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汉 唐 时 期 的 养 猪 业

Ξ
徐州师范大学  刘磐修

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 ,猪是原始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 ,从先秦时期就有了“六畜”


的说法 “六畜”
, 中猪
为其一 。猪在古代名称甚多 ,从《周礼》《
、礼记》
到《尔雅》《
、说文解字》《
、方言》,记载了按照猪的年龄 、
毛色 、

别而区分的诸多名称 ,而流行最广者则为彘 、
豕、豚 。先秦时期 “鸡豚狗彘之畜
, , 无失其时 , 七十者可以食肉
”(1) 养猪业虽在普及但尚不发达 ,逮乎汉唐 ,养猪业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 ,汉唐农业生产呈现高潮 ,奠定了
矣。
养猪业的物质基础 。其次 ,汉唐两代的气候处于温暖期 (2) ,有利于猪的生长 。第三 ,汉唐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
(3)
大幅度提高 ,正常年景 “守闾闫者食梁肉”
, ,肉类消费量大增 。因此 ,促进养猪业出现了向大规模和专业化
发展的趋势 ,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
中描绘道 “
: 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 ,牛蹄角千 ,千足羊 ,泽中千足彘 ,水
居千石鱼陂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
”养有“千足彘”且 收入与千户侯等同的大户人家 ,在西汉前期就已常
见 ,专以养猪为业的专业大户在汉代也已出现 。汉唐时期的地方官员也多把督劝农民养猪 ,作为发展地方经
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如西汉龚遂为渤海郡守 ,令民“家二母彘”; 僮种为不其令 “率民养一猪”
, ; 三国
初颜裴为曹魏京兆尹 “课民无牛者
, ”(4) 在这种情况下 ,普通农民的养猪业也有较
,令畜猪 ,投贵时卖 ,以买牛 。
大发展 。

一、
饲养方式
( 一) 放牧
放牧节省人力和饲料 ,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方式 。牧猪的最佳场所是沼泽洼地 ,其次便是山林 。汉代气候
温暖湿润 ,降水充沛 ,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泽”,东部沿海又拥有大面积的滩涂 。这些沼泽 、

涂水草茂盛 ,鲜嫩适口 ,猪儿爱吃 ,且含有丰富的钙 、
磷等生猪生长必需的元素 ,是猪群的上好饲料 。水草不用
人工种植管理 ,不用任何投入 ,而且取之不尽 ,放牧数量几乎不受限制 ,故司马迁言“泽中千足彘”。野外放牧
可在春 、
夏、秋、
三季进行 ,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
《齐民要术・
养猪》
篇总结说 “
: 春夏草生 ,随时放牧 ,
糟糠之属 ,当日别与 。八 、
九、十三月 ,放而不饲 。所有糟糠 ,则蓄待穷冬春初 。
”意思是 : 春夏之交野草初生 ,营
养成分低且较稀疏 ,须给猪群另外补充适量的糟糠之类的精料 ,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秋季八 、
九、十三个月 ,野
草结籽 ,茎叶中也积累了较多的养分 ,营养成分较高 ,可以只放牧而停止补料 ,将节省的饲料留至冬天和初春
舍饲时使用 。贾思勰还提醒人们放牧时注意 “
: 猪性甚便水生之草 ,耙耧水藻等令近岸 ,猪则食之 ,皆肥 。
”放牧
成本低廉 ,适合大规模饲养 。
汉代牧猪的事例很多 。
《汉书・
公孙弘传》
称弘“ 川薛人 ……家贫 ,牧豕海上 。
” 川为诸侯王国 ,位于今
山东淄博 、
潍坊之间 ,北部靠近渤海 ,其滩涂可供放牧 ,公孙弘在这里牧豕读书 ,武帝时官至宰相 。东汉琅王牙幕
( 今山东诸城 、
安丘之间) 人承宫 “少孤
, ,年八岁 ,为人牧 。
”赶猪从学校门口经过 ,心慕好学 “因弃其猪而留听
,
经 ,猪主怪其不还 ,求索得宫 ,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之 ,因留之 。
”承宫勤学不倦 ,成为历史上贫苦出身刻苦向学
(5)
的典型 。 济阴成武 ( 今鲁西南成武县) 人孙期自幼勤奋好学 “家贫
, ,事母至孝 ,牧豕于泽中 ,以奉养焉 。远人
”(6) 袁山松《汉记》言吴 
从其学者 ,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郡举方正 ,遣吏赍羊酒请期 ,期驱豕入草不顾 。

