽金西夏史方面研究者不多, 不过 60—80 年代依靠少数研究者的努力, 相
对出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是 90 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比以前有所减少, 期待着年富力强研
究者的出现。

四、代结论

笔者大致考察了韩国的宋辽金西夏史的研究概况。 总的来说, 从 50—60 年代起开始研究


宋辽金西夏史, 70 年代出现了新的研究面貌, 80—90 年代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可是韩国的研究
情况还要求更新的进展, 所以现在韩国的研究者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共同研究, 希望进一步提高
研究水平。认为与中国等国家学会的国际交流和协作是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通过互相交流可以
促进学问的发展, 并深化两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广泛理解。
笔者本没有资格来整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 只是由于有机会作为韩国人第一次参加中
国宋史研究会, 因此有了一种介绍韩国研究状况的使命感, 所以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
整理。 由于没有彻底理解先辈学者的研究成果, 只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叙述, 因此误谬在所
难免。对于这一点, 笔者承担全部责任。同时笔者虽然学习宋史, 对辽金西夏史知之甚少, 在这
里不得不予以说明, 这一点还请辽金西夏史的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一部力作
——评《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林道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正忠所著的《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一书,
已由经济管理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如书前“学术委员会评审意见” 及另两位宋元史“专家推荐意
见”所说: 这部专著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结晶, 是一部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我国宋代社
会经济史的力作, 颇值得一读。
该书析为六章, 分别就宋代乡村的商品经济、城镇经济结构、商税统计与城镇等等、市场流
通与商资涌动、纸币与铁钱、两宋财制与货币岁收等重大课题,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 100 余
页列有图表。
宋代的商品货币经济, 曾孕育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文明, 这种文明绝不稍逊于欧洲中世纪晚
期的繁荣。 特别是宋代的货币, 曾为中国和世界货币史谱写了极为精采的一页。 因而, 两宋时
期的城乡商品货币经济问题, 无论是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 还是在宋代的断代史上, 都占有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