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999 年 1 月 唐都学刊 J an.

 1999
第 15 卷 第 1 期 T angdu Jou rna l V o l. 15 N o. 1
α

论杜审言、沈亻全期、宋之问的山水诗
储兆文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 山水诗始于晋宋, 成熟于盛唐, 而介于其间的初唐近百年间众多诗人在山水诗上的贡


献一直被忽视。 杜审言、沈亻全期、宋之问第一次将岭南风光带进山水诗的描写领域, 第一次大规模
地用严格规范的格律诗来表现山水主题。这两方面的成就都是前无古人的独创, 因而, 他们在山水
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 山水诗; 岭南; 格律; 杜审言; 沈亻全期; 宋之问
中图分类号: I20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300 ( 1999) 01- 0029- 03

初唐四杰把山水诗的表现范围从宫廷市井移至江山塞漠, 描写的领域极其广阔, 但他们的


笔墨尚未触及到岭南山水, 王勃曾南去交趾省父, 渡海而死, 但也未见有描绘岭南风光的诗。而
与四杰同时而诗名后显的杜审言、沈亻全期、宋之问把山水诗的描写空间拓展到了前无古人的
岭表荒外, 岭南山水第一次被大规模多方位地写进他们的山水诗中。
岭南指五岭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越南的广大地区, 开发较晚。秦始皇曾发动三次统一岭
南的战争, 但绵长高峻的五岭一直阻隔着中原、吴越、楚蜀文化的向南渗透, 因而, 岭南地区一
直被目为南夷不毛之地, 独立于北方文明的门槛之外。 六朝时, 北方战乱, 人口大规模南迁, 有
部分北方人通过唯一的南北通道——“东峤古路”
, 越过大庾岭, 到岭南定居。史载:“东峤古路,
在安里之游仙径, 崎岖荦确, 入逾六、七里, 两关对峙, 螺转而上, 周围九登, 至顶而下, 逾七里始
平, 上有横浦关, 此古入关之路”,《
( 读史方舆纪要》卷 83 ) 唐贞观年间始设岭南道, 为贞观十道
之一, 但仍旧荒蛮, 武德四年 ( 621) , 岭南抚慰大使李靖还这样认为:“岭南陋远, 久不见德, 非震
威武、示礼义, 则无以变风” ,《
( 新唐书・李靖传》 ) 至开元四年 ( 716) 才有张九龄奏请开凿大庾
岭道。《( 张曲江集》卷 11) 大庾路的开凿, 对北方文化向南传播提供了方便, 但它毕竟远离当时
文明的中心——京城长安。 加之古代交通的落后,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 岭南一直被视为贬逐流
放之所。
武则天朝后期, 张易之兄弟专政, 败坏政事, 神龙元年 ( 705) 张谏之等五王诛张易之及其弟
昌宗, 则天退位, 中宗复辟, 诌附张易之的十八名学士被贬, 杜、沈、宋均在其中, 杜审言被贬峰
州 ( 今越南河西省西北) , 沈亻全期被贬灌州 ( 今越南荣市) , 宋之问被贬泷州 ( 今广东罗定县南) ,
宋之问, 再由越州长史诏流钦州 ( 今广西钦州东北) 。 杜、沈、宋都是艺术修养极高的诗人, 岭南
之贬, 使他们把艺术天才运用到描绘岭南的山容水貌上。 宋之问两贬岭南, 因而写于岭南的山