Ξ 作者 : 刘磐修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283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放猪于长垣泽中 ,诵经而行 ,遇父故人 ,谓之曰 ‘
: 子二千石子 ,掉 ( 操) 鞭而诵经 ,行吟于泽畔 ,纵子无耳心 ,奈君
父何 ?’ ”(7) 文中长垣即今河南省长垣县 ,位于黄河南岸豫鲁二省交界之处 。从上述
 守志如初 ,仍操鞭牧猪 。
4 例看 ,黄河下游泽地最多 ,牧猪的情况也最常见 。
《续汉书》
载东汉曹腾之父曹萌 “以仁厚称
, ,邻人有失豕者 ,与萌豕相类 ,诣门认之 ,萌不与争 。后所亡豕
”(8) 曹藤为东汉桓帝时的大宦官 ,其养子曹嵩是曹操的父
者还家 ,主人大  ,送所认豕 ,并谢辞萌 ,萌笑而受之 。
亲 ,曹操籍贯为谯 ( 安徽亳州) ,因此这段史料反映的应是淮河流域放牧养猪的情况 。
西北干旱地区则多于山林中放牧 。如东汉以夫妻恩爱 、
相敬如宾而著名的梁鸿 ,史载其家境贫穷 “牧豕
,
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 ,延及它舍 。鸿乃寻访烧者 ,问所去失 ,悉以豕尝之 ,其主犹以为少 。
”梁鸿无其他财产 ,
只好以身相抵 ,做其佣人 ,为其劳作 ,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梁鸿乃君子长者 ,于是共责斥其主人 ,主人“悉还
(9)
其豕 ,鸿不受而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牧猪事例极少 ,但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着 ,放牧方式仍居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人口激
(10)
增 “四海之内
, ,耕者益力 ,高山绝壑 ,耒耜亦满”, 放牧场所已经很少了 ,只是在少数国有牧场中还保持着放
牧方式 。
《唐国史补》
卷上记载卢杞为虢州刺史 ,当地有“官猪数千 ,颇为患”,卢杞上言 ,唐德宗决定将猪移于
同州沙苑 ,卢杞对曰 “
: 同州岂非陛下百姓 ,为患一也 。
”唐代后期 ,传统的放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 。
( 二) 圈养
圈养是汉唐养猪业最普遍的养猪方式 。这是因为沼泽地毕竟有限 ,而汉代又是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时
期 ,出现了我国人口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人口稠密而又没有沼泽山林的大平原上 ,土地已全部被开发为良
田 ,象中原一带 ,在战国后期就“曾无刍牧之地”(11) 至汉代地少人多的情况更加严重 ,因此大部分地区只能采
取圈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冷 ,降水量减少 ,许多湖沼干涸 ,也导致养猪业中放牧方式的萎缩和圈养比重
的增加 。另外 ,前面所列的放牧并非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完全放牧 ,仍须与圈养相结合 ,猪群在严冬和初春必
须舍饲 ,晚春夏秋放牧季节也只是白天到野外放牧 ,晚上仍需回圈息宿 ,遇有恶劣天气亦要待圈舍饲 。当然 ,
圈养会耗费饲料 ,增加成本 ,但由此而产生上好的肥料 ,这对于以种田为生的广大农民又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
精耕细作的发展 ,唐朝时期 ,养猪积肥的作用更为重要 。故汉唐时期的养猪业都离不开圈养 。
反映汉唐养猪业普遍采取圈养方式的最有力证据 ,就是汉代墓葬中频繁出土的陶猪圈 。地处黄河中下游
的中原和苏北鲁南地区 ,是汉代地下遗存最丰富的地区 ,也是汉代养猪业最发达的地区 ,陶猪圈和陶仓是这两
地区汉墓出土文物中 ,能够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的数量最多的种类 ,徐州地区的汉墓多有陶猪圈出土 ,养猪业在
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陶猪圈多数与厕所相连 ( 厕所位于上部) ,养猪积肥的目的得
到实物的验证 。
唐朝认真推行均田制 ,小农经济兴盛 ,故小规模的圈养发达 。成书于唐朝前朝的《朝野佥载》记载 “
: 洪州
(近江西南昌) 有人蓄猪以至富 ,因号猪为乌金 。
”在这里“乌金”应包含两重意思 ,一是养猪积造的肥料对于庄
稼如同乌金 。二是其猪为黑色 ,人们养猪致富视猪同乌金 。单纯圈养 ,一般规模较小 ,个体农民通常是“家二
母彘”“
、率民养一猪”。但一些富室大户和大城市近郊 ,也有大规模圈养 。如《三辅决录》记载 ,汉代关中有马
氏兄弟五人 ,看中长安这个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 ,迁居长安郊外 “作客舍养猪卖豚
, ,故民谓之曰‘苑中三公 ,钜
”(12)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 : 一 、
下二卿 ,五门   ,但闻豚声 。 马氏五兄弟已是专业的养猪大户 。二 、

