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唐宋社会变迁”
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
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万盈
       

  近年来 ,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 职业结构所发生的某些变化是引人注目的 , 最主要


的关注 。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 由厦门大学 的变化乃在于“四民分业”界限的相对模糊以至混
历史系和图书馆主办的“唐宋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 杂 ,此外则是城市居民职业的广泛性 ,已远非“四民”
学术研讨会”, 于 2002 年 10 月 18 日至 21 日在厦门 所可涵盖 。尽管如此 , 在当时社会所有的职业类别
大学举行 。来自国内 10 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30 中 ,农民这一阶层仍然而且还将长期在中国古代社
多名唐宋史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这是 会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 ,对唐宋变革时期工商业
大陆地区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首次聚集一堂 , 就唐 者社会地位的提高问题 , 不可予以过高的估计 。在
宋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学术对话 , 会议的组织形 讨论中 ,郑学檬 ( 厦门大学) 指出 ,对中国古代存在的
式和研讨成果获得与会者的赞赏 。研讨会提出了不 “自然经济掩盖下的商品生产”, 以及有的学者提出
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和观点 。 的“小生产 、
大流通”的观点 , 应引起重视 。陈明光
1、
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迁的关系 , 是这次研 (厦门大学) 认为 , 唐宋之际国家财政的收支和调度
讨的热点之一 。如何认识和评价商品经济在唐宋时 活动需要有更多的商人参与其间 , 这种事实必然会
期的发展水平 ? 唐宋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什 影响或制约政府对商人政策的变化 , 但是究竟是哪
么 ? 唐宋商品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人们价值观念 些商人从国家的财政政策中获益 , 应该具体分析 。
的变化 ? 这些都是讨论热烈的话题 。林文勋 ( 云南 龙登高 ( 清华大学 ) 提交的论文《移民与南宋江南乡
大学)《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一文从历史哲学 镇市场的发展》
通过明清江南乡镇志中所反映的宋
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商品经济与唐宋社会变革之间的 元史料 ,就移民对南宋江南城镇市场的发展影响进
关系 ,认为唐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这种发 行了论述 ,提出南宋江南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
展 ,既引起了各种社会要素的流动及组合 ,又冲击了 民与市场互动的现象 。与会学者对这一研究视角颇
原有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 并产生了新的社会力 感兴趣 ,同时也对论文涉及的“移民”内涵以及史料
量 ,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但这种变革不是前后 收集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
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转型 , 而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引 2、
如何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史及
起的社会要素的流动及重新组合 。冻国栋 ( 武汉大 唐宋变革问题 。王棣 ( 华南师大 )《唐宋转型时期的
学)《唐宋历史变迁中的“四民分业”问题》一文从唐 宋代经济》
一文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
宋社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唐宋社会变迁 。作者 分析唐宋转型时期的宋代经济 , 认为宋代在以自然
认为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 、
农、工、
商四大群体在社 经济为主的前提下 ,商品经济日趋广泛深入 ,私有产
会结构的分布状况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社会阶 权形态日益成为得到整个社会认可的主流产权形
层的基本样式 。该文以唐代律令中有关“四民分业” 态 ,国家的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也随之变化 ,从而构
的规定 、
敦煌石室所出“二十五等人图”及唐代判文 成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 , 呈现出有别于转
所见时人对工商问题的认识和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敕 型期前后各代经济的鲜明时代特征 。谢元鲁 ( 四川
文所见城市 ( 主要是长安) 居民职业结构的某些迹象 师大)《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一文认
为例进行研究 ,认为在唐宋历史变迁的过程中 ,社会 为 ,从唐代安史之乱后开始的社会经济变迁的主要
・153 ・
