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宁夏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2 期                总第 93 期

旁征博引   深究本质

———读李华瑞著《宋夏关系史》

李  范  文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作为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党项羌以刻苦耐劳而


著称于世 。西夏如以景宗元昊正式称帝建国 ( 公元 1038 年 ) 起到末主李 力屈投降蒙古成吉
思汗 ( 公元 1227 年) 止 ,历时 190 年 。如果按《宋史・夏国传》所载“虽未称国 ,而王其土”的拓跋
思恭建立的夏州政权算起 ,历时 347 年 ( 公元 881~1227 年) ,这要比北宋和南宋加起来的 320
年还多 27 年 。然而元朝学者从大一统的史观出发 ,将辽 、 宋、金三朝代置于平等地位 ,修了辽 、
宋、金史 ,唯独没有给西夏修专史 。清代学者掇拾烬余 ,补葺史阙 ,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 ,撰写
了一批专著 ,但多集中在对西夏全貌的整体复原上 ,至今尚无一部关于宋夏关系方面的专著 。
在辽 、 宋、
西夏 、 金之间 ,宋与西夏的和战关系最为复杂 ,在近 150 年的接触中 ,双方处在交战和
敌对状态的时间约占四分之三以上 。较之于辽 ,西夏幅员不及辽广阔 ,国势不及辽强大 ,但西
夏对宋在政治 、 经济 、 军事上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辽对宋的影响 。宋夏关系如此密切 ,
决定了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河北大学李华瑞教授 ,披荆斩棘 、 勇于开拓 ,于
世纪之交推出力作《宋夏关系史》,填补了辽 、 宋、
西夏 、
金史上的一页空白 。全书 39 万字 ,引用
各种文献资料近 200 种 , 历时三年完成 。我们知道 , 西夏史研究的困难在于资料的匮乏和零
散 ,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 ,没有坚实的史学功底和艰辛的劳动 ,绝不能完成这样一部内容丰富
翔实 、资料扎实的专著 。这部专著的出版实现了作者多年“久存于心的夙愿”。大致从做宋史
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起 ,作者已开始注意宋夏关系史 ,1987 年发表《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即是他
对这一课题的初步探索 。这就是说 ,作者在这一领域里已经孜孜不倦地耕耘了十余年 ,在他完
成《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后 ,又深入地搜集史料 ,辛勤地发掘探求 ,终于完成了这部专著 ,可谓
有志者事竟成 !
对这部书的评价 ,我可用“博”“、深”
二字来概括 。
“博”即博览群书 、网罗资料丰富是该书一大特色 。尽管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说“宋代史
学 ,冠绝今古”,然而具体到西夏史料则是我国史学领域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 。即便是西夏
学已成为国际上一门显学的今天 ,第一手资料缺乏的现状仍未有大的改观 。因此 ,欲写一部宋
夏关系史 ,不能率尔操觚 ,必须博览群书 ,特别要从当时最丰富的宋人记述中搜检爬梳有关资
料 。至于清人所撰写的《西夏书事》 等书 ,作者认为它们都主要取材于宋人记载 ,且掺杂个人主
观意见较多 ,是不能作为原始材料来使用的 ,只可作为辅助性质的著作来参考 。就两宋史籍而
・104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言 ,以往学者在论及西夏历史时 ,多以《宋史》 为首选材料 ,辅以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简称
《长编》 ) 等书 ,作者则首推《长编》,并广泛搜求各种官私记载 ,自然要比主要取材于官史中记述
最略的纪传国史《宋史》 更为翔实 。例如他在分析西夏与宋尚有名义上的臣属关系时 ,在公文
和外交礼仪方面 , 除了引用《长编》、 《宋大诏令集》等文献外 , 还引用了欧阳修的《文忠集》、
王王圭的《华阳集》、苏轼的《东坡全集》、 韩维的《南阳集》、 苏颂的《苏魏公文集》、
王安礼的《王魏
公集》、王藻的《浮溪集》 等 ( 见《宋夏关系史》第 349 页 ) 。由此可见作者治学之勤奋 、 明敏和严
谨 。作者上以《长编》《、宋史》 为主 ,兼采《宋会要》、 文集 、 笔记诸书 ,下及今人著述 ,笔触所涉 ,
几乎将有关记载 ,搜罗无遗 ,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这也使得其著作更具学术价值 。
“深”
即深入本质 、见解独到是该书另一大特色 。这与作者治宋史多年 ,有深厚的宋史功力
分不开 。本书对宋夏关系的描述 ,没有停留在双方经济 、军事交往中的人和事件上 ,而是深入
到双方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大环境中去探索宋夏交往的发展轨迹 。这一点由书中对宋夏战争频
仍的分析可见一斑 。后人往往哀叹宋世文弱 ,这也难怪 ,西夏与宋相比 ,不过是个蕞尔小国 ,但
却常常使宋这个泱泱大国处于尴尬地位 ,该如何解释 ? 作者以北宋政治运行机制为切入点 ,认
为北宋建立后 ,惩五代之弊 ,矫枉过正 ,防范武人专权太甚 ,尤其是在太宗时代 ,军事失败主义
抬头 ,奉行“守内虚外”政策 , 遂使军力国势萎靡不振 , 对西夏无可奈何 。在宋夏关系前 80 年
中 ,和与战的转换主要取决于西夏对宋的挑战 ,那么为何西夏要屡启战端呢 ? 作者的主要观点
可以归纳为三点 : 一是从西夏的社会经济结构说明其对宋贸易的重要性 ; 二是从地缘政治 、 贸
易供求关系等方面说明宋夏贸易关系不正常的社会历史原因 ; 三是从西夏为攫取经济利益而
战的事实 ,说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从而确认宋夏间不正常的贸易关
系是西夏侵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了西夏多次向宋挑战的背景和缘
由 ,当然也并未忽视其他原因 ,虽然贸易不正常化是西夏侵宋的军事动机 ,但并不能对此简单
化或视作唯一的原因 。实际上西夏要坚持民族独立政权 ,是宋夏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的另
一主要原因 ,这个要素与宋夏间贸易关系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宋夏关系发展的主要线索 。过去
多把西夏侵宋的原因 ,归罪于西夏的贪婪和残忍 ,而忽略探讨北宋的对夏政策 ,特别是对宋对
西夏的贸易政策在宋夏矛盾中的激化作用 。这显然不利于全面认识宋夏战争的性质 ,乃至宋
夏关系的性质 。导致宋夏连年战争的其它原因 ,诸如军事装备 、外交关系 、地理因素 、
各自社会
的义利观等 ,作者都有精彩的议论 ,不少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
人们对西夏史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元人虽未给西夏修专史 ,但并不否认它的存在 ,
甚至也有公允评价 。例如《金史・西夏传》称赞西夏“立国百余年 , 抗衡辽 、
金、宋三国 ,亻面乡无
常 ,视三国之势强弱 ,以为异同焉 。故近代学者记西北地理 ,往往皆臆度之”。西夏政权能“抗
衡辽 、金、宋三国”,却未被修专史 。因此有的学者 ,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的学者针对这种不
公平地对待西夏的作法 ,提出要为西夏正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白话文二十五史 ,正式把
西夏史与辽 、金、宋史放在同等地位 。著名宋史专家王曾瑜教授为《宋夏关系史》写的序中说 :
“唯有将西夏史作为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其中的一个断代史 ,才是实事求是
的处理 。
”正因为史学界有了这一共识 ,一批研究西夏的专著才雨后春笋般不断问世 。就某一
个专题而言 《宋夏关系史》
, 可以说是一部在资料观点上都兼备的高水准的专著 。

〔作者 : 宁夏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银川  750021〕  ( 责任编辑  成  晋)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