们采用的是圈养方法 。三 、
长安 乃京师所在 ,公卿显宦 ,高门府第 ,分布其间 ,而在百姓的民谣俗语中 ,把马氏
五门与“苑中三公 ,钜下二卿 ,”
相提并论 ,虽然半真半假带有开玩笑的性质 ,但也道出了马氏五兄弟靠养猪发
家致富 ,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虽未逾公卿显宦 ,但明显已超出平民百姓这一事实 。

二、
养猪技术
从汉代起 ,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丰富的养猪经验 ,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的养猪技术 。据有关专家根据各地
出土的陶猪和滑石猪对照当代主要猪种研究 ,在汉代我国就已形成至少五个类型的优良种猪 。华北猪 : 体型
较大 ,头部长且直 ,耳大下垂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收藏的陶猪圈 ,内有一陶猪 ,外型与华北猪相同 ,在
284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苏北地区的汉墓中 ,这种体型的陶猪较为常见 ,如此看来 ,华北猪的分布范围较广 。大伦庄猪 : 头嘴短小 ,颈 、
腿皆短 ,背阔微凹 ,腹部下垂 ,臀部发达 。今产于江苏的泰州 、
泰兴 、
如皋一带 ,是我国优良猪种之一 ,泰州新庄
汉墓出土的滑石猪 ,具有大伦庄猪的基本特征 ,看来这一猪种在汉代已经形成 。四川猪 : 头短宽 ,颜面凹曲 ,身
(13)
躯宽短 ,四肢结实 ,臀部丰厚 ,已具备早熟易肥的特点 。贵州猪 : 体型小而丰圆 ,嘴尖细而短 ,属脂肪型 。
汉唐周边地区也有养猪业 。如《后汉书・
朱浮传》中就谈到 “
: 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 ,异而献之 。行至河
东 ,见群豕皆白 ,怀 而还 。
”东北的挹娄 《三国志・
, 魏志・东夷传》说“其俗好养猪 ,食其肉 ,衣其皮 。冬以猪膏
涂身 ,厚数分 ,以御风寒 。
”唐代室韦 《新唐书・
, 北狄传》
称其 “
: 有牛不用 ,有巨豕食之 。
”可见东北各族人民对我
国养猪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我国较早形成了相畜术 ,西汉前期已出现相猪术 《史记・
, 日者列传》记载了一系
列的相畜专家 ,其中“留长孺以相猪立名”,可能还著有《相猪经》
之类的专著 ,但早已失传 ,后人方以智在其《物
理小识》
中曾引留长孺相猪法 “
: 短喙无柔毛者良 ,一厢有三牙者难留 。