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 在于唐宋之际 , 出现了一 了探讨 。徐东升 ( 厦门大学 )《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
个产权结构逐步明晰化 ,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 ,社 理职能的演变》
认为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的
会经济领域交易成本下降 , 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 演变不仅表现在地方铸钱管理机构方面 , 而且表现
济领域控制相对削弱以及市场的扩大等因素所致 。 在铸钱生产的各个环节 ,其演变既有经济原因 ,也有
李晓 ( 山东大学)《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纲要》一文把宋 政治原因 。经济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远
朝的政府购买 ,纳入到“政府购买”的财政理论框架 远超过唐代 ,货币需求量大 ; 政治原因是宋代吸取唐
中进行整体性研究 。对这些新的尝试 , 与会者在讨 代藩镇割据的教训 ,致力于削减地方的权力 ,这种地
论中一方面肯定借鉴现代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把中国 方管理体制反映在铸钱上 , 就是唐宋地方政府铸钱
经济史研究推向深入 ; 另一方面强调应因史而宜 ,要 管理职能发生了变化 。王文东 ( 厦门大学 )《王安石
注意把握中国经济史发展的独特性 , 注意考察西方 的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论稿》一文从制度
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不宜生搬硬套 。 本身的运行方式和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两个方
3、
唐宋财政制度变迁 、
行政制度沿革对社会经 面 ,对学界争论已久的青苗法和常平仓制度的优劣
济的影响 。陈明光《唐宋田赋的“捐免”与“灾伤检 问题进行了探讨 , 认为常平仓制度在运行方式上比
放”
论稿》
指出 ,田赋灾免成为唐宋与国计民生关系 青苗法更灵活多样 , 常平仓制度安排下的农户负担
更为密切的政府行为 , 如何做到及时 、
如实 , 是宋朝 要优于青苗法的制度安排 。郭秋兰 ( 厦门大学硕 )
改进唐朝田赋灾免制度的立法考虑 。而以减免赋税 《北宋江西盐法变革述论》一文认为 , 北宋时期江西
作为救灾措施 ,从法制的角度看 ,唐朝前期首次加以 盐法发生过两次大的改革 ,两次改革的内容 、
形式与
法制化 ,而宋朝则趋于详备 。同时 ,地方政府往往是 时代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效果与成败结局的不
影响制度实施状况的关键因素 。但在这种较为合理 同 。同时 ,地方州县的相关职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
的政府行为的实施过程中 , 宋代一直存在着地方官 由最初的治理私盐 、
增加官淮盐供应转为以增加中
员讳言灾伤或检放不实的弊病 。但我们在评论地方 央盐课收入为职责 。
官员执行制度的不力及其弊病时 ,不能简单地以“吏 郑学檬 、
陈丽 ( 厦门大学 )《地方行政体制 、
职权
治腐败”
一语而概之 。其间牵涉到实施制度的客观 变化与财政经济的关系》一文认为地方行政体制的
条件 ( 如交通状况 、
时限长短 、
员阙少多 、
程序简繁 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而唐宋地方行
等) 以及其它制度的制约 ( 如官吏考课制度 、
财政分 政体制和职权的变化以及道 、
州、县三级行政体制的
配制度等) ,必须加以综合分析 , 做出实事求是的评 形成 ,导致道与中央 、
州与中央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
价 。针对宋代田赋灾免的制度化以及实施的有效性 从而影响到地方政府在解决财政经济问题时的态度
问题 ,有学者认为 ,宋代的赋税灾免制度就史料反映 和举措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而言比唐代完备 ,这是因宋代史料比唐代更丰富 ,但 促进作用 。讨论中 ,有学者指出 ,该文将制度史与经
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促使该项制度的完备 ? 也有学者 济史相结合进行研究 , 视角比较新颖 。但是唐代道
认为田赋灾免在唐宋时期并未收到多少实际效果 。 的权力有多大 ,如何理解道 、
州行政机构的虚实 , 道
还有学者提出在分析地方官吏讳言灾伤原因时 , 应 由虚到实的过渡期有多长 ,尚需深入研究 。郭锋 ( 国
将宋最高统治者喜听祥瑞而厌闻灾伤的心理因素考 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唐代道制的改革发展与三级
虑进去 。黄纯艳 ( 上海师大 )《论宋代发运使》一文 , 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一文中提出 ,我国历史上的
详细考辨发运使一职 ,认为发运使始设于唐 ,到宋代 地方行政体制有一个从秦汉郡县两级制到明清省府
成为财计系统中最重要的使职之一 。发运使的职责 州县多级制的演变过程 , 唐代道制的改革及其所引
除漕运外还有和籴 , 兼管茶盐 、
赈灾 、
按察地方等 。 起的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地位突
发运使管理着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 ,总领几路上供 , 出 ,影响深远 ,具有总结过去 、
开启后来 ,逐渐使三级
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 , 也没有遍设各路的地方机 制成为以后中国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主导形式的重要
构 。这既保证了上供漕运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又防止 意义 。唐朝通过对贞观十道的虚设巡察单位性质的