α 收稿日期: 1996- 10- 10


・29・
水诗最多最集中, 杜审言贬逐时间较短, 岭南山水诗也最少。
首先, 岭南的穷山恶水是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如杜审言《南海乱石山作》 写乱石山的高危
精异; 宋之问《发藤州》写在峻岭崇山、藤蔓纵横中行走的艰难; 沈亻全期《自昌乐郡沂流至白石
岭下行入郴州》 更将这种险恶山水写得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
其次, 南方天气炎热, 雨水淫多, 因而气候环境极其恶劣, 四季变化与物色转变都与中原迥
异, 这些也是他们描绘的题材之一, 如杜审言《旅寓安南》 着眼于殊异的南方风物的描写。 如果
说四杰所描绘的巴山蜀水的艰险, 主要是指山路的高危崎岖, 色彩的壮丽绚烂, 多为给心理上
带来仕途艰难的同构交感的话, 那么, 杜、沈、宋描绘的岭南的险恶山水和恶劣的气候, 则实实
在在地威逼着诗人的生存, 使人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的险恶和给生命带来的危害; 在审美天地
里, 他们将“生活丑”化为“艺术美”
, 开韩愈“以丑为美”的先河, 柳宗元永州柳州山水诗则直承
了他们的风格。 他们在描绘岭南险恶山水时, 多采用长篇古体或排律的形式, 善于历时性多方
面地平面铺排物象, 具有景象森罗、气势淋漓、情感激越的特点, 这在拓展山水诗的外部空间上
占有优势, 但从山水诗的意境经营上看, 它们又都算不上上乘之作, 基本上还停留在谢灵运的
追寻山水的物质外形的奇异上。
复次, 沈、宋岭南山水诗中还有一些描绘秀洁明丽之景的。 如宋之问的《始安秋日》 、
《早发
始兴江口至虚村作》 、《游韶州广界诗》、
《经梧州》、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 ; 沈亻全期的《绍隆
寺》
、《乐城白鹤寺》 等。 如果说他们那些写险恶山水的诗, 是用环境的恶劣来反衬人生的艰难,
其正执着于贬逐的痛苦的话, 那么这些秀洁明丽的山水诗, 则是他们用山水的灵秀来抚慰这种
艰难痛苦带来的人生不幸, 从列出的诗题可以看出, 这些秀洁山水诗多是游览佛寺之作。沈、宋
在岭南开始求助于佛家的空无来求得心理平衡, 如沈亻全期:“探道三十载, 得道天南端。”《 ( 绍
隆寺》 ) , 又说:“沉思始悟空”《 (  州南亭夜望》) 。因而, 这些山水诗是与他们努力寻求超越痛苦
与不幸的心情相表里的。如《始安秋日》 描绘有“甲天下” 之誉的桂林山水。前六句用乐景写悲,
由“洛阳春” 和“愁杀人” , 可知诗人的思归之愁和贬逐之悲。 但这种悲已经平静得多, 没有险恶
山水之中的那种激愤了, 像沈的“炎方谁言广, 地尽觉天低”《 (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 )、
“弃置一
身在, 平生万事休”《 ( 从 州庙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 ) 宋之问“丹心江北死, 白发岭南生”