《齐民要术・养猪》篇首就开门见山地
说“
: 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 。
”贾思勰虽没有注明出处 ,但这是留长孺相猪法却毫无疑问 。从近代农民的经验
看 ,有柔毛者体质差 ,生长缓慢 ,无柔毛者则反之 ; 嘴短者 ,吃口好 ,增重快 ,嘴长而一侧牙多者 ,则吃口差 ,生长
慢 ,生下小猪 ,亦不健康 ,由此可见古代的相猪术还是有道理的 。对于肉用猪的选择 ,贾思勰提出了看外型选
择的方法 “共食豕
, ,乳下者佳 ,简取别饲之 。

“乳下者”,小猪吃奶时最经常抢到奶头者 ,比其它小猪吃到的乳
汁多 ,故生长发育快 。
初生小猪的养护 ,也形成一套专门的措施 。南北朝气候寒冷 ,隆冬寒夜出生的小仔猪 , 必须采取防寒措
施。
《齐民要术》
介绍了一种蒸法 ,小猪出生后放入蒸笼一宿 ,锅下燃以微火 ,使笼内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 ,其
效果如同当代妇产医院的小儿恒温箱 ,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人们还注意到 ,小猪生长过程
中要及时阉割 ,才能提高出肉率 ,并使猪肉细嫩 。小猪觅食和消化能力较弱 ,需要补充粟 、
豆之类的精料 ,但由
于精料很少 ,为防被大猪抢食 , 人们采取的方法是 “
: 埋车轮为食场 , 散粟豆于内 , 小豚足食 , 出入自由 , 则速
肥。
”而大猪则被阻挡在外 。这些措施使小猪的正常发育得到保证 。在徐州地区的墓葬中 ,母猪哺乳仔猪的陶
模型时有出土 ,其年代从两汉迄于北朝末期 ,如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就有两件北齐时期的作品 ,母猪与小猪为
浮雕式一体制作 ,母猪膘肥肚宽 ,躺卧地上 ,五六只体态圆滚的小猪 ,在一起拱着乳头吃奶 ,场景安详亲和 ,可
以说是《齐民要术》
养猪篇的佐证 。在猪的催肥方面 ,西汉前期发明了“麻盐肥豚豕”法 。
《淮南万毕术》记载 :
“取麻子三升 ,扌寿千余杵 ,煮为羹 ,以盐一升著中 ,和以糠三斛 ,饲豕则肥也 。
”麻子含油率很高 ( 后世常用麻子榨
油 ,捣碎煮熟 ,香味浓郁 ,适口性好且易消化吸收 ,以此喂猪 ,上膘很快 。南北朝时期还采取减少运动的催肥
)
方法 《齐民要术》
, 提出“圈不厌小 ( 圈小则肥疾) ”,猪圈越小 ,猪的活动空间越小 ,运动量越小 ,消耗也越少 ,养
分更多地转化为肌肉和脂肪 ,增肥自然更快 。

注释 :
(1)《孟子・
梁惠王上》。
(2)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
, 1972 年第 1 期 。
(3)《汉书・
食货志》。
(4)《齐民要术・
序》。
(5)《后汉书・承宫传》。
(6)《后汉书・
孙期传》。
(7)《太平御览》
卷 903 。
(8)《艺文类聚》
卷 94 。
(9)《后汉书・
梁鸿传》。
(10)《元次山集》
卷 7。
(11)《战国策・
魏策》。
(12)《太平御览》
卷 903 。
(13) 详见张仲葛《我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80 年第 1 期 。

285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You might also like