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汉唐饮食生活研究的拓荒之作 27

汉唐饮食生活研究的拓荒之作
——读《汉唐饮食文化史》

姚伟钧

  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 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生


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也是一幅艳丽多彩的图景: 这一时期我国确立
了一日三餐的饮食制度, 人们开始饮用茶叶, 酒类品种增多, 豆制品日益普及, 特别是与域外饮
食文化的交流, 胡食的大量传入, 给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感觉。凡此种种, 都显
示出汉唐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然而, 对于汉唐饮食文化史的研究, 学术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至今未有一部有关这一
问题的专著, 为了填补这一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 黎虎先生主持了国家教委社科研究项目《汉
唐饮食文化史》 , 并于 1998 年 1 月结集成书,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八章, 29 万
余字, 包括食物原料, 加工、饮料、饮食器具、食制食俗、饮食行业、饮食与社会、饮食学等。
《汉唐饮食文化史》 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汉唐一千多年饮食文化的专著。
本书以通观全局的宏观眼光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 揭示了汉唐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轨
迹和内在规律及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在学术上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和突破, 例如, 本书首次提出了“饮食学”的概念, 并将古
代饮食学的形成以及这门学科的内容特点作了详细的阐述, 这不仅是学科建设上的创举, 也是
中国饮食生活史研究在理论上的重要建树; 本书注重发掘沉潜于饮食表象之下的政治与文化
内涵, 如在“饮食与社会”
一章中, 作者阐述了饮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中外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作用, 这就把饮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种形态的理论界定, 还原为生动的历史表
述, 这些都是同类书中所没有的; 本书研究视角十分新颖, 作者通过汉唐时期饮食市场与行业
的考察, 使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况, 鲜活地表现在人们面前。本书在具体论述中, 也多
发人所未发。 如关于分食制与合食制的问题, 作者认为唐代以前中国先民均行分食制, 到唐代
以后才逐渐转变为合食制, 这种转变是由于桌椅的高腿化而引起的, 从而纠正了人们以为中国
自古以来都实行合食制的误解。 这些观点都是十分精彩和富有创见的。
本书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注意对汉唐饮食生活中的经验教
训进行总结, 一方面肯定其优良传统, 吸其精华。另一方面也指出其中的弊端和陋习与恶习, 扬
弃其糟粕。例如书中以不少篇幅论述汉唐时贵族们在饮食中过分追求食用珍禽异兽, 导致不少
珍稀动物锐减, 为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祸根。 书中还对中国古代的大吃大喝与公费吃喝之风,
从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深挖其根源与危害, 更有强烈的现实警戒意义。这些对于建
立中华民族更加健康、文明、科学的饮食文化, 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综观全书, 深深感到《汉唐饮食文化史》是一部史料丰富, 分析细致、严谨科学、富有特色,
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9 年第 5 期

具有开创性的好书, 它以其突出的成绩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应该得


到充分的肯定和较高评价。

唐代人物研究的新成果
——评马驰先生新著《李光弼》

薛平拴

  马驰教授是当代唐史学界公认的蕃将 ( 少数民族将领) 研究专家, 继代表作《唐代蕃将》之


后, 又对诸多蕃将进行个案考察, 多有创获。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光弼》 一书, 更是
新论迭出, 在许多问题上都有新突破。
其一, 揭开李光弼家族出身之谜。 《通鉴》
认为, 李光弼生父为契丹王李楷洛, 至今某些权威
学者仍对此说置信不疑。本书则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的爬梳, 发现唐代契丹酋长中有两个李
楷洛: 一为契丹王、松漠都督李楷洛; 另一为契丹部酋并于久视年间 ( 公元 700 年) 率部归降朝
廷的李楷洛。 前者为在蕃将, 后者为入朝蕃将, 而定居京师的入朝蕃将李楷洛才是李光弼的生
父, 从而澄清了李光弼出身不明的千古疑案。
在李光弼母族研究上, 亦同样有重大突破。 关于李光弼的生母, 旧史至少有四说:《旧唐
书》 本传认为其母为李氏;《新唐书》 本传谓生母不详, 李氏乃继母;《李光弼碑》 则称其生母为武
氏; 清人王昶认为传云“母李” ,“史误显然”。本书作者则一扫旧说妄断, 详细考证了李光弼生母
家世, 得出了先于李楷洛降附武周政权的契丹酋帅李楷固为李光弼外祖父的结论。李楷固曾追
随松漠府都督李尽忠反叛, 后因归顺武周而受宠于武则天, 官拜大将军, 赐姓武氏。李楷洛的归
降, 则缘于李楷固的招安。唐中宗复辟后, 楷固遂复姓为李。由于正史和碑志等资料交待不清,
以致产生诸多疑团。
此书不仅搞清了李光弼的来历, 还考证了其子孙乃至李光弼外祖的后人, 展示了这个历经
盛唐、中唐、晚唐的蕃将世家和百年望族的清晰脉络。
其二, 钩沉补阙, 详考了李光弼的生平事迹。 《李光弼》全书共十七章, 作者至少以十二章的
篇幅考证和论述了李光弼的生平事迹。治史者熟知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事迹, 但对李光
弼早期和晚期的军事政治活动则罕有研究。本书对李光弼的一生做了全方位的考察, 不仅详考
了李光弼在“挺进敌后” 、
“保卫太原” 、
“相州之战”、
“河阳大捷”、
“邙山之败”中的表现, 而且用
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李光弼的少年时代和早期活动以及晚年事迹均做了大量的史料钩沉补阙
工作, 突破了以往李光弼研究中因资料缺乏和囿于正史旧说的诸多局限, 从而全面地再现了中
唐名将李光弼真实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用力之勤, 考证之精, 搜罗资料之丰富, 均远迈
前人, 令人叹服。
其三、用唯物史观评价李光弼是非功过。 李书以专章讨论“光弼现象” , 即将李光弼放在一
个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中进行缜密的考察, 评说时代对李光弼的影响。 作者认为, 所谓“光弼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