( 发藤州》 )、
“路遥魂欲断, 身辱理应齐”《 ( 发端州初入西江》 ) 等的抢天呼地式的悲苦已经成了
一种蕴藉于心的平稳情绪。诗的中间描绘桂林的山云细卷, 水石磷磷, 空明清丽, 一片纯静。最
后, 诗人自作宽慰, 从黄老思想与归卧沧海中超越了前面的悲愁, 得到了情与景谐的境界。
杜、沈、宋是使律诗定型的重要诗人。 近体诗的产生与发展几乎与山水诗同时并行。
齐梁以来, 律诗在缓慢的形成过程中, 阴铿、徐陵、庾信的一些诗已暗合五律, 隋及初唐暗
合格律的大大增加, 四杰的五言诗对律诗的成熟起着重要的实践作用, 而且已有不少用律体写
成的山水诗, 尤以王勃为多。但他们多数作品的平仄、对仗还不够严格,“及之问, 沈亻全期, 又加
靡丽, 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 如锦绣成文”《
( 旧唐书》卷 190) , 律体才最后定型, 并成为后来诗歌
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他们开始用律体写山水诗, 讲究对仗工稳, 音韵协调, 并注意整体结构
和炼字设色, 则更是山水诗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他们使山水诗获得了全新的艺术魅力。
杜审言存诗 43 首, 近体诗 41 首, 除五绝外, 五律、五排、七律、七绝均有严格合度的佳作,
其《度石门山》 是一幅用五排写就的雄伟壮观、形象逼真的山水画图。 全诗用工稳的对句, 严格
的平仄规则 ( 无一句平仄不协) , 无一联粘对失调来描写景物, 而且意脉一贯, 浑然流走, 充分显
示了诗人用高度规范化的诗体来写嶙峋嵯峨的景色的技巧。七言律绝稍晚于五言成熟, 但杜审
・30・
言的《渡湘江》
一诗却是一首较早的优秀山水七绝: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情与景融合无间。首句忆昔日春游园林, 作为下句今春之花鸟的反衬, 移情入景; 后
两句以物衬人, 江水北流而人南窜, 情景相悖, 倍增其悲愁。 这首诗情与景都较疏朗, 且景情相
融, 散发出的信息量之大、给人的感触之深、联想之多都是此前七言山水诗不可企及的。胡应麟
曰: “( 初唐七绝) 初变梁陈, 音律未谐, 韵度尚乏, 惟杜审言《渡湘江》、
《赠苏绾》二首, 结皆作
对, 而工致天然, 风味可掬。”又曰:“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虽对犹未对也。”《 ( 诗
薮》 内编)
沈、宋在贬逐前写了大量的应制诗。而且风格与贬逐诗大相径庭。尤其沈亻全期, 从岭南召
回后的应制诗与贬遂前的几乎没有区别, 无法分辨。这些应制诗中的山水诗又回到了贞观君臣
以宫苑台池为描写对象的范围, 但是, 艺术手法上更加自由灵活了, 增添了一些严格的近体。沈
亻全期年轻时, 曾漫游过巫峡和荆湘, 集中有追记游历之作《夜宿七盘岭》写于入蜀途中, 它用五
言律写成, 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山水名作:
独游千里外, 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 天河入户低。 芳草平仲绿, 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 褒城闻曙鸡。
它用物象直呈的方法, 主观情感不直接介入, 而是从物象背后自然地传达出诗人的心态与情
绪, 并巧妙地体现时间与空间、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及其给人的错觉印象, 意境深远, 疏密有致,
齐整匀称, 已入盛唐优秀山水诗之列。
宋之问对山水的关注比杜、沈都执着, 他除了有与沈亻全期一样的应制之作外, 又有写越州
山水的诗, 如《灵隐寺》; 写陆浑山庄的, 如《初到陆浑山庄》
、《陆浑山庄》
; 写蓝田辋川的, 如《别
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 , 这些诗都带有与自然亲和的隐士诗的影子, 这大约是王维特别倾心于
宋之问的一个原因吧, 其《夜饮东亭》 、《答田征君》有陶渊明的闲旷静远, 这些诗是王维山水诗
的先声, 其《江亭晚望》
在艺术上已直逼盛唐。可见, 宋之问的诗, 显示出山水诗已经发展到高度
成熟的阶段, 只是有时还缺乏思想和情感的深度, 且艺术水平也不平衡。
杜、沈、宋用近体诗来描绘岭南风光, 像杜审言的《旅寓安南》 , 沈亻全期的《乐城白鹤寺》

《早发平昌岛》 , 宋之问的《过蛮洞》
、《经梧州》
等诗, 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们集中体现了山水诗的外部空间的拓展与内部结构的完善的融合。从外部空间看, 谢灵运作
为山水诗的鼻祖, 主要描绘的是东南的永嘉会稽以及长江流域的庐山山水; 谢眺主要描绘江南
宣城一带山水; 何逊、阴铿主要描绘京城建业及其附近的山水。 检索《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发
现: 初唐以前, 诗及岭南的极少, 有些送别之作提及岭南, 多臆测之词, 而不是亲临其境、实写其
景。仅南朝陈诗人江总、苏子卿有片言只语, 描绘岭南风光; 阴铿曾为始兴王参军, 集中有《游始
兴道观》 , 多以人工建筑为描写对象; 但集中未见有岭南风光的诗, 大约作为钦犯, 已没有写山
水的自由与心境了; 王勃南去省父, 也未见有岭南诗。 而杜、沈、宋不仅多角度地审视和描绘岭
南的山容水貌, 而且采用了近体的形式, 把高度规范的诗体与荒蛮的山水一同带进诗坛。 用格
律诗的形式美表现自然山水的美, 他们为山水诗向盛唐的演进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 责任编辑 梁瑜霞 ]

・3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