了发运使权力膨胀 , 是宋代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 改革 ,使之逐渐向实体的地方管理层级的机构方向
系的结果 。对究竟是什么原因刺激了发运使制度的 发展 ,并最终使其单位制度化 , 行政实体化 。此后 ,
演变 ,发运使设立的目的何在等问题 ,与会者也进行 唐廷的地方州县行政 , 就在作为一级政府的中间权
・154 ・
力机构道的间接管理下运行 , 形成三级制的管理体 容和范围应进一步做出界定 。
制和运行机制 。在讨论中 ,有学者指出 ,在用现代行 5、
唐宋社会变化的其他方面 。邓小南 ( 北京大
政管理理论研究该问题时 , 不仅政治因素在起重要 学)《走向再造 : 试谈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一文
作用 ,同时也要考虑地方行政体制演变过程中的经 指出 ,以前学界在关注社会变化时 ,往往由隋唐上溯
济因素 。也有学者认为 , 三级制管理体制在魏晋南 到魏晋南北朝 ,而由中晚唐关注到宋代的则寥寥无
北朝时就已出现 ,它对唐代的三级制体制有无影响 ? 几 ,因此如何理清研究唐宋社会变革的思路是应努
唐代三级制形成后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 这些 力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考虑 , 作者从重“流品”与抑
都是应加以考虑的 。 “浮薄”“崇尚”
, 与“荡涤”“文士”
, 与“吏能”, 交汇与
4、
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 。杨际平 ( 厦门大 再造四个方面勾勒了一条把握唐宋文人群体演进的
学)《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一文利用 线索 ,强调了文士和文吏的细微差别 ,为理清唐宋变
宋代有关主 、
客户数的统计资料对唐末五代北宋时 革的思路提供了较好的例证 。由于该文聚焦于迄今
期的土地集中程度重新进行估算 , 认为客户耕种土 研究尚嫌不足的 10 世纪前中期 ,对唐宋变迁过程中
地的总和等于地主阶级所拥有的土地总和 。如此就 统治群体中的独特一端进行论述 , 引起与会者的关
推算出唐末五代时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约占全国耕地 注 。有学者认为 ,在宋代出现了“文才”与“吏才”并
总面积的 45 % 上下 , 而农民所占有的约为 55 % 上 重的现象 ,除了作者提出的“文武”
关系的演进外 ,是
下 。到北宋中 、
后期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 下 降 至 否还有其他原因 ,如何看待统治阶层中出现的“盛世
36 %上下 ,农民占有的土地上升至 64 %上下 。这表 平庸”
现象 ? 这些问题都得再探讨 。张国刚 ( 南开大
明 ,我国封建社会地权的变动并非总是越来越集中 , 学)《佛法与家法 —
——试论中古佛教对于家庭伦理的
在土地集中的同时 ,也存在着土地分散的倾向 ,两者 影响》
认为 ,佛教对于中国家庭伦理规范的影响是多
在很大程度上起互相抵销的作用 。对此 , 与会学者 方面的 ,佛教在中古时期的文化下移过程中扮演了
有不同看法 ,认为如何正确估计主客户的数量成为 重要角色 ,并推测出人们一般观念中儒家伦理教育
该推断是否正确的关键 。在估计土地兼并程度时 , 通俗教材的“二十四孝”故事 , 很可能是佛教徒最早
也应注意主 、
客户占有土地的实际数量以及土地占 编纂的 ,通过云辩等僧人逐步推广到全国 。学者认
有背后的阶级关系 。有学者指出 , 计量方法在经济 为 ,把佛教研究与中国传统伦理相结合 ,从中探寻佛
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 教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 , 属发前人之所未发 。但
方法 ,但如何进行正确计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 其中的“二十四孝”
故事的编纂是受佛教的影响以及
姜密 ( 厦门大学)《试说宋代“系官田产”的类型及其 佛教中有关“孝”
的论点还须进一步推敲 。有学者指
来源》
指出 “
, 系官田产”是宋朝君臣常常议论的话 出 ,在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虽然儒释道三者相互影
题 。而在汉唐时期 ,常见以“公田”、
“官田”、
“皇庄” 响 ,但毕竟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更为明显 。
等名词来表示官方拥有所有权的田产 。宋朝不沿用 通过这次会议 ,可以看出 ,唐宋社会变迁问题已
传统的官方用语 ,而改用“系官田产”
一词 ,不是简单 引起中国学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
的用语习惯改变的问题 , 其中蕴含着特定的社会经 考 。此前国内外学者做过不少探索 ,各抒己见 ,取得
济意义 ,值得细究 。与前朝“官田”相比 , 宋代“系官 不小的进展 。但是 , 要研究“唐宋社会变迁”这样的
田产”
呈现出类型多样化 、
来源多元化的特点 。从所 重大课题 ,无论理论与方法的更新 ,或者是研究视野
有权变动的角度看 , 其类型可分为完全国有的田产 与切入点的选择 ,特别是如何进行唐宋两代的“瞻前
( 如官庄 、
荒田 、
没官田 、
河滩沙涂田 、
监牧地 、
等) 、
暂 顾后”的贯通性研究 , 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
时“系官”
田产 ( 在一定期限内由国家托管 、
但所有权 讨 。此次会议的收获 ,不仅表现在学术研讨方面 ,更
仍属原业主私有的逃田 ) 、
由私有转为国有的田产 加重要的是 ,它证明对于“唐宋社会变迁”这样的主
( 如户绝田产) 、
国家所有而为官员个人或各级政府 题 ,唐史学者与宋史学者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
经营收益的田产 ( 如职田 、
屯营田 、
学田 、
公廨田等) 。 取长补短 、
相互启发 、
共同推进 , 因而是一次有益的
对此 ,有学者指出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研究宋朝的 尝试 。
“系官田产”
是有意义的课题 , 但对“系官田产”的内

